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外大片 > 英語國家概括美國電影文化

英語國家概括美國電影文化

發布時間:2023-01-29 07:23:33

A. 畢業論文想寫從從電影阿甘正傳解析美國文化,這個文獻綜述要怎麼寫好呢外文文獻資料怎麼找好呢

美國夢、樂觀主義——美國電影《阿甘正傳》反映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觀
【摘 要】電影反映人們的生活,思想觀念和價值觀。透過電影,觀賞者可以了解到不同國家人們的生活方式和他們對待生活的態度。美國電影《阿甘正傳》中的主人公阿甘一生的傳奇經歷,給我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通過這部電影,我們了解到了美國世代傳承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觀。本文旨在分析《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所反映的這些美國思想觀念和價值觀,包括美國夢和美國人的樂觀主義。
【關鍵詞】美國電影 《阿甘正傳》 美國夢 樂觀主義
20世紀以來的100年,世界傳播事業和信息產業飛速發展。科學技術不斷進步,將人類帶入了信息社會。在信息時代,媒介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報紙、雜志、電視、電影等是較為先進的信息傳播活動形態。其中電影也許是最具影響力的傳媒。電影就像一個微觀世界,表現出不同的社會價值觀和思想觀念。
在美國電影中,「美國夢」和「樂觀主義」是常被涉及的主題。那什麼是「美國夢」呢?最具代表的關於「美國夢」的電影就是《阿甘正傳》。《阿甘正傳》 (1994)是由羅伯特•澤梅基斯導演,湯姆•漢克斯主演的一部「愚人電影」(反智電影)。該電影獲得了巨大成功——在1995年的第67屆奧斯卡金像獎角逐中,《阿甘正傳》一舉獲得13項提名,包攬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剪輯和最佳視覺效果六項大獎,還奪得了當年全美10大票房影片的首位,並在有史以來最賣座的影片排行榜上名列第四,4年後該片又進入美國史上最偉大的百部電影之列。因此《阿甘正傳》可以說是美國電影史上一部愚人電 影的神話。
一、《阿甘正傳》簡介
福瑞斯特•甘(阿甘)出生在上世紀中葉、美國南部阿拉巴馬州的綠茵堡鎮,由於父親早逝,他的母親獨自將他撫養長大。阿甘的智商只有75,但憑借跑步的天賦,他順利地完成大學學業並參了軍,隨後開赴越南戰場。在軍營里,他結識了「捕蝦迷」布巴和神經兮兮的丹•泰勒中尉。布巴在越戰中喪生,丹中尉失去了雙腿,阿甘則因為救人成了戰斗英雄。回國後,阿甘為了履行對布巴的承諾,買下了一艘破船開始捕蝦。一系列機緣巧合後,他不但化解了丹中尉的怨氣,還莫名其妙地累積了大量資產。不過,錢並不是阿甘所看重的東西。阿甘和女孩珍妮青梅竹馬,可珍妮有自己的夢想,不願平淡地度過一生……
二、《阿甘正傳》的主題
親情、友情和愛情一直是人類歷史上永恆的話題。圍繞著愚人文化這一背景,影片講述了發生在阿甘身上的親情、友情和愛情故事。阿甘自幼腿部殘疾而且智商低下,小鎮上的人都用異樣的目光看待阿甘,只有兩位女性關心、愛護他:母親給予了他偉大的母愛,珍妮則以純真的少女情懷溫暖著他的心。在母親心目中,阿甘不是負擔,而是上天對她的饋贈,她傾盡全力撫養阿甘,總有辦法找到最通俗易懂的語言讓他明白生活中的一些道理人生就如同一盒巧克力,你永遠無法知道你會嘗到什麼樣的味道」,「笨有笨的作為(傻人有傻福)」,並且為了能夠為他爭取於正常兒童同樣的生活學習機會,她甚至答應陪校長睡覺。
《阿甘正傳》表達了許多不同的主題,其中被導演反復強調的就是對生活永不放棄。這部電影不僅給人以情感上的教育,而且也是一部關於美國 20世紀50年代到1982年的社會史,非常值得一看。阿甘智商雖低,但他心地單純,信念堅定,做到了很多正常人想不到、做不到的事,在運動、戰場、商場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阿甘的人生歷程中穿插著美國戰後的一些重大事件,如貓王、披頭士樂隊、種族問題、越戰與反戰、水門事件、乒乓外交等等。阿甘的故事象一面多棱鏡一樣折射出生活的各個方面,引發觀眾對自己生活的思考。
三、《阿甘正傳》反映的美國思想觀念和價值觀——「美國夢」和「樂觀主義」
從《阿甘正傳》中我們能夠想到人們追逐已久的美國夢以及樂觀主義。美國夢是上個世紀的神話,是許多歐洲人為了追尋更好的生活而來到美國的目標。美國地廣人稀,到處都充滿著爆富的機會。今天,美國夢依然存在,大量亞洲人和拉美人把美國看成是實現夢想的搖籃。那到底什麼是美國夢呢?雖然已有些許變化,但卻有一個永不變化的主題:或成為富人,或成為體育英雄,或成為著名演員,或有參觀白宮和得到美國總統接見的機會 ,或通過勤奮刻苦成為一家跨國公司的董事。怎樣來實現這些夢想呢?人們需要做什麼呢?人們應該成為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或者要有最高的智商嗎?誰能回答這些問題?看過《阿甘正傳》後你就能知道,有這樣一個人,他參與了幾乎所有的美國大事,他很富有,參觀過白宮,還是一個體育英雄。他的生活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告訴人們,在美國任何人都可以成功,即使你的智商極低。他就是阿甘。美國是一個具有「未來取向」的國家,這也決定了美國人的樂觀向上、積極進取等價值觀。但在60年代,青年一代為了表達對美國社會的種種黑暗和越南戰爭的不滿和反叛,以及對現實和未來的迷惘與困惑.選擇的是一種逃避現實、追求享樂、否定理性、強調本能的幻滅之路。性的解放、毒品帶來的幻游和遠離現實社會的流浪和群居生活是他們所選擇的生活方式。這也就是影片中珍妮和她的「嬉皮士」同伴的生活方式。但低智商的阿甘與他們完全不同。也許他的智商使他無法了解珍妮和那個時代的青年所做的事情,但他身上一直洋溢著一種美國人所特有的樂觀向上、積極進取。
雖然阿甘的智商極低,但另一方面,阿甘又是聰明的。他參觀了一所退伍兵專用醫院,用他高超的乒乓球技藝來愉悅他們。與此同時,電視里正在報道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的消息。然而沒人觀看這個人類的世紀創舉,他們都被這個低能兒的球技深深吸引。此時科學是乏味的,體育更加偉大。阿甘相信,蠢人才做蠢事,傻人有傻福。這也正是電影導演對阿甘成功生活的詮釋。他自己不認為自己是蠢人,他可以做任何他想做的事。這就是在美國成就一番事業,取得成功的砝碼。無論你是白人還是黑人,聰明還是愚蠢,你只需做到最好,然後取得成功。阿甘教給人們成功的鑰匙就是:你自己去決定你是做聰明人還是傻子吧。
美國人總是思考著未來的目標,他們說:「我們要把人類送到月球上去。」他們做到了。他們的國家在一片狹小的土地上由十三個殖民地建立起來,如今美國卻是世界上最大的國家之一。美國夢是真實的,古巴人來到美國成為棒球明星;每天數以千計的墨西哥人越過邊境線尋找工作,尋求更好的生活。只要你做出決定,擁有自己的目標,一切都能實現。
參考文獻:
[1]顧寧.美國文化與現代化.北京:遼海出版社,2006.
[2]張奎武.英美概況.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3]趙英男.英文影視賞析.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4]朱永濤.英語國家社會與文化入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5]董力燕,劉銘.《阿甘正傳》中的成功哲學[J].文教資料,2007.
[6]端木義萬.美國社會文化透視[J].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
[7]劉洋.尋找迷失的英雄——《阿甘正傳》的新英雄觀及其文學內涵[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

B. 美國的文化!短些

美國文化根植於英屬殖民地時期,隨著當地的環境發展出獨立而獨特的文化,包括了西班牙-墨西哥的牛仔文化和後來的數波殖民潮的強烈影響—包括歐洲、非洲和亞洲。總體上說,美國文化最顯著的影響來自北歐,特別是德意志、英格蘭和愛爾蘭[93],以及後來的義大利、希臘、和中歐猶太人的文化影響。原為奴隸的非裔美國人也保存了一些自西非帶來的文化。美國的地理名稱往往反映了英格蘭、荷蘭、法國、西班牙、和美國原住民等等的綜合歷史成分。
一個描述美國文化的模型是「大熔爐」:移民帶來自己的文化貢獻,溶入美國文化之中,最終形成一個統一的美國文化。最近常用的模型是「色拉碗」:移民帶來的文化會保持一些自己獨立的文化特徵,而非完全融入原有的美國文化,他們所帶來的文化也會成為美國文化的一部分[94]。現代社會學家對美國文化的目標的認同趨向於多元文化論,而非熔爐,很大程度上放棄了熔爐觀念[95]。
20世紀之前的美國文化從模仿歐洲(尤其是英國)逐漸發展到擁有自己的特色,二戰後隨美國經濟軍事政治實力的飛躍,它的文化對全世界、特別是歐洲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時至今日,美國流行音樂響徹全球,美國電影和電視則在全球播放。
針對美國文化這種客觀上「入侵」全球的現象,批評聲不絕於耳。很多歐洲人認為美國文化天真幼稚,以法國為首的國家對美國文化的進入一直堅決抵制。而東亞、東南亞、南亞和中東地區的文化傳統與美國又大不相同,深受其影響的有日本等國,另一方面部分伊斯蘭國家則對其有很強的抵觸情緒。同時很多加拿大人和澳大利亞人也對美國文化的同化影響十分擔憂。美國文化的全球地位極大程度上促進了英語的傳播,使其幾乎成為實際上的「世界語」,法國等地則有意在自己能夠影響到的范圍內全力抗擊英語文化的影響。
[編輯]音樂
主條目:美國音樂

路易斯·阿姆斯壯是美國爵士樂的代表人物。
美國音樂的種類和風格之多,正反映出美國的文化沙拉盤的特色。搖滾樂、節奏布魯斯、爵士樂和鄉村音樂等世界聞名的音樂類型都是源自美國。在20世紀初,從美國灌錄、復制的唱片流行音樂逐漸傳播至全世界,一些美國的流行音樂幾乎在世界各地都能聽到[96]。
美國音樂的歷史可以追溯至早期美國原住民的傳統宗教音樂,隨著大量歐洲國家移民的到來,替美國音樂增添了基督教合唱、音樂樂譜的色彩。之後的每波移民潮都帶來了不同地區、不同文化和特色的音樂。大量的非裔美國人也帶來了具有非洲特色的傳統音樂,19世紀後期開始浮現的美國流行音樂很大一部分都是源自這些非裔美國人的布魯斯,以及1920年代開始發展的福音音樂。非裔美國人音樂成為了美國流行音樂的根基,混合了歐洲與土著的音樂成分。美國也有大量的民間音樂以及來自烏克蘭、愛爾蘭、蘇格蘭、波蘭、墨西哥和猶太人等移民的音樂。許多美國城市和鄉鎮也都發展出獨立的地區音樂。底特律、紐約、芝加哥、洛杉磯等大城市以及數不盡的小城市都發展出自己的音樂風格。
[編輯]文學
主條目:美國文學

馬克·吐溫,1907年。
如同其他所有國家一般,美國的文學是由其獨特的發展歷史所塑成的。在早期,美國是由東岸的一系列英國殖民地所形成的,因此美國文學的傳統較親近於英國文學。不過,隨著歷史的進展和不斷的移民潮,美國文學的特色和寬廣度都已經超出英國文學的范疇。
在最早的殖民時期,美國文學主要的題材是贊揚新大陸替殖民者和歐洲母國所帶來的利益。宗教信仰上的爭議也是題材之一。隨著革命戰爭的爆發和美國的獨立,本傑明·富蘭克林和托馬斯·潘恩等人寫下的政治著作在文學和政治上都有極大影響,也催生了新國家的獨立意識。寫下了獨立宣言並在後來成為美國總統的托瑪斯·傑弗遜也被認為是美國早期最具天份的作家之一。隨著1812年戰爭和對於獨立文學特色的渴望,更多新的、具有美國特色的作家如愛倫·坡等人逐漸嶄露頭角。奴隸制度的沖突和接踵而來的內戰也對美國文學有深刻影響,到了19世紀末,由於工業化的進展和國土開拓時期的結束,美國文學脫離了原先的邊境文學,馬克·吐溫成為第一個不在東海岸出生的主要作家,開啟美國本土文學之先河。英國作家毛姆認為梅爾維爾的《白鯨記》是世界十大文學名著之一,地位更在馬克吐溫等人之上。
進入了20世紀,工業化帶來的社會轉變使美國文學發展的更為多元和復雜。海明威反映了人們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厭惡情緒。1925年費滋傑羅出版《大亨小傳》代表著20年代經濟大恐慌前美國人的迷夢。黑人文學、南部文學、以及現代文學也在同時期興起。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新的世代、新的種族、地區、社會特徵都與之前的世代大不相同,大量的移民文學和新興的女性主義文學也成為美國文學的一部分了。
[編輯]影視與戲劇
電影的誕生和發展都源自於美國。英國出生的美國攝影師埃德沃德·邁布里奇拍下了人類史上第一部電影奔跑的馬匹。自從那時開始,美國的電影產業便開始高速發展,加利福尼亞州的好萊塢成為電影發展的重鎮,絕大多數電影技術的創新和發展都是源於此,好萊塢電影也成為美國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在1920年代,美國每年平均產出高達800部正規電影,查理·卓別林的喜劇、依據小說《飄》改編的《亂世佳人》和《超人》等電影流傳至幾乎每個大陸和國家,成為家喻戶曉的美國象徵。這些電影的出口也使美國獲取了巨大的商業利潤。
美國也是世界上電視技術發展和普及最早的國家之一。在今天,美國有著數千家電視台,電視是美國人文化和生活的一部分,喜愛看電視也是大多數美國人的少數共同特徵之一。美國民眾透過電視得知國內外的新聞時事,觀看電影、比賽、卡通和肥皂劇。99%的美國家庭至少有一部電視機,絕大多數家庭還擁有兩部。
[編輯]運動
主條目:美國體育

在美國,美式足球是最受歡迎的觀賞運動。[97]
運動是美國全國性的休閑活動,其受歡迎的程度是其他休閑活動都無法相比的。職業運動在美國是商機極大的領域,選擇成為職業運動員的人也獲得極高的報酬。世界上收入最高的運動團隊和運動員絕大多數都是在美國[98]。被稱為「四巨頭」的運動領域包括了棒球、美式足球、冰上曲棍球和籃球。其他受歡迎的運動還包括賽車和長曲棍球—那是源自於美洲原住民的運動,也是美國最古老的運動。雖然英式足球也是相當受歡迎的運動,是在拉丁美洲,義大利裔以及西班牙裔社區最受歡迎的運動,但足球在美國相較其他國家而言,普及度並不高,然而進入2000年代後,越來越多的美國白人青少年選擇足球作為他們的首選運動,根據國務院國情咨詢局在2004年的一份調查,在美國有近1600萬人口經常選擇踢足球,而自1987年至2006年,足球亦是唯一一個參與人數取得凈增長的運動[99],越來越多的城市成立俱樂部加入到影響力日益擴大的MLS(美國職業足球聯盟)中;美國國家足球隊在近幾屆世界盃足球賽中亦取得了不俗的戰績,在2002年韓日世界盃賽中打入八強,2010年南非世界盃賽中亦打進復賽。
美國也有許多源自歐洲、並在美國廣泛發展的運動,例如賽馬。英式橄欖球也相當受到歡迎。其他的歐洲運動如馬上曲棍球和板球雖然並不普及,但也有不少死忠的觀眾。美國也是發展高爾夫球和網球等運動的主要國家。美國也是西方國家裡拳擊和職業摔角的發展中心,比賽往往吸引大量群眾觀戰,同時也吸引各種運動賭博的活動,美國也產出了許多世界知名的拳擊冠軍。其他的格鬥運動,例如源自日本的空手道,在美國也相當受歡迎,並且經常進行比賽。
大學體育運動在美國也相當普及,受歡迎程度幾乎與職業領域不相上下,尤其是在美式足球和籃球領域。許多大學和學院都培養了運動團隊,定期舉行校際間的競賽。大學和學院所培養的運動類型相當廣泛,從田徑運動到水球都包含在內。同樣的,美國的高中也有各式各樣的體育活動,有時候這些校際間的比賽還會成為當地的頭條新聞,顯示了美國人民對於運動的喜愛和重視。
[編輯]飲食
美國烹飪吸收了美國原住民的烹飪法和食材,例如火雞、馬鈴薯、玉米、南瓜,都成了美國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蘋果派、比薩餠、漢堡包原先都是來自或改良自歐洲,現在則是美國速食文化的象徵。墨西哥卷(Burritos)和炸玉米餅(tacos)則源自墨西哥。由非裔美國人在身為奴隸時從非洲引入的「心靈食物」(Soul food)也成了大眾的家常菜之一。
美國人的飲食習慣也是一日三餐。早餐時間約在早上7點到8點。早餐內容各地自有差別。一頓簡單的早飯,可能為果汁、牛乳、麥片、烤麵包以及咖啡等簡便食品。早餐通常在家裡吃,不過也有時候借早餐之機來討論業務等商業活動,稱為「工作早餐」。午餐的時間基本在中午12點至下午2點。因為時間短且人們離家不見得近,所以學生與上班族很少回家吃飯,而是從家裡帶餐點來,故相比較而言美國人的午餐是三餐中最簡單的,生蔬菜沙拉、三明治、漢堡或餡餠、熱狗等,再來一杯飲料。晚餐在傍晚6點至七點左右開始,一般都比較豐富,所以美語中晚飯(dinner)也有正餐、大餐的意思。在晚飯時一般都會先來一份果汁或是濃湯,然後再上主菜。常擺在餐桌上的主菜有牛排、豬排、烤牛腩、炸雞、炸蝦、火腿和烤羊排等。多數的美國人喜歡在享用完晚飯後再來一些甜食,比如蛋糕、冰淇淋和巧克力。在周末或假日,許多家庭只吃兩頓飯。他們把早飯和午飯和在一起吃叫做早午餐(brunch),由早餐(breakfast)和午餐(lunch)相加而得。一般比較正式。有的家庭星期天不做飯,全家上飯店餐廳用餐。在一些美國節日,美國家庭也時常舉行野餐和戶外烤肉。
[編輯]美國夢
主條目:美國夢

在噴射機時代來臨前,數百萬乘船至美國的移民者對美國第一眼的印象,便是紐約港前的自由女神像。
所謂的美國夢(American Dream),是一種相信只要在美國經過努力不懈的奮斗便能獲致更好生活的理想,亦即人們必須透過自己的工作勤奮、勇氣、創意和決心邁向繁榮,而非依賴於特定的社會階級和他人的援助。通常這代表了人們在經濟上的成功或是企業家的精神[100]。許多歐洲移民都是抱持著美國夢的理想前往美國的。但有些人批評美國夢過度強調了物質財富在衡量勝利和快樂上扮演的角色。因為與其他大多數國家不同的是,在美國擁有的經濟自由相當多,政府扮演的角色相當有限,這使得美國的社會流動性極大。從美國獨立直至19世紀末期,廣大的土地都無人居住和擁有,任何有心人都可以加以占據並投資和開墾。而到了工業革命時期,美國龐大的自然資源和先進的工業技術則使得快速的社會流動成為可能。

C. 美國文化與歷史

在四萬多年前,有一批來自亞洲的流浪者,經由北美到中南美洲,這些人就是印第安人的祖先。當哥倫布到達他認為的新大陸時,居住在美洲的印第安人, 約有3,000萬,其中有大約2000萬人住在現在的加拿大和美國中北部, 其餘絕大部分住在現在的墨西哥和美國南部。 大約1萬年前,又有另一批亞洲人, 移居到北美北部,這是後來的愛斯基摩人。而最早到美洲的白種人大概是維京人,他們是一群喜好冒險的捕漁人,有人認為他們在1,000年前曾到過北美東海岸。
殖民時期
1607年,一個約一百人的殖民團體, 在乞沙比克海灘建立了詹姆士鎮,這是英國在北美所建的第一個永久性殖民地, 在以後150年中,陸續涌來了許多的殖民者,定居於沿岸地區,其中多來自英國,也有一部分來自法國、德國、荷蘭、愛爾蘭和其他國家。18世紀中葉,13個英國殖民地逐漸形成, 他們在英國的最高主權下有各自的政府和議會。這13個殖民區因氣候和地理環境的差異,造成了各地經濟形態、政治制度與觀念上的差別。
18世紀中葉,英國在美洲的殖民地與英國之間,已有了裂痕。殖民地的擴張,使他們產生某種自覺,自覺到英國的迫害,而萌生獨立的念頭。1773年,波士頓傾茶事件,反傾銷。1774年,來自13州的代表聚集在費城,召開所謂第一次大陸會議,希望能尋出一條合理的途徑,與英國和平解決問題。然而英王卻堅持殖民地必須無條件臣服於英王,並接受處分。1775年,在馬薩諸塞州萊剋星頓點燃戰火;1776年5月,在費城召開第二次大陸會議,堅定了戰爭與獨立的決心,並發表著名的《獨立宣言》,提出充分的理由來打這場仗。1777年10月,薩拉托加大捷,扭轉了獨立戰爭初期的不利的態勢。此役使美國人民信心大增,並得到了國際上的支援。1778年2月法美簽訂軍事同盟條約,法國正式承認美國。法國、西班牙、荷蘭相繼參戰。1781年,約克城戰役大捷,美軍贏得決定性的勝利。約克敦戰役後,除了海上尚有幾次交戰和陸上的零星戰斗外,北美大陸戰事已基本停止。1782年11月30日,英美簽署《巴黎和約》草案,1783年9月3日,英國正式承認美國獨立。
1787年,在費城舉行聯邦會議,會中華盛頓被推為主席,他們採取一項原則,即中央的權力是一般性的,但必須有審慎的規定和說明,同時,他們也接受一項事實,那就是全國性政府必須有稅收、鑄造貨幣、調整商業、宣戰及締結條約的權力。此外,為了防止中央權力過大,而採取孟德斯鳩的均權政治學說,設置三個平等合作與制衡的部門,即立法、行政、司法三種權力相互調和,制衡而不使任何一權占控制地位。
19世紀初期,數以千計的人,越過阿帕拉契山,向西移動。有些開拓者,移居到美國的邊界,甚至深入屬於墨西哥的領地、以及介於阿拉斯加與加利福尼亞的俄勒岡。開拓者勇敢、勤奮地向西尋求更好的活。
引起南北戰爭的原因,不單是經濟上、政治上、軍事上的問題,還包括了思想上的沖突。內戰暴露了美國的弱點。對這個國家的存在,作了一番考驗。經過了這次考驗, 美國才步向一個中央集權化之現代國家的坦途。南北之間,為奴隸問題而起爭執,南方在全國政治上的主要方針,就在保護和擴大「棉花與奴隸」制度所代表的利益;而北部各州,主要是製造業、商業和金融的中心,這些生產無需依賴奴隸,這種經濟上和政治上的沖突都是由來已久的。1860年代初期,11個南方的州脫離聯邦,另組政府,北方則表示,為了統一將不惜付出任何代價。1861年,內戰爆發了,這場美國人面對面的流血戰,打了四年,南方遭到嚴重的破壞,而且留下深深的傷痕。1865年,北方戰勝了,這項勝利不但顯示美國恢復統一,而且從此全國各地不再施行奴隸制度。
19世紀初期,美國開始工業化,而內戰之後則步入成熟階段。在從內戰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不到50年時間內,美國從一個農村化的共和國變成了城市化的國家。從1890到1917年的近30年間被稱為所謂「進步時期」。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917年,美國被捲入大戰漩渦中,並且在世界上嘗試扮演新的角色。
在戰後的10年間,美國的社會與文化可說是個無生氣、無感情、屬於商人階級的10年。據1929年統計,居城與居鄉的比率是56:44,這時舉凡現代生活的特色,諸如汽車、電話、收音機、洗衣機,已成為生活的必需品。戰後經濟呈現極度的繁榮,原因有二, 一為政府不再干涉私營企業且有立法保護之;二為新技術的帶動。雖然經濟成長很快,但是基礎不穩。
經濟大蕭條影響的不只是美國,世界各國都受到它的打擊。經濟大恐慌使上百萬的工人失業,大批的農人被迫放棄耕地,工廠商店關門,銀行倒閉,一片蕭條。1932年,富蘭克林·羅斯福當選總統,他主張政府應拿出行動來結束經濟大恐慌,新政府雖然解決了許多的困難,但美國的經濟還是要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才蘇醒起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隨著軸心國的戰敗、英法實力的衰退,美國和蘇聯成為了超級大國,世界被分成了東西方兩大陣營。美蘇及其各自陣營分別在軍事、政治、經濟、宣傳各方面加緊准備,一如戰時。這種狀態,被稱為「冷戰」。
美國歷史自1960以來,許多方面仍是戰後發展的延續。經濟方面除了周期性的不景氣,仍舊是不斷膨脹;從城市移居到郊區的人口繼續增加,1970年,居郊人口超過了居城人口。1960年初期,黑人問題成為美國內部最主要的問題。1960年代中期,許多美國人開始不滿政府的對外政策。此外,由於工業的發展與人口的集中,60年代後期,生態環境的污染廣受注意。70年代初期,由於能源危機而導致的經濟蕭條是大恐慌以來最嚴重的一次。70年代中期,美國經濟一度復甦。但到70年代未期,又出現通貨膨脹。1976年,美國建國200周年,全國舉行各項慶祝活動。美國在冷戰中最終拖垮了蘇聯,1991年,隨著蘇聯的解體,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世界兩大陣營之間意識形態的壁壘也被打破了。1981年4月12日,美國成功發射了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將人類又帶入另一個太空新紀元。

在最早的殖民時期,美國文學主要的題材是贊揚新大陸替殖民者和歐洲母國所帶來的利益。宗教信仰上的爭議也是題材之一。隨著革命戰爭的爆發和美國的獨立,本傑明·富蘭克林和托馬斯·潘恩等人寫下的政治著作在文學和作家如愛倫·坡等人逐漸嶄露頭角。奴隸制度的沖突和接踵而來的內戰也對美國文學有深刻影響,到了19世紀末,由於工業化的進展和國土開拓時期的結束,美國文學脫離了原先的邊境文學,馬克·吐溫成為第一個不在東海岸出生的主要作家,開啟美國本土文學之先河。進入了20世紀,工業化帶來的社會轉變使美國文學發展的更為多元和復雜。海明威反映了人們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厭惡情緒。1925年費滋傑羅出版《大亨小傳》代表著20年代經濟大恐慌前美國人的夢想。黑人文學、南部文學、以及現代文學也在同時期興起。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新的世代、和新的種族、地區、社會特徵都與之前的世代大不相同,大量的移民文學和新興的女性主義文學也成為美國文學的一部分了。
電影的發展主要源自美國,同時也是世界上電視技術發展和普及最早的國家之一。英國出生的美國攝影師愛德沃德·邁布里奇(Eadweard Muybridge)拍下了人類史上第一部電影奔跑的馬匹。自從那時開始,美國的電影產業便開始高速發展,加利福尼亞州的好萊塢成為人類電影發展的重鎮,絕大多數電影技術的創新和發展都是源於好萊塢,好萊塢電影也成為美國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在1920年代,美國每年平均產出高達800部正規電影,查理·卓別林的喜劇、依據小說飄改編的《亂世佳人》、創下史無前例票房的《泰坦尼克號》、《超人》、《蝙蝠俠》、《阿凡達》等電影流傳至幾乎每個大陸和國家,成為家喻戶曉的美國象徵。這些電影的出口也使美國獲取了巨大的經濟利潤。除了電影之外,由迪士尼開創的卡通技術也是源自美國。
元旦(New Year's Day)——1月1日
馬丁·路德·金日(Birthday of Martin Luther King, Jr.)——1月第三個星期一
華盛頓誕辰日(Washington's Birthday)——2月第三個星期一
美國陣亡將士紀念日(Memorial Day)——5月最後一個星期一
美國獨立日(Independence Day)——7月4日
勞動節(Labor Day)——9月第一個星期一
哥倫布日(Columbus Day)——10月第二個星期一
退伍軍人節(Veterans Day)——11月11日
感恩節(Thanksgiving Day)——11月第四個星期四
聖誕節(Christmas Day)——12月25日

D. 如何輕松愉快的學英語

(4)做筆記。僅僅看懂電影對學好英語是遠遠不夠的,每一個力求上進的英語學習愛好者,都會追求更多地掌握語言文字地實際運用。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最必要的辦法就是記筆記。這是老方法,但是很管用!「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當你把經常錯過的、聽不懂的、常用的語言句子片語一次次寫在本本上,經過十來部電影觀看後,這些問題往往迎刃而解,你會馬上體會到這個方法會帶給你的巨大收獲。

E. 《阿甘正傳》中的美國文化,我要與之相關的英文資料

歷史敘事與美國文化

HISTORICAL NARRATIVES envelop us everywhere--at home, at church, at the movies; in the buildings we inhabit, the parks we visit, the stamps we lick; in the days we take off from work, the newspapers we read, and the six-o'clock news we receive from Tom Brokaw, Peter Jennings, and Dan Rather. By the time young people reach their eighteenth birthday in our culture, they possess a rich narrative of origins--how the United States came into being, the roots of the race issue that divides American society, something about Pilgrims, colonists, and settlers. In terms of impact and influence, no algebra or French teacher can compete with such famous history teachers as Steven Spielberg or Oliver Stone, whose devoted students number in multiples of millions.

Each of us grows up in a home with a distinct history and a distinct perspective on the meaning of larger historical events. Our parents' stories shape our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as do the stories of the ethnic, racial, and religious groups that number us as members. We attend churches, bs, and neighborhood associations that further mold our collective and indivial historical selves. We visit museums. We travel to national landmarks in the summer. We camp out in front of the TV and absorb, often unknowingly, an unending barrage of historical images. By the time children have celebrated a decade of Thanksgivings and Martin Luther King Days, they are already seasoned students of American culture and history.

But the notion that all these sources form a coherent whole mocks the complexity of social life.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does not emanate like neat concentric circles from the indivial to the family to the nation and to the world. Lessons learned at home contravene those learned at school. What we hear at school conflicts with what we hear at church or synagogue--if not in the pews then certainly in the bathrooms. If we pay attention to the lyrics of rap music or tune our dials to Rush Limbaugh or Howard Stern, we confront more disjunctures. To make historical sense, we must navigate the shoals of the competing narratives that vie for our allegiance.

這篇寫的不錯:
http://xuekun.blog.guxiang.com/article/2007/200762394550.shtml

F. 用英語介紹電影的起源 跪求!!! 請盡快!!! 好的追加分!! 一定是英語介紹

1893, TA Edison invented the movie mirrors and create a "Black Maria" studio, is considered the beginning of the history of American film. 1896, Victoria began the launch of the projector is too American film mass screenings.

Late 19th early 20th century, the U.S. instrial development and the lower middle class urban residents increased rapidly, the urban poor need to adapt the film to become a mass entertainment. It at first playground in the dance, and then into the theater, after the show screened in the repertoire.

Appeared in 1905 in Pittsburgh theater nickel (nickel tickets for 5 cents) for all cities and towns throughout the United States soon, to the weekly movie-goers in 1910 as many as 36 million people. At that time one of the film are single, the monthly output of 400, the main proction base in New York, like Edison, Biograph Company, and Victoria too Graf companies. 1903 E. S. Bolt's "life of an American Fireman" and "The Great Train Robbery," the film from a novel items can develop into an art. Use of film editing techniques, editing techniques Bolt became cross caused by the first drama director.

G. 美國的文化有哪些

早期的移民把歐洲文化帶到美國。 很快地, 這些文化遍及美國各地。 時至今日, 美國已經成為世界文化的主流之一。 許多的美國藝術家們對於發展新的風格, 新的自我表現方式, 甚至新的文化型式都作出巨大的貢獻。
中文
美國文化
外文名
the degradation of American
目錄
1 文學
2 繪畫
3 建築
4 雕塑
5 舞蹈
6 歌劇
7 電影
8 音樂
9 語言
10 概要

文學
編輯
美國的文學被翻譯為世界各種語言。早在美國歷史初期,美國就產生了許多傑出的作家。最早的古柏 James Fenimore Cooper、霍桑 Nathaniel Hawthorne以及歐文 Washington Irving 描寫出一個年輕並且不斷成長的美國。後來,梅爾維爾 Herman Melville 寫出有關海洋的小說以探討道德問題。馬克·吐溫則表現了密西西比河上生活的情趣與幽默。7個美國人曾經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劇作家尤金·歐尼爾與小說家索爾拜婁 Saul Bellow、賽珍珠、福克納、海明威、辛克萊·路易士 Sinclair Lewis以及史坦貝克。

繪畫
編輯
1913年,一個現代藝術的展覽會在紐約市的兵工大廈舉行。這個兵工大廈畫展大大改革了美國藝術,一群寫實主義的畫家們開了這個畫展,以抗議那些拒絕陳列他們作品的保守畫廊。這個展覽同時也展出歐洲藝術家的作品,這些抽象作品極具吸引力,群眾們覺得現代的歐洲藝術是可以被了解的、或者說是夠嚇人的;而美國藝術家們則發現它們很富刺激。於是許多美國畫家開始採取歐洲的風格,三十年代的一些畫家,如葛蘭特伍德 Grant Wood等,都是只描繪他們自己家鄉的地域主義者。然而到了四十年代,許多畫家哈佩 Edward Hopper 之類,都屬寫實主義派畫家。抽象藝術則是在五十年代才確立它的地位。今天,美國的畫家們仍然不斷地嘗試新風格。舉例而言,普普藝術(意即風行普遍,或者是因為看來像海報,或是利用喜劇式的線條),首次出現在五十年代。而在六十年代,引人注意的則是那些視覺幻像的圖畫——歐普藝術.

建築
編輯
在美國的早期歷史中,建築一直是呈現美國風貌的。19世紀末,沙利文 Louis Sullivan 設計出摩天大樓。而賴特 Frank Lloyd Wright的想像力也影響世界各地的建築師。今天,更多的美國建築師利用鋼筋、玻璃以及混凝土設計出宏偉、出色的建築物.

雕塑
編輯
美國的雕塑在20世紀前,一直受到歐洲風格的影響。聖高登Augustus Saint-Gaudens 是19世紀能在其作品表現出真正想像力的美國雕塑家。今日,美國雕塑完全是一種個人的表現,它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出現,而且材料包羅萬象。舉例來說,德維森 Jo Davidson是以他為名人雕塑栩栩如生的青銅像而出名。史坦其衛茲Richard Stankiewicz則是以金屬原料焊接成的雕塑創造出驚人的抽象作品.

舞蹈
編輯
舞蹈在美國反映出美國人不斷求變的慾望,以及他們對新奇事物的喜好。一些如蕭恩和丹尼斯等著名的舞者,並且不斷地在傳統舞蹈中引入新生命及新的形式,因而協助創出現代舞。透過對自然性舞步與動作的強調,美國人也以新的方式表現古典芭蕾.

歌劇
編輯
大部分是根據民間文學、傳奇及歷史改編而來。比如像道格拉斯·莫爾 Douglas Moore的"寶貝朵之歌"Ballad of Baby Doz 講述的就是一個科羅拉多州大銀王的興衰。第一出成功的美國歌劇是格什溫 George Gershwin 偉大的民謠歌劇"波奇與貝茜" Porgy and Bess,它是1935年在紐約上演的.

電影
編輯
美國人在默片時代中,首先把電影當作一種藝術表達形式。從那時開始,電影成了一種為全世界千百萬人提供的最佳娛樂。從默片時代開始,電影演員就一 直是國際間的名人,默片是喜劇的經典。

音樂
編輯
20世紀初期,美國作曲家開始發展美國的音樂風格。他們很快地得到世界承認。指揮、作曲家伯恩斯坦 Leonard Bernstein 與鋼琴家化滋 Andre Watts都躋身今日美國樂壇的領導人士之列。爵士樂則是由美國人創造出來的。在這方面著名的演藝者有爵士樂家吉勒斯皮 Dizzy Gillospie等人.

語言
編輯
語言是文化的一個特殊組成部分。美式英語是受美國社會多元文化影響以及不斷創新而形成的一種變體。由於美國文化的強大影響,越來越多的美式英語詞彙及表達法出現在英國人的生活和工作中。英式英語已經開始由一個傳統意義上的「輸出者」變為「輸入者」。牛津大學出版社最近所做的一項分析調查顯示,英國孩子越來越多使用美式英語,更多的美式英語表達開始出現在他們的作文中。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很多。文藝界名流慣用美式英語對此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例如紅遍大西洋兩岸的英國電視選秀節目製作人西蒙·考威爾就經常在電視上說美式英語。另外美國的文學作品、影視作品等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例如知名女作家斯蒂芬妮·梅爾的《暮光之城》在英國就大受歡迎,也使得更多孩子使用美式英語表達。目前許多英國青年人開始學習使用比較簡單化的美式英語,以便以後更好地與美國人交流。
在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由於英國知名外語教育家哈羅德·帕爾默的倡導,日本的英語教學始終以英式英語為標准;戰後美國的影響迅速改變了這種局面,美式英語逐漸成為日本英語教學和使用的主流。一些原來只教英式英語的國家,如巴西、智利、土耳其、印度尼西亞、阿爾及利亞等現在已改教美式英語。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其他英聯邦國家,如澳大利亞、紐西蘭、愛爾蘭、加拿大、南非、印度、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掀起了「美式英語學習熱」。新加坡前任總理李光耀最近認為,教導學生美式英語將是大勢所趨。美式英語作為美國的一種文化輸出方式,其影響力和傳播范圍涉及到了世界的每一個角落。而英式英語正在像其發祥地——大英帝國一樣日落西山。
一些學者預言英式英語與美式英語的差異將會越來越大;他們擔憂未來英美人士之間很可能聽不懂對方的英語。其實這種擔憂是多餘的,因為這兩大英語變體的基本要素幾乎是相同的,它們維護著英語的共核(common core)。正如中國知名學者周海中教授曾經指出的那樣:雖然美式英語與英式英語在語音、詞彙和語法等方面存在著一些差異,但由於它們的相同之處遠遠大於不同之處,所以不會影響英語表達的規范性;因此,這些差異不會妨礙美英人士彼此交際和交流思想。[1]

概要
編輯
美國文化的主要內容是強調個人價值,追求民主自由,崇尚開拓和競爭,講求理性和實用,其核心是個人中心主義:個人至上、追求個人利益,強調通過個人奮斗、個人自我設計,追求個人價值的最終實現。這種刻意塑造自我,追求個性化的個人主義有其積極的意義,它調動了個人的積極性,使許多人的智慧和潛力得以充分發揮,從而促進整個民族與國家的振興和發展。
美國公眾注重成就,仰慕英雄,有深厚的成就崇拜和英雄崇拜的心理積淀。個人成就是所有美國人價值觀中評價最高的價值之一。美國人有很強的成就(或成功)意識。成功是所有美國人的追求,是誘人的前景,前進的動力。他們堅信,一個人的價值就等於他在事業上的成就。一些事業有成的企業家、科學家、藝術家和各類明星,成了新時代的英雄。他們個人奮斗的過程和結果,成了社會文化價值取向的參照系,父母教育子女的活教材。
美國是流動性很大的社會。這種流動體現在兩個方面:地域性流動和社會性流動。美國相對的開放自由、發達的交通和冒險好動的傳統使許多美國人從鄉村流到城市,又從市中心流向郊區;從北方流到南方陽光地帶,從一個城市流到另一個城市。美國社會階級不像歐洲國家那樣固定,加上公共教育的普及,使沿著社會階梯向上流動成為可能。許多生活在美國的人,無論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還是漂洋過海來到美國的外國移民,都有一個夢,即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自己的命運,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這就是人們常津津樂道的「美國夢」。

H. 美國電影文化在世界上是怎樣傳播的

美國憑借好萊塢強大的媒體宣傳力量不斷向世界傾瀉所謂的「美國文化」 美國中產階級的價值觀,情感觀,民族國家觀等等潛移默化的傳入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國家。 美國式的民主無處不在 美國實行兩黨制,民主共和兩黨輪流執政。換界選舉時總免不了互相漫罵揭短,以展現所謂的民主與自由。這種貌似民主的觀念已經深入到美國的文化之中(如《總統接招》)。它的矛盾之處就在於,完全是壟斷階級的政權卻要擺著民主的招牌:無論是誰當權,都是代表控制美國經濟的幾個財團罷了。電影中出現的遊行示威,民主辯論其根本上毫無作用。這種披著民主外衣的制度迷惑了不少中國人。 美國中產階級的富貴炫耀。 俗話說魔鬼的誘惑總是最難擋的。電影中的美國很大程度上都是獨立別墅,私家汽車,錦衣玉食。就連一個窮困失業的人事都有看似舒服的標准間以棲身,一輛老爺車可開。社會學家分析,就是耗盡地球上的所有資源,中國也普遍達不到美國中產階級的生活水平。這就造成了中國人盲目的幻想與樂觀。 電影中的美國大兵。 他們雖然出口成臟,漫罵總統,但關鍵時刻無不英勇果敢,悍不畏死。電影中盡管表明美國以維和之名,行侵略之實的觀點。但實際上還是為美國的霸權歌功頌德。像《黑鷹墜落》《士兵宣言》。電影從來不說,美國人如何殘殺當地平民,如何將人家的國寶據為己有。都只表示自己的戰士如何勇敢,如何將敵人消滅或者如何在被敵人消滅時的英勇。給我們的印象是美國雖然有錯,但當地的人民,政權錯誤卻更大(如《深入敵後》),我們美國人是真心誠意的來幫助你們的等等。 美國文化是多元的,它本來就是一個由世界各國人士組成的新國家。沒有多少歷史的沉澱,短短二百多年,美國的經濟是發達的,但文化卻稀少的可憐。本土文化大部分來源於歐洲。卻妄想建立自己的文化體系。表面上說要博覽眾長,集思廣益。實際卻在宣揚精英白人主義,美國人崇尚個人英雄主義,仔細看美國的娛樂大片,不難發現,絕大部分都是英俊瀟灑的小白臉(如《超人》《蜘蛛俠》《黑客帝國》中的救世主尼奧)。這種種族偏見是久已有之,根深蒂固的。美國的所謂民族主義其本質也是建立在白人至上的基礎之上。種族歧視的劣根與文化的缺失聯系緊密。

I. 美國電影,英電影,中電影,分別反映什麼思想文化

美國電影,主要是反應美國普世的價值觀,一切為了自己的國家,當然,人權什麼的,也反應,一般的科幻美國片,絕對是拯救世界,美國是世界的NO.1
英國電影,很有英國的特質,例如李安導演的《理智與情感》,很有英國范兒,英國電影反應了英國人的貴族范、紳士,當然還有英國人的死板,可以看看《BJ單身日記》,連打架都是英式幽默~
中國 的,就是一切為了票房,大片,大片=大導演+名演員+大製作+大宣傳+炒作+爛劇本~

J. 有哪些電影可以體現英美文化的我要寫英語論文,急

介紹你一部:
《美國風情畫》(American Graffiti)
導 演: 喬治·盧卡斯 George Lucas
主 演: 哈里森·福特 Harrison Ford 朗·霍華德 Ron Howard 理查德·德萊弗斯 Richard Dreyfuss 凱思林·奎倫 Kathleen Quinlan 凱伊·林志 Kay Lenz 查爾斯·馬丁·史密斯 Charles Martin Smith Suzanne Somers Bo Hopkins
上 映: 1973年08月01日 ( 美國 )
地 區: 美國 ( 拍攝地 )
對 白: 英語
評 分: 7.6/10( 11369票 )
顏 色: 彩色
聲 音: Mono Dolby
時 長: 110 分鍾
類 型: 劇情 喜劇
分 級: 西班牙:13 英國:PG 美國:PG 挪威:16 瑞典:11 芬蘭:K-12 加拿大:PG 西德:16 丹麥:15 英國:AA
字 幕: 外掛英/法文

劇情簡介:
喬治盧卡斯執導的這部電影緊抓著甘西迪遇刺與越戰爆發前的純真年代,描述一群剛步出高中校園,即將因不同的人生選擇各自發展的哥兒們,在小城一夜之間的經歷。有著大堆的年輕演員(包括日後改行當導演的朗霍華、奧斯卡影帝理查德瑞佛斯,以及令人意想不到的哈里遜福特),非常能展現時代氛圍的流行歌曲、跑車及快餐店。是一部十足《美式》的畢業生電影,除了意在言外地闡釋畢業與成長的主題外,也清晰地留下時代印記,不過這反而是美國以外的觀眾較難理解的。而《美國風情畫》也有日後以《星際大戰》系列成為大資本家的喬治盧卡斯所喪失的某種天真與才情。

閱讀全文

與英語國家概括美國電影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保利電影院龍旗 瀏覽:957
十大騙術電影推薦 瀏覽:101
赤狐書生完整版電影解說結尾 瀏覽:444
電影什麼道 瀏覽:753
電影西遊記趙麗穎圖片 瀏覽:168
法國4個字電影 瀏覽:881
微拍福利大尺度電影 瀏覽:654
吉卜力電影節 瀏覽:851
原諒他七十七次電影演員表 瀏覽:796
求求你愛我電影圖片 瀏覽:990
母子連心電影完整版 瀏覽:43
最新的外國的青澀電影完整版 瀏覽:983
變異巨蛇電影完整版 瀏覽:247
一部外國電影裝死人的電影 瀏覽:849
斗羅大陸電視劇免費vip電影院 瀏覽:219
一個人打籃球的電影叫什麼名字 瀏覽:971
港台國語倫理電影大全電影 瀏覽:83
外號山羊的演員演過什麼電影 瀏覽:998
廣東省中山市電影院官網 瀏覽:201
英文的卡通電影 瀏覽: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