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電影院的票房是純收益嗎
首先票房的收益要維持電影院的開銷,要交稅,要給錢是出電影的公司,全部算下來才是純收益。至於網上一直說的票房就只是多少人買過票的收益,只能算是毛利
㈡ 電影院的票房是怎麼計算出來的
每天統計,通過影城的售票系統直接在結束當日營業後上報當日票房數據到中影,再由中影的數據處理系統算出結果,全部數字化。
比如a影院一天放映了6場建黨偉業,有學生票:30元,共10人,標准票:60元,共10人,團體票:20元,共10人,會員票價:15元,一共10人,那一天的總票房是:30*10+60*10+20*10+15*10 現在影院都實行的電腦售票,這些售票系統是和國家電影局電影專項基金管理中心聯網的,每天的固定時間都會自動向專基中心發送票房數據,分成統計和票房統計是一個體系內的東西,不能分為兩個體系,分成肯定要依靠影院票房的數據,跟票房沒有關系的單位隨便去統計,影院也不讓,能設計到分成的也就是院線和發行公司,統計也是院線發給發行公司。 發行公司在發行前會給影院一個發行通知,每部電影都會規定一個最低售票價:比如變形金剛三的最低售票價15元,任何形式的團體、優惠會員卡均不得低於15元,也就是只要進一個人看電影,就最少要出一張15元的票。
㈢ 影院和院線的區別是什麼
影院和院線在電影產業裡面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具體區別如下:
1、影院是為觀眾放映電影的公共場所。電影院線制是以若幹家影院為依託,以資本和供片為紐帶,由一個電影發行主體和若干電影院組合形成,實行統一品牌、統一排片、統一經營、統一管理的發行放映機制。
2、影院屬於產業的下游,電影發行屬於產業中游,院線則是連接中游下游的紐帶。從概念上來說,影院就是我們每次看電影的地方,院線則相對更為抽象一些。它是由若干個電影院以資本或供片為紐帶組建而成。也就是說,一個院線,旗下一定會有電影院,而一家電影院卻不一定隸屬於某條院線。
(3)什麼是電影院票房擴展閱讀
影院和院線的收入結構很大程度上是一樣的,都是票房分賬收入加非票房收入,而且票房收入都是佔大頭,不過具體每一塊裡面的具體構成不一樣。
早在影院加盟院線的時候,雙方便會敲定分賬比例,而院線的票房分賬收入卻有兩個來源:不僅有下面的影院,還有上游的電影發行商——在具體某一部電影簽訂電影宣發合同的時候,院線也會和發行商敲定影片的分賬比例。影片放映結束後,院線再根據合同規定向發行商和影院分別分賬。
至於非票房收入,影院的此項收入包含餐飲、廣告(貼片廣告、場地廣告)和爆米花、飲料等賣品以及衍生品的售賣。
其中廣告收入是由院線和電影發行商商談好的,通過院線向旗下的影院投放宣傳廣告,投放電影宣傳廣告的形式、數量、具體投放場所和費用都由院線敲定,院線收取一定費用之後再和旗下加盟的影院分成。
㈣ 什麼是票房怎樣的電影算不虧本的
票房只是電影收入的很小一部分,其他的主要有:
1、DVD銷售收入,很多大片如《變形金剛》、《蜘蛛俠》等的DVD銷售收入接近或者高於票房收入。
2、電視播放權,如《侏羅紀公園》就賣出了天價播放權。
3、植入式廣告,就是我們說的「軟廣告」,除了世界各大廠商外,甚至連美國軍方都是電影的大贊助商。
4、電影周邊,如《變形金剛》帶動了孩之寶玩具變形金剛的銷售,還有星球大戰的周邊。
其實,很多很火的影片都會賬面虧損的,為什麼?是因為很多影片的主創尤其是製片都是按照利潤的比例來得到收入,於是很多大的公司通過做帳使影片「虧損」以獲得更高的實際利潤。
㈤ 電影院的票房是按什麼算
一個人買票算一個票房。
㈥ 電影票房是怎樣統計出來的
電影票房是用觀眾人數或門票收入來計算的。
電影業中,票房已經成為衡量一部電影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標之一,可以用觀眾人數或門票收入來計算,一般直接用來衡量一部電影的熱播程度。
2016年1月,電影市場管理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電影局出重拳整頓市場秩序,如果影院偷漏瞞報票房,院線要承擔連帶責任,影院放映質量差等問題也會被集中治理。
(6)什麼是電影院票房擴展閱讀:
2018年一季度分賬票房189.49億元,同比增加39.96%。截至2018年6月30日,2018年上半年票房取得320.21億元,較2017年上半年票房271.51億元同比增加17.94%,不含服務費票房為299.64億元,同比增加18%。
2018上半年 s』b觀影人次9.01,同比增加15%。其中,國產影片票房為 189.65億元,同比增長 80.1%,占總票房份額的 59.21%,占據市場主體地位。
前6個月中國影市多個數據紀錄均被打破,在檔期方面,元旦、春節、清明、端午四個檔期票房均創造市場新紀錄。
㈦ 什麼是票房/
一部電影放映期間累計之總收入,亦稱「gross」。
在清朝乾隆征戰大小金川時,軍中滿洲人多,因行軍萬里,一路無聊,始而思念家鄉與親人。為此,八旗子弟兵自編詞、曲,即子弟書,以自歌自娛。歌唱者需持有執照,所謂唱票,這些業余歌唱者之間就互稱為票友,以後票友就成了業余演唱者的代稱。清中葉以後,八旗貴胄嗜愛戲曲成風,並以演唱戲曲為樂。不過他們演唱不為生計,故謂之票戲。演唱時票友們匯集一堂,其匯合的地點就叫做票房。最早的票房始於道光年間,到同治末年的翠峰庵票房已有相當規模。以後天津、上海、武漢、南京、常州、蘇州、台灣、四川、濟南、香港、澳門、煙台和美國、加拿大、新加坡的華人居住區也都成立了票房,而且在大學、中學、工廠、農村、街道、茶樓、飯店、公園等到處都有。
票友大多數是為自唱自娛,如清朝的皇帝愛新覺羅·載湉、貝勒愛新覺羅·載濤、袁世凱的公子袁克文、同仁堂的經紀人周子衡和上海的杜月笙、銀行老闆馮耿光、張伯駒、生理學家劉曾復都是造詣很深的名票,為京劇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但也有不少人由業余轉為專業演員,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下海」,如老生張二奎、孫菊仙、汪笑儂、言菊朋、郭仲衡、奚嘯伯,花臉黃潤甫、金秀山,小生德?B如,老旦龔雲甫、卧雲居士,琴師李佩卿都是京劇舞台上舉足輕重的藝術家。近年票房活動非常頻繁,甚至遠遠超過了專業劇團。
㈧ 電影院的票房是做些什麼
用來吹噓自己能賺錢來吸引另一波投資,對觀眾而言,票房既然不能體現電影價值還有個卵用
㈨ 電影院的一部電影票房是怎麼分成怎麼算
中國電影業對於票房分賬的基本規則如下:
1.影片所有票房收入計入電子售票系統,數據統一匯總到中國電影事業專項資金辦公室(簡稱專資辦)。以專資辦的統計數據作為各方分賬的依據。(PS:這里小票更正一下,最終片方結算所使用的數據,為中數所提供)
2.所有影片收入首先繳納3.3%的特別營業稅,及5%的電影事業專項資金。剩餘的91.7%認定為一部電影的「可分賬票房」。
3.可分賬票房中,電影院及院線提留57%,中影數字提留1-3%的發行代理費。剩餘的40-42%歸於電影製片方和發行方(大部分情況為40%)。
4.影片的發行方會收取歸屬製片發行方部分票房的5-15%作為發行代理費用。即為可分賬票房的2-6%作為發行代理費。
5.很多情況下,發行方預付影片的宣傳發行費用,這時發行方會收取12-20%的代理發行費。如果發行方承諾發行保底、買斷發行、預付製作費用等方式,將收取更高的發行代理費用。
6.部分影片同檔期處於競爭劣勢,出於增加影片排映場次的目的,給影院及院線承諾票房返點。返點一般佔到可分賬票房的3-5%。
7.製片方回收的票房回款公式為:1*(1-0.033-0.05)*40%*(1-0.1)=0.33為一般情況下的製片方分賬。
以上情況為例,一部最終票房1億的影片,回收的票房回款為3300萬左右。
附:中國電影的資金其它回收途徑主要有以下幾種:
1.版權收入:主要指電視放映權和互聯網播放版權銷售。這部分收入裡面,CCTV6的收購費用為140萬-400萬每部影片,主要根據影片的題材、頻道打分制度、觀眾期待度、演員陣容、最終票房決定。網路版權價格波動較大,從幾十萬到幾百萬不等,主要跟觀眾期待度、演員陣容、最終票房有關。
2.海外銷售:主要是海外其他國家包括港澳台地區的發行收入、版權收入。這部分收入目前較低,增長潛力大。
3.商務合作:主要是植入式廣告、營銷合作、活動冠名等方式獲得的收入。
4.授權及衍生品:主要是影片形象、片名、重要視覺元素等授權使用,以及版權衍生品的銷售收入。
5.政府補貼:主要是政府主導的文化產業補貼、地方政府專項補貼等。
6.行業補貼:主要是攝制3D或巨幕格式的影片,票房達到一定數量後,享受專項的行業補貼。票房在5000萬到1億元之間,獎勵100萬元;票房在1億到3億元,獎勵200萬元;3億到5億元,獎勵500萬元;5億以上重獎1000萬元。
其中,大部分中國影片的資金回收依賴票房分賬,可佔到影片總收入的80%以上
㈩ 國內電影票房指的是實際的票價還是影院的標價
1、實際的票價。
2、按照戰狼2的分成模式。每10億票房,分成如下:電影發展基金0.5億,營業稅0.33億;院線5.7億;製作發行4.3億(還要除去0.6億的宣傳費和2億成本,這些費用在製作發行費用中扣除)。
3、影院的標價肯定高於實際價格,例如標價10億,實際票價僅僅五億。那麼交稅、電影發展基金是不能少的,還是按照10億交納!也就是說電影院和製作發行就會虧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