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長春發展歷史
遠古時期,在四萬年前舊石器時代,長春就出現原始人類「榆樹人」。新石器時代,出現原始紡織技術和原始農業(左家山遺址)。
夏商周及秦時期,肅慎族居於此。
漢至西晉時期,為扶余國轄地,公元346年起為扶余國都。
南北朝時期,公元493年,部分地區入高句麗扶余府。
唐渤海時期,屬渤海國扶余府,為渤海國的邊防重鎮。
宋遼金時期,北宋初,遼設黃龍府(即「直搗黃龍」之黃龍府,今農安縣城),屬東京道。 北宋末,金國建立,曾定都黃龍府。金天眷三年(1140年),改黃龍府為濟州。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改濟州為隆州。金貞祐二年(1214年),將州升為府,改為隆安府,屬上京路。
元明時期,元代設遼陽行省開元路管轄。明洪武八年(1375年),歸屬遼東都司三萬衛管轄。永樂元年,屬奴爾干都司亦東河衛,名為龍安站。明代中葉,屬兀良哈三衛。明朝末年,屬蒙古科爾沁部游牧之地。
清朝時期,清初,朝廷設柳條邊,對東北實行封禁政策,屬郭爾羅斯前旗扎薩克輔國公封地。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土地開始被大面積開發,人口劇增。清嘉慶五年(1800年7月),設置長春廳,置理事通判,隸屬吉林將軍,是長春正式設置之始,治所在今新立城鎮。
道光四年(1825年),治所遷至寬城子。同治四年(1865年),挖城壕、建築城垣,長春城成型。光緒七年(1881年),長春廳理事通判為長春廳撫民通判,並增設農安分防經歷。光緒十五年(1889年),長春廳升為長春府。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東北地區由軍府制改為行省制,長春府隸屬吉林省。
中華民國時期,民國2年(1913年),長春府改稱長春縣,置縣公署。民國14年(1925年),設立長春市政公所,實行市治。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翌日長春淪陷。1932年3月9日,偽滿洲國定都長春,改名為「新京」;8月,改為「新京特別市」,隸屬偽滿洲國國務院。1945年9月20日,中共東北抗聯和蘇聯紅軍進駐長春,偽都長春光復;12月20日,國民政府在長春市設置長春市政府,隸屬吉林省。
1948年10月19日,長春和平解放;21日,長春市改稱長春特別市,隸屬東北行政委員會。
1949年3月11日,長春特別市改稱回長春市;5月9日,長春市政府改稱長春市人民政府,隸屬吉林省。
1953年8月1日,長春市改為中央直轄市,由東北行政委員會代理。
1954年8月1日,長春市改為吉林省省轄市;9月27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從吉林市遷至長春市,長春市成為吉林省省會。
1955年2月22日,長春市人民政府改稱長春市人民委員會。
1958年11月,國務院批復雙陽縣、九台縣、德惠縣、農安縣和榆樹縣劃歸長春市管轄,長春市實施市管縣體制。
1968年3月6日,成立長春市革命委員會。
1979年,列為國家15個經濟中心城市之一。
1980年6月1日,長春市革命委員會改稱長春市人民政府。
1988年,國務院批復九台縣改為九台市(縣級)。
1989年2月,國家批准長春市為國家計劃單列市,賦予相當於省級的經濟管理許可權。
1990年12月26日,國務院批復榆樹縣改為榆樹市(縣級)。
1992年,國家計委將長春市列為沿邊開放城市,享有沿海開放城市同等的優惠政策。
1993年7月,國務院決定各省會市不再實行計劃單列;12月,長春市停止計劃單列市。
1994年7月6日,民政部批復德惠縣改為德惠市(縣級)。
1994年2月25日,經中共中央、國務院同意,長春市成為副省級市。
1995年8月,撤銷雙陽縣建置,設立雙陽區。
2005年,九台市卡倫湖鎮、龍嘉鎮、東湖鎮3個鎮劃歸二道區管轄,德惠市米沙子鎮、萬寶鎮和農安縣合隆鎮3個鎮劃歸寬城區管轄,此次調整使長春市城區面積擴大了31.5%。
2005年6月29日,吉林省人民政府決定將公主嶺市范家屯鎮的方正、泡子沿、盛家3個村(范家屯經濟開發區)整建制劃歸長春市管轄,建立長春汽車產業開發區。
2014年10月20日,國務院批復撤銷九台市(縣級)改為九台區。
2015年12月,中共吉林省委、省政府決定賦予農安縣政府地級市經濟社會管理許可權。
2015年9月,長春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長府【2015】45號文件,將東湖鎮、卡倫湖鎮所轄行政區域劃歸回九台區管轄,並與同年12月撤鎮改街道。
2016年7月,吉民行批【2016】2號文件,將龍嘉鎮撤鎮建街道,由二道區變更為九台區管轄。
2017年6月,國務院批復原則同意《長春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20年)(2017年修訂)》。
(1)長春春城電影院歷史擴展閱讀:
長春,簡稱「長」,別稱「春城」,是吉林省省會、副省級市、東北亞經濟圈中心城市,是國務院定位的中國東北地區中心城市之一,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
長春有著深厚的近代城市底蘊,是著名的中國老工業基地 ,是新中國最早的汽車工業基地和電影製作基地,有「東方底特律」和「東方好萊塢」之稱,同時還是新中國軌道客車、光電技術、應用化學、生物製品等產業發展的搖籃,誕生了著名的中國一汽,長春電影製片廠,長春客車廠,中科院長春光機所,中科院長春應化所,長春生物製品研究所等。
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長春,曾是偽滿洲國首都,是近代東北亞政治軍事沖突完整歷程的集中見證地,具有眾多歷史古跡、工業遺產和文化遺存。
長春居於中國東北地理中心,分別與吉林省松原市、四平市、吉林市和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接壤。2017年,長春共轄7區3縣(市),總面積20565平方公里,戶籍總人口為748.9萬人,市區人口438.3萬人。2016年2月國務院批復設立國家級新區長春新區。
長春享「北國春城」之美譽,綠化率居於亞洲大城市前列,中國四大園林城市之一;十次蟬聯「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國製造2025」試點城市;「首批全國城市設計試點城市」;位列《2015中國自然指數》中國十大科研城市第六位。
2. 東北電影院的歷史沿革
國民黨統治時期,「大陸劇場」曾一度被更名為「南京大劇院」。
1948年11月,沈陽解放,它被轉交給沈陽有關部門接管,並於1949年,有關部門正式命名為「東北電影院」。 1958年,東北電影院引進了35毫米寬銀幕電影。
文革期間,東北電影院曾被更名為「東方紅影院」,文革結束後恢復原名。
1987年,東北電影院率先探索了立體電影、70毫米寬銀幕電影、球幕電影等技術,其改進速度在全國前位。
1987年東北電影院實現放映收入142萬元,利潤70萬元。
1988年實現收入216萬元。
1989年,實現放映收入256萬元,利潤127萬元。跨入全國電影放映系統先進行列。
1998年,為迎接第八屆金雞百花電影節,市政府投資1700萬元對其全面改造,從德國進口先進的設備,使東北電影院各種功能更為完善。東北影院現有影視廳八個,基保有數碼震撼大廳,共三層,可容納觀眾1100人,有藍寶石高級電影廳白晝高級電影廳和綠色電影廳的及牡丹、茉莉、玫瑰影視廳等。
1999年,東北電影院引進了數字解碼立體聲技術。
2002年,東北電影院的票房突破300萬,占總市場份額的25%左右。
2003年11月28日 因太原街地區,東北電影院拆除。
原址西側中興百貨七樓建有垃圾新東北電影城。
3. 為什麼長春叫「北國春城」
長春,吉林的省會,著名都市,大家應該有很多人去過,今天,小編就來介紹一下長春的景點,大家去的時候能知道玩什麼!
4. 長春有幾家大型電影院
大型的已經不多了
除了長影世紀城外,比較大的還有人民大街的省文化活動中心,人民廣場的工人文化宮,重慶路的春城劇場,還有在大經路那邊也有一個,太久不去具體叫什麼已經不記得了
5. 長春電影製片廠的歷史沿革
長春電影製片廠是中國大型綜合性電影製片廠。是在1937年偽滿時期日本「株式會社滿洲映畫協會」基礎上建立。長春電影製片廠的籌備實際上從1945年日本投降之後就開始了,中共黨員劉建民、趙東黎秘密進入「滿映」,組織進步職工開展護廠斗爭,於1945年10月1日成立了「東北電影公司」,到1946年10月1日才正式命名為東北電影製片廠,曾因長春國共內戰遷至黑龍江省鶴崗市一段時間。首任廠長是袁牧之,當時的人員主要由延安、株式會社滿洲映畫協會和解放區其他一些電影工作者組成。
1946年內戰一觸即發,東北電影公司於5月23日遷往合江省興山市(即黑龍江省鶴崗市)。在一所小學校里搭設「廠房」,建起了新中國第一個電影生產基地。1946年10月1日命名為「東北電影製片廠」,同時調出大批幹部支援新廠建設,因此被形象地譽為「新中國電影的搖籃」。
1947年,廠長袁牧之提出「東影」的任務是「堅持製片生產,建立雛形,培養幹部,組織發行,催促國外訂貨」。解放戰爭時期,東影攝制了17輯新聞紀錄片《民主東北》,使用膠片30萬尺,有三名年輕的攝影師在戰場上犧牲:張紹柯,犧牲時30歲;王靜安,犧牲時27歲;楊蔭萱,犧牲時24歲。
隨著解放戰爭的勝利進展,1948年10月19日長春解放後,東影分批遷回長春 。
東影根據當時電影市場被美影片占據的狀況,進行了各類片種的試制。從1947年到1949年,他們創下了中國人發電影事業的六個第一:第一部木偶片《皇帝夢》,第一部科教片《預防鼠疫》,第一部動畫片《瓮中捉鱉》,第一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蔣》,第一部長故事片《橋》和第一部譯製片《普通一兵》。1949年4月,東北電影製片廠遷回到長春現址,攝制了《中華兒女》,《趙一曼》,《鋼鐵戰士》,《白毛女》等影片。
1955年2月,中共中央文化部決定,東北電影製片廠更名為長春電影製片廠。也就是這一年,影片《祖國的花朵》,《平原游擊隊》,《董存瑞》出品發行。
它不僅是個電影生產地,而且是個電影人員的培訓地。1960-1962年之間,這個廠還成立過電影學院,後來撤消。它下設總編室、導演室、拍攝室、美術室、音樂創作室、製片室、編刊室以及美工、照明、錄 音、化裝、服裝、道具、剪輯、特技等車間,甚至還有自己的洗印廠和電影樂團。 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過數百部故事片,它尤以拍攝農村題材和戰爭題 材的影片為長。作品充滿了原汁原味的鄉土氣息和黑土地特有的粗獷豪放 風格。近些年這個廠的不少作品有較重的商業化傾向,盡管這樣,像《過年》這樣的影片仍然為它贏得了榮譽。 長春電影製片廠在譯制外國影片方面是有極大貢獻的。至今人們仍然銘記的《列寧在一九一八》、《夏伯陽》和《瑞典女皇》這樣的優秀影片,都是由它介紹給中國觀眾的。 從1947年5月---1949年7月,東影先後派出了32支攝影小分隊深入到前線、工廠和農村,拍攝了大量極為珍貴的歷史文獻資料,編輯了十七集新聞記錄片《民主東北》,這是新中國第一部新聞記錄片,它不僅生動反映了東北解放戰爭、華北解放戰爭的面貌,而且真實記錄了遼沈、平津兩大戰役的部分實況。影片成功向海外發行,於1950年獲捷克卡羅維?發利第五屆國際電影節記錄片名譽獎。
《民主東北》記錄了大量的寶貴史料。優秀攝影師張紹柯、楊蔭瑩和王靜安為此犧牲了生命。
新中國電影事業的許多「第一」由長影創造。例如:
新中國第一部木偶片《皇帝夢》。影片生動揭露了蔣介石賣國內戰和獨裁的丑惡面目,歌頌了人民群眾的偉大力量(由陳波兒編導,1947年11月完成)。
新中國第一部動畫片《瓮中捉鱉》。影片描寫了蔣介石在美帝國主義支持下,發動內戰,但在人民力量打擊下,最終失敗,好似鱉在瓮中一樣。它的攝制完成,揭開了人民電影美術片的製作史頁(由朱丹編劇,方明導演兼動畫設計,1948年12月完成)。
新中國第一部科教片《預防鼠疫》。影片對於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細菌戰、撲滅鼠疫起到了重要的宣傳作用,同時開創了科教電影創作的歷史,在新中國電影史上具有重要意義(袁乃晨編導,1948年夏完成)。
新中國第一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蔣》。影片生動表現了人民軍隊和人民群眾的血肉關系,塑造的人物形象真實可信,演員的表演自然樸素,表演藝術家陳強在片中飾演一位老農民,這是他初登銀幕之作。後曾扮演《白毛女》中的黃世仁,《紅色娘子軍》中的南霸天,以演反派而著稱。
新中國第一部長故事片《橋》,1949年5月拍攝完成。影片第一次以工人為主角出現在銀幕上,具有鮮明的主題思想,在新中國電影史上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導演王濱,1951年成功制導了影片《白毛女》。美術設計劉宇光,1946年畢業於「滿影」電影專科學校,曾任長影第一任美術科長。相繼在《黨的女兒》、《上甘嶺》、《火焰山》、《神秘的旅伴》、《大渡河》和電視劇《少帥春秋》等影視劇中擔任美術設計。
新中國第一部譯製片《普通一兵》。從此,東影開始大量譯制蘇聯影片,為後來的譯制工作奠定了基礎。影片由袁乃晨導演,他是中國翻譯片的開拓者。1949年5月譯制。 1997年,媒體出身的趙國光接任廠長,原吉林省體育彩票中心主任劉麗娟任主管經營副廠長。1998年,長影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計劃。首先是開展土地置換,將長影老廠區21公頃土地以3億元價格賣給長春國信集團。同時提出「一廠三區」的計劃和「不拍賠錢片」的口號。隨後,貸款3億元加上自籌資金共6億元,建設長影世紀城。此後,長影又分別成立了由副廠長韓志君和宋江波牽頭的影視公司。並與吉林電視台合作成立了長影影視頻道。
2000年改制為「長影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簡稱「長影集團」。
2005年初,長影以買斷工齡、解除勞動合同等方式精簡人員。同時,大型旅遊項目長影世紀城竣工並投入運營。同時, 長影網路科技有限公司應運而生,一群愛好電影、志向相同的年輕人立志通過網路把長影精神傳遞到互聯網的每一個角落。
長影集團劉總曾這樣評價:「長影世紀城現今無論經濟效益還是社會效益都超出原來的預期。遊人明顯遞增,收入和社會影響力也在明顯提高。國家領導人去了也很多,看了之後評價也很高。前不久,曾蔭權到長影世紀城,他說和香港迪士尼可以媲美了,給予了高度評價,這對我們是一個鼓勵。」對於長影的未來,劉總信心百倍,「第一,希望把長影打造成為中國的電影產業集群;第二,打造一個亞洲比較有影響的,比較有特色的影視旅遊勝地,成為一個世界的電影娛樂中心。」
2010年,中國電影走入又一個春天,長影的新一輪春潮也正襲來。
6. 長春除了春城的稱號,還有哪些稱號
森林 城
長春是一座風光秀美的城市,是中國首批優秀旅遊城市之一。也是一座享譽中外的綠色城市,城市綠化率一直位於全國各大城市前列。
1989年,長春市開始實施「森林城」建設規劃,目前,長春市區大塊綠地建設初具規模,市區綠樹成蔭,,形成了以街路綠化為線、庭院和片林綠化為面,以公園、廣場、游園綠化為點,點、面、線相結合的綠化體系,整個城市鬱郁蔥蔥,彷彿是綠色的海洋。
2001年開始實施環城綠化帶建設工程,造林面積900多公頃,在城市周邊,形成了環城高速公路兩側90公里長、550米寬的綠化帶,成為城市一道美麗的風景。
2001年長春市城市綠化覆蓋面積6358公頃,建成區綠化覆蓋率38.7%,位於全國大城市前列。人均公共綠地面積5.4平方米。長春市政府被評為全國綠化先進集體,長春市被省命名為園林城市。
距市區9公里的凈月潭森林公園,面積達126.5平方公里,是亞洲最大的人工森林。
長春南湖
長春凈月潭
科技 文化 城
長春市科技力量雄厚,高等院校集中。擁有長春應化所、光學機械與物理研究所等馳名中外的獨立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機構98個。其中,自然科學和技術領域研究與開發機構73個,社會科學與人文領域研究與開發機構19個,科技信息與文獻領域機構6個。全市擁有專業技術人員41萬人,中科院和工程院院士26人,享受國務院及長春市人民政府特貼人員累計達到432人。在國內外享有聲譽的教授和研究人員近千人,科研裝備精良,人才資源豐富,是國內屈指可數的知識密集區。
長春市在光學、精密儀器、激光技術、高分子材料、生物製品、超導、汽車等方面的研究均居國內領先水平。中國第一輛載重汽車、第一輛鐵路客車、貨車和地鐵電動客車、第一台電子顯微鏡、第一台激光器、第一塊合成橡膠等等都是在長春研究和生產製造出來的。
長春是中國光學技術的發源地,有眾多的光電科研院所,優秀的科技及管理人才,領先的科技成果。2002年,長春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到400億元。目前,長春依託光電產業和醫葯產業的特色優勢,正在全力建設國家生物制葯高科技產業基地,打造長春中國「光谷」,其中3G手機、網盤等一批項目很快就能發揮效益。
長春市擁有吉林大學、東北師范大學等普通全日制高等院校27所,2002年底,在校生人數達到19.6萬人;各類成人高等院校10所,共招收本、專科學生5。7萬人,在校學生13.9萬人。
長春市文化事業繁榮發展。2002年,電影事業機構已發展到244個,文化事業機構225個,公共圖書館10個,總藏書量234萬冊,群眾文化事業機構161個,文化市場管理機構11個,文物事業機構9個。廣播電視覆蓋網進一步擴大。2002年,廣播人口覆蓋率100%;電視人口覆蓋率為100%。
科技改變生活
汽車 城
長春是中國汽車工業的搖籃,是全國矚目的汽車城,在中國汽車工業的歷史上立下了不朽的豐碑。
1953年7月15日,新中國第一座汽車廠在長春開工建設,掀開了中華民族汽車工業史上的新篇章;1956年7月15日,國產第一輛解放牌載重汽車在長春誕生,結束了中國不能生產汽車的歷史,使毛澤東等老一輩國家領導人「終於坐上了我們自己生產的小汽車」。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和幾代建設者的艱辛努力,第一汽車集團已形成中、重、輕、微、轎、客寬系列多品種的戰略發展格局,擁有紅旗、解放、夏利三個自有品牌和大眾、奧迪、豐田三個合資品牌。連續多年銷售量保持國內同行業領先。第一汽車集團生產能力達到近百萬輛,其中轎車50萬輛,中重型載貨車24萬輛,輕型車12萬輛,微型車10萬輛。產品遠銷東南亞、東北亞以及中非等地區多個國家,2002年度汽車銷量58萬輛,同比增長率45%,綜合市場佔有率達到18%。銷售收入突破845億元,同比增長34.5%,利潤總額43億元,同比增長率53.6%。
第一汽車集團已成為中國汽車工業規模最大、品種最全、技術較為先進的現代化汽車生產科研基地。集團擁有固定資產500多億元,產品有重、中、輕、微、轎、客等6大系列550多個品種,是一座集生產、科研、營銷、外經、外貿等為一體的大型企業集團,已經成為中國民族汽車工業的脊樑。
長春汽車工業基本上與共和國同時起步,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汽車工業在全市經濟社會中的主導地位不斷增強。八十年代末期,長春市在綜合產業基礎和優勢條件的基礎上,明確提出把汽車及為汽車配套的工業作為全市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優先扶持和發展,經過多年的建設與發展,到2002年末,長春市擁有規模以上汽車工業企業93家,現已形成以「一汽集團」為主體,以汽車研究所、吉林大學等科研機構為依託,以240多家為第一汽車集團配套的零部件企業為支撐的汽車工業體系,形成了一大批與汽車工業發展相關的企業群。特別是第一汽車與德國大眾合資以後,長春市汽車工業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
長春汽車零部件工業通過合資合作,進行大規模的結構調整和技術改造,形成了一定規模的配套體系。近年來,先後從美國、德國、日本、香港等數十個國家和地區引進先進生產技術和關鍵設備並與其進行合資合作,為第一汽車集團及國內外主機廠配套。成立了合資企業45戶,產品涉及2000多個品種。2002年,全市汽車零部件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109.9億元,利稅13.3億元。汽車工業成為長春市城市經濟發展的中流砥柱。
2002年汽車工業產值佔全市工業產值的51.5%,利稅佔69.2%,已佔據長春經濟的半壁江山,因此長春被人們稱為架在「汽車輪子上的城市」。2002年長春市實現汽車工業總產值(不變價)954.9億元,實現利稅141.3億元,固定資產凈值182.6億元,全行業從業人員14.2萬人,已成為名副其實的第一支柱產業。
「十五」期間,汽車工業仍是長春市第一支柱產業。長春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設中國長春汽車城」的宏偉目標。「中國長春汽車城」主要由五部分組成:一是以一汽集團為主體的整車和零部件生產基地。到2005年,第一汽車集團產量將達到108萬輛,產值超千億元;同時要大力發展汽車零部件配套工業。二是大力發展汽車貿易開發區,建設一個集整車銷售、零部件批發、二手車銷售、電子商務、營銷網路、配套服務等為一體的多功能全國最大汽車經濟貿易開發區。三是創建研發基地,利用長春市科研院所建立技術開發中心,首先以引進聯合開發,然後是依靠高新技術獨立自主開發。四是汽車教育培訓。面向未來,著力培育汽車產業人才,從在職培訓到專業培訓,從產業工人到工程技術人員,形成多層次人才培訓。五是汽車文化基地,以汽車會展、運動、旅遊為主要內容,培育有特色的汽車文化產業。
目前,長春正以其巨大的發展潛力,良好的投資環境,廣闊的市場背景,吸引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的客商前來合資合作。
長春這方熱土承載了第一汽車集團輝煌燦爛的成長歷程。這座年輕的城市,開創了中國「行走」工業的歷史,書寫了中國汽車工業的民族史詩。
中國一汽
電影 城
長春是新中國第一個電影生產基地,是著名的長春電影製片廠(原名東北電影製片廠)所在地。長春電影製片廠始建於1945年,被譽為中國電影事業的搖籃,拍攝了中國第一部木偶片《皇帝夢》、第一部動畫片《翁中捉鱉》、第一部科教片《預防鼠疫》,第一部長故事片《橋》和第一部譯製片《普通一兵》,從而掀開中國電影的史頁。
經過50多年的奮斗,拍攝了2000多部電影,有79部影片獲獎,已經成為一座能生產故事片、科教片、戲曲片、美術片、譯製片和電視劇並可洗印大批拷貝的綜合性電影製片廠。
長春電影製片廠1998年改制為長影集團,走在了中國文化產業改制的前列,已經初步形成集影視製作業、影視教育業、影視旅遊業、電視傳媒業、房地產開發業於一體的大型影視文化產業集團。長春市已成為現在中國三大電影生產基地之一。
這里聚集、涌現、培養了一大批中國電影發展史上的知名人士,向全國各地輸送了一批又一批電影事業領導人才和業務骨幹,為中國電影事業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依託長春電影製片廠,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吉林省和長春市每逢偶數年份的8月在這里舉行「長春電影節」,國內外許多電影廠家都前來參加展映、評獎和交易活動,盛況空前。通過電影,世界逐漸了解長春;通過電影,長春正在走向世界。由此,長春市被人們稱作「電影城」。
長春電影製片廠
關註:「旅遊點點看」頭條號,獲得跟多,更新的旅遊資訊
7. 長影歷史
長春電影製片廠是中國大型綜合性電影製片廠。前身是1937年,偽滿時期日本人建立的「滿洲映畫株式會社」。長春電影製片廠的籌備實際上從1945年日本投降之後就開始了,中共黨員劉建民、趙東黎秘密進入「滿映」,組織進步職工開展護廠斗爭,於1945年10月1日成立了「東北電影公司」。當時起名叫東北電影公司,到1946年10月1日才正式命名為東北電影製片廠,原址在黑龍江省鶴崗市。首任廠長是袁牧之,當時的人員主要由延安、滿洲映畫株式會社和解放區其他一些電影工作者組成。
1946年內戰一觸即發,東北電影公司於5月13日遷往合江省興山市(即黑龍江省鶴崗市)。在一所小學校里搭設「廠房」,建起了新中國第一個電影生產基地。1946年10月1日命名為「東北電影製片廠」,同時調出大批幹部支援新廠建設,因此被形象地譽為「新中國電影的搖籃」。
1947年,廠長袁牧之提出「東影」的任務是「堅持製片生產,建立雛形,培養幹部,組織發行,催促國外訂貨」。解放戰爭時期,東影攝制了17輯新聞紀錄片《民主東北》,使用膠片30萬尺,有三名年輕的攝影師在戰場上犧牲:張紹柯,犧牲時30歲;王靜安,犧牲時27歲;楊蔭萱,犧牲時24歲。
隨著解放戰爭的勝利進展,1948年10月19日長春解放後,東影分批遷回長春。
東影根據當時電影市場被美影片占據的狀況,進行了各類片種的試制。從1947年到1949年,他們創下了中國人發電影事業的六個第一:第一部木偶片《皇帝夢》,第一部科教片《預防鼠疫》,第一部動畫片《瓮中捉鱉》,第一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蔣》,第一部長故事片《橋》和第一部譯製片《普通一兵》。1949年4月,東北電影製片廠遷回到長春現址,攝制了《中華兒女》,《趙一曼》,《鋼鐵戰士》,《白毛女》等影片。
1955年2月,中共中央文化部決定,東北電影製片廠更名為長春電影製片廠。也就是這一年,影片《祖國的花朵》,《平原游擊隊》,《董存瑞》出品發行。
它不僅是個電影生產地,而且是個電影人員的培訓地。1960-1962年之間,這個廠還成立過電影學院,後來撤消。它下設總編室、導演室、拍攝室、美術室、音樂創作室、製片室、編刊室以及美工、照明、錄 音、化裝、服裝、道具、剪輯、特技等車間,甚至還有自己的洗印廠和電影樂團。 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過數百部故事片,它尤以拍攝農村題材和戰爭題 材的影片為長。作品充滿了原汁原味的鄉土氣息和黑土地特有的粗獷豪放 風格。近些年這個廠的不少作品有較重的商業化傾向,盡管這樣,像《過年》這樣的影片仍然為它贏得了榮譽。 長春電影製片廠在譯制外國影片方面是有極大貢獻的。至今人們仍然銘記的《列寧在一九一八》、《夏伯陽》和《瑞典女皇》這樣的優秀影片,都是由它介紹給中國觀眾的。
1997年,媒體出身的趙國光接任廠長,原吉林省體育彩票中心主任
劉麗娟任主管經營副廠長。1998年,長影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計劃。首先是開展土地置換,將長影老廠區21公頃土地以3億元價格賣給長春國信集團。同時提出「一廠三區」的計劃和「不拍賠錢片」的口號。隨後,貸款3億元加上自籌資金共6億元,建設長影世紀城。此後,長影又分別成立了由副廠長韓志君和宋江波牽頭的影視公司。並與吉林電視台合作成立了長影影視頻道。
2000年改制為「長影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簡稱「長影集團」。
2005年初,長影以買斷工齡、解除勞動合同等方式精簡人員。同時,大型旅遊項目長影世紀城竣工並投入運營。同時, 長影網路科技有限公司應運而生,一群愛好電影、志向相同的年輕人立志通過網路把長影精神傳遞到互聯網的每一個角落。
長影集團劉總曾這樣評價:「長影世紀城現今無論經濟效益還是社會效益都超出原來的預期。遊人明顯遞增,收入和社會影響力也在明顯提高。國家領導人去了也很多,看了之後評價也很高。前不久,曾蔭權到長影世紀城,他說和香港迪士尼可以媲美了,給予了高度評價,這對我們是一個鼓勵。」對於長影的未來,劉總信心百倍,「第一,希望把長影打造成為中國的電影產業集群;第二,打造一個亞洲比較有影響的,比較有特色的影視旅遊勝地,成為一個世界的電影娛樂中心。」
2010年,中國電影走入又一個春天,長影的新一輪春潮也正襲來。
8. 長春的景點
1 凈月潭景區
距市中心18公里,佔地面積百餘平方公里,水域面積5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達96%。風景區內潭水碧透,林海莽莽,大嶺縱橫。亞洲最大的人工森林與山、水相依的生態美景構成了凈月潭四季變幻的風情畫卷,成為春踏青、夏避暑、秋賞景、冬玩冰雪的理想去處。【景區新特色】森林步道。起點位於觀潭橋,終到凈月濕地,全長11公里。木棧道所經之地為負氧離子含量相對較高的森林區域,林中漫步,令人心曠神怡。
2 長影世紀城
在長春市西側,有一座集世界上最先進的各種特效電影於一體得影視主題公園,為世界獨有、令人稱奇的電影主題公園---長影世紀城。它位於吉林省長春市美麗的凈月潭畔,長影世紀城是中國第一家世界級電影主題娛樂園,是長影改革、二次創業的標志性工程。在上個世紀末,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國電影業遇到了來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等多方面的嚴峻挑戰,被譽為新中國電影搖籃的著名的長影製片廠,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生存和發展的困境。
3 長影舊址博物館
長影舊址博物館是長影集團在完整保留1937年原「滿映」建築的基礎上,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修繕完成的,是記錄長春電影製片廠發軔、進展、繁榮、變遷的藝術殿堂。長影舊址博物館建築面積46,137平方米,通過文物保存、藝術展覽、電影互動等形式,呈現電影藝術、電影道具、電影特技、電影工藝、電影生產等多重主題。長影舊址博物館包括長影電影藝術館、長影攝影棚展區、長影洗印車間展區、長影電影院、長影音樂廳和配套的長影文化街區等。
9. 長春在近代以來的歷史變遷
清初,朝廷對東北一直實行封禁政策,到乾隆朝以後,大面積土地被開發,人口劇增。嘉慶五年(1800)清設置長春廳,置理事通判,隸屬吉林將軍,是長春正式設置之始。
1865年挖城壕、建築木板城垣,長春建城。
光緒七年(1881年)長春廳理事通判為長春廳撫民通判,並增設農安分防經歷;光緒十五年(1889年)撫民通判升為知府,長春廳升為長春府,
1896年沙俄侵入東北,攫取中東鐵路築路權,在長春城建起俄國人居住區(鐵北二道溝)。1906年日俄戰爭結束,在長春的沙俄權益為日帝所取代,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東北各地區由軍府制改為行省制,長春府隸屬於吉林省。
長春舊影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東北各地區由軍府制改為行省制,長春府隸屬於吉林省。
1908年日本為擴大「滿鐵附屬地」,開始建設長春火車站。民國十四年(1925年)分設長春市政公所。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翌日長春淪陷。1932年3月9日,日本扶持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成為傀儡政權——「滿洲帝國」,偽滿洲國宣布定都長春,改名為「新京」。8月,改為「新京特別市」,隸屬偽滿洲國國務院。長春新民廣場
1932年偽滿伊始,長春市區人口數為126309人。1943年年末偽滿鼎盛時期,市區人口數為754210人。1945年偽滿末期,市區人口數為716815人,此時約有14萬日本人。偽滿鼎盛時期加上駐長春的大量軍隊、外國僑民和巨大的流動人口,全長春地區總人口已逾120萬,超過東京(都市區人口),號稱亞洲第一大都市。人口一半以上是少數民族和外國僑民,寬城區-鐵北一帶主要是朝鮮族的聚居區、南關區一帶主要是滿族的聚居區、綠園區一帶主要是蒙古族的聚居區、二道主要是回族的聚居區、漢族在全城散居以及主要聚居在今天的南關區、朝陽區。由於長春獨特的多民族多種族聚居,被稱為「東方瑞士」。1948年圍城前,市區人口數約為50萬,人民解放軍入城時人口數約為17萬。
長春舊影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偽滿洲國隨之垮台。12月20日,國民黨中央政府在長春市設置長春市政府,隸屬吉林省。
1945年8月8日,前蘇聯政府對日宣戰,百萬紅軍出兵東北,日本關東軍遭到了沉重的打擊。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8月18日,偽滿洲國皇帝宣布退位。9月20日,蘇聯紅軍進駐長春,成立了長春衛戍司令部,逮捕了偽滿洲國各部大臣,連同溥儀先後押往蘇聯,偽都長春同東北一起光復,日本帝國主義苦心經營14年的偽滿洲國徹底覆滅。
前蘇聯政府對日宣戰後,東北抗日聯軍聯合作戰。1945年9月20日,抗聯教導旅旅長、東北黨委書記周保中以蘇軍駐長衛戍司令部司令的身份,率領部分抗聯戰士進駐長春,協助蘇軍接管偽滿政權,同時組建人民武裝,籌建民主政權。11月8日,經蘇方同意,中共中央東北局調中共山東分局社會部長、山東省政府秘書長劉居英(未公開身份)出任長春市市長。劉居英接管長春市政府後,立即發布協助蘇軍實行軍管,保障市民正當權益,發展自由貿易,嚴懲罪大惡極漢奸,取消苛捐雜稅,興辦國民教育,開展市政建設等7項施政綱領。
和平解放史稱「兵不血刃」,然而長春的和平解放卻是用血的代價換來的。長春的優秀兒女為了家鄉和全中國的解放,在長春外圍戰斗中傷亡4000多人,在市區遭國民黨殺害的共產黨員和愛國志士300多人,還有10多萬人民群眾在國民黨「殺民養軍」的政府下飢餓而死,長眠在長春這塊土地上。他們用血肉之軀和累累白骨,同國民黨進行了殊死搏鬥,終於贏得了和平解放。
長春
1948年,市區人口約為50萬人。1948年5月23日-10月19日,長春圍城戰,史稱「困長春」。歷時五個月的圍城,使得長春城變成了不折不扣的死城,餓殍之城,白骨之城。困長春結束後,市區人口減至約17萬人。1988年10月18日,在「困長春」40周年之際,長春市政府在長春南湖公園北門修建了一座「長春解放紀念碑」,供人們憑吊當年長春解放死難同胞的亡靈。
1948年10月19日,長春和平解放。
1948年10月19日長春解放。中共長春市委和市政府隨軍入城。長春市改稱長春特別市,隸屬東北行政委員會。
1949年3月10日,長春特別市改稱回長春市。
1949年5月9日長春市政府改稱市人民政府,隸屬吉林省。
1953年8月1日,長春市改為中央直轄市,由東北行政委員會代理。
1954年8月1日,東北行政委員會決定,長春市改為吉林省轄市。9月27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從吉林市遷到長春,長春市成為吉林省會城市。
1955年2月22日,吉林省人民委員會指示,長春市人民政府改稱長春市人民委員會。
「文革」期間,
1980年6月1日,吉林省人民政府通知,長春市革命委員會改稱長春市人民政府。
1989年2月,國家批准長春市為國家計劃單列市,賦予相當省級的經濟管理許可權。
1993年7月,國務院決定各省會市不再實行計劃單列,長春市於同年12月停止計劃單列市。
長春,古稱「茶啊沖」,漢譯「天之城」,被譽為北國春城。吉林省省會,東北亞區域國際化大都會,中國最大汽車工業城市、國際電影名城,中國建成區面積和建成區人口第九大城市,副省級城市,中國特大城市。東北地區第二大都市。轄10區、4新城、1國家先導區、1國家綜合保稅區、1生態旅遊度假區、4市(縣)。
10. 長春為什麼叫北國春城
南方有昆明,是享有真正的春城的美譽。長春冬季比同緯度地區氣溫高2-3度,夏季又比同緯度地區氣溫低3-5度。無論從哈爾濱南下還是從沈陽北上都會感覺到氣溫的細微變化,冬日無乾冷,夏日無酷熱是長春最大的氣候特點,所以長春是名副其實的北方「春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