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電影片中的彩色圖像又是怎麼來的呢
自然界的顏色,可以由紅、綠、藍三種合成,這叫做「三原色原理」。同樣,任何一種彩色也可分為三原色。彩色電視就是用三原色原理來傳送彩色圖像的。
在彩色電視用的攝像機中,過去要用三個攝像管。彩色畫面通過一個分光系統,被分成紅、綠、藍三個畫面,通過三個攝像管把這三種畫面都變成強弱不同的電信號,再由電視播送系統把這些信號播送給接收機。彩色電視接收機中用的是彩色顯像管,在它的熒光屏上分布著很多很小的發光單位,每個小單位塗有三種熒光粉。電視接收機按收到信號的大小,射出三束強弱不同的電子束,各自打到與它們相對應的三種熒光粉的小點或小條上,這三種熒光粉可分別發出紅、綠、藍三種色光,把這三種色光重合起來,就可得到原來的彩色畫面了。
在傳送三個色光信號時,一般可分為同時制和順序制兩大類。同時制是把紅、綠、藍三個原色信號同時送給接收機;而順序制則是按一定順序輪流傳送紅、綠、藍三個原色畫面,只要使其傳送速度足夠快,觀眾看到的仍會是一個完整的彩色圖像。
隨著技術的改進,現在的攝像機已多採用單管攝像,但其所利用的最基本的原理仍是相同的。
八十年代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計算機及媒體技術開始出現,它可用計算機處理多種形式的圖像(包括圖形、彩色或黑白靜態圖像、彩色或黑白視頻動態圖像、動畫等)和多種形式的聲響(包括語音、音樂、音響合成效果等)等多種媒體信息。多媒體技術涉及到認知學、心理學、人機工程學、人工智慧、軟體工程等諸多的學科理論,是一種很有前途的技術。
於是多媒體教學系統也開始出現,它可藉助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對教學內容進行設計、製作和展示,並且製作精美、圖文並茂、有聲有色、動靜結合,且製作、提取和修改都很方便,因而這種教學系統將成為未來教學改革的一種新趨勢。
⑵ 電影院播放的3D電影,用攝影機拍下來後戴眼鏡看,還能看出3D效果嗎
別聽那個人瞎jb亂說,紅藍3d只是根據顏色不同,一隻鏡片過濾一種顏色達到兩隻眼看到不同畫面的效果,片源只是兩個顏色疊加,直接屏攝帶上紅藍眼鏡看是有效果的,因為顏色信息不可能錄不全。
而如果是偏振3d就不好弄了,簡單的說就是投影的時候不是兩個不同的顏色,而是兩個不同方向的偏振光,而偏振鏡片你可以想像成百葉窗,比如百葉窗打開20度的時候你從縫里往外看,和打開40度的時候往外看,看到的風景是不一樣的,角度挑的好的話看到的風景可能完全不重疊,偏振眼鏡就相當於兩個眼睛各裝一個不同角度的百葉窗,而你用相機直接錄的話相當於你不是從縫里看,而是正對著百葉窗看,所以理論上說你可以在相機前面放上偏振鏡同一位置角度什麼的,左右眼分別錄一次然後自己合成3d片源
⑶ 關於攝像機的問題!
505不錯的 或HD7
⑷ 在電影院內想把銀幕上圖象拍攝下來,如果使用閃光燈,照片會怎樣
因為電影銀幕上的圖像實際上是「影子」,用閃光燈,影子當然就沒了,結果拍下來的是一片空白
⑸ 攝像機 電影模式 是什麼意思電影膠片又有哪些好處
電影模式就是16:9模式,寬屏模式.一般我們看的電視是4:3模式.
拍攝時其實不推薦用這種模式,因為4:3的模式後期加個遮幅是可以達到16:9效果的.
16:9拍出來的效果跟4:3沒什麼不一樣(就相同機而言).一般的攝相機可調的是錄制的兆數.比較50M的肯定要比25M要清晰,相對的,25M拍一小時的帶子,50M就只能拍30分鍾了.
25M是標清的標准,50M可以算高清了.50M以上的是轉播級設備.
電影是用膠片拍的,電視是用磁帶或數碼帶拍的.
膠片的色彩飽和度是磁帶不能比的,就像膠片拍出來的電影,可以放到大熒幕上,但是一般的磁帶拍出來的,放到大銀幕上可能就會很粗了.
數碼現在接近了膠片的標准,但目前還是無法超越膠片的.
⑹ 使用彩色低照度的監控攝像頭有什麼好處呢歐巴歐尼,求告知!
太平洋安防歐巴告訴你,低照度監控攝像頭就是要以彩色圖像來監控各種各樣的場景,幫助快速鎖定目標。很顯然低照度監控攝像頭的優勢在於它的低照特性,即使在光線不好的情形下,亦可實現清晰的彩色圖像。
與紅外監控攝像頭相比,低照度監控攝像頭的優勢體現在如下方面。
穩定性好
紅外監控攝像頭需要增加一個紅外燈,紅外燈主要有LED紅外燈、陣列式LED紅外燈和激光紅外燈等這幾種,他們的共同特點是發熱量大且壽命短。在紅外燈損壞之後,整個監控攝像頭也就無法使用,而且由於發熱量大,監控攝像頭內部溫度過高,會出現電子器件的「溫漂」現象,影響整個監控攝像頭的穩定性。
圖像為彩色
在有大量紅外光的場景中,沒有辦法很好做到精確的白平衡,所以一般的彩色監控攝像頭在Sensor之前都會有紅外濾鏡以起到過濾紅外光的作用。紅外監控攝像頭在紅外燈開啟時,存在大量的紅外光,此時肯定不會使用紅外濾鏡過濾掉紅外光,只能使用全透濾鏡並切換成黑白圖像。
圖像亮度均勻
市面上的紅外攝像機的紅外燈一般只能照射到整個圖像場景的中心部分,導致整個圖像的中心亮度很高甚至過曝,而四周圖像很暗甚至全黑,也就是人稱的「手電筒現象」。有些監控攝像頭宣稱已解決「手電筒現象」,但也只是根據中心區域的圖像亮度降低了紅外燈的功率或者降低圖像的亮度。真正的圖像亮度不均勻的問題並沒有解決。
沒有紅外失焦現象
紅外光的波段比可見光的波段長,彩色圖像和黑白圖像的聚焦點存在細小的差異。導致白天在不啟動紅外燈的情形下,圖像是清晰的;到了晚上啟用紅外燈,圖像便模糊了,細節損失很嚴重。現在有些監控攝像頭利用自動對焦功能來解決這個問題,但由於現有自動對焦功能的固有缺陷,如對特定場景會失焦,因此無法很好地應用。
低照度監控攝像頭當下現狀
現在市面上低照度監控攝像頭大多宣稱其彩色成像的最低照度可達0.001Lux。實際在這種照度下,監控畫面中的物體只能看到一點邊緣,色彩信息幾乎不存在。所以,低照度監控攝像頭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需要解決遇到的各種各樣的監控環境問題,需要綜合不同技術應用到低照度監控中,使監控攝像頭在低照度環境中仍能保持圖像色彩還原的真實性、圖像畫面的清晰度、視頻流暢性以及雜訊抑制性能,能在低照度環境下為用戶提供真實、流暢的視頻監控信息。
⑺ 電影攝像機為什麼可以拍下畫面
第一節 攝像工作概況
一、攝像員類型
一般來說,我們可以把電視新聞攝像工作分為兩種類型:一是技術型攝像,一是編導型攝像。
1、技術型攝像
按照電視采訪的傳統做法,技術型攝像是指單純的攝像工作。這種類型的攝像記者主要任務是拍到符合要求的素材,但是這也不是簡單的攝像機操作者,他應該充分理解編導意圖,積極參與節目的製作,協助編導完成對事件的報道。
2、編導型攝像
所謂編導型攝像,是指記者一人集采訪、拍攝、編輯於一身,既是編導,又是攝像,還要完成編輯工作,西方許多國家的電視新聞工作者就是編導型攝像。從節目創作的角度來說,編導自己拍攝,更清楚什麼是有用的鏡頭,如何選擇拍攝報道角度,怎樣進行畫面表達。這種方式有利於創作者意圖直接體現,減少創作環節,是今後電視新聞工作的發展方向。當然也對創作者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記者要成為全才,在實際工作中才會得心應手。
二、不同節目類型的不同拍攝要求
1、 因節目樣式不同:各類節目有不同要求,如新聞節目敘述事件、散文詩(文學)節目表現情感,不同的拍攝方案。
2、 因拍攝重點不同:一般而言,拍攝是既要聲音、又要畫面,特定情況下會有重點:有時以聲音為主,有時以畫面為主,有時以特定細節為主,需要注意。
三、判斷畫面質量的標准
技術上的標准——聚焦(清晰度)、曝光、穩定、色彩(白平衡);
畫面的美感——構圖、色彩、表現力(感染力);
是否符合節目要求——節目主題、層次;
四、拍攝的基本要領
1、穩:電視畫面不穩、鏡頭晃動會影響畫面內容的表達,破壞了觀眾的欣賞情緒,使眼睛疲勞。
利用三腳架是減輕畫面晃動的有效辦法之一。在情況允許時,應盡量利用三腳架,或充分利用各種支撐物,如身邊的樹、電線桿、牆壁等等。
2、平:指所攝畫面中的地平線一定要平。尋像器中看到的景物圖形應橫平豎直,以尋像器的邊框為准來衡量。畫面中的水平線與尋像器的橫邊平行,垂直線與尋像器的豎邊平行。如果線條歪斜了,將會使觀眾產生某些錯覺。
3、准:一般指落幅要准。當某個技巧性鏡頭(推)結束時,落幅畫面中鏡頭的焦點、構圖應該是正好的。任何落幅之後的構圖修正,都會明顯地在畫面中表現出來,而且落幅後還在修正構圖會給觀眾造成一種模稜兩可的印象。「准」這一要領在攝像中是較難掌握的,如推鏡頭和搖鏡頭,畫面中的構圖在不斷變化,為了保持構圖均衡,常常結合兩種技巧,在最適當的時機,推和搖同時結束,落幅應當是最佳構圖。
4、勻:勻是指運動鏡頭的速率要勻,不能忽快忽慢,無論是推、拉、瑤、移還是其他技巧,都應當勻速進行。鏡頭的起、落幅應緩慢,不能太快,中間必須是勻速的。
第二節 攝像機的基本原理和結構、裝置
一、攝像機鏡頭部分的常用按紐和鏡頭的結構
(一)鏡頭部分主要按紐
(二)鏡頭部分重要構件有:聚焦環、變焦環和開關、光圈、微距鏡。
(三)攝像鏡頭的工作原理
二、攝像機機身部分的常用按紐
三、攝像機的光電轉換系統
四、攝像機錄像系統
第三節 攝像機(一體機)的調式和使用注意事項
一、攝像機開機時,各開關要置於以下位置
(1)光圈選擇開關——放在A檔,即自動光圈。手動光圈是M檔。
(2)增益開關——放在0 dB檔。
(3)電子快門開關——放在OFF檔。
(4)彩條/白平衡開關——置於「AUTO」位置。
(5)錄像機選擇開關(VIDEO)置於「AUTO」位置。
二、尋像器調節
尋像器是攝像機的窗口。攝像師通過它,可以選擇畫面角度、范圍,確定畫面構圖;同時還可以監看攝像機的工作狀態。
三、利用指示表檢查電池容量和視頻、音頻信號
1、電池容量; 2、視頻信號; 3、音頻信號;
四、調白平衡
調白平衡的目的是保證攝像機獲得機器需要的標准光源,從而使拍攝的畫面色彩還原正常。調白平衡的原理,是讓攝像機這只電眼「看」眼前的一個白色,讓攝像機認知「眼前」的白,調節攝像機的濾色片和放大電路,讓它輸出的紅(R)、綠(G)、藍(B)三路信號電平相等,還原出正確的顏色來。
五、調黑平衡
彩色攝像機拍攝黑白圖像時,必須輸出三個完全相同的圖像信號,才能重現出黑白圖像。因此,要想在設有光照時呈現出純黑畫面,必須調節黑平衡。亦即在輸出端要輸出三個很低但卻是完全相等的基準電壓。所以,攝像機不僅要調節白平衡,也要調節黑平衡。調節器黑平衡時,鏡頭光圈自動關閉,尋像器顯示「BLK:OP」字樣,數秒鍾後,再顯示「BLK:OK」字樣,黑平衡調節完畢。黑平衡調好後,相當長時間里不必再調節器。只有發現畫面的黑色不純時,才需要重調。
六、鏡頭後焦調節
七、調節時間碼
八、拍攝時的注意事項
1、暫停狀態不宜過長:暫停狀態是指錄像機的錄制暫停和放像暫停狀態。此時,錄像機中的磁鼓都是處於調整旋轉狀態,而磁帶繞緊在磁鼓上靜止不動。暫停時間越長,磁頭與磁帶間的相互磨損越嚴重。目前錄像機均有自動保護裝置,暫停時間超過一定時間後會自動使磁帶松馳而與磁頭脫開。雖然如此,也應盡可能地縮短暫停時間。
2、拍攝每個鏡頭應提前錄制5~10秒:這是因為錄像機從停止到磁帶以正常速度行走有一個伺服過程,這一過程錄制的圖像是不穩定的。另一原因是,後期進行電子編輯時,編輯系統要求素材帶上鏡頭的入點之前必須有至少5秒鍾的連續穩定畫面,以此信號作為編輯錄像機間同步鎖相的參考。如果不夠5秒,則編輯點畫面會跳動。
3、拍攝一場戲或一個動作結束時,不要馬上停機,應該多錄幾秒鍾。例如記者在現場報道完,不要立刻關機,應該讓記者不出聲地再停留幾秒。這樣為下一個鏡頭的編輯留出餘地。同時,考慮到後期的技術要求,拍攝的畫面長度要比實際用的時間長。
4、攝像師應注意,即使導演沒有要求,也要拍攝一些轉場鏡頭。因為轉場鏡頭是維持兩個鏡頭之間連續性的簡短鏡頭,非常有用,但它必須與實際事件有聯系。被攝體入畫出畫,近向堵鏡頭,背向遠離鏡頭等等。還應拍攝些空鏡頭,如藍天白雲,花草樹木,以備編輯時用。
5、拍攝有特徵的全景鏡頭,使人們能夠辨認出發生事件的地點,如交通事故,不能只拍撞毀的車輛等,還要拍一下出事地點的路標或建築物。
6、拍攝時如果有時間的話,應該做場記,可以准確地記錄每一個鏡頭的起始,也可以段落性記錄,有利於後期編輯。
7、注意考慮不同景別的搭配,如全景、中景、近景各佔1/3左右。
8、盡量採用順光或側順光拍攝。以色彩的亮度和飽和度的關系來看,只有亮度適中,色彩才最飽和。具體情況應根據編導的意圖、現場條件而定。
9、盡量避免畫面中出現高光點。這時畫面反差較大,效果不好,有過亮或過暗現象,CCD機會出現垂直拖尾現象。
10、使用攝像管攝像機時,陽光不能直射鏡頭,畫面出現強光時,應避開,以免燒傷攝像管。
11、攝像機使用前務必調整白平衡,若是室外拍攝,每1~2小時應進行一次白平衡調整,因為色溫在不斷變化。黑平衡無調整的特別必要,但為了預防萬一,使用前調整一次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