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外大片 > 法國20年代印象派電影車輪

法國20年代印象派電影車輪

發布時間:2022-07-28 06:40:23

A. 印象派電影的介紹

印象派電影是20世紀20年代法國電影創作者路易·德呂克及其友人創立的一個電影學派。這一名詞由法國電影史家亨利·朗格盧瓦倡議使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法國電影業在美國電影的競爭壓力下日趨衰弱,影片年產量直線下降,質量也日見低劣。在這種情況下,德呂克通過他主辦的《電影》雜志,幻想用「純藝術」來復興法國電影。

B. 法國印象派電影的介紹

法國印象派電影即印象主義(Impressionism)。這類電影主要有作品有阿貝爾·岡斯的《車輪》(1922),萊皮埃的《黃金國》(1922),杜拉克的《西班牙的節日》(1919)。德呂克的《狂熱》(1921)和愛浦斯坦的《忠實的心》(1923)等。

C. 表演術語 都有什麼

視差 (PARALLAX)
指攝影機中,觀景窗和鏡頭所取到的景框有差異之謂。

升降鏡頭 (CRANE SHOT)
攝影機在升降機上做上下運動所拍攝的畫面,是一種從多個視點表現場景的方法。其變化有垂直升降、弧形升降、斜向升降或不規則升降。升降鏡頭在速度和節奏方面運用適當,可以創造性的表達一場戲的情調。

深焦攝影 (DEEP-FOCUS CINEMATOGRAPHY)
電影構圖中,尋求大景深的攝影方法。在深焦攝影中,最前景及背景中最深遠的部分,都能夠清晰入焦。奧森威爾斯在《大國民》(1941)中以深焦攝影做為整部電影的風格策略,間接啟發了法國理論家安德烈巴贊的「場面調度」研究。

生命回轉盤 (ZOETROPE(WHEEL OF LIFE))
一種十九世紀的動畫機器,是威廉霍納發明的。視覺暫留的原理在電影發明之前用以說明。美國導演柯波拉以此作為其製片公司的名字

順片 (ASSEMBLE)
剪接的第一道手續,剪接人員根據拍攝進度將每場景的待用鏡頭,依劇情順序接成一條帶子。接好的帶子被稱為粗剪拷貝,它可供精剪做基礎。

殺青 (IN THE CAN)
美式俚語,原意指拍好的底片,已經放在片盒中,准備送去沖洗。後指電影拍攝部分已經完成。

滲色 (BLEEDING)
指影片上影像之間反差過大的區域產生色粒子擴散的一種現象。

伸縮鏡頭 (ZOOM SHOT)
指不改變攝影機及被攝對象,僅改變鏡頭焦距即可獲得從全景漸變至近景(或反之)的電影畫面。

色溫 (COLOR TEMPERATURE)
表示輻射能所含光譜成分的一種計量方法。

色溫平衡 (COLOR BALANCING)
照明景物的光源與彩色膠片之間的色溫協調關系。

攝影車 (CINEMOBILE)
一種外景用車輛,可容納所有電影設備以及五十名工作人員。

攝影督導 (DIRECTOR OF PHOTOGRAPHY)
指拍攝影片時監督照明和攝影的人,主要是負責將編劇和導演的概念轉化為真實的影像。

攝影機鋼筆論 (CAMERA-STYLO)
該詞由法國導演亞歷山大阿斯楚克於1948年所創,字面上的意思是「攝影機筆」。它認為電影已成為一項具特定語言的自主藝術,並倡導依此觀念而來的電影藝術藝術創作、電影藝術家,不僅是導演,也需自撰劇本,從而能主動的控制整個創作的過程。

攝影機或放映機 (APERTURE)
鏡頭後的一個與底片規格相符合的框口,拍攝或放映時,每一個畫格經過這個地方要停一下再走,完整地接受曝光或投影出去。亦稱 PICTURE GATE。

攝影機托架 (BOOM)
一種類似起重機的活動裝置,可讓攝影機移入或越過場景,由不同的高度或角度連續拍攝單一動作或整段影片,使畫面顯得流暢而富於變化。

攝影機穩定器 (STEADICAM)
一種輕便的電影攝影機機座,可以手提。它在1970年代逐漸為人普遍使用。在《洛基》(1976)的練拳場面中,攝影機穩定器充分發揮了它的妙用。 STOCK FOOTAGE 資料片製作一部影片用到其它影片的畫面時,該段畫面就叫資料片。《廣島之戀》(1959)就用了很多廣島原爆的紀錄片做資料片。

攝影機運動 (CAMERA MOVEMENT)
指電影攝影機的運動,目的在於跟隨一個動作,或改變被攝場景、人物或物體的呈現方式。

影速度 (CAMERA SPEED)
指底片在電影攝影機中轉動的速度,通常是以秒格數(fps)來計算,正常的攝影速度是一秒廿四格。

攝影升降機 (CRANE)
一種以軸動臂承載攝影機的大型有輪支撐機械。

攝影指導 (CAMERAMAN)
對操作電影攝影機的人的通稱。有時亦指「攝影指導」(DIRECTOR OF PHOTOGTAPHY)。

提詞卡 (CUE CARD)
寫有台詞對白的大型厚紙板。

陶德寬銀幕 (TODD-AO)
由陶德公司研究發展的一種寬銀幕系統,它用的底片規格是65毫米,而且只需要一部攝影機和一部放映機。《奧克拉荷馬之戀》(1955)和《環游世界八十天》(1956)是最先採用陶德寬銀幕系統的影片。

停格 (FREEZE-FRAME)
一種電影效果,指在一組畫格上重復某一影像,製造出凝止的動作,使得影像持續有如一張靜照。這種技法常用在一部影片的結尾,讓最後一個鏡頭更具有沖擊力,如《四百擊》(1959)。

透光看板 (MARQUEE)
懸立於電影院正門上方的搭蓋物,旨在廣告戲院上演的片子,或說明影片的某些細節。

碳精燈 (CARBON-ARC LAMP)
弧光燈的一種,利用兩根碳精棒作為電極,通過電流產生電弧的照明工具。在電影方面,用作拍攝和放映影片的照明光源。

推拉鏡頭 (DOLLY SHOT)
將攝影機各某個場景推進或拉出所攝得的鏡頭。推拉鏡頭可以把行動中的人物和景物交織在一起,產生強烈的動態和節奏感,不同的內容、情景、節奏,運用推拉鏡頭,可產生不同的效果。

特麗七彩 (DE LUXE COLOR)
即採用伊士曼彩色底片拍攝,而由紐約特麗七彩沖印公司沖印的影片。

提示動作 (CUE)
一個被指定的訊號、動作、手勢,或是一句台詞,用來提示演員或技術人員作某一動作的准備。

特殊效果 (SPECIAL EFFECTS)
不是以直接的電影拍攝技巧獲取的鏡頭。包括需要使用輪廓遮幕、多重影像蒙太奇、分割銀幕、畫面漸量、模型等技巧的鏡頭。也應用於爆破、彈道效果和機械效果。

特殊效果,特殊攝影效果 (EFFECT)
依其製作方式的不同,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實際在攝影機前進行的特殊效果,另一種是特殊攝影效果(SPECIAL PHOTOGRAPHIC EFFECT),指以光學處理或攝影技巧,直接在底片上完成的效果。像颶風、火災、爆炸之類的災難事件或激烈動作,和模型鏡頭的拍攝等,都屬於特殊效果。史丹利庫柏力克的《2001太空漫遊》(1968)是特殊效果極佳的典範。 8MM FILM 8毫米電影膠片寬度為16毫米膠片一半的影片,為電影拍攝用的最小規格影片,於1932年問世,主要用於家庭影片、實驗影片,及教育影片的攝制。這種影片格式,由於電子錄影的出現,而被迅速淘汰。

提示字幕 (CAPION)
冠於一場面或一段落前的一個標題或一段文字,旨在交待劇情,引發觀眾的興趣與好奇心,或指示時間的消逝。現改稱為插穿字幕(INSERT TITLE)。

特藝彩色 (TECHNICOLOR)
一種彩色電影的攝制系統,由柯達公司出品。在1950年代之前,幾乎是彩色影片的代名詞。

太陽燈 (SUN GUN)
一種可攜帶的手持輕電池燈具。

五分錢戲院 (NICKELODEON)
電影公開放映初期美國電影院的通稱。是由入場費五分錢(NICKEL)這個字,和希臘文戲院(ODEON)這個字結合而成的。

無痕跡剪接 (INVISIBLE CUTTING)
一種仔細依循電影連戲過程的剪接方式。其目的在於重建一個事件的全部過程,並將場面放在合乎它們本身需求的時間順序中。

威尼斯影展 (VENICE FILM FESTIVAL)
世界上的第一個國際影展,開始於1932年,所設獎項為 金獅獎。

尾片白片 (TAIL)
一卷影片末端所接的一段不透明膠片,以確保影片完整的放映到最後一格,也對影片有保護作用。

維士寬銀幕 (VISTAVISION)
美國派拉蒙公司出品的一種寬銀幕系統。

外國版 (FOREIGN VERSION)
與原版影片不同語系的放映拷貝,此種拷貝經常疊印上外文字幕,或是將他種語言的對白聲帶加到原版的配樂和音效聲帶上,稱為「譯製片」。

小布景 (BABY DROP)
一種小型的布景,通常置於一些布景的後面,例如在窗子外放一幅風景畫或一張建築物照片,而造成窗外別有天地的效果。

性剝削電影 (SEXPLOITATION)
專以色情來滿足大眾口味的影片。

像差 (ABERRATION)
攝影影頭因製作不精密,或人為的損害,不能將一點所發出的所有光線聚焦於底片感光膜上的同一位置,使影像變形,或失焦模糊不清。

性格演員 (CHARACTER ACTOR)
需要演員以成熟演技呈現獨特性格的一種角色,通常並非主角,性格角色多半是由擅於詮釋特殊類型,或戲路寬廣的演員扮演。

循環動作 (CYCLES)
動畫片表現多次重復進行的一個動作或一組動作所採用的技法。

選角 (CAST)
為一部電影中的角色選派演員,亦稱「CASTING」。

續集電影 (SERIAL)
1912年至1920年間風行之電影風格,每一集人物、地點連貫,大都為好人與惡人相鬥,總在最後一刻結局揭曉前喊停,觀眾必須繼續看下回才知結局。

銜接鏡頭 (BRIDGING SHOT)
用來掩飾時空跳躍或其它不連戲情形(與劇情不連續)的鏡頭。

敘事蒙太奇 (NARRATIVE MONTAGE)
以交待情節、展示事件為主旨,按照情節發展的時間流程、邏輯順序以及因果關系,來切分組合鏡頭、場面和段落,表現動作的連貫,推動情節的發展,引導觀眾理解劇情,的電影敘述方法,包括交叉剪接、平行剪接、一般連戲剪接等手法。

匣式片盒 (CARTRIDGE)
內裝膠片或磁帶的塑膠盒。所裝的膠片和磁帶,可以透過標準的電視接收器或電影放映機,再現高傳真度的影像。

斜式推軌 (CHINESE DOLLY)
美國攝影棚慣用語,指攝影機一邊向後拉,一邊快速橫搖拍攝,其推軌與被攝主體呈傾斜的角度。

像散性 (ASTIGMATISM)
攝影機鏡頭的一種缺陷,使入射光不能一致地集中焦點,導致影像變形。這種現象在畫面的邊緣特別明顯。

寫實主義,寫實主義電影 (REALISM,REALISTIC FILM)
運用劇本、表演、服裝與攝影來達到動作逼真、非幻想的效果。

香味電影 (AROMARAMA)
在電影放映時,為配合影片中的情節,可散發出香味的一種電影放映系統。最早的香味電影是《百老匯之歌》(1929)。

新寫實主義,義大利新寫實主義 (NEOREALISM,ITALIAN NEOREALISM)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義大利知名的一種拍攝風格與電影內容。其特點在關懷人類對抗非人社會力的奮斗,以非職業演員在外景拍攝,從頭至尾都以尖銳的寫實主義來表達。

顯影 (DVELOPING)
使曝光膠片產生的潛影,顯現成為可見影像的過程。

新藝拉瑪體 (CINERAMA)
一種多銀幕放映系統,首度在商業上使用是在1952年。新藝拉瑪體使用三架攝影機,三架放映機,一個弧形寬銀幕,以及一個復雜的立體聲音系統。三個分離的影像同時被投射到弧形銀幕上,提供觀眾165度的開闊視野。第一部以新藝拉瑪體拍攝及放映的影片《這就是新藝拉瑪體》(1952)基本上只在展示這種系統的特色,但由於引起觀眾好奇,而在商業上成為一次成功的冒險。

吸引力蒙太奇 (MONTAGE OF ATTRACTION)
蘇聯導演謝爾蓋愛森斯坦1923年提出的一種創作觀點。主張不在戲劇動作固有的邏輯框架內靜態地反映事件,而把隨意挑選的、各自獨立的吸引力自由地加以組合,以非常的手段給觀眾帶來震撼性的影響。

消音片 (BLOOP)
位於聲帶接合處的小塊不透明膠片,以消除聲帶經過聲音磁頭時所發出的卟嚕聲。

學院式剪接 (ACADEMIC EDITING)
一種仔細依循電影劇情發展過程的剪接方式。其目的是在於重建一個事件的全部過程,維持電影劇情發展的流暢性。因這種剪接方式不會引起觀眾對剪接本身的注意,有時也被稱為「無痕跡剪接」,是好萊塢最常用的剪接方式之一。

新藝綜合體 (CINEMASCOPE)
1928年法國人亨利克瑞雄發明,是一種使用變形鏡頭的寬銀幕系統,1952年由二十世紀福斯公司買下專利權。1953年首部新藝綜合體的商業電影《聖袍千秋》在紐約首映大受歡迎,使其它大電影公司也相繼採用。新藝綜合體的35毫米電影畫面比例為2.55:1。

校正拷貝 (ANSWER PRINT)
從剪輯完成的原底片印出的第一道有聲拷貝,用於解答製片對影片的最後面貌所持的疑惑。

移動車 (DOLLY)
一種可以架攝影機以便拍攝移動鏡頭的台車。

移動車軌道 (TRACKS)
鋪設在地面供移動車滑行地軌道。

運動攝影 (FLUID CAMERA)
指在拍攝一個鏡頭時,攝影機的持續性運動。

英國電影學院 (BRITISH FILM INSTITUTE)
1933年在英國政府和學院會員的贊助下成立,目前的經費由教育部列入預算。學院既是政府機構,也是私人會員的俱樂部。每年仿效奧斯卡頒發「英國電影金像獎」。

英國自由電影 (FREE CINEMA)
英國國家電影院於1956年至1959年的一次電影運動的名詞。一批青年導演聯合發表聲明,宣布他們的創作目的是向社會上和電影界內部的保守觀念挑戰;強調藝術家的社會責任,要求重視日常生活題材和創作中的個性表現;強烈希望擺脫電影製片業的商業桎梏,取得創作自由。在這一運動存在的幾年裡,拍出過如下一些史以反映這的藝術主張的影片:湯尼理查遜和萊茲聯合導演的《媽媽不答應》(1955),安德森的《每天除了聖誕節》(1957),和萊茲的《我們是蘭倍斯區的小夥子》(1959)等。自由電影運動結束後,拍攝的一些影片,如理查遜的《憤怒的回顧》(1961)和《長跑者的孤獨》(1962),萊茲的《年少莫輕狂》(1960),安德森的《超級男性》(1963)等,由於在內容上不同程度地反映了自由電影運動的反叛精神,通常也被視為這一運動的產物。

原畫 (KEYS)
動畫片中交代運動中人物或物體的主要動態之畫片如起步、停止,或變換方向,通常關鍵動態由動畫設計負責繪制。

音畫錯位 (OUT OF SYNC)
剪接聲畫拷貝時,由於音畫合成的工作做得不夠精確,以致聲音與其相應影像對不齊。這種疏失在演員講話不對嘴時最為明顯。

音畫對位 (COUNTERPOINT)
電影理論的術語,指相應的聲音與影像在內涵上並不一致,雖然二者所描述的對象有可能是同一個。例如一個人說話聲音慈善,表情卻是令人生畏的假笑,聲音與表情逆向發展,表明是個偽君子。則其音畫雖是合一,效果卻是對位的。

音畫分立 (ASYNCHRONISM)
指影片上的聲音和影像不相符。主要是由於音畫合成做得不精確而致,如演員的口形與所講的話不相符(不對嘴)。但有時是為了特別的表現意圖而刻意為之。

音畫同步 (SYNC)
為SYNCHRONIZATION與SYNCHRONISM的縮寫,指電影畫面和聲音保持一致的對應狀態。

圓景電影 (CINEORAMA)
最早的多銀幕放映系統,是用100公尺長的白色幃幕作成圓形銀幕。曾在1900年的巴黎世界博覽會上展示,但警方認為這種放映系統易引起火災,因此,圓景電影展覽館只放映了三次電影,就被警方關閉。

銀幕 (SCREEN)
一種由反射性或半透明的材料製成,其表面可供投射影像的電影放映設備。

印片 (PRINTING)
在沖印廠中,把一個底片的影像利用光的調制復制到另一個底片的過程。

影片尺數 (FOOTAGE)
廣義而言,指任何一段影片、一個鏡頭、一個場面或一個段落。比較精確地來說,指一段影片的尺數。

藝術電影院 (ART HOUSE)
指放映不屬於商業主流電影的電影院。藝術電影院放映的影片,重視電影本身的品質,較不注重商業吸引力,如當代重要導演的影片、獨立製片影片、影史的經典作品,及發行有限的前衛及實驗電影。亦稱 ART THEATER。

伊士曼彩色底片 (EASTMAN COLOR)
美國伊士曼柯達公司所生產的一種多感光層彩色底片。

原型 (ARCHETYPE)
源自心理學學卡爾容格的名詞,指神話、宗教、夢境、幻想、文學中不斷重復出現的意象,它源自民族記憶和原始經驗的集體潛意識。這種意象可以是描述性的細節、劇情模式,或角色典型,它能喚起觀眾或讀者潛意識中的原始經驗,使其產生深刻、強烈、非理性的情緒反應。

預敘 (FLASH-FORWARD)
在情節發展中批將來發生的事預先描述出來的敘述方法。

院線 (CIRCUIT)
同一機構所擁有的連鎖電影院,統一購買、排檔所有戲院的影片。

羽形擋光板
裝在燈具前的氣窗式擋光板,用於在不改變色溫的情況下調整光線的方向、控制光線的強度。

意象派電影 (IMAGIST FILM)
運用一系列相關的意象,以製造一種氣氛,或創造一種抽象概念的電影。

印象主義 (IMPRESSIONISM)
1920年代法國創立的一個電影學派。被列為印象派影片中比較著名的有岡斯的《車輪》(1922)、賴比葉的《黃金國》(1921)等。這些影片都有故事情節,有的還不乏庸俗的趣味,但其中往往有某些場面在造型風格上較有特色,並明顯地表現了印象主義畫家對光的處理方法的影響

隱喻 (METAPHOR)
電影符號學術語。指在間接意義使用詞語,是一種移代性的修辭格。如《摩登時代》(1936)開頭的著名「隱喻」:一群羊的鏡頭之後是擠在地鐵入中的人群的鏡頭。

演員工作室 (ACTORS STUDIO)
1947年,由伊力.卡山、勞勃.路易斯和雪莉.史勞復在紐約成立的職業演員訓練場所。曾對1950年代的美國戲劇和電影產生相當大的影響。

魚眼鏡頭 (FISH-EYE LENS)
一種極端的廣角鏡頭,其鏡頭槌面類似一隻魚眼。常被用作特殊效果鏡頭,一隻伸向魚眼鏡頭的手臂,會顯得比原先長一倍。如王家衛的《墮落天使》(1995)就用了大量的魚眼鏡頭。

影藝學院標准 (ACADEMY STANDARDS)
指美國影藝學院所訂立的技術規格,以在電影工業界推行標准化的作業方式。包括:影藝學院畫面(ACADEMY FRAME),影藝學院導片(ACADEMY LEADER),影藝學院遮片(ACADEMY MASK).

影藝學院導片 (ACADEMY LEADER)
依據影藝學院所設定的標准,連接在放映拷貝首尾的一段膠片。導片中含有一系列倒數的數字、放映記錄和其他信息,便於放映師裝片和換片。導片不僅有保護影片的功能,同時可使放映機從起動到第一格畫面到達放映機片門之前,達到正常的放映速度。

影藝學院片門 (ACADEMY APERTURE)
由美國影藝學院推行的一種電影片門規格,主要是用於35毫米電影攝影機和放映機。此種規格寬高比例為1.33:1。亦稱ACADEMY FRAME。

影藝學院遮片 (ACADEMY MASK)
由影藝學院規畫出來的一種遮掩攝影機部分片門的裝置。

影展 (FESTIVAL)
將眾多影片集中一起舉辦競賽,或作電影交易的一種電影活動。影展不僅是一種有利可圖的商業活動,也是一種重要的文化活動。西歐的威尼斯、坎城、柏林、東歐的莫斯科、卡洛維華利,亞洲的東京等都是當前世界上的主要影展。

原著劇本 (ORIGINAL SCREENPLAY)
電影編劇根據自己的構想所寫出來的電影劇本,而非自現成的小說、戲劇或歌劇所改編的劇本。

左岸派 (LEFT BANK GROUP)
1950年代末出現在法國的一個電影導演集團,因成員都住在巴黎塞納河左岸而得名。他們是亞蘭雷內、安妮華妲、克里斯馬克、亞蘭羅布格利葉、瑪格麗特莒哈絲和亨利科爾皮等。代表作品有雷內的《慕里愛》(1963)和《戰爭終了》(1967),羅布格利葉的《不配的女人》(1963)、《歐洲特快車》(1966)等。

轉場 (TRANSITION)
自一場景轉至另一場景,或自一段落轉至另一段落時,所採用的種種方法。

最低限電影 (MINIMAL CINEMA)
以極端簡朴的電影手法來製作的一種電影。

震動效果 (OFF REGISTER)
畫面因攝影機之震動而造成搖晃效果。

柵頂鷹架 (CATWALK)
攝影棚內的懸空支架結構,便於工作人員接近攝影棚上方的燈具和錄音設備。

燭光 (CANDELA)
發光強度的單位。

主光 (KEY LIGHT)
用以照明場景的主要光源,它決定一個場景的調子與氣氛。

增感劑 (BOOSTER)
一種特別強性的顯影劑。

主觀鏡頭 (SUBJECTIVE SHOT)
表示片中角色觀點的鏡頭。當角色掃視一場面,或在一場面中走動時,攝影機代表角色的雙眼,顯示角色所看到的景象。

主觀時間 (SUBJECTIVE TIME)
影片角色所經驗或感覺的時間,經由攝影機運動和剪接來表現。

最後關頭救援 (LAST-MINUTE RESCUE)
一種普遍見於通俗影片的布局及剪接技法。通常是大量地運用交叉剪接。交叉剪接一方面揭露受害者命在旦夕,另一方面同時顯示救兵正在途中飛速前進,援救行動是在最後關頭才完成。如史蒂芬史匹柏的《法櫃奇兵》(1982),全片充滿了這種最後關頭救援剪接。

直接電影 (DIRECT CINEMA)
一種現場拍攝、非虛構、細觀的電影類型,使用輕型的攝影機和錄音機,記錄事件實際發生的狀況,只用本身的聲音。最早出自亞伯索斯。

直接攝影 (DIRECT PHOTOGRAPHY)
指現場動作在不因攝影機介入而受到影響的情況下所進行的拍攝作業。

直接聲音 (DIRECT SOUND)
在拍攝影像時將聲音一起錄下來的技術。直接聲音具有臨場感,造成觀眾對電影訊息的信賴感。

裝片 (LOADING)
指把膠片裝入放映機或攝影機片盒,以備放映或拍攝。

遮片 (MATTE)
攝影或印片時用以擋住部分光線,使底片的某一部分不感光的遮光物。

重拍影片 (REMAKE FILM)
根據以前拍過的電影故事拍攝的電影。《驛馬車》原是1939年的片子,1966年又拍過一次,名叫《關山飛渡》。

轉身過場 (HEAD-ON/TAIL-AWAY)
一種過場技巧,讓演員或物體先向攝影機鏡頭移動,而後離開攝影機鏡頭。

知性蒙太奇 (INTELLECTUAL MONTAGE)
經由剪接的鏡頭組合,以傳達抽象或知性的概念。

增壓器 (BOOSTER)
用來提高攝影燈光電壓伏數的一種發電機。

作者論 (AUTEUR THEORY)
西文從文藝評論移植過來的一種電影批評理論。根據這一理論,一個導演如果說在其一系列作品中表現出題材和風格上的某種一貫的特徵,就可算其為自己作品的作者。

製作水準 (PRODUCTION VALUE)
用以指稱一部影片布景、服裝、攝影、燈光和聲音品質的一種商業概念。

種族志電影,人類學電影 (ETHNOGRAPHIC)
為某一社會詮釋另一群人的社會和文化經驗的影片。如《北方的南努克》(1922)。

D. 法國女子下車進入城堡的電影叫什麼名字

法國女子下車進入城堡的電影叫《鬼入侵》。
這是一部恐怖片主角是個女的,他們小時候是可以說是生死之交,其中一個是已經死了的人。影片背景主要是一個古老的城堡,開頭是幾個盜墓賊闖進了古堡的地下室,地下室里全是這個古堡主人的棺材(包括其中之一的女主角),後來盜墓賊搬木桶什麼的,裡面是什麼化學成分還是什麼的,泄露了,後來這個女的就復活了,活了之後沒有人味,只有很少記憶,不吸人血就難受。她好朋友知道後就來這個城堡照顧她,對沒有意識的她不離不棄,甚至找活人來讓她吸血。
法國電影發展歷程:大戰結束以後_由於好萊塢影片的競爭_國外市場的喪失_加上百代採取全面清理的政策_關閉了他經營的製片_發行機構_賣掉了掌握法國主要影院網的百代交易公司和萬塞納膠片廠_使法國電影瀕於消亡的邊緣_影片產量大幅度下降_影片輸出幾乎等於零_為了重振法國電影_德呂克_L.發起組織電影俱樂部的運動_並以他為中心創立了一個包括杜拉克_G._萊皮埃_M._愛浦斯坦_J._岡斯_A.等人的電影流派──印象派。
他們從印象主義的繪畫獲得啟發_企圖用畫面來表現直接的感性印象。他們不注重影片的故事情節_著重於氣氛的創造。他們攝制的影片雖然不相同_但一般具有以下的特點_詩意的畫面_強烈的表現力_以風景或背景作為影片中重要角色_自然主義與主觀主義的表現手法或象徵主義的比喻手法。
印象派電影的重要作品有杜拉克的《西班牙的節目》(1920年)_《太陽的死亡》(1921年)_《微笑的布迭夫人》(1923年)_萊皮埃的《海上的人》(1920年)_《無情的女人》(1924年)_《金錢》(1929年)_愛浦斯坦的《巴斯德傳》(1922年)_《忠實的心》(1924年)_《美麗的尼維爾納斯河》(1924年)_岡斯的《車輪》(1923年)_《拿破崙》(1927年)。印象派電影由於追求造型美_尋求新奇的視覺形像和新穎的拍攝角度_發展到完全否定人和社會_脫離現實。
1924年德呂克故世後印象派便告衰落。印象派雖然只曇花一現_但在電影美學和電影技巧上卻有所貢獻_其中有德呂克在《狂熱》(1921年)中的深焦距鏡頭_岡斯在《車輪》中的加速蒙太奇_在《拿破崙》中疊印的人物及合成銀幕和多種角度拍攝的主觀鏡頭_萊皮埃在《黃金國》中從人物眼中看到的各種景像等。

E. 印象派的印象派電影

1920年代法國的電影創作者路易·狄呂克團結一批有才氣的導演,如亞伯·岡斯、哲敏·杜拉克等與一些在商業電影上已取得成就的電影導演,想在影片公司老闆出於商業考量而拍攝的影片中進行改革,以提升在一次世界大戰後日漸衰微的法國電影。但其努力沒有得到製片們支持,1924年狄呂剋死後運動即告失敗。一些人走向商業片,另一部份則走向前衛派道路。由於狄呂克的一些理論與創作概念與後來法國前衛電影運動有緊密聯系,所以印像派電影大都被認為是前衛電影的前奏或直接歸入前衛電影。重要作品有岡斯的《車輪》(1922)、狄呂克的《狂熱》(1921)杜拉克的《西班牙節日》(1919)等。

F. 印象派電影進行了哪些電影技術的創新和探索舉例說明。

印象派電影在電影理論上,他們以德呂克的「上鏡頭性」為主,並提出內涵比「上鏡頭性」更為復雜的「影像精靈」觀點。這一理論幾乎作為電影創作的基礎。電影創作中,印象派在某些場面中體現出造型用光上受印象派繪畫風格影響。

印象派電影出現於20世紀20年代初,可以說是歐洲先鋒派運動的先聲。這一時期,在法國電影人路易·地呂克周圍聚集了一批富有才華和創新精神的導演,他們是阿貝爾·岡斯、謝爾曼·杜拉克、馬塞爾·萊皮埃以及讓·愛普斯坦等人。

印象派電影是20世紀20年代法國電影創作者路易·德呂克及其友人創立的一個電影學派。這一名詞由法國電影史家亨利·朗格盧瓦倡議使用。

法國電影業在美國電影的競爭壓力下日趨衰弱,影片年產量直線下降,質量也日見低劣。在這種情況下,德呂克通過他主辦的《電影》雜志,幻想用「純藝術」來復興法國電影。

創始人簡介:

路易·德呂克(1890~1924年),法國電影導演、編劇、評論家,法國印象派電影的創始人和領導人。他把一批導演團結在自己周圍,形成藝術觀點一致的法國印象派電影。

G. 印象學派電影特點

1。印象主義電影

1920年代法國的電影創作者路易·狄呂克團結一批有才氣的導演,如亞伯·岡斯、哲敏·杜拉克等與一些在商業電影上已取得成究的電影導演,想在影片公司老闆出於商業考量而拍攝的影片中進行改革,以提升在一次世界大戰後日漸衰微的法國電影。但其努力沒有得到製片們支持,1924年狄呂剋死後運動即告失敗。一些人走向商業片,另一部份則走向前衛派道路。由於狄呂克的一些理論與創作概念與後來法國前衛電影運動有緊密聯系,所以印像派電影大都被認為是前衛電影的前奏或直接歸入前衛電影。重要作品有岡斯的《車輪》(1922)、狄呂克的《狂熱》(1921)杜拉克的《西班牙節日》(1919)等。
2。法國印象主義電影的現實主義存在

二十年代的法國,先鋒派的電影導演正統治著整個法國的銀幕世界。從1917——1928年的十年中,在電影美學的探索中出現了眾多的電影流派,構成了一個極為復雜的電影文化現象,匯集成一個空前的電影美學運動。而這場電影的先鋒運動是從印象主義電影美學的探索為開始的。這一學派從1917——1928年貫穿於整個先鋒派電影運動的始終。

印象主義畫論主張作品的詩意來源於生活的原態。在這樣的美學觀念下,印象主義大師堅持以客觀存在的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觀為藝術本體的對象,可以說,印象主義畫派成為了20世紀最客觀的畫派。正是基於此點,路易.德呂克在1920年提出了所謂的「上鏡頭性」。這實際上是印象主義的美學觀念運用於電影藝術的宣言。印象主義的電影大師們在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觀的現實中,運用攝影機,這種新興的藝術抒寫體,探索一種偶然呈現的現象——瞬間現象的構成方式,試圖捕捉到彌散於空氣、陽光,流動的河流以及日常生活場景中正發生瞬間變化的事物的形貌特徵。這是一種以客觀性為基礎的創作方法,從現實生活中尋找能夠創造夢境/賦於現實以詩意的創作手段,因此,所有的客觀性正是印象主義主觀性之所在。印象主義電影工作者所追求的是作為創作者主體自身在現實生活中的所感所悟,追求瞬間印象或是對客觀事物的首要記憶。正是在這種突出個體感悟的情況下,原有的電影全程式的抒寫方式被打破了,藝術家對生活/生命的感悟則成為電影創作的核心。印象主義電影學派誕生的法國正是電影的發源地。當盧米埃爾將火車進站的全程記錄下來的時候,人們僅僅驚嘆他的技術奇觀,至多將電影視為「科學的珍品」,而沒有注意到影像當中光與影的結合所孕育的現實生活中的藝術可能性。當印象主義電影大師完成了盧米埃爾電影的延伸之後,我們看到了印象主義在現實中的美學觀念。正如路易.德呂克所講的「生活無時無刻不在拍電影,電影也應盡可能地拍生活」。毫無疑問,德呂克強調了電影與生活之間的親緣性,而這種親緣性的提出有一部分是指向十年代曾盛極一時的歐洲「藝術電影」運動,以對抗那脫離生活的戲劇電影體系,並在這種對抗中強調了電影與生活/生命之間的關系,將視覺的運動/節奏轉化為生命的本質。在這種轉化中,電影的影像成為表現非現實的東西的最現實的手段。

另一方面,法國先鋒派電影運動的崛起,特別是其有「第一個先鋒派」之稱的印象主義的崛起,可以說這個電影流派是多種現實因素的集大成。法國印象主義電影的先驅德呂克提出這個派別的前提是對法國電影工業的坍塌的憂慮。眾所周知,電影作為大眾傳播文化已經成為20世紀不可忽視的文化現象。而二十年代美國好萊塢電影敘事形式的成熟,以極大的競爭力迅速佔領了歐洲市場,使法國電影工業走向崩潰,曾紅極一時的「藝術電影」在戲劇化的死胡同中走向了死亡。印象派先鋒電影正是作為反論,同時又具有振興法國電影工業潛在意圖的號召,成為電影藝術的獨立性/創造性的歸指,並將電影引向了本體化/個性化/創造性的精英文化圈。正是這種顛覆性的歐洲電影革命中,我們同時不得不承認,印象派導演在接受印象主義美學的同時,為了重振法國電影的經濟潛意識和他們自身所受的經濟壓力,又使他們對電影工商業作出了不可避免的妥協。承如謝爾曼.杜拉克所言,「讓電影商破產並不是給電影幫忙」。這樣,印象主義電影便與法國「藝術電影」中所形成的類型加以組合。但是,這種組合的進程中現實主義或自然主義的紀錄影像的視覺美學思想的探索,最終,使電影真正地成為了一門藝術,開始擺脫了名著改編,使電影不再是過去美學的附庸物。印象主義電影大師們從現實主義或自然主義的創作中尋找電影本體的契機,成為他們所提倡的「上鏡頭性」的有力依脫。因而,讓.愛浦斯坦得出了這樣的結論:電影是在最現實的基礎上產生出的最非現實的詩情的藝術媒介。在這樣的論斷下,一種現實主義或自然主義的敘事程式與光/影/運動/節奏/蒙太奇影像詩意的組合而生的影片不斷地出現:讓.愛浦斯坦《忠誠的心》/岡斯《車輪》/德呂克《狂熱》……這種情況的產生,可以很明確地看到情節劇與印象主義詩學的相結合。在這類影片中出於對製片商和觀眾的妥協,時常出現誇張且充滿偶合的情節,強烈而陳舊的情感模式和人物關系。當看到愛浦斯坦的《美麗的尼維爾內斯河》時,可以欣喜地發現十年代「藝術電影」所不曾具有的親自然性,在這里有的是對日常生活和情感細致的表現,對大自然中流動的美的捕捉。但是,令人遺憾的卻是那個十分突兀且落入俗套的、英雄救美的情節劇的敘事模式。這是一個「上鏡頭性」導演與左拉式自然主義小說在經歷了先鋒電影革命探索後的現實主義的出路,這種探索正為三十年代法國詩意現實主義的形成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印象主義在經濟上未能解救困苦中的法國電影,也沒有滿足先鋒派導演的探索欲。在20世紀現代主義文藝思潮的龐雜話語的洪流中,抽象主義/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紛紛登上了電影藝術的舞台。但是,這種現代主義電影藝術的盛世之下,卻面臨著更大的危機。首先,是自身藝術的生存危機;其次,法國電影的工業出現了更為巨烈的崩潰狀況。在這種情況下,一批先鋒電影導演開始正視自身的生存現實/法國社會的狀況以及整個世界的精神危機。他們的創作開始向現實回歸,由形式上的美學觀轉向面向現實的實踐創作觀。由此,紀錄片成為了很多先鋒導演的出路,伊文斯/卡瓦爾康帝等紛紛將個體的先鋒藝術美學觀念與社會現實相結合。而另一部分先鋒電影導演,他們在思想上崇拜美國好萊塢所創造的奇跡。他們堅持在先鋒電影的劇情片中尋找藝術生存的支點。在這樣的情況下,現實主義/自然主義顯然是最具有廣泛受眾基礎的藝術話語,這成為了先鋒藝術者的最佳選擇。弗戴爾/維果/雷內.克萊爾,特別是讓.雷諾阿這個印象派畫家比埃爾.奧古斯特.雷諾阿的兒子,再次開始了電影藝術的現實主義探索,由先鋒的電影形式/特技,回歸於生活/自然的抒寫,電影史名之為「法國詩意現實主義」。承如名稱所釋,他們再次將現實主義/自然主義的敘事范型與影像詩學聯系在一起,對「上鏡頭性」進行新的挖掘,開始了「後印象主義影像」的現實主義探索。

3。印象主義電影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印象派電影。這是一個出現於上世紀二十年代的電影學派。創立者為法國的電影理論家德呂克。

德呂克年輕時是小說家兼劇作家,見法國電影衰落太快才投身到了電影界,他英年早逝,所以印象派電影並沒有存活多久並形成影響。

印象主義電影的基本主張就是提倡將電影從商業化和庸俗話中解救出來,拍攝反映平民生活的藝術性電影,所以印象派電影最顯著的風格就是平民化。

法國印象主義電影的出現,才充分表現了電影的藝術性。

1920年代法國的電影創作者路易.狄呂克團結一批有才氣的導演,如亞伯.岡斯、哲敏.杜拉克等與一些在商業電影上已取得成究的電影導演,想在影片公司老闆出於商業考量而拍攝的影片中進行改革,以提升在一次世界大戰後日漸衰微的法國電影。但其努力沒有得到製片們支持, 1924年狄呂剋死後運動即告失敗。一些人走向商業片,另一部份則走向前衛派道路。由於狄呂克的一些理論與創作概念與後來法國前衛電影運動有緊密聯系,所以印像派電影大都被認為是前衛電影的前奏或直接歸入前衛電影。

印象派電影的代表作品有德呂克的《狂熱》、《沉默》等影片,還有另一位代表人物阿信爾的《車輪》等。

4。印象主義學派

央視國際 (2005年03月31日 13:50)

法國印象主義學派從1917一1928年貫穿於整個先鋒派電影運動的始終。由於這一學派最先在電影藝術中體現了先鋒主義的創作意圖,因此也被人們稱為是「第一個先鋒派」。作為這一學派中心人物的路易;德呂克傾慕於美國電影中的格里菲斯影片的磅礴氣勢,卓別林影片的細膩情感,以及瑞典電影對大自然的抒懷,並從中激發了他振興法國電影的熱情。他曾在自己創辦的《電影》雜志首頁上以標語形式呼籲「法國電影必須是真正的電影,法國電影必須是法國的電影」。他時常在論述中運用「印象主義」一詞,並於1918年創作了《西班牙的節日》(由謝爾曼,杜拉克拍成影片),成為印象主義學派最初的代表作品。德呂克從電影理論和創作兩方面對電影美學進行探索。他在《上鏡頭性》(1920年)一文中攝影製作者們要在作品的題材和技巧上下功夫,創作要尋找真正適合電影的題材和電影的表現手段。電影必須擺脫戲劇以及文學的桔梗,使自己真正成為獨立的第七藝術」。

印象主義心理敘事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謝爾曼·杜拉克的《西班牙的節日》(1919年),在異國情調的背景中兩個男人被一個女人弄得神魂顛倒、爭風吃醋最後相互殘殺致死。杜拉克的另這些作品在敘事上的共同特徵都是以簡單的故事框架作為依託,以視覺結構的表現手段突出描寫人物的心理狀態,傳達特定的情感和情緒,即表現出所謂作品的詩意狀態。(外國電影史)

H. 印象派電影的美學觀點

德呂克大力強調電影的」上鏡頭性「,贊賞並提倡通過」上鏡頭性「來表現自然的詩意的頃刻,這一概念甚至成為當時法國電影的基本美學標准之一。
「上鏡頭性」的理論內涵是:電影藝術應當在自然和現實生活中發現適宜用光學透鏡表現的形象和景物,強調朴實無華,提倡使用自然光效、焦點發虛等表現手段,營造電影藝術獨有的詩意,而且認為惟有處於運動中的視覺形象才最具有「上鏡頭性」。 德呂克也強調電影向繪畫學習,他指出:」繪畫也是吸引人的。當時的風格和綜合方式是和當時所流行的那種朴質、單純的線條相適應的,而這種線條也正是我們經常想在電影中看到的。「
印象派電影受印象派繪畫影響,十分重視電影畫面的造型風格,例如阿貝爾·岡斯的影片《車輪》中著名的」翻車「段落,運用了高速(升格)和慢速(降格)攝影,並運用印象派花架對於光線的處理方法表現了火車向懸崖疾駛最後翻車的悲慘場面。

I. 印象派電影的代表作品

杜拉克的《西班牙的節日》(1919)
路易·德呂克的《狂熱》(1921)
阿貝爾·岡斯的《車輪》(1922)
萊皮埃的《黃金國》(1922)
德呂克的《狂熱》(1921)
愛浦斯坦的《忠實的心》(1923)
這些影片都有故事情節,有的還不乏庸俗的趣味,但其中往往有某些場面在造型風格上較有特色,並明顯地表現了印象主義畫家對光的處理方法的影響。最著名的例子有《車輪》中火車向懸崖疾駛最後發生翻車慘劇的場面和《忠實的心》中描寫節日市場的富於詩意的鏡頭。

J. 20世紀20年代法國印象主義電影運動的情況

法國印象派電影即印象主義(Impressionism)。1920年代法國的電影創作者路易·德呂克團結一批有才氣的導演,如阿貝爾·岡斯、傑爾曼·杜拉克等與一些在商業電影上已取得成就的電影導演,想在影片公司老闆出於商業考量而拍攝的影片中進行改革,以提升在一次世界大戰後日漸衰微的法國電影。但其努力沒有得到製片們支持,1924年路易·德呂剋死後運動即告失敗。一些人走向商業片,另一部份則走向前衛派道路。由於路易·德呂克的一些理論與創作概念與後來法國前衛電影運動有緊密聯系,所以印像派電影大都被認為是前衛電影的前奏或直接歸入前衛電影。

閱讀全文

與法國20年代印象派電影車輪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十部最好看泰國電影寂靜嶺 瀏覽:629
2021新電影蛇王 瀏覽:49
都市劇場電影大全 瀏覽:62
求一部外星人給美女做手術什麼電影 瀏覽:588
限制電影泰國 瀏覽:558
荊軻刺秦王電影觀後感400字 瀏覽:655
愛情動漫電影排行榜前10 瀏覽:31
一部電影講一個男同騙婚 瀏覽:878
趙文卓電影做飯結局 瀏覽:833
洛克王國大電影3圖片 瀏覽:698
電影主角叫劉勝利 瀏覽:553
香港畫皮電影演員是誰 瀏覽:960
描寫非洲好看電影大全 瀏覽:900
大影評院房是可以看電影嗎 瀏覽:967
法國電影一路不順風高清下載 瀏覽:814
現在還有沒有小電影網站了 瀏覽:715
播放雲南大電影 瀏覽:254
我和我的祖國電影有英文字幕嗎 瀏覽:627
電影女主角和男主角叼嘿 瀏覽:476
歐美短發愛情電影 瀏覽: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