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印度的電影院怎麼樣
作為世界第二人口大國的印度,他擁有多元化經濟產業,包含手工藝、農業、紡織還有服務業。甚至三分之二的印度人口仍然直接或間接依靠農業生活,最近幾年來印度的服務業迅速增長,已成為全球軟體、金融等服務業最重要出口國。
當提起印度時,大家想到的除了旅遊,還有印度的電影,特別是前段時間由阿米爾汗主演的電影《摔跤吧,爸爸》更是在中國掀起一大片觀影熱潮,這部電影在豆瓣評分極高。那麼在印度,究竟他們地方的電影院是什麼樣的呢?
在印度看電影時,也有和國內不同的地方,那就是看印度電影有中場休息,畢竟印度電影時段長,需要兩三個小時,在播放一個多少小時時暫停休息是合理的。印度電影也有獨特的表演方式,大多數的印度電影都是演著演著就唱起了歌,想必這也是一大特色之一吧。
② 為什麼印度的電影時長都長達3個多小時,遠超正常電影
大家都知道,近年來印度電影有了質的飛躍,不論是在歐洲還是亞洲都非常的受歡迎。我們在電影院看到的印度電影也就是兩個小時左右,但是很多對印度電影非常感興趣的朋友們就會發現,印度的電影時長都長達三個多小時,但是我們國家一般都才一個半小時,這是為什麼呢?真的會有那麼多看眾嗎?其實原因說來簡單又好笑。
但是為什麼到國內影院看就才一個多小時呢?其實這是因為如果電影到我們中國,就會經過刪減,畢竟三個多小時的電影,我們可能會看得非常無聊。
③ 世界第一大精量是不是真的
寶萊塢電影工業,作為全球最大的電影產業之一,扮演了超越國界的文化和社會角色。自20世紀初問世以來,寶萊塢電影以其多樣的內容、精湛的製作和獨特的表達方式,成為了印度社會的一大亮點。
印度電影產量世界第一。電影產業是印度文化產業中較為發達的行業。據報道,印度年產電影上千部,是好萊塢的4倍;在全球擁有36億觀眾,也遠超好萊塢的26億。印度也是世界上電影觀眾最多的國家,每日進入影院的觀眾達1400萬人之多。在首都新德里,每到周末,各大電影院總是爆滿。
印度電影產業成為全球當之無愧的「電影王國」的原因之一在於其電影年產量居世界首位,觀影人數居世界首位,電影從業人員數居世界首位。
從印度神片到電影產量全球第一,開掛的寶萊塢令人不禁尖叫。印度每年會產出1600-2000部左右的電影,遠遠超過好萊塢和中國電影年產量之和,穩居世界第一,其中,光寶萊塢生產的電影就佔了四成。
在東起喜馬拉雅山,西至孟加拉灣的印度文化圈,寶萊塢電影有著強大的文化統治力,提起寶萊塢,大家就會想到印度電影。
因為疫情影響,品牌哥今年在家重溫了不少電影,其中,就有很多這些年在中國大火的印度電影,所以這期節目,就來跟大家聊聊印度電影,和被看做印度電影代表的寶萊塢,看看它們是如何殺出好萊塢的重圍,坐上電影界的第二把交椅的。
在2011年之前,提起寶萊塢電影,很多人的印象里都還是粗製濫造,情節荒誕,話沒說完就唱歌」,一言不合就跳舞」,我們有手撕鬼子」,他們就有香蕉殺人」,總之就是風格單一且程式化。
④ "寶萊塢"是什麼
分類: 文化/藝術
問題描述:
我們都知道好來塢,但有誰幫我介紹一下寶萊塢
解析:
寶萊塢(Bollywood)是印度電影的製作中心
寶萊塢(Bollywood)是位於印度孟買的廣受歡迎的電影工業基地的別名。盡管有些純粹主義者對這個名字十分不滿,看上去「寶萊塢」還是會被繼續沿用下去,甚至在牛津英語大詞典中也已經有了自己的條目。
寶萊塢也被稱作是「印地語(Hindi)的影院」,其實烏爾都語(Ur)詩歌在這里也相當常見,同時英語的對白和歌曲所佔的成分也正在逐年增加。不少影片中的對白中都有英語單詞短語,甚至整個句子。一些電影還被製成兩種或三種語言的版本(使用不同語言的字幕,或者不同的音軌)。
寶萊塢和印度其它幾個主要影視基地(泰米爾語 - Kollywood,特魯古語(Telugu),孟加拉語(Bengali) - Tollywoord,坎拿達語(Kannada)和馬拉亞拉姆語(Malayalam)等)構成了印度的龐大電影業,每年出產的電影數量和售出的電影票數量居全世界第一。寶萊塢對印度以至整個印度次大陸,中東以及非洲和東南亞的一部分的流行文化都有重要的影響,並通過南亞的移民輸出傳播到整個世界。
寶萊塢不在孟買市區。從孟買國際機場乘車西行,公路兩邊,大約兩米多寬的小鋪面肩擠著肩,手寫的店牌錯落重疊,汽車修理鋪外牆掛著的輪胎常常侵佔到隔壁水果雜貨店的地盤。店鋪門面與公路間距狹窄,昏黃燈光下仍然人來人往。黃黑相間的計程車在濕熱的空氣里揚起塵土,計價器形同煤氣表而且掛在車外。
接待我們的阿拉德罕納電影公司老闆阿辛·薩曼塔的字條留在小桌上,打過電話,十多分鍾後他與編劇喬丁·果埃爾一起出現在大堂。
「寶萊塢在哪兒?」應該是我最想問的,卻覺得有點傻氣,於是問為什麼安排我們住在這個叫做「虯湖」的海灘。阿辛的回答很簡單:「因為孟買的電影工業就在這里。」喬丁是那種「眼神里閃著智慧」的印度人,他抱歉地說,次日不能作陪,因為要去參加選舉。喬丁是印度電影製片人協會(IMPPA)執行委員會成員,也是新一屆執委會委員的候選人。
誰最先發明和使用寶萊塢這個名稱?「大約是1980年代中期開始由媒體叫出來的。當時有種越來越普遍的感覺:許多印地語電影都不過是稍加鏈拿孝掩飾的好萊塢電影翻拍。有些人聲稱是這個詞的創始人,他們不過是那些盡一切辦法出名的人罷了。許多有骨氣的電影人厭惡這個詞,因為它終究暗示了剽竊,我們更願意用『孟買電影業』、『印度電影業』或『印地語電影業』的說法。」
喬丁在談話中刻意地將「印地語電影」和「印度電影」分開。印度電影年產量超過美國,全球最高,不全是寶萊塢生產的印地語電影。印度方言有200多種,如果細分大約在1600種以上。在復雜的語言環境里,印度電影的構成也是復雜的。
「每年大概有130-150部印地語電影在孟買生產。這和好萊塢是類似的——美國每年600部電影中,大約150部由好萊塢主流大公司製作。印地語是印度官方語言,印度的10億多人口中,40%以上能夠欣賞印地語電影,所以印地語電影在印度全國發行。孟買電影業的獨特地位始形成於1930年代,且部分歸功於印地語的發展。寶萊塢的製片廠有150家左右,電影成本一般在50萬-100萬美元。也有300萬以上的,但那就不太容易掙錢,200萬成本還有可能贏利,再高就很難了。
「數量與印地語電影相當的另兩種方言電影,是泰盧固語和泰米爾語電影。印度每年出產的800-900部電影大概可作如下區分:印地語130-140、泰盧固語130-140、泰米爾語120-130、卡納達語80-90、馬拉雅拉姆語70-80、孟加拉語60-70、其他方言(馬拉地語、旁遮普語等十多種)和英語150-200。」
「我們有那麼多種語言。有時如果有一個好電影,其他人會買下劇本,再拍成其他方言的電影。」阿辛補充說,「印度60%的銀幕集中在南印度四個邦,所謂的『方言電影』在數量上超過寶萊塢的電影產量,但在本土和海外的收益都比不過寶萊塢。」
「那是不是說,雖然全印度每年拍攝近千部電影,但實際上可能只有兩三百個故事?」
「不!只有少數影片是這樣,應該說不超過5%。」
印地語電影有許多棚稿類敏臘型,但幾乎全都是歌舞片,一般每部電影有五六首歌。電影上映前,流行歌曲就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還能夠推動票房收入。「目前為止最流行的印地語電影類型,還是富家公子和貧苦姑娘的愛情故事,或者反之。消失了數十年後,一些歷史和幻想題材的電影有重新抬頭的跡象,青春浪漫片的數量也在增加,人們還在試著拍『印地英語』電影。總的來說娛樂是所有類型電影的基調,悲劇電影的數量已經大大減少了。」喬丁說。
⑤ 印度最接地氣影院,為何開播前還要唱國歌
印度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其特有的地域及文化讓每一個到印度旅遊的遊客痴迷不已,在印度彷彿走在印度電影里一樣。尤其是在印度的北部,有一座稱為“粉色之城”的城市,在這里眾多的名勝古跡可供遊人游歷,“全球十大最美影院”之一的齋普爾王宮大戲院就坐落在這里。
幕布緩緩升起的時候,一面印度國旗突然出現在人們的眼前,然後所有的人們都突然站立了起來,驟然響起印度國歌的旋律,大家就跟著唱起了國歌!原來這就是所謂印度人看電影的儀式感,而且每場電影播映前所必有的儀式!由此可以看出,印度對於愛國主義情懷的培養上不僅僅體現在日常的工作學習上,就連平時的娛樂環節也十分注重,這一點使我肅然起敬。在看電影的過程中,如果他們看到自己喜歡的明星出場後,都會引得現場興奮狂歡,現場的這種氣氛如不是你身臨其境的感受,是絕不會領略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