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了解戲曲文化知識和越劇的地方戲
戲曲指的是中國傳統的戲劇。戲曲的內涵包括唱念做打,綜合了對白、音樂、歌唱、舞蹈、武術和雜技等多種表演方式,不同於西方將歌劇、舞劇、
戲曲(traditional opera)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 我國各民族地區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又出現許多改編的傳統劇目,新編歷史劇和表現現代生活題材的現代戲,都受廣大觀眾熱烈歡迎。比較流行著名的劇種有:崑曲、粵劇、川劇、淮劇、晉劇、漢劇、湘劇、潮劇、閩劇、祁劇、莆仙戲、河北梆子、湖南花鼓、呂劇、花鼓戲、徽劇、滬劇、京劇、越劇、紹劇、黃梅戲、評劇、豫劇、秦腔等五十多個劇種。
戲曲是中國傳統的戲劇形式。是包含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各種表演藝術因素綜合而成的。它的起源 歷史悠久,早在原始社會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長發展的過程中,經過八百多年不斷地豐富、更新與發展,才逐漸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
中國戲曲源遠流長,它最早是從模仿勞動的歌舞中產生的。
先秦時期
(一)先秦——戲曲的萌芽期。《詩經》里的「頌」,《楚辭》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時歌舞的唱詞。從春秋戰國到漢代,在娛神的歌舞中逐漸演變出娛人的歌舞。從漢魏到中唐,又先後出現了以競技為主的「角抵」(即百戲)、以問答方式表演的「參軍戲」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搖娘」等,這些都是萌芽狀態的戲劇。
唐中後期
(二)唐代(中後期)——戲曲的形成期。中唐以後,我國戲劇飛躍發展,戲劇藝術逐漸形成。
宋金時期
(三)宋金——戲曲的發展期。宋代的「雜劇」,金代的「院本」和講唱形式的「諸宮調」,從樂曲、結構到內容,都為元代雜劇打下了基礎。
元朝時期
(四)元代——戲曲的成熟期。到了元代,「雜劇」就在原有基礎上大大發展,成為一種新型的戲劇。它具備了戲劇的基本特點,標志著我國戲劇進入成熟的階段。其中最為傑出的作曲家為關漢卿,他的代表作《竇娥冤》歷來被後人稱頌。
明清時期
(五)明清——戲曲的繁榮期。戲曲到了明代,傳奇發展起來了。明代傳奇的前身是宋元時代的南戲(南戲是南曲戲文的簡稱,它是在宋代雜劇的基礎上,與南方地區曲調結合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興的戲劇形式。溫州是它的發祥地)。
京劇是中國戲曲曲種之一,發源於十九世紀中期的都城北平,並於清朝宮廷內得到了空前的繁榮。其腔調以西皮和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它是由安徽的徽調和湖北的漢調及崑曲、秦腔糅合發展而來的。清朝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來自中國南方的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平。第一個進京的徽班是以唱「二黃」聲腔為主的「三慶」,由於其聲腔及劇目都很豐富,逐漸壓倒了當時盛行於北京的秦腔。許多秦腔班演員轉入徽班,形成徽秦兩腔的融合。隨後,另外三個徽班:「四喜」、「春台」和「和春」也來到北京,使盛行多年的昆劇逐漸衰落,昆劇演員也多轉入徽班。到了清朝道光年間湖北演員進京,帶來了楚調(漢調、西皮調),在京師與徽班造成了西皮與二黃合流,形成所謂的「皮黃戲」。此時在京師里形成的皮黃戲,受到北京語音與腔調的影響,有了「京音」的特色。後來由於他們經常到上海演出,上海人就把這種帶有北京特點的皮黃戲叫做「京戲」,也叫「京劇」。又由於京劇在京師的迅速發展,使其藝術水平在中國戲曲中名列前茅,後來在全中國流行,所以也被稱為「國劇」。 京劇是在北京形成的戲曲劇種之一,至今已有將近二百年的歷史。它是在徽戲和漢戲的基礎上,吸收了崑曲、秦腔等一些戲曲劇種的優點和特長逐漸演變而形成的。徽戲進京是在公元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最早進京的徽戲班是安徽享有盛名的「三慶班」。隨後來京的又有「四喜」、「和春」、「春台」諸班,合稱「四大徽班」。 京劇的正式形成大約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後的事,這時京劇的各種唱腔版式已初步具備,京劇的語言特點已經形成,在角色的行當方面已出現了新的變化,已擁有一批具有京劇特點的劇目,京劇第一代演員也已經出現:余勝三、張二奎、程長庚被稱為老生「三鼎甲」,此外還有老生演員兼京劇劇作家盧勝奎。程長庚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他在融合漢調、徽調並吸收崑曲加以改造和提高方面,比同時期的其他京劇演員作了更多的努力,對京劇表演藝術的形成貢獻很大,對後世京劇的發展影響起了很大的作用。 京劇音樂屬於板腔體,主要唱腔有二黃、西皮兩個系統,所以京劇也稱「皮黃」。京劇常用唱腔還有南梆子、四平調、高拔子和吹腔。京劇的傳統劇目約在一千多個,常演的約有三四百個以上,其中除來自徽戲、漢戲、崑曲與秦腔者外,也有相當數量是京劇藝人和民間作家陸續編寫出來的。京劇較擅長於表現歷史題材的政治和軍事斗爭,故事大多取自歷史演義和小說話本。既有整本的大戲,也有大量的摺子戲,此外還有一些連台本戲。 粉墨春秋(陳芳演出楊門女將)
京劇角色的行當劃分比較嚴格,早期分為生、旦、凈、末、丑、武行、流行(龍套)七行,以後歸為生、旦、凈、丑四大行。 京劇形成以來,涌現出大量的優秀演員,他們對京劇的唱腔、表演,以及劇目和人物造型等方面的革新、發展做出了貢獻,形成了許多影響很大的流派。如老生程長庚、餘三勝、張二奎、譚鑫培、汪桂花芬、孫菊仙、汪笑儂、劉鴻聲、王鴻壽、余叔岩、高慶奎、言菊朋、周信芳、馬連良、楊寶森、譚富英、李少春等;小生徐小香、程繼先、姜妙香、葉盛蘭等;考勤武生俞菊笙、黃月山、李春來、楊小樓、蓋叫天、尚和玉、厲慧良等;旦角梅巧玲、余紫雲、田桂鳳、陳德霖、王瑤卿、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尚小雲、歐陽予倩、馮子和、小翠花、張君秋等、老旦龔雲甫、李多奎等;凈角穆鳳山、黃潤甫、何桂山、裘桂仙、金少山、裘盛戎等;丑角劉趕三、楊鳴玉(原為昆丑,加入京班演出)、王長林、肖長華等。此外還有著名琴師孫佑臣、梅 田、徐蘭沅、王少卿、楊寶忠等;著名鼓師杭子和、白登雲、王燮元等。 經典劇目: 霸王別姬(梅派)、白蛇傳、定軍山、貴妃醉酒(旦角摺子戲)、群英會、借東風(須生)、玉堂春(程派)、九件衣、文昭關、望江亭、徐策跑城、轅門斬子、四郎探母、紅鬃烈馬(全部)鎖麟囊、探陰山、楊門女將、 文姬歸漢、羅成叫關、孟麗君、游上林(摺子戲)、趙氏孤兒、謝瑤環......
豫劇
豫劇,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不斷進行繼承、改革和創新發展起來的。建國後因河南簡稱「豫」,所以稱豫劇。豫劇在安徽北部地區稱梆劇,山東、江蘇的部分地區仍稱梆子戲。 豫劇的流行區域主要在黃河、淮河流域。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蘇、山東、河北、北京、山西、陝西、四川、甘肅、青海、新疆、台灣等省區市都有專業豫劇團的分布,是我國最大的地方劇種。 豫劇是我國最大的地方劇種,緊次於京劇,居各地方劇種之首,目前在我國十六個省市有專業豫劇團的存在。豫劇起源已經很難考證。一說明末秦腔與蒲州梆子傳入河南後,與當地民歌、小調相結合而成;一說由北曲弦索調直接發展而成;一說是在河南民間演唱藝術,特別是自明朝中後期,在中原地區盛行的時尚
小令基礎上,吸收"弦索"等藝術成果發展而成。 清朝乾隆年間(1736-1795),河南省已流行梆子戲。據當時的碑文資料記載內容,明皇宮是"當年演劇各班祈禱宴會之所,代遠年湮,亦不知創自何時。於道光年間(1821-1850)河工決口,廟宇沖塌,瓦片無存",可見在道光之前,梆子戲就早已存在。這些記述與藝人間的傳說相符。據一些老藝人追憶,他們在1912年前後學藝時,曾聽師傅說起河南的"內十處",即祥符(今開封)、杞縣、陳留(今開封)、尉氏、中牟、通許、儀封、封(今並入蘭考)、封丘、陽武(今並入原陽)和"外八處即淮陽、西華、商水、項城、沈丘、太康、扶溝、鹿邑。據藝人相傳,豫劇最早的傳授者為蔣門、徐門兩家,蔣門在開封南面的朱仙鎮,徐門在開封東面的清河集,都曾辦過科班。 辛亥革命以後,河南梆子更多地進入城市演出。當時開封較有名的茶社,如致祥茶社、普慶茶社、澄懷茶社、慶茶社、東火神廟茶社、同樂茶社等,均爭相邀聘河南梆子班社,義成班、天興班、公議班、公興班等因而活躍一時。此後,鄭州、洛陽、信陽、商丘等城市相繼出現演出河南梆子的茶社、戲園。在農村,則每逢迎神賽會必演雙在一些地區,所演多屬河南梆子。 20年代末到30年代,河南梆子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這一時期,開封相國寺先後建立了永安、永樂、永民、同樂四個河南梆子劇場,許多著名藝人如陳素真、王潤枝、馬雙枝、司鳳英、李瑞雲、常香玉、趙義庭、彭海豹等,雲集於開封。1935年初,以樊粹庭為首成立了豫聲戲劇學社,改永樂舞台為豫聲劇院,陳素真所在的杞縣戲班和趙義庭所在的山東曹縣戲班均參加了該學社。豫聲戲劇學社
革除了舊戲班的一些不合理制度,對表演和舞台美術等進行革新,並演出由樊粹庭創作的《凌雲志》、《義烈風》、《霄壤恨》、《滌恥血》、《三拂袖》等劇目。抗日戰爭爆發後,於1938年,采"醒獅怒"之意,改學社為獅吼劇團。 豫劇擁有一批專業和業余的編劇人才,如樊粹庭、楊蘭春等。楊蘭春(1921年生,河北省武安人),先後改編和創作(有的是與他人合作)了《小二黑結婚》、《人往高處走》、《劉胡蘭》、《朝陽溝》、《冬去春來》、《朝陽溝內傳》等。同時他還導演了不少現代戲和傳統戲。如《血淚仇》、《赤葉河》、 《志願軍的未婚妻》、《秦香蓮》、《唐知縣審誥命》等河南及全國許多省、市、自治區普遍建立豫劇演出團體。
評劇
於清宣統元年(1909)年形成於唐山,故又名「唐山落子」。民國十二年(1923),創建該劇種的警世戲社在天津演出時,因其上演劇多有「懲惡揚善」、「警世化人」、「評古論今」之新意,納名宿呂海寰建議,改稱「評劇」;民國二十五年名伶白玉霜在上海拍影版《海棠紅》,新聞界將評劇之稱謂載於《大公報》,從此評劇的名字廣泛傳播於全國。 評劇源於冀東民間歌舞「秧歌」,秧歌是民間農歷新正花會活動中的主要形式之一,由雙人彩扮,對歌對舞,群體伴唱伴舞,鑼鼓擊節,嗩吶或絲竹配樂伴奏,以歌唱民間生活故事、歷史人物、四季風光為主要內容。 明、清兩代多有以唱秧歌為業者,所唱曲調以蓮花落為主。至清末,秧歌又汲取了樂亭皮影、鼓書等,遂演變成為具有冀東地方特色的「蹦蹦戲」。 蹦蹦戲初期為兩小戲(一旦一丑),有唱有白,載歌載舞;所演劇目有百種以上,有一定的故事情節和首尾貫穿的人物,以敘事體第三人稱為其主要特點。音樂上也是向板腔體過渡的形態。因蹦蹦藝人所唱曲調以蓮花落為主,並以竹板(節子板)擊節,故有蹦蹦戲與蓮花落之混稱。演出形式是先以群體合唱「四喜歌」開場,再引出正戲。 道光二十年(1840)後,農民以習蹦蹦戲謀生者日益增多,湧出了大批唱蹦蹦戲的藝人。由於藝人們各自所操的鄉土方言和活動地域的不同,遂形成了東、西、北三路蹦蹦戲。光緒六年至二十六年(1880-1990)間,出現了許多半職業和職業性的班社。班社中優秀的蹦蹦藝人在互相競爭中,又彼此交流,互相汲取,從而推動了蹦蹦戲不斷向前發展,將對口彩唱兩小戲推進到三小戲(即拆出戲)階段。 折出戲扮演者由三人稱轉化為第一人稱,劇本由說唱體演變為代言體,出現了分場式的小型劇目,表演上也開始有了簡單的腳色行當劃分,表演上除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傳統秧歌舞蹈動作外,在一些劇目中開始引進模擬現實生活的寫實動作,同時也開始仿效大劇種的程式動作。但又不受嚴格的程式規范束縛,動作較為自由。 念白以唐山地方語言為基礎稍加韻化而成。音樂唱腔,初具板腔體樣式。有了慢板、二六板、小悲調、鎖板等;伴秦,以板胡為主,兼用嗩吶、笛子;擊節樂器甩掉了竹子板,改用棗木梆子並借用河北梆子鑼經,啟秦時以拉板胡者跺腳為令來指揮樂隊伴秦。舞台設施只置一桌二椅和"守舊",別無他物。 折出戲劇目計有百餘種,大部分來源於兩小戲,或影卷、梆子劇本。另一部分則是依據民間現實生活、時事傳聞、古今傳奇、歷史小說、子弟書鼓詞等編寫而成。在折出戲時期,清光緒三十四年,由於光緒、慈禧的相繼逝世,清政府下令百日內禁止娛樂活動,致使蹦蹦戲各班社處於癱瘓狀態,多有解體。同年秋,一些藝人成立了慶春社。為防止當局禁演,遂仿照大戲模式對折出戲進行全面改造,大量汲取了梆子板式和鑼鼓,使蹦蹦戲具有了大型劇種的雛型。改革後的蹦蹦戲,定名為「平腔梆子戲」。 宣統元年,唐山興盛了永盛茶園,邀請慶春社做開業演出,深受廣大工人及觀眾的熱烈歡迎,從此慶春社在唐山站住了腳跟。為鞏固蹦蹦戲在城市中的陣地,班社藝人奮力趕寫趕排新戲,至民國元年,創作、改編、移植的大型劇目已達三十餘部,與此同時,也健全了表演行當,完善了唱腔板式和伴秦體制,從而使蹦蹦戲具有了嶄新的藝術風貌。至此,孕育在秧歌母體中的民間小戲,終於在民國初年以新的姿態脫穎而出,時人稱其為唐山落子,後定名為評劇。 《楊三姐告狀》、《安重根刺伊騰博文》等現代戲面對社會現實生活,以時事新聞為題材,在當時很有影響。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黨的「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方針指引下,評劇呈現了一派繁榮景象;有許多省、市、自治區組建了評劇藝術團體,至此,評劇一躍而成為全國性的大劇種。 《楊三姐告狀》又名《槍斃高佔英》。根據真人真事編劇。寫民國七年,富紳富貴章之子高佔英娶貧女楊二姐為妻,高流氓成性,與其大嫂裴氏、五嫂金玉通姦。二姐勸夫改邪歸正,高便懷恨在心。姦夫淫婦合謀,害死二姐。三姐楊玉娥在弔孝中發現疑點,乃赴灤縣告狀,縣官受賄,致使三姐敗訴。三姐不服,上告直隸總廳(天津),斗爭終於勝利。高佔英伏法遭槍決。 此劇民國八年(1919)首演於哈爾濱慶豐劇院。劇本首載1929年誠文信書局出版的《評戲大觀》;中國戲劇出版社1957年12月出版的《成兆才劇本選集》亦收此劇。 《花為媒》故事見《聊齋志異-寄生》。寫王俊卿與表姐李月娥互相愛慕,但月娥父堅不允婚,俊卿相思成病。媒婆阮媽另選張五可,並定計花園相親。張、王一見鍾情。迎娶之日,月娥母趁丈夫外出,亦將月娥送至王家,俊卿遂娶二妻。 此劇民國三年(1914)由慶春平腔梆子班首演於唐山盛茶園。後收入《評劇大全》第2集。 越劇名劇玉蜻蜓
評劇表演藝術家有新鳳霞、趙麗蓉等。
越劇
它的前身是流行於浙江嵊縣一帶的「落地唱書」,至三十年代逐步發展成為「女子紹興文戲」。 四十年代初女子越劇在上海蓬勃發展,在藝術上吸取了昆劇、話劇的營養,逐漸成熟。以尹桂芳、徐玉蘭、王文娟、袁雪芬為代表的老一輩藝術家,較早地受到了中國共產黨的關懷,在體制和藝術上進行了大膽的改革,新編越劇《祥林嫂》的演出是越劇發展史上的「里程碑」。正是這批老藝術家的勇於改革、積極創新,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根據自身的條件,博採眾長,創造了自己獨特的風格,逐漸形成了各具藝術特色的越劇流派。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黨的文藝方針指引下、越劇進入了一個大發展的黃金時期,創作出了《梁山伯與祝英台》、《紅樓夢》、《西廂記》,在國內外都獲得巨大聲譽,《情探》《追魚》《春香傳》《孟麗君》《孔雀東南飛》《何文秀》《沙漠王子》《九件衣》《玉蜻蜓》等成為優秀保留劇目,其中《梁山伯與祝英台》《情探》《追魚》《碧玉簪》《紅樓夢》還被攝成電影等大批優秀劇目。 八十年代中期,浙江小百花越劇團在杭州成立,隨之,浙江出現了令人矚目的「小百花」現象。一大批優秀「小百花」如雨後春筍脫穎而出。如梅花大獎獲得者茅威濤,梅花獎得主周雲鵑、吳鳳花等,他們又代表了新一代的越劇藝人,在百花園里競相綻放,預示著越劇事業的進一步繁榮與發展。 主要劇院劇團有上越、浙百、紹百、芳華、南越等
黃梅戲
黃梅戲《天仙配》
是安徽的主要地方戲曲劇種。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或「採茶戲」,是十八世紀後期在皖、鄂、贛三省毗領地區形成的一種民間小戲。其中一支逐漸東移到以安徽省懷寧縣為中心的安慶地區,與當地民間藝術相結合,用當地語言歌唱、說白,形成了自己的特點,被稱為「懷腔」或「懷調」。這就是今日黃梅戲的前身。 在劇目方面,號稱「大戲三十六本,小戲七十二折」。大戲主要表現的是當時人民對階級壓迫、貧富懸殊的現實不滿和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嚮往。如《蕎麥記》、《告糧官》、《天仙配》等。小戲大都表現的是農村勞動者的生活片段,如《點大麥》、《紡棉紗》、《賣斗籮》。 解放以後,先後整理改編了《天仙配》、《女駙馬》、《羅帕記》、《半把剪刀》、《趙桂英》、《慈母淚》、《三搜國丈府》、《九件衣》等一批大小傳統劇目,創作了神話劇《牛郎織女》、歷史劇《失刑斬》、現代戲《春暖花開》、《小店春早》、《蓓蕾初開》。其中《天仙配》、《女駙馬》和《牛郎織女》相繼搬上銀幕,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影響。嚴鳳英、王少舫、吳瓊、馬蘭、楊俊、韓再芬是黃梅戲的著名演員。 劇團主要有安徽省黃梅劇團、安慶黃梅劇團、湖北省黃梅劇團
潮劇
潮劇開台吉祥戲《五福連》之《京城會》
潮劇又名潮州戲、潮音戲、潮調、潮州白字戲、潮曲,主要流行於潮州方言區,是用潮州話演唱的一個古老的地方戲曲劇種,距今已有440多年歷史的古老劇種,被稱為戲曲活化石。潮劇在國內主要流布在廣東東部、福建閩南漳州地區的雲霄縣、東山縣、詔安縣及平和縣等,廣泛流行於香港、東南亞、上海、以及西方許多國家和地區,泰國曾經是潮劇在全球的發展中心,現還有泰語潮劇,凡有潮州人的地方就有潮音。潮劇經常在廟會上演出,表示於對「老爺」(指 神明)的尊敬,老百姓也喜愛在非常熱鬧的氛圍下觀看,使節日氣氛更加濃重,因此,潮劇要比其它劇種更具濃郁的民俗色彩。 潮劇唱腔的特點,主要表現在唱腔的用調上。曲牌唱腔或對偶曲唱腔一般都應用四種調即〔輕三六調〕、〔重三六調〕、〔活三五調〕、〔反線調〕,此外還有〔鎖南枝〕調、〔斗鵪鶉〕調,以及犯腔犯調。 〔輕三六調〕以61235為主音構成旋律,適用於表現歡快跳躍、輕松熱烈的情調,如《大難陳三》的〔哭相思〕。 〔重三六調〕以71245為主音構成旋律,用於表現庄穆、沉重、激動的情緒,如《奏黌門》的〔黃龍滾〕。 〔活三五調〕以57124為主音構成旋律,善於表現悲哀和優怨的情感。〔活三五調〕為潮劇唱腔中的特殊音調,在唱腔中,其音調和潮語腔調十分密切,因唱詞語音升降而產生音調圓活多變,故藝人說:「從樂譜上看,〔活三五調〕只有五音,但唱奏之,則一音數韻,圓活變化不止十音。」具有潮腔潮調的濃厚韻味,如《瓊花》的〔晴天霹靂〕等;〔活三五調〕屬悲調,但潮劇唱腔用調多變,也有悲調喜唱的,如《京城會》的〔皂羅袍〕。 〔反線調〕以61245為主音構成旋律,它是〔輕三六調〕的變體調,即以凡為宮,唱奏起來有特殊的風味,多用於游園玩耍、輕松明快的場面,如《刺梁驥》的〔羅漢月〕等。 犯腔犯調,是潮劇唱腔用調中經常出現的手法。潮劇唱腔用調比較講究,一般互不混雜,如〔輕三六調〕避免74為主音,〔重三六調〕避免63為主音,如果混用,則為相犯。傳統劇目《楊子良討親》中的曲牌〔弄魂幡〕,是由〔輕三六調〕〔重三六調〕〔活三五調〕〔反線調〕四個調相犯而成,藝人俗稱為〔四斗臭(湊)〕,具有詼諧風趣的情調。〔鎖南枝〕調和〔斗鵪鶉〕調也屬犯調,但其子母腔句比較穩定。 〔斗鵪鶉〕調多用於自嘆或待遲(待人末至)場面,帶有凄清傷感的情緒。〔鎖南枝〕曲調較為沉悶,但也用於激動場面。 潮劇演唱用真聲,主要受外地傳入在弋陽腔、崑腔影響,與京劇、粵劇等的假聲唱腔有很大區別,唱念用古譜"二四譜",韻味濃郁。唱腔是以曲牌聯綴為主的曲牌體和板腔體的聯和體制,至今仍保留著一唱眾合(幫腔),二、三人合唱一曲或曲尾的形式,風格獨特,表現力很強。 劇目分三類: 一類是來自宋元南戲和元明雜劇,傳奇如《琵琶記》、《荊釵記》、《拜月亭》、《白兔記》、《高文舉珍珠記》等等;另一類是取材於地方民間傳說或以當地實事編撰的劇目,如《荔鏡記》、《蘇六娘》、《辭朗洲》、《金花女》,以及《龍井渡頭》、《陳太爺選婿》、《換偶記》、《月容夫人》、《柴房會》、等;中國辛亥革命(公元一九一一年)和「五四」運動前後,潮劇盛行「樣板戲」(即當時的現代戲)曾上演過《林則徐》、《人道》、《姐妹花》、《空谷蘭》等許多劇目,也是潮劇豐富的傳統劇目的一部份。 潮劇三寶:《掃窗會》《鬧釵》《楊令婆辯本》;此外還有《劉明珠》、《告親夫》、《鬧開封》、《蘆林會》、《井邊會》等經典劇目;後期新編的古裝潮劇更是數不勝數,樣板戲亦層出不斷。 特色樂器:二弦、椰胡、大笛、大鼓、深波、曲鑼、號頭、潮州嗩吶。
淮劇
淮劇《牙痕記》
淮劇,又名江淮戲,流行於江蘇、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區。淮劇是距今已在二百餘年的老劇種,早在清代中葉,江蘇鹽阜(鹽城和阜寧)、清淮寶(淮安和寶應)一帶流行著一種由家民號子和田歌雷雷腔、栽秧調發展而成的說唱形式門嘆詞,形式為一人單唱或二人對唱,僅以竹板擊節。後與蘇北民間酬神的香火戲結合,稱為江北小戲。之後,又受徽劇和京劇的影響,在唱腔、表演和劇目等方面逐漸豐富,形成淮劇。淮劇語言是以今建湖縣的方言為基調,經過戲曲化而形成的一種舞台語言。淮劇語言在長期的實踐中逐步形成了20個韻部。淮劇的唱腔音樂屬板腔體,以[淮調]、[拉調]、[自由調]為三大主調。[淮調]高亢激越,訴說性強,大多用於敘事。拉調委婉細膩,線條清新,適用於抒情性的場景;[自由調]旋律流暢,可塑性大,具有綜合性的表現性能。圍繞三大主調而派生出來的一些曲調,如一字腔、葉字調、穿十字、南昌調、下河調、淮悲調、大悲調等。 淮劇《一江春水向東流》
淮劇的伴奏樂器、管弦樂有二胡、三弦、揚琴、笛、嗩吶等,打擊樂器有扁鼓、蘇鑼、鐃鈸、堂鼓等。打擊樂在香火戲鑼鼓基礎上吸收麒麟鑼、鹽阜花鼓鑼等民間鑼鼓演變而成。 淮劇的經典劇目:早期有生活小戲和大戲「九蓮十三英」(即《秦香蓮》、《藍玉蓮》等9本帶「蓮」字的戲和《王二英》、《顧鳳英》(牙痕記)《蘇迪英》等13本帶「英」字的戲);淮劇傳統經典劇目有《孟麗君》、《牙痕記》(又名《安壽保賣身》)、《玉杯緣》、《嫁衣血案》(又名《九件衣》)、《打碗記》、《啞女告狀》、《恩仇記》、《櫃中緣》、《白蛇傳》、《岳飛》、《千里送京娘》、《狀元袍》、《官禁民燈》以及清宮戲《藍齊格格》等頗有影響。 上海淮劇團為以《金龍與蜉蝣》為標志,都市新淮劇的旗號在戲劇界引起很大凡響。當今 江蘇省淮劇團創作的精品工程淮劇現代戲《太陽花》、《一江春水向東流》、《孟麗君》也深受觀眾喜愛;《金色的教鞭》、《小豆庄風情》 被拍成電影。
2. 在商水拍的微電影贖心怎麼沒有上映
很多微電影他沒有拍出來要不就是他打不到觀眾的要求沒有上映而已
3. 河南旅遊景點大全
河南的旅遊景點有哪些
http://..com/question/918433269586237339.html
河南旅遊資源豐富,名勝古跡眾多。河南是中華民族的主要發祥地之一,是我們的先民生活和創業的地方。其中著名的河南旅遊景點包括龍門石窟、少林寺、黃帝故里、清明上河園、殷墟和雲台山、白雲山、伏牛山、石人山、雞公山、丹江口水庫、武侯祠。
1推薦線路
魅力河南三日游:三日游遍鄭州、洛陽、開封
D1:鄭州→登封→禪宗祖庭→少林寺→洛陽→龍門石窟→白馬寺→焦作
D2:雲台山→紅石峽→雲台天瀑
D3:開封→開封府→宋都御街→大相國寺
全景河南六日游:這六天的行程其實每天都可單獨提出做為一日游
D1開封府→龍亭→清明上河園
D2河南博物館→二七紀念塔
D3嵩陽書院→永泰寺→少林寺
D4龍門石窟→白園→王城公園→古墓博物館
D5雲台山→潭瀑峽→泉瀑峽→紅石峽
D6青龍峽→峰林峽→子房湖
3
住宿
河南省有上百家星級賓館,其中五星級賓館擁有近20家,在建的五星級賓館逾50家。但一般三星級和四星級賓館的設施和條件已經很不錯了,三星級賓館的價格一般在二三百元左右,四星級賓館一般在六七百元左右。其他還有各種適合旅行者的招待所和旅館。
4
河南小吃
血糕,扣碗酥肉,悶糟魚,醬蒲菜等。
5
河南特產
林縣山楂,商水玫瑰,內黃大棗。
END
旅遊景點
洛陽龍門石窟
從東魏延綿至北宋的精雕細琢而成十萬計的佛像,以及規模最大的盧舍那大佛,絕對讓人震撼。
洛陽白雲山
白雲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嵩縣南部伏牛山腹地原始林區,總面積168平方公里。在此,瀑布飛流,雲水相間,讓你徜徉在水雲間。
重渡溝
除了悠久的歷史文化沉澱,洛陽也有谷幽水秀的靜謐之所,重度溝便是讓人體驗自然靈動的安靜之地。
雲台山
以山稱奇,以水叫絕,因峰冠雄,因峽顯幽,體驗山的俊秀與水的靈動。
清明上河園
清明上河園位於河南省開封城西北隅,東與龍亭風景區毗鄰,是以宋代張擇端的名《清明上河圖》為藍本,集中再現原圖風物景觀的大型宋代民俗風情游樂園。
少林寺
少林寺,位於中國河南省鄭州市登封的嵩山,是少林武術的發源地,禪宗祖庭,由於其坐落嵩山的腹地少室山下的茂密叢林中,所以取名「少林寺」。小小的廟門里,蘊藏的是深厚的中國功夫和濃郁的佛教氣息,少林功夫和少林武僧早已成為一種中國符號而聞名世界。
其他景點
河南的旅遊資源數不勝數,可謂不勝枚舉。其他旅遊景點更是千姿百態,婀娜多姿。
END
希望對你有幫助!
4. 何賽飛簡介
中文名:何賽飛
外文名:Caifei He
國 籍:中國
民 族:漢
出生地:浙江省舟山市岱山縣
出生日期:1963年04月11日
職 業:青年女演員、越劇演員、影視演員
畢業院校:浙江藝術學校
代表作品:大宅門、五女拜壽、那些女人、孝庄秘史、漢宮怨、紅粉、風月、寇老西兒
青年女演員何賽飛的最佳形象打扮是這張圖片的發型,這才是何賽飛的當家形象打扮,希望採納意見,謝謝!
何賽飛——當家打扮形象
5. 商水香山購物廣場有電影票多少錢
15塊錢買爆米花送一下票。28買送兩張票。還有兩杯飲料。
6. 謝晉指導得影片
《女籃五號》是中國第一部彩色體育故事片
時間:1957年
出品:天馬電影製片廠
更多外文片名:Woman Basketball Player No. 5 Nu lan wu hao
影片類型:運動
國家/地區:中國
對白語言:漢語普通話
色彩:彩色
編輯本段演職員表
導演 Director:謝晉 Jin Xie
編劇 Writer:謝晉 Jin Xie
劉瓊 Qiong Liu .....田振華
秦怡 Yi Qin .....林潔
曹其緯 .....林小潔
於明德 Mingde Yu .....老孟
崔超明 Chaoming Cui .....林文
王琪 Qi Wang .....陶凱
金川 Chuan Jin .....紳士
林榛 Zhen Lin .....陶母
王執芳 Zhifang Wang .....朱愛軍
向梅 Mei Xiang .....汪愛珠
陸晶蓀 Jingsun Lu .....唐世保
官德仁 Deren Guan .....曹小娣
李天壽 Tianshou Li .....徐珍珍
李淑清 Shuqing Li .....王四妹
黃沙飛 Shafei Huang .....李秀清
楊愛芬 Aifen Yang .....楊素琴
秦儉 Jian Qin .....陳芝芳
尤素湘 Suxiang You .....宋珉璋
彭皎如 Jiaoru Peng .....謝美芬
攝影 Cinematography:
黃紹芬 Shaofeng Huang
沈西林 Xilin Shen
剪輯 Film Editing:
韋純葆 Cunbao Wei
編輯本段劇情介紹
「潔:來不及向你告別,我們就出發到北京去了。這些日子,我一直在想著我們這一次意外的會見,那天我們真是經歷了一個殘酷的考驗,我們真像做了一場可怕的噩夢……這些日子,當然我也在回憶我們過去那段永遠忘懷不了的青春的日子……」這是上海女子籃球隊指導田振華寫給他解放前的情人林潔的一封信。十八年來,經過了多少悲痛的歲月,痛苦的懷念和追憶一直啃噬著他的心。現在,他終於又遇到了她。
解放前,田振華是一名出色的職業籃球運動員,他的球技曾博得無數觀眾的喝彩聲。可是有一次他所在的東華隊的老闆收了一筆賄賂,指定要東華隊故意輸給一個外國水兵隊。田振華忍受不了這種侮辱,帶領隊員打贏了這場比賽。然而比賽結束後,他也被迫離開了自己的球隊。老闆還讓流氓打傷了田振華,又強迫田振華的情人,也是自己的女兒林潔嫁給了有錢人。
十八年過去了,田振華苦盡甜來,成了一名受人尊敬的籃球隊指導。有一天,他在自己的隊員中,發現了一張圓圓的、美麗的臉,這張臉是那麼親切而熟悉。原來,這個圓臉、美麗的姑娘正是林潔的女兒林小潔。田振華看得出來她是一個很有前途的籃球運動員,但她對體育運動卻有著一定的偏見。田振華決定要幫助她,讓她改變想法,一心一意地打球。
小潔在一次球賽中受了重傷,住進了醫院,林潔趕來探望女兒。田振華、林潔這一對久別的苦難情侶終於見面了,十八年來積壓在心頭的郁悶,十八年來雙方的誤會徹底解開了,新的、幸福的生活正在期待著他們。
小潔被選為國家代表隊的隊員,她重新認識了自己的職業,決定要終生獻身體育事業。
編輯本段1961版電影
【基本信息】
電影片名
紅色娘子軍
影片類型
戰爭
國家/地區
中國
對白語言
漢語普通話
色彩
彩色
製作公司
天馬電影製片廠 Tianma Film Studio [中國]
年份
1961年
【演職員表】
導演 Director
謝晉 Jin Xie
編劇 Writer
梁信 Xin Liang
演員 Actor
祝希娟 Xijuan Zhu .....吳瓊花
王心剛 Xingang Wang .....洪常青
向梅 Mei Xiang .....符紅蓮
金乃華 Naihua Jin .....師長
鐵牛 Niu Tie .....阿貴
【劇情介紹】
貧農女兒吳瓊花受到惡霸地主南霸天的殘酷壓迫,幾次反抗後,南霸天命人將她活活打死,昏死在地的瓊花在電閃雷鳴中驚醒過來,遇到化裝成華僑富商的紅軍幹部洪常青和通信員小龐。瓊花在他們的幫助下,決心走上革命道路。她來帶娘子軍營地,要求參加娘子軍隊伍。洪常青認出瓊花,連長批准瓊花入伍,並發給她一支槍,娘子軍戰士們決心打下椰林寨、活捉南霸天。南霸天的公館賓客滿堂,正為南霸天做壽。化裝成華僑巨富的洪常青到來,南霸天見他氣度不凡,接到壽禮後對他更是深信不疑。夜深,瓊花帶領一名女戰士化裝成丫頭,潛入南府,准備里應外合捉住南霸天。但瓊花見到仇人分外憤怒,貿然行動致使南霸天漏網。連長嚴肅批評了瓊花並收回她的槍,讓她深刻反省,瓊花對自己的錯誤悔恨不已。部隊又與敵人展開了激烈戰斗,但洪常青為掩護主力不幸被俘,面對兇殘的敵人,他寧死不屈,英勇就義。瓊花繼任黨代表,帶領娘子軍配合主力解放了椰林寨,擊斃了南霸天。
大李小李和老李
導演:
謝晉 Jin Xie
主演:
Haha Fan
關宏達 Hongda Guan
Xiasheng Liu
類型:劇情
更多中文片名:
大李,小李和老李
國家/地區:中國
對白語言:漢語普通話
劇情梗概:描述了肉類加工廠的大李為說服老李參加運動,進行體育鍛煉,經過一再挫折後,老李終於在他的耐心動員下,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增強了體質。
某肉類加工廠工會主席大李熱心社會公益活動,是一名先進工作者,但因不注意參加體育鍛煉,故健康狀況不佳,一有陰雨天就腰酸背痛,綽號叫「氣象台」。車間主任老李也不喜歡體育活動,而他的兒子小李卻愛體育勝過愛工作。後大李被選為廠體協主席,也開始參加體育鍛煉,並因動作不協調,鬧出不少洋相。但老李卻擔心體育活動會妨礙生產,勸大李的妻子秀梅去說服大李。不料秀梅反被大李說服,也積極參加體育活動。大李請老李一起去做廣播操,老李以要到冷藏庫檢查工作逼開。不料,小李卻無意中將大李關在庫中,大李冷得受不了不自覺地做起廣播操來。後來,在大李的動員下,老李參加了體育晚會,收到良好效果,並慢慢成為太極拳愛好者。在一次體育運動會上,秀梅奪得了自行車比賽的冠軍,老李踴躍參賽。全廠的體育活動從此蓬勃發展。
中文片名
舞台姐妹
英文片名
Stage Sisters
更多外文片名
Two Stage Sisters
影片類型
劇情
片長
112 min
國家/地區
中國
對白語言
漢語普通話
色彩
彩色
製作公司
上海電影製片廠 Shanghai Film Studios [中國]
上 映
1965年
編輯本段演職員表
導演
謝晉 Jin Xie
編劇
王林谷 Lingu Wang
謝晉 Jin Xie
徐進
演員
謝芳 Fang Xie .....竺春花 Chunhua Zu
上官雲珠 Yunzhu Shangguang .....商水花 Shuihua Shang
曹銀娣 Yindi Cao .....邢月紅 Yuehong Xing
馮奇 Qi Feng .....邢師傅
李緯 Wei Li .....唐經理
攝影
周達明 Daming Zhou
陳震祥 Zhenxiang Chen
編輯本段劇情介紹
1935年,浙江「陽春舞台」戲班,在一座古廟台演出《三看御妹》。忽然,童養媳竺春花被兩個大漢和一個婆娘趕至戲班。戲班當紅花旦月紅見春花可憐,求班主和尚阿鑫將其收留,並且二人結為金蘭姐妹。
戲班在班主和尚阿鑫、邢師傅的主持下,加上月紅、春花二位台柱的影響力,每到一處演出,生意都不錯。戲班到紹興演出時,當地豪紳倪三看中月紅,欲調戲月紅未逞,便勾結警察所長,以女子唱戲敗壞道德風尚為名,要逮捕月紅。春花為掩護月紅,被警察綁在橋頭示眾,邢師傅也被警察打成重傷後死亡。
為了料理邢師傅的後事,月紅和春花只好畫押賣身於班主阿鑫。阿鑫解散了戲班,帶月紅、春花來到上海。他們剛到上海,舉目無親,很難找到場地演出。一天,他們來到「茶樓戲院」找唐經理,正巧當紅花旦商水花患病,唐經理便答應讓月紅、春花頂替。月紅、春花一上台便引起台下觀眾一片叫好聲,很快二人便走紅大上海。唐經理把月紅、春花當成搖錢樹,也發了大財。
後來,唐經理企圖利誘月紅和春花演出格調下流的劇目,被春花拒絕。但是,月紅在燈紅酒綠的迷醉中,落入唐經理的圈套,以至墮落,委身於唐經理,並嫁給唐經理為妾。隨之,月紅的名氣也越來越大了,漸漸看不起兄弟班的姐妹們。由於戲班台柱商水花的越劇皇後的地位也被月紅所頂替,商一氣之下,憤而自殺。
春花看透唐經理的丑惡面目,不希望月紅自甘墮落,經常勸她,月紅不但沒有回心轉意反而怨恨春花。春花在新聞記者江波的進步思想影響下,組織姐妹班演出了根據魯迅小說改編的《祝福》,受到觀眾的歡迎。唐經理再度力捧月紅,欲擠走春花。姐妹倆徹底決裂。
隨後,春花團結越劇界的姐妹們,准備聯合公演進步戲。唐經理為破壞他們的演出與國民黨市黨部潘委員相勾結,指使阿鑫企圖用石灰弄瞎春花的眼睛。事後,當局怕陰謀敗露,為了挽回影響,決定開庭審判。唐經理又脅迫月紅供認自己是主謀,妄圖將政治迫害化為姐妹恩仇。春花在法庭公開揭露反動派的陰謀。邢月紅內心矛盾重重,在法庭上昏死過去。
解放後,春花隨劇團到浙江農村演出,找到了解放前已離開唐經理的月紅,幫助她提高了覺悟,姐妹倆又重新合好,開始了新的舞台生涯。
京劇《海港》
劇情簡介
裝卸隊黨支部書記方海珍、組長高志揚和工人們將一批出國稻種裝上駁船轉運外輪,又將堆在露天的出國小麥運進倉庫。青年工人韓小強輕視裝卸工作。暗藏階級敵人、調度員錢守維乘機將玻璃纖維裝進包內以破壞我國聲譽。方海珍發現事故連夜翻倉,馬洪亮又對韓小強進行階級教育,從而揪出階級敵人,完成了援外任務。
演職人員
主演: 李麗芳,趙文奎,朱文虎,艾世菊
導演: 謝鐵驪,謝晉
春苗
電影名:春苗
導 演:謝晉 顏碧麗 梁廷鐸
編 劇:集體 趙志強 楊時文 曹雷執筆
主 演:李秀明 馮奇 達式常 劉子農 高保成
上 映:1975年
地 區:中國大陸
語 言:國語
顏 色:彩色
類 型:劇情片
春苗 (1975)故事梗概
文革片
1965年,江南水鄉。朝陽公社湖濱大隊阿芳嫂的女兒小妹患了急性肺炎,被送到公社衛生院搶救,醫生錢濟仁對小妹見死不救,婦女隊長田春苗見此情景痛切地呼籲:這種狀況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正在這時,毛主席發出「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的指示,公社黨委同意湖濱大隊黨支部派田春苗到公社衛生院去學醫。但田春苗卻遭到公社衛生院院長杜文傑和醫生錢濟仁的打擊和刁難。田春苗不畏卡壓,在醫務工作者方明等的幫助下,勤奮學習。她目睹了患腰痛病的老貧農水昌伯受到錢濟仁的刁難,杜文傑又不準她和方明為水昌伯治病,田春苗憤然回到大隊。在黨支部和貧下中農的支持下,她辦起了衛生室,背著葯箱,為群眾服務。阿芳嫂的兒子得了急病,公社衛生院拒絕出診,並卡住田春苗的處方權,不準水昌伯取葯,田春苗連夜冒雨采來草葯,及時挽救了小龍的生命。在田春苗的影響和帶動下,公社許多大隊紛紛成立衛生室,培養自己的赤腳醫生。這些都遭到杜文傑的反對,他對田春苗施加種種壓力,並摘掉了衛生室的牌子,沒收了田春苗和公社赤腳醫生的葯箱。1966年夏天,「文化大革命」開始,杜文傑以名利為誘餌,辦起赤腳醫生集訓班,田春苗和赤腳醫生一起揭穿了杜文傑的陰謀,田春苗與方明等將水昌伯接進衛生院,用老石爺獻出的土方進行治療。水昌伯服葯後,原來麻木的雙腿突然劇痛起來,杜文傑藉此大造輿論,誣蔑田春苗和方明謀害貧農,企圖轉移人們的視線。田春苗走訪了老石爺,證實水昌伯的病是好轉的表現,而且需要加大葯的劑量。她不顧生命危險,試嘗含有毒性的加大劑量的草葯。這時錢濟仁妄圖暗中下毒謀害水昌伯,嫁禍於田春苗;杜文傑以搶救為名,調來救護車要把水昌伯劫走。這些都被田春苗識破後,杜文傑最後又利用職權禁止水昌伯繼續服葯,無理將葯碗砸碎。田春苗和群眾更看清了杜文傑的嘴臉,更堅定了把農村衛生事業辦好的信心。
中文片名
啊!搖籃
外文片名
A, yao lan
影片類型
劇情
片長
100分鍾
國家/地區
中國
對白語言
漢語普通話
色彩
彩色
膠片長度
10本
編輯本段演職員表
導演 Director
謝晉 Jin Xie
演員 Actor
村裡 Li Cun .....羅桂田 Luo Guitian
馬曉晴 Ma Xiaoqing .....湘竹 Xiangzhu
倪以臨 Yilan Ni .....趙玉霞 Zhao Yuxia
張瑜 Yu Zhang .....梁燕 Liang Yan
央拉 La Yang .....亮亮 Liangliang
張磊 Lei Zhang .....丹丹 Dan Dan
張勇手 Yongshou Zhang .....Xiao Hanping
祝希娟 Xijuan Zhu .....Li, Nan
編輯本段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
上海電影製片廠 Shanghai Film Studios [中國]
編輯本段劇情介紹
1947年,延安保育院的幾十個孩子離開親生父母,由保育員們帶領從延安炮火中撤退。我軍旅長肖漢平接到上級命令,把營教導員李楠從前線調來,派她和警衛員丁大勇去尋找並護送這些孩子去解放區。這些孩子每個都有著不同的經歷:亮亮的父親已經犧牲,母親負傷,危在旦夕;丹丹是個孤兒;院生是母親被打出家門後生在保育院的;冬來的父母都在前方打仗……老紅軍羅桂田、陝北婦女趙玉霞、14歲的小保育員湘竹為保護、帶好這批革命幼苗付出了全部的愛。李楠尋到他們後,看到這支隊伍婆婆媽媽,拖拖拉拉,覺得不如帶兵打仗痛快!過去痛苦的經歷也使她迴避了對孩子的愛。在古長城的烽火台上,李楠看到在戰爭中失去妻子和兒子的肖旅長對生活充滿信心,雖身負重任,但與孩子們在一起時,卻顯得那樣開真,表現出對孩子們真摯的愛。特別是當得知亮亮的母親陣亡,想到她生前的囑托,李楠的內心更是深受觸動。可在保育院與大部隊分手,肖漢平向她表示愛慕之情時,她卻迴避了。她為何這樣做?在羅桂田犧牲前,她向他吐露了真情。羅桂田像父親一樣幫她消除了內心深處的隱痛。最後,在表彰保育院的大會上,孩子們親熱地稱李楠為"李媽媽"。亮亮有了李楠媽媽,又有了肖漢平爸爸。其他孩子也都找到各自的家。
電影片名
天雲山傳奇
影片類型
劇情
國家/地區
中國
對白語言
漢語普通話
色彩
彩色
膠片長度
12本
製作公司
上海電影製片廠 Shanghai Film Studios [中國]
年份
1980年
編輯本段【演職員表】
導演 Director
謝晉 Jin Xie
編劇 Writer
魯彥周 Yanzhou Lu
演員 Actor
施建嵐 Jianlan Shi .....馮晴嵐 Feng Qinglan
王馥荔 Fuli Wang .....宋薇 Song Wei
石維堅 Weijian Shi .....羅群 Luo Qun
洪學敏 Xuemin Hong .....周瑜貞 Zhou Yuzhen
仲星火 Xinghuo Zhong .....吳遙 Wu Yao
牛犇 .... 王立漢
李樹鈞 .... 朱科長
凌讀貴 .... 技術員(施 融配音)
劉 漢 .... 凌 曙(翁振新配音)
寧化魯 .... 老 漢(富潤生配音)
吳 桐 .... 陳書記
謝 霞 .... 胖姑娘
康 庄 .... 大 嫂
周天罡 .... 小 鋼
黃雪姣 .... 凌 雲(丁建華配音)
攝影 Cinematography
許琦 Qi Xu
美術設計 Art Direction by
丁辰 Chen Ding
陳紹勉
作曲
葛炎
電影片名
牧馬人
更多外文片名
Herdsman
影片類型
劇情
片長
106 分鍾
國家/地區
中國
對白語言
漢語普通話
色彩
彩色
膠片長度
10本
製作公司
上海電影製片廠 Shanghai Film Studios [中國]
年份
1982年
編輯本段演職員表
導演 Director
謝晉 Jin Xie
編劇 Writer
張賢亮 Xianliang Zhang .....小說《靈與肉》原著 novel Ling Yu Rou
李准 Zhun Li
演員 Actor
叢珊 Shan Cong .....李秀芝
朱時茂 Shimao Zhu .....許靈均 Xiu, Lingjun
牛犇 Ben Niu .....郭 口扁(piǎ)子
雷仲謙 Zhongqian Lei .....董寬
陳肖依 Xiaoyi Chen .....宋蕉英
劉瓊 Qiong Liu .....許景由
秋瑾
故事片。上海電影製片廠1983年攝制。
劇情:
清末,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簽訂 後,秋瑾隨丈夫王子芳進京上任。她 沿途目睹受八國聯軍踐踏的凄涼景象 ,心情極為沉重。王子芳混跡於清王 府內,與一班宦家子弟觥籌交錯,過 著醉生夢死的生活。秋瑾不堪忍受, 展讀陳天華的《警世鍾》,賦詩抒懷 ,遭到王子芳的責罵。秋瑾決心步章 太炎、鄒容、陳天華等志士的後塵, 忍痛拋下一子一女,東渡日本留學。 在日本,秋瑾與徐錫麟、陳天華結為 同志,誓為革命拋灑熱血。日本政府 宣布「取締不法留學生規則」後,中 國留學生提出強烈抗議,但留學生中 也有人主張妥協。陳天華為此憂憤填 膺,蹈海殉國。秋瑾為實現陳天華未 竟的事業,決定回國。臨行前,她拜 會了孫中山。孫中山委託她回國後挑 起浙江主盟人重任。秋瑾回國後,創 辦《中國女報》,並接替徐錫麟出任 大通學堂督辦。徐錫麟為打開安徽的 局面,前去安慶。秋瑾機智地聘請知 府貴福擔任學堂的名譽董事,暗中購 置武器,組織武裝,同光復會骨幹王 金發等人聯絡各地會黨,准備配合徐 錫麟在浙皖兩省同時舉行起義。此時 ,徐錫麟在安慶刺殺了巡撫恩銘,不 幸壯烈犧牲。浙江官府接到密電,立 即下令捉拿同黨秋瑾。秋瑾面對危局 ,拒絕撤離,決心一死以醒國人。被 捕後,貴福百般逼供,秋瑾威武不屈 ,揮筆在供詞上寫下「秋風秋雨愁煞 人」的詩句,神色自若地在軒亭口就 義。本片於1984年獲第四屆中國電影 金雞獎最佳男配角獎(於是之)、最 佳道具獎(徐國梁)。 編劇:黃宗江、謝晉(根據柯靈改編 自夏衍的舞台劇《秋瑾傳》的同名電 影劇本改編)
主創:
導演:謝晉
攝影:許琦、張永正
美術: 丁辰、 梅坤平
作曲: 葛炎、王興昌
主 演:李秀明 李志輿 陳希光 於是之 王馥荔
片名:《高山下的花環》Wreaths at the Foot of the Mountain(1984)
影片類型:劇情 / 戰爭
片長:117分鍾
國家/地區:中國
對白語言:漢語普通話
色彩:彩色
膠片長度:14本
上映日期:香港 Hong Kong 1985年11月7日
製作公司:上海電影製片廠 Shanghai Film Studios [中國]
發行公司:南方影業公司 Southern Film Corporation [香港]
編輯本段演職員表
導演 Director:謝晉 Jin Xie
編劇 Writer:李凖 Zhun Li
李存葆 Cunbao Li(根據李存葆的同名小說改編)
演員 Actor:斯琴高娃 Siqin gaowa .....楊改花 Yang Gaihua
呂曉禾 Xiaohe Lu .....梁三喜 Liang Sanxi
何偉 Wei He .....靳開來
唐國強 Tang Guoqiang .....趙蒙生 Zhao Mengsheng
童超 Cao Tong .....雷震
蓋克 Ke Gai .....韓玉秀 Han Yuxiu
王玉梅 Yumei Wang .....梁大娘 Liang Daliang
攝影 Cinematography:沈傑 Jie Shen
朱永德 Yongde Zhu
盧俊福 Junfu Lu
編輯本段電影《芙蓉鎮》基本資料
編劇:阿城、謝晉(根據古華的同名 小說改編)
導演:謝晉
攝影:盧俊福
美術:金綺芬 作曲:葛炎
扮演者: 劉曉慶 胡玉音 徐松子 李國香 姜 文 秦書田 張光北 黎滿庚 鄭在石 谷燕山 徐 寧 五爪辣 祝士彬 王秋赦 劉利年
類型: 故事片。
攝制日期:上海電影製片廠1986年攝制。
中文片名
最後的貴族
外文片名
The Last Aristocrats
影片類型
劇情 / 歷史
片長
120分鍾
國家/地區
中國
對白語言
漢語普通話
色彩
彩色
編輯本段演職員表
導演 Director
謝晉 Jin Xie
編劇 Writer:
Bai Xin Yong
演員 Actor
潘虹 Hong Pan .....Gui Zui
盧燕 Lisa Lu .....Li Tong
Marcelline Block .....Christmas caroler
Amy Yen-Lung Chen .....Lily
Amy Chow .....Cashier
Hong Tran .....Dim Sum cook
Linda Wang .....Waitress
片名:清涼寺鍾聲
譯名: Bell of Purity Temple
影片類型:劇情
國家/地區:中國 香港 日本
對白語言:漢語普通話
色彩:彩色
膠片長度:12本
出品年份:1991年
影片長度: 116分鍾
上映日期: 1992-1-1
製片公司:上海電影製片廠
編輯本段演職員表
導演: 謝晉
編劇: 李凖 李澈
攝影:盧俊福
作曲:金復載
演員:丁一 ......羊角大娘
栗原小卷 ......大島和子
濮存昕 ......明鏡法師
尤勇 ......康葫蘆
李婷 ......成年秀秀
林嵐 ......少年秀秀
方超 ......少年狗娃
徐俊 ......童年狗娃
川田淳子 ......美智子
朱旭 ......一韋法師
電影名:老人與狗
導 演:謝晉
編 劇:李准
主 演:謝添 斯琴高娃 高保成 馮恩鶴 孟瑾
上 映:1993年
地 區:中國大陸
語 言:國語
顏 色:彩色
類 型:劇情片
老人與狗 (1993)故事梗概
根據張賢亮小說《邢老漢和狗的故事》改編。 在中國西北的農村,住著一位善良、與世無爭的孤單老人——邢老漢,整日與他相伴的是一條黃狗。開春不久,鄰省遭了旱災,大批災民湧向平川地區。一天中午,一個30多歲蓬頭垢面的女人來到邢老漢的門前討飯。邢老漢先將兩只小紅薯給她,然後將那女人讓進屋,笨手笨腳地為女人下面條。女人十分感激。女人收拾好鍋台,競倒在灶房睡著了,邢老漢憐憫地為她蓋上一件衣服。第二天清晨,那女人收拾好幾件破舊行裝,准備離去,邢老漢關切地望著她,欲言又止。隊長魏天貴見一貫未誤過工的邢老漢沒有套犁耕作,好奇地來到邢老漢家,魏隊長弄清底細後,大力撮合那女人留下來。邢老漢總算圓了他的媳婦夢。那女人也彷彿變了個人,烏黑的頭發,兩道眉毛下閃著一雙發亮的眼睛。邢老漢的眉間露出難以抑制的興奮。當晚,邢老漢和女人草草成親,女人也帶著報恩的心理,表現出母性的柔情。邢老漢變得精神抖擻,紅光滿面。女人憔悴的面孔也漸漸豐潤起來,但始終掩飾不住憂郁的情緒,邢老漢鼓足勇氣要女人將她和孩子的戶口遷來,女人終於哭著道出偷跑出來的原委。夏糧收,面對隊上分的糧和錢,女人非常高興。接到家裡的來信,女人頓時一臉愁雲。隔天,邢老漢要趕車進城拉三天砂子,女人似乎預感到了什麼。次日,老漢趕車上路,女人為他准備了三天吃不完的干糧。狗解人意,緊跟主人,被邢老漢吆喝回來。待邢老漢回來,女人已不見蹤影,只是屋裡比往日更整潔了。秋去冬來,女人始終未回,邢老漢的精神支柱倒了,只有黃狗的溫順能喚起他對女人的回憶。厄運不斷,縣里宣布:在三天內消滅所有的狗。邢老漢為不連累別人,將喂飽的狗送到工作組。冬季來臨,滿世界一片銀白,在最寒冷的一天,人們發現邢老漢的屋頂上斷絕了炊煙。
電影名:女兒谷
導 演:謝晉
編 劇:周建萍
主 演:李翠雲 馬翎雁 趙薇 趙娜娜
演奏:上海音樂學院 恆通交響樂團
演唱:王亦磊
指揮:王永吉
攝制:浙江電影製片廠
謝晉—恆通影視有限公司
出版發行方:上海錄像公司
片名:鴉片戰爭
鴉片戰爭英文名:The Opium War
導 演: 謝晉 (Jin Xie)
主要演員: 奈傑爾 達文波特 林連昆 鮑國安
編 劇: 許鞍華 (Ann Hui) / Fuxian Zong / Ni Zhen
年 代: 1997
地 區: 日本 / 中國
片 長: 150 min / Finland:106 min (TV version) / Germany
類 型: 劇情 / 戰爭
編輯本段電影《女足九號》
上映:2000年
地區:中國大陸
語言:國語
顏色:彩色
時長:100分鍾
類型:劇情片
主創人員
導演:謝晉
編劇:陸星兒 張健
演員名單
林連昆
伍宇娟
周里京
程前
王玉梅
7. 春天裡的采訪對話
希望人們提起我說她曾拒絕了書記
河南商報:你認為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
春天裡:我美術專業畢業,看安徒生童話長大的。外表還算時尚,內心其實很保守。我從不是道德楷模或道貌岸然那類,自我感覺更近似於《大宅門》里的女版白七爺。其實自打畢業後,我快被社會培養得圓滑起來了。可惜一遇到這個事,我本性畢露,再次變成了孫悟空。
河南商報:每一個傳言的背後,都會有一個引子,你認為你這個傳言的引子是什麼?
春天裡:人們已習慣看到每個腐敗官員的背後,都有一群情人。他們把我和張某扯在一起,我想可能是因為外出采訪時,他總是喊我一桌吃飯吧。
還有一個原因是,張某被雙規後,我生病在家休息,再加上之前我離婚了,他們就把這些事情聯系在一起,說我被張某包養了。編謠言的人肯定是受艷照門刺激了,又弄出一個「光碟門」。
河南商報:傳言對你的生活有什麼影響?
春天裡:我的月工資也是一千多元,我想還房款,想給孩子個美好的未來,這些都需要我放低姿態,俗里俗氣地去幾百塊幾百塊地掙。謠言嚴重損害了我的形象,晚會、婚禮司儀我幾乎接不到,我又去開辟新的兼職,去賣電影票,賣車,這些經濟上的損失我可以不在乎,但我不能容忍清白名譽被潑臟水。
河南商報:你希望通過辟謠,達到一個什麼樣的結果?
春天裡:張某被雙規後,商水開始盛傳我曾被他包養了。我還要在家鄉生活一輩子,不希望以後的幸福為此受到影響。希望我有一天能戰斗到這樣的結果,人們背後提起我,不是說:她就是那個和書記鬧緋聞的女人。而是說:她就是那個拒絕了書記, 而且辟謠成功的女人。
8. 古代姓陳的名人的小故事(簡單概括)
【陳姓得姓始祖——陳胡公】
陳姓來源於媯姓,陳姓人是舜帝的後裔。在舜當天子之前,堯把他的兩個女兒嫁給了舜,並讓他們居住在媯河邊。於是舜的後代便稱為媯姓。西周初年,周武王滅了商朝以後,他找到當時舜帝的後代媯滿,把大女兒嫁給他,封他在陳,建立了陳國,定都宛丘(今河南淮陽)。他選賢任能,揚善罰惡,勵精圖治,使陳國強盛了許多年。媯滿死後,謚號為胡公,故又稱陳胡公、胡公滿。他的子孫便以國為姓,稱為陳氏,並尊陳胡公為陳姓的得姓始祖。
【陳姓其他古代歷史名人】
陳
勝:陽城(今河南省登封東南)人,秦末農民起義將領,建立張楚政權,第一個翻開了封建社會農民起義的歷史篇章。
陳壽(233-297),西晉史學家。又作長壽,字承祚。蜀國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北)人。少時好學。仕蜀時為散騎黃門侍郎。入晉後,司空張華愛其才,薦為孝廉,任佐著作郎,出補陽平令,後歷任著作郎、治書侍御史。晉滅吳後,他廣泛收集三國時期的官私著作,著成《三國志》,分成三書,即魏書30卷、蜀書15卷、吳書20卷,條分縷析,平行敘述,在斷代史中別創一格。後人推重他的史學和文筆,把《三國志》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並列,稱為四史。他還著有《古國志》、《益...【陳姓得姓始祖——陳胡公】
陳姓來源於媯姓,陳姓人是舜帝的後裔。在舜當天子之前,堯把他的兩個女兒嫁給了舜,並讓他們居住在媯?河邊。於是舜的後代便稱為媯姓。西周初年,周武王滅了商朝以後,他找到當時舜帝的後代媯滿,把大女兒嫁給他,封他在陳,建立了陳國,定都宛丘(今河南淮陽)。他選賢任能,揚善罰惡,勵精圖治,使陳國強盛了許多年。媯滿死後,謚號為胡公,故又稱陳胡公、胡公滿。他的子孫便以國為姓,稱為陳氏,並尊陳胡公為陳姓的得姓始祖。
【陳姓其他古代歷史名人】
陳
勝:陽城(今河南省登封東南)人,秦末農民起義將領,建立張楚政權,第一個翻開了封建社會農民起義的歷史篇章。
陳壽(233-297),西晉史學家。又作長壽,字承祚。蜀國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北)人。少時好學。仕蜀時為散騎黃門侍郎。入晉後,司空張華愛其才,薦為孝廉,任佐著作郎,出補陽平令,後歷任著作郎、治書侍御史。晉滅吳後,他廣泛收集三國時期的官私著作,著成《三國志》,分成三書,即魏書30卷、蜀書15卷、吳書20卷,條分縷析,平行敘述,在斷代史中別創一格。後人推重他的史學和文筆,把《三國志》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並列,稱為四史。他還著有《古國志》、《益部耆舊傳》,編有《蜀相諸葛亮集》等。
9. 豫劇簡介
豫劇,原稱「河南梆子」,也叫「河南高調」,因為河南省簡稱「豫」,解放後定名為豫劇。是河南省的主要劇種之一。
豫劇形成以後,由於語音方言的不同,在各地流傳過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路流派:以開封為中心的唱法稱「祥福調」;以商邱為中心的唱法稱「豫東調」,又稱東路調;以洛陽為中心流傳的唱法稱為「豫西調」,又稱西府調、靠山簧;豫東南沙河流域流傳的唱法稱「沙河調」,又稱本地梆。
豫劇音樂豐富多采,唱腔屬板腔體。唱詞通俗易懂,多為七字句或十字句。它有獨特的板式結構和比較完整的音樂程式。可分為慢板、流水板、二八板、飛板四大板類。豫劇的伴奏樂器分文武場面,文有二弦、三弦、月琴,稱之為老三手或仨弦手。
後因二弦音色尖噪而代之以板胡。武場常用的樂器有板鼓、堂鼓、大鑼、小鑼(又名堂鑼或手鑼)、手鑔、梆子、手板等。
豫劇傳統劇目約有七百餘出。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對花槍》、《三上轎》、《地塘板》、《提寇》、《鍘美案》、《十二寡婦征西》等。建國以後,經過推陳出新,出現一批優秀傳統劇目,如《穆桂英掛帥》、《破洪州》、《唐知縣審誥命》等,普遍受到人們的歡迎;
同時還有改編演出的歷史劇《花木蘭》,神話劇《白蛇傳》,創作演出的現代戲《朝陽溝》、《劉胡蘭》、《李雙雙》,移植演出的《小二黑結婚》、《羅漢錢》、《祥林嫂》、《五姑娘》、《紅色娘子軍》等許多劇目。
由於音樂工作者的創新與出新,譜寫出了一批膾炙人口的音樂唱腔,從而使豫劇成為全國人民所喜聞樂見的一種戲曲形式。
豫劇的行當和班社,俗話說:「四生四旦四花臉,八個場面(即一鼓二鑼仨弦手,梆子手鑔共八口)倆箱倌」。
四生是大紅臉(又叫紅凈、戲生)、二紅臉(又叫馬上紅臉)、小生、邊生(又叫二補紅臉);四旦是正旦(青衣)、小旦(花旦、閨門旦)、老旦、帥旦;四花臉是黑頭(副凈)、大花臉、二花臉、三花臉。正因為是男八女四的行當,把四生四花臉叫做外八角,以男角為主的戲叫做「外八角戲」。
豫劇歷史上有名的演員,據鄒少和先生回憶:「宣統間,小旦李劍雲者,陽武人,天賦佳喉,清脆圓潤,高下疾徐,婉轉曲折,璣珠走盤,無不如意,又復善制新腔。自李氏出,劇風為之一變,優伶界中感嘆為空前絕後之才」。
比較著名的須生有張小乾、張同慶、澎海豹、許樹雲。名小生有黃儒秀(黃娃、黃馬褂)、王金玉(筱火鞭)。紅臉王唐玉成,武曹彥章等。自從出現女演員後,著名的演員有:王玉枝、陳素真、常香玉、崔蘭田等。解放後的著名演員有:魏雲、王善朴、高潔、陳新理、馬琳、柳蘭芳等。
(9)商水電影票擴展閱讀
在中國地方戲大家族中,有許多源遠流長、魅力獨具的劇種,崑曲、越劇、黃梅戲、川劇、豫劇等,可以列出一串很長的名字。但有一個基本的事實,就是這些劇種大都只在一個固定的空間內流傳,「變臉」雖奇但不出川,崑曲雖美但不過江,黃梅戲雖俏但只存在於一定的區域。
唯有豫劇不同,它雖是河南的地方戲劇種,但它的影響早已超出了河南。有案可查,豫劇在最興盛時期,流傳到包括台灣在內的20多個省市區,從三秦大地到「天府之國」,從青藏高原到東海之濱,皆有豫劇的專業院團和固定的觀眾群體。
就是在戲曲不很景氣的今天,豫劇還仍然在全國13個省市保留著167個專業劇團、1300多個業余劇團的十萬從業人員。僅就這一點而言,全國其他任何一個地方戲劇種都只能望其項背。可以說,豫劇雖然姓「豫」,但豫劇不是河南豫劇,而是中國豫劇,是「大豫劇」。
豫劇之「大」體現在它深厚的文化傳承上。一種曲調,一種聲腔,一種語言,其實都是一種文化載體,它承載著一種文化基因,延續著一種文化傳統。豫劇產生於河南,它的母體是中原文化,而中原文化又是中華文化的核心。
豫劇經過300多年的發展,不僅成為一個獨具特色的地方戲劇種,更成為一枝傳承中原文化的藝術奇葩,中原文化中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精忠報國的愛國情懷、戀家念祖的故土情結、有容乃大的天下意識、天人合一的和諧理念,始終是豫劇表現的主要內容。這種深厚的文化滋養,使豫劇有了一種先天的文化優勢。
我們在欣賞古希臘悲劇時,總會感受到一種仰視而見的威嚴崇高,一種無法抗拒的精神力量,為什麼?就是因為古希臘悲劇的文化母體是產生於人類軸心時代的古希臘文明,它喚醒的是一種人類的共同記憶。
同樣,我們在欣賞其他地方戲時,可能只喚醒對局部文化某一個階段的記憶,但欣賞豫劇時則不同,那種家國情懷,那種鄉土氣息,那種酣暢淋漓會撲面而來,中華民族的堅忍不拔、錚錚鐵骨、大義擔當,會立即喚醒對民族傳統文化的整體記憶。
正是承載了這種深藏於一代又一代人血液里、靈魂中的文化基因,豫劇被賦予了一種巨大的生命氣場。不論何時何地,只要一聽到豫劇,哪怕是不經意之間,就會從心底迸發出一種家國意識,升騰起一種民族自豪,從而實現精神的回歸。
豫劇之「大」體現在它超強的傳播能力上。一個劇種的產生發展,必然依賴於一定的文化土壤,一旦離開了這種文化土壤,這個劇種就很難生存下去。如越劇也曾在全國20多個省市有專業劇團,但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最後又回到了它的原生地。
但豫劇不同,它走到哪裡就會在哪裡落地生根,具有超強的傳播能力和頑強的適應性。很難想像,半個多世紀之前一個小小的豫劇隊到達台灣,在兩岸長期隔絕的情況下,它竟然能頑強地生存下來,並成為台灣與京劇並列的兩個公辦劇團之一。豫劇之所以能夠傳播到全國20多個省市區,原因在於它是與中原文化一起向外傳播的。
試想,當年台灣如果沒有50萬河南籍老兵,也就不可能成就台灣豫劇團。因為在兩岸隔絕的狀態下,聽豫劇就是台灣老兵排遣鄉愁的文化寄託,就是他們思鄉的文化想像。
豫劇在全國其他省份的發展大概也如此,如果沒有當年數萬河南戍邊將士,沒有當年無數河南支邊知青,沒有當年大批河南人向外遷徙,就不可能有新疆、青海、甘肅、四川等省豫劇團的出現。
可以說,河南人出現在哪裡就會把中原文化帶到哪裡,當然承載著中原文化基因的豫劇也就會被帶到哪裡。正是中原文化「根」文化的特性和兼容並蓄的品格,為豫劇的傳播提供了動力,並最終成就了中國豫劇。
豫劇之「大」體現在它取得的豐碩成果上。作品是一個藝術家的立身之本,同時也是一個劇種繁榮的標志。衡量一個劇種是否有創新的活力,最關鍵的是看它能否不斷地創作出經得起歷史和人民檢驗的作品。在這一點上,豫劇恰好作出了最生動的說明。
歷史上,河南曾創作出《花木蘭》《穆桂英掛帥》《朝陽溝》《倒霉大叔的婚事》等眾多豫劇經典劇目,一個《朝陽溝》就傳承了三代人,演出了5000餘場,為中國戲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有目共睹的貢獻;
同時,還產生了常香玉、陳素真、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桑振君、唐喜成、牛得草等一大批聞名全國的豫劇名家,他們如璀璨的明星,閃耀在新中國的藝術天空。
新世紀以來,豫劇更是厚積薄發,突飛猛進,《程嬰救孤》《鍘刀下的紅梅》《清風亭上》《香魂女》《常香玉》《村官李天成》《蘇武牧羊》《焦裕祿》等,接連獲得「文華」獎、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等國家級大獎,數量雄居全國地方戲劇種之冠,展示了豫劇繁榮發展的強勁活力。
正如一些專家所言,新世紀中國戲曲發展的一個重要現象就是河南戲劇的崛起,而河南戲劇的崛起主要是豫劇的崛起,形成了全國戲劇看河南、河南戲劇看豫劇的大好局面,標志著豫劇迎來了最好的發展時期。
豫劇之「大」體現在它敢與人類一切優秀文明的交流爭鋒上。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任何一種民族文化都應該有拿到世界上去交流的勇氣與構想,因為,只有在與人類一切優秀文明的交流碰撞中,才能夠去了解世界,才能夠去認識自己。在這一點,豫劇也進行了很好的實踐與嘗試。
自2008年起,豫劇《清風亭上》赴巴黎參加中國戲曲節,赴土耳其參加第14屆黑海國際戲劇節;
《大祭樁》赴義大利參加阿維利諾國際戲劇節,到奧地利維也納大學交流演出;
《畫皮》赴比利時參加第九屆那慕爾國際藝術節;豫劇電影《香魂塘畔的香魂女》榮獲第48屆休斯敦國際電影節兩項大獎;
河南豫劇團還與台灣豫劇團合作,在新加坡舉辦「亞洲豫劇論壇」。
此外,在配合「中非合作論壇」「歡樂春節」「中韓文化交流年」「中泰文化交流年」「中巴文化交流年」等國家重大對外文化交流活動中,都有豫劇人的身影。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豫劇《程嬰救孤》先後赴義大利、法國、美國、泰國、巴基斯坦交流演出,並登上紐約百老匯舞台,而且完全按照百老匯的游戲規則,採用市場化的商業運作模式,開創了中國地方戲首登百老匯舞台的先河。
戲曲電影《程嬰救孤》榮獲第15屆洛杉磯國際家庭電影節最佳外語戲曲片獎,刷新了中國戲曲電影在該領域里的空白。日前,該劇組又接到國外有關機構邀請,今年將第三次赴美到百老匯、好萊塢演出,並到加拿大開展文化交流。
豫劇代表著中華文化,站在了中華文明與人類文明對話的最前沿,不僅提振了中華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也為民族文化參與人類跨文化交流積累了寶貴的經驗,成為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張名片。
豫劇之「大」體現在全國豫劇交流合作的大格局上。長期以來,由於受各種條件的限制,全國豫劇院團一直缺乏深入的交流,更談不上卓有成效的合作。但這種局面現在終於被打破。
2013年7月,河南豫劇院成立之後,以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李樹建為核心的領導班子,心繫全國豫劇的發展,既管好腳下又兼顧天下,上任伊始就多次到外省調研豫劇在當地的生存狀況,並盡最大努力對他們進行幫扶,如邀請新疆石河子豫劇團到河南參加黃河戲劇節,並在河南巡演;派專人到河北沙河市,幫助組建沙河市豫劇團。
為加快全國豫劇人才的培養,促進全國豫劇院團的交流合作,2015年又先後舉辦了「首屆全國豫劇高級表演人才培訓班」「全國豫劇院團交流工作會」。
為展示全國豫劇的藝術風采,由河南省委宣傳部、河南省文化廳、(河南)中華豫劇文化促進會主辦,河南豫劇院、恆品文化·戲緣承辦的「中國豫劇優秀劇目北京展演月」已於3月12日在北京拉開帷幕,來自全國6個省市13個豫劇院團的23台優秀劇目輪番上演。
這是全國豫劇首次聯合在北京展演,其時間之長、劇目之多、陣容之大,在豫劇發展史上尚屬首次,在全國地方戲中也首開先河,標志著全國豫劇交流合作、協同發展的大格局已經形成,必將促進豫劇在全國的繁榮發展。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在黨和國家大力繁榮社會主義文藝、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大豫劇」奏起的是中國戲曲的盛世交響,展現的是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同時也吹響了豫劇進軍全國和世界的集結號。「大豫劇」的旗幟將更多地飄揚在世界各地,成為「中國夢」中最動人的華彩篇章。
10. 舊上海真有越劇名伶商水花嗎
這是《舞台姐妹》里的角色,真實的商水花並不存在,她的原型應該是越劇名伶,越劇十姐妹之一的筱丹桂。 筱丹桂(1920—1947),越劇女演員,原名錢春韻,又名錢春鳳,浙江嵊縣長樂鎮人。
她1930年進高升舞台學藝,拜俞傳海為師,先攻老生後改旦,1938年4月進入上海卡德、國泰等戲院演出,享有盛譽,當時有「三花不如一娟,一娟不如一桂」之說,後與徐玉蘭、賈靈鳳組成丹桂劇團,成為滬上四大越劇班社之一。1947年8月參加越劇界「十姐妹」聯合義演《山河戀》,飾宓姬。不幸的是,她在1940年5月被當時筱丹桂的老闆張春帆看中,並最終因和冷山看一場電影,陷入了和冷山與張春帆的情感糾葛與緋聞事件,於1947年10月13日服「來沙爾」含恨而死。
她嗓音甜潤,扮相俏麗,文武兼長,旦角戲和女扮男裝戲均很出色。唱腔學施銀花,輕松活潑,流暢悅耳,尤其是眼睛,被人們贊頌像活的一樣。代表劇目有《仁義緣》、《再生緣》、《碧玉簪》、《西廂記》、《馬寡婦開店》、《玉蜻蜒》等。留有《西廂記·拷紅》、《倭袍·刁劉氏》、《馬寡婦開店》、《玉蜻蜒·張氏勸夫》等唱片傳世。
誕辰:1920年,農歷庚申年
逝世:1947年10月13日,農歷丁亥年八月廿九日,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