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廣州嶺南印象園有什麼好玩的
1、包丞相祠、敬佛堂、天後宮、華光古廟、佛香店
景區民間祭拜文化區。繼承和保留練溪村原住民的祭祀風俗和場所,保留和擴修了包丞相祠、天後宮、華光古廟、敬佛堂、佛香店,保留原住村民的祭拜習俗,同時也對遊客開放,遊客既可以拜拜神祈福祛災,也可以了解嶺南的民間祭拜文化,同時也是對本土文化的傳承和發揚。
2、老酒坊
營造老酒坊的感覺,青灰的磚牆,青灰的屋檐下大紅燈籠高懸,大紅的對聯喜氣祥和,大紅的旗子隨風飄揚,老酒壇子堆擺地齊齊整整,遊客可以打上一壺雙蒸酒,也可以坐下來喝上一碗玉冰燒,跟朋友談天說地,享受大碗喝酒的快意。
3、老理發店
鑄鐵底座的老式理發椅,不銹鋼皮的洗頭水桶,卷發的塑料捲筒,長柄剃頭刀……這些舊式理發店的用品立刻將遊客帶入兒時剃頭的回憶中,倍感溫暖和親切。
4、舞獅會館
嶺南印象園內景
廣東舞獅習俗深受廣東民眾喜愛。蕭氏宗祠經過布置裝修成為舞獅會館,遊客可在這里觀賞廣州傳統的醒獅活動,觀看精彩的獅子采青表演,還有驅邪消災的好意頭。
5、木雕宮燈
展覽和經營廣東特色木雕宮燈,古典工整的造型,精雕細琢的雕花,讓遊客感受鋼筋水泥城市之外的優雅靜謐。
6、佛山木版年畫
展覽銷售佛山木版年畫。廣東佛山與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蘇州桃花塢是我國著名木版年畫四大產區,遊客在這里可以觀賞拙樸喜慶的木版年畫,感受老百姓對真善美的樸素理解和對幸福生活的美好祈願。
7、石灣陶瓷
展覽銷售石灣陶瓷。
遊客在此可以欣賞購買造型多樣,栩栩如生的石灣公仔,活潑生動又不失文化內涵,可以裝點家居也可以饋贈親朋。
嶺南印象園內景
8、新會葵藝館
新會葵藝是廣東四大傳統工藝之一,新會葵藝館是葵藝裝點的世界,遊客在這里有機會現場觀摩新會葵藝高超的造型藝術和葵藝師傅精湛的編制技巧,說不定也能偷學得師傅的一招半式呢。
9、嶺南服裝
展示、租售嶺南特色服飾,遊客既可以欣賞多姿多彩的嶺南特色服飾,也可以穿在身上拍照留念,體驗嶺南特色的服飾文化。
嶺南印象園
10、廣綉館
展示和出售廣綉作品,遊客還有機會觀摩技師現場刺綉,也可以跟技師學習綉一顆荔枝或是一朵小花,
印象園風情(14張)
體會一針一線所帶來的精緻藝術的享受。
11、姑婆屋
還原舊社會廣東自梳女居住生活的姑婆屋的情景,並有演員表演自梳女生活勞作的情形,遊客可以跟自梳女拍照留念。通過參觀,遊客可以了解廣東特有的自梳女的社會現象,更多地了解豐富多彩的嶺南文化。
嶺南印象園
12、廣東廣播博物館
嶺南印象園與廣東電台聯營的項目,主要向遊客展示廣東電台建台以來的發展歷程和輝煌成就,作為廣東電台的文化展示窗口,是嶺南文化重要的推廣宣傳平台,遊客在這里也有機會看到博物館珍藏的老廣播儀器,具有濃濃的懷舊氣息。
13、老報館
與廣州日報聯營,是廣州日報對外展示自身文化形象的窗口和平台,遊客也可以在這里讀讀繁體的老報紙,參觀古老的印刷機器,了解以前的印刷程序。
嶺南印象園
14、大戶人家
還原嶺南大宅門的生活情景,古典精美的傢具,倜儻的東山少爺,溫婉的西關小姐,帶遊客體驗嶺南大戶人家的生活氣派。
15、老電影院
嶺南印象園內景
按舊式電影院裝修布置,老式的放映機,白布拉出的屏幕,遊客在這里看場老電影,是否會想起過去那些美好的故事和那份青春年少的情懷?
16、老相館
老相館里珍藏了我們以前的黑白記憶,遊客在這里可以見到久違的老式座機,可以重溫以前沖膠卷、放大照片、修版的手工操作的樂趣。一組組老舊的照片,似乎把人帶回那斑駁陸離的年代。
嶺南印象園
17、廣東電視台《陳夢吉》拍攝基地
嶺南印象園以園中嶺南風格的特色建築受到了許多劇組、廣告商、影樓和攝影愛好者的青睞。《陳夢吉》劇組與嶺南印象園簽約合作,根據拍攝需要布置了公堂、陳家、方家、茶樓、涼茶鋪等嶺南民間生活場景,成為嶺南印象園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18、練溪大街街頭表演及活動
練溪大街安排了舞獅、英歌舞、飛機欖、吹糖人、捏麵人、爆米花、賣洋煙、賣報、街頭畫家、遛鳥、吹玻璃、賣金魚、抖空竹、踢毽子、跳大繩、打陀螺等民間表演和童趣活動,營造輕松和諧的生活氛圍,讓遊客體會到原汁原味的嶺南市井風情。
19、嶺南特色小食
景區在不同位置安排了不同口味的廣東特色小食,有西關小食牛腩粉、蘿卜牛雜、銀絲蛋面、竹升面、南信雙皮奶等,還有順德炒冰、山水豆腐花,走累了還可以喝上一碗廣州風味的酸辣湯,開胃又醒神,運氣好的話,遊客還有可能看到大師傅現場表演廚藝,也可以學習幾招。
20、嶺南印象園--山頂休閑公園
山頂休閑公園是嶺南印象園的生態家園,公園一年四季綠意盎然,果樹林立,果香花香交織散發,遍植荔枝、龍眼、芒果、楊桃等嶺南佳果,遊客逛完練溪大街,飽餐嶺南美食,可以再到山頂公園來歇歇腳,散散步,來點餐後水果,三五好友也可選一處僻靜的地方燒烤,野餐。[3]
21、嶺南印象園—《祭華光大帝》
《祭華光大帝》:表演者戴上面具,穿上長衫,讓人感覺到祭典的神秘與隆重。 《長洲搶包山》:小表演者們推出2小座包山,把搶包山的熱鬧情形以舞蹈形式表現出來,在尾聲,小演員們還摘出少量「包」,扔給現場觀眾,把該節目推上高潮。 [4]
帝光大帝
㈡ 為什麼說大豐是北上海
因為大豐有上海農場,裡面有好多上海人,幾年前揚子晚報好像有報道說大豐被規劃到上海
㈢ 文化傳播者——記鄠邑區大王鎮國產膠片電影放映機珍藏館長劉公信
文/王寧子
提起劉公信,在西安市鄠邑區大王鎮方圓十幾里,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高高的個頭,清癯的身軀,爽朗的笑聲,是有名的電影放映員和民間木雕藝人。
六七十年代,劉公信因在部隊是文宣幹事而成了公社的放映員,在那個文化匱乏的年代,能在公社謀一份兒職業既神聖又體面,只要哪個村子能看到他的身影,那個村子會瞬間沸騰,似乎他就是久旱灑甘霖的農人。
認識公信叔的時候,我才五六歲,我媽在村縫紉組上班,公信叔經常去縫紉組補銀幕,一來二去就熟悉了。
記憶中,公信叔一身跡灶黃軍裝,騎一輛加重自行車,干凈利落,高大帥氣。那時候見他問的最多的一句話便是,叔,得是今黑我這有電影?每每聽到這話,公信叔便會哈哈大笑著說,等哪一天給咱這放吵州灶電影,叔第一個告訴你。
那年代,一個村子要是有電影,那場面不亞於過年耍社火,周圍村子的人們沒等到夜幕降臨,便早早吃了飯攜家帶口挾椅拖凳,迤邐而至。
放映員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是個讓人羨慕的職業。在人們的眼裡,不用頂著大太陽下地幹活,有啥新電影,還能先睹為快。但放映是個技術活,不是你掄鋤頭就能乾的,用我們當地一句俗語形容這個職業最恰當不過了——喝不了半缸泔水,就不要攬那個活。
在那個精神世界貧瘠的年代,人們見識和接觸外面的世界,唯有電影。每當看到公信叔干凈利索地擺弄,權威地吆喝秩序,場燈熄滅的一瞬間,一束光柱從放映機里投向銀幕,嘈雜的場面頓時鴉雀無聲。那時候,一部電影有時候兩個村子同一天晚上放映。甲村先放,第一片放完,趕緊交給乙村等待多時的放映員,然後在夜色中快馬加鞭奔向乙村。若是電影機中途出現問題,銀幕下一片抱怨聲,口哨起鬨聲,銀屏上各種搞怪手勢投影,甚至有脾氣暴躁的等不及,還會對著放映員叫罵,公信叔都一聲不吭。不管天氣如何,只要銀幕下有一個觀眾,放映員也會頂風冒雨堅持到最後。
一九七六年唐山大地震,波及關中。
記得那天晚上村戲樓下有一場電影,觀眾正看到興頭,忽然覺得屁股下的板凳在不停晃動,前面的人還以為後面的人在撒怪(開玩笑),猛扭頭,後面的人忙告知前面的人,自己的椅子也在搖動,人群中不知誰炸了一聲,地震咧!
緊接著,狂風暴雨驟然而至,銀幕下一片慌亂,娘哭娃喊此起彼伏,人們來不及拎起凳子,風一般地席捲而逃了。諾大的戲樓下,只剩下手忙腳亂的公信叔在風雨中來回飄搖著。
第二天,一臉疲憊的公信叔拿著被風刮破的銀幕來縫紉組,談起那令人心悸一幕,幾位嬸嬸由衷為公信叔豎起大拇指,公信叔嘆口氣苦笑說,那是咱的本分,說啥也不能壞了電影設備,那可是咱鄉親們的寶貝呢。
作為一名鄉村放映員,公信叔幾十年如一日奔波在鄉間,一次又一次丈量著村與村之間的距離,並把最新簡訊和電影傳播開來……
改革開放後,公信叔自籌資金購回一套1000瓦氙燈的電影放映機,讓鄉親們看上了更高級的清晰影片。時隔兩年,他又從西安市解放電影院購回一套重達1.3噸的5505型松花江座機,並固定在汽車貨箱上。「流動放映車」一炮走紅,消息很快傳到全國各地,其創新做法得到相關部門的肯定,並作為典型向全國農村推廣。
時間進入新世紀,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電視機錄像機走近尋常人家,露天電影也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國家一紙文件,全國9萬放映員全部下崗,從此銷聲匿跡。離了職的公信叔沒有氣餒,軍人身上不服輸的精神再次體現出來。他創辦了幼兒園,帶領兒女,用真誠愛心換來了小鎮家長們的信任,在他們的辛勤努力下,幼兒園在大王鎮辦的風生水起。
日子一天天好了,看著家裡閑置多年的幾套電影機,思緒回到那披星戴月的歲月,一種電影從業人的情結油然而起。無數次夢回銀幕,無數次看著塵封的「老朋友」黯然神傷,他惆悵,他迷茫,痛定思痛,他有了大膽的想法——收藏電影放映機。定下念頭,心動不如行動,他跑遍了西安市各大電影院,踏遍了上百家廢品收購站,在家人支持下,歷時十幾年,花費二十多萬,他的國產膠片電影放映機珍藏館誕生了。館內珍藏了60多套電影設備和560多卷珍貴的電影膠片,其中,有一套電影設備在國內僅存一套。2018年,公信叔應邀參加南京江心洲露天電影節,並被授予「公益電影人」的光榮稱號。
雖然珍藏館給他創造不了什麼效益,但至少圓了他一個夢。它是時代的縮影,記錄著露天電影曾經的輝煌,記錄著中國電影放映走過的風雨歷程,也記錄著散落在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九萬個放升扮映員,他們背著電影器材,行走在村村寨寨每一個角落,像一顆顆星星,在一個個漆黑的夜晚,為普天下勞苦大眾送去了光芒。
如今,每年從全國各地慕名而來的電影愛好者,在他電影放映機珍藏館參觀交流,在流光溢彩的回放中尋找曾經的歲月。
雖說同居一鎮,每天兩點一線的生活,與公信叔卻難得一見。對於公信叔記憶,始終停留在兒時。時光荏苒,再次見到公信叔是在鄠邑詩詞楹聯協會的一次聯誼活動上。會後,我被眾人慫恿著上台唱一段秦腔,剛下台時,被前排的一個老人叫住了,你得是康的女子?!
「公信叔!」雖說多年未見,但我還是一眼認出了他。鄉鄰相見,分外親切,閑談中得知,公信叔把幼兒園交給了兒子,現在一心練習書法與雕刻。
在小鎮,像公信叔這把年紀的老人,每天不是打麻將就是抱著茶杯諞閑傳,而他,卻以另一種方式安度晚年。公信叔的眼睛還如年輕時那麼明亮,炯炯有神,精神矍鑠,自身透出一種文化氣息和傳播文化的能力。
在我們小鎮,接城隍的歷史由來已久。公元前二零四年,紀信(傳是戶縣真守村人)滎陽救駕焚身,高祖封其為都府城隍,這一活動是為紀念紀信救駕而形成流傳下來的。由戶縣北部19個古自然村落聯手舉辦,每年正月十二舉行一次,按順序每年有一個村「接城隍」。這一民俗活動在前幾年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看到城隍爺城隍婆的雕像在歲月中逐年破敗,公信叔有了雕刻城隍爺城隍婆並無償捐贈的想法。
徵得家人支持,年過花甲的他又走上了四處奔波、潛心雕琢之路。從尋找木材到構圖雕刻,無數個夜晚,夜不成寐,功夫不負有心人,歷時一年,神態自若的城隍爺城隍婆雕像雕刻完成。19年年底,小鎮鑼鼓喧天,熱鬧非凡,城隍爺城隍婆迎接儀式在公信叔創辦的幼兒園前舉行。那天,鑼鼓聲中,驚嘆聲中,人們看到了一位對文化孜孜不倦熱愛和傳播的公信叔。同年,他被西安市群眾藝術館評為「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民間藝術家」、「華夏優秀工藝美術師」。
閑暇之餘,自己的愛好一發不可收拾,在他的精雕細琢下,一幅幅木版畫多次在省內外獲獎。作為一名退伍老軍人,他將自己雕刻的毛主席肖像版畫長卷無償捐贈給延安革命紀念館,作品《永遠跟黨走》被陝西省藝術館收藏。
去年臘月的一天,在公信叔邀請下,我走進了他的工作室,讓我驚奇的是,映入眼簾的是毛澤東不同時期的三幅版畫,栩栩如生,形態逼真,偉人堅定的眼眸,大氣磅礴的《沁園春•雪》,將我的思緒拉回那個崢嶸的年代。
靜靜地瀏覽,我在想,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是什麼信念在支撐著他的夢想?
公信叔說,沒有毛主席,就沒有新中國。是啊,他們那代人在父輩的耳濡目染下,對毛主席的情懷很深,也有從艱苦歲月到溫暖時代的切身感受,這是植在靈魂深入骨髓的種子。毛主席是人民的救星,是他的偶像,在這種精神的感召下,年過花甲的他把自己畢生精力,傾注到一鑿一斧的精雕細刻上,杜鵑吐血。
我彷彿看到了一位老人為了這份信念,冒著酷暑嚴寒,翻山越嶺在秦嶺中找尋木料,餓了啃鍋盔,渴了喝泉水那種誇父追日的執著,不禁對這種精神肅然起敬,並由心產生一種莫名的感動。
從年過五旬到古稀之年,他用十幾年時間,用一雙滿是疤痕的雙手,用一把雕刻刀,雋刻著對藝術的熱愛。從他平靜的笑容里,我看到了一個平凡的民間藝人那種骨子裡的堅毅,在他的身上,我更看到了一種信念的力量。
如果說這種愛好最初是源於過去歲月被動生計的話,現在已嬗變成了一種信念的自覺,夕陽無限好,風景正當時。
㈣ 拍電影的時候 一本需要多少膠片呢 膠片是一卷一卷的嗎
拍電影的時候需要多少膠片完全決定於導演和製片人,剪成的電影長度也不同;膠卷、膠卷么,肯定是一卷一卷的了,每卷的長度也有很多規格。
㈤ 學電影放映員的工作怎麼樣
早上來要開機,晚班的話要關機,機器指的是六個廳或則幾個廳的全部機器,新片出來了還要拷片,傳輸,晚上還要排第二天的片,這些都不難,主要是突發情況,比如黑屏電影放不出來,影片模糊有雪花,都要學會處理,不過這些還是要實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