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托福考試作文範文:電影是嚴肅還是娛樂化
Movies: serious or entertaining?
Some movies are serious, designed to make the audience think. Other movies are designed primarily toamuse and entertain. Which type of movie do you prefer? Use specific reasons and examples to supportyour answer.
托福高分作文分析:
分兩個段落討論兩種電影,說明這兩種電影都有他們的價值,都值得觀賞。
最後一段說在不同的心情下,有著不同的選擇。
托福IBT高分作文範文:電影是嚴肅的還是娛樂化的
The question of what kind of movie to watch is a familiar one in my home. While my father does not care formovies a great deal, my mother is very fond of this kind of entertainment. Unfortunately, her tastes are verydifferent from mine, and she mostly likes movies that fall into the light entertainment category. I, on the other hand,do not enjoy watching movies that aim only to amuse. Generally, I derive a greater sense of enjoyment from moviesthat get me to think, because I can find better light entertainment elsewhere and I consider movies a serious artform.
Sometimes, of course, I enjoy movies that amuse or entertain lightly in order to distract myself from theseriousness of everyday life. Humorous movies such as slapstick comedies are my favorites amongst the amusingones, and every once in a while I even enjoy a romantic comedy. These movies offer a kind of escape. However,there are other ways of distraction that I prefer. For example, I enjoy taking long walks or listening to music muchmore than I enjoy watching a flick that means to accomplish nothing more than diversion. Movies, to me, areserious business.
I tend to look at movies as an art form that should engage its audience and also challenge them. Of course thereare different ways to accomplish these two goals. A director might make creative use of stylistic means such asediting or lighting or camera movement. Together with the screenwriter he/she might find ways to present arelationship between classical or stereotypical characters in a complex and innovative way. Ideally, he/she willpresent an important social issue from a point of view that has not been thoroughly discussed. Thus, through his/herwork, he/she will make his/her audience think about questions they had not considered before. Thereby, they willadd to the discussion and make a contribution to culture and society. In my opinion, this is the goal of all art and thusit should also be the goal of movie making.
『貳』 翻譯成英文:淺談當代電視新聞的娛樂化傾向(40分)
Study on the Entertaining Tendency of Comtemporary Television News
如果是學位論文,用「淺談」不合適,直接用「研究」更好。
『叄』 英文電影字幕漢譯娛樂化改寫的選題目的和意義
娛樂化改寫的選題目的和意義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heme of entertainment rewriting
『肆』 加了字幕翻譯的電影為什麼還是英文
加了字幕翻譯的電影還是英文轉碼器的問題。
頁面編碼的問題 中文編碼是gb2312 英文編碼是utf-8 再者,本身中文字元和英文字元在字元寬度區間上就有區別,尤其是各種符號。
近幾十年來我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我國與世界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大批優秀的外國影視作品不斷湧入中國。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人們幾乎能夠同步收看國外最新影視作品。這些影視作品在豐富人們生活的同時,也開拓了國人視野,增進了人們對異域文化及價值觀的了解。隨著人們對國外影視作品需求量的增大以及國外影視作品源源不斷地輸入,影視字幕翻譯的需求也大大增加。除了專門從事影視翻譯的專業機構外,各種民間影視翻譯組織,如網路字幕組等也應運而生。這些民間翻譯組織成為了目前英文影視字幕翻譯不可忽視的力量,他們的加入也加速推動了影視字幕翻譯娛樂化改寫的傾向。
『伍』 你好,英語專業的同學看英文電影需要字幕嗎是喜歡看有字幕的還是無字幕的
哈,你的問題我一個一個回答吧。
1. 英語專業的同學看英文電影需要字幕嗎?
這個依人而定,牛人當然不需要了,但大部分人還是需要的。英語專業的學生也不是神,層次也是參差不齊。這跟其他任何專業都是一樣的,有人學得好,有人根本沒學到真本事。此外也要依電影(或電視劇)難度而定,也許你能看得懂《老友記》,但未必能看得懂《傲慢與偏見》。。
2. 是喜歡看有字幕的還是無字幕的?
就我個人而言,以及身邊的同學,都喜歡看有字幕的。大家都是當做娛樂來的,幹嘛搞那麼累。當然如果有特定目標想練聽力,可以去看無字幕的。
3. 不知道在你們同學當中,有無能人能勝任字幕翻譯的角色?
當然有的,我覺得這並不難,最難的部分是理解他們的文化罷了。其實這只是一種興趣愛好吧,就好比有的人喜歡在網路知道答題,有的人喜歡在YY上唱歌,翻譯字幕的也有專門的字幕組,你有興趣就加入,就把它當成一項業餘事業認真去做;但你沒有加入也不代表你就沒有那個能力。
『陸』 如何看待消費主義時代電影的娛樂化傾向
電影本來娛樂功能就比較強,其他的功能應該是後來衍化出來的,對於個人而言,盡量選擇看有意義一點的電影,對於社會或者掌握公權力這而言,應盡量避免整個電影行業的庸俗化,至於一般的娛樂化還是無需過多擔心的。
『柒』 翻譯成英文:淺談當代電視新聞的娛樂化傾向(40分)
Study
on
the
Entertaining
Tendency
of
Comtemporary
Television
News
如果是學位論文,用「淺談」不合適,直接用「研究」更好。
『捌』 請高手找一篇3000詞左右的關於"新聞娛樂化"的英語文章,最好有中文翻譯
內容提要:
隨著新聞媒介商業化運作的力度加大,新聞娛樂化趨勢日益突出。新聞娛樂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必然產生的現象,但不可能成為媒介主流,硬性決策參考信息仍將是社會信息需求的絕對主本。中國正處於社會轉型期,既不可能取消大眾化通俗媒體,也不可能一味走娛樂化之路,而應施行主流媒體和通俗媒體分流、分向發展。
經濟領域一切真正的改革都應以市場為取向。近20年來,在這種理念支配下,市場化大潮幾 乎席捲了世界的各個角落。經濟的變革必然影響甚至決定媒介的發展,媒介的商業化運作和 市場取向已歷經數百年,然而近20年的市場經濟大潮卻促使各國傳媒在這條路上走得更遠、更徹底。一方面是純商業性的媒介大量涌現,另一方面是國有、公營媒介迫於市場壓力,特別是私營媒介的激烈競爭,或迫於自身減輕財政壓力的需要,也紛紛下海,實施商業化運作。這場市場化變革使得很多國家的媒介在操作方法、運營模式、編輯方針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突出了商業化取向。表現在媒介內容上則是娛樂化傾向的強化,其中最深刻也是最危險的變化,就是新聞娛樂化的潮流。 改革:娛樂征服新聞?
毫無疑問,對於商業性或具有商業化傾向的媒介,市場邏輯成為主宰,發行量、收視率等標志著受眾群的量的指標,已成為生命線。企業的利潤最大化原則轉化為對受眾群的追逐,而媒介產品生產和銷售也不可避免地執行市場經濟商品的大數原則和通用原則,即什麼商品最好銷,消費群最大,就生產什麼。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的興趣和觀點以及利益要求各異, 最大共通點在哪裡呢?�
媒介的選擇是:娛樂。�
無論男女老幼,無論身份、階級、種族、國別、教育等各方面的差異,只要是人,娛樂通常總是需要的。大眾化時代,娛樂產品最容易成為暢銷品。�
在這樣消費邏輯引導之下的媒介自然表現出越來越明顯的娛樂化傾向:最初是純娛樂消閑的娛樂性節目和內容的大幅上升,最終則發展到把距離娛樂性最遠的那部分媒介內容——新 ,向娛樂強行拉近,使新聞與娛樂之間的界限變得日益模糊,即所謂新聞娛樂化。�
綜合媒介新聞娛樂化的現象來看,就內容和形式可分為二部分:�
一方面,娛樂化最突出的表現是軟新聞(在西方媒介也有稱之為「大眾新聞」〔1〕) 的流行。即減少嚴肅新聞的比例,將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帶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聞、暴力事件、災害事件、體育新聞、花邊新聞等軟性內容作為新聞的重點,這股潮流不僅在通俗性報刊和廣電節目中盛行,而且有逐漸擴大、蔓延至往日以權威、嚴肅著稱的主流媒體之勢:英國ITV的名牌新聞節目「十點鍾新聞」,1990至1995年之間,國際新聞比例從43%下降到15%,娛樂和體育新聞比例則從8.5%增加到17%。美國三大新聞網1990年一年花在娛樂性新聞上的時間比前兩年增加了一倍多〔2〕。在美國新聞工作協會的調查中,美國16家重要媒體中的硬新聞與娛樂性新聞之比在1997年內為25%比40%,而20年前的1977年,這一比例是32%對15%。《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總編輯JAMES FALLOWS披露,在他統計的1990至1994年間,約500集哥倫比亞電視網著名時事節目《六十分鍾》〔3〕節目中,超過三分之一是名人訪問、娛樂報道或揭露醜聞,而真正嚴肅的政治內容不足五分之一。�
娛樂化的另一個結果就是媒介在內容和形式上都盡力使硬性新聞軟化。在內容上,新聞界竭力從嚴肅的政治、經濟變動中挖掘其娛樂價值:媒介極端關注辛普森案不是在於反思種族問題和司法問題,而是在於炒作體育明星的兇殺案;媒介關注獨立檢查官斯塔爾的報告和萊文斯基的一舉一動,不是在於反思美國總統的品行和美國的司法制度,而是在於炒作總統的風流韻事。在表現技巧上,強調故事性、情節性,從最初強調硬新聞寫作中適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強貼近性,實現硬新聞軟著陸發展到極致,衍變為一味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強化事件的戲劇懸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聞故事化、新聞文學化道路。連我國一些頗為知名的新聞學者也在強調:在網路和有線電視時代,人們越來越把新聞當成娛樂看。報紙和新聞期刊普遍發展趨勢是在新聞寫作和製作上,更多地採用特寫和人情味的手法。這種趨勢使新聞讀起來更具有戲劇性,從而要求記者在新聞的陳述與寫作上更像一個講故事的人,並不僅僅是一個報道員。�
總之,從內容到形式,從理念到表現技法,新聞與娛樂的合流之勢日顯,直至明確出現信息娛樂或娛樂信息的新概念(將INFORMATION和ENTERTAININTNT合成為INFORTAINWENT)〔4〕。
就我國而言,因為媒介所有制的本質區別,使我國媒介在運營模式、理念和操作方法上都明顯區別於西方純商業性的媒介,不可能走上徹底市場化的道路,而只是適度市場取向的改革。我國的媒介始終堅持上層建築和信息產業的雙重屬性的認定,堅持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輪並進,並始終強調媒介應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為人民服務,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這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嚴肅和高質量的媒介產品始終佔領著我國媒介產品的主陣地(包括新聞報道)。�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在近20年的新聞改革過程中,伴隨我國媒介市場化步伐加快,產業性質凸顯,特別是90年代以來媒介大眾化、市場化浪潮的勃興:在報刊界,1991年左右周末報紙盛行;1994年左右晚報在全國范圍內興起迅速佔領大片媒介市場;1996年左右都市報以徹底市民化、平民化的姿態成為報刊新銳,在媒介市場上氣勢逼人。在廣播界,以經濟台為主導加上文藝台、交通台等各專業台涌現。無線電視、有線電視、衛生電視和教育台相繼興起,…… 這種現象中絕大部分都表現出較強的大眾化、通俗化傾向,內容強調「軟」、「近」、「實 」(實用),這對改變以往我國媒介內容一味重宣傳輕信息、重教育輕娛樂的狀況,做到人民群眾喜聞樂見極有益處。但同時也產生了某些負效應,其中之一就是過分強調通俗化以爭奪市場,結果走向庸俗化,過於強調軟性內容的號召力,片面模仿國外媒介的某些做法,走娛樂化甚至是新聞娛樂化的道路;某些媒介或熱衷於炒作名人軼聞、奇聞異事,或熱衷於將鏡頭聚焦於都市光怪陸離的百姓瑣事,或熱衷於兇殺、色情等事件的追逐,追求一時的轟動效應,執著於一時的贏利。在寫法上,從強調人情味、趣味性到強調煽情性,甚至是聳人聽聞,力求故事性,不惜無中生有,節外生枝,甚至於製造假新聞,以曲折離奇吸引受眾 。
事實上,在近10餘年來的媒介產業化、大眾化浪潮中,通俗類媒介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取得了突出的經濟效益,成為媒介市場的生力軍。有些同志據此即認為:市場化=大眾化=通俗化=娛樂化,娛樂化是媒介市場化的必由之路,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當然選擇,中外皆然,其中也包括新聞產品。不僅通俗媒介的新聞產品應當如此,嚴肅的主流媒介的信息產品為與之爭奪市場,也應向之靠攏:要走近千家萬戶,就要大報小報化,黨報晚報化,大台小台化,不如此,主流權威媒體難以與通俗媒體抗衡。有的黨報編輯甚至私下教導記者要「逃避深刻,遠離崇高」,有的電視新聞製片人公開號召「新聞是快樂的」,電視24小時就是快樂24小時……,「生產快樂」似乎是媒介最響亮的口號。看上去,新聞娛樂化似乎是媒介市場化 的必然選擇和當然取向,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
軟些、再軟些:市場的必然?從中外新聞媒介發展的歷史和現狀來看,新聞娛樂化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必然產生的現象和必經的發展階段,但它不可能長久的成為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媒介主流。�
新聞娛樂化在近二十年中特別是進入90年代以來步入高潮,但從整個媒介歷程角度而言,這並不是什麼新現象,這股潮流早在大眾報紙產生之時就已經出現並達到相當的程度。�
以美國新聞史為例,18世紀70年代至19世紀初是美國新聞史的政黨報時期,這一時期報紙黨派色彩濃厚,以宣傳本黨派的觀點、主張為原則,甚至不惜捏造事實、虛報新聞,連美國新聞自由的奠基人傑弗遜也憤怒地指責「我國報紙信口雌黃,捏造事實,「他們《聯邦黨人》 將其報刊塞滿謊話、誹謗和狂言。〔5〕」這樣的報紙自然很難吸引讀者尤其是淡漠於黨派紛爭的下層勞動者。�
19世紀30年代後,《紐約太陽報》、《紐約先驅報》等一批面向大眾的廉價報紙(「便士報 」),以超越於黨派之外的獨立報紙的姿態出現,以贏利為目的,開媒介商業化之先河。也正是為了贏利的大眾化之路,適合當時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生活相對貧困的城市平民需要, 同時避免由於過於濃厚的意識形態得罪黨派、政府,影響報紙銷路和生存,報紙開始以新聞 為主,新聞簡短、通俗,政治色彩弱,而以人情味、趣味性甚至是刺激性、煽情性的社會生活內容取勝。這種伴隨大眾化報紙的煽情之風可以看作新聞娛樂性潮流的起始。
這股潮流到19世紀末期的黃色新聞泛濫達到最高點,(最富代表性的當屬普利策所辦《世界報》與黃色新聞大王赫斯特《紐約日報》黃色新聞之爭),這部分新聞「建立在煽情主義基礎上,也是注重犯罪、丑聞、流言蜚語、離婚、性的問題,強調災害和體育新聞的報道」,「 使用大寫字煽動性標題(黑體字或套紅色印刷),經常對不甚重要的新聞加以渲染、誇張,整個報紙版面給人以聳人聽聞的虛假感……」〔6〕
這些作法和近10年來媒介娛樂潮中的許多作法已十分近似,雖然現代娛樂潮伴隨廣播電視和網路等新興電子媒介,藉助更為現代化的手段傳播,但理念上的趨同是顯著的:即以盡可能 軟性、情感化甚至刺激性的內容和表現手段搶占媒介市場。因此從人情味新聞至黃色新聞的 泛濫可以看作新聞娛樂化的起步和第一次高潮。�
新聞娛樂化的第二次高潮則是本文開頭所述近二十年來的世界媒介市場化的潮流所引發的媒介變化。�
就這種現象在西方媒介產生和發展的背景不難看出,新聞娛樂產生和發展的需要往往出於兩種可能:
第一種可能是在媒介(起初主要是報紙)從革命時期政黨宣傳型的「言論紙」向大眾信息型的「新聞紙」轉化的轉型期,社會市場經濟經過初始化階段有了較大的發展,但尚未進入成熟期。媒介商業化的條件逐步完善,受眾面較寬,有一定信息需求,但大面積的受眾教育程度偏低,信息需求偏向較為明顯,對嚴肅的決策參考信息需求度低於對自身生活和下層社會生活信息的關注程度。這直接導致了大眾媒介內容和操作方法上的偏向,從這點上說,娛樂化有其產生的必然性。�
第二種情況是在西方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進入發達的成熟穩定期,整個社會包括媒介在內的市場化程度都很高,受眾對信息的需求也是顯現復雜的多元化狀態。一方面社會大眾的教育程度普遍提高,接觸和使用的媒介數量和種類大幅上升;另一方面除了嚴肅的決策參考信息需求之外,由於生活和工作條件改善,閑暇時間增多,又有可能同時需要休閑、娛樂、消遣性的內容。同時,媒介市場高度發達,媒介種類和數量有極大的增長,媒介的信息供應量也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特別是有線電視、衛生電視、網路等新興電子媒介的迅猛發展),甚至產生了諸如CNN、FOX電視新聞、英國空中廣播等等之類約24小時全天候專門供應新聞的頻道。就一定程度而言社會信息量供大於求,處於激烈的甚至是過於殘酷的市場競爭下的部分媒介採取娛樂化策略以求生存、爭市場。�
我國正在建立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其內涵和特徵均有別於西方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那麼,又如何理解我國媒介的這股看上去有些類似的娛樂之風呢?�
我國目前處於轉軌與轉型同步的特殊時期:即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軌,從一個封閉的、落後的農業社會向一個開放的、多元化的現代化社會轉型,整個社會處於迅速深入的變革期和市場經濟的建立探索期。社會市場化程度不高,社會發展也不平衡。受眾面廣,但層次區分度大,受眾教育程度也有很大差別,導致受眾信息需求層次和種類差別也很大。在媒介改革之初,不少軟性偏向內容和強調貼近化的作風,對於改變計劃經濟年代一味強調灌輸的生硬的作法起了很大的積極作用,媒介的確在很大程度上走下「神壇」,走近了 群眾,這是中國媒介不可否認的巨大進步。進入90年代,隨著媒介產業化步伐加快,由於軟性內容貼近性強,適用受眾面廣,使得一大批通俗性的相對「軟」化的媒介成為市場的寵兒。再加上我國媒介在特殊轉型期在數量和結構上出現了超過實際正常需求的過度膨脹:報紙從1978年的186種增至1996年的2163種,電視台從80年代初的38家增至1996年的2827座,廣播電台從80年代的114座增到1320座。〔7〕後雖幾經壓縮,但數量仍相當龐大。媒介市場的過度擁擠和各地區、各種類的媒介在人才、經濟實力上的巨大差別,導致媒介信息在供應量上雖然大幅增加,但在質上卻千差萬別。硬新聞采編在政策和人才、技術、資金上的難度,使得不少媒介「望而卻步」,轉而選擇難度低、花費小卻可能市場效果好的且受眾兼容面寬的軟性內容和技巧,以求在過於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求生。因此,我國媒介娛樂化潮流既帶有轉型時期媒介市場化、大眾化的必然性,又帶有媒介發展脫離社會發展實際的不正常競爭導致的畸形產物特徵。�
總之,無論處於哪種情況,就階段性來說,以軟取勝的娛樂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會成為某種帶有必然性的現象,但從成熟的市場經濟內涵和信息需求主流以及媒介自然屬性兩方面看,新聞娛樂化與市場經濟的主流精神是相悖離的,它不應當也不可能成為所有媒介的必然的、最重要的取向。�
信息的選擇:決策為王�人類出於生存發展的需要,需要及時了解周圍環境的變化以利於自身的決策和行動,這是人類獲取信息特別是新聞信息的主要動因。〔8〕市場經濟條件下,這種信息需要不是 弱化而是日益凸顯。
信息的最重要作用在於為決策提供根據,只有正確的決策才能使主體採取趨利避害的理性的最佳選擇,而決策的正確與否取決於信息獲取的迅速、真實和完備程度。在相對固定的條件下,決策主體行動的風險程度取決於其獲取信息的速度和質量。〔9〕而市場經濟的特點就在於決策主體多元化並且追求利益最大化。政府、企業、家庭、個人都面臨更多的決策需要和可能。渴望及時、充分、可靠、有用的決策參考信息以供正確決策成為市場經濟條件下眾多分散的、多元化的決策主體的當然選擇,而這部分決策參考信息大部分屬於嚴肅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內容,不屬於軟性消閑內容。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和成熟,這部分需求會變得更加明顯和突出。�
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傳播信息會成為新聞媒介的首要功能。也不難解釋,為什麼大規模、集中化和職業化的現代新聞事業被歸結為「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產物」〔10〕。
決策需要產生信息需求。市場經濟大量的、多樣化的決策需要產生大規模的新聞事業供應大批的決策參考信息,這是市場經濟與媒介互動的真實內涵所在。在已經來臨並持續深入的知識經濟時代,信息將成為越來越重要的社會資源,而其中硬性參考信息毫無疑問是絕對主體 。�
所以新聞娛樂化是市場經濟在某些特定發展階段的產物,但正像從信息需要出發娛樂不可能成為新聞媒介的主功能一樣,從市場經濟的內在精神出發,決策參考度低的軟性內容也不可能成為市場經濟條件下受眾的主要信息需求點。只有在硬性的決策性信息獲求程度較低的市場化初期和在整個社會市場化發育程度較高、媒介又相對發達基本可以較充分地滿足社會硬性信息需要的基礎上,新聞娛樂化才有可能較明顯或突出,但它不可能也不應當成為新聞信息的主流。否則,它可能導致媒介信息「告知」功能弱化,消遣娛樂功能凸顯而最終造成新聞媒介自身主功能的轉移,從而背離根本性的社會需要。為此,西方不少媒介知名人士也在大聲呼籲,提出警惕這股表面順應市場而內在背離市場的媒介逆流。〔11〕相較之下, 我國某些學者卻大力倡導新聞娛樂性,將之視為媒介大勢所趨,實在令人費解。�
市場經濟初期新聞娛樂化的某些作法在媒介商業化、通俗化方面有其歷史的進步意義,是新聞媒介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大眾」傳媒的必然階段之一,但物極必反,新聞事業發展必須遵循社會發展的內在規律。當市場經濟發育程度越來越高,硬性參考信息需求趨勢轉旺,盛極一時的新聞娛樂潮必然讓位於以真實、迅速、權威、客觀、公正取勝的嚴肅新聞,以適應社會真實需要。盛極一時的便士報最終讓位於《紐約時報》等有著更廣泛影響的以硬新聞著稱的嚴肅的高級報紙,真實、客觀、公正最終取代煽情、偏見和刺激成為世界性的新聞媒介的主流觀念就是明證。這是社會需要決定媒介發展的規律使然。迄今為止,過度商業化導致的新聞娛樂化在西方傳媒雖有較大發展,但就權威性和社會影響力而言,嚴肅的媒介和嚴肅的新聞節目仍占優勢。�
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既帶有市場經濟的某些共性,又與西方資本主義有顯著區別,媒介所有制和運行機制也有很大不同,更兼處於特殊的轉軌期,社會發展較為復雜,比較穩妥的作法就是在適度減少媒介數量、優化結構的同時實行媒介的分流、分向發展。�
方向:兩個層次上的競爭處於變革時代的中國,社會「異質」化程度上升,多元性的利益群體產生,社會群體分化和多元的趨勢已相當明顯;社會教育普及程度不高,受眾層次區分度大;這種利益和層次的分化必然導致信息需求的分化和多樣。同時社會各方麵包括媒介自身也都呈現出發展差別大的不均衡特點。多元、多層次、不平衡是當代中國受眾群體的基本特點。�
適應上述特點,中國媒介既不可能取消大眾化通俗媒體,也不能一味地、一窩風地走娛樂化之路,而應施行以硬新聞為主的嚴肅的主流媒體和貼近性的健康的通俗媒體分流、分向發展 :�
一、強化以黨報、綜合台、傳統媒體網站等以硬新聞為主的主流媒體,改革其報道模式。近10年來通俗媒體的大發展程度不同地沖擊著黨報等主流媒體市場;從中央到地方,不少黨報發行量下降,廣播電視台的新聞節目敵不過搞笑的娛樂節目,但據此認為是硬新聞敵不 過軟新聞,主流媒體敵不過通俗媒體,嚴肅節目敵不過娛樂節目,進而主張全面走軟性化道 路是錯誤的。
越是處於變革期,社會變化速度快,變化程度深,人們了解變動以供決策的需求就會越加旺盛。這種情況下,當代中國受眾對嚴肅的、硬性的、解釋性的決策參考信息需求只會轉旺,而在媒介發展還不夠成熟的情況下甚至出現某種程度的「信息飢渴」狀態。受眾決不會忽略、漠視與自身利益密切相關的新變化。在2000年我國城市社會接觸大眾傳媒狀況調查的報告中顯示,「反映群眾的呼聲」、「客觀地報道新近發生的重大事件」、「幫助人民了解黨和 政府的決策」以及「報道最大多數群眾感興趣的新聞」和「推動社會變革」、「提高群眾的 知識和文化水平」、「幫助人們實行輿論監督」以及「及時提供背景幫助人們理解新聞」分 別成為媒介報道題材中受眾需求的兩個最大熱點〔12〕。
問題不在於爭論是否強化主流媒體的硬新聞,而在於探索如何擺脫計劃經濟年代的舊的報道模式和套路,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受眾信息需求,改革現有硬新聞的報道思路和模式,這對於以幹部、企業家、中高級知識分子等社會決策層和思想精英顯得尤為重要。當前迫切需要做的是:�
變印證性的指令性政策宣傳為解釋性的政策信息,加大信息含量,減少空話、套話,突出信息質,以質求勝;對於以速度和數量見長的廣電、網路等電子主傳媒,以大量真、短、快、新的純信息取勝,對於以深度見長的報紙則強化解釋性和綜合性,在深度、廣度和信息的過濾性、整合性上下功夫,而不是主要強調「硬新聞軟著陸」,為貼近而貼近。�
對於某些涉及面廣、專業性強、事實錯綜復雜、綜合程度高、影響重大,且時間要求低的綜合性報道,可以適當考慮採取一些技巧性的處理方法(例如可以借鑒《華爾街日報》經常採用的「華爾街日報敘事體」,採用由點入面、由捲入事件的個體或場景入手,過渡至事件 的詳細展開報道),適應更廣泛的受眾,特別是非專業、理解程度不高但有決策需要的受眾 ,但決不是走過分軟化的道路。硬性的嚴肅內容始終是其主體。�
二、由於市場化初期受眾層次上的區分度大,受眾信息需求和信息理解程度上的差異大,通俗化、大眾化的媒體對於文化程度不高、有一定信息需求、理解程度不深的中下層市民和農村受眾仍是必須的,但其「軟」是有限度的,不能一「軟」到底。何況改革時期這部分受眾也並非真正需要那些軟化或刺激性的內容,他們需要的是通俗易懂但又直接與其利害相關的信息,其次才是消閑性的內容。社會越發展,受眾越成熟,教育的程度越高,這種趨向會越明顯。把大眾化和娛樂化劃等號是偏頗的。近年來,《北京青年報》、《南方周末》等以大眾輿論監督、批評報道、平民維權見長的通俗媒體廣受歡迎,不少最初以「軟」起家的都市報也在紛紛開始轉向追求和強化硬性內容的含量(當然其技法操作上更通俗化,且深度無法與主流媒體硬新聞相較)。小報嚮往大報風,可以看作是市場對媒介誤區的「自然矯正」之 一。�
以硬為絕對主體,適時適度技法上硬中求「軟」,是嚴肅主流媒體的選擇;以「軟」取勝, 但並不唯「軟」是從,適時適量增加普通百姓關心的硬新聞也是通俗媒體佔領市場的法寶之一。
這樣,軟、硬既分流,又兼用,是特定轉型期中國媒介適應特定社會市場經濟信息需要的真正可行的改革和發展方向。那種市場經濟下的媒介必須一概走娛樂化之路的作法是行不通的,也與市場經濟的內在精神相悖離。
� Synopsis : With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the media operation has been intensified, entertainment, news trend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Information entertainment market is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the phenomenon of economic conditions, but will not become mainstream media, rigid decision-making reference information will remain the absolute master of this community information needs. China is undergoing a period of social transition, we can not abolish the popular popular media, it is impossible to blindly follow the path of entertainment, but should go mainstream media and popular media streaming, hours to develop. All real economic field should be market-oriented reforms. Over the past 20 years, the concept of dominance in such, several between market tide swept every corner of the world. The change affects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media and even the decision, the media and market-oriented commercial operations have experienced for centuries, but the tide of the market economy over the past 20 years has prompted national media on the road go further and more thoroughly. While purely commercial media influx, on the other hand, state-owned, public media by market pressures, especially the private media competition, or forced themselves to alleviate the financial pressure needs have put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mmercialization operation. The market changes have led many countries in the operation of media methods, operating models, such as editorial guidelines are highlighted in varying degrees commercialization orientation. Performance in the entertainment media content is a tendency enhanced, the most profound change is the most dangerous is the trend of entertainment news. Reform : the conquest of entertainment news? There is no doubt that the business or have a tendency of the commercial media, the logic of the market become dominated, circulation, ratings, and other marks audience groupings of indicators has become the lifeblood. Enterprises maximum profits principles into the chase group to the audience, and the proction and marketing of media procts are inevitably marked by the implementation of market economy principles and overall commodity principle that what best-selling merchandise, the largest consumer groups in the proction of anything. Conditions of a market economy, people's interests and views as well as different interests, the greatest common point in all of this? Engineering Media choice is : entertainment. Engineering Young or old, regardless of status, class, race, country, ecation and other differences, so long as it is, entertainment usually always needed. Popular times, the most vulnerable-selling entertainment procts supplies. Engineering In this consumer guide, the logic of natural media show more obvious tendency toward entertainment : the first is a purely entertainment and leisure entertainment programs and content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nd eventually to the development of recreational removed from the portion of me
『玖』 憑什麼我們中國的電影就要配上英文字幕,也沒見美國電影會配上中文字幕
首先英文是國際語言,中國電影配英文字幕是因為要在國際(如電影節)上映,而不是配合美國,如果美國電影在中國地區上映也會配上中文字幕,如在其他語言國上映則會配上相應語言的字幕。
相關介紹:
在中國,不同地區語言的發音差別很大,不能正確理解普通話的人很多。但是文字寫法的差異並不大,看到普通話的文字後人們大都能理解。所以,近年來華語圈的影視作品中,對應普通話(或方言)的字幕大多被附加在節目中。
(9)英文電影字幕娛樂化傾向擴展閱讀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國際電影節日漸增多,其中最主要的有1946年法國創辦的戛納國際電影節和捷克斯洛伐克創辦的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另外,在40年代先後創辦的還有義大利的聖萬桑國際體育片電影節、瑞士的洛迦諾國際電影節、英國的愛丁堡國際電影節等。
進入50年代,國際電影節更加引人注目、迅速發展起來,從歐洲擴展到北美洲、亞洲、大洋洲、拉丁美洲、非洲。由40年代的幾個,猛增到50多個。中國從1950年起參加國際電影節的映出,並派了許多電影代表團前去參加商業性和學術性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