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灌陽縣的文化
舞蹈
長鼓舞:是西山瑤族人民的傳統舞蹈,單人或集體表演。長鼓用泡筒木挖制,牛皮蒙成鼓面,兩頭鼓面直徑各約20厘米,鼓身通長1至1.2米。表演時,左手緊握鼓腰,右手擊鼓,上豎下斜,弓箭步,左右前後轉動,前進後退,蹦跳穿插,快慢協調,與步伐合拍。加之鑼、鼓、號角伴奏,氣派雄偉。1955年參加省文藝會演,被評為三等獎。
採茶舞:又名師公舞,流傳文市、水車、新圩等鄉鎮。跳舞的人(一般6至8人),帶上男女面具(鬼臉殼),以笛子和鑼鼓伴奏師公牌調。初跳四方形,作採茶動作,四角轉身穿插重復數次,後圍起圓圈,動作由慢到快使勁追趕,乏力者退出淘汰,堅持最後一人為勝者。1958年由縣文化館整理,豐富了內容和形式,參加地區民間文藝會演,獲節目三等獎。
花燈舞:流傳觀音閣、洞井等鄉鎮,由10餘人表演,演員左右手各執一碗形燈,出場後,舞台燈光微明或熄燈,演員執燈組成各式圖案,時而成一條火龍,高低起伏,迴旋游動,時而成數朵蓮花或各種形狀的火圈,演員邊唱邊舞,音樂優美動聽。
清唱
又叫「坐唱」,是民間最簡單的一種曲藝形式,藝人多在夏天夜晚到街頭、村坊院落說唱,人群圍坐靜聽,唱的內容多是桂劇中的一折或一出戲。這種「坐唱」形式在清朝和民困時期比較盛行,流傳黃關、城關、新圩、文市、水車等地。婚、喪、祝壽以清唱桂劇、彩調為主,亦有配簡單樂器演唱的。
漁鼓
表演形式簡單,一人手捧漁鼓筒,一邊拍打一邊唱,唱中夾白。曲子是民間流行的小調。說唱自如,表演生動,縣內各地流行。這種形式又可在舞台作節目表演,多種樂器伴奏。 狗頭洞遺址
狗頭山狗頭洞位於縣檢察院和縣衛生局後,為泥盆系石灰岩溶洞。1982年2月,縣檢察院用此洞作倉庫,將洞口炸開,洞內堆積層全部被取出,在堆積層中發現有犀牛、大熊貓、劍齒象牙殘片、野豬牙和其他獸骨骨骸化石,石化程度較深,在洞口處還發現兩件磨光石器。從動物化石石化程度和動物的組成性質看,石器與動物化石不是同一個時代的產物。當時洞內堆積物已被挖光,洞穴性質無據可考,但動物化石屬更新世晚期。
江頭村洞穴遺址
位於新街鄉馬山江頭村後山腰處。洞內地面乾爽,近洞口處發現石斧1件(長29厘米,寬、厚8厘米,有磨光痕跡)、石杵1件(長31厘米,厚9.5厘米),有明顯使用痕跡,離洞口5米處有一厚層灰燼(火坑)。洞內發現獨腳黑陶豆(燈)1件,地面散落有陶片和石片。該遺址屬新石器時代早期洞穴遺址。
李拐山洞遺址
位於水車鄉水車村東南面約1公里處。山高約20米,山圍約160米;洞口東偏南15度,洞口高2.3米,寬1.2米,內深約21米,寬約15米:洞內發現有石斧、石硨、陶片等,此山附近地面散布紅陶片和石器。從發現的磨光石器看,此洞為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
五馬山遺址
位於水車鄉夏雲五馬山下。1977年11月由自治區文物隊和縣文化部門組成的發掘隊,與水車村群眾結合,對該遺址進行探測和發掘,開探方9個,發掘面積200餘平方米,出土一批約1萬年至4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晚期文物及圓角長方形半地穴房屋遺址。房屋木柱洞間距0.7米至1.2米,東西長4.7米,南北寬3.1米,為木柵欄結構,錐形頂。其地面低於原生土0.9米至1米,靠北角發現有火坑,坑內有0.6厘米厚的灰燼。距火坑1米處有斜形二級土坡,坡上有紅陶片和黑色殘缺的陶碗,屋坑內有陶片、石斧、石杵、石鏃等,該遺址共出土文物383件。
金家山遺址
位於新街鄉丁塘口張家灣村南,已被群眾墾植,石器遺物暴露於地面或淤積泥中,散布在長約200米、寬約150米的范圍內,西端未被開墾的草地上遺物較多。在此採集到陶器腿部、沿口等物和石斧、石鑿、石環、石錘、礪石、穿孔石鏟等文物213件,系新石器時代中、晚期遺址。
三角塘山坡遺址
位於新街鄉魯草塘村南約75米,已被墾植和安葬近現代墓,文化層受到破壞,遺物暴露出地表,散布在山頂及西南山坡上。採集的石器有石斧、石鑿等,磨光石器較多,打制石器較少,可推斷是新石器時代中、晚期遺址。
古城崗遺址
位於新街鄉湘溪村古城崗,含城子嶺、城外山和湘溪村後西側三個山坡,均有石器散布,較集中的為古城崗中央地段。該遺址均被擾亂,整個文化層被破壞。採集的石器有石斧、石鏟、石鑿、研磨棒、礪石、石鐮、陶器和印紋堅陶片共84件,為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1981年被列為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大嶺頭山坡遺址
位於紅旗鄉三聯杉樹山村東。整個山形為中間隆起,四周坡度很小。遺物分布主要在東北面,地表採集的有磨光石器,為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
四方山遺址
位於黃關鎮東陽白沙村東約500米。地表散有遺物,多分布在西面和南面的山腰和山腳。採集有石斧、穿孔石刀、石片等石器,大小一般在長7至8厘米,寬3至5.7厘米,厚0.9至1.6厘米之間,器形較完整,均系磨光石器,為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
『貳』 桂林代表團赴湖南悼念袁老,袁隆平曾在桂林留下了怎樣的足跡
桂林曾經是他追夢的重要之地
袁隆平院士曾多次到過桂林袁隆平院士一生致力於雜交水稻,他曾多次來桂林,並於2019年在桂林灌陽建立了自己的工作站。
在剛剛獲得共和國最高榮譽之後,2019年,袁隆平院士工作站在灌陽縣新圩鎮小龍村揭牌
產生出這份奇跡的稻田,位於灌陽縣黃關鎮的聯德村,是袁隆平院士領銜超級稻高產攻關示範基地之一,示範面積3000畝。
灌陽超級稻高產攻關示範基地。
示範基地畝產連年創新高,贏得了袁隆平頻頻點贊:“桂林山水甲天下,水稻也甲天下”,“可以把灌陽的栽培技術推廣到廣東、湖南、重慶、浙江等地”。
當天是袁隆平那一年第三次來到灌陽,他的目標就是再創紀錄。
袁老一下車,就查看起稻子的情況。可以這樣說 沒有袁隆平 就沒有現在的桂林,他不僅僅是水稻之父 ,還是桂林的父母 天下的衣食父母
全新大片,場面壯觀,浩資十五億打造的真3D《牽你過河》今晚八點准時開播
『肆』 廣西桂林灌陽縣興鑫網吧在什麼路
你在文化大廈門口打的!最合算.因為走過去50米就是興鑫網吧.在老電影院那裡.
『伍』 黃格勝的人物履歷
黃格勝曾在美國洛杉磯、舊金山、夏威夷舉辦畫展和講學;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舉辦畫展,作品被荷蘭國家藝術館收藏;在桂林、柳州、南寧、廣州、深圳、台灣等地舉辦個人畫展15次;
2013年1月27日,當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一屆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副主席。
2012年 6月1日來自中國廣西的著名國畫家、廣西藝術學院院長黃格勝教授1日在美國國會圖書館舉行了其中英文新畫冊《黃格勝——灕江百景圖》的首發式。
2008年 12月國畫家黃格勝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第九屆全國人大代表; 第十屆
全國政協常委; 致公黨第十二、十三屆中央常委; 政協廣西壯族自治區第七、九屆委員會常務委員。
2008年 1月23日國畫家黃格勝任廣西壯族自治區第十屆政協副主席。
2007年 國畫家黃格勝廣西藝術學院院長,致公黨(原「天地會」)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主任委員(兼)。廣西首屆十大傑出青年;廣西首屆銅鼓獎獲得者。
2007年 國畫家黃格勝榮獲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
2007年 國畫家黃格勝院長被教育部評為全國高等學校教學名師,主講的「國畫山水寫生」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課程。
2006年 6月年黃格勝教授應美國國會圖書館邀請在國會圖書館舉辦畫冊首發及學術演講會,成為中國畫家登上世界頂級權威學術機構美國國會圖書館講台第一人。
2005年 國畫家黃格勝中國畫作品《灕江煙雨》隨「神六」遨遊太空。
2004年國畫家黃格勝獲「黃賓虹獎」。
2001年 國畫家黃格勝作品《老屋紀事》入選2001「百年中國畫展」。
1999年 國畫家黃格勝廣西藝術學院院長,自治區文聯副主席(兼)。
1998年 國畫家黃格勝任院長。
1995年 國畫家黃格勝勝任廣西藝術學院副院長。
1994年 國畫家黃格勝勝任廣西藝術學院院長助理。
1992年 國畫家黃格勝任教授。
1987年 國畫家黃格勝任副教授。
1982年 國畫家黃格勝研究生畢業留校。
1980年 國畫家黃格勝考取廣西藝術學院研究生,師從著名畫家黃獨峰先生。
1977年 至1980年國畫家黃格勝廣西灌陽縣文化館做美工。
1970年 至1977年國畫家黃格勝在廣西灌陽縣電影院做美工。
1966年 國畫家黃格勝初中畢業後因「文革」輟學。
1950年 9月國畫家黃格勝生於廣西,黃格勝自幼酷愛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