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電影票渠道現在市面上有開發嗎
有的吧。據我所知,上海玖琅網路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做的還是蠻成熟的。專門針對電影api介面、電影數據、電影渠道、電影分銷、電影加盟、電影平台以及電影代理,旗下品牌叫「福司令」,有一系列影院綜合服務方案。
② 哪裡有出售電影票的api介面
據說需要通過同電影票系統公司去談的,目前國內基本上都給幾大系統提供商壟斷了,比如火鳳凰、滿天星等!
在聚合數據上看到一個H5在線電影票API,通過嵌套返回的h5頁面url,實現電影票購買
③ webservice
WebService是一個熱門話題。但是,WebService究竟是什麼?什麼情況下應該用WebService?什麼情況下不應該用WebService?是需要我們正確認識的。
實際上,WebService的主要目標是跨平台的可互操作性。為了達到這一目標,WebService完全基於XML(可擴展標記語言)、XSD(XMLSchema)等獨立於平台、獨立於軟體供應商的標准,是創建可互操作的、分布式應用程序的新平台。由此可以看出,在以下三種情況下,使用WebService會帶來極大的好處。
長項一:跨防火牆的通信
如果應用程序有成千上萬的用戶,而且分布在世界各地,那麼客戶端和伺服器之間的通信將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因為客戶端和伺服器之間通常會有防火牆或者代理伺服器。在這種情況下,使用DCOM就不是那麼簡單,通常也不便於把客戶端程序發布到數量如此龐大的每一個用戶手中。傳統的做法是,選擇用瀏覽器作為客戶端,寫下一大堆ASP頁面,把應用程序的中間層暴露給最終用戶。這樣做的結果是開發難度大,程序很難維護。
圖1通過WebService集成應用程序
舉個例子,在應用程序里加入一個新頁面,必須先建立好用戶界面(Web頁面),並在這個頁面後面,包含相應商業邏輯的中間層組件,還要再建立至少一個ASP頁面,用來接受用戶輸入的信息,調用中間層組件,把結果格式化為HTML形式,最後還要把「結果頁」送回瀏覽器。要是客戶端代碼不再如此依賴於HTML表單,客戶端的編程就簡單多了。
如果中間層組件換成WebService的話,就可以從用戶界面直接調用中間層組件,從而省掉建立ASP頁面的那一步。要調用WebService,可以直接使用MicrosoftSOAPToolkit或.NET這樣的SOAP客戶端,也可以使用自己開發的SOAP客戶端,然後把它和應用程序連接起來。不僅縮短了開發周期,還減少了代碼復雜度,並能夠增強應用程序的可維護性。同時,應用程序也不再需要在每次調用中間層組件時,都跳轉到相應的「結果頁」。
從經驗來看,在一個用戶界面和中間層有較多交互的應用程序中,使用WebService這種結構,可以節省花在用戶界面編程上20%的開發時間。另外,這樣一個由WebService組成的中間層,完全可以在應用程序集成或其它場合下重用。最後,通過WebService把應用程序的邏輯和數據「暴露」出來,還可以讓其它平台上的客戶重用這些應用程序。
長項二:應用程序集成
企業級的應用程序開發者都知道,企業里經常都要把用不同語言寫成的、在不同平台上運行的各種程序集成起來,而這種集成將花費很大的開發力量。應用程序經常需要從運行在IBM主機上的程序中獲取數據;或者把數據發送到主機或UNIX應用程序中去。即使在同一個平台上,不同軟體廠商生產的各種軟體也常常需要集成起來。通過WebService,應用程序可以用標準的方法把功能和數據「暴露」出來,供其它應用程序使用。
例如,有一個訂單登錄程序,用於登錄從客戶來的新訂單,包括客戶信息、發貨地址、數量、價格和付款方式等內容;還有一個訂單執行程序,用於實際貨物發送的管理。這兩個程序來自不同軟體廠商。一份新訂單進來之後,訂單登錄程序需要通知訂單執行程序發送貨物。通過在訂單執行程序上面增加一層WebService,訂單執行程序可以把「AddOrder」函數「暴露」出來。這樣,每當有新訂單到來時,訂單登錄程序就可以調用這個函數來發送貨物了。
長項三:B2B的集成
用WebService集成應用程序,可以使公司內部的商務處理更加自動化。但當交易跨越供應商和客戶、突破公司的界限時會怎麼樣呢?跨公司的商務交易集成通常叫做B2B集成。
WebService是B2B集成成功的關鍵。通過WebService,公司可以把關鍵的商務應用「暴露」給指定的供應商和客戶。例如,把電子下單系統和電子發票系統「暴露」出來,客戶就可以以電子的方式發送訂單,供應商則可以以電子的方式發送原料采購發票。當然,這並不是一個新的概念,EDI(電子文檔交換)早就是這樣了。但是,WebService的實現要比EDI簡單得多,而且WebService運行在Internet上,在世界任何地方都可輕易實現,其運行成本就相對較低。不過,WebService並不像EDI那樣,是文檔交換或B2B集成的完整解決方案。WebService只是B2B集成的一個關鍵部分,還需要許多其它的部分才能實現集成。
用WebService來實現B2B集成的最大好處在於可以輕易實現互操作性。只要把商務邏輯「暴露」出來,成為WebService,就可以讓任何指定的合作夥伴調用這些商務邏輯,而不管他們的系統在什麼平台上運行,使用什麼開發語言。這樣就大大減少了花在B2B集成上的時間和成本,讓許多原本無法承受EDI的中小企業也能實現B2B集成。
長項四:軟體和數據重用
軟體重用是一個很大的主題,重用的形式很多,重用的程度有大有小。最基本的形式是源代碼模塊或者類一級的重用,另一種形式是二進制形式的組件重用。
圖2用WebService集成各種應用中的功能,為用戶提供一個統一的界面
當前,像表格控制項或用戶界面控制項這樣的可重用軟體組件,在市場上都佔有很大的份額。但這類軟體的重用有一個很大的限制,就是重用僅限於代碼,數據不能重用。原因在於,發布組件甚至源代碼都比較容易,但要發布數據就沒那麼容易,除非是不會經常變化的靜態數據。
WebService在允許重用代碼的同時,可以重用代碼背後的數據。使用WebService,再也不必像以前那樣,要先從第三方購買、安裝軟體組件,再從應用程序中調用這些組件;只需要直接調用遠端的WebService就可以了。舉個例子,要在應用程序中確認用戶輸入的地址,只需把這個地址直接發送給相應的WebService,這個WebService就會幫你查閱街道地址、城市、省區和郵政編碼等信息,確認這個地址是否在相應的郵政編碼區域。WebService的提供商可以按時間或使用次數來對這項服務進行收費。這樣的服務要通過組件重用來實現是不可能的,那樣的話你必須下載並安裝好包含街道地址、城市、省區和郵政編碼等信息的資料庫,而且這個資料庫還是不能實時更新的。
另一種軟體重用的情況是,把好幾個應用程序的功能集成起來。例如,要建立一個區域網上的門戶站點應用,讓用戶既可以查詢聯邦快遞包裹,查看股市行情,又可以管理自己的日程安排,還可以在線購買電影票。現在Web上有很多應用程序供應商,都在其應用中實現了這些功能。一旦他們把這些功能都通過WebService「暴露」出來,就可以非常容易地把所有這些功能都集成到你的門戶站點中,為用戶提供一個統一的、友好的界面。
將來,許多應用程序都會利用WebService,把當前基於組件的應用程序結構擴展為組件/WebService的混合結構,可以在應用程序中使用第三方的WebService提供的功能,也可以把自己的應用程序功能通過WebService提供給別人。兩種情況下,都可以重用代碼和代碼背後的數據。
從以上論述可以看出,WebService在通過Web進行互操作或遠程調用的時候是最有用的。不過,也有一些情況,WebService根本不能帶來任何好處。
短處一:單機應用程序
目前,企業和個人還使用著很多桌面應用程序。其中一些只需要與本機上的其它程序通信。在這種情況下,最好就不要用WebService,只要用本地的API就可以了。COM非常適合於在這種情況下工作,因為它既小又快。運行在同一台伺服器上的伺服器軟體也是這樣。最好直接用COM或其它本地的API來進行應用程序間的調用。當然WebService也能用在這些場合,但那樣不僅消耗太大,而且不會帶來任何好處。
短處二:區域網的同構應用程序
在許多應用中,所有的程序都是用VB或VC開發的,都在Windows平台下使用COM,都運行在同一個區域網上。例如,有兩個伺服器應用程序需要相互通信,或者有一個Win32或WinForm的客戶程序要連接區域網上另一個伺服器的程序。在這些程序里,使用DCOM會比SOAP/HTTP有效得多。與此相類似,如果一個.NET程序要連接到區域網上的另一個.NET程序,應該使用.NETremoting。有趣的是,在.NETremoting中,也可以指定使用SOAP/HTTP來進行WebService調用。不過最好還是直接通過TCP進行RPC調用,那樣會有效得多。
總之,只要從應用程序結構的角度看,有別的方法比WebService更有效、更可行,那就不要用WebService。
④ 在線O2O系統如何解決營銷運營難題
當不少企業對B2B、B2C、C2C等模式還沒有完全進入狀態時,O2O模式又不約而至,並將對企業運營產生全新而廣泛的影響。O2O的核心是線上線下互動融合,注重用戶體驗。缺失線下體驗的O2O是不完整的,甚至導致整個模式失效。
互聯網企業實體化和傳統企業互聯網化的時代來臨!
O2O剛剛起步,但發展勢頭成燎原之勢,既有先線上後線下和先線下後線上兩種基本模式,又衍生出先線上後線下再線上和先線下後線上再線下兩種後生模式。它們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轉化。
阿里以「千軍萬馬」和「四通八達」戰略構建其O2O全盤布局,並與騰訊、網路等搶佔O2O戰略支點;O2O平台車享網助力上汽打通和激活其全產業鏈;美國梅西百貨以O2O打造現代百貨生態圈,並以「移動互聯+大數據精準營銷+社區化」提升其消費體驗,由此「起死回生」……
抓住O2O革新時機,就是把握戰略轉型新機遇!
O2O四大模式
O2O模式的基本商業邏輯是,用戶在線上平台預先支付,然後到線下消費體驗,商家實時追蹤其營銷效果,由此形成閉環的商業服務和體驗過程。它採用「電子市場+到店消費」模式,而不是「電子市場+物流配送」模式。
在國內,O2O(Online to Offline)概念被炒熱,有人把2014年稱為O2O元年。O2O概念一般認為是2010年由美國人Alex Rampell最早提出,2011年被引入中國。O2O電子商務模式的基本商業邏輯是,用戶在線上平台預先支付,然後到線下消費體驗,商家實時追蹤其營銷效果,由此形成閉環的商業服務和體驗過程。與其他電子商務模式不同的是,O2O採用「電子市場+到店消費」模式,而不是「電子市場+物流配送」模式。有人認為,O2O模式是B2C模式的升級版,更強調消費體驗。目前國內對O2O概念已經泛化,把在產業鏈中涉及到線上和線下的模式都稱之為O2O模式。
O2OPark自組織創始人張波認為,O2O不在於線上或線下,而在於線上線下的互動。企業在O2O這種虛實互動的商業模式下,專注於碎片化渠道+個性化內容組合成各式互動精準的社會化營銷,最後通過互動形成粉絲社群,才是O2O的關鍵。奧維咨詢品牌總監蘇亮認為,O2O模式要符合三個特徵:具備完全打通的線上和線下平台,用互聯網的思維方式去運營這兩個平台,一切以用戶為中心。信息流與資金流通過線上實現,商業流與服務流則在線下實現。
不過至今還沒有一個完全成型的O2O實踐案例。正如萬達老闆王健林所說:「在中國和世界,O2O模式目前還沒有成功的案例。現在的O2O模式其實大部分就是一個導購模式,並沒有線上線下完全結合起來。」一般認為,攜程旅行網等在中國最早採用O2O模式,其利用線上信息流吸納遊客,通過線下旅遊公司讓遊客享受旅行服務。到2013年,O2O開始被廣泛關注,分類信息網站、點評類網站、團購類網站、訂餐類網站等都宣稱自己採用了O2O,其他各類企業也紛紛試水O2O。
盡管O2O模式在向各領域全面滲透,但目前依然處於早期發展階段。有數據顯示,無論中國還是美國,目前線上消費只佔整體消費的3%~8%。因此,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認為,一旦線上線下真正融合起來,將爆發巨大的市場力量。據艾媒咨詢的數據,2011年中國O2O市場規模為562.3億元,預計到2015年將達到4188.5億元。
O2O模式存在兩種基本的實施方式和路徑:Online to Offline(線上營銷和交易到線下體驗)和Offline to Online(線下營銷到線上完成交易),分別簡稱為先線上後線下模式、先線下後線上模式。在此基礎上,衍生出另外兩種實施方式和路徑:Online to Offline to Online(線上營銷到線下體驗,再到線上交易)和Offline to Online to Offline(線下營銷到線上交易,再到線下體驗),分別簡稱為先線上後線下再線上模式、先線下後線上再線下模式。
張波認為,只談Online to Offline和Offline to Online是O2O,僅停留在傳統互聯網的單渠道引流競爭模式,即「入口」論和「船票」論;如果不能深刻理解Online to Offline to Online和Offline to Online to Offline,就永遠不知道移動互聯網使O2O商業進入了多渠道引流合作模式,由此「粉絲觸發」論替代「入口」論。
其實每種實施方式和路徑並非絕對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後形成線上線下融合的閉環,進而形成一個連續、完整的O2O模式。但為便於解讀O2O,在此將其細分成四種運作模式。
模式一:先線上後線下模式
所謂先線上後線下模式,就是企業先搭建起一個線上平台,以這個平台為依託和入口,將線下商業流導入線上進行營銷和交易,同時,用戶藉此又到線下享受相應的服務體驗。這個平台是O2O運轉的基礎,應具有強大的資源流轉化能力和促使其線上線下互動的能力。在現實中,很多本土生活服務性的企業都採用了這種模式。比如,騰訊憑借其積累的資源流聚集和轉化能力以及經濟基礎,構建的O2O平台生態系統即是如此。
在O2O布局上,騰訊已經構建起騰訊系大平台,並搭建起O2O生態鏈條:以微信平台為大入口,後端有騰訊地圖、微信支付等做支撐,中間整合本地生活服務,比如餐飲由大眾點評進行承接,打車以嘀嘀打車為主,電影票以高朋網[微博]為主等,這樣就構建起線上線下互動的閉環。
微信可以滿足社交、游戲等需求,引導商業流,創造了微信紅包、嘀嘀打車、大眾點評等系列場景。盡管從社交場景轉化為消費場景可能面臨挑戰,但微信掌握的海量社交數據是不容忽視的,因為它為商業流提供了豐富的源泉。這其間主要面對的是商業流中的供需對接問題,騰訊開放支付和地圖API兩個介面,為第三方服務商做微信O2O提供了技術條件保障,並讓第三方服務商在微信生態鏈中扮演起更積極的角色。
具體來說,其涵蓋以下關鍵環節:首先,微信、二維碼、QQ地圖是線上線下的關鍵入口。微信掃描二維碼成為其重要的入口,地圖平台也是騰訊大力打造的入口。2011年騰訊開始做街景服務,其街景支持手機應用,而LBS應用亦可調用其街景和地圖介面,開放的API還允許開發者接入和調用。其次,推出「QQ彩貝」計劃,打通電商和生活服務平台的通用積分體系,進行精準營銷;與財付通深度整合,撬開手機支付市場。另外,騰訊投資高朋等團購業務,與王府井百貨、上品折扣、海底撈等線下企業合作,搭建起線下平台,其中比較成型的兩塊業務是電商O2O和餐飲O2O,並由此整合它們豐富的商戶資源來助推騰訊O2O的發展。
模式二:先線下後線上模式
所謂先線下後線上模式,就是企業先搭建起線下平台,以這個平台為依託進行線下營銷,讓用戶享受相應的服務體驗,同時將線下商業流導入線上平台,在線上進行交易,由此促使線上線下互動並形成閉環。在這種O2O模式中,企業需自建兩個平台,即線下實體平台和線上互聯網平台。其基本結構是:先開實體店鋪,後自建網上商城,再實現線下實體店與線上網路商城同步運行。在現實中,採用這種O2O模式的實體化企業居多,蘇寧雲商所構建的O2O平台生態系統即是如此。
在線下,目前蘇寧雲商擁有1600多家店面平台,還有收購和合作的其他領域的店面平台。在線上,其搭建的蘇寧易購等網路平台,已覆蓋傳統家電、3C電器、日用百貨等品類。2011年,蘇寧易購強化虛擬網路與實體店面的同步發展。財報顯示,2013年蘇寧雲商的整體營收達1052.92億元,同比增長7.05%,同時實現線上線下銷售額同步增長,其中蘇寧易購實現銷售收入218.90億元,同比增長43.86%,穩居國內B2C前三甲;線下業務亦實現6.36%的增長,穩居國內零售業第一名。
蘇寧雲商提出「電商+店商+零售服務商」運營模式,通過門店端、PC端、手機端、電視端等將線下體驗性和線上便利性多端無縫融合起來,建立起零售企業與消費者、供應商、商戶共贏的良性發展模式。其制定的路線圖是「一體兩翼」:以互聯網零售為主體,以O2O全渠道經營模式和線上線下開放平台為兩翼的轉型路徑。
為此,蘇寧雲商採取了諸多積極措施:
破除組織壁壘。2013年2月,調整組織架構,成立商品經營總部、電子商務經營總部和連鎖平台經營總部,後又將連鎖平台經營總部和電子商務經營總部合並成大「運營總部」,還成立紅孩子、PPTV、商業廣場、物流、金融、電訊等直屬公司,賦予它們更大的經營管理自主權,由此形成「平台共享+垂直協同」的經營組合,支撐線上線下融合發展和全品類拓展。
突破價格壁壘。2013年6月,在全國范圍內實施線上線下同價,這標志其O2O模式的全面運行。盡管線上線下同價策略受到外界質疑,但不失為一種積極嘗試。
搭建開放平台。在供應鏈方面,改變以談判博弈為主導的模式,向以用戶需求為驅動的商品合作模式轉型。2013年9月,發布3.0版本開放平台「蘇寧雲台」。開放平台為上游企業商戶提供天貓、京東以外的差異化選擇,是過去以門店為主的線下服務平台在線上的延伸,形成對上下游包括門店、電子商務、金融、物流在內更完整的綜合服務體系。
突破體驗壁壘。從全局體驗、全域體驗、全需體驗三個緯度全面升級消費體驗。2013年12月,在店面布局上以購物體驗為導向,全面建設互聯網化的門店。建立O2O融合、多終端互動的全渠道經營模式,比如店內設有免費WIFI、電子價簽、多媒體電子貨架,滿足全局體驗需求;建立全資源的核心能力體系,滿足用戶在售前、售中和售後的全流程體驗需求;運用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滿足個性化需求,比如2013年5月移動端還增加了「附近蘇寧」門店搜索功能,用戶可快速定位自己所在位置及搜索周邊門店,滿足全需體驗。
2014年,圍繞O2O模式運營,蘇寧雲商將打通移動通訊、社交、購物、娛樂、資訊等資源,給用戶提供社交休閑、視頻娛樂、線上線下購物、金融理財、智能家居等系列增值服務。同時,還將搶占客廳入口,通過PPTV-BOX的硬體產品與蘇寧易購實現無縫融合。
模式三:先線上後線下再線上模式
所謂先線上後線下再線上模式,就是先搭建起線上平台進行營銷,再將線上商業流導入線下讓用戶享受服務體驗,然後再讓用戶到線上進行交易或消費體驗。在現實中,很多團購、電商等企業都採用了這種O2O模式,比如京東商城。
2013年12月,京東將O2O模式確定為其未來發展重要戰略之一。京東的O2O生態鏈條是:先自建線上京東商城,以其為平台進行營銷,線下自營物流系統和與實體店企業合作,讓用戶享受其線下服務體驗,再讓用戶到線上京東商城進行交易。
在線上,以自營為主的京東商城已成為B2C領域的一面旗幟,它是京東O2O的起點和依託平台。2012年上半年,京東讓滿座網、嘀嗒團、拉手網等團購網站入駐其平台。2013年9月,京東投資外賣訂餐網站到家美食會。京東加大自營的京品惠運營力度,通過巨資買斷形式,聯合眾多中高端生活服務品牌為用戶提供低折扣的獨家儲值卡。除3C家電、圖書等領域堅持自營外,其他品類大多做開放平台,比如與社交、地圖、搜索、本地生活服務等主流平台合作,引入外部流量資源。此系列舉措進一步擴充線上平台,夯實其O2O布局基礎。
在線下,一方面多年來一直投入巨資自建物流網路,已擁有1400個配送站及超過1.5萬名配送員,這成為京東O2O的後發優勢;另一方面,與線下實體店企業合作,構建「1小時本地生活圈」,使京東O2O直接「接地氣」。比如在家電領域,整合三、四、五級市場的終端門店,讓用戶在線上京東商城搜集訂單,線下由合作門店完成配送服務。
為夯實線下服務基礎,填補缺少自營線下門店的短板,京東加大了合作力度。2013年11月,與太原本地頗具規模的唐久便利連鎖店合作,唐久便利店在京東商城開設售賣專區,用戶下單後後台系統自動匹配與用戶所填地址最近的便利店進行送貨。2014年3月,京東與快客、好鄰居、良友、每日每夜、人本、美宜佳、中央紅、一團火、今日便利、利客等連鎖便利店品牌合作,涉及門店11000多家,涵蓋全國眾多城市。
京東將自身IT系統與線下便利店IT系統深度對接,與它們分享線上流量,並按地域將精準用戶導入它們在京東商城的線上店鋪,有效提升其銷量,比如京東給唐久便利店每日帶去上千單訂單量。在此過程中,京東亦獲取了線下流量,實現渠道下沉,並變相擴充了自身商品品類。
同時,京東通過技術不斷改善用戶體驗。除了線下門店,京東還與SAP、IBM、海鼎等ERP軟體服務商合作,使零售業ERP系統和京東平台無縫對接,讓交易、結算、物流和售後客服等環節可視化,並支持其電子會員卡和手機支付功能,實現線上線下會員體系共享。通過京東平台上便利店官網,用戶亦可藉助LBS定位,在其旗下所有門店中找尋最近的店面進行購物,享受便捷的網購生活體驗。
模式四:先線下後線上再線下模式
所謂先線下後線上再線下模式,就是先搭建起線下平台進行營銷,再將線下商業流導入或借力全國布局的第三方網上平台進行線上交易,然後再讓用戶到線下享受消費體驗。這種O2O模式中,所選擇的第三方平台一般是現成的、頗具影響面的社會化平台,比如微信、微淘、大眾點評網等等,且可同時借用多個第三方平台,這樣就可以借力第三方平台進行引流,從而實現自己的商業目標。在現實中,餐飲、美容、娛樂等本地生活服務類O2O企業採用這種模式的居多,棒約翰就是如此。
作為連鎖餐廳披薩品牌的棒約翰,通過O2O線上訂餐模式獲得了兩位數增長,其中外賣量佔到30%。其O2O生態鏈條是:用戶通過線上APP和第三方平台找到線下的棒約翰門店,通過線上支付,再到線下棒約翰門店享用其服務。具體來說,在線下,棒約翰目前在全球已開設了4000多家連鎖餐廳,這是其起家和生存之本。在線上,一方面,棒約翰做了APP,開設有自己的網上訂餐平台,另一方面,藉助第三方平台引流,目前使用了微信平台和大眾點評網平台等。
在完成了線下線上布局後,就將線上線下融合,打造O2O閉環。棒約翰的做法是,將訂單平台、用戶體驗和供應鏈進行統一。
統一訂單平台。商業流來自不同渠道,可能來自門店渠道、自有網上訂餐平台,也可能來自不同的第三方平台的渠道,若各自為政,則容易造成信息混亂、效率低下。為此,棒約翰將來自線下門店、自有網路訂餐平台、微信和大眾點評網等第三方平台的訂單信息流整合到自己的企業信息系統,使其訂單平台保持統一,進而適時分配給相應的門店。
統一用戶體驗。服務中心或呼叫中心收到來自不同渠道的訂單信息,如果對外服務不統一,則可能造成用戶體驗千差萬別。因此,在訂單平台統一的基礎上,棒約翰將服務中心統一,以規范對外服務,使用戶體驗一致化。同時,為提升用戶體驗,棒約翰推出了電子會員卡,即手機二維碼,其集合預存錢、預付卡、充值等功能,用戶掃描二維碼,就可採用微信支付,之後就可與排隊點餐的用戶一樣直接享用美餐。
統一供應鏈。餐飲外賣面臨供應鏈尤其是價格數據的整合問題。因為對餐飲外賣O2O來說,如果不能適時掌握用戶訂單附近門店的產品價格、庫存等信息,則可能無法在承諾的送餐時間內送達,因此訂單與配送單必須集成化。棒約翰對數據鏈進行了整合,使整個供應鏈數據得到統一,這樣配送單自動生成用戶的送餐地址、產品信息甚至配送路線等,並在配送員手機上顯示,每個環節按流程執行,就能將外賣及時送達用戶手中。
隨著移動終端的不斷發展和普及,O2O的發展方向將越來越清晰。
⑤ 移動支付比較三星支付相比apple pay有什麼創新之處
蘋果支付、安卓支付、三星支付全面技術對比,竟然無差別?
2015-10-12 11:04:16
隨著安卓支付(Android Pay), 蘋果支付(Apple Pay)和三星支付(Samsung Pay)逐步加大部署力度,移動支付又強勢重回大眾視線,關於幾種支付的比較文章連日來也屢見不鮮。而本文主要從技術角度討論幾種支付的實現方式和異同點。
文中常用的一些英文名詞解釋:
App:手機應用
Online:在線
Pay:支付,大寫時泛指安卓支付,蘋果支付和三星支付
In-App 支付: 被其他第三方應用調用而進行支付
1.開門見山,支付的總體比較:
2. 線上支付
Apple Pay和Android Pay各自作為一個系統級的支付應用(Apple Pay by iOS,Android Pay by Android),不單單扮演了應用的角色,還擁有上帝視角,作為一種系統特性為其他應用的開發者提供了統一的支付入口。也就是說,其他的購物、服務類應用可以在開發代碼里調用Apple Pay或Android Pay的API,完成對消費者扣款,比如購買一張電影票,之前App的做法幾乎都是連線VISA或MasterCard的在線支付,讓用戶填寫持卡人姓名,卡號,有效期,代碼等安全信息,每次購物都要填一遍(網站不應該也不可以保存),或結合OTP(one-time password)認證,既麻煩又有安全隱患(之前發生過個人電腦的cookies被黑客獲取,或一些消費網站保存用戶卡信息等做法-比如之前的攜程,導致信用卡信息被盜等事件);現在應用開發者可以直接調用Pay,讓用戶選擇自己已經添加的信用卡進行支付,用戶無需填表,一鍵購物,把真正的扣款交給Pay去做。
Android Pay 「In-App」
當然此舉也將引發新的安全隱患,比如一些沒有資質的App,或釣魚、惡意App(malicious app),把付款方式做的比較隱蔽,以及甚至誘使用戶進行大額消費等。以前可以進行VISA或MasterCard online pay的網站要經過這些組織的安全認證,那麼今後可以調用Pay的應用在上架時是否還要額外經過iOS,或Android的安全認證呢?- 想必是需要的。Android和Apple Pay的支付API目前都沒有公開,Android Save(即基於Android Pay的禮品卡、會員卡系統)需要應用開發者提出申請,來獲取使用許可權。目前一大波示範性App已經支持in-app pay,比如GroupOn(外國的團購折扣類第一大應用),詳見apple pay,android pay網站。
3. 線下支付
相對於線上支付(簡單來說即與互聯網相連,支付數據通過網路傳輸),線下支付是物理支付,需要一台終端設備進行扣款,絕大多數情況下,即POS機。為了取代傳統的帶卡刷卡消費,NFC+Pay的方式使得消費群體可以使用一部手機,而不是各種卡片進行「閃付」消費。Pay只需要POS機支持NFC,無需其他改造,因此線下實體商戶對於該支付方式的接受程度完全等同於對MasterCard Pay Pass, Visa Pay Wave, 中國銀聯閃付Quick Pass等非接銀行卡的接受程度,不存在推廣障礙,反而還為加快無線POS機的部署加上了一塊重重的砝碼。
4. Tokenization:
Tokenization即令牌化(支付);EMVCo組織為了適應新的支付科技而設計的一種更安全可控的、無卡化支付(Card Not Present類別)流程規范。在傳統的刷卡消費中,卡號、安全碼等安全信息被POS機通過無線、讀取晶元或者刷磁條的方式獲取後,通過POS機撥號傳給結算組織的後台伺服器;而採用Tokenization規范的支付,不傳輸真實的PAN(主賬號Primary Account Number)信息,而是傳輸一個有時間限制的虛擬賬號(即Token-消費令牌),伺服器通過Token找到與之綁定的PAN。這樣保證了即使支付在傳輸過程中被截獲(比如截獲NFC信號等),黑客拿到的也只是虛擬、無效、甚至是過時的信息。本文涉及到的幾種支付,(從公開資料來看)都採用了EMVCo令牌的支付規范。
5. MST
MST即:Magnetic Secure Transaction, 磁條安全傳輸。我個人認為這是手機支付中非常具有突破性和實用性的技術。Samsung出了自己的Samsung Pay,宣稱支持MST。該技術無需POS機支持NFC。只要把手機啟動Samsung Pay,靠近傳統pos機刷卡處,即可進行扣款消費。
Samsung Pay的MST技術購買自LoopPay,請看LoopPay網站上對於MST技術的介紹,讓我們一窺這技術的神奇:
MST technology generates changing magnetic fields over a very short period of time. This is accomplished by putting alternating current through an inctive loop, which can then be received by the magnetic read head of the credit card reader. The signal received from the device emulates the same magnetic field change as a mag stripe card when swiped across the same read head. LoopPay works within a 3-inch distance from the read head. The field dissipates rapidly beyond that point, and only exists ring a transmission initiated by the user.
翻譯:MST技術通過給感應迴路接上交流電,可以在極短時間內產生變化的磁場。信用卡讀卡器的磁讀頭可以接收到這一信號。這個信號模擬了一張磁條卡刷過讀頭的相同的磁場變化。Loop Pay技術可以在離讀頭3英寸的(約7.6cm)范圍內生效。超過此范圍,磁場強度大為減弱,且只有用戶主動進行的傳輸才能激活該磁場。
聽上去端地高大上。但暫且不去理會該技術的安全性,先看隨著EMV日益推動磁條到晶元卡的升級,POS機也在逐步淘汰和升級中。目前的主流趨勢已經是插卡式讀卡器向無線讀卡器升級,而MST還在賭讀卡器對磁條卡的兼容;因此MST的應用前景究竟還有多少時日,也是個未知數。
6. 總結
在技術層面上,Android Pay和Apple Pay可說是一模一樣。用戶體驗也相差彷彿(當然Apple Pay用指紋更迅速,而Android還需要解屏)。Android Pay宣布他們還支持Loyalty points(會員)和gift card(禮品卡),為商戶們創造了一個統一的生態系統,但是,暫請不要在意那些細節。Samsung Pay在Android Pay的框架基礎上,增加了指紋,和MST,是安卓手機中部署移動支付的領頭羊,但作為一個純粹應用,缺乏對第三方應用提供支付的能力,可謂雞肋。
既然Android是一個開放性系統,而採用該OS的手機商們往往對Android進行定製,比如小米MIUI;這些手機商會不會一擁而上開發自己的Pay呢(就像Samsung做法)?那麼擁有線上支付十分成熟的支付寶,微信支付,以及面臨即將進軍中國市場的Apple Pay的中國,即將見到一個支付界的亂相。
⑥ 買電影票的app里的視頻短片從什麼api調用的
重要的不是說什麼話而是找什麼人,根據APP的功能到目標顧客相對集中的地方,比如電影院里的都是看電影的,學校附近學生和家長肯定多,這是提高成功率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