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跪求忠誠2017年上映的由馬提亞斯·修奈爾主演的在線免費播放資源
《忠誠》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va8TIPzu-2AMYlMBMNQAJw
《忠誠》是2017年上映的犯罪電影,由邁克·洛斯卡執導,馬提亞斯·修奈爾和阿黛爾·艾克阿切波洛斯出演。
電影講述了一段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陰暗面的故事。
❷ 《忠犬大營救》這部電影為什麼說最深情的告白,就是永遠的陪伴
古往今來,人類最忠實的動物朋友是狗。從最初的狩獵夥伴到家庭的監護人,再到現在的依賴寵物,雖然狗在人類周圍的角色一直在變化,但唯一不變的是狗對人類的依賴和忠誠。狗不僅能成為我們的好夥伴,還能安慰我們的心,狗是永遠陪伴我們身邊的家人。小編覺得《忠犬大營救》這部電影說最深情的告白,就是永遠的陪伴的原因如下:
3、當然,在電影《忠犬大營救》中,他們也互相「拯救」。隨著情節的不斷深化,我們可以真正感受到狗也是情感和智慧的物種。除了語言障礙外,豐富的眼睛、動作和聲音可以在與人類相處中實現與主人的精神交流。電影中的林也不例外,雖然相對來說,金毛是一隻較大的狗,但它不能阻止它變得可愛和嬌慣。這也使它在壞人面前更加勇敢和兇猛。
❸ 介紹一下世界三次電影運動。
第一次電影運動:歐洲先鋒派電影運動 (1917年----1928年)
一、法國印象主義派(1917---1928)第一個先鋒派
中心人物:路易.德呂克 創作了《西班牙的節目》《流浪女》1922 發表《上鏡頭性》
代表人物:謝爾曼.杜拉克《西班牙的節目》1919 《微小的布德夫人》1923
馬塞爾.萊皮埃《黃金國》1921 阿貝爾.岡斯《車輪》1923 讓.埃普斯坦《忠誠的心》1923
主要貢獻:
1、開掘題材拓展電影心理敘事的表現,作品題材選擇適合描寫人物心理活動的。
2、追求自然物象與人物心理和精神的對應,依據自然景象的瞬息變化的客觀事實給藝術家的印象。
3、確立新的攝影技巧以適應人物心理和精神視覺表現
4、強調視覺節奏的表現與節奏剪輯的重要性,內部和外部節奏。
二、超現實傾向的各種流派:
純電影美學試驗:
1、法國立體主義流派:費爾南.萊謝爾《機器的舞蹈》強調圖形形狀的匹配和節奏性剪輯
2、抽象主義流派:亨利.希美特《純電影的5分鍾》
達達主義無理性的電影試驗:
曼.雷伊《回到理性》第一部作品 雷內.克萊爾《幕間休息》充滿幻想,又荒誕的達達主義,共同反理性的藝術主張。失去了現實性而變為了超現實性的。
超現實主義電影的絕對現實:
達達主義的超現實性美學追求最終導致了超現實主義電影的產生。是許多先鋒派的最終歸宿
謝爾曼.杜拉克《貝殼與僧侶》1927 劉易士.布努艾爾《珍珠項鏈》1929 《一條安達魯狗》超現實主義的代表作品 曼.雷伊《海之星》1929
三、德國表現主義:1919---1924 受到先鋒主義的影響
表現主義受到後印象主義的影響 代表作品 羅伯特.維內《卡里加利博士》表現主義造型風格,布景和背景情調一致,人物造型與布景一致,光線陰影,視覺造型為表現主義特徵
《吸血鬼諾斯費拉杜》《三生記》《泥人哥連》
現實主義傾向:
室內劇:卡爾.梅育《最卑賤的人》編劇《卡里加利博士》編劇之一
利用布景,主題和環境發生變化,但還是無情的命運,不用表現主義而用現實主義的方式表現
街頭電影:現實主義創作態度 利用布景 感興趣的是社會環境而不是心理狀態。
四、前蘇聯的蒙太奇學派:與共產主義社會主義與階級並行,社會與經濟
受到未來主義和構成主義的影響。
1、 庫里肖夫「實驗工作室」普多夫金操作。莫茲尤辛德三個沒有表情的特寫鏡頭
2、 維爾托夫的「電影眼睛派」拍記錄片,反對劇本,演員,攝影棚。但用改變運動速度和奇特攝影角度來觀察生活,進行選擇的記錄,非現實主義的態度。蒙太奇的並列和配合。
3、 柯靜采夫和塔拉烏別爾格的「奇異演員養成所」
4、 愛森斯坦的理論與創作: 《戰艦波將金號》1925 敖德薩階梯
雜耍蒙太奇 後來創作了理性蒙太奇(誇大蒙太奇作用,被否定) 建立蒙太奇理論
5、 普多夫金的蒙太奇敘事:《母親》 《聖彼得堡的末日》 《成吉思汗的後代》
強調劇本創作;強調演員的基礎作用;(與庫里肖夫的「電影模特兒」與愛森斯坦的「類型演員區分開來。)蒙太奇作為電影藝術創作的基礎,創立聯想蒙太奇。
普多夫金強調鏡頭的組接,分鏡頭突出細節的重要性。而愛森斯坦則強調蒙太奇的沖突。
五、記錄主義電影的發展
1、維爾托夫的「電影眼睛派」機械主義的記錄本性出發。實景拍攝,偷拍,搶拍。後來法國新浪潮運動受其影響創造出記錄片和故事片結合的樣式。
2、德國抽象派華爾特.魯特曼《柏林交響曲》1927 受到維爾托夫的影響。
3、20年代末法國先鋒派幾乎成了記錄主義派。阿爾貝托《只有時間》1929 讓.維果《尼斯現象》 讓.班勒維《章魚》《海蜇》《水甲蟲》將水中的動物用幾何圖形拍出來,如康定斯基和畢加索的畫。
4、尤里斯.伊文思 《雨》
5、英國 約翰.格里爾遜《飄往漁船》
6、羅伯特.弗拉哈迪 《北方的納努克》演員與記錄片形式。
7、德國的場面調度,法國的攝影和蘇聯的蒙太奇剪輯,拍了法國影片《聖女貞德的受難》默片的結束。
第二次先鋒運動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運動 二次世界大戰以後
代表作品:
羅西利尼 : 新現實主義與戰爭關系《羅馬不設防的城市》 《游擊隊》 《德意志零年》《歐洲51年》 《義大利萬歲》
維斯康蒂: 以《沉淪》獲得新現實主義之父的稱號。 《大地在波動》現實主義和唯美主義結合,但後來《受難的人們》《威尼斯之死》則完全追求唯美主義了。
德.西卡: 與柴伐蒂尼的合作(傑出的劇作家)《偷自行車的人》最具有代表新現實主義作品。 《孩子們注視著我們》《擦鞋童》 使用非正式演員的自由風格。
德.桑迪斯:《羅馬十一時》將新現實主義推向另一個高峰。使用攝影棚和正式演員與非正式演員混用,與羅西里尼《羅馬不設防的城市》部分相同。
新現實主義的美學特徵:1、記錄性 2、實景拍攝 3、長鏡頭的運用 4、關於非職業演員的運用 5、結構形式(追求簡單朴實的結構) 6、地方方言的運用
新現實主義的繼承:脫離現實主義
費里尼:追求浪漫主義《道路》《卡比利亞之夜》《八部半》最具個性化的作品。剪輯空間跳躍。
安東尼奧尼:模糊現實,強調主人公的主觀感知。《奇遇》《放大》《紅色沙漠》有非現實超現實的色彩。自然色彩隨心理的變化。
第三次電影運動:法國「新浪潮」與「左岸派」五六十年代
新浪潮---作者電影
1958年誕生,特呂弗《淘氣鬼》夏布洛爾《漂亮的塞爾琪》
1959年幸福年,特呂弗《胡作非為》 1960年高峰 1961年沒落年。除戈達爾《如此生活》
「新浪潮」巴贊推崇為精神之父。一、電影是現實的漸進線。 二、場面調度的理論。
創作特徵:
與義大利新現實主義有共同的東西,但是新浪潮有強烈的個人色彩,而新現實主義則是有重大的社會性。
主題:非政治的電影;否定傳統的道德觀念
攝影方法:側重電影的照相性,側重畫面的新鮮感,拒絕功能主義或學究式的畫面。
音響:大量的自然音響,真實感
剪輯:長度、節奏。快速剪輯,鏡頭之間之間銜接。時空跳接。長鏡頭的使用增加真實感。
從新浪潮後,特呂弗和夏布洛克的長鏡頭,戈達爾的跳接與快速剪輯。
表演:非職業演員,不知名的演員。
總之對傳統的電影語法毫不在意。
左岸派----作家電影
代表作品:
阿倫.雷乃《廣島之戀》《去年在馬里昂巴德》1961 亨利.高爾比《長別離》1961
阿蘭.羅伯-格里葉《橫跨歐洲的特別快車》瑪格麗特.杜爾《音樂》1966《黃太陽》1970
側重內心的描寫。他們是文學和戲劇的革新派。
受到影響:
1、 接受了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學和潛意識學說的影響,表現人的真實。
2、 接受了薩特的「存在主義」的影響,表現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3、 伯格森「真覺主義」影響,強調非理性感受進入意識深處,強調知覺認識社會。
4、 受到布萊希特的影響,對現實進行曲折的表現,以溝通內心的幻想。
主要的特徵:
主題:偏愛回憶,遺忘,記憶,試圖把人的這種精神過程搬上銀幕;描寫人的責任性和自罪心,記憶總與歷史事件相關。《廣島之戀》中。
導演:從記錄式的現實主義然後再轉向純精神的現實主義中去。
剪輯:最重要的美學革命。《去年在馬里昂巴德》百分之七十效果來自剪輯。其一,取消傳統電影的間歇法,如化入化除,取消過渡鏡頭,用跳接對時空,事件的人為壓縮;其二,鏡頭位置的顛倒;其三、鏡頭的並列運用,先後不銜接甚至對立;其四、循環剪輯,有意識的重復。
音響:左岸派導演比新浪潮修養更高,所以對音樂和音響的細節考慮比較多。
表演:舞台演員充當,有意識拉開人與人的距離,採用間離效果。
攝影:沒有統一的風格,但不用谷達爾的肩扛式。講究畫面構圖和布光,特別是雷乃得推鏡頭別具特色。
兩者的區別:
1、 成分看:新浪潮製作者大都是巴贊《電影雜志》的評論員,由自己走上影壇。左岸派則是左翼作家團體的文人。所以修養要比新浪潮高。
2、 時間看:新浪潮始於50年代末期,左岸派要比它的導演早,雷乃1948年就開始。
3、 年齡上:新浪潮小夥子,而左岸派則是中年了,所以經歷與閱歷要比前者高
4、 主題和手法:新浪潮有強烈的個人傳記色彩,而左岸派則是普遍意義的全人類性質的主題,作者電影多採用第一人稱,而作家電影多採用第二,第三人稱,甚至混亂人稱。而且有強烈的文學,戲劇色彩有藝術的假定性遠遠超過新浪潮。
5、 拍攝地點:前不反映重大歷史,所以多在巴黎,而後者在全世界拍攝。
6、 美學追求:新浪潮向生活靠攏,向真實深入,而左岸派感興趣的是人的精神活動,人的思想,人的內心。
7、 製作周期:新浪潮以潦草的,半即興的拍攝,所以周期短,而左岸派則以仔細著摸得方式,周期較長。
8、 影片通過檢查:前者內容簡單,不涉及政治,因此一般順利通過(除了戈達爾《小兵士》)
但後者由於背景較為復雜,所以要遇到麻煩。
左岸派採取鮮明的立場直接干預生活,把赤裸裸的社會現狀搬上銀幕,觸發觀眾的的情感與選擇,所以左岸派是五六十年代的先鋒派。
四、法國詩意現實主義 三十年代
法國詩意現實主義的先驅:初期 30年代
雷內.克萊爾:(夢幻的)有聲電影的初期《巴黎屋檐下》1930《百萬法郎》1932 《七月十四日》1933 四部曲。 《自由屬於我們》是這時期最優秀的作品,喜劇風格影響了卓別林《摩登時代》傳送帶這場戲。
讓.維果:(唯美的)《零分操作》1932 《駁船阿塔朗特號》1934
詩意現實主義的發展:高峰 1934---1939 黑色現實主義,揭露社會黑暗
雅克.費戴爾:《大賭博》一個演員配兩個角色。《米摩沙公寓》1935 《英勇和狂歡節》1936
敘利恩.杜威維爾:《大衛高爾德》1930 《西班牙殖民地集團》1935 《同心協力》1936
馬塞爾.卡爾內:(悲觀的)《珍妮》《霧碼頭》《北方旅店》《太陽升起》《夜間來客》《天國的子女們》
讓.雷諾阿:(寫實主義大師)《墮胎》《母狗》《布杜落水遇救記》《托尼》與愛森斯坦合作編劇,景深鏡頭的使用。獨立製片的開始。
《大幻滅》和平主義的作品。淡化情節,使作品趨於記錄,形成了寫實主義風格。聲音處理一、四種語言的混合運用;二、影片中的語言和對話同時表明著不同人的身份。三、音樂的處理,主導影片的動機。
《游戲規則》死亡的價值。移動攝影,以及深焦鏡頭。
詩意現實主義的後期 1939後
讓.格里米庸:《為了一分錢的愛情》《皇家華爾茲》《奇怪的威爾多先生》《駁船》《天空屬於你們》
雅克.貝蓋爾:《古比紅手》《安東和安東奈特》《金盔》《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盜》
詩意現實主義的貢獻:
1、 更新現實的觀念。最奇特,最具特色的方面。
2、 景深鏡頭的運用與確立,他的實踐為巴贊的「場面調度」的理論得到了證實,景深鏡頭的運用,對於「電影本體論」的發展影響很大。
3、 發揮電影中文學的力量。
誤識:
1、 忽視電影藝術的視聽性。
2、 藝術群體對個體的沖擊。
❹ 電影勇敢的心是取材於真實的歷史事件嗎
是的.當然是改編過了.也有很多批評的人~~
威廉·華萊士——神話與歷史
一提到威廉·華萊士(WilliamWallace)的名字,人們會立刻聯想起13世紀末、14世紀初蘇格蘭民族獨立運動的那段崢嶸歲月。的確,華萊士可以說是英國歷史上最富傳奇色彩的一個英雄人物。7個世紀以來,後人對他的興趣和崇拜可謂是經久不衰。15世紀時,吟遊詩人哈里(又稱盲哈里)就憑長達十一卷、一萬兩千行的凱爾特語傳奇史詩《華萊士之歌》(TheWal�lace)名動一時,文化階層爭相傳閱。此書自16世紀付梓後,在蘇格蘭的流行程度僅次於聖經。最近一次的「華萊士熱」則源於1995年好萊塢出產的大片《勇敢的心》(Braveheart),由梅爾·吉普森成功塑造的華萊士形象俘獲了全世界影迷的心,以致於在影片公映後,蘇格蘭旅遊局便推出了「電影旅遊」(filmtourism)的項目來滿足從全世界蜂擁而至的觀光客的要求,互聯網上有關「Braveheart」的搜索鏈接竟然達到了21000個之多。值得一提的是,電影劇本改編自蘭道爾·華萊士1995年出版的暢銷小說,而小說就是以《華萊士之歌》為藍本進行創作再加工的。從15世紀的史詩到20世紀的電影,它們無疑都在延續著一個「威廉·華萊士的神話」。那麼,我們不禁要問,神話中的華萊士究竟與歷史上的華萊士相去多遠呢?
(一).撲朔迷離的身世
現存的大部分有關威廉·華萊士的記載都集中在1297年9月11日他帶兵取得斯特靈橋(Sterlingbridge)戰役的輝煌勝利到1298年7月22日在福爾科克(Falkirk)敗於英王愛德華一世這段時期內。而關於他的身世,則是疑雲重重的。那麼華萊士究竟是一位草莽豪傑還是一位騎士英雄呢?
在14、15世紀蘇格蘭的編年史作家中,只有盲哈里和沃爾特·鮑厄(WalterBower)賦予其筆下的華萊士以顯赫的騎士身份。其他人,如福爾頓的約翰(JohnofForn)和安德魯·溫頓(AndrewWyntoun)等都不諱言華萊士相對寒微的家庭出身,但他們顯然不想給予這個問題以過多的關注,只是加以描繪他所擁有的雄健體魄和天賦神力。至於電影《勇敢的心》,似乎也傾向於後者的處理方式。
實際上,「華萊士」(Wallace)並不是蘇格蘭當地的姓氏而是一個綽號,最初的含義是「從威爾士邊境地區來的人」。據史料記載,12世紀時,華萊士家族的祖先作為親兵跟隨布列塔尼裔的斯圖亞特家族(theStewarts)從英格蘭的什羅普郡來到蘇格蘭。自戴維一世(1124-1153)以後,斯圖亞特家族世襲了王室管家一職,並在蘇格蘭西部的倫弗魯郡、拉納克郡及艾爾郡擁有龐大的領地,是權擅一方的大貴族。而華萊士家族作為斯圖亞特家族的封臣也得到了蘇格蘭西南部的一些采邑。根據盲哈里所說,位於倫弗魯郡的埃爾德斯利正是威廉·華萊士的出生地,他在附近的佩斯利修道院接受了童年教育。青年時代的華萊士曾居住在艾爾郡的里卡頓,這里是他叔叔理查德的領地。華萊士在成年後的首次驚人之舉就是在拉納克郡殺死了英格蘭的郡守。照此看來,華萊士崛起於蘇格蘭的西南部並與斯圖亞特家族保持著密切關系,這一點應該是沒有多少疑問的。
另外的線索來自於1297年的一枚鈐印在信上的圖章,這封信是華萊士在當政後寫給呂貝克和漢堡兩個自治市的市長以要求通商的。圖章上刻有「WillelmileWaleysfiliiAlani」這樣的一行拉丁文,意思是「阿蘭的兒子威廉·華萊士」;除此之外,上面還繪有一副弓箭,也許暗示了華萊士原本是一名職業弓弩手,早年靠捕獵甚至是偷獵為生。而在1296年8月愛德華一世對蘇格蘭的首次征服過程當中,曾經有不下1500名的蘇格蘭大小領主在一份「拉格曼文件」(RagmanRoll)中署名效忠英王,其中一人的名字就是「阿蘭·華萊士」(AlanWalays)。如果這個阿蘭就是威廉·華萊士的父親,那麼我們也許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華萊士來自於低級騎士家庭,而他本人卻並非騎士出身。
斯特靈橋大捷後,「經王國的一致同意並且以至高無上的蘇格蘭王約翰·巴利奧爾的名義」,華萊士被冊封為「騎士,蘇格蘭的護國公和軍隊總指揮」。在中世紀這樣一個嚴格講究出身和等級分明的社會中,如此之速的晉升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
(二).英雄與美女
當電影《勇敢的心》中出現男女主角的扮演者梅爾·吉普森和蘇菲·瑪索時,看電影的人一定都在期待著英雄與美女之間所產生的那種奇妙的「化學反應」。好萊塢的編劇們無疑給觀眾製造了一個「美女惜英雄,英雄愛美女」的浪漫愛情故事,全然不顧與歷史的巨大出入。史上被稱作「法國母狼」的愛德華二世的王後伊莎貝拉竟然被蘇菲·瑪索演繹得如此凄婉多情,實在是貽笑大方的一件事。學者們大多認為這一情節根本不值一駁,事實上這位王妃在華萊士死後3年才從法國來到英格蘭,7年後愛德華三世才出生。
在盲哈里的《華萊士之歌》中,只出現了兩位與華萊士有關的女性,一位是他的母親,另一位就是瑪麗安·布萊德福特(MarionBraidfute)。後者原為拉納克郡拉明頓城堡的女繼承人,在聖肯蒂真教堂與華萊士結婚。1296年8月27日,蘇格蘭人在鄧巴慘敗於英軍。次年,華萊士在拉納克與士氣正盛的英軍交鋒,寡不敵眾,逃往妻子處避難。後來瑪麗安被英軍抓住並遵照拉納克郡守威廉·海瑟爾里格的命令予以處決。1297年5月,華萊士殺死海瑟爾里格,完成報仇心願並自此嶄露頭角。
這位傳說中的妻子在電影里是作為一個引導華萊士精神歸宿的關鍵性角色而出現的(不過是身份降低為貧民,他們兩人的結合也變成了私定終身)。如果沒有記錯的話,影片一開始就設計了少年華萊士的父親為抵抗英格蘭人而英勇獻身的背景,他於是跟叔叔學習武藝,不料長大後卻只求和心上人廝守終身。妻子的被害擊碎了華萊士的美夢,也使得他從與世無爭走上了義無返顧的反抗之路。如此的情節安排難免會給人一種「沖冠一怒為紅顏」的感覺,不過由此也可見編劇一定要把華萊士塑造成情聖的決心。
歷史上是否真的有這么一位瑪麗安·布萊德福特是大可疑問的。因為除了盲哈里提到的這些涉及華萊士私人感情生活的零星片段之外,其他的編年史和傳記作家都對此隻字不語。後世甚至有人指出,「瑪麗安·布萊德福特」與哈里一個鄰居的名字很相似,懷疑是被詩人借用了。其實在《華萊士之歌》中,類似這種移花接木、「掠他人之美」的例子並不鮮見。盲哈里是在華萊士家族後代(克雷吉的威廉·華萊士爵士)的資助下完成大作的,由此可以想見,不論是出於精神上的由衷崇拜,還是出於客觀的經濟原因,詩人必然會在創作過程中竭力鋪敘事跡,以完成後人崇功報德之心願。
然而不論瑪麗安·布萊德福特存在與否,看上去「為情復仇」的說法都是不成立的。因為早在1296年8月,拉納克郡的一份法律判決文書上就出現了「威廉·華萊士,盜賊(WilliamleWaleys,thief)」的字樣。追源論始,拒絕對英王宣誓效忠應該是華萊士在1296年就背負惡名的肇端。在愛德華一世看來,1296年夏季對蘇格蘭的首次征服是強弱判明、毫無懸念可言的。鄧巴戰役後,蘇格蘭的大小貴族之所以在「拉格曼文件」上署名,表示效忠英王,承認其為蘇格蘭至高無上的領主,目的就在於換取愛德華一世對他們現有領地及封號的默許。事實上,不管其父臣服與否,如果威廉本人不向愛德華一世的「新英格蘭王朝」輸誠,他是決不會享有對家族領地和封號的繼承權的。愛德華一世派駐拉納克和克萊德斯戴爾的郡守海瑟爾里格握有蘇格蘭西南部的司法審判權,並著力懲戒像華萊士這樣拒絕效忠的「叛亂分子」,這必然引起後者的強烈不滿和憤恨。另外,盲哈里和安德魯·溫頓都在著作中提到,此後不久,華萊士的父兄就因反叛而遭毒手。果真如此,勢必堅定了華萊士拿起武器、與英格蘭人殊死一搏的信念。
(三).與羅伯特·布魯斯
1286年亞歷山大三世的暴斃以及隨之而來的坎莫爾王朝的絕嗣是引發蘇格蘭國內政治動盪和英格蘭入侵的導火線。1290年-1291年間,13個有皇族血統的候選人向英王愛德華一世提出了「王位大訴訟」(theGreatCause)。這場王冠之爭實際上主要是在約翰·巴利奧爾(JohnBalliol)和羅伯特·布魯斯(RobertBruce)之間展開的。布魯斯與斯圖亞特通過土地分封和聯姻在蘇格蘭西部形成了龐大的家族關系網。他們雖然在與巴利奧爾的王位角逐中敗下陣來,但自始至終也沒有放棄對王位的要求。在巴利奧爾統治期間(1292年-1296年),他們一直是以「麻煩的製造者」而聞名的。1296年後愛德華一世的征服戰爭對他們來說不失為一個東山再起的絕好機會。
許多人將威廉·華萊士看作是一個造反的英雄,這其實是對他名聲的最大褻瀆。雖然華萊士家族與斯圖亞特—布魯斯家族聯盟有著緊密的封建義務關系,但他本人畢生都保持了對巴利奧爾王朝的忠誠。在華萊士短暫的護國攝政期間,當時囚禁在倫敦塔的巴利奧爾依然被尊奉為蘇格蘭的合法國王。即使是在1298年因為福爾科克戰敗、華萊士被迫離開蘇格蘭之後,他也沒有放棄營救這位前國王的外交努力。
既然華萊士對巴利奧爾王朝忠心不貳,那麼他對一直覬覦王位的布魯斯家族必然是充滿疑慮和警惕的。而布魯斯家族之所以早早選擇站在愛德華一方,無非是想藉助英格蘭人的力量打擊巴利奧爾派以再圖王位,因此華萊士的忠誠與威望對他們而言也是一種威脅,兩者可謂「道不同不相為謀,終難水乳」。有的歷史學家甚至懷疑正是羅伯特·布魯斯出賣了華萊士,因為在1305年捕獲華萊士並把他交給英格蘭人的門蒂斯的約翰(JohnofMenteith)後來成為了羅伯特一世的寵臣。
15世紀時,斯圖亞特王朝詹姆斯三世所奉行的親英政策再次引起了蘇格蘭民族主義情緒的強烈反彈。在此背景下,威廉·華萊士和羅伯特·布魯斯(羅伯特一世)的歷史地位被人為地拔高,就此成為全民景仰的民族英雄。在這個英雄神話的創造過程當中,約翰·巴伯的《布魯斯之歌》與盲哈里的《華萊士之歌》同樣功不可沒。為了凸顯兩位英雄在精神上的一致性,他們於著作中虛構了這樣一個情節:在福爾科克,當兵敗的華萊士撞見了站在英格蘭人一邊作戰的布魯斯時,痛斥他的膽怯和懦弱。華萊士的一席話有如當頭棒喝,喚起了布魯斯心中沉睡已久的反抗意志。從這以後,布魯斯力補前愆,回到愛國主義陣營中,並在華萊士殉難後繼承他的遺志,繼續領導抗擊英格蘭入侵者的斗爭,最終贏得了獨立戰爭的勝利,建立起布魯斯王朝。說到這,讀者不難發現,電影《勇敢的心》也是完全照搬了這一幕。
在這個精心杜撰的故事當中,最致命的謬誤就是敘述者完全混淆了三代羅伯特·布魯斯。「羅伯特」其實是布魯斯家族一直沿用的名字。第六代卡里克伯爵羅伯特(1210年-1295年)是1291年13個王位競爭者之一,而羅伯特一世(1274-1329)已經是布魯斯家族的第八代了。在福爾科克一役中,「叛國投敵」的是第七代羅伯特,也就是羅伯特一世的父親。這時羅伯特一世(我們暫且稱他為小羅伯特)的態度是並不明朗的,但可以肯定,在此戰結束後,他也參加了抵抗運動,很有可能是與他父親在對愛德華一世繼續臣服與否的問題上產生了分歧。然而,當1302年由於華萊士在法國和教皇宮廷所進行的外交斡旋使得巴利奧爾回國復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時,他又一次背離了愛國陣營,尋求與愛德華的妥協。小羅伯特·布魯斯作為堅定的獨立運動領導人的姿態是在1305年華萊士殉難後才得以確立的。1306年他發動政變登上王位,1314年又在班諾克本對愛德華二世取得決定性的軍事勝利。在1328年的《北安普頓條約》中,愛德華二世正式承認他為蘇格蘭國王,並完全放棄對蘇格蘭的宗主權要求。羅伯特一世固然無愧於「民族英雄」的稱號,但至少在1297年-1305年間,他的時叛時附表現出了其本人在以何種方式成就家族王權霸業上的猶疑不定,這自然無法與華萊士的忠誠無私及英勇無畏相提並論。客觀點說,貴族是絕對的現實主義者,而華萊士的可貴之處正在於他對自由理想的執著與獻身。
其實,在有關威廉·華萊士的文學與影視作品中與史不合之處還甚多,以上只是試舉兩三例以饗有興趣的讀者。據說,美國權威的中世紀史專家莎朗·克羅撒(SharonLKrossa)在觀看電影《勇敢的心》還不到兩分半鍾的時候,就已經羅列了不下18處的史實錯誤。我們普通觀眾當然不需要向她那樣輜銖必較,不過如果真想對華萊士其人其事有個全面公允的認識的話,不妨讀一讀3本有「正視聽」之效的著作。一本是格雷姆·冒頓(GraemeMorton)的《威廉·華萊士:真人與虛構》(WilliamWallace:ManAndMyth,Sutton,2001)。另外一本是歷史學者阿蘭·揚(AlanYoung)和攝影家邁克爾·J·斯泰德(MichaelJ.Stead)合著的《追隨威廉·華萊士的腳步》(,Sutton,2002),本書可謂是圖文俱勝。如果說英國薩頓版的兩本書是嚴肅的學術性著作,那麼科林·麥克阿瑟(ColinMcArthur)的《蓬島仙舞,勇敢的心與蘇格蘭人——好萊塢電影中蘇格蘭形象的歪曲》(Brigadoon,BraveheartAndTheScots—,L.B.Tauris,2003)則針對性更強,其對電影的批評已經從內容層面擴展到了對審美趣味、創作觀念的批評。在《勇敢的心》中,出現了不少有意設計的意識形態的象徵符號,如蘇格蘭特有的薊、短裙和高地(實際上沒有證據表明十三世紀的蘇格蘭人穿的是短裙,華萊士也並非高地人,影片開頭時少年瑪麗安摘了一束薊花送給華萊士的情節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可能發生的,因為那非要把手弄得血流不止不可),還有背景音樂中反復響起的風笛聲等等。雖然影片創作人員的初衷未必如此,但是它確實迎合了當下西方社會一些極右翼團體的非理性訴求。不管怎樣,也許正如法國著名的心態史專家莫里斯·哈布瓦赫所說「一個藝術家成功與否,要看他是否具有作為一個符號聚集點的能力,吸引那些與他的作品並不直接相關的各種情感」,在這個意義上,《勇敢的心》能捧回奧斯卡小金人並在全球大熱自有它的成功之道。也許只有歷史學家會對其表現出十足的不屑一顧,但受此片啟發並熱衷於「史詩巨片」的好萊塢也完全有理由對前者的「迂腐」表現得不以為然,繼續我行我素地拍下去,製造一個接一個的票房奇跡。
❺ 問一部法國電影的名字~~
◆原 名:Closer
◆譯 名:偷心/靠不近的愛/接近
◆導 演:Mike Nichols
◆編 劇:Patrick Marber (play)
Patrick Marber (screenplay)
◆演 員:娜塔麗·波特曼 Natalie Portman
裘德·洛 Jude Law
朱莉婭·羅伯茨 Julia Roberts
克萊夫·歐文 Clive Owen
邁克爾·海利 Michael Haley
Steve Morphew
◆類 型:劇情/浪漫
◆片 長:104 分鍾
◆上 映:2004年
◆國 家:美國
◆語 言:英語
◆簡 介:
◆故事:以愛的名義放縱◆
在成功地導演了兩部收視率極高的電視劇《Wit》和《天使在美國》後,麥克·尼科爾斯將帕特里克·馬伯廣受好評的《偷心》搬上了大銀幕。本片主要有四個人物:充滿抱負的小說家丹(朱迪·勞飾),但現在只能靠為人寫訃告謀生;事業有成的攝影師安娜(朱莉 婭·羅伯茨飾),一個剛剛離婚不久的寂寞女人;地下舞場的脫衣舞娘艾麗絲(娜塔麗·波曼飾),在天真和虛偽間遊走的雙面人;英俊又自信的皮膚科醫生拉里(克里夫·歐文飾),讓女人情傷的痴心漢。故事中的兩對情人本相安無事,卻由於一對的男方搭上另一對的女 方,而開始變得越來越復雜起來。就這樣交織著激情、慾望、放縱和背叛,四個男女的愛情故事在鏡頭前被慢慢放大……
◆幕後:用戲劇發動革命◆
①戲劇:1997年,英國人帕特里克·馬伯的戲劇《偷心》在倫敦開演,曾經獲得BBC的勞倫斯·奧利佛最佳新戲劇獎和倫敦評論協會獎,改編成的百老匯戲劇還獲得托尼獎最佳戲劇獎提名和紐約評論協會最佳外國戲劇獎,隨後這部戲劇被翻譯成30多種語言在世 界100多個城市上演。馬伯形容這部戲劇是「一個愛情故事。它描述了兩性的猜忌、男性的立場、我們的謊言、曖昧的關系等等。但最終它還是一個簡單優美的愛情故事。和大多數的愛情故事一樣哀婉。」由於他喜歡曖昧不明的事物,這會讓故事有一個開放式的解釋,因 此才為這部戲劇起了「Closer」的名。
②愛情:馬伯機智、尖銳而又准確地剖析了現代愛情,強調了墜入情網過程的復雜性是如此令人興奮,人們對愛情的著迷甚至如毒品般可以上癮。馬伯在作品中表達出來的尖銳的觀點無不帶著機智和風趣,而這種幽默又總帶著智慧的光芒和心碎的哀傷。7年前,製片人 約翰·凱利(後來成為索尼娛樂的總裁)第一次讀過馬伯的劇作,立即被作品中對時代、幽默、愛情和危險的深刻理解所折服。當凱利和索尼影業的主席帕斯卡拜會馬伯後,馬上表達了想將這部戲劇搬上大銀幕的想法。但是馬伯卻以沒有適合的深度導演為由,婉拒了兩人的 一腔熱血和美意。
③拒絕:幸運的是幾年後,這部戲劇成功在百老匯上演,導演麥克·尼科爾斯對它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像他最近改編的電視劇《Wit》和《天使在美國》一樣,麥克覺得《偷心》也用幽默和復雜性來處理我們熟悉的問題,這部戲劇天生就適合改編成電影,因為它包 含了鏡頭感極強的四個角色,他們不僅各個趣味十足和復雜無比,還隨著故事的發展在性格上產生了轉變和演化。麥克以前的電影《畢業生》、《誰害怕弗吉尼亞狼》、《肉慾知識》也證明,他對男人與女人之間的關系的表現非常理解和到位。麥克·尼科爾斯的出現徹底打 動了帕特里克·馬伯這個倔強清高的文人。
④排練:得到了好朋友約翰·凱利的資助後,麥克·尼科爾斯開始了拍攝前的籌備,並讓四位主演進行先期排練。拍攝前這段為期四周的排練,讓導演和演員都認清了彼此的定位。麥克習慣於在拍攝前排練,但是這次將不同於以往的經驗。對於《偷心》來說,故事具有 相當大的跳躍性,時間和各幕間的跨度也很大,電影拍攝的時候很零碎,因此他決定集中排演,以熟悉下一幕會發生什麼。另外,排練也可以讓大家彼此熟悉,這樣他們便可以了解如何互動,如何去感覺彼此的感情方式,越是好的演員,就越能在電影中表現得自然和諧。如 此這般,影片拍攝時就會有條不紊地流暢行進。
⑤場景:影片的另一個元素是故事的發生地倫敦,人們常說電影是一個城市的名片,如何讓這座城市煥發魅力,也成了劇組工作的重中之重。倫敦是一個迷人的大城市,你總能在影片中發現它新的閃光點,但它已經不再是那個浪漫都市,也不是那個五彩斑斕的俏都市。 美術設計蒂姆·海特利自然功不可沒,他曾經在設計前閱讀了15遍劇本,讓每一個場景和外景地,都增強了對話的張力和幽閉的效果。在設計和搭建脫衣舞俱樂部的時候,海特利和藝術監督萊吉特研究了倫敦的幾所俱樂部,大膽地採用帶鏡子的樓梯和半透明牆壁,帶出了 場景中反射的感覺。
❻ 請問《勇敢的心》和《愛國者》是不是同一部影片
不是啊!
愛國者 The Patriot
導演:羅蘭德艾默里克 Roland Emmerich
演員:梅爾.吉布森 Mel Gibson
希夫.利德 Heath Ledger
祖莉.李察森 Joely Richardson
首映:2000年6月28號
出品:哥倫比亞電影公司
劇情介紹
梅爾.吉布森式的自由鬥士又將重現大銀幕,這一次的英雄是由哥倫比亞影片公司出品的《愛國者》。這是一個美國式的「逼上樑山」的故事,梅爾.吉布森在影片中不太情願地成為了一位為自由而戰斗的父親。吉布森所飾演的本傑明.馬丁是生活在美國大革命年代的一個熱愛家庭、早已告別戎馬生涯的老戰士,雖然他曾經同英國人並肩與法國人和印第安人浴血奮戰過,但終於有一天,他發現殘暴的英國軍隊開始搶佔了他在南卡羅來納的家園並將奪走他所摯愛的一切,包括他那理想主義的愛國派兒子(他已經成為對抗英國軍隊的民兵組織頭領)……現實的發展逐步使這一位久離沙場的老戰士認識到,要想保護自己的家庭和安寧,唯一的選擇就是,去為一個自由的年輕國家而戰斗!
在憑借《勇敢的心》一舉摘得4項奧斯卡大獎之後,梅爾.吉布森在接下來的一連串演出都反響平平,一度有媒體曾經斷言,他不可能再達到當年的那種輝煌,言下頗有「廉頗老矣」之意。忍不下這口氣的梅爾.吉布森用事實回擊了這樣的言論,繼上月憑借其自行監制、主演的《百萬美元酒店》勇奪「柏林影展銀熊獎」之後,今年夏天更是再度掀起一個「梅爾潮」,整個夏季檔期不僅推出這部史詩般的巨片,梅爾.吉布森還在夢工場的夏季新片《群雞亂舞》中帶領著一群母雞,展開的一場「勝利大逃亡」……
第六十八屆(95年)奧斯卡最佳影片——《勇敢的心》又名《驚世未了緣》Braveheart
本片的故事取材於溫斯頓.格魯姆的同名小說
編劇:梅爾.吉布森
導演:梅爾.吉布森
主要演員:梅爾.吉布森(飾威廉.華萊士)
《勇敢的心》獲得
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化妝、最佳攝影、最佳音響效果剪輯五項大獎
影片簡介
3世紀,聳立於本奈維斯群山腳下的大不列顛要塞,是用巨大圓木建築起來的,它的作用是以鎮壓生活在其下面的蘇格蘭起義軍。在起義軍中最具有反抗精神的就是威廉.華萊士。當華萊士的名字被提到時,當地的人們就會跪下並為之祈禱,他是第二個基督救世主;他家世代居住在一座非常簡陋的土屋裡,周圍人煙稀少,到處是動物的死屍和一尺多深的泥潭。華萊士是一位精通法語和拉丁語的普通蘇格蘭人,同時具有聰慧的頭腦和強健的體魄。當英國士兵殺死了他妻子後,華萊士發誓要報仇。
當他發覺祖國有難時,便領導眾人起來反抗入侵者,他身著棕色的短裙,渾身布滿傷口和污垢,沖下山來,狂亂的金色長發披散在肩上。他一隻手拖著要塞的地方長官,用這可憐鬼的頭作賭注,最後又用匕首又快又准地刺穿了地方長官的喉嚨。隨著這位地方長官的倒地。華萊士又向一大群敵人沖去。
蘇格蘭武土們在華萊士的嚴格訓練組織下,與英軍展開了激烈的肉搏戰,刀光劍影,血流遍地。華萊士是個堅毅不屈的男子,為了祖國的利益,他不受利誘,寧死也不向敵人妥協。他雖在戰役中萬夫莫敵,卻難逃厄運成為英國歷史上第一個遭酷刑而死的戰士。影片傳達了勇氣、。忠誠與無私等美德,也融合了一段浪漫的愛情故事。
❼ 印象學派電影特點
1。印象主義電影
1920年代法國的電影創作者路易·狄呂克團結一批有才氣的導演,如亞伯·岡斯、哲敏·杜拉克等與一些在商業電影上已取得成究的電影導演,想在影片公司老闆出於商業考量而拍攝的影片中進行改革,以提升在一次世界大戰後日漸衰微的法國電影。但其努力沒有得到製片們支持,1924年狄呂剋死後運動即告失敗。一些人走向商業片,另一部份則走向前衛派道路。由於狄呂克的一些理論與創作概念與後來法國前衛電影運動有緊密聯系,所以印像派電影大都被認為是前衛電影的前奏或直接歸入前衛電影。重要作品有岡斯的《車輪》(1922)、狄呂克的《狂熱》(1921)杜拉克的《西班牙節日》(1919)等。
2。法國印象主義電影的現實主義存在
二十年代的法國,先鋒派的電影導演正統治著整個法國的銀幕世界。從1917——1928年的十年中,在電影美學的探索中出現了眾多的電影流派,構成了一個極為復雜的電影文化現象,匯集成一個空前的電影美學運動。而這場電影的先鋒運動是從印象主義電影美學的探索為開始的。這一學派從1917——1928年貫穿於整個先鋒派電影運動的始終。
印象主義畫論主張作品的詩意來源於生活的原態。在這樣的美學觀念下,印象主義大師堅持以客觀存在的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觀為藝術本體的對象,可以說,印象主義畫派成為了20世紀最客觀的畫派。正是基於此點,路易.德呂克在1920年提出了所謂的「上鏡頭性」。這實際上是印象主義的美學觀念運用於電影藝術的宣言。印象主義的電影大師們在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觀的現實中,運用攝影機,這種新興的藝術抒寫體,探索一種偶然呈現的現象——瞬間現象的構成方式,試圖捕捉到彌散於空氣、陽光,流動的河流以及日常生活場景中正發生瞬間變化的事物的形貌特徵。這是一種以客觀性為基礎的創作方法,從現實生活中尋找能夠創造夢境/賦於現實以詩意的創作手段,因此,所有的客觀性正是印象主義主觀性之所在。印象主義電影工作者所追求的是作為創作者主體自身在現實生活中的所感所悟,追求瞬間印象或是對客觀事物的首要記憶。正是在這種突出個體感悟的情況下,原有的電影全程式的抒寫方式被打破了,藝術家對生活/生命的感悟則成為電影創作的核心。印象主義電影學派誕生的法國正是電影的發源地。當盧米埃爾將火車進站的全程記錄下來的時候,人們僅僅驚嘆他的技術奇觀,至多將電影視為「科學的珍品」,而沒有注意到影像當中光與影的結合所孕育的現實生活中的藝術可能性。當印象主義電影大師完成了盧米埃爾電影的延伸之後,我們看到了印象主義在現實中的美學觀念。正如路易.德呂克所講的「生活無時無刻不在拍電影,電影也應盡可能地拍生活」。毫無疑問,德呂克強調了電影與生活之間的親緣性,而這種親緣性的提出有一部分是指向十年代曾盛極一時的歐洲「藝術電影」運動,以對抗那脫離生活的戲劇電影體系,並在這種對抗中強調了電影與生活/生命之間的關系,將視覺的運動/節奏轉化為生命的本質。在這種轉化中,電影的影像成為表現非現實的東西的最現實的手段。
另一方面,法國先鋒派電影運動的崛起,特別是其有「第一個先鋒派」之稱的印象主義的崛起,可以說這個電影流派是多種現實因素的集大成。法國印象主義電影的先驅德呂克提出這個派別的前提是對法國電影工業的坍塌的憂慮。眾所周知,電影作為大眾傳播文化已經成為20世紀不可忽視的文化現象。而二十年代美國好萊塢電影敘事形式的成熟,以極大的競爭力迅速佔領了歐洲市場,使法國電影工業走向崩潰,曾紅極一時的「藝術電影」在戲劇化的死胡同中走向了死亡。印象派先鋒電影正是作為反論,同時又具有振興法國電影工業潛在意圖的號召,成為電影藝術的獨立性/創造性的歸指,並將電影引向了本體化/個性化/創造性的精英文化圈。正是這種顛覆性的歐洲電影革命中,我們同時不得不承認,印象派導演在接受印象主義美學的同時,為了重振法國電影的經濟潛意識和他們自身所受的經濟壓力,又使他們對電影工商業作出了不可避免的妥協。承如謝爾曼.杜拉克所言,「讓電影商破產並不是給電影幫忙」。這樣,印象主義電影便與法國「藝術電影」中所形成的類型加以組合。但是,這種組合的進程中現實主義或自然主義的紀錄影像的視覺美學思想的探索,最終,使電影真正地成為了一門藝術,開始擺脫了名著改編,使電影不再是過去美學的附庸物。印象主義電影大師們從現實主義或自然主義的創作中尋找電影本體的契機,成為他們所提倡的「上鏡頭性」的有力依脫。因而,讓.愛浦斯坦得出了這樣的結論:電影是在最現實的基礎上產生出的最非現實的詩情的藝術媒介。在這樣的論斷下,一種現實主義或自然主義的敘事程式與光/影/運動/節奏/蒙太奇影像詩意的組合而生的影片不斷地出現:讓.愛浦斯坦《忠誠的心》/岡斯《車輪》/德呂克《狂熱》……這種情況的產生,可以很明確地看到情節劇與印象主義詩學的相結合。在這類影片中出於對製片商和觀眾的妥協,時常出現誇張且充滿偶合的情節,強烈而陳舊的情感模式和人物關系。當看到愛浦斯坦的《美麗的尼維爾內斯河》時,可以欣喜地發現十年代「藝術電影」所不曾具有的親自然性,在這里有的是對日常生活和情感細致的表現,對大自然中流動的美的捕捉。但是,令人遺憾的卻是那個十分突兀且落入俗套的、英雄救美的情節劇的敘事模式。這是一個「上鏡頭性」導演與左拉式自然主義小說在經歷了先鋒電影革命探索後的現實主義的出路,這種探索正為三十年代法國詩意現實主義的形成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印象主義在經濟上未能解救困苦中的法國電影,也沒有滿足先鋒派導演的探索欲。在20世紀現代主義文藝思潮的龐雜話語的洪流中,抽象主義/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紛紛登上了電影藝術的舞台。但是,這種現代主義電影藝術的盛世之下,卻面臨著更大的危機。首先,是自身藝術的生存危機;其次,法國電影的工業出現了更為巨烈的崩潰狀況。在這種情況下,一批先鋒電影導演開始正視自身的生存現實/法國社會的狀況以及整個世界的精神危機。他們的創作開始向現實回歸,由形式上的美學觀轉向面向現實的實踐創作觀。由此,紀錄片成為了很多先鋒導演的出路,伊文斯/卡瓦爾康帝等紛紛將個體的先鋒藝術美學觀念與社會現實相結合。而另一部分先鋒電影導演,他們在思想上崇拜美國好萊塢所創造的奇跡。他們堅持在先鋒電影的劇情片中尋找藝術生存的支點。在這樣的情況下,現實主義/自然主義顯然是最具有廣泛受眾基礎的藝術話語,這成為了先鋒藝術者的最佳選擇。弗戴爾/維果/雷內.克萊爾,特別是讓.雷諾阿這個印象派畫家比埃爾.奧古斯特.雷諾阿的兒子,再次開始了電影藝術的現實主義探索,由先鋒的電影形式/特技,回歸於生活/自然的抒寫,電影史名之為「法國詩意現實主義」。承如名稱所釋,他們再次將現實主義/自然主義的敘事范型與影像詩學聯系在一起,對「上鏡頭性」進行新的挖掘,開始了「後印象主義影像」的現實主義探索。
3。印象主義電影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印象派電影。這是一個出現於上世紀二十年代的電影學派。創立者為法國的電影理論家德呂克。
德呂克年輕時是小說家兼劇作家,見法國電影衰落太快才投身到了電影界,他英年早逝,所以印象派電影並沒有存活多久並形成影響。
印象主義電影的基本主張就是提倡將電影從商業化和庸俗話中解救出來,拍攝反映平民生活的藝術性電影,所以印象派電影最顯著的風格就是平民化。
法國印象主義電影的出現,才充分表現了電影的藝術性。
1920年代法國的電影創作者路易.狄呂克團結一批有才氣的導演,如亞伯.岡斯、哲敏.杜拉克等與一些在商業電影上已取得成究的電影導演,想在影片公司老闆出於商業考量而拍攝的影片中進行改革,以提升在一次世界大戰後日漸衰微的法國電影。但其努力沒有得到製片們支持, 1924年狄呂剋死後運動即告失敗。一些人走向商業片,另一部份則走向前衛派道路。由於狄呂克的一些理論與創作概念與後來法國前衛電影運動有緊密聯系,所以印像派電影大都被認為是前衛電影的前奏或直接歸入前衛電影。
印象派電影的代表作品有德呂克的《狂熱》、《沉默》等影片,還有另一位代表人物阿信爾的《車輪》等。
4。印象主義學派
央視國際 (2005年03月31日 13:50)
法國印象主義學派從1917一1928年貫穿於整個先鋒派電影運動的始終。由於這一學派最先在電影藝術中體現了先鋒主義的創作意圖,因此也被人們稱為是「第一個先鋒派」。作為這一學派中心人物的路易;德呂克傾慕於美國電影中的格里菲斯影片的磅礴氣勢,卓別林影片的細膩情感,以及瑞典電影對大自然的抒懷,並從中激發了他振興法國電影的熱情。他曾在自己創辦的《電影》雜志首頁上以標語形式呼籲「法國電影必須是真正的電影,法國電影必須是法國的電影」。他時常在論述中運用「印象主義」一詞,並於1918年創作了《西班牙的節日》(由謝爾曼,杜拉克拍成影片),成為印象主義學派最初的代表作品。德呂克從電影理論和創作兩方面對電影美學進行探索。他在《上鏡頭性》(1920年)一文中攝影製作者們要在作品的題材和技巧上下功夫,創作要尋找真正適合電影的題材和電影的表現手段。電影必須擺脫戲劇以及文學的桔梗,使自己真正成為獨立的第七藝術」。
印象主義心理敘事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謝爾曼·杜拉克的《西班牙的節日》(1919年),在異國情調的背景中兩個男人被一個女人弄得神魂顛倒、爭風吃醋最後相互殘殺致死。杜拉克的另這些作品在敘事上的共同特徵都是以簡單的故事框架作為依託,以視覺結構的表現手段突出描寫人物的心理狀態,傳達特定的情感和情緒,即表現出所謂作品的詩意狀態。(外國電影史)
❽ 印象主義的文學領域
文學史家認為印象主義在19世紀70年代以後進入文學 ,但文學中的印象主義表現如何 ,哪些作家和詩人屬於印象主義,卻眾說不一。能夠確定的只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歐一些文學家的確 有類似印象派繪畫和音樂的那種創作方法,即致力於捕捉模糊不清的轉瞬即逝的感覺印象。由於文學創作的特殊性質,文學中的印象主義者更注意這種瞬間感覺經驗如何轉化為感情狀態。他們與繪畫和音樂中的印象主義者相同,也反對對所描寫的事物之間的聯系進行合乎邏輯或理性的提煉加工,於是他們本人也成了傳達外界刺激與本能反應之間的中介。
印象主義文學與象徵主義文學之間有類通之處,它們都是形式主義的文學流派;但兩者也有不同,主要在於印象主義反對使用象徵手法表達思想,而傾向於感覺的描述。通常被認為象徵主義的某些詩人,實際上更傾向於印象主義,例如象徵主義領袖之一保爾·魏爾蘭的《詩藝》一詩,與其說是在談象徵主義,不如說是一篇印象主義宣言。 代表人物
法國文學史家把龔古爾兄弟作為印象主義小說的代表 ,另一位被看作印象主義代表人物的法國詩人、小說家皮埃爾·洛蒂,他的某些詩歌的確如印象派畫家那樣在「捕捉瞬間的感覺印象」,但並非所有作品都是如此。20世紀法國某些作家受到印象主義的嚴重影響,某些小說中只剩下感覺印象的朦朧的追求。
英國19世紀末的王爾德等人的部分作品中,印象主義的傾向比較明顯。1912~1918年在倫敦的一部分英美詩人組成的意象詩派,與印象主義一樣強調感覺印象的描繪,但他們自稱所追求的是「清晰、硬朗」的形象。他們認為形象的模糊與不明確是浪漫主義的余風,因而全力加以攻擊。但理論上的分歧在創作實踐上有時卻很難覺察,例如意象派中的美國詩人艾·洛威爾、希·杜利特爾、約翰·高爾德·弗萊徹等人的許多作品與印象主義的詩無分彼此。
在德國文學中情況也相似,文學史家無法確認界線分明的印象主義流派。以德特勒夫·封·李利恩克龍為首,包括理查·戴默爾、古斯塔夫·法爾克等人,被認為是德國印象主義傾向最明顯的詩派,但他們強調如實記錄事物給詩人的感覺經驗,因此接近自然主義。此外,如胡戈·封·霍夫曼斯塔爾和阿爾諾·霍爾茨等人的許多詩作也具有程度不等的印象主義傾向。
代表作品
《菊子夫人》《詩集》等等 1920年代法國的電影創作者路易·狄呂克團結一批有才氣的導演,如亞伯·岡斯、哲敏·杜拉克等與一些在商業電影上已取得成就的電影導演,想在影片公司老闆出於商業考量而拍攝的影片中進行改革,以提升在一次世界大戰後日漸衰微的法國電影。但其努力沒有得到製片們支持,1924年狄呂剋死後運動即告失敗。一些人走向商業片,另一部份則走向前衛派道路。由於狄呂克的一些理論與創作概念與後來法國前衛電影運動有緊密聯系,所以印像派電影大都被認為是前衛電影的前奏或直接歸入前衛電影。
重要作品有岡斯的《車輪》(1922)、狄呂克的《狂熱》(1921)杜拉克的《西班牙節日》(1919)等。 二十年代的法國,先鋒派的電影導演正統治著整個法國的銀幕世界。從1917--1928年的十年中,在電影美學的探索中出現了眾多的電影流派,構成了一個極為復雜的電影文化現象,匯集成一個空前的電影美學運動。而這場電影的先鋒運動是從印象主義電影美學的探索為開始的。這一學派從1917--1928年貫穿於整個先鋒派電影運動的始終。
印象主義畫論主張作品的詩意來源於生活的原態。在這樣的美學觀念下,印象主義大師堅持以客觀存在的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觀為藝術本體的對象,可以說,印象主義畫派成為了20世紀最客觀的畫派。正是基於此點,路易.德呂克在1920年提出了所謂的「上鏡頭性」。這實際上是印象主義的美學觀念運用於電影藝術的宣言。印象主義的電影大師們在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觀的現實中,運用攝影機,這種新興的藝術抒寫體,探索一種偶然呈現的現象--瞬間現象的構成方式,試圖捕捉到彌散於空氣、陽光,流動的河流以及日常生活場景中正發生瞬間變化的事物的形貌特徵。這是一種以客觀性為基礎的創作方法,從現實生活中尋找能夠創造夢境/賦於現實以詩意的創作手段,因此,所有的客觀性正是印象主義主觀性之所在。印象主義電影工作者所追求的是作為創作者主體自身在現實生活中的所感所悟,追求瞬間印象或是對客觀事物的首要記憶。正是在這種突出個體感悟的情況下,原有的電影全程式的抒寫方式被打破了,藝術家對生活/生命的感悟則成為電影創作的核心。印象主義電影學派誕生的法國正是電影的發源地。當盧米埃爾將火車進站的全程記錄下來的時候,人們僅僅驚嘆他的技術奇觀,至多將電影視為「科學的珍品」,而沒有注意到影像當中光與影的結合所孕育的現實生活中的藝術可能性。當印象主義電影大師完成了盧米埃爾電影的延伸之後,我們看到了印象主義在現實中的美學觀念。正如路易.德呂克所講的「生活無時無刻不在拍電影,電影也應盡可能地拍生活」。毫無疑問,德呂克強調了電影與生活之間的親緣性,而這種親緣性的提出有一部分是指向十年代曾盛極一時的歐洲「藝術電影」運動,以對抗那脫離生活的戲劇電影體系,並在這種對抗中強調了電影與生活/生命之間的關系,將視覺的運動/節奏轉化為生命的本質。在這種轉化中,電影的影像成為表現非現實的東西的最現實的手段。
另一方面,法國先鋒派電影運動的崛起,特別是其有「第一個先鋒派」之稱的印象主義的崛起,可以說這個電影流派是多種現實因素的集大成。法國印象主義電影的先驅德呂克提出這個派別的前提是對法國電影工業的坍塌的憂慮。眾所周知,電影作為大眾傳播文化已經成為20世紀不可忽視的文化現象。而二十年代美國好萊塢電影敘事形式的成熟,以極大的競爭力迅速佔領了歐洲市場,使法國電影工業走向崩潰,曾紅極一時的「藝術電影」在戲劇化的死胡同中走向了死亡。印象派先鋒電影正是作為反論,同時又具有振興法國電影工業潛在意圖的號召,成為電影藝術的獨立性/創造性的歸指,並將電影引向了本體化/個性化/創造性的精英文化圈。正是這種顛覆性的歐洲電影革命中,我們同時不得不承認,印象派導演在接受印象主義美學的同時,為了重振法國電影的經濟潛意識和他們自身所受的經濟壓力,又使他們對電影工商業作出了不可避免的妥協。承如謝爾曼.杜拉克所言,「讓電影商破產並不是給電影幫忙」。這樣,印象主義電影便與法國「藝術電影」中所形成的類型加以組合。但是,這種組合的進程中現實主義或自然主義的紀錄影像的視覺美學思想的探索,最終,使電影真正地成為了一門藝術,開始擺脫了名著改編,使電影不再是過去美學的附庸物。印象主義電影大師們從現實主義或自然主義的創作中尋找電影本體的契機,成為他們所提倡的「上鏡頭性」的有力依脫。因而,讓.愛浦斯坦得出了這樣的結論:電影是在最現實的基礎上產生出的最非現實的詩情的藝術媒介。在這樣的論斷下,一種現實主義或自然主義的敘事程式與光/影/運動/節奏/蒙太奇影像詩意的組合而生的影片不斷地出現:讓.愛浦斯坦《忠誠的心》/岡斯《車輪》/德呂克《狂熱》……這種情況的產生,可以很明確地看到情節劇與印象主義詩學的相結合。在這類影片中出於對製片商和觀眾的妥協,時常出現誇張且充滿偶合的情節,強烈而陳舊的情感模式和人物關系。當看到愛浦斯坦的《美麗的尼維爾內斯河》時,可以欣喜地發現十年代「藝術電影」所不曾具有的親自然性,在這里有的是對日常生活和情感細致的表現,對大自然中流動的美的捕捉。但是,令人遺憾的卻是那個十分突兀且落入俗套的、英雄救美的情節劇的敘事模式。這是一個「上鏡頭性」導演與左拉式自然主義小說在經歷了先鋒電影革命探索後的現實主義的出路,這種探索正為三十年代法國詩意現實主義的形成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代表人物
路易·狄呂克、亞伯·岡斯、哲敏·杜拉克、謝爾曼.杜拉克、讓.愛浦斯坦、
代表作品
《車輪》《狂熱》《西班牙節日》《忠誠的心》《美麗的尼維爾內斯河》等等
影響
印象主義在經濟上未能解救困苦中的法國電影,也沒有滿足先鋒派導演的探索欲。在20世紀現代主義文藝思潮的龐雜話語的洪流中,抽象主義/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紛紛登上了電影藝術的舞台。但是,這種現代主義電影藝術的盛世之下,卻面臨著更大的危機。首先,是自身藝術的生存危機;其次,法國電影的工業出現了更為巨烈的崩潰狀況。在這種情況下,一批先鋒電影導演開始正視自身的生存現實/法國社會的狀況以及整個世界的精神危機。他們的創作開始向現實回歸,由形式上的美學觀轉向面向現實的實踐創作觀。由此,紀錄片成為了很多先鋒導演的出路,伊文斯/卡瓦爾康帝等紛紛將個體的先鋒藝術美學觀念與社會現實相結合。而另一部分先鋒電影導演,他們在思想上崇拜美國好萊塢所創造的奇跡。他們堅持在先鋒電影的劇情片中尋找藝術生存的支點。在這樣的情況下,現實主義/自然主義顯然是最具有廣泛受眾基礎的藝術話語,這成為了先鋒藝術者的最佳選擇。弗戴爾/維果/雷內.克萊爾,特別是讓.雷諾阿這個印象派畫家比埃爾.奧古斯特.雷諾阿的兒子,再次開始了電影藝術的現實主義探索,由先鋒的電影形式/特技,回歸於生活/自然的抒寫,電影史名之為「法國詩意現實主義」。承如名稱所釋,他們再次將現實主義/自然主義的敘事范型與影像詩學聯系在一起,對「上鏡頭性」進行新的挖掘,開始了「後印象主義影像」的現實主義探索。
❾ 何為心理敘事
一、印象主義心理敘事
法國印象主義學派從1917一1928年貫穿於整個先鋒派電影運動的始終。由於這一學派最先在電影藝術中體現了先鋒主義的創作意圖,因此也被人們稱 為是「第一個先鋒派」。作為這一學派中心人物的路易 ;德呂克傾慕於美國電影中的格里菲斯影片的磅礴氣勢,卓別林影片的細膩情感,以及瑞典電影對大自然的 抒懷,並從中激發了他振興法國電影的熱情。他曾在自己創辦的《電影》雜志首頁上以標語形式呼籲「法國電影必須是真正的電影,法國電影必須是法國的電影」 ①。他時常在論述中運用「印象主義」一詞,並於i918年創作了《西班牙的節日》(由謝爾曼,杜拉克拍成影片),成為印象主義學派最初的代表作品。德呂克 從電影理論和創作兩方面對電影美學進行探索。他在《上鏡頭性》(1920年)一文中懇攝影製作者們要在作品的題材和技巧上下功夫,創作要尋找真正適合電影 的題材和電影的表現手段。電影必須擺脫戲劇以及文學的梗桔,使自己真正成為獨立的第七藝術」。
印象主義心理敘事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謝爾曼·杜拉克的《西班牙的節日》(1919年),在異國情調的背景中兩個男人被一個女人弄得神魂顛倒、爭風吃 醋最後相互殘殺致死。杜拉克的另這些作品在敘事上的共同特徵都是以簡單的故事框架作為依託,以視覺結構的表現手段突出描寫人物的心理狀態,傳達特定的情感 和情緒,即表現出所謂作品的詩意狀態。印象主義學派的主要特徵及貢獻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開掘題材拓展電影心理敘事的表現:印象主義學派首先從作品的題材人手選擇那些適合描寫人物心理活動的故事情節,盡可能充分地揭示人物的意識狀 態,比如:聯想、幻想、夢境等等。這在電影史的發展中是沒有先例的,正如我們所知道的那樣,盧米埃爾曾沉醉和局限於最初的電影發明之中,確認對於心理敘事 則是小說和戲劇的事情,而電影只是表現「當場抓住的自然」。格里菲斯雖然改變了電影簡單的記錄運動的形式,發展了較為復雜的電影敘事並偶爾以閃回鏡頭的方 式表現某種心理活動,或者更確切地說是表現著某種心理邏輯,然而,那隻是出自於本能地表現著敘事結構上的因果關系。印象主義學派則不同,他們突出地以視象 空間的形式表現作品的情節空間,以人物的內心活動作為影片主要的敘事核心,通常一部作品就是一次閃回,一個夢境的紀錄。對於印象主義學派這一題材,內容表 現特徵上的首創性,在當時是不可能不產生爭議的。比如在這些影片中存在的共同傾向是表現個人或少數人的情感糾葛,而不是表現重大的社會事件或社會問題。因 此有人認為作品未能與時代的脈搏合拍,是一種脫離現實和脫離時代的傾向。同時遭到更強烈反對的則是影片脫離了傳統文學和戲劇的敘事觀念,以純電影的手段 「從運動和容積中去尋找情緒和激情」的表現。對此謝爾曼·杜拉克曾在〈「先鋒派」的電影》(1932年)一文中這樣寫到」先鋒派』的活動開始了,可是當時 的觀眾和多數電影企業家卻擁護現實主義,他們反對廣泛地孤立地賣弄感性的和情緒的因素。按照他們的理論,電影只應當列入由情節和事件構成的戲劇中,而不應 當列入這些由心靈或頭腦沖擊所引起的現象中。他們反對印象主義——表現主義,但卻沒有考慮到,現代革新者所進行的一切探索和實驗,畢竟擴大了純粹的動作和 情緒的領域」。更有趣的是雷內·克萊爾曾於1923年對印象主義學派的影片主題提出過尖刻的批評,但到了1950年他卻譏笑了自己當時看法的錯誤,並同時 又以未可厚非的態度寬容了自己。印象主義學派的影片在電影心理敘事上的發展,無疑擴大和豐富了默片電影藝術的表現領域,為現代電影藝術對意識狀態的表現開 辟了道路。
2、追求自然物象與人物心理和精神的對應:印象主義電影學派的美學主張受其印象主義繪畫的影響,強調依據自然景物的瞬息變化的客觀現實所給予藝術家的視覺 印象和主觀感受。印象主義傑出的畫家莫奈曾聲稱自己「只有直接描寫自然的功績」。德呂克在《上鏡頭性》一文中也曾指出:藝術作品的美「實際上是最朴實無 華」、「是存在於日常生活之中的藝術氣氛」。他強調電影作品中的自然環境的襯托,提倡景深鏡頭的使用,他激呼「讓電影的一切都表現得更自然些吧!」從德呂 克的這些觀念中我們還同時感受到法國文學中的自然主義傾向,左拉就曾主張「生理學研究的是人體結構,而作家研究的則是人的感情和他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在 印象主義學派的電影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和命運,以及影片的情緒和氣氛,始終與生活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交織在一起,《微笑的布德夫人》中的光線昏暗、氣氛 陰郁的家庭環境;《黃金國》中舞女的遭遇暴露在西班牙灼熱的陽光下,而聳立的高牆又象徵著她那無法逃避的命運,襯托出她的無奈和絕望;《流浪女》在荒原亂 石中流浪的女性和《在碼頭上》處於男性冷酷目光中的女性,等等,影片中人物、環境和劇情有機地聯系起來,自然物象與人物的心理和精神的對應,以多含義的視 象形式傳達出不同的情緒氣氛和潛在的思—想活動。正如德呂克指出的那樣「布景、照明、節奏和演員是電影的基本視覺表現的形式因素,電影藝術主要是依靠這些 形式因素而能夠顯示人的精神狀態和真實情緒的。」印象主義學派崇尚自然和追求現實生活真實的感受,使電影真正擺脫了戲劇舞台以演員為中心,游離背景和場面 調度的種種局限。攝影機投向自然,人物置身於立體真實的空間當中,不是以表情動作去交代情節而僅僅是作為視覺表現的形式因素的一部分在起作用。他們的探索 擺脫了戲劇和文學敘事中對於情節、人物表現的傳統模式和觀念,造了電影藝術獨特的視覺語言。
3、確立新的攝影技巧以求適應人物心理和精神的視覺表現:
印象主義學派在攝影技巧上的新的突破主要表現在主觀攝影、移動攝影和特技攝影三個方面。主觀攝影:在影片《黃金國》中,萊皮埃為了突出劇中人物的主觀感 受,以固定的視點表現了陽光閃爍下的阿爾漢勃拉宮的形象,被人們稱作是電影中「畫家的視點」的主觀攝影,並為印象主義學派的影片廣為使用。影片《在碼頭 上》,同樣為了表現女主人公的主觀感受而運用了反角度鏡頭,以視點剪輯的方法描繪了她所處的環境以及所造成的恐怖的心理狀態及主觀感受。移動攝影:在法 國,為了適應電影表現形式的要求,一種「輕便式」攝影機被研製出來,這更有利於印象主義學派對於運動中的人物主觀視點的移動表現。岡斯在《拿破崙傳》中, 將「輕便式」攝影機綁在一匹奔跑的馬上,拍攝了在科西嘉島上追趕拿破崙逃跑的場面,而後又將攝影機放在潛水箱中從懸崖上拋人海中,以獲得拿破崙跳海時的視 點。岡斯還創造了發射出去的「炮彈的視點」和投擲空中的「雪球的視點」。讓·愛浦斯坦在《忠誠的心》一片中也使用了「輕便式」攝影機,他在旋轉的游戲車上 以移動攝影的方式表現兩個年輕人的情感沖突,即男主人公的喜悅和女主人公的恍惚,形式賦予影片更為復雜的心理展示和更為飽滿的情緒展現。特技攝影:印象主 義學派開始在影片中使用了軟焦攝影和焦距發虛等特技手段,創造出類似印象主義繪畫中那種表現畫家主觀感受的視點模糊的效果,人物或客觀事物在光影變化的狀 態中被自然、真實地展現出來,正如人們把《黃金國》中的阿爾漢勃拉宮的視覺印象與莫奈的名畫《盧昂寺院》相媲美一樣。印象主義電影還採用了疊印的效果,如 《車輪》中女孩兒的面孔與火車的水蒸汽疊在一起,《忠誠的心》中姑娘的面孔又與污濁的水疊在一起等等。疊印無疑是一種蒙太奇的表現手段,曾在普多夫金的電 影中大量使用,在印象主義學派的作品中疊印則更加突出了人物的精神狀態和心理描寫。電影中高速攝影和低速攝影在這里也得到了初次應用,在《微笑的布德夫 人》中,表現布德夫人幻想著一個年輕人向她走來時運用的慢鏡頭:在《小麗麗》中,小麗麗被人追趕的原地跑動所使用的快速攝影等等,都創造出一種電影時空表 現上的奇特的運動效果和情緒體驗。印象主義學派的美學追求,對電影工藝學不斷提出新的要求,岡斯則是這方面最具有創新精神的,他除了我們在上面談到的以攝 影機來代替人物或物體的運動感受之外,還在《拿破崙》中,對新光學鏡頭(比如75毫米望遠鏡頭等)、多畫框的畫面,以及寬銀幕的制式(三畫幅銀幕)等進行 了有益的試驗。
4、強調視覺節奏的表現與節奏性剪輯的重要性:印象主義學派受到格里菲斯電影節奏觀念的啟發,特別是受到《黨同伐異》中交替敘述的四個故事所形成的富有情 緒效果的視覺交響樂的影響,從而在他們自己的作品中十分注重畫面視覺節奏的表現和節奏性剪輯的運用。德呂克在《上鏡頭性》一文中指出:電影「與其他藝術不 同,它是借偶然性來表現生活的,……可以說它是掠過的生活」,電影正是「由許多分解動作組成我們所熟悉的節奏運動」①。
的確,在印象主義學派的作品中,對於以視點剪接所形成的意識片段的表現,對於富有光影變化的情緒鏡頭的運用,以及對於改變運動速度的特技手段的處理等等, 都成為獨特的電影節奏運動的形式表現。同時,作為電影理論家、評論家的萊翁.幕西納克在電影節奏理論方面則作出了更進一步的探索,他在《論電影節奏》一文 中把節奏分為內部節奏和外部節奏,即內部節奏——鏡頭內部的節奏:外部節奏——鏡頭組接的節奏。他還指出:「各種節奏的結合不僅對於激起情緒是最基本的要 素,而且作者還可以通過節奏來分解情緒的各種構成因素,並把它們具體化,即根據音樂節拍的單位時間繪成曲線圈,這樣,節拍就真正成了記下節奏的空間范圍 了。」幕西納克的理論對於印象主義學派的創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岡斯在作品中發現「光的音樂」,並在《車輪》中,當一輛車撞毀時,他從13個畫格減到用兩 個畫格的加速度的鏡頭來表現。杜拉克在作品中強調「用畫面的協調、明暗、節奏和面部表情的和諧來產生情感」,以節奏暗示每一時刻所「感覺到的」節奏的體 驗。他們對於視覺節奏的追求,最終使他們的影片在排斥文學性和戲劇性的同時而獲得了造型性和音樂性,為電影默片的表現形式創造了更為詩意的視覺效果。關於 電影節奏的問題,在下面將要分析超現實傾向的各種電影流派的實驗中,作為電影的中心課題則進行了更為深入的探索。
印象主義學派受到印象主義繪畫的啟發,在電影美學形式上的探索是積極而富有成效的,他們開拓和擴展電影藝術的表現領域。這一學派的實踐直到電影的聲音的出現,才宣告結束。
❿ 歐洲先鋒派電影是什麼
先鋒派電影
20世紀20年代以後,主要在法國和德國興起的一種電影運動,它的重要特點是反傳統敘事結構而強調純視覺性。作為一種影片樣式,也有人稱之為純電影、抽象電影或整體電影。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的德國,各種政治思想、文藝思潮空前活躍,許多藝術家和知識分子對傳統的價值觀念和美學原則提出了懷疑。其中也包括對年輕的電影藝術的認識。他們認為,電影必須擺脫其他古老藝術的束縛和影響,成為獨立的藝術,這種獨立只有以它自身的特性為基?K強吹降纈白畲蟮鬧憊厶匭躍馱謨諛蓯咕蔡幕娌碩R虼耍屑肝換沂紫冉辛擻幸嫻氖笛欏H緋橄笈苫襀.里希特以一系列黑、白、灰三色正方形和長方形的變化和跳躍為內容拍攝了《節奏21》(1921)、《節奏23》(1923)和《節奏25》(1925);瑞典達達主義畫家V.埃格林1921年在德國拍攝了《對角線交響樂》,在1924年又拍攝了《平行線》與《橫線》。這些一般不超過15分鍾的短片,排斥人物形像與故事情節,都是以線條規律性變化、轉換的視覺形像為內容的。1925年起,德國先鋒派電影轉入一個新的階段,例如曾受埃格林影響的W.魯特曼將實錄的鏡頭與抽象的表現形式結合在一起,創造一種新的紀錄電影。這兩個階段的不同在於,第一階段強調電影的「純」運動感,第二階段則更多地強調剪輯的作用。
法國先鋒派電影運動開始於L.德呂克的藝術創作原則,他要求與當時的商業影片徹底決裂,要求以電影手段發掘人與物的特徵美。法國先鋒派電影運動大致可分為3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以立體派畫家F.萊謝爾和R.克萊爾等人的電影實驗作品為代表,他們當時也把運動視為電影的本性,但與德國「先鋒派」影片不同之處是,他們並不把手繪的圖形的變化作為表現內容,而是把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或景像結合起來表現。如萊謝爾於1924年拍攝的短片《機械舞蹈》和克萊爾的《幕間節目》(1924)等,這些影片同樣沒有一個完整的故事情節和鮮明的主題。這些影片又稱作「達達主義電影」、「抽象電影」或「純電影」。
第二階段是以年輕的女電影工作者G.杜拉克、原籍西班牙的L.布努艾爾、舞台劇編劇和青年詩人A.阿爾托等人的實驗性影片為代表。
他們的影片受超現實主義文學的影響,表現人的潛意識,包括夢境、幻覺等。G.杜拉克於1928年拍攝的短片《貝殼與僧侶》(編劇A.阿爾托)主要是分析一個僧侶混亂的心理活動。藉助一系列並無內在聯系的鏡頭的組接進行一種精神分析;L.布努艾爾於1928年攝制的《一條安達魯狗》也是以類似方法表現人的潛意識活動或者是對一種荒誕不經的新比喻的追求。這種電影又被稱作超現實主義電影。
1929年後,法國電影的「先鋒派」運動也轉入紀錄電影。這種紀錄電影很快就分為兩種傾向:一種是以嘲諷社會現象為主,如法國導演J.維果的《尼斯景像》(1929~1930)主要是以怪誕的畫面和奇特的剪輯,借實錄的尼斯景像,嘲諷市內上流社會的生活丑態;另一種則是具有抒情色彩或唯美主義傾向的紀錄片,如J.伊文思當時就是在W.魯特曼和法國「先鋒派」運動的直接影響下,拍攝《橋》(1928)和《雨》(1929)的。
先鋒派運動的主旨是企圖從電影的形像性和運動性出發,去擴大、挖掘電影的可能性,使電影最終成為一種獨立的新藝術。但是「先鋒派」運動的代表人物更多地是從形式出發,以自我為目的,因此也未產生巨大的社會效果。作為一次藝術運動,許多實驗性影片在表演手法,鏡頭技巧等方面的探索,對電影藝術的發展,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歐美電影界,尤其是評論界有時也用「先鋒派」一詞去形容具有獨創性意圖的影片或創作手法,自然它們已與上述電影創新運動無直接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