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戲夢巴黎的影評,覺得是很有深意的一部影片,但是我卻看不懂。希望可以解答。
《戲夢巴黎》講述:
1968年法國學運前夕,孿生姐弟伊莎貝拉(伊娃·格林飾)和雷奧(路易斯·加瑞爾飾)因為電影,與來自美國的留學生馬休(邁克爾·皮特飾)成為好朋友。姐弟兩人將馬休帶到家中做客時,馬休得到兩人同是大學教授的父母的喜愛,住進他們家中,慢慢地,他喜歡上伊莎貝拉。
學運開始後大學停課,三個年輕人因無所事事在房間里玩起有關電影導演和台詞的游戲,游戲進行當中,伊莎貝拉知曉馬休對她有意思,聯合雷奧要求馬休與她做愛。
自此,由於父母出門度假,三人開始了如伊甸園般的日子,馬休也慢慢發現伊莎貝拉和雷奧有不倫戀情,三人關系開始發生微妙的變化,而外面正如火如荼進行著的學運,似乎與他們無關 。
(1)法國電影戲夢巴黎擴展閱讀:
要結合電影當時的背景,即1968年的法國「五月風暴」。即使到今天,我們很難去客觀的評價這場運動,因為1968年到現在還不算太久,解讀的角度很多,或許這個電影本身就是導演貝托魯奇對這場運動的一種看法。
伊莎貝拉和雷奧代表的就是那個時代法國的年輕人,而馬休一定程度上代表的則是美國文化為主的新文化。
當新的文化到來時,法國的年輕人受到巨大的沖擊。法國一直給人一種浪漫、自由又敏感的印象,但是面對著新文化的沖擊,他們的另一面也顯現出來,即偏執、幼稚、柔弱、理想主義的一面。
他們對性、對Pop文化、搖滾等等文化體現出的態度,很像是一個新接觸這些東西的人會體現出的態度,即對認定的正確的事物、觀點要追求極致,不考慮代價,不考慮更多的現實因素,甚至會把道德踩在腳底。這也是為什麼影片的名字叫做《The Dreamers》,因為他們太理想主義。
在影片的大部分時間,他們在他們伊甸園般的小屋子裡過著快樂而且瘋狂的日子,外面的遊行彷彿和他們沒有任何關系。
但當他們房間的「窗戶」被遊行者的拋擲物打碎時,一切都變得不一樣的,此時就算他們再想不問世事也不行了。他們面對沖進他們生活的遊行,必須要有所抉擇,或是如姐弟一樣加入,或是如馬休一樣轉身離開,但就是不能假裝這些不存在。
Ⅱ 請問電影'戲夢巴黎'是向哪部法國新浪潮致敬的
這個電影致敬的影片很多,有《四百擊》、《精疲力竭》、《狂人皮埃洛》,比如TheDoors、TheGratefulDead、JimiHendrix的作品。
Ⅲ 《戲夢巴黎》尺度堪比色戒,唯美又哀傷!為什麼說是一部挑戰禁忌的尋夢之作
這是一部拍的非常不錯的電影,值得一看。
《戲夢巴黎》的另一譯法是《追夢人》,在我看來,此處的「戲」有戲劇和游戲的雙重意味,它們的相通之處在於,只有在烏托邦之中才會獲得勃然生機。就像殺手萊昂的那株植物,之所以一路蔥郁,是因為它從未經歷過真實。
某種意義上,馬修促成了里奧和伊莎貝爾慾望他體化的實現,成為被二人以友誼和游戲的名義輪番施暴,達成自身慾望的角色。
烏托邦的構建從社會意義上講,首先得益於與世隔絕、衣食無虞的封閉環境。三個年輕人被安插在這棟房間眾多的大房子里,註定要上演一出史前人類的活劇——外面時局的動盪,只會更加凸顯這個世外桃源的難能可貴——所以,如若沒有那場慘絕人寰的瘟疫,陽光底下的三男七女,可能永遠沒有機會傾吐《十日談》中那些熾烈如火的故事。
再就是父母的缺席。這種隱秘甚至忤逆的願望在孩童的幻想中根深葉茂,並在一些兒童文藝作品裡多有表現。在討好小受眾口味這一點上,文藝創作者們無疑做得都很到位。
《小鬼當家》《親愛的,我把孩子變小了》以至《哈里波特》這些廣受不同年齡層次青少年歡迎的影片,無一例外地把父母排除在觀眾的視野之外;即使有所關注,也往往處於視線的邊緣,作為兒童奇幻經歷的點綴,充當模式化的「紅白臉」。
更不用提及風靡已久的美日卡通了。可見父母的缺席對孩子狂歡及構建自身世界的意義。無怪乎姐弟二人試圖拉馬修下水,見其猶豫,馬上聲明「我們父母要離開許多時日。」
Ⅳ 《戲夢巴黎》有沒有獲獎
《巴黎最後探戈》後貝托魯奇再踏雷區
備受爭議之新作《戲夢巴黎》香港再現
第28屆香港國際電影節將於4月6日開幕,雖然正式的排片表尚未刊出,但媒體已經事先探知部分將要在電影節展映的影片。今年的重頭節目包括德國大導演劉別謙(Ernst Lubitsch)與被長期埋沒的日本奇才導演清水宏(Hiroshi SHIMIZU)、去年逝世的美國實驗電影泰斗斯坦·布拉奇治(Stan Brakhage)回顧專題等等。不過要論話題性,還數義大利名導貝納多·貝托魯奇的新作《戲夢巴黎》。
《戲夢巴黎》是貝納多·貝托魯奇2003年的最新作品,貝托魯奇最為中國觀眾熟悉的電影大概是以溥儀為題材的《末代皇帝》,只看過那部電影的人恐怕不知道這位大師的另一面——他1972年的作品《巴黎最後探戈》由於含有露骨的性愛場面,在當年成為備受爭議之作並遭到了禁演的厄運。不過,這段經歷並沒有改變現年63歲的貝托魯奇的本質,在《戲夢巴黎》中,他再度踏足雷區,選擇了改編作家吉爾伯特·阿戴(Gilbert Adair)涉及同性性愛及兄妹亂倫情節的小說,影片以1968年法國學運為背景,講述亂世之中一女兩男之間的微妙而極端的關系。影片還未公映已受到各方矚目,入選今年的香港電影節後,包括《南華早報》在內的香港媒體都以大幅版面做專題報道。
《戲夢巴黎》不但標志著貝托魯奇寶刀未老,也是1960年代文化在今日的回響。對於貝托魯奇來說,性愛與政治都並非池中物,理想主義隨風飄盪的1960年代空氣才是他想呈現給觀眾的珠玉。按照他本人的說法,《戲夢巴黎》在今天仍然有現實意義,他希望將1960年代當作一面鏡子。
在電影手法上,貝托魯奇在片中引用了大量經典影片片段,是否出於致敬心態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你對電影史了解得越多,就能從《戲夢巴黎》中得到越多。換言之,在這一點上,《戲》片與塔倫蒂諾的《殺死比爾》有異曲同工之妙。
Ⅳ 戲夢巴黎電影結局不懂
1、雷奧與伊莎貝拉丟下了馬修。孿生兄妹終於在巴黎的街道上盡情釋放著自己熱情與理想。
2、當伊莎貝拉醒來發現他們的父母回來之後,看到他們的樣子,感到羞愧,於是開煤氣想自殺,就在這時學生革命運動爆發了,雷奧與伊莎貝拉投入到巴黎如火如荼的青年暴動中,而馬修與他們的意見產生了分歧。
3、沒勇氣面對,沒辦法應付。而且他們的家庭是一個充滿藝術氣息文化底蘊的家庭,也許父母無法接受,但他們懂得空間。
《戲夢巴黎》是由貝納爾多·貝托魯奇執導,Gilbert Adair編劇,邁克爾·皮特、路易斯·加瑞爾、伊娃·格林主演的愛情倫理片,於2004年2月6日法國上映。影片以法國1968年學運為背景,講述三名青年雷奧、馬修、伊莎貝拉以情慾探索在歷史的洪流中夢想優游的故事。
Ⅵ 求類似《戲夢巴黎》法國或英國電影!
戲夢巴黎很懷舊啦,去看導演早年的巴黎最後一支探戈吧,很經典,是歐洲文藝片的開山鼻祖了。。。
當然你要是喜歡戲夢巴黎的政治性的話就去看發條橙好了,電影很棒,只是個人感覺這兩部片子不怎麼「類似」。。 :)
Ⅶ 誰有法國電影 「夢想家」 又名「戲夢巴黎」的電影文件 發給我!!
豆瓣網此篇評論中有人提供的網盤下載地址: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discussion/22878515/
Ⅷ 電影戲夢巴黎有什麼意義嗎
《戲夢巴黎》是由伯納多·貝托魯奇執導,邁克爾·皮特、路易斯·加瑞爾、伊娃·格林主演的一部法國電影。
影片以法國1968年學運為背景,講述三名青年雷奧,馬修,伊莎貝拉以情慾探索在歷史的洪流中夢想優游的故事。該片2004年2月6日於法國上映。
國外媒體
《戲夢巴黎》既緊張又鬆弛,既粗礪又夢幻,既性感又傻氣,既哀傷又深刻,你可能覺得它說教,但它同時又是開放性的,所有這一切加起來,就是如假包換的貝托魯奇。(《紐約客》評 )
《戲夢巴黎》是一部極度性感的、毫不掩飾地寫給1968年巴黎的舊式情書。要完全地享受該片,你就必須容忍那些做作的部分,因為這是這部令人愉快的電影的成分之一。這是貝托魯奇幾年來帶給我們的最好的電影。多部經典電影被明確地引用,這或許會令部分觀眾感到不耐煩,但這些細節強調了在那個沒有錄像帶、沒有DVD的時代里,像席奧和伊莎貝這樣的電影狂熱者的不幸與絕望。(英國《衛報》記者PeterBradshaw評 )
或許不具備原著小說那種伏爾泰或王爾德式的格言式指揮,但這是一部有趣的、深邃的電影,它忠實於時代,情色而不色情,三位年輕演員的表演充滿了自信,且毫不做作。在眾多被引用的電影里,我們見不到大島渚的《感官世界》與貝托魯奇本人的《巴黎最後的探戈》——原因很簡單,1968年,這兩部片還沒有拍出來,但,《戲夢巴黎》難道與這兩部片沒有相似之處嗎?三者都深入探討了在一個私密世界中發生了異變的性愛歡愉,在三部電影里,主角在道德上與肉體上的墮落都直直指向死亡。(英國《衛報》記者PhilipFrench評 )
國內媒體
《戲夢巴黎》充斥著對年輕歲月的美好追憶及對年輕人打破舊體制的勇敢與嘗試的歌頌。在電影《戲夢巴黎》里,鏡頭的運動自由,散漫,頹廢,像極了一個喝醉了酒的詩人。鏡頭的焦點漫不經心地牽引著我們的視線,在巴黎的街頭,在男女之間的身體上緩緩游弋,稍有停駐於某一個人,某一個部位,又隨即移轉開。影像華麗而頹靡,色澤昏黃而又曖昧,包括你的身體的每一寸金黃的皮膚。這像極了古舊油畫里的裸體,分明是赤裸裸地呈現,卻又隔著顆粒濃重、油彩彌漫的霧,只有窺視,沒有觸摸。作為一部帖上了「情色」標簽的電影,作為他的前作《巴黎最後的探戈》、《偷香》的某種表達上的繼承與超越,貝托魯奇這時候所希望通過他的電影呈現的,已經不是某種感官意義上的、生理/心理結構意義上的「視淫」——或者說,不僅僅是這種充滿色情意味的「視淫」。他更想讓人們在這部電影里看見的,是1968年巴黎街頭所彌漫的,那種屬於理想主義者的空氣。(網易網評)
《戲夢巴黎》中,城市淪陷了,巴黎學運高漲,美國主角流落巴黎,chic不已,革命游戲,夢想開花,三個年輕人營造著六十年代的烏托邦,玩3P,初潮血液,坍塌的不僅僅是肉體,這種坍塌和打破始終是先鋒浪漫的,和青春傷逝相關。但是,整個現代和先鋒感覺的還不僅僅是法國新浪潮的「空前末日感」,那是整個六零年代的一種優雅著的墮落感,讓享樂和自我成為了一種司空見慣和飽受獎勵的行為。(新浪網評 )
Ⅸ 《戲夢巴黎》講述了什麼故事
1968年法國學運前夕,孿生姐弟伊莎貝拉(伊娃·格林飾)和雷奧(路易斯·加瑞爾飾)因為電影,與來自美國的留學生馬休(邁克爾·皮特飾)成為好朋友。姐弟兩人將馬休帶到家中做客時,馬休得到兩人同是大學教授的父母的喜愛,住進他們家中,慢慢地,他喜歡上伊莎貝拉。
學運開始後大學停課,三個年輕人因無所事事在房間里玩起有關電影導演和台詞的游戲,游戲進行當中,伊莎貝拉知曉馬休對她有意思,聯合雷奧要求馬休與她做愛,自此,由於父母出門度假,三人開始了如伊甸園般的日子,馬休也慢慢發現伊莎貝拉和雷奧有不倫戀情,三人關系開始發生微妙的變化,而外面正如火如荼進行著的學運,似乎與他們無關。
(9)法國電影戲夢巴黎擴展閱讀:
《戲夢巴黎》是由貝納爾多·貝托魯奇執導,Gilbert Adair編劇,邁克爾·皮特、路易斯·加瑞爾、伊娃·格林主演的愛情倫理片,於2004年2月6日法國上映。
角色介紹
1、雷奧——演員 路易斯·加瑞爾
雷奧是伊莎貝拉孿生弟弟,住在巴黎,父母是老師,他和馬修在電影館認識。一次猜電影游戲懲罰,雷奧在勝利的伊莎貝拉懲罰下做出不堪動作,眼神異常,之後馬修在雷奧邀約下喝酒聊天。雷奧稱自己與姐姐為連體嬰,彼此無法分離。又一次游戲懲罰,雷奧要求馬休與伊莎貝拉做愛,這居然是伊莎貝拉的第一次。
2、伊莎貝拉——演員 伊娃·格林
伊莎貝拉是雷奧的孿生姐姐,在電影館於馬修相識,三個人因為喜歡電影而成為好朋友。雷奧和伊莎貝拉請馬修去他們去家裡作客,雷奧和伊莎貝拉的父母是大學教授,他們很喜歡馬修。
3、馬休——演員 麥克爾.皮特
一個在巴黎留學的美國學生,動亂年代,大學罷課,父母們由於政治原因,出門度假,馬修就此搬到他們家常住。三個人白天沒事,就在房間里玩對台詞的游戲,馬修喜歡科亞東,而雷奧則喜歡卓別林,他們進行激烈爭論。某天夜裡,起夜的馬修無意間發現,姐弟倆赤裸相擁在床上,馬修偷偷離去。
Ⅹ 戲夢巴黎是什麼片我看我姐下的
《戲夢巴黎》是由伯納多·貝托魯奇執導,邁克爾·皮特、路易斯·加瑞爾、伊娃·格林主演的一部法國電影。
影片以法國1968年學運為背景,講述三名青年雷奧,馬修,伊莎貝拉以情慾探索在歷史的洪流中夢想優游的故事。該片2004年2月6日於法國上映。
中文名:戲夢巴黎
外文名:The Dreamers
其它譯名:夢想家
出品公司:福克斯探照燈公司
製片地區:英國/法國/義大利
導演:貝納爾多·貝托魯奇
編劇:Gilbert Adair
類型:劇情
主演:邁克爾·皮特,路易斯·加瑞爾,伊娃·格林
片長:115分鍾
上映時間:2004年2月6日
對白語言: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