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台灣人民反割台斗爭,有那些值得頌揚的地方
馬關條約頒布後 台灣人民忿忿不平 對來台的日本帝國主義國家進行了頑強的抵抗 他們頑強的精神和愛國的精神值得讓人學習
B. 台灣人民反割台斗爭的背景
1894年(舊歷甲午年)7月,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侵略朝鮮並進而侵略中國的甲午戰爭。在這次戰爭中,中國方面雖然有左寶貴、鄧世昌等愛國將士的英勇奮戰,但是,由於清朝封建統治者的反動腐敗,不能有效地組織廣大軍民起來抗日,始終奉行妥協退讓的失敗主義方針,終於導致戰爭的失敗。最後,清政府向侵略者屈膝投降,派李鴻章為全權大臣,於1895年4月17日,同日本締結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條約的主要內容是中國賠款白銀二萬萬兩;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允許日本人在中國通商口岸開設工廠;將台灣全島及其附屬島嶼以及澎湖列島等割讓給日本。
條約簽訂後,清政府一面電令在台灣的文武官員「陸續內渡」,一面指派李鴻章的兒子李經方為割台大臣,前往台灣辦理出賣台灣的最後手續。6月2日,李經方在基隆口外的日本軍艦「西京丸」上,與日本代表樺山資紀簽署了交接文書。反動的清政府就這樣把三百多萬與祖國大陸人民骨肉相連的台灣同胞和美麗富饒的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神聖領土,置於日本侵略者的鐵蹄之下。
C. 台灣人民反割台斗爭這一事件的結果如何你如何評價這一歷史事件
1895年10月,日軍完全佔領台灣,台灣人民的反割台斗爭在孤立無援,武器、糧餉均匱乏的情況下,整整堅持了5個月。反割台斗爭盡管失敗了,但台灣愛國軍民積極團結、同仇敵愾、奮力保台,給日本侵略者極其沉重的打擊。台灣官、紳、民共同譜寫的抗日保台斗爭,在近代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維護祖國領土、主權完整的斗爭中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D. 台灣人民反割台斗爭的意義
意義在於要自覺團結在黨中央周圍,堅決跟割台斗爭。
E. 1895年馬關條約簽署後,台灣人民紛紛拿起武器反對割台其中參加抗擊日本侵略者
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神聖領土。就在甲午戰敗,清政府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澎湖割讓給日本的時候,一場英勇悲壯的反割台斗爭在台灣展開了。在這場反割台斗爭中,從官紳到民眾,台灣的各階層人士均發揮了不同的作用。在清宮甲午檔案里記載了這段可歌可泣的歷史。
官員呼籲廢約保台
《馬關條約》的簽訂,震驚了全國。清政府各級官員上至內閣大臣、御史、翰林,下到各省督撫、司道紛紛上奏,反對割台。當時在京舉行會試的各省舉人更是痛感民族危難,請求勿割台灣。廣東舉人梁啟超等81人於1895年4月30日上書,深刻分析了割讓台灣的嚴重後果,「上之欲割台以全內地,保都城,而地更瓦裂,都亦必驚」。他們認為「不割則地或可保,都或不危」。便吁請清政府抗爭到底,「日人若因此敗和,吾大兵可集激勵,忠義猶可為戰,眾志成城,敵人亦何敢遽行藐視乎」?
此時,台灣地方官員也屢次發電,奏明民眾的悲痛之情及抗日願望。1895年4月21日,署台灣巡撫唐景崧向清政府發電報指出「戰有生機,割地賠款實成絕路」,割台「則是安心棄我台民,台民已矣,朝廷失人心,何以治天下」。此外,唐景崧還主張通過國際公法力主廢約保台,「公法會通第二百八十六章有雲,割地須商居民,能順從與否。又雲,民必順從,方得視為易主,等語。務求廢約,請諸國公議,派兵輪相助,並求皇上一言以慰眾志而遏亂萌」。除了積極呼籲外,他們也擔當起領導武裝保台斗爭的重擔。這其中以南澳鎮總兵劉永福率領的黑旗軍最為突出,其成為台中和台南地區抗擊日軍的中堅力量。
士紳組織武裝保台
在外敵入侵,清政府決議要割台自保的緊要關頭,台灣的士紳以丘逢甲為代表,紛紛投身於抗日保台的宣傳和組織工作中。在創建民主國、組織義軍、籌備糧餉軍械等方面,台灣士紳發揮了重大作用,並且沉重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
在得知割台計劃後,丘逢甲率全台紳民請台灣巡撫向清政府代奏了他們的義憤之情,「和議割台,全台震駭。自聞警以來,台民慨輸餉械。不顧身家,無負朝廷。列聖深仁厚澤二百餘年,所以養人心士氣,正為我皇上今日之用。何忍棄之」?同時也表達了他們誓死抗日的決心,「全台非澎湖之比,何至不能一戰?臣等桑梓之地,義與存亡,願與撫臣誓死守御。設戰而不勝,請俟臣等死後再言割地。皇上亦可上對祖宗,下對百姓。如倭酋來收台灣,台民惟有開仗」。
從1894年9月開始,丘逢甲便組織台民興辦團練,保衛家鄉。11月,署台灣巡撫唐景崧奏委丘逢甲「招募義軍,以備擇調」。於是,唐景崧便正式將原先的民團改為義軍,並且還招募了一批比較有影響的人加入。隨後,在反割台無望的情況下,唐景崧建立了台灣民主國,他自己為民主國大總統,丘逢甲為副總統並兼全台義軍統領,奉劉永福為民主國大將軍,林維源為議長。這正是台灣官、紳、民聯合抗日的最好體現,台灣民主國作為台灣人民的抗日政府,在反割台斗爭中發揮了領導機構的作用。正如戚其章所說:「台灣民主國的成立,穩定了台灣的局勢,形成了台灣抗敵的新體制,又是台灣義軍的發動者和領導者。」
民眾奮起參與保台
台灣人民是反割台斗爭中最為堅定、最為頑強的力量,他們也是反割台斗爭中的主力軍。對於割台一事,台灣人民「湧入衙署哭聲震天」。據南洋大臣張之洞所發電報稱,當地人民還請唐景崧向清政府轉達:「台灣屬倭,萬姓不服……如赤子之失父母,悲慘曷極!」並表示:「台灣已為朝廷棄地,百姓無依,惟有死守,據為島國,遙戴皇靈,為南陽屏蔽。」「願人人戰死而守台,決不願拱手而讓台。」這封電報充分表達了台灣人民誓與台灣共存亡的堅定決心。日本侵略者在登陸台灣以後,台灣人民紛紛組織義軍,「增集台勇七八千人次第成軍,粵勇亦陸續可到,聲勢比前壯。台民唯恐倭力攻台,願投效殺賊者,日有千數百人」。當時,抗日烽火幾乎燃遍全台。
在這場反割台斗爭中,台灣官、紳、民作為三股不同的力量各盡其力,相互交織,構成了反割台斗爭的整體。正是由於他們的合力抗日,使得日本在進攻台灣時遇到了巨大阻力,日軍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極其慘重的傷亡代價。日軍登陸台灣基隆後,也遭到台民的迎頭奮擊,「殺敵甚多,並斬獲倭兵官三劃首級一名。寇退至三貂嶺半山地方」。在這場攻台戰役中,就連日軍都感嘆說:「有全台皆兵之感。」
1895年10月,日軍完全佔領台灣,台灣人民的反割台斗爭在孤立無援,武器、糧餉均匱乏的情況下,整整堅持了5個月。反割台斗爭盡管失敗了,但台灣愛國軍民積極團結、同仇敵愾、奮力保台,給日本侵略者極其沉重的打擊。據日方資料記載,日本侵台的兵力有兩個師團和一個混成旅支隊,死亡人數為4800多人,傷病人員有2.7萬多人,總計損傷3.2萬多人,約占其總兵力的半數。這個數字比日軍在整個甲午戰爭中傷亡的人數還多將近一倍。台灣官、紳、民共同譜寫的抗日保台斗爭,在近代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維護祖國領土、主權完整的斗爭中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F. 19世紀末,台灣人民爆發的反割台斗爭,是由下列哪個條約引起的
答案C
該題以台灣人民的反割台斗爭為切入點,考查學生再認再現歷史事實的辨析選擇能力。《馬關條約》割遼東半島、台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消息傳來,全國人民堅決反對,台灣人民組織義軍進行了英勇頑強的反割台斗爭。
G. 歷史上,台灣遭受過哪些國家的侵略中國人民為抗擊侵略,維護祖國對台灣的主權,進行了哪些斗爭
歷史上,台灣遭受過荷蘭和日本的侵略。中國人民為抗擊侵略,維護祖國對台灣的主權,進行了斗爭有:1661年鄭成功收復台灣;1895年台灣人民反割台斗爭;1937——1945年抗戰勝利,台灣光復。
H. 舉出台灣人民在反割台斗爭中的兩支主要力量
徐驤、丘逢甲率領的義軍
劉永福的黑旗軍
I. 台灣人民反割台斗爭體現了哪些精神
反割台運動是近代中國一次愛國主義的壯舉。在國家民族面臨生死存忘的緊要關頭,在反對帝國主義侵佔祖國寶島台灣的斗爭中,海峽兩岸的中國人不分彼此,同呼吸,共命運,相互支持,譜寫了一曲波瀾壯闊的瑰麗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