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懂法國新浪潮電影的進
法國電影新浪潮 是受安德烈巴贊影響的一個流派 安德烈巴贊提出 電影應該是現實生活的漸近線 無限接近於生活 他反對導演用大量的蒙太奇將自己的認識強加給觀眾 主張用完整的段落鏡頭來呈現客觀的生活狀態(即我們所說的長鏡頭)他的學術理論影響了 法國電影新浪潮 和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誕生 法國電影新浪潮 有 手冊派(即《電影手冊》的團隊人員) 和 左岸派 最開始的開山代表之作有三部 特呂弗的《四百擊》阿倫 雷乃的《廣島之戀》和戈達爾的《筋疲力盡》 代表人物有克羅德•夏布洛爾,特呂弗,讓-呂克•戈達爾
至於包含反傳統創作方式的 我覺得 戈達爾的《筋疲力盡》就是一個經典例子 在本片中 打破了好萊塢流水式的無縫剪輯 提倡手縫剪輯 導演使用了大量的越軸 跳軸鏡頭 比如女主角在車上的一段 我們可以明顯看到 畫面是不連續的 在電影的鏡頭拍攝中 有一個三十度角原則 即兩個景別的鏡頭至少要轉三十度角拍攝 而戈達爾在跳切中 鏡頭的擺動完全在三十度角之內 打破了這一原則 導演還在屏幕前不停地暴露鏡頭的存在 當男女主角走在街上時 可以看到兩邊的路人一直在瞅向劇中人物甚至瞅向鏡頭方向 這在常規電影中被認為是穿幫 而在這里卻的確是導演刻意為之 導演像藉此暴露鏡頭的存在 他正是想藉此告訴觀眾 故事是假的 讓人們不能投入其中 更關心自己的真實生活
……這些都不是網上查的 全部是我的個人觀點和自己的理解 可能許多地方有問題 樓主見諒
❷ 法國新浪潮電影導演分為兩派是什麼和什麼
法國新浪潮電影導演分為兩派,是「新浪潮」電影派和左岸派。
「新浪潮」電影派主張:提出「作者電影」的口號,即「拍電影,重要的不是製作,而是成為電影的製作者」。「左岸派」電影創作特徵:作品大多把人的內心現實與外部現實結合,表現人的內心與現實的差距和矛盾。
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是繼歐洲先鋒派電影運動、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運動以後的第三次具有世界影響的電影運動,它沒有固定的組織、統一的宣言、完整的藝術綱領。
這一運動的本質是一次要求以現代主義精神來徹底改造電影藝術的運動,它的出現將西歐的現代主義電影運動推向了高潮。這一運動有兩個部分,一是作者電影,即「新浪潮」;另一是作家電影,即「左岸派」。
法國新浪潮電影起源:
產生於1958年的法國。當時安德烈·巴贊(Andre Bazin)主編的《電影手冊》聚集了一批青年編輯人員,如克洛德·夏布羅爾、特呂弗、戈達爾等50餘人。
他們深受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思潮影響,提出「主觀的現實主義」口號,反對過去影片中的「僵化狀態」,強調拍攝具有導演「個人風格」的影片,又被稱為「電影手冊派」或「作者電影」。
他們所拍的影片刻意描繪現代都市人的處境、心理、愛情與性關系,與傳統影片不同之處在於充滿了主觀性與抒情性。這類影片較強調生活氣息,採用實景拍攝,主張即興創作;影片大多沒有完整的故事情節;表現手法上也比較多變。
1958年是「新浪潮」的誕生年,有兩部處女作問世:弗朗索瓦·特呂弗的《四百擊》與夏布羅爾的《漂亮的塞爾其》;1959年是「新浪潮」的幸福年:弗朗索瓦·特呂弗憑《四百擊》在當年獲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