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有沒有關於外國電影的影評
評論一:
片子緊湊了!
為了不讓電影淪為「動畫版」的文字說明,原著已經精簡再精簡,可還是撐足150分鍾。難得的是影片沒有遺漏任何一個解密關鍵的環節,連「白化殺手」塞拉斯的身世也用鏡頭拼接快轉,可見導演煞費苦心。兩個密碼筒變一個,復雜的密碼解釋能舍則舍,博物館館長和孫女索菲·奈芙的決裂過程一筆帶過。沒有了雜七雜八的信息,影片的確創造了環環相
扣的緊張氛圍,轉而考慮一下,如果電影也事無巨細地一一解釋,你也許要在電影院坐上整整半天!
情節太快了?
影片情節進展過快,似乎所有東西一瞬間都堆到眼前。觀眾畢竟不是訓練有素的情報人員,所以只要有一處沒有弄懂,就會一直如墜霧中。提彬爵士與羅伯特在書房中的大段對白,簡直堪比一堂宗教學講座,要是不知道「聖騎士」、「東西羅馬的分裂」、「中世紀的黑暗」,要解的密平白又多了幾重。電影放映結束後,一位年紀稍長的阿姨不斷詢問身邊的人:「這個主教怎麼不明不白就相信壞人呢?這個教堂跟前面那個白人(塞拉斯)去的是不是同一個啊?為什麼前面那個人沒找到杯子呢?……」
美女呆了?
仗著情節抓人,導演就是有本事把大牌如湯姆·漢克斯、讓·雷諾活生生變成大道具!
最讓影迷扼腕的就是奧黛麗·塔圖的造型——「我可愛的天使愛美麗啊,在這部片裡面怎麼變成保守高中女教師了!」原著中「勃艮第葡萄酒」般的發色在她身上顯得十足暗沉,藏青色職業套裝加窄身裙毫無女人味,即使為塑造一個「智慧果決」的女探員,也不至於把女性魅力掃盪干凈。沒有了愛美麗的古靈精怪,索菲·奈芙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女教師。
「文藝腔」少了!
聽說許多看原版影片的觀眾被那些西班牙詞根,法語發音搞得「七昏八素」,譯製片廠連夜趕制中文版,掃平一切語言障礙。製作精良的中文版,沒有以前譯製片的那種「毛骨悚然」的文藝腔,把許多繁難的宗教文字翻譯得十分流暢,配音演員的幽默感大有進步,喜歡開玩笑的提彬爵士即使說著標准普通話,他每次出現依然能讓觀眾爆發笑聲。
評論二:
實話實說,《達芬奇密碼》這本書本身也並非文學價值很高的作品,其中的創意、理論甚至是寫作手法都充滿了抄襲和借鑒的影子。丹·布朗唯一值得稱道的是,他用最聰明的辦法把這些東西揉在一起,並趕在一個對信仰充滿懷疑的危機年代出了這本書。
無論怎樣,對於愛好神秘科學的人來說,即使這樣一本略帶快餐文學和奇幻小品色彩的小說還是會吸引你在一個晚上連夜讀完。
加上好萊塢的大製作、漢克斯和法國天使的搭檔,也使得我對電影充滿了期待——這種期待的基礎是只希望能再現書中緊張氣氛和高智商的推理,並不指望一部根據暢銷書改編的電影能有什麼驚喜和突破。
問題在於,連這樣一種期待基本也沒能實現。電影里的漢克斯們彷彿變成解迷類RPG游戲的角色,表情做作、節奏混亂,根本不像是一部好萊塢的精美電影。
不過,我們不能責怪漢克斯和他的美麗女搭檔奧黛麗·塔圖,畢竟他們已經努力在做了,只是編劇和導演賦予他們發揮的空間實在太狹小。首先,對比原著中更加犀利和明顯地嘲諷天主教廷,電影在此弱化的太多太多。大概是考慮到天主教徒們對電影的反對吧,電影在很多情節和對白上都緩和了不少,這樣使得本應該多少能反映現代社會信仰危機的可能性喪失殆盡,關於基督的爭議在電影裡面徹頭徹尾地變成了一個戲劇的噱頭,而非嚴肅和現實的歷史問題。其次,作為原著特色之一的懸疑和緊張氣氛,在電影中幾乎僅僅單純地演變成恐怖——比方說事共會的肉體苦修、隱修會的神婚儀式等等。此外,電影的節奏把握也很成問題,雖然在150分鍾里看似迷題一個接著一個,但實際上卻令人感覺毫無變化,前30分鍾覺得刺激,後面的時間里就覺得「審美疲勞」,尤其是在電影後段中缺乏更新鮮的鏡頭的時候。
如果說,以上種種都是由於電影本身的特點不得不改變的話,那麼個人倒是認為沒有再現原著中精巧和充滿智慧的各種解迷元素反而是電影的致命傷。這就好像你在玩一個類似「古墓麗影」的游戲,第一個迷題是1+1等於幾,第二個迷題就是2+2等於幾一樣乏味。各種迷題設計的是不是令人贊嘆卻恰恰是這種冒險類電影的殺手鐧,看看以前的印第安納瓊斯系列就曉得了。
盡管如此,說了一大堆的缺點,還是要提幾個值得一看的地方。出演白化病人賽拉斯的演員保羅·貝塔尼很不錯,雖然台詞並不很多,其中還有相當一部分是我們一點也聽不懂的拉丁語,不過表情和細節動作卻十分到位。其次,雖然百分之九十九的內容都沒有改編的令人滿意,但是影片最後結尾對小說的改編卻十分有新意,甚至可以說更好一些。個人最喜歡的部分也是最後漢克斯以古代聖殿騎士的姿勢跪在抹拉大陵墓前的那一幕。
Ⅱ 法國電影你們推薦哪部為什麼
放牛班的春天,這是我看的第一部法國電影。天使愛美麗,沉默如海也都很好看。
Ⅲ 完美男人電影,完美男人好看嗎 評價怎麼樣
您說的是哪個國家的,豆瓣上看有兩個國家的評分如下,您看一下

Ⅳ 電影《perfect man(完美男人)》
是sara overall唱的the real thing
Ⅳ 法國電影《情人》好看嗎評價怎麼樣
首先以下是我對這部電影的簡評
根據法國作家瑪格麗特·杜拉斯的自傳小說的改編,法國導演讓-雅克·阿諾的執導,那屬於法式浪漫特有的氣息,為《情人》添加了一份獨有的魅力,不同文明的交融滲透構築了電影時代的脈絡氣息,恬靜優雅的攝影風格更形成了電影迷人的基色,而大尺度的激情戲碼,實則是電影出色電影美學的表現,於此中關於愛的命題如此動人心弦,有些愛情雖註定無果,但卻能刻骨銘心,凄美的結局雖是一場悲劇,卻也同給人以對愛無限的遐想。

《情人》的另一大看點就在於這是一部充滿了獵奇色彩的電影,一個生活在當時法國殖民地越南的17歲少女愛上了華僑富翁的獨子,這段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註定不會擁有結果的愛情,卻成為了電影藉以去渲染浪漫最好的契機,電影雖然是一場悲劇,但愛的浪漫卻得以了淋漓盡致的呈現,
Ⅵ 法國電影《兩小無猜》觀後感
兩小無猜》是一部令人著迷的法國愛情電影。小男孩朱利安和小女孩蘇菲的相遇即開始於這樣一場孩童的鬧劇,一個精美的鐵盒子就是他們游戲的見證。說臟話,擾亂課堂,在校長室小便,內衣外穿„„一個游戲兩人一玩十多年,他們什麼都敢,除了承認彼此相愛。
索菲是波蘭移民(相當於進城農民工),住貧民窟,常年受到種族歧視,自家門上被法國人塗了臟話;朱利安則是大城市中產階級。小學時在校車上,全班只有朱利安沒欺負索菲;高中時索菲追去朱利安家裡,他的父親在甩給了她幾張鈔票後把她轟了出去;成年後二人重遇,當女招待索菲表示男友叫「謝爾蓋·尼莫夫·尼莫夫維奇」時,工程師朱利安不假思索地接道:「你怎麼找了個名字這么長的?」
你可以對政治、地緣、宗教一無所知,卻不可能不在潛移默化間受到它們的影響,因為「成長」是支殘暴的筆,能將你這一張白紙塗得面目猙獰。朱利安站在成人世界的大門前久久徘徊,激烈掙扎了一番後還是將索菲放棄,這是因為他錯誤地以為社會偏見遲早也會吸收了自己。隨後他每年休五周假每季度做八次愛,循規蹈矩地喪氣,按部就班地窒息;由於父親曾在他的婚禮上向前來攪局的索菲大發雷霆,他在十年不見索菲的同時亦十年不見父親,藉助遷怒將與過去有關的一切埋葬了個徹底。
但真正的過去怎麼可能過去呢?青梅竹馬的相伴起始於無所謂性的年齡,以「伊甸園」段落標志了性別意識的覺醒,而後她面對他掀起裙子,為了擁吻爬上車頂。這是一個普遍的困境:少年和少女為了彼此流血流淚、瀕臨上吊,最後她成為了一直想撥通卻始終沒勇氣的號碼,他淪為了徵婚啟事上冷冰冰的條件。可是朱利安與索菲的羈絆太過強烈,它勝過麻醉劑、可卡因、LSD、性、口交與淫亂party,甚至勝過自由、勝過生命,這就促成了他們的幸與不幸。
這是兩顆孤獨的魂靈。索菲的家長對她不管不問,任由她在朱利安家一睡十年;朱利安幼年喪母,與父親間則始終無法交流。小學時索菲在他母親的葬禮上放聲高唱,這象徵著她就此接替了他的母親。戰爭小說里反復寫士兵死前不停喊「媽媽」,因為母親是他與世界之間的紐帶,無論他們之間曾因瑣事發生過再多摩擦,也無法割捨這層強勁的聯系。沒有紐帶意味著眼前是空白心中是黑洞,再貪婪的攫取也無法將這巨大的孤獨填補;而索菲與朱利安竭力爭取才獲得了彼此,這段感情的純度之高、烈度之猛,令朱利安的父親也無法插足。
這個思路似可用於解讀父親的種種詭異行徑:他允許少女索菲在家中一睡十年(從中可以窺見他對兒子真誠的關心),卻不允許二人在成年後繼續見面——我的猜測是,既然家庭的維系本需剛柔並濟,那麼喪母之痛大概令這對父子籠罩於「倖存者負疚」,調和缺失之下他們剛對剛、硬碰硬,本不存在的矛盾漸漸成型。所以父親之所以會對朱利安高喊「你要索菲還是要我」,乃是嫉妒在壓抑多年後的一朝爆發:他沒能在兒子的世界裡占據哪怕一寸之地。
傷害源於在乎,愛與恨本系雙生。《兩小無猜》妙就妙在,它以「敢不敢」編織了一張糾結的巨網,將一切人類情感收入囊中,以兩個人的相愛相殺,表現了法國人對移民的復雜心態、現在與過去的緊密交織以及因無法面對自我而鑄就的進退兩難——倘若將之視作一種比擬而不以現實主義的眼光去批判,這個游戲也就無所謂「變態」。影片的浪漫之處,恰恰在於它將「對抗」演繹到了極致:「敢不敢」是索菲與朱利安愛的形式,相殺是心理上的激烈交合,平淡的生活殺人於無形,毀滅性的激情綿延一生。
Ⅶ 求法國電影《藍白紅三部曲之藍》的觀後感 2000字左右 需要2篇...謝謝大蝦們...急要...
三部片子中這部最溫暖,一如紅色的暖調。
就像是「竊聽風暴」,窺伺著別人的私隱——那個異性戀婚姻中的同性戀者,那個做著罪惡生意的男人……那麼多的異態在偷聽器中暴露無遺。一個落寞的男人掌控了太多的秘密,承載在他心中不知開出一朵怎樣的陰郁。冷落了人情。而人又不過都是一群披了面具的生物,但是必須如此。總該要有秘密,總該要有自己獨處時的鬆懈。不能帶著面具面對自己,無法當一個聖人,無法「慎獨」,那畢竟是完全不同的境界。
在他的孤寂中闖進來的年輕女子,宛若一株紅色的植物,霎時用她的純真,她的好奇,她的熱情,她的堅定,反射了滿屋的陽光。艷光四射。
這是註定了的一次改變。
他為她把自己告發了。就是這么簡單。
她從這個一開始感覺卑劣的男人身上找到了某種難以言傳的寄託心理。在遠走的旅程開始後,她知道有一個人會密切的關注她。有點忘年交,帶點特殊而不容點破的思想感情。
很喜歡看她與那個年輕而輕微有些失意的年輕男子「向左走,向右走」的交錯,很有意思的緣分的玩笑與撫弄。總讓人覺得他們必將走在一起,於是耐心地看這兩條線的絞纏。特別是她的那幅廣告畫,如此的觸目。他必定是驚艷了。
最後船上的那場浩大劫難中,被救出的她驚恐的表情一如海報上攝人的身材,命運的交合恰在這里疊映。尤其的匠心獨造。
三部曲的主角都安然無恙,是一種悲憫,也是一種希望的寄予。
Ⅷ 超完美男人電影
超完美男人2.rmvb
Ⅸ 幫忙寫出下面幾部外國電影的出演主要人物,主要內容,觀後感!!!
羅馬假日 奧黛麗赫本 一位公主在異國遇到的一段刻骨的感情
肖申克的救贖 摩根弗里曼 自由是任誰也囚禁不了的
公主日記 安妮海瑟薇
不好意思,只知道這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