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影片精疲力盡觀後感
戈達爾電影最為人討論處,莫過於其所開創的剪接技藝,這在《精疲力盡》中,已可見規模。整部片是以簡單的情節推動、構成:竊車賊擦槍走火下,誤殺了盤查警官,在逃亡時想起曾經邂逅的女子,一方面不斷在籌措潛逃的旅資,另一方面則是說服女方同他離開,遠走他鄉。
2. 電影大師讓-呂克戈達爾逝世,享年91歲,對世界電影的發展帶來哪些影響
對推動世界電影藝術發展有很大影響。作為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的發起者之一,戈達爾憑借其故事片處女作《筋疲力盡》在電影界聲名鵲起。他畢生致力於拍攝寫實作品,他不僅革新了法國電影語言,掀起了新一波電影運動,而且以他的創作理念影響了許多年輕導演。從他愛上這部電影的那一刻起,他就註定要和這部電影在一起一輩子。在當時拍攝《筋疲力盡》的方式非常有創意。這部電影是在沒有完整劇本的情況下拍攝的,戈達爾通常會在當天早上給演員一天的劇本內容。
要知道的是戈達爾是法國電影新浪潮的奠基人之一。代表作有《筋疲力盡》等。根據法國《解放報》的說法,讓-呂克·戈達爾沒有生病,他只是感到筋疲力盡,轉而協助自殺身亡。戈達爾獲得了安樂死的授權,並於周二選擇離開這個世界,在他位於瑞士日內瓦湖畔羅爾的家中,被親屬包圍並接受安樂死的監督。
3. 法國新浪潮電影在內容及藝術上的特點是什麼有哪些代表作品
主題: 非政治性的電影。人物似乎是隨風來到人間,隨風在世上漂泊,又隨風離開人世。《精疲力盡》是最說明這一點的。否定傳統的道德觀念的電影。它的功績之一在於戰勝了某種禁錮,力圖真誠地描寫男女和愛情,暴露虛偽。他們感興趣的是真實發生的事情,而不是受制於善惡的觀念。 偏愛回憶、遺忘、記憶、杜撰、想像、潛意識活動,試圖把人的這種精神過程、心智過程搬上銀幕。 特徵: 電影採用低成本製作:啟用非職業演員;不用攝影棚而用實景拍攝;不追求場面刺激和戲劇化沖突。影片在表現方法上,廣泛使用能夠表達人的主觀感受和精神狀態的長鏡頭、移動攝影、畫外音、內心獨白、自然音響,甚至使用違反常規的晃動鏡頭,打破時空統一性的「跳接」、「跳剪」等。還採用一些以人物為對象的使用輕便攝像機完成的跟拍,搶拍以及長焦、變焦、定格、延續、同期錄音等「紀實」手法,將「主觀寫實」與「客觀寫實」相結合。電影帶有強烈個人傳記色彩。 描寫人的責任心和自罪心,記憶總與歷史事件相聯系。代表作家,作品有:特呂弗《四百下》(1958)戈達爾《精疲力竭》(1959),相對於特呂弗,戈達爾的革命性,侯麥則比較溫存。代表作:《春季的故事》簡稱四季故事。去迅雷看看查查那裡有更多他們的作品。
4. 如何評價電影《精疲力盡》
《精疲力盡》是新浪潮電影的開山之作,代表了一個時代的電影潮流,也體現了電影大師戈達爾極盡顛覆的美學風格,蘊含著豐富的美學內涵。
影片的情節極為簡單,在結構上存在著大量的呼應和循環,有些回環與呼應看起來似乎毫無意義,但卻像回聲一樣激盪著觀眾的內心。該片在內容上首先是一部犯罪劇,必然會涉及道德審判的內容。
《筋疲力盡》主要介紹
《筋疲力盡》由法國導演讓-呂克·戈達爾執導,讓-保羅·貝爾蒙多、珍·茜寶主演的罪案片,於1960年3月16日在法國上映。
該片講述的是年輕的米歇爾一再想要逃離荒誕不羈的游戲人生,在與社會的抗衡中終於筋疲力盡,以生命的結束換得真正的自由的故事。
5. 精疲力竭的電影
《精疲力竭》(Breathless)拍攝於1959年的《精疲力盡》是法國電影大師讓-呂克·戈達爾的成名作,這部作品也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法國新浪潮電影流派的基調與風格。
主演:讓-保羅·貝爾蒙多 / 珍·茜寶 / Daniel Boulanger
《精疲力竭》至少表面上有一個可以講述的故事:法國現代青年米歇爾在殺死一名警察後回到巴黎,一邊找人要錢,一邊與女友帕特麗夏廝混,結果被這位女友告發,死於警方的槍下。《精疲力竭》是法國電影導演戈達爾的成名作。在此之前,他與另一導演特呂弗一起長期從事《電影筆記》雜志的影評工作,他們深受雜志創辦人巴贊的影響,於50年代起提出「作者論」的觀念,即導演是一部影片的作者,要表現自我獨立風格。《精疲力竭》與特呂弗同年導演的影片《四百下》被評論界看作為法國新浪潮電影的宣言。現代普通人的生存主題,隨心所欲的表現方法,甚至是違反常規的創作觀念,都令「新浪潮」成為電影史上的重要名詞。
6. 五十年代末的電影新浪潮緣起在
有關這個概念的緣起解釋如下:
『來歷』
「新浪潮」這個詞最早來自法國女記者弗朗索瓦絲·吉羅(Françoise Giroud)於1957年10月3日發表於法國時事周刊《快報》(L'Express)的一篇以社會調查報告為依據的文章,這篇名為《新浪潮》的文章是改期《快報》周刊的封面文章,文章中將二戰後新一代法國青年統稱為「新浪潮」。之後,這個概念最早由法國影評人皮埃爾·比亞爾(Pierre Billard)於1958年2月的《電影》(Cinéma 58)第一次運用到電影批評中,在文章中,比亞爾列舉出一個法國青年導演的名單,名單上有22位新導演,在文章的末尾,比亞爾不無感慨地寫到:「這股『新浪潮』為什麼還服服貼貼地跟著前輩轉,真令人困惑。」但法國新浪潮運動,一般認為是從1959年戛納電影節上出現的一批法國青年導演為標志,從此人們將這批青年導演通稱為「新浪潮」一代。
『代表人物』
弗朗索瓦·特呂弗、讓-呂克·戈達爾、埃里克·侯麥、克勞德·夏布羅爾、雅克·里維特
『戈達爾新浪潮作品』
戈達爾經常流連於巴黎的咖啡館,或在水壩工地上當小工,這孕育了第一部短片《混凝土工程》(1954)。1960年,他的第一部故事片《精疲力盡》獲法國讓·維果獎。此片沒有腳本,導演連夜突擊對白,並在排練中進行修改。在後來的影片中,甚至在拍攝中還需導演向演員提示對話內容。他的這種即興式拍攝風格大多數是實景、外景,獨樹一幟,蜚聲國際。該片連同特呂弗的《四百擊》等影片被認為是「法國新浪潮」的代表作。
戈達爾是一位思想激進且多產的導演,主要作品有《小兵》(1960)、《蔑視》(1963)、《美國製造》(1966)、《中國姑娘》(1967),前期作品表現了西方人的精神危機和混亂生活,後期轉向對左傾思想的研究。1959年,在特呂弗的幫助下,29歲的戈達爾導演了第一部長故事片《精疲力盡》並一舉成名。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是戈達爾創作的高峰期,主要影片有《精疲力盡》、《卡賓槍手》、《狂人皮埃洛》等。
7. 簡述法國電影新浪潮運動
一切緣起一則社會新聞:一部「流氓」的跑車撞死了一位摩托車手。特呂弗和小兄弟夏布羅爾以此為藍本寫了個劇本,這時他們共同的朋友戈達爾正在為劇本發愁,發信求助。然後,就有了電影《精疲力盡》:導演戈達爾,編劇特呂弗,藝術指導夏布羅爾。
這群電影頑童合力拉開了法國電影狂飆年代的大幕——日後我們所知的法國新浪潮,始自1956年冬。盡管《四百下》的拍攝和上映是在1958年,《精疲力盡》的公映更要遲一年。
《精疲力盡》的三人組,還有陪特呂弗看了許多電影的里維特,那時他們年輕得不可一世,在電影資料館里揮霍著寂寞又騷動的青春。
對於這群「電影館的孩子」來說,電影是避難所和朝聖地,是他們對於生活所有認知的來源。他們供職於《電影手冊》,個個野心勃勃,試圖用文字搭建起一座萬神殿,夢想有朝一日他們也可以帶著自己拍攝的膠片進駐這神殿。
在某次回憶時,夏布羅爾說:這里沒有浪潮,只有大海。作為過來人的他或許比旁人更明白,昨日的舞台曾何其熱鬧,縱然他們曾榮為主角,卻從來不是全部。
(7)精疲力盡電影對法國新浪潮擴展閱讀:
法國電影新浪潮運動的意義:
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是繼歐洲先鋒主義、義大利新現實主義以後的第三次具有世界影響的電影運動,它沒有固定的組織、統一的宣言、完整的藝術綱領。
這一運動的本質是一次要求以現代主義精神來徹底改造電影藝術的運動,它的出現將西歐的現代主義電影運動推向了高潮。這一運動有兩個部分,一是作者電影,即「新浪潮」;另一是作家電影,即「左岸派」。
稍後至50年代末,新浪潮更明確的表達出另一種電影,更輕靈生動,用新攝影機在大街小巷拍攝,不再在設影棚中拍攝。新浪潮現象很快對全世界產生了影響。從巴西到波蘭,自捷克斯洛伐克至美國,都有青年影人效仿新浪潮掀起新電影。
8. 最近迷上了法國新浪潮時期的電影,有哪些值得推薦呢
許多人都喜歡去電影院看電影,但是大多數人喜歡看懸疑劇或者愛情劇。不過,並不是所有人都喜歡看這些電影的,或者說看多了這類電影之後有時我們也會想換換口味。有人問,迷上了法國新浪潮時期的電影,有哪些值得推薦呢?第一部是《表兄弟》,第二部是《四百擊》,第三部是《五至七時的克萊奧》。下面讓我們具體看一下。
《五至七時的克萊奧》是瓦爾達第二部作品,這部電影雖然說是電影,但是大部分內容是實時記錄的。這部電影的主角是一名歌手,故事主要發生在咖啡館、巴黎街道以及公園里,講述的是這位出名的歌手等待身體檢查結果的故事。
大家還有什麼電影可以推薦一下的嗎?
9. 《精疲力盡》劇情簡介|鑒賞|觀後感
《精疲力盡》劇情簡介|鑒賞|觀後感
1959 黑白片 89分鍾
法國皇家影片公司/法國電影新協會聯合攝制
導演:讓-呂克·戈達爾 編劇:讓-呂克·戈達爾 弗朗索瓦·特呂弗 攝影:拉烏爾·庫塔爾 主要演員:讓-保爾·貝爾蒙多(飾米歇爾) 吉恩·西伯格(飾帕特麗夏)
本片獲1960年西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劇情簡介】
幾乎身無分文、從義大利歸來的米歇爾在馬賽偷了一輛美國人的小汽車,沿七號公路向巴黎超速行駛。兩個警察騎著摩托車追了上來。米歇爾把車拐進路旁的灌木林,等警察趕到面前時,他拿槍打倒了一個,然後逃之夭夭。
到達巴黎,米歇爾去找一位姑娘借錢,姑娘說錢不多。米鉛悄歇爾乘她不備,從她的錢包里偷出一些錢溜掉。米歇爾在大街上碰到正在賣報的美國姑娘帕特麗夏,一個勁兒跟她粘乎,說他如何如何愛她,又問她去不去羅馬等等。帕特麗夏說她要考大學,否則父母就不會再給她寄錢了。米歇爾只好走開。他打開剛買到的報紙,上面登著警方已查明七號公路殺人兇手的消息。
米歇爾來到旅行社,找一個朋友取錢,得到的卻是一張不能提取現款的支票,出於無奈也就只好拿著這張支票離開。正在此時,來了一位警長和他的助手,查問米歇爾的行蹤,那位朋友回說不知道,但他的女秘書卻稟告說剛才有人來過。警長一聽,火冒三丈,追了出去。
米歇爾請帕特麗夏吃飯,身上卻沒有帶多少錢。他謊稱去打一個電話,走進一家咖啡店,在盥洗室里把一個人擊昏在地,從他身上搜出幾張鈔票。等他回來,帕特麗夏說來不及了,她還得去赴一個約會。米歇爾用車送她去了一家餐館。帕特麗夏見到了她要找的美國記者,對方送給她一本書,兩人親熱地交談,還擁抱接吻。回到住處,帕特麗夏發現米歇爾正躺在她的床上,問他這是為什麼?他回答說旅館里已經沒有鏈激仔他的房間了。她告訴米歇爾, 自己已經懷孕了,是米歇爾的孩子。米歇爾說她真蠢,又提起要她跟他去義大利的事。帕特麗夏沒有回答,說她有點害怕。米歇爾一邊打電話找欠他錢的人,一邊對帕特麗夏說他愛她,但又不像她想的那樣。帕特麗夏說其實他並不知道她想什麼,她想知道的是他的真心實意。然後,兩人鑽進被裡。不知不覺,已經是正午了。
帕特麗夏向米歇爾借車外出,米歇爾說要親自送她去。兩人到了街上,帕特麗夏卻沒看見車,米歇爾謊稱在車庫里,這就把它開來。他走到另一條街道,盯上了一棚汪輛敞篷賽車。等車主人離開後,他堂而皇之地跨進車,把車開走,又帶上帕特麗夏在街道上疾馳。帕特麗夏讓車稍停下車辦事,米歇爾買來一份報紙,上面登著他的大幅照片,警方正在通緝他這個殺人兇手。有個年青人站在附近邊看報,邊瞟著米歇爾。帕特麗夏回來後,米歇爾趕忙開車溜之大吉。那年青人馬上去向警察報告。
米歇爾和帕特麗夏來到奧利機場。帕特麗夏要在這里參加一個記者招待會,米歇爾繼續驅車去找那個欠他錢的人。在一個車庫里,米歇爾找到了一位買主。談妥車價後,買主卻表示眼下付不出現錢,米歇爾當然不幹。買主拿出報紙上刊登的通緝令來威脅他並乘他去打電話時,拔下了他車子的發動機引火線。米歇爾把這個人狠狠地揍了一頓,從他身上搜出一些錢趕緊離開。米歇爾和帕特麗夏要了一輛計程車。不一會兒,米歇爾讓車停下,去找欠他錢的人,仍然沒有找到。他和帕特麗夏進了一座大樓,又從另一個出口走上另一條街道,把計程車司機甩掉了。
帕特麗夏去了報社,這時警長正好來報社找她。警長問她是否認識米歇爾,她搖了搖頭。警長告誡她別耍滑頭,不說實話就會倒楣,她只好承認她認識此人,但不知道他現在何處。警長要帕特麗夏在下次見到米歇爾時一定給他打電話報告。帕特麗夏出了報社,看見米歇爾過來了,立即向他暗示有人跟蹤。走了一段路,她跑進一家電影院,然後從側門溜了出來,在街上與米歇爾會合,去另一家電影院看美國西部片。等到天黑,兩人從電影院出來,偷了一輛小車開走了。帕特麗夏對米歇爾說她非常愛他。路過一個加油站,兩人又偷了一輛小車輪流著開。在一家咖啡店的露天座里,米歇爾終於找到了他正在找的那個朋友,朋友答應替他兌換支票,又告訴米歇爾可以去他認識的一個瑞典女人家過夜。米歇爾和帕特麗夏到了這個瑞典女人家。米歇爾打了幾次電話都不通,就讓帕特麗夏去買份報。帕特麗夏出去時接通了警長的電話,報告了米歇爾的住處。回來後,帕特麗夏又向米歇爾實說她已給警察局打了電話,並說她不愛他,不想跟他去義大利。米歇爾雖然大吃一驚,但也沒有逃跑的意思,他覺得無所謂,反正一切都完了。
清晨,米歇爾的朋友開車來,把錢還給了他。米歇爾對他說,帕特麗夏已把自己告發,讓他趕快離開。他的朋友說可以一起走,米歇爾卻聲稱哪兒也不想去,因為他已經「精疲力盡」了。這時警長帶人趕到。米歇爾撿起朋友逃走前扔給他的手槍,但警方先開了槍,米歇爾身上連中數彈,可他還是搖搖晃晃地向前跑著,最後在大街的盡頭倒下了。帕特麗夏跑過來,望著米歇爾。米歇爾作了幾個怪相,說了一句「真可惡」就死了。帕特麗夏回過頭來,像是自言自語又像是對著別人發問: 「可惡?這是什麼意思?」
【鑒賞】
《精疲力盡》是法國電影導演讓-呂克·戈達爾的成名作。在此以前,戈達爾長期從事影評工作,與他的長輩安德烈·巴贊及他的夥伴弗朗索瓦·特呂弗等一起,致力於開創一種新電影即後來所說的新浪潮電影。《精疲力盡》公映後立即以其新穎獨特的面貌引人矚目。自此以後直至今日,戈達爾的電影創作始終遵守他的這個獨特的原則,不斷地花樣翻新,往往令人瞠目結舌。因此有人稱他的電影是把紀錄性的寫實主義,風格化的畫面和宣傳,以及對藝術、文化和社會學的即興式議論結合成一個古怪的、常常使人感到莫名其妙的大雜燴。不過,當時他尚未完全走到這一步,《精疲力盡》是他拍攝的第一部長故事片,雖然由於採用實景而具有紀錄性,雖然有演員直接對觀眾說話,但還缺乏1965年拍攝的《狂人皮埃羅》所具有的風格化的畫面和1967年拍攝的《中國姑娘》所充滿的宣傳和議論。從上述故事梗概也可以看出,《精疲力盡》至少表面上有一個可以講述的故事:法國現代青年米歇爾在殺死一名警察後回到巴黎,一邊找人要錢,一邊與女友帕特麗夏廝混,結果被這位女友告發,死於警方的槍下。影片中出現的為米歇爾所崇拜的美國偵探影星漢弗萊·鮑嘉的廣告畫和米歇爾與帕特麗夏去電影院看美國西部片的一場戲並不是偶然的。戈達爾沒有忘記這兩種美國傳統電影給予他的影響。可是,《精疲力盡》無論同這種偵探片還是同這種西部片相比都具有一些本質上的差別。在美國的偵探片和西部片中,一般都分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正面人物都是按照美國的傳統道德觀念進行塑造的,他們或者是機智勇敢的偵探,或者是懲惡揚善的牛仔,總之他們都是英雄。戈達爾的影片卻沒有類似的英雄人物。對米歇爾,對帕特麗夏,或對影片中的警長,都很難用傳統的道德觀念來衡量和評價。米歇爾宣稱我行我素,他確實是隨心所欲地偷車,偷錢甚至不惜打昏人來搶錢,他隨心所欲地開槍打死警察,隨心所欲地與女人廝混,從傳統的道德觀念看,這是一個胡作非為的壞蛋,但影片通過米歇爾最後的死使他成為一個可憐可嘆的悲劇人物。帕特麗夏同樣隨心所欲地一會說愛米歇爾,一會說不愛他了,她幫助米歇爾偷車,她先讓被通緝的米歇爾住在她的房間,並向警長謊稱不知道米歇爾在哪裡,後來又告發了米歇爾,使他死於警方的槍下。從傳統的道德觀念看,帕特麗夏最後的行為是正當的,她幫助警方懲罰了殺人兇手,但影片給人的印象卻是帕特麗夏出賣了朋友。影片中的警長也談不上機智勇敢,他把逮捕罪犯的希望寄託在人們的舉報上,他最後指揮警察打死的僅僅是一個不想逃跑的罪犯。事實上,這部影片並不試圖塑造什麼正反面人物形象,而是力求反映二十世紀50年代的法國社會中某一類青年人的生活行為,表現他們的真實面貌。如果說美國偵探片和西部片是按照本質先於存在來表現人物的話,《精疲力盡》則是按照存在先於本質來表現它的人物的,它展示了米歇爾和帕特麗夏等現代人的行為或存在,卻沒有為他們的本質下結論,米歇爾和帕特麗夏自己也不明白他們究竟為什麼要那樣作。宣稱選擇虛無的米歇爾臨死前說了句:「真可惡。」對誰或對什麼而言,他沒有說明。警長自作聰明地解釋道,米歇爾是說帕特麗夏可惡 (這說明警長心中也認為帕特麗夏出賣了朋友)。帕特麗夏對警長的解釋表示懷疑,她問道:「可惡是什麼意思?」帕特麗夏與米歇爾一樣,並不知道也並不關注所作所為的意義。存在先於本質乃是當時盛行的存在主義的口號和原則,《精疲力盡》無疑反映了這一哲學思潮。無怪乎該哲學在法國的首要人物讓-保爾·薩特要對這部影片發出贊嘆了。
在表現方法上,《精疲力盡》也可以說是隨心所欲的。盡管它有一個故事,但這個故事並不受傳統的情節觀念的束縛。影片中的各個事件之間缺乏因果關系,僅僅按照時間順序一一出現。剪輯上,《精疲力盡》往往也不考慮連續性,它不再遵守遠景⇄中景⇄特寫這種表現程式,不再把漸隱漸顯、化出化入等當作不可缺的時空轉換手段,影片中的鏡頭銜接主要是用切入來完成的,甚至是違反常規的自由跳接。有人認為,戈達爾這樣剪輯他的第一部長故事片,是由於他還不懂得怎樣剪輯影片。但採用這種剪輯方法在客觀上是符合他所要表現的人物、事件和主題的,即包含存在主義的人物和事件,因為按照薩特的說法,存在是沒有理由,沒有原因,沒有必然性的。對於戈達爾來說,主題離不開技巧,電影離不開思想。他說自己是用寫小說的形式寫論文,用寫論文的形式寫小說,但不是用筆去寫,而是用電影去拍攝。
《精疲力盡》表現現代普通人,運用新的敘述方法和剪輯方法,採用低成本的實景拍攝,它的導演也是編劇之一。這些都為50年代末興起的法國新浪潮電影提供了一個榜樣,成為這一新電影的基本創作原則,所以評論界把這部影片看作為新浪潮電影的一個宣言。
10. 法國導演戈達爾在家中安樂死,他對電影行業有過哪些貢獻
他對電影行業的貢獻有革新了電影的語言和拓展了電影的主題。
據報道,世界著名導演戈達爾在家中實行安樂死,享年91歲,眾所周知,導演戈達爾是法國新浪潮電影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執導的電影超過100部並且獲獎無數,著名的代表作有《精疲力盡》、《隨心所欲》、《人人為己》等,曾經獲得第1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最佳導演獎、第30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獅獎、第33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提名,可以說戈達爾的一生與電影形影不離,電影影響了他而他也極大地促進了電影的發展。
戈達爾的離世,宣告了法國新浪潮運動的最終落幕。眾所周知,法國新浪潮電影有五虎將的說法,他們分別是特呂弗、夏布洛爾、侯麥、里維特、戈達爾,其他4位導演早已經離世,此次戈達爾的離世,使得轟轟烈烈的法國新浪潮電影最終拉下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