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電影《戰馬》講述了一個什麼故事
我覺得是一部關於馬和人之間和諧相處感人至深的故事,農場主在家境窮困的窘況下,賭氣在馬匹競拍會上以很高的價格競拍成交,其兒子對馬伊克關愛有加訓練它做各種技能。戰爭爆發馬兒伊克被徵用幾經艱險有倖存活,兩軍交戰隔著數百米的戰壕竟自發舉白旗去解救戰場中央被鐵絲纏繞的馬兒。繼而找到自己的最初的主人。戰爭結束農場主兒子騎著戰馬回了家。
大抵《戰馬》就是在幾幅PPT中來表達主題,分割出來也不是未可。德文郡男孩、英國騎兵、小姑娘、德國兩兄弟、給德國佬拉大炮幾個部分組成,每一個部分都與戰爭緊密相連,要麼表現戰爭嗜血的一面,要麼表現戰爭泯滅人性的一面,不一而足,其實任何選取其中一個側面來深入刻畫,也不失一個好本子。
一匹馬兒的戰火浮生
這匹額頭帶白色星芒斑、四蹄雪白的駿馬名字叫Joey,我卻想叫它Joy,它能活下來和它的主人團聚,實在是太好了。戰火浮生,它所經歷過的形形色色的人,英國人,德國人,法國人,養大它的農場小夥子Albert,騎著它沖鋒陷陣的北薩默塞特義勇騎兵隊上尉Nicholls,照顧它的Gunther和Michael兄弟,撿到它、想教它跨欄的法國小姑娘Emilie,剪斷鐵刺網聯手救下它的英德士兵……這些人中有的死了,有的倖存,戰火帶給各國人民的苦難,誰也不比誰受得少,歷盡艱辛傷痛後的重聚,畢竟是令人欣慰的。只要親愛的還在一起,生活就還能繼續,正如璀璨的晚霞與黑暗的長夜過後,總會有拂曉到來。
吸引我看這部影片的,不是斯皮爾伯格的名頭,也不是參演的演員們,而是難得的一戰題材,和曇花一現的關於北薩默塞特義勇騎兵隊(North Somerset Yeomanry)的片斷。
北薩默塞特義勇騎兵隊是隨英國地方自衛隊(Territorial Force )的建制而組建的,最初隸屬於第1西南騎兵旅,總部在巴斯,下轄A、B、C、D四支騎兵中隊,其中A中隊駐巴斯,訓練營在巴斯安普敦、法姆博羅、弗洛姆、梅爾斯和羅德。梅爾斯的霍納家族繼承人Edward William Horner在大戰爆發之初應募的便是這支騎兵中隊,後來他轉調第18瑪麗女王所屬輕騎兵隊,1917年在康布雷戰役中陣亡。
一戰爆發後NSY擴編為三個團,其中1/1st是真正意義上的一線作戰部隊。1914年8月份它隨西南騎兵旅轉移到蘇塞克斯,隨後被命令單獨前往法國,11月3日登陸,13日被編入第3騎兵師第6騎兵旅,1915年5月這個團在伊普爾Bellewaarde附近抵抗德軍的進攻中損失慘重,1918年3月離開師部,最初計劃改組為步兵,兩日後改為與萊斯特郡義勇騎兵隊合並組建一個機槍營,最終因為德軍的春季攻勢而擱置,該團仍保留為騎兵團,4月份解編,以中隊為單位並入第6騎兵旅各個營(第1龍騎兵,第3近衛龍騎兵,第10輕騎兵)。影片中出現的這支NSY部隊毫無疑問屬於1/1st NSY。
想必許多女性觀眾是沖著Tom Hiddleston、Benedict Cumberbatch去的,他們兩位在影片中都扮演了NSY的軍官,BC是少校Jamie Stewart,TH是上尉Nicholls,《劍橋風雲》里Julian Bell的扮演者Patrick Kennedy是他們的同僚,中尉Charlie Waverly,這不是Patrick第一次演一戰軍官了。這三位難兄難弟在一次對敵營發動的突襲中一死二俘,馬屍與人屍混雜,僵卧戰場的情狀,雖不血腥,卻足以令人思之憫然。尤其是當我聯想到Edward在1915年的那次重傷,1917年在康佈雷的陣亡,也可能是這樣悲壯的沖鋒陷陣時。以前關注的多為一戰中英軍死難者,看《戰馬》這個片段時,第一次認真考慮了俘虜的問題,令人腆顏的是,盡管這是個很明顯的問題,以前忽略它卻是因為覺得戰俘不夠光榮尊嚴之緣故。Waverly被從馬上掀翻下來,Stewart在包圍中將佩刀重重刺入土中,又有何不尊嚴之處?一戰本來就是消耗人生命的無價值之戰,不值得那麼多青年為它殉葬。然而Stewart在戰前動員演講時的那句for fallen comrades還是感動了我。for fallen comrades,對於身在泥濘和炮火中的士兵們,要比for the King來得實在得多吧。
反戰主題無處不在。Albert瘸腿又酗酒的父親Ted原是帝國義勇騎兵隊老兵,參加了第二次布爾戰爭,在南非服役,負過重傷,拿過DCM(優異作戰勛章,和DSO對應,DSO授予委任軍官,DCM授予非委任軍官),但Ted對自己在戰爭中的作為一無驕傲,他扔掉了自己的團三角旗和勛章,妻子Rose卻暗地裡保存並藏了起來。後來Rose把這些給Albert看。那面猩紅的三角旗就此成了影片的一個符號,隨著Albert的手繫到了變為戰馬的Joy的轡上,然後穿越戰火,落到那對法國爺孫手裡,又在最後回歸了Albert之手。
當Nicholls陣亡後,坐騎Joy被德軍俘獲,它被交給兩個年輕的後勤士兵Gunther和Michael,然而隨著戰局的演變,Michael被調入現役,Gunther害怕年紀太小的Michael會在戰場上死去,他會背棄自己許諾要照顧好弟弟的誓言,他在半路上騎著Joy截走了Michael,當了逃兵。影片沒有給人安慰的結局,這對兄弟一如我擔憂的那樣,被抓到槍斃了。
然後來到了法國爺孫家裡,孫女的父母死於戰爭,孫女指責爺爺懦弱,而爺爺說,there are different ways to be brave。孫女撿到了Gunther和Michael留下的Joy和它的黑馬朋友。她訓練Joy,想讓它學會跨欄,可這樣田園式的寧靜生活只是瞬息,Joy很快被來到的德軍部隊帶走,為了頂替衰頹的小黑,它自願被發配去拉超重型榴彈炮(那是Dicke Bertha?對一戰重炮沒有研究,求指教),從戰馬降格成了苦力。
高爆彈的火光照亮了英軍塹壕,塹壕里出現了Albert的臉,原來他也已經從戎,到了法國。時間流逝,1918年索姆河,一場小型塹壕攻防戰正激烈展開。在機槍的掃射前,英軍不斷仆倒,Albert沖鋒到德軍塹壕前沿,用一枚手雷幹掉了德軍機槍手,奪取塹壕的短暫興奮很快被突如其來的毒氣沖散。另一邊,小黑終於因力竭而倒斃行軍途中,失伴的Joy在逼近的坦克前左沖右突,最後幾盡瘋狂,在兩軍對峙的疆場上狂奔,不幸陷入鐵刺網的牢籠。為了救出Joy,英德士兵各舉白旗暫時休戰,兩個本源是兄弟,卻成為仇敵的年輕人一邊用鐵鉗剪斷Joy身上的鐵刺,一邊用英語流利地交談。大戰中許多英德士兵兼有兩國血統,他們面臨陣營選擇的煎熬,他們面臨許多困難,他們面臨拿起槍屠殺自己手足的悲劇。然而這就是戰爭。
被毒氣薰傷眼睛的Albert在急救站里與面目全非的Joy重逢,當年的誓言,「無論你走到哪裡,我都要找到你」,猶在耳畔。
雖然不盡完美,有所失望,但這仍是我今年看到的好影片。
你自己在加加吧 、
⑶ 戰馬主要內容
戰馬主要內容如下:
影片以一匹名叫喬伊的農場馬的視角展開,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一個英國農場少年艾伯特的父親為了維持農場,無奈之下將喬伊賣給軍隊,為前線運送軍火物資。艾伯特和他心愛的馬不得不分離,但他們被分離的命運又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又重新交織在一起的故事。
《戰馬》用很大的篇幅渲染了勇氣的可貴,包括男孩飽經考驗、克服難關、實現目標的勇氣。男孩不僅是為了自己,同時也是為了他的摯友——愛駒喬伊。在我看來,無論是小說、戲劇,還是電影,各個版本的《戰馬》有一個不變的核心詞,就是勇氣!我們在學習、生活中遇到困難時,要勇往直前做一名強者。對於自己的理想,我們要學會制定目標,為自己的夢想奮發,做一個忠於自己的勇者!
《戰馬》是英國作家邁克爾·莫波格創作的兒童文學作品。該小說發表於1982年,曾獲得當年惠特布萊德獎(即現在的柯斯達文學獎)亞軍,此後多次被改編為舞台劇和廣播劇,在英國可謂風靡一時。同時小說《戰馬》受夢工廠工作室青睞,由斯蒂芬·斯皮爾伯格導演的同名電影《戰馬》已於2011年12月25日上映。
⑷ 電影《戰馬》主要講了什麼
影片《戰馬》改編自英國桂冠作家麥克·莫波格的同名小說,由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執導,傑瑞米·艾文、彼得·穆蘭、艾米麗·沃森等聯袂主演。影片於2011年12月25日在美國上映。
可是,離開了阿爾伯特之後,屬於「喬伊」的有如迷宮一樣的旅程也隨之展開,而它在這個過程中經歷的分別是快樂、悲傷、艱難與奇跡,並且伴隨著這些征程迅速地成長起來,從一隻單純的坐騎,變成了一位非凡的英雄,用它純真無害的天性、不帶任何雜質的動機以及對自己的人類朋友無條件的奉獻,感動了來自於這場戰爭的所有對立面的生命——它不僅拉得動戰場上的戰地流動醫院、還知道靈巧地躲避德國士兵的追趕、同時還在這個過程中點亮了一位法國女孩的想像力、甚至拉著巨大且沉重的大炮爬上了山頂,在阿爾伯特一路不斷地靠近屬於他自己的危險任務的時候,「喬伊」發現自己在英軍和德軍之間的「無人地帶」遭到了誘捕,即使這一次看起來沒有任何逃脫的可能性了,可是它還是抓住了和平時期轉瞬即逝的機會,飛奔進回歸和重逢的夢想當中 。
⑸ 電影《戰馬》主要說了什麼
影片以一匹前額有著白色十字花紋名叫喬伊的農場馬的視角展開,1914年,在德文郡小鎮,男孩艾爾伯特(傑瑞米·艾文 Jeremy Irvine 飾)目睹了幼駒喬伊的誕生。在集市上,它被頻繁叫價,最終被艾爾伯特的父親泰德(彼得·穆蘭 Peter Mullan 飾)用30基尼的天價收入囊中,跛腳的他也因此得罪了地主。艾爾伯特與喬伊盡情嬉戲,與朋友分享。然而,好景不長,地主登門拜訪,稱如果喬伊不能犁地將立刻將其帶走,泰德只好賭上了全部家當。於是,艾爾伯特在逼迫之下,為喬伊套上了鞍蹬,強迫它犁地,甚至還使用了皮鞭,最終靈性的喬伊真的領會了艾爾伯特的苦衷並將一片遍地石塊的荒地翻耕了出來,第一次表現出其出人意料的潛力。 為了還債,泰德辛苦耕作,功夫不負有心人,辛苦換來了收成,但是一場大雨毀了一切。德軍來襲,父親被迫將馬變賣給騎兵軍,換了30基尼。艾爾伯特雖然難以割捨也只能含淚送別喬伊踏上了前途未卜的戰場。 參軍了的喬伊因為體格強健,溫順聽話,很快就成為了上尉的座騎。然而戰爭慘烈,喬伊開始不由自主的更換主人。從英國上尉,法國老農與孫女,到德國騎兵,它遭遇了形形色色的人,見識了他們的人生起伏,悲歡離合,更看盡了人間冷暖與戰爭帶來的苦痛創傷。而對喬伊難以忘懷的艾伯特,也參軍來尋找它。盡管身處在這凄涼的戰壕,喬伊的勇氣感動了它身邊的士兵和人們,它能夠尋找到溫暖和希望。但是它的內心卻惦記著它的小主人阿爾伯特,最終他們再次相逢了。
⑹ 戰馬電影觀後感
1.戰爭的殘忍與人性的美好
2.忠誠、義無反顧的情誼:
當那匹戰馬在無人區被鐵絲網所困,不禁賺人眼淚,
3.勇氣:它不顧一切想要回到主人身邊,實在很感動 ,也很佩服
4.友誼:那匹戰馬對於它的好朋友就是那匹很大的黑馬所表現的種種
⑺ 《戰馬》:斯皮爾伯格感知生命的輝煌巨作,讓人性的美散發光芒,你怎麼看
史蒂文·斯皮爾伯格是好萊塢電影大師。他的電影不僅票房高,而且在電影史上也有成功的足跡。
不僅獲得多項奧斯卡獎,還獲得粉絲的追捧,商業與藝術完美結合。
在他的電影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流行文化的內容,而不是人們無法理解的神秘文藝。
親人之間,敵人之間,戰友之間,陌生人之間,歡樂是體現不同場合、不同環境下溫情的主線。
為了幫助喬伊走向自由,英國士兵和德國士兵甚至可以握手成為朋友。
對喬伊和他的主人的認可也反映了斯皮爾伯格敘事結構的戲劇性特徵。在這一幕中,斯皮爾伯格還對比批判了工業時代人性的冷漠。軍醫為了救治傷員,可以對喬伊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先不做預診,再草草下令射擊,因為他認為喬伊沒有任何使用價值。
但在喬伊和艾伯特相互認可後,醫生終於意識到喬伊是艾伯特的朋友,也是人類的朋友,從而實現了人性的升華。
鏡頭4
戰爭結束了。
根據規定,喬伊將被拍賣,他的同志們湊錢希望艾伯特能把喬伊買回來。
拍攝的那一刻,做果醬的德國老紳士花了100英鎊高價給孫女買下了喬伊,但爺爺看到喬伊和艾伯特之間深厚的感情後,還是把喬伊還給艾伯特。
艾伯特和喬伊回到家鄉,在黃昏時分擁抱了他們的母親,這部電影就這樣結束了。
艾伯特;養大它的農場男孩;尼科爾斯;,北薩默塞特志願騎兵隊隊長,騎到前線;照顧好它的鞏特爾和邁克爾兄弟;艾米莉;,一個撿起來想教它跨欄的法國女孩;切斷鐵絲網的英國和德國士兵共同拯救了它...這些人有的死了,有的活了下來,各國人民遭受的苦難和戰爭一樣多。
畢竟歷經千辛萬苦,重逢是可喜的。
只要和親人在一起,生活就可以繼續。
就像明亮的夕陽和漆黑的夜晚,總會有黎明。
在好萊塢電影的結局中,正義戰勝邪惡是必然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品質好,天下必有慶,惡勢力終有敗,充滿正能量。氣氛總是很愉快。
斯皮爾伯格吸收了經典好萊塢的經驗,知道如何把握觀眾的心理,所以不斷讓這個結局出現在他的電影中。在這部影片中,斯皮爾伯格還運用了他一直擅長的象徵手法,讓影片中的主角喬伊能夠突破重重障礙,甚至讓角色看起來像一個普通但勇敢的戰士,做著普通人做不到的事情,但這種經歷和結局卻是觀眾在銀幕上所認為和期待看到的。
這部電影不僅反映了戰爭對人類的危害,也反映了導演對人性的思考。通過戰爭中的各種畫面,人性之美熠熠生輝。
斯皮爾伯格反思世界,反思人類的存在,反思文明的悲哀,以高超的攝影技巧和一貫的電影創作風格創作了這部電影。
在第84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戰馬》輸給了《藝術家》,錯失了最佳影片,但它仍然是一部具有時代特徵、能夠感知生活的輝煌巨作。是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寫的又一部戰爭史詩,旋律動人,情感細膩。
⑻ 奧斯卡電影《戰馬》講述了什麼故事
電影劇情
1914年,一戰爆發,一個英國農場少年阿爾伯特的父親為了維持農場,無奈之下將喬伊賣給軍隊,為前線運送軍火物資。阿爾伯特和他心愛的馬不得不分離。盡管身處在這凄涼的戰壕,喬伊的勇氣感動了它身邊的士兵和人們,它能夠尋找到溫暖和希望。但是它的內心卻惦記著它的小主人阿爾伯特,最終他們是否能夠再次相逢呢?
⑼ 奧斯卡電影《戰馬》講述了什麼故事拜託了各位 謝謝
播放地址: http://www.667kk.com/juqingpian/1539/ 戰馬 劇情介紹 繼《拯救大兵瑞恩》和《兄弟連》等二戰題材後,大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把目光轉向第一次世界大戰。《戰馬》講述了一個男孩與一匹馬之間非同尋常的友誼,他們被分離的命運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又重新交織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