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敦刻爾克電影 法國人士兵最後怎麼了
死了,死在船里了。
❷ 為什麼在《敦刻爾克》中的法國士兵被描述的很消極
諾蘭——一位將時間變成敵人的魔術師
文/夢里詩書
一周、一天、一小時三條時間線索的交錯,成為了克里斯托弗·諾蘭第一次涉足真實歷史所交出的答卷,《敦刻爾克》在他的執導下,不是一次足智多謀的撤退,也並沒有著何般英雄主義的彰顯,小人物視角直面戰爭的慘痛與絕望,成為了電影最為誘人共鳴也最為深刻的內在縱深。
敦刻爾克大撤退——一次成功將33萬盟軍撤離納粹圍堵的歷史奇跡,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一次尤為重要的轉折點,在未看電影前,對諾蘭會如何去呈現這場真實的歷史事件,個人是滿懷期許的,這一次的他也並沒有讓人失望,在這部作品裡諾蘭並沒有致力於從宏觀上多麼真實的去還原這場驚心動魄的歷史事件,而是透過對時間極為出色的把控,將分屬陸海空的三個故事,在一種尤為克制的情緒中,用一周、一天、一小時三個時間,呈現了一場仍舊極具自己獨特風格卻又穩中有變的電影作品。
對於一部戰爭電影,《敦刻爾克》是復雜的,但對於一部諾蘭電影,它又是極簡的,非線性敘事手法在這位導演的手中早已被玩轉的游刃有餘,故其電影在伊始才敢於大膽的摒棄了一切鋪墊,直接便將觀眾帶入了槍林彈雨之中,而隨著劇情的發酵,你不難發現這是一部並沒有絕對主演的作品,多視角多空間多時間對這場大撤退的還原,不僅將一股扣人心弦的緊張感維繫到了電影最後一刻,也令人看到了戰爭陰雲下的殘酷。
一部好的戰爭電影什麼最為能打動人?無外乎就是感人至深的人性之光和血腥殘酷的戰爭畫面,但在這部電影中諾蘭給予人物的台詞少之又少,在戰爭場面上也沒有多少血腥的畫面,但對鏡頭語言和音樂的善用,使電影對戰爭殘酷的著點並沒有遜色分毫,相反電影一面在伊始便透過第一視角將觀眾拉近電影,另一面透過小人物深陷絕望之境後能否絕地重生的懸疑,以及那用時間構思所帶來窒息般的緊迫,都使人仿若真正的走進了敦刻爾克。
《敦刻爾克》是一部沒有德軍鏡頭的作品,時間成為了這部電影最大的敵人,而活著這種在和平年代最為基本的需求,在這部電影中卻成為了最大的希望,由此這部稍顯另類的二戰電影,對反戰的著點才會在諾蘭玩轉自己技藝的同時,仍舊充滿了打動人心的魅力。
❸ 電影《敦刻爾克》里這一事件歷史上是怎樣的
電影敦刻爾克在歷史上是真是發生過的,敦刻爾克大撤退——一場成功的逃亡
二戰爆發初期,德國軍隊發起閃電戰,在短短十幾天時間內,便將40萬英法聯軍困在了位於法國北部的狹小港口城市敦刻爾克。這座只能容納8萬人的海濱小城,此時三面受敵,它的東面、西面、南面全部暴露在敵軍的火力下,而北面一海之隔、40海里外的陸地就是英國。
二戰爆發初期,德國軍隊發起閃電戰,在短短十幾天時間內,便將40萬英法聯軍困在了位於法國北部的狹小港口城市敦刻爾克。這座只能容納8萬人的海濱小城,此時三面受敵,它的東面、西面、南面全部暴露在敵軍的火力下,而北面一海之隔、40海里外的陸地就是英國。
在撤退過程中,德軍不斷進行空襲,阻礙救援。
誠然,即便你不熟悉這段二戰歷史,也絲毫不會影響你看懂本片。諾蘭打過這樣一個比方:就像當你看《泰坦尼克號》的時候一樣,哪怕你知道那艘船最終要沉,但真正讓你關心的,還是Jack和Rose的命運。
❹ 電影敦刻爾克那個法國士兵死了嗎
跑了。
❺ 如何評價電影《敦刻爾克》
答:普通的爆米花電影當然無所謂,但如果要去看《敦刻爾克》這樣一部二戰電影,絕對是需要氛圍的。
❻ 電影《敦刻爾克》是講的什麼
敦刻爾克》是由辛克匹影業出品,美國華納兄弟影業發行的戰爭懸疑片,由克里斯托弗·諾蘭執導,湯姆·哈迪、肯尼思·布拉納、馬克·里朗斯、哈里·斯泰爾斯、希里安·墨菲、芬恩·懷特海德等領銜主演。
❼ 敦刻爾克電影故事原型是什麼 敦刻爾克大撤退真實歷史
敦刻爾克大撤退(英語:Dunkirk Evacuation,法語:Bataille de Dunkerque)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的英法聯軍的軍事撤退行動。
1940年5月25日,英法聯軍防線在德國機械化部隊的快速攻勢下崩潰之後,英軍在敦刻爾克這個位於法國西北部、靠近比利時邊境的港口小城進行了當時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軍事撤退行動。雖然這項代號為「發電機計劃」的大規模撤退行動使英國及法國得以利用各種船隻撤出了大量的部隊、成功挽救了大量的人力,但是英國派駐法國的遠征軍的所有重型裝備都丟棄在歐洲大陸上,導致英國本土的地面防衛出現嚴重問題。
此次撤離,標志著英國勢力撤出歐洲大陸,西歐除英國、瑞士和西班牙以外的主要地區落入德國之手。
納粹德國1940年5月10日開始進攻西歐。當時英國、法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擁有147個師,300多萬軍隊,兵力與德國實力相當。但法國戰略呆板保守,且動員較為遲緩,只把希望寄託在他們自認為固若金湯的馬奇諾防線上,對德國宣而不戰。在德法邊境上,只有小規模的互射,沒有進行大的戰役,出現了歷史上有名的「奇怪的戰爭」。
然而,德軍沒有攻打馬奇諾防線,他們首先攻打比利時、荷蘭和盧森堡,並繞過馬奇諾防線從色當一帶渡河入法國。德國法西斯的鐵蹄不久又踏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
1940年5月21日,德軍直趨英吉利海峽,把近40萬英法聯軍圍逼在法國北部狹小地帶,只剩下敦刻爾克這個僅有萬名居民的小港可以作為海上退路。
形勢萬分危急,敦刻爾克港口是個極易受到轟炸機和炮火持續攻擊的目標。如果四十萬人從這個港口撤退,在德國炮火的強烈襲擊下,後果不堪設想。
英國政府和海軍發動大批船員,動員人民起來營救軍隊。他們的計劃是力爭撤離三萬人。這支雜牌船隊就在這樣危險的情形下,在一個星期左右時間里,救出了三十三萬五千人。
❽ 如何看待電影《敦刻爾克》在法國遭到抵制
因為敦刻爾克是英國、法國、荷蘭等同盟國的撤退,電影中缺乏法國人的視角,僅給了法國士兵十幾秒的鏡頭,還是將法國士兵刻畫成假裝成英軍上船的形象。再加上,歷史上法國在撤退的最後起了後衛的作用,最終導致有一萬多的法軍被俘。無論從電影情節中還是真實的歷史上,似乎對法國有一個不公。
這時,德國坦克已經到達敦刻爾克近郊,包圍圈已縮得很小很小,後衛任務落在約4萬名法軍身上。晚上10點,最後一批船隻到達敦刻爾克,混亂局面突然達到了高潮,眾多沒有武器的士兵瞬間涌現,亂作一團,上去的撿了性命,剩下的只能「望洋興嘆」。最後,有2.6萬人擠上了最後一批軍艦的甲板,離開了敦刻爾克。6月4日,「發電機行動」計劃至此結束,滿載著法國士兵的英艦「希卡里」號是最後一艘駛離敦刻爾克港口的船。而此時還有不少撤退不了的後衛法軍打盡最後一發子彈成為俘虜。
歷史就是這樣無情,法軍在撤退中的作用和犧牲確實不應該被忘記,但是諾蘭的《敦刻爾克》意在講述個體生命面臨死亡經歷生死的故事,其本人也多次聲明,無論哪一方都應該理性看待。
❾ 電影敦刻爾克最後那個法國兵去哪了
死了,還記得那艘被打了一堆彈孔的那艘小貨船么,他被困在貨船的貨艙里,淹死了。有這樣一個鏡頭:法國兵在在被水沒過之後,掙扎著將一隻手伸向從出口射進來的那道光,過了一會手不動了,然後沉了下去。和他一起的英國兵出了船艙後在水裡走了一段,回頭看了看,法國兵沒有出來。
❿ 敦刻爾克裡面安排那個法國人最後淹死了,有什麼涵義嗎
西方電影的批判性很強,而且不怕自我揭短,但這也是人性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