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外大片 > 法國女鋼琴電影

法國女鋼琴電影

發布時間:2022-07-05 04:19:34

① 電影《鋼琴師》中的女主角是誰啊

姓名:Mélanie Thierry

生日:1981年7月17日

性別:女

地區:法國

身高:160 CM

職業:演員

1981年7月17日出生於法國的聖傑曼-昂-雷

1996年從影至今共出演影視劇20餘部

2001年12月在巴黎的卡琳戲院進行了首次舞台劇(Crime et Chatiment)演出

梅蘭妮·蒂埃里(Mélanie Thierry)參與的影片:

有教養的人 Des gens si bien élevés

海上鋼琴師 The Legend of 1900

1900海上鋼琴師 / 聲光伴我飛 / 一九零零的傳奇
Leggenda del pianista sull'oceano, La
The Legend of the Pianist on the Ocean

現代美女與野獸 Quasimodo d'El Paris

愛欲旋律 Canone inverso - making love
八月十五 15 ao?t
15 août
August 15th

腦網追凶 Chrysalis
天神下凡 / 蝶蛹
Avatar
Chrysalis - Tödliche Erinnerung

1.生死新紀元 Babylon A.D.
巴比倫紀元 / 巴比倫密碼
Babylon Babies
Misión Babilonia

2.決戰豪門 Largo Winch (演員)
拉戈·溫奇 / 黑色豪門 / 神鬼獵殺 / 特攻闊少爺
Largo Winch - Tödliches Erbe

1.上路前來一杯 Dernier pour la route, Le

2.你會想念我

1.另一個大仲馬 L'autre Dumas
Dumas
Signé Dumas

2.蒙龐西埃王妃 La princesse de Montpensier
蒙龐西耶的公主
The Princess of Montpensier

② 誰可以說說《女鋼琴師的心靈之旅》

《女鋼琴師的心靈之旅》
作者:[法]埃萊娜•格里莫(Hélène Grimaud)

作者簡介
國際著名鋼琴家。1969年生於法國普羅旺斯的埃克斯,13歲被著名的法國音樂學院錄取,16歲獲得雅克.魯維耶古典音樂比賽首獎,童年出版了第一張個人唱片,18歲在巴黎舉辦了她的第一次鋼琴獨奏音樂會,獲得巨大成功而享譽國際,也以她的美貌給人以無限輕靈飄逸之感。
埃萊娜豐富的生活閱歷和獨特的天賦,使她充滿了想像與靈感,成為創作的源泉。本書是繼《野變奏》之後的第二部自傳。

簡介
埃萊娜•格里莫天生叛逆,為了發泄過剩精力才開始彈鋼琴,卻意外發現自己的天分,成為國際知名的鋼琴家;一個偶然的機會,她在野外與一頭母狼邂逅,狼竟然罕見地躺下與她親近,從此開始了她與狼的故事……埃萊娜•格里莫,這位年輕美貌的國際天才鋼琴家與狼的衛士既充滿魅力,又奇特怪異;人們對她近乎迷戀。她的寫作技巧和她的鋼琴技巧一樣出色,在這本優美的自傳里,她暢談音樂和生活,以及心靈之旅……
-------------------------------------------------
法國鋼琴美女「與狼共舞」

原載於2006年11月5日《紐約時報》,作者JAMES R. OESTREICH,李文編譯

埃萊娜·格里莫(Hélène Grimaud),這位法國女鋼琴家,1969年生於普羅旺斯地區的埃克斯。早年在埃克斯音樂學院和馬賽音樂學院分別師從雅克琳·庫爾坦和皮埃爾·巴比澤學琴。13歲被著名的法國音樂學院錄取,師從雅克·魯維耶。16歲獲得雅克·魯維耶古典音樂比賽首獎,同年出版了第一張個人唱片,曲目是拉赫瑪尼諾夫的第二鋼琴協奏曲及鋼琴獨奏曲。18歲在巴黎舉辦了她的第一次鋼琴獨奏音樂會,獲得巨大成功而從此享譽國際。2002年成為德國DG公司簽約音樂家。出版過拉赫瑪尼諾夫的《第二鋼琴奏鳴曲》和貝多芬的《暴風雨奏鳴曲》,其中拉赫瑪尼諾夫的《第二鋼琴奏鳴曲》還榮獲「唱片協會」大獎。這對年輕的埃萊娜來說,是一種難得的榮譽。她現居住在美國。

埃萊娜·格里莫天生叛逆,為了發泄過剩精力才開始彈鋼琴,卻意外發現自己的天分,成為國際知名的鋼琴家。一個偶然的機會,她在野外與一頭母狼邂逅,狼竟然罕見地躺下與她親近,從此開始了她與狼的故事,還在紐約創辦了一個「野狼保護中心」,保護紅狼、墨西哥狼等野生狼物種,並向公眾開放,普及教育。狼成為埃萊娜的圖騰,它代表著埃萊娜自由、不拘一格,又充滿堅毅的性格。

她美得令人迷惑。她既是鋼琴天才,又與野狼有著說不完的故事。她最喜歡彈奏勃拉姆斯的音樂,演奏中的她冷峻、悲愴;與野狼在一起時的她卻又溫柔、天真。她的文字感性、隨性,繼第一本自傳《野變奏》之後,她今年又出版了一本記錄心靈旅行的散記《女鋼琴師的心靈之旅》。這就是法國女鋼琴家埃萊娜·格里莫的傳奇。

「音樂改變了我的信仰,母狼解放了我的野性」

1991年,埃萊娜·格里莫住在佛羅里達塔拉哈西的時候,一天深夜她帶著朋友的狗出去散步卻因此改變了自己的生活。她看到一個孤獨的動物身影慢慢靠近,它的行進方式是自己從沒見過的緊張和詭秘。她牽著的狗受到驚嚇,逃進灌木叢中。這是她第一次遭遇狼,一匹母狼。格里莫在自己的第一本傳記《野變奏》里寫道:「它走到我左手邊,嗅了嗅我的手。我只是伸出手指,它就把腦袋和肩膀整個藏在我手掌下。我覺得自己像是被什麼東西擦出了火花,而且迅速傳遍全身。它一下子讓我充滿了溫柔。內心傳來神秘的歌聲,像是一種未知的野性的力量。」「我愛上了這只母狼。」她後來寫道。

格里莫認為狼被當作邪惡的化身已經不下好幾百年。但她不這么看。在她看來狼維持著物種的平衡,是種奇異、迷人的動物,而且可以教會人類很多東西。她覺得自己有責任改變人們對狼的誤解。

1999年,她與攝影師亨利·費爾在南塞倫一起開辦了野狼保護中心。這片29英畝大的地方,現在成為17匹野狼的家。其中有4匹狼,作為「形象大使」,向公眾開放參觀。其他13匹則與人類隔離,以便於它們最終能重返自然。「剛開放的頭兩年,我們一年有500名遊客,現在每年有20000人前來參觀。」

她的野狼保護工作在古典音樂界引起了一些非議。有人覺得她「活在她自己對野狼的想像里。」她在野狼保護上花費的時間也影響了她在鋼琴事業上的精進。她自己也承認,最近三年她才真正將精力集中在音樂上,之前野狼保護中心花費了她太多時間和精力。現在的她繼續在世界各地做巡迴演出,與世界頂級的交響樂團以及音樂家合作。不過,2005年末,她受到新的挫折,她患上肺炎,並且導致慢性的疲勞綜合症,甚至影響到了心臟。她的第一本自傳《野變奏》首先在法國出版,很快成為暢銷書,內容由五花八門的篇章組成。格里莫視自己是家庭、音樂世界乃至社會的一個孤獨的局外人,內心充滿掙扎。比如在考慮在什麼地方建立野狼保護中心時,她寫道:「最好是在別處,我一直希望是在別處。」

古典音樂與野狼在她的生命中究竟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在格里莫看來,兩者都拯救了她。「音樂改變了我的信仰,」她寫道:「它拯救了我。」當提及她第一次遇到的母狼,她也表示:「它也拯救了我。」創辦野狼保護中心的目的,在她看來,將她從把鋼琴當成工具的桎梏中解放出來,「我變得有野性了。」

格里莫1969年出生在法國普羅旺斯。6歲開始彈鋼琴便表現出驚人天賦。13歲進巴黎音樂學院,成為當時年齡最小的學生。從童年開始的另一個愛好是養小動物。在鋼琴填滿自己的生活之前,她甚至夢想著當獸醫,住在動物園里,後來又想當生物學家。「我曾經對靈長類感興趣。」與母狼阿拉瓦的相遇,讓她捲入了野狼的世界。她開始研究動物行為學,旁聽大學的課程,參加會議並且造訪動物專家。

此外,她精通法語、俄語、英語,對法國、俄羅斯、美國的文學、歷史、哲學都有廣泛的涉獵。她對音樂的熱情從來都沒有消退,每天都以巴赫開始一天的生活。不過,這並不妨礙她沉浸在浪漫主義的文學當中。

她也喜歡肖邦的音樂,稱他是「我的作曲家」。她欣賞肖邦解放了鋼琴家的左手,「創造了靈巧的音樂。」不過最貼近她的心靈的,是勃拉姆斯。她早期灌錄的音樂大都是演奏勃拉姆斯這種不算年青的、非法國的、沒有一點女性氣息的作曲家作品,與她表面留給人的印象非常兩樣。「我喜歡他激烈的樂章,」她在《野變奏》中寫道:「他的痛苦與陰暗,充滿情緒的悲痛,以及在與世界關系中所體味出的絕望。」勃拉姆斯激烈而令人望而卻步的《第一協奏曲》是她最喜歡的作品。她說自己在演奏以後幾個小時,心情都很難從悲愴中恢復過來,「勃拉姆斯把悲痛表達得太完美,那種痛苦足以讓你窒息」。曾經跟格里莫共事過的薩龍恩先生表示:「她一半是理智,一半是激情,是位罕見的人物。她演出前總有條理清晰的觀念、計劃,但在音樂會上往往自然而然地讓音樂流淌出來。」

「若愛不能分享,願我是用情至深的那個」

成功的人物不是蒙受了上帝的額外眷顧就是上世修行的福緣。埃萊娜·格里莫就是這樣一個幸運的人,再沒有人能比她更游刃有餘地存在著,和諧的婚姻,在自己熟悉的鋼琴界享譽日隆的地位,最難能可貴的是,還有一批野性未泯的狼群等著她和肖邦、拉赫瑪尼諾夫交流之後去和它們一起嬉戲。

然而是不是也鮮有人這樣,在擁有了凡夫俗子所艷羨的一切時來一次遠眸回望。音樂成了生活的基調後,別的那些個所愛又將置身何地?音樂、孤獨、愛還有那些狼群……從哪一刻開始背叛了誓言?最重要的是這個誓言是什麼?這些互為包容又交錯矛盾的問題纏身後,出走就成了主人公的心頭重事,而這次貌似破釜沉舟的旅行就成了一次找尋上天堂的鑰匙。

註定這是一次和心靈的博弈,程序式的生活既然再也給不了埃萊娜靈感和自由,一場自我放逐的旅行能帶來新的呼吸嗎?和美好的寓言一樣,故事的開始就是結局,農夫的財寶夢開始於花果樹下也終結於此,夢開始於斯結束於斯,唯一需要放逐的是疲憊的心靈,最好的良葯莫過於抬頭深呼吸。

展開每一段心靈的皺褶,任何人的生活都會比盧梭的《懺悔錄》來得精彩,更遑論這位蜚聲國際的女鋼琴家。《女鋼琴師的心靈之旅》是一本人物的心靈札記,各種人物的層疊和呼應都像在古早的森林裡進行了一次次SPA,不管是出發伊始遇到的奧德蕾,還是那位不知姓名的教授,咖啡館的陌生人……不是蒙受神的感召就是長了隱形的翅膀,每一段驛站里的人都像是擁有天使的夢幻色彩,若即若離,該出現的時候躍然在眼前。書巧妙地以感召的人物分為不同的章節。作為精神導師出現的教授,像一個背著禮物的聖誕老人,在引導埃萊娜做了對自由的反思、對音樂的理解之後就完成使命悄然而退。還有那個美貌和出現都頗具仙氣的貝阿特里絲,她的出現更像但丁筆下的貝阿特里彩,讓人對美好產生遐想聯翩,而在書里她也是為了尋求無邪的境地來到這個靠近天空的地方。這與埃萊娜在音樂方面的完美境界不謀而合。

狼的出現始終更像一個隱喻,和音樂一樣,她在紐約創辦的「野狼保護中心」始終占據她心中重要的位置。狼幾乎是她的叛逆性格的一個替身,命運有理可循。埃萊娜天生叛逆的性格自從在追求藝術的途中被拋擲出去後,再沒了張弛的快樂,帶著新鮮、野性、眷顧,狼讓她的空間變得充滿張力又活力四射,某種意義上倒成了埃萊娜的原神或吉祥物。

以作者在音樂上的聲望,中國的李雲迪或者郎朗或許可以和埃萊娜相提並論,但中國的藝術家們習慣了在觥籌交錯的場合找尋靈感,而對於轉向音樂的起源地、高原、田野顯然沒有興趣。顯然是路不同不相與謀,借了書中搭順風車的教授的話,「我們是自己的命運唱出的樂曲。」

書中扉頁上引用的威斯坦·休·奧登的話,「若愛不能分享,願我是用情至深的那個」,從某種意義上,這是埃萊娜和讀者已經融為一體了。
--------------------------------------------------
書評1:空靈長假,靈魂探幽

埃萊娜•格里莫,曾和母狼阿拉瓦邂逅,16歲灌錄自己首張的鋼琴唱片,18歲舉辦第一次鋼琴獨奏音樂會,曾在全世界發行的自傳《野變奏》中展露優美流暢的文字、以及細膩的思想。如今,她依然在照料一整片野生動物保護區,讓野狼做真正的野狼。
這是第二本她的自傳,但不是世人通常看到的那種由豐功偉績、瑣事、信件和年月日堆積起來的自傳,而是純然心靈的的歷程,追問藝術和生命本質。因由這樣的核心,才會有由邂逅所組成的故事,綴以眾多寓言般的小故事,並用一根富有使命感的主脈貫穿首尾。這一切屬於她,又決然是可以屬於每一個人的。

「每一次邂逅都是必定會贏的一注色子」。女鋼琴家在繁忙的演出和錄音進程中疲憊不堪,偷閑放空,在非洲、歐洲或是美洲森林這三項選擇里踟躇。快餐店女侍者的小故事幫她下了決心去歐洲。緊接著,在義大利鄉間偶遇酷似尊師的文學教授。教授留給她的問題是,如果說您已經出色地演奏了音樂,「那您有沒有更好地體驗它呢?」第二天,她收到教授留下的小包裹。延續著前一天邂逅時的話題,並請她收下一隻精巧的音樂盒,或者也可以轉送給一個叫漢斯的德國人。至此,原本空無目的的假期不僅有了主題,還被指定了路線。
一路上,她在阿西西修道院花園里邂逅了貝阿特里絲,她照顧修道院的花園,也被花園照顧,她問道,「為什麼人們再也創造不出新的樂器?」又在咖啡館里遇到悲觀的青年,質疑在痛苦和失去中還有什麼自由和愛存在?再聆聽了瑞士小城裡的收藏家講述音樂盒的前塵往事,老者不介意有一場世界末日,激憤地談到各種各樣的、進行時態的滅絕……這些交流暴露出不幸福的人類所特有的正反面智慧,她聆聽、理解、與之辯駁的過程,正是自我探尋答案的途徑。
就像迷茫者追尋神曲的暗示在命運的岔口尋覓生機,珍重每一個陌生的貴人的指點。最後她見到了漢斯,那是因車禍而失明個盲人鋼琴家,「我意識到早在車禍之前我就已經失明了,我急切地想自我滿足,除了工作、贊美、追求絕對的完美,近乎自我陶醉外,什麼也看不見。」難道這不是女鋼琴家此時的處境嗎?燈光亮起來時,她發現盲人音樂家漢斯像極了一個兄弟。這是自教授後第二次「酷似」,幽靈般神秘的氣氛彌漫著,在巧合、或者說文字精心設計的邂逅中迷離著,逐步趨向冷靜。

長年沉浸在古典音樂富有格律和生命力的詩意中,令埃萊娜的筆觸也帶有恍如隔世的經典質地,如她所寫,「藝術家同意將自我分解為藝術」,文字和音樂只是藝術的一部分,而藝術則與天地自然永不隔絕。在她的生命中,狼和音樂是最重要的元素,但僅僅作為音樂的媒介、或是狼厚待的對象是不夠的。繁忙的日程也會造成一個人的空虛,哪怕是天才。甚至可以說,這是當代藝術家忙於創新之後最容易忽略的事實,遠離了本質,附庸了技藝。經歷了心靈之旅的埃萊娜帶著特有的野性和自信說道:「我與鋼琴生出共同的肉體,我們,鋼琴與我,一同變成神獸,某種全新的人馬,某種吉祥的永恆的天蠍。」體驗音樂,自己就該成為音樂生命的延續。這就是她要的答案。

-------------------------------------------------
書評2:拂塵之音

「我已經太長時間沒有嘗過漂亮出逃的滋味了。」
我想,每個人都曾有心靈塵染的迷失時刻。帶著晦澀的憂愁,我們渴望擠破時間的氣泡,從常規中掙脫出來,撲向一場華麗的冒險。
《女鋼琴師的心靈之旅》便是一本關於出逃與回歸的心靈札記。
這是法國著名鋼琴家埃萊娜•格里莫(Hélène Grimaud)繼《野變奏》後出版的第二本自傳。在這本小傳中,信箋、日記等傳統要素已消隱,埃萊娜以素凈的文字記述了她與幾位陌生人的神秘邂逅,隨性的對談綴以精緻的寓言,輕盈卻不乏哲味。旅行的意義在如謎的交流中漸漸鋪展,正如作者所言:「我相信我的旅程和相遇中必然藏著答案。」
一直以來,音樂與野狼都是埃萊娜最重要的生命符碼。
埃萊娜6歲開始習琴只為發泄過剩精力,但卻表現出驚人的天賦。她曾先後師從雅克琳•庫爾坦、皮埃爾•巴比澤等多位鋼琴名家,13歲成為巴黎音樂學院年齡最小的學生,16歲奪得雅克•魯維耶古典音樂比賽首獎。18歲首次鋼琴獨奏會讓她一舉成名,從此享譽世界,由其演奏的拉赫瑪尼諾夫《第二鋼琴奏鳴曲》還曾榮獲「唱片協會」大獎。
除卻驕人的音樂履歷,埃萊娜的生命軌跡還烙下「與狼共舞」的傳奇標簽。一次偶然機會,她與母狼阿拉瓦邂逅,卻意外得到母狼的信任和親近。「我想還狼群以它們本質的精髓,讓它們重返天性——自由。」1999年,她與攝影師亨利•費爾一起創辦「野狼保護中心」,保護紅狼、墨西哥狼等野生狼種,並向公眾普及教育。「我很懷念過去的時光,那時動物是神聖的而且會說話,人還沒有忘記他永遠不過是個生物,要想做得更好,就要試著去理解。」這是埃萊娜對原始野性樸素卻真誠的敬畏。
洶涌的聲譽附帶著程式化的節奏,「我的日程表掌握在經紀人、唱片公司和新聞專員手中」,特立獨行的埃萊娜無法忍受這種生活,「靈魂總是不能和軀體合拍:有時它落在後面,掛在回憶的裙裾上;有時沖在前面,忙於計劃,忙於對未來的可怕的設想,沉重的算計讓它窒息。」為了呼吸,她出逃去旅行,等待被開啟。「展現在我面前的歐洲像是孩子們玩造房子的游戲時在地上畫的方格。機遇已經扔出了他的圓餅,我單腳跳在弗朗茲•李斯特留下的足跡上,雙腳落在舒曼的印跡上。」
搭順風車的陌生教授、咖啡館內痛苦的年輕人、阿西西修道院的貝阿特里絲……他們一個接一個走進埃萊娜的世界,睿智的交流漸漸撥散心靈的迷霧。
我最愛這段對答:
「您找到天堂的鑰匙了嗎?」
「我們都擁有它:它就產生於兩個人邂逅的一剎那,在彼此同樣的、慷慨的沖動中。」
邂逅的瞬間在埃萊娜的筆下散發出愛的氣息,「我希望找回孩子的無邪,這種無邪不懂得死亡,更偏愛瞬間以及它的完整——時間的音樂,也就是寂靜。」每次邂逅都是一個舉重若輕的瞬間,既有愛之能量的熱烈釋放,又不乏沉靜之美,讓人感慨:「重要的是我們曾經相遇過,它創造了瞬間,創造了我們剛剛提及的珍貴時光。」
瞬間累積,愛意沉澱,正如書中所言——「愛是不斷回憶的遺忘;遺忘是一種本該永恆的記憶,它留下了一條印跡——甜美又短暫的回憶,時常穿越我們的心靈,讓我們沉浸在完滿和喜悅的情緒中。」
旅途的終點,埃萊娜見到了盲人音樂家漢斯,「我意識到早在車禍之前我就已經失明了,我急切地想自我滿足,除了工作,贊美,追求絕對的完美,近乎自我陶醉外,什麼也看不見。我總是在做加速度的運動,這項運動沒有帶領我前進一步,卻奪走了一切,包括自我。」
漢斯的坦述讓埃萊娜變得堅韌,並揭開了藝術與生命的本質:「音樂的真實——甚至是生命的真實——不是模擬幸福,而是啟發式地將生活的悲劇層層揭開。歡樂、幸福都只是與生活和痛苦妥協的結果,這是死亡奏出的不和諧音符。」
世間萬物皆有裂縫,因此光才可以透進。
最後這場對話在黑暗中進行,開啟了女鋼琴師回歸的心路,「只有沉默才足以表達對故事深意的敬意。就像音樂中,一部奏鳴曲的最後幾個音符之後的寂靜一樣。」
這是一位失明者奏起的光之和弦,拂去我們每個人心上的塵埃。深夜,扉頁上維斯坦•休•奧登的話又次閃光——「若愛不能分享,願我是用情至深的那個。」

③ 鋼琴教師是哪國的電影說的什麼意思

法國的。導演邁克爾·哈內克 Michael Haneke
劇情:年屆四十姿色漸衰的未婚老女人的女鋼琴教師艾麗卡在維也納音樂學校任教,她與專橫霸道的母親生活在一起。在這個封閉保守、幾乎與世隔絕的殘缺家庭中,沒有男人的位置,甚至影子都沒有。艾麗卡感到異常的壓抑苦悶,這種畸形的環境導致了她不得不依靠偷窺和自我虐待來發泄性慾望。導致了她嚴重的變態性心理,有意無意的自虐、施虐、受虐已經成了她內心綳的最緊的一根弦,連變態都變的那麼變態,人性的陰性的張力可見之大,令人不寒而慄。她的人生因為一個學生的引誘而改變了……

④ 求一部法國電影名,多年前曾在CCTV6放映過的,女孩患嗜睡症,有鋼琴天賦。

好像是《等你說愛我》,是法國片

那部片子的男主角是個醫生

小女孩從小學鋼琴,但是得了一種罕見的腦血管病,經常會突然失憶,所以對自己很失望,害怕自己無法成為鋼琴家。

一次學校旅行中她從火車上溜走,到了男主角所住的城市,在男主角所居住的公寓樓中,她躲在角落裡,把自己的一隻板鞋放在樓梯上,男主角撿了起來,小女孩好像說了段關於灰姑娘的話,兩個人就認識了。

因為她不願意回去,醫生就讓她住在家裡,關於小女孩把以前跟男主交往的女人帶到了家裡的情節也有。

最後,小女孩的病治好了(是不是那個醫生主刀我已經忘記了),她也被家人領回去了,臨走她讓醫生等她長大。

後來女孩真的成為了鋼琴家,並且在醫生所在的城市開了演奏會,醫生也知道,但是他懷疑女孩是否會遵守那個遙遠的諾言。在演奏會結束的晚上,醫生回家,看見樓梯上放了一隻高跟鞋,然後回家發現女孩在等他。

⑤ 一部法國電影

是一部德國電影名叫布達佩斯之戀 Gloomy Sunday - Ein Lied von Liebe und Tod
人們總是難以抗拒《憂郁星期天》的悲傷情調,原來這首歌與一段復雜凄美的愛情故事有關。上世紀30年代的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的一個餐館里,美麗的伊洛娜(艾麗卡·莫露珊 Erika Marozsán 飾)同時被兩個男人深愛著。一個是餐廳老闆,另一個是鋼琴師。三個人都並不願意改變現況,打破平衡,伊洛娜同時擁有兩個男人的愛而深感平靜幸福。鋼琴師為她創作出《憂郁星期天》,他和餐廳也因此一舉成名。
然而,漢斯的出現徹底毀滅了這一切。他曾經是一個無名小子,深深迷上《憂郁星期天》 的同時,更是成為伊洛娜的裙下之臣。漢斯向伊洛娜求婚,卻被拒絕,滿腔恨意的他如今成了軍官,風光無限,正帶著他蓄謀已久的復仇計劃來到伊洛娜身邊,給他們的生活以致命一擊。愛、復仇與戰爭的故事,在布達佩斯糾結上演。

⑥ 這部電影叫什麼名字

閨閣情怨Tears Of The Bridal Sedan
花轎淚|palanquin des larmes, le|les palanquin des larmes

影評(0)|收藏(7)

年代:1987產地:中國

導演:雅克·道夫曼 張暖忻

主演:屠懷青 秦怡 姜文 ...

類型:劇情

童年時代的小勤麗幸福而快樂,在父親惠義辦的小學里學習。父親惠義正直善良,一次因搭救抗日誌士,被日軍炸毀了學校。為了家庭的生計,惠義只好在家中開的錢庄做生意。勤麗也進了一所教會學校。在一次音樂會上,勤麗聆聽了一場美妙的鋼琴演奏,從此,迷上了如魔幻般的鋼琴。光陰流逝,小勤麗長成了亭亭玉立的少女,並在鋼琴比賽中獲得了好成績。可是金叔和爺爺祖鴻,母親對她非常鍾愛,想把她嫁給大資本家陳叔宜的兒子陳有煌。開始,父親堅決反對,但在祖鴻,金叔的壓力下,考慮到家中不景氣的生意,他妥協了。從此,勤麗對父親產生了很深的隔閡。隨著時間的推移,勤麗和有煌漸漸產生了感情,並有了兒子保兒,多少年過去了,客居巴黎的勤麗終於實現了自己多年的夢想,成為一名女鋼琴家。但她的心中仍舊惦念遠在上海的父親,希望能早日與父親消除隔閡,在法國巴黎,身穿白色禮服的周麗端坐在鋼琴前,樂隊和指揮准備就緒,可勤麗卻忍不住回頭向後台的通道口望去。當勤麗在沙蕾劇院的大舞台上彈奏起優美纏綿的「梁祝」協奏曲時,父親惠義終於出現在劇院後台的過道上,父女終於見面了。

⑦ 求一部關於鋼琴家的電影。

你好,你說的那個我還真的不是很清楚!!但是可以給你推薦些關於鋼琴家的電影!!
《莫扎特傳》(阿馬迪斯)(Amadeus ) ,太出名了……
《春天交響曲》(舒曼傳)
《夢幻曲》克拉拉和舒曼……
《舒曼情史》
《愛情之歌》(Song of love)克拉拉和她丈夫羅伯特舒曼及和她的密友勃拉姆斯的關系。
《不朽真情》,也叫《永遠的愛人》(Immortal Beloved)(貝多芬傳)
《復制貝多芬》,說不上來……貝多芬晚年
《安娜日記》(巴赫傳)
《狂戀大提琴》,又叫《她比煙花寂寞 》(杜普蕾傳)
《指揮家的抉擇》(富特文格勒傳)
《悲情俄羅斯》(柴可夫斯基傳)
《音樂戀人》(Music Lovers)講的是柴可夫斯基
《翠堤春曉》(約翰·施特勞斯傳)
《反對斯大林》(肖斯塔科維齊傳)
《沒有終止的歌》(Song without End):講述李斯特同伯爵夫人的戀情
《一曲難忘》(A Song to Remember)也叫《藍色樂章》,介紹肖邦生平的
《法利內里》,主要是介紹17世紀閹人歌手的影片,興趣因人而異
《鋼琴師》,《鋼琴家》THE PLANIST 鋼琴戰曲 ,描寫二戰時的優秀電影。
《紅色小提琴》THE RED VIOLIN ,記載了一把極具傳奇色彩的小提琴曾經歷300年的風霜
《海上鋼琴師》 the legend of 1900's,經典的不用介紹
《閃亮的風采》(Shine)鋼琴家大衛·海爾夫戈特真實的一生
《鋼琴課》(Piano Lesson) 又稱《鋼琴別戀》,一部幾乎堪稱完美的女性電影
《歌劇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 電影版
《作曲家埃爾加》
《夜半歌聲》
《音樂之聲》
《音比天高》
《樂鼓熱線 》
《夢幻女郎》《追夢女郎》以60年代美國的女子三重唱組合-The Supreme作為藍本而改編的
《放牛班的春天》
《貝隆夫人》(艾薇塔),描寫阿根廷國母貝隆夫人的音樂劇。
《野狼俱樂部》(妹力四射),主題曲很好聽啊~
《玫瑰人生》描寫法國著名女歌手伊迪絲·琵雅芙坎坷而璀璨一生的傳記片
《交響情人夢 》動漫。
《想飛的鋼琴少年》
《黑暗中的舞者》冰島歌手比約克演的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電影
《松子不幸的一生》電影版
《紅磨坊》超古老
《雨中曲》,經典的不用說
《Deep Blues》一部關於布魯斯音樂的記錄片
《雷》……這是關於美國靈魂樂之父雷.查爾斯(Ray Charles)的人物傳記影片。
《發膠》hairspray
《金牌製作人》(procers)
《歌舞青春》兩部
《理發師陶德》

⑧ 電影鋼琴教師結局什麼意思

她從層層格格的幾扇門中沖出,好像過了好久才從裡面走出來。扭曲的心理在掙扎,高潮與快感已經過去,最終她走出了這棟壓抑的大樓,從畫面的角落裡倉皇離開。

這是她第一次遇到的人,第一次如此接近自己薄片玻璃樣的內心,而崩潰過後還是要穿上冷硬的大衣走向未知的明天,最後一刀的慾望釋放後她繼續保持著冷峻的面孔,日後會發生什麼誰都不知道,導演只是呈現了她這次的這一過程。

(8)法國女鋼琴電影擴展閱讀

影片評價

《鋼琴教師》狠狠地剖析一位女鋼琴家的心與腦的陰暗面,冷靜又不失悲憫的刻劃女主角以及她周遭人物各自的心理變態(尤其是性方面的明瘡暗疤),奇詭辛辣生動非凡。片中令人心悸的母女關系,因為編劇、導演掌握觀眾心理的技巧老練,而更顯挑釁,使觀者在倫理道德的天平上失衡摔跤,彷彿劇情害他們掉入人性齷齪的深淵;但正是人人心中都有齷齪的深淵,才會跟影片所剖開的齷齪人性連結。

而《鋼琴教師》最令人驚懾的莫過於種種變態的性狂想。導演顯然將愛莉卡極端的性格歸咎於母親高壓的控制與過分的期望,也因此愛莉卡對於那位資質聰穎的女學生,心裡賞識,但口頭上仍以貶抑辱罵的方式教導,最後竟因妒火燃燒毀滅其鋼琴生命;這種對下一代兼具認同與嫉妒的微妙情結,亦為角色深度的來源。

在場面調度上,更是導演與演員結合下的傑作。白色的布景基調充分象徵女主角內心世界的荒蕪與蒼涼,也對比出在聖潔的形象下隱藏著狂亂荒唐的畸想。除了愛莉卡的家中,諸如琴室、演奏廳,皆以鏡頭創造出空曠的景深,布景也力求簡約,將注意力集中在人物身上。構圖式的景框設計尤為一絕,中景或全景的平視鏡頭固定不動,在同一個鏡頭裡面,無論距離鏡頭深淺每個人的表情反應都充滿敘事張力。

「冷」是《鋼琴教師》給人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導演對題材對拍攝手法的「冷」、愛莉卡對情人對母親對學生對自己的「冷」、於佩爾演技的「冷」。冷透了人心,讓人不知應該給予憐憫還是給予鄙夷。結尾教師想刺殺少年,卻因為少年的回眸一笑而下不了手,只好刺自己一刀,這再次的自殘向觀眾證明了她在受到打擊和侮辱的同時仍有女性最溫柔的一面 。(《南方都市報》評)

⑨ 在鋼琴上談戀愛的故事,《鋼琴課 》究竟想告訴我們什麼

《鋼琴課》想要表達的,是女權主義。電影名為鋼琴課,而電影也確實給所有女性都上了一課:勇敢追求自己想要的,不要被世俗的羈絆所阻撓。
這部電影的女主角愛達患有語言交流障礙,這可不是為了滿足觀眾的少女幻想,而是給予了女性在當時沒有發言權,或者發言的分量很輕的寓意在裡面。這一點在愛達要求丈夫帶走鋼琴,但是丈夫依然把鋼琴扔在海灘可以明顯的看出。
女性只有微弱的發言權,一切只能靠自己爭取。於是,愛達找了鄰居貝因,表達了自己的訴求,並且用鋼琴第一次表達了自己心中的悲痛與憤懣。這正是她對命運不屈服的體現,可惜,這種不屈服只能自己默默的聽著。後來,愛達與貝因相愛,這個時候,愛達才真正的展現出了反抗精神,即使手指頭被丈夫砍掉,愛達也仍然想來到貝因身邊。這種反抗精神讓丈夫意識到愛達變了,於是對兩個人妥協了。
可是,愛達與貝因在坐船離開時,竟然想要和自己的鋼琴一起墜入深海,這說明愛達覺得,自己活著沒什麼意思了,本就沒什麼地位,又失去了手指頭,還有什麼未來可言?可是貝因把她救了回來,她自己也相當於浴火重生了,開始逐漸練習說話,表明她願意為自己發聲,不再把話語藏在鋼琴里,她要為自己活一次!
總之,影片通過愛達與鋼琴之間的一系列事情,表達了女性應該勇於發言說話,維護自己的權益的思想。

⑩ 一部關於鋼琴的電影

鋼琴別戀The Piano1993

劇情介紹 19世紀中葉,在遙遠空曠的紐西蘭海岸,美國少婦愛達帶著九歲的女兒和一架大鋼琴嫁給了美國殖民者斯圖爾特。由於路途十分艱難,丈夫決定舍棄鋼琴,將它留在沙灘上。愛達內心痛苦萬分。她從小就喪失了說話的能力,而唯一能讓她排遣寂寞的就是鋼琴那優美動人的音樂。斯圖爾特只是個一心想要發財的商人。他根本不理會妻子的要求。

愛達只能求助於鄰居喬治·貝因。貝因表示想聽愛達的演奏。於是愛達在海邊發狂地彈琴,渲泄著她內心的寂寞和痛苦。貝因從這震憾人心的音樂中了解了愛達的心。 貝因用一塊土地與斯圖爾特換走了鋼琴,並費盡千辛萬苦將它運回家中。為了彈琴,愛達每天去給貝因上鋼琴課。而貝因為了親近愛達,提出用愛撫親近可以換回鋼琴。

在音樂與愛撫中,貝因比斯圖爾特更深地理解和愛著啞女愛達,他們兩人的情感也逐漸滋長起來。專橫的斯圖爾特發現這一切後將愛達與孩子都囚禁在屋中。然而這並不能阻止愛達向貝因表達愛意。狂怒之下,斯圖爾特用斧頭砍下了愛達的一根手指。這終於導致了一場斗爭。兩個男人間達成了協議,貝因帶著愛達和孩子以及鋼琴離開這里。 在船上,愛達在強烈的思想斗爭後,終於決定拋棄這象徵了她沉重的痛苦記憶的鋼琴。她把它掀倒了海里。貝因與愛達組成了幸福的家庭。當金屬的假指與鋼琴鍵相撞時,發出了一種奇特的聲響。它融入了鋼琴美妙合諧的音符之中,創造出了另一種完美的旋律。

影片評價 90年代,電影界興起一股反映殘疾人生活的拍片熱。一時之間,這種題材影片如雨後春筍般大量涌現,不少優秀作品紛紛榮獲大獎,我們現在看到的是由法國著名女導演簡·坎皮恩執導的影片《鋼琴課》,此片獲第46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大獎。

影片反映的是一個啞少婦的愛情生活和音樂生命,由於要表現的是啞女,在塑造手段上就大大受到局限,僅僅通過表情與手勢是很難達到成功表現的目的的。於是,導演借用了一個非凡的道具——鋼琴。音樂成為女主人公心聲流露的寄託。她將她全部的生命與愛全部融化進她的琴聲之中,世上唯有知音和愛她的人才能領悟,當她遠嫁紐西蘭,丈夫卻將她的鋼琴留在了海灘,無疑,他們之間是不可能有愛產生了。而貝因雖然不了解音樂,但他卻從音樂中讀懂了愛達渴望真正的愛情,渴望真正的生活的心聲。鋼琴把兩個相愛的人聯系在一起,美妙的愛的音符成為勾通兩個人思想感情的媒介。觀眾也沉醉在這種音樂的聲響之中,為主人公的命運而祝福。

也正因此,影片對白極少,更多的是通過人物的表演,動作和音樂來體現人物的思想感情,這雖然提高了演員演出的難度卻為電影表現手法開創了新的天地。

獲第66屆(1994年)奧斯卡最佳女演員、最佳女配角、最佳編劇獎

1994年金球獎最佳女演員獎

1994年英國學院獎最佳女演員、最佳服裝、最佳藝術指導

1993年戛納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

1994年美國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女演員、最佳編劇

1994年法國愷撒獎最佳外語片

閱讀全文

與法國女鋼琴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被綠了是什麼電影 瀏覽:791
威震天電影版圖片 瀏覽:181
盲井電影完整觀看 瀏覽:349
永不放棄電影的觀後感 瀏覽:380
外國一部電影叫什麼空間 瀏覽:87
哈利波特電影英文字幕組 瀏覽:773
泰國愛情電影大集合 瀏覽:278
泰國電影千星傳說免費觀看 瀏覽:517
周潤發2009版電影大全 瀏覽:770
bbc生命電影觀後感 瀏覽:781
2018第一部大尺度電影迅雷下載 瀏覽:207
小學生ppt電影觀後感 瀏覽:100
電影山路十八灣演員表 瀏覽:523
有一部電影男主是傻的會飆車 瀏覽:672
法國電影春光之島 瀏覽:708
李連傑一億電影叫什麼 瀏覽:786
周星馳電影泡妞被打 瀏覽:137
王一博劉亦菲電影大全 瀏覽:681
你好李煥英電影演員表 瀏覽:705
變態狂藏在女主床下什麼電影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