1. 什麼是三摩地
意思是止息雜念,使心神平靜。
一般叫「三昧」來源於梵語samadhi的音譯,意思是止息雜念,使心神平靜,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借指事物的要領、真諦。教內外對此詞皆有不同的論述和解釋。
其有一般和特殊兩層含義:可以指通常的集中思慮的能力,或者指修習所得的,發展了的集中力。從而,也就變成了可以使禪定者進入更高境界並完全改變生命狀態的神秘力量。奢摩他、三摩缽提、禪那。
(1)三摩地電影第二部英文解說詞擴展閱讀:
念佛三昧只是暫時縛住意識妄想,而「三摩地」是大智慧現前的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之佛地。學佛人若只有念佛的事修,不要理上參悟佛理的理修還能大徹大悟。
念佛三昧是暫時輔助了意識妄想,待到機緣成熟,再繼續學大乘無上乘法,念佛與禪心是天壤之別。開始念佛人什麼佛理也不知,而禪心是無所不知的佛心!從念佛到佛心需要參悟,覺照這條路線,層層遞進最後由漸致頓打開本來。
2. 三摩地是什麼意思
三摩地是梵語音譯。其實就是入定的意思。
入定即入於禪定。有時得道者的示寂,也稱為入定。定為三學、五分法身之一,能令心專注於一境。可區分為有心定、無心定等種。有為佛道修行而入定者,亦有為等待多年後將出現於世的聖者而入定者。若欲入定者出定,以向其人彈指為佳。
據《大唐西域記》載,摩訶迦葉受佛遺囑,入定於雞足山中;清辯論師則沒身於南印度阿素洛宮,以待彌勒出世。《大智度論》亦雲入定者,水火不能害,亦不命終。在瑜伽和右腦冥想中,入定亦為進入α波狀態(或曰變性意識)的稱呼。
(2)三摩地電影第二部英文解說詞擴展閱讀:
修禪定的方法有很多種。按照我們佛教的禪定修法,不管修哪一種禪定,都要進入初禪、二禪、三禪和四禪這樣漸進地修上去。
要入定,就要具備一些因緣,就是當時要離五蓋。所謂五蓋是:昏沉、掉悔、嗔、疑,還有貪欲。當這些煩惱沒有現前的時候,如果修法正確,都有機會入定。如果有這些煩惱在的話,就很難入定。除了煩惱的因緣之外,我們身體上有某些障礙,也會影響我們入定。
3. 何謂三摩地何謂三摩缽底
三摩地(定):舊稱三昧、三摩提、三摩帝、三摩底;新稱三么地、三昧地;意譯為等持、正定、定意、調直定、正心行處。即遠離惛沉掉舉,心專住一境之精神作用。
三摩缽底:又譯三摩缽提、三摩拔提、三摩跋提,意譯為等至、正受或正定現前。指禪定時,身心經由定的勢力所領受的平等安和之相。三摩缽底系指身心安和的狀態,即三摩地的境界。
想要知道糖到底是怎麼個甜度,只有你自己去嘗嘗。要知道定和定的境界也要你自己去修行。那要如何才可以有定呢?送你一句《楞嚴經》里的記載「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先學習攝心的戒律,常保持戒律就自然會積累定力。因為定力的積累就自然會引發自己的智慧。
還有哪位出家師父可以說的過佛呢?所以要以佛經為依據。根據佛經所指點的道路來修行,在修行的時候就自然明白佛經的道理了。真的佛經其實都寫全了,只是我們沒有完全明白罷了。所以要堅持實踐呀。
4. 何為三昧
基本解釋
◎ 三昧 sānmèi
[(Budd.) purity and calm arising from correct relization;knack;secret] 佛教用語,梵文 Samādhi 的音律,意思是止息雜念,使心神平靜,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借指事物的要領,真諦。志歲《紀念唐寅》楹聯:「畫臻三昧境/夢覺六如身。」
正令筆扛鼎,亦未造三昧。——陸游《示子過》
深得其中三昧
詳細解釋
(1).佛教語。梵文音譯。又譯「三摩地」。意譯為「正定」。謂屏除雜念,心不散亂,專注一境。
《大智度論》卷七:「何等為三昧?善心一處住不動,是名三昧。」 晉 慧遠 《念佛三昧詩集序》:「夫三昧者何?專思、寂想之謂也。」 宋 葉適《法明寺教藏序》:「﹝ 妙真 、 普濟﹞率州士女修念佛三昧,以旌 昶 之績而嗣 忠 之業於無窮,志甚遠也。」 明 劉元卿《賢奕編·仙釋》:「豈不聞善知識能回三毒為三昧,回六賊為六神,回煩惱作菩提,回無明為大智。」
(2).奧妙;訣竅。
唐 李肇《唐國史補》卷中:「 長沙僧 懷素 好草書,自言得草聖三昧。」 宋 周紫芝《竹坡詩話》:「集句近世往往有之,唯 王荊公得此三昧。」《紅樓夢》第四八回:「聽你說了這兩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 秦牧《藝海拾貝·數字與詩》:「我覺得 唐 、 宋 許多詩人,都是深懂此中三昧的。」
(3).指三昧真火。
《封神演義》第八回:「 太一真人 動了心中三昧, 毘蘆仙 亦顯神通。」
編輯本段
本義
(清愚)
使心神平靜,雜念止息
是佛教重要修行方法之一。南朝梁元帝《歸來寺碑銘》:「九苑萌枯,三昧葉卷,疏樹搖落,翻流清淺。」唐李華《徑山大師碑》:「七佛教戒,諸三昧門,語有差別,義無差別。」宋范成大《寄題西湖》詩:「老入蒲團三昧定,坐撲看穿膝長蘆芽。」
指事物的精竅、要訣
唐李肇《國史補》卷中:「長沙僧懷素好書,自言得草聖三昧。」元張埜《太常引.贈歌者妙音居士》詞:「林鶯巧囀,玉冰飛韻,三昧有誰傳?」《紅樓夢》第四八回:「寶玉笑道:『既是這樣,也不用看詩,會心處不在遠,聽你說了這兩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
編輯本段
介紹
三昧是佛教用語,來自於梵文Samādhi,也譯作「三摩地」、「三摩提」。 三昧是佛教的修行方法之一,意為排除一切雜念,使心神平靜。如何集中精神,可分為兩種:一是與生俱來的能力即「生得定」,另一種是因後天的努力而使集中力增加,即「後得定」。前者靠積德,後者靠修行而得。《十住毗婆沙論·卷十一》載「三昧乃四禪(四靜慮)、八解脫以外之一切定;又言三解脫門(無漏之空、無相、無願三昧)和三三昧(有覺有觀定、無覺有觀定、無覺無觀定)稱為三昧。」,在原始佛教與大乘佛教對於三昧的定義並不完全相同。
梵音samādhi,舊稱三昧,三摩提,三摩帝。譯言定,正受,調直定,正心行處,息慮凝心。心定於一處而不動,故曰定。正受所觀之法,故曰受。調心之暴,直心之曲,定心之散,故曰調直定。正心之行動,使合於法之依處,故曰正心行處。息止緣慮,凝結心念,故曰息慮凝心。智度論五曰:『善心一處住不動,是名三昧。』同二十八曰:『一切禪定,亦名定,亦名三昧。』同二十曰:『諸行和合,皆名為三昧。』同二十三曰:『一切禪定攝心,皆名為三摩提,秦言正心行處。是心從無始世界來常曲不端,得此正心行處,心則端直,譬如蛇行常曲,入竹筒中則直。』止觀二曰:『通稱三昧者,調直定也。』大論雲:『善心一處住不動,是名三昧。』大乘義章十三曰:『定者當體為名,心住一緣,離於散動,故名為定。言三昧者,是外國語,此名正定。』同二曰:『以心合法,離邪亂,故曰三昧。』同九曰:『心體寂靜,離於邪亂,故曰三昧。』同二十曰:『定者據行便息亂住緣,目之為定。就實而辨真心體寂,自性不動,故名為定。』新稱三摩地,譯為定或正受,等持等念。又曰現法樂住。定與正正受。其義同前。平等保持心,故曰等持。諸佛諸菩薩入有情界平等護念彼等,故曰等念。是就利他業而釋之也。又現定中法樂,故曰現法樂住。正受之異名也。唯識論五曰:『於所觀境令心專注不散為性,智依為業。』探玄記三曰:『三昧此雲等持,離沉浮,故定慧等,故名等也。心不散,故住一境,故名持也。』法華玄贊二曰:『梵雲三摩地,此雲等持。平等持心而至於境,即是定也,雲三昧者訛也。』玄應音義三曰:『三昧,或言三摩提,或雲三摩帝皆訛也。正言三摩地,此譯雲等持。等者正也,正持心也,持謂持諸功德也。或雲正定,謂住緣一境,離諸邪亂也。』菩提心義一曰:『梵雲三摩地,唐雲等念。入有情界,平等攝受而護念之者。』
念佛三昧有二種:一、一心觀佛之相好,或一心觀法身之實相(此二者即觀想念佛),或一心稱佛名(稱名念佛),修行法,謂之念佛三昧。是因行之念佛三昧也。二、為此三種之因行所成,如心入禪定,或佛身現前,或法身實相。謂之念佛三昧。是果成之念佛三昧也。因行之念佛三昧謂之『修』,果成之念佛三昧謂之『發得』。觀無量壽經曰:『於現身中得念佛三昧。』又曰:『見此事者,即見十方一切諸佛。以見諸佛,故名念佛三昧。』念佛三昧經七曰:『念佛三昧,則為總攝一切諸法,是故非聲聞緣覺二乘境界。』智度論七曰:『念佛三昧能除種種煩惱及先世罪。』
【三昧】
(梵samādhi,巴samādhi,藏tin%-n%e-h!dsin)
指禪定境界。系修行者之心定於一處而不散亂之狀態。又作三摩地、三摩提、三摩帝。意譯為定、等持、正受、調直定、正心行處、息慮凝心等。三昧即心定於一處,故稱定;遠離惛沈、掉舉而保持平等的心,故稱等持;正受所觀之法,故稱正受;調整散亂的心使正直,故稱調直定;正心之行動,使合於法的依處,故稱正心行處;息止緣慮,凝結心念,故言息慮凝心。
此一將心集中於專一對象的精神作用,可分兩種,一是與生俱來的精神集中能力(生得定),一是因後天的努力而使集中力增加(後得定)。前者乃前世業力的結果,後者由修行而得。心到達三昧的狀態時,起正智慧,進而與所觀境冥合,分明了知,而悟得真理,甚至於直接感見聖境,此稱三昧發得,或稱發定。可知,三昧是證悟(正見)的必須階段。
然而對此三昧,各宗看法不一。俱舍宗以之為十大地法之一,唯識宗則列為五別境之一。而此二宗均以之為心所之一,認為心為此心所所攝持,故能住於一境,然而經部則認為心於一境相續而轉,名三摩地;《成實論》主張三昧與心無異,即二者皆不許另有心所存在。
在舊譯經典中,往往將三摩地(samādhi,三昧、等持)、三摩缽衣(samāpatti,等至、正定現前)、三摩呬多(samāhita,等引、勝定)混而為一,皆譯為三昧。實則其中唯三摩地是三昧。且據有部的說法,三摩地通有心定、散定,三摩缽底及三摩呬多則通有心、無心,而不通於散定。
此三摩地一語,並非佛教固有的用語,在佛教興起時代的印度已廣被使用,瑜伽派視之為解脫的方法,置於瑜伽八支中的第一支。後來佛教也採用此語,納入佛法體系中。三摩地、解脫、禪及三摩缽底等詞,皆指心相續轉於一境的狀態,但其義略有小別。《十住毗婆沙論》卷十一雲(大正26·82c)︰
『禪者,四禪。定者,四無色定、四無量心等皆名為定。解脫者,八解脫。三昧者,除諸禪解脫,余定盡名三昧。有人言,三解脫門及有覺有觀定、無覺有觀定、無覺無觀定名為三昧。有人言,定小三昧大,是故一切諸佛菩薩所得定皆名三昧。』
除上述外,《大智度論》卷二十八也謂三昧有兩種︰(1)聲聞法中之三昧,即空三昧、無願三昧、無作三昧;(2)摩訶衍法中之三昧,即有覺有觀、無覺有觀及無覺無觀之三昧。其次在三重三昧中,又有空空三昧、無相無相三昧、無作無作三昧等。綜合以上二論所說,狹義之三昧乃指空等之三三昧,廣義則指四禪及其他諸定。
在原始佛教中,如《阿含》等經典所說的三摩地大抵是四禪八定、空無相無願及有覺有觀等的三昧。大乘經典中則出無數種三昧,如《法華經》卷一出無量義處三昧,舊譯《華嚴經》卷六齣華嚴三昧,《大方等大集經》卷十五齣海印三昧,《超日明三昧經》卷上舉出十一種三昧,《大品般若經》卷三及卷五舉首楞嚴、寶印等百八三昧等等。而以說三昧為主要內容的三昧經典亦多,如《般舟三昧經》、《慧印三昧經》、《自誓三昧經》、《佛印三昧經》、《念佛三昧經》、《金剛三昧經》等。
此外,天台宗立有四種三昧的修行,依《摩訶止觀》卷二(上)所載,有︰常坐、常行、半行半坐及非行非坐四種,而修四種三昧的道場稱為四三昧院。
◎附︰歐陽漸〈支那內學院院訓釋〉(三昧)
參禪貴在死心,學佛要先肯死。肯死雲者︰決定一往而已。是故三歸乃曰歸命,八念修於死想。若不如是,任爾六度萬行,如意隨心,三藏十二部,懸河舌辯,而一隙掯於幽隱,知見必留世間。則千仞之堤潰於一蟻,星星之火勢至焚天。若不如是,安能難行苦行,大作功德。捨身飼虎,割肉稱鷹,求得法而斷臂,求弘法而抉明,皆不能辦。為悅群情,俔俔伈伈,世無拔俗,大丈夫雄。若能如是,則獨往獨來,縱橫上下,世無險巇魔難,徑路雖絕,而風雲可通。若能如是,則何玄不證,一乘畢竟空,涅盤一切智智,斯可問津。堂奧之基也,木之本,水之源也,烏可忽也。既植基本,禪乃可談。曰三十七菩提分三昧,曰三三昧,曰金剛三昧,曰一行三昧。為唯識唯智及涅盤學修是四三昧。若論禪定,百千億萬無不俱修。
菩提分三昧者︰菩提是宗,其總猝難。方便修分,有三十七事。曰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為解脫分最初修事。曰五根、五力,為抉擇分事。曰七覺分,為見道分事。曰八正道,為修道分事。如是菩提分能總得菩提,其基則在四念處。四事推之至極,則如來事矣。此無著中邊義也。龍樹亦言︰三十七菩提分法至涅盤城,其根本在四念處也。《涅盤》亦雲︰我說梵行是三十七助道之法,離三十七品不得三乘果,不證菩提,不見佛性。修集三十七品入大涅盤常樂我凈。
四念處者︰通言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是也。蓋有漏生死身,非常樂我凈,而無常苦無我不凈也。無漏法身,即其無常苦,無我不凈,而得常樂我凈也。小乘身處不凈五相,生處種子自性自相究竟,而詳於九想觀。小乘受處有漏皆苦,無漏不苦,心不著故,雖然無常,不生憂悲苦惱故,道諦攝故,不離三三昧十六聖行故。小乘心處過未心無,現心去疾不覺受樂,生滅如幻,念念不停無有住時,不得實相。小乘法處法識是心相,非神我相,心則顛倒,顛倒計我,何以不他身中啟我。小乘四念處,有性有共有緣,如千難品中詳。小乘四念處三界俱有,其三十七品初禪都具,未到除喜,二禪除行,中間三四除喜與行,無色除喜行語業命,有頂除七覺分八正道分,欲界亦然,此聲聞觀也。
摩訶衍身觀者︰觀內身為行廁,緣成身車,識牛牽旋,是身無堅無常,相不可得,不覺無知,如牆壁瓦石,菩薩觀知是身非我身,非他身,不自在,是身身相空,妄緣所生,是身假有,業緣所屬,是身不合散來去生滅依猗,循身觀無我故空,空故無相,無相故無願,緣合所生,緣亦無相,是為觀於實相。
摩訶衍受觀者︰觀內受無來去,但妄想生屬先業緣,不在三世,觀知諸受不合散生滅入不生門,不生故無相,無相故不生,如是知已繫心緣中,心不受著亦不依止,入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
摩訶衍心觀者︰觀內心三相無實,不在三世,不在內外中間,妄緣合生,外緣內想,強名為心。相不可得,無相無住。無生者,無使生者。無合散三際形對,無我無常無實。性不生滅,是靜,客塵相著名不凈。智者觀生滅不實不分垢凈,而得清凈不為塵染。
摩訶衍法觀者︰法不在內外中間,不在三世,妄緣合生無實無主,相不可得。無合無散如空如幻,性凈不污,以無所有故,心心所乃虛誑故,法非一異緣生無性,是為實空。空故無相,無相故無願,無願故不見法生滅。入無生法忍門,此菩薩觀也。
更有大乘觀法。《大薩遮尼乾子經》︰四念處有二義,初義如般若。二義者,觀身念處是凈義邊,我今因不凈身故得凈法功德身,得一切眾生樂見身。作是觀已,能凈二行。一者無常,二者常。觀一切眾生身畢竟成就諸佛法身,以有法身得平等心無分別心,不起諸漏。觀受念處,眾生受苦而起悲心,眾生受樂而起慈心,不苦不樂而起舍心。觀心念處,觀於自身菩提之性不忘不失,正念不亂,如自性相,眾生亦爾。如自心空,眾生亦爾。如自心平等,眾生亦爾。觀法念處,不著常見,不著斷見,行中道見,以法眼觀,不著不失。
三三昧者︰經言︰菩薩以空無我行相攝心一趣,名空三昧。以寂滅相攝心一趣,名無相三昧。以苦無常行相攝心一趣,名無願三昧。聲聞定多常觀空門,菩薩慧多常觀無願,如來則定慧平等常觀無相。又一相無相為空,無實成轉滅入諸法相為無相,無作無能入諸行相為無願。經言︰依此三門能攝一切殊勝善法,離此三門所應修學殊勝善法不得生長。能學如是三解脫門,亦能學真如法界三科、四諦、六波羅蜜、無量無邊一切佛法。以三三昧總攝一切妙善法故。龍樹亦言︰唯佛一切智智能達諸法實相,而菩薩以三三昧門得實相慧亦無所不通。三三昧是實法,四念處是方便。行者自三十七品至涅盤城從三三昧入涅盤門。
夫無生法忍,必先以柔順忍而乃無弊,習定趨勢然也。六波羅蜜,般若主也,而必導以五度。三三昧般若也,而必導以三十七品。三十七品亦般若也,而必助以諸禪定法。龍樹有言︰入三三昧有二種觀。一者得解觀,二者實觀。實觀者是三十七品。以實觀難得,次第說得解觀。欲界心散亂,當依上界禪定、四梵、八背舍、八勝處、九次第定、十一切處中,試心如御試馬,曲折隨意,然後入陣。得解觀中,心相柔軟,易得實觀,用是實觀得入三涅盤門。一者空門,觀法我空,緣生無作者無受者。二者無相門,無有實法,但有其相,而男女相一異相皆不可得。三者無作,既知無相都無所作。(中略)定不獨生,力不獨作,三昧如王,慧如大臣,君臣共營,行乃得成。空有二行,曰空無我。無相四行,盡滅妙離。無作十行,無常苦集,因緣生道,正與跡到。是三門於四禪未至中間及三無色皆無漏性故,或系為有漏不系無漏故。初在欲界,成就其行在色無色。若摩訶衍三三昧者,則不同小。小空生慢,學無相門滅取空相。於無相中復生戲論,學無作門,不起三業不求三界生身。大則三三昧是一法門,以行因緣說有三種。法空名空,空中不取相,是時空轉名無相。無相中不應作為,無相轉名無作。不得一時入城三門,直入事辦不須二門,通途更塞由他門入。小空緣苦諦攝五蘊,無相緣一法謂數緣盡,無作緣三諦攝五蘊。大則通緣諸法實相,以是三昧觀諸世間,即是涅盤。佛或一時說於一門,或說三門。見多說空緣生無性,無性故空,空故見滅。愛說無作,法無常苦,從因緣生,見已厭愛,即得入道。愛見等者為說無相,男女等相無故斷愛,一異等相無故斷見。菩薩遍學知一切道,故說三門。《分別瑜伽論》︰修瑜伽法不離三三昧。有教授二頌,菩薩於定位,觀影唯是心,義想既滅除,審觀唯自想,如是住內心,知所取非有,次能取亦無,後觸無所得。義想滅除為空門,所取非有為無相門,能取非有為無作門。《分別瑜伽》既不得來,修三三昧從《般若》說。又《大乘經庄嚴論》說五現觀伽他,如《攝論》引。
金剛三昧者,最後最上三昧也。念處為初,金剛為終,三昧乃全。夫禍患生於七識,非三昧不能屏除。四惑相應,無明住地,有覆無記,日夜思量,起執計我,七識性也。唯識家言︰金剛道後,執種盡凈,二障伏斷,至此乃圓。唯智家言︰安住如幻五取蘊中,了知實相修金剛定,住此定中,除如來定一切三昧具能入住,然一切界都無所得,超諸聲聞證入菩薩正性離生。涅盤家言︰修大涅盤得金剛三昧。譬如金剛,堅實無比,所擬之處,無不碎壞,而是金剛無有損折。無常無實,破散一切諸法,雖行六度,不見有一眾生。譬如金剛,寶中最勝,摧伏難伏,一切三昧悉來歸屬。譬如金剛,凈見無礙,生滅出沒,如坐四衢觀諸眾生去來坐卧。譬如金剛,摧破煩惱,終不生念我能壞結。譬如金剛,於一念中,變佛無量,斷沙界惑,一色現多,一音解普。是則研窮三學,金剛三昧,為毀破七識而來。或阻七不擾,或安八不隨,或寂滅而靜,乃知金剛三昧為窮源究委之大定也。得此三昧,近佛乃能,隨順趣向,亦凡夫法。但知空門方便可修,不必定證實相也。無著《金剛論》︰如畫金剛形,初後闊,中則狹,是般若。中狹者,謂凈心地。初後闊者,謂信行地,如來地也。《般若經》︰行引修學,初以般若力破蘊令空,入寂相後出住六情,還念寂相知一切空,地前行慧如金剛初闊也。不可說有無,言語道斷,初地引慧如金剛中狹也。入甚深禪,又以般若破禪與禪緣,二地或七地以去,修慧如金剛後闊也。初中後三皆從事摧破,學一切法而學無相,除遣一切是學無相,不住有想是學除遣,是為能破。成實家言︰金剛三昧,實唯一空。般若家言︰金剛三昧,唯是實相。以一實相,遇法遇行,無不摧破。則修金剛三昧也已。
一行三昧者,菩提非智,煩惱非惑,而實相同。四諦非以諦證,非以智證,而平等得。第一義諦分別都空,一相無相是為定相。塵塵沙界,都現太平,一色一香,無非中道,不將迎於一法,亦不遠離於一法也。於此有疑。金剛三昧,破壞於一切,一行三昧,收容於一切,豈非相反,何可相成?然無疑也,皆無想也。說此無想法,是諸法除遣,即此無想法,亦諸法不背。但能無想,兀兀騰騰,不著一念,瀑流恆轉,掯不相隨,則破壞與收容,無相妨礙歟。於此又疑︰四念處定為無常苦與無我空,而一相定則常樂我凈,豈非相反何可相成?然無疑也,皆實相也。有漏實相無常苦無我空也,無漏實相常樂我凈也。一相實相非常非無常,非凡外常,非聲聞無常也。解脫對治是謂非常,般若實相非常非無常,法身中道一切是常。三德一時,雲何相反而不相成。是之謂一行三昧也已。
復次,龍樹有言︰小乘修定以定為近門,大乘反以戒慧為其近門。蓋言修定不可執定於定也。數息觀、不凈觀者,最初修習,佛常為教,佛弟子舍利弗等亦以接群。龍樹有言︰是二定者,誠甘露法門也。無著《六門教授習定論》,舉止舍亦至要也。
5. 三昧火與三昧真火有什麼區別
三昧真火。三昧,佛教用語,梵文 Samādhi 的音律,意思是止息雜念,使心神平靜,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借指事物的要領,真諦。三味真火是錯別字
三昧一詞是梵文音譯Samādhi,真火是道教詞語,兩者相融合產生三昧真火一詞;
三昧真火,又名三味真火,是中國古典文學中和道教文化中經常出現的詞語,一般認為"心者君火,亦稱神火也,其名曰上昧;腎者臣火,亦稱精火也,其名曰中昧;膀胱,即臍下氣海者,民火也,其名曰下昧。"此為三昧真火。
三昧是佛教用語,來自於梵文Samādhi,也譯作"三摩地"、"三摩提"。
三昧是佛教的修行方法之一,排除一切雜念,使心神平靜。如何集中精神,可分為兩種:一是與生俱來的能力即"生得定",另一種是因後天的努力而使集中力增加,即"後得定"。前者靠積德,後者靠修行而得。《十住毗婆沙論·卷十一》載"三昧乃四禪(四靜慮)、八解脫以外之一切定;又言三解脫門(無漏之空、無相、無願三昧)和三三昧(有覺有觀定、無覺有觀定、無覺無觀定)稱為三昧。",在原始佛教與大乘佛教對於三昧的定義並不完全相同。
三昧真火是道教的名詞,是修道煉到入門層次才有的境界。
修真之士若能內煉 "三昧真火",能驅瘟疫。
何謂 "三昧真火"?指玄篇有雲:吾有真火三焉:心者君火 亦稱神火也,其名曰上昧 音妹,低去聲;腎者臣火 亦稱精火也,其名曰中昧;膀胱 即臍下氣海 者民火也,其名曰下昧。聚焉而為火,散焉而為氣,升降循環而有周天之道。萬載玄冰可滅之。
6. 三昧真火是哪三昧
「三昧真火」中的「三昧」並不是指種類,而是佛教術語梵文Samadhi的音譯。
「三昧」寫作「三昧」,「三摩地」,「三摩提」等等。它的含義大體是一種通過修行而達到的寂定心境。如果不做音譯,而是通過意思翻譯的話,「三昧」其實該是「定」。「真火」一詞,為道教內丹學術語。
《西遊記》中的三昧真火
《西遊記》有一種火名叫「三昧真火」,對於此火大家最為熟悉,之前常常將此火認作是老君丹爐中的火,非也非也。此火於西遊記中有一人修煉得出神入化,他便是紅孩兒。土地山神道:他曾在火焰山修行了三百年,煉成三昧真火,卻也神通廣大。牛魔王使他來鎮守號山,乳名叫做紅孩兒,號叫做聖嬰大王。
比如孫悟空修煉多年的是七十二變化,豬八戒修煉多年的是三十六變化,而紅孩兒修煉多年的是三昧真火,此火神通廣大,威力無端。三昧真火說白了就是「元神」、「元氣」、「元精」含蓄起來修煉,修煉便成了真火。
7. 梵語翻譯三昧的梵文怎麼拼寫
三昧,即समाधि (sam-ādhi) ,是一個梵語陽性詞,表示融合,思想的集中,也有證明的意思。在瑜伽中,這是第八步也是最後一步;對於佛教徒來說,這是ध्यान(dhyāna)即禪那或靜慮的第四步及最後一步。
8. 三摩地是怎樣一種境界
意思是止息雜念,使心神平靜。
一般叫「三昧」來源於梵語samadhi的音譯,意思是止息雜念,使心神平靜,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借指事物的要領、真諦。教內外對此詞皆有不同的論述和解釋。
其有一般和特殊兩層含義:可以指通常的集中思慮的能力,或者指修習所得的,發展了的集中力。從而,也就變成了可以使禪定者進入更高境界並完全改變生命狀態的神秘力量。奢摩他、三摩缽提、禪那。
念佛三昧:
念佛三昧只是暫時縛住意識妄想,而「三摩地」是大智慧現前的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之佛地。學佛人若只有念佛的事修,不要理上參悟佛理的理修還能大徹大悟。
念佛三昧是暫時輔助了意識妄想,待到機緣成熟,再繼續學大乘無上乘法,念佛與禪心是天壤之別。開始念佛人什麼佛理也不知,而禪心是無所不知的佛心!從念佛到佛心需要參悟,覺照這條路線,層層遞進最後由漸致頓打開本來。
9. 佛教名詞《入三摩地》是什麼意思
三摩地是梵語音譯。其實就是入定的意思。
入定即入於禪定。有時得道者的示寂,也稱為入定。定為三學、五分法身之一,能令心專注於一境。可區分為有心定、無心定等種。有為佛道修行而入定者,亦有為等待多年後將出現於世的聖者而入定者。若欲入定者出定,以向其人彈指為佳。
據《大唐西域記》載,摩訶迦葉受佛遺囑,入定於雞足山中;清辯論師則沒身於南印度阿素洛宮,以待彌勒出世。《大智度論》亦雲入定者,水火不能害,亦不命終。在瑜伽和右腦冥想中,入定亦為進入α波狀態(或曰變性意識)的稱呼。
(9)三摩地電影第二部英文解說詞擴展閱讀
三昧是佛教用語,來自於梵文Samādhi,也譯作「三摩地」、「三摩提」。三昧是佛教的修行方法之一,意為排除一切雜念,使心神平靜。如何集中精神,可分為兩種:
一是與生俱來的能力即「生得定」,另一種是因後天的努力而使集中力增加,即「後得定」。前者靠積德,後者靠修行而得。
念佛三昧有二種:
一、一心觀佛之相好,或一心觀法身之實相(此二者即觀想念佛),或一心稱佛名(稱名念佛),修行法,謂之念佛三昧。是因行之念佛三昧也。
二、為此三種之因行所成,如心入禪定,或佛身現前,或法身實相。謂之念佛三昧。是果成之念佛三昧也。
因行之念佛三昧謂之『修』,果成之念佛三昧謂之『發得』。觀無量壽經曰:『於現身中得念佛三昧。』又曰:『見此事者,即見十方一切諸佛。以見諸佛,故名念佛三昧。』念佛三昧經七曰:『念佛三昧,則為總攝一切諸法,是故非聲聞緣覺二乘境界。』智度論七曰:『念佛三昧能除種種煩惱及先世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