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誰知道這個人是誰,演過哪幾部香港武俠電影
狄龍 (又名: Lung Ti )
職業 : 導演 演員
所屬地區: 香港
生日 : 1946年8月3日
狄龍原名譚富榮,一九四六年出生,籍貫廣東新會。幼年時由於家境貧苦,十一歲便在服裝店當學徒。他自小崇拜英雄好漢,為了不受人欺負,曾拜師學詠春拳。一九六八年,狄龍考入邵氏公司的南國演員訓練班。翌年,《死角》一片征選主角,導演張徹從十個新人試鏡中首選了狄龍。狄龍在其中扮演一位反叛意識很強的青年張純,因為愛上富家女溫柔,遭到其兄溫強的阻止破壞,致使最後用暴力解決,張純步入了死角。
七十年代,在香港新派武俠片高潮時期,有個出名的「鐵三角」,即是指「楚原.古龍.狄龍」。楚原是將古龍的武俠小說搬上銀幕最多的導演,狄龍則是主演楚原影片最多的男星,如《楚留香》、《蝙蝠傳奇》、《流星.蝴蝶.劍》、《天涯明月刀》、《多情劍客無情劍》等電影。而狄龍更是導演張徹認為在眾多選角中,與姜大衛扮演「雙角」最成功的搭檔。張徹認為,以京戲武生來比喻,姜大衛是「短打」,狄龍是「長靠」;一叛逆,一正派;一活一穩,可謂相得益彰。因此,狄龍在張徹導演影片《獨臂刀王》(1969)、《保鏢》(1969)、《報仇》(1970)、《十三太保》(1970)與姜大衛搭檔演出。狄龍不僅在造型上神肖形似,武打招式也豐富多采。因此,狄龍主演的電影在台灣、東南亞風靡一時,他的演技也聲譽遐邇。
一九七三年,他因在《刺馬》一片中扮演反派人物馬新貽,獲得第十一屆金馬獎的「優秀演技特別獎」,同時獲得第十九屆亞洲影展的「表現突出性格」的男演員獎。此後,他還因主演《冷血十三鷹》(1979)獲得二十五屆亞洲影展的演技最突出的男主角獎。他以出色的表演奠定影壇武俠紅星的地位,多次獲得香港十大男星的金球獎。
一九八五年六月,狄龍離開邵氏公司,從第一部《死角》到最後一部《貨櫃小子》,十八年來,共拍片八十多部,還導演了《後生》與《電單車》二部電影。是武俠片與功夫片相當重要的演員。
一九八六年,狄龍、張國榮與周潤發主演吳宇森導演的《英雄本色》,並憑藉此片獲得23屆金馬獎最佳男主角。之後狄龍出演了多部影片,多為警匪片類型,一九九九年,他憑《流星語》一片中的善良警官形象獲得第19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配角,近年則將工作重點放在電視劇上。
『貳』 梁坤的人物生平
鐵橋三(1813年-1886年)
原名梁坤,廣東南海縣人。年幼時就非常嗜武,到處尋訪名師。後來有機會遇到洪拳巨子、福建莆田少林寺的覺因和尚,對他的武功非常景仰,遂拜其為師,入廣州白雲山能仁寺帶發修行。在寺中學藝七年,得到覺因的悉心教誨,盡得其師真傳,成為洪拳傳入廣東後的一位代表人物。
鐵橋三:口耳相傳中的俠義之士
據說電影《英雄》去參加奧斯卡頒獎禮的時候,鞏俐說中國現在還用武打片去闖世界,是中國的悲哀(大意如此)。如果傳聞屬實,那麼鞏俐小姐的理解能力實在平平。她不知道在中國武術這個領域里,拳打腳踢的武打功夫其實只是表象,俠義精神才是文化內核。當然,張藝謀是否把俠義精神拍出來了,那是另外一個問題。
從荊軻到虯髯客,從梁山好漢到清末民初的革命志士,似乎中國從來不缺俠客,但是坦白地說,我們頂多隻是知道名字及其背後的零散故事而已,他們所具備的武功套路究竟如何,又有多少人知道?大概也沒有人會去關心吧。名字可以流傳到今,故事仍然膾炙人口,如果單單只是打打殺殺的功夫,而不是其中濃厚的俠義精神,我還真是難以信服這個解釋的原因。
年少時讀唐詩,非常羨慕「不斬樓蘭終不還」這樣的氣概,對文弱詩人竟然也寫這樣的詩句感到大惑不解,更想不通的是,李白的夢想是著一身青衫,秉一柄長劍,遊走天涯。後來看到學者陳平原的一本書,書名就叫《千古文人俠客夢》,似乎豁然開朗。連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都在做著俠客夢,俠義精神的深入人心可想而知。
中國的武術可真是平常人理解的那麼簡單?金庸小說的一拍再拍,香港影視劇的一濫再濫,雖然誰都知道是些憑空想像甚至瞎編濫造的奇人異事,卻從來不缺乏觀眾,就是這個道理。
或者是因為年代久遠,或者更因為只是個民間人士,今天可以找尋得到的有關鐵橋三的記載實在有限,即使有,基本也都是時間上毫不連貫的傳說故事。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市民百姓偏偏對這些傳聞中的故事津津樂道,那些武功高強的名字也幾乎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這固然與故事本身具有傳奇性的原因有關系,恐怕更多的還是電影電視劇的功勞。
一位武術研究專家的見解很有代表性,他說,其實無論從客觀生理上還是物理現象的角度來看,影視劇中的功夫都是不可能達到的,大多是後人對前人的想像性、文學化的虛擬。
在民間,一直有「廣東十虎」的提法,鐵橋三是其中之一。偏居中國南部的廣東之所以看起來武風很盛,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當時的歷史環境所造成的,也就是說是近代中國歷史的產物。19世紀的中國,正處於清代末年,內憂外患,社會動盪不安,政府對社會的管理往往顯得力不從心,甚至平常百姓的人身安全都得不到保證。而廣東省地處南方,治安更為惡劣,不少百姓為了保護自己,開始紛紛習武自強,幾乎每個村鎮、行會都會聘請武術高強的武師任教,既為了保護自身利益,又可以讓族中子弟強身健體,漸漸地,南粵大地練武成為一種風氣。
尤其在廣州,隨著諸多武館的相繼設立,並且因為都公開招攬學生而形成競爭。正所謂同行是冤家,武館之間為了確定江湖地位,以及爭奪市場利益,彼此間比拼武藝,或者接受別人的公開挑戰,是最平常不過的事情了,因為一場比武決戰後,勝者有更多學生慕名而至,而敗者則只能含羞遠走他鄉。有關鐵橋三的幾個傳說,基本都是在與他人的比試武藝中形成的。在口耳相傳中,比武的真實情況不可避免地被誇大乃至神化,這也是在無形中為勝利的一方做了最好的廣告。
當然,在殘酷的競爭下,如果只憑著花拳綉腿顯然是不行的,沒有真正的武功是不可能在廣州立足的。或許正是這種殘酷競爭的環境,客觀上促進了近代南派拳術的發展,如今許多至今還在流傳的南拳均始創於這個時代。
鐵橋三所創的鐵線拳即使不像傳說中的那麼厲害,在南拳中自成一派並佔有重要一席卻也是事實。更幸運的是,鐵橋三的後面還有一個流傳更為廣泛的後輩黃飛鴻。據說,在佛山,仍有一位洪拳師傅掌握著這套武功。
其實,放到今天的社會來說,我們真的完全沒有必要去考證傳說的真實性。畢竟,在那些充滿傳奇色彩的故事中,面對栩栩如生的武林義士,我們常常可以感覺到濃濃的民間鮮活氣息,給生活增添許多斑斕色彩,這是不是就已經足夠了?
鐵橋三自小酷愛武術,到了十四五歲,已經練得一身好功夫。後來,鐵橋三拜名聞江南的少林寺覺因和尚為師。他練功刻苦,又能恭敬侍候師父,很受覺因的賞識,把拿手本領都傳給他。經過不斷努力,鐵橋三的功夫日見高深,他把雙臂伸開,能掛起六條大漢,步行數十步而面不改色,因此遠近知名。
有一次,他去赴友人的宴會,座上有個叫胡海的教頭,想把鐵橋三打敗,以顯示自己的本領,還沒散席便請鐵撟三較量。當下雙方擺開陣勢,鐵橋三取守勢,只用雙手招架,使胡海無計可施。
鐵橋三看準機會,三一進馬,便破他門戶,再把手一揮,胡海便撲倒在地。胡海還不死心,來一個「黑虎掏心」直取鐵橋三。誰知鐵橋三早有了防備,閃身避開鐵爪,一個「龍馬揚蹄」把胡海踢個四腳朝天。
眾人哈哈大笑,胡海滿面羞愧,但無可奈何,只好悻悻離去。眾人裡面走出胡海的師弟,假裝上前扶鐵橋三入座,想出其不意將他掀倒,但鐵橋三像座鐵塔,紋絲不動。
胡海老想報復,他找另一個武功高強的教頭馬南,說鐵橋三在背後罵馬南是一個肥豬,不堪一擊。馬南暴跳如雷,想去找鐵橋三算賬,胡海忙上前獻上一計,馬南聽後吩咐依計行事。
這天,有個人來找鐵橋三,說是馬南派他來請鐵橋三去赴宴的,並呈上馬南親書的請帖。鐵橋三與來者交談時,覺得那人神色緊張,語無倫次,心知有詐。他跟來人上路,到了江邊,只見一隻小船停在那裡,有個船家模樣的人立在船尾,來人請鐵橋三快些上船。
鐵橋三上了船,見這條船甚為可疑,便暗發功力,只見船頭慢慢下沉,一會便沒入水平線下了。忽然鐵橋三聽見耳後有風聲,將身一側,抬起一腳,那人掉下江去,原來是那個送請帖的人。鐵橋三哈哈大笑,一個鷂子翻身飛上岸,回頭看時,那隻小船已在江中底朝天了。
原來,胡、馬二教頭想欺鐵橋三不識水性,企圖騙他上船,讓他在水中出醜。這時只見二位教頭從江邊大樹走出來,齊向鐵橋三拱手,表示折服。當下,胡、馬二教頭在附近找了個酒店,設宴向鐵橋三賠禮道歉。從此,鐵橋三更加出名了。 南拳據說最初是出於南少林,在明代逐漸形成獨立拳系。南拳總的特點是步穩、拳剛、勢烈、少跳躍、多短拳、擅剽手,以聲、氣修力。南拳的代表是廣東南黎,廣東南拳的代表是「五大名家」,洪拳是其中聲名最盛、生徒最多的一家。
傳說中的福建南少林是一個反清的大本營,在那裡集結了洪門子弟和三山五嶽的俠雄豪客。清兵火燒南少林後,洪熙官來到廣州,隱居在大佛寺,與佛緣和尚共開武館。洪拳傳入廣東後,包括五行拳(金拳、夾木拳、水浪拳、火箭拳、土地拳)和十形拳(龍拳、蛇拳、虎拳、豹拳、鶴拳、獅拳、象拳、馬拳、猴拳、彪搴等十大象形拳)。鐵橋三及其弟子林福成、黃泰、黃飛鴻、林世榮等是洪拳中最大的一派。
洪拳在明末清初中傳入廣東,在廣東流行甚廣,是廣東「洪、劉、蔡、李、莫」五大拳之首。其代表人物有鐵橋三(梁坤)、林福成、陸亞采、王隱林、林世榮、黃麒英、黃飛鴻。黃飛鴻隨父黃麒英學習伏虎拳以及先輩以龍、蛇、虎、豹等的象形及特性創編的洪拳,並盡得鐵橋三「鐵線拳」的真傳,又向蘇乞兒學習「醉八仙掌」,創「無影腳」「飛砣」等絕技。他武德高尚,正直真誠,除暴安良,扶弱濟貧。曾助父開設寶芝林葯店,生產「大力丸」、「刀傷散」濟世,並向青年傳授武藝。1894年受聘為劉永福黑旗軍的武術總教習,在行軍時管帶一營。曾有一句流行語:「劉永福打番鬼,越打越好睇」,這與黃飛鴻教習武藝有關。
洪拳在海外的傳播,主要是黃飛鴻傳下的拳術。先後刊印的《工字伏虎拳》、《虎鶴雙形拳》、《鐵線拳》等拳譜,在海內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現在,美加、歐洲、東南亞等地數十個國家和地區都有洪拳流傳。 鐵線拳,屬於少林外家拳之內功手法,專為鍛煉橋手之用,是鐵橋三的絕技,後由鐵橋三首徒林福成傳授給黃飛鴻。
鐵線拳是一套養生拳,以運動肢干,暢通血脈為主,具有壯魄健體,反弱為強的功能。其大綱不外分外膀手與內膀手二式,外膀手屬外功即手、眼、身、腰、馬;內膀手屬內功,即心、神、意、氣、力。它以剛、柔、逼、直、分、定、串、提、留、運、制、訂十二支橋手為經緯,陰陽並用,以氣透勁,又以二字鉗羊馬勢保固腰腎,練此拳法要求動中有靜,靜中有動,放而不放,留而不留,疾而不亂,徐而不弛,無論男女老少,皆能習之,恆久練習,有祛病延年之效。 「廣東十虎」這個稱號,許多人都從粵語長片或者電視劇集里聽說的。一般的說法是,在清末年間,廣東省內稱十位武功極高、聲望極高的武林人士為「廣東十虎」,這個稱號在當時是確實已經存在的。
但是,因為這種提法基本只是市民老百姓的口耳相傳,並非武術屆人士的一個選舉或共識,因此關於「十虎」的說法很多。除了民間耳熟能詳的黃飛鴻外,其他的幾位武學家到底是誰,以及其中的排序究竟如何,就一直充滿爭議。比如說,有人認為鐵橋三是「廣東十虎」之首,但有的看法又認為他是排第二甚至第五。
作者筆名為「我是山人」的陳勁先生,在他的武俠小說《武壇二虎》自序里說,「廣東十虎是王隱林、黃澄可、蘇黑虎、黃麒英、黎仁超、蘇乞兒、黃飛鴻、鐵橋三、鐵指陳、譚濟鶴」,這種說法的可信度較高。
『叄』 廣東鐵橋三的介紹
《廣東鐵橋三》是一部香港功夫電影,由李釗執導,王鈡,高飛等人主演。影片講述了鐵橋三的傳奇故事。
『肆』 廣東鐵橋三的演職員表
導演 Director
李釗 Chiu Lee
編劇 Writer
韋辛 Xin Wei
李釗 Chiu Lee
『伍』 廣東十虎排名誰最厲害
一、無影腳黃麒英 (廣東佛山)
黃麒英是廣東民間中廣東十虎之一,亦是黃飛鴻的父親。黃麒英是南海西樵人,少時鬻技街衢,以賣藝求生。後得武術家陸阿采賞識,拜之為師,十年間練成武藝。藝成之後開設寶芝林開館授徒。黃麒英以虎鶴雙形拳的功夫著名。黃麒英的故事在廣東家傳戶曉,歷來也被改編為小說、電影、電視劇。
二、鐵橋三梁坤(廣東廣州)
鐵橋三(1813年-1886年),原名梁坤,廣東南海縣人。年幼時就非常嗜武,到處尋訪名師。後來有機會遇到洪拳巨子、福建莆田少林寺的覺因和尚,對他的武功非常景仰,遂拜其為師,入廣州白雲山能仁寺帶發修行。在寺中學藝七年,得到覺因的悉心教誨,盡得其師真傳,成為洪拳傳入廣東後的一位代表人物。
三、醉拳蘇燦 (廣東南海)
蘇乞兒原名蘇燦,是民間傳說中的兩廣拳師,「廣東十虎」之一,
蘇乞兒無正史可考。 雖然武功蓋世,但舞文弄墨一概不曉。蘇為了搏得心上人如霜垂青,便投考武狀元,更買通所有考官以為可以瞞天過海,但卻遭人陷害,淪為乞兒。一日被丐幫長老選中為幫主,傳以打狗棒法,他便藉此對付反政權分子天理教。
四、七星拳黎仁超(廣東汕頭)
為人聰明能幹,頭腦靈活多變,每每洞悉先機,城府甚深。為「十虎」中之智將。絕招七星拳,拳術猶如「北斗七星」,靜如穹蒼天河,動如斗轉星移。這「七星拳」本作「七傷拳」,招式以狠辣惡毒為主,務求一招殺敵。黎仁超雖有著一身好武功,卻深藏不露,不會輕易出手。初時為不擇手段向上爬之人,甚至不惜利用別人感情來漁利。但始終本性善良,到關乎國家安危處,亦能大徹大悟,棄暗投明,終亦能成為「廣東十虎」之一
五、鷹爪王陳鐵志(廣東台山)
陳鐵志又名陳長泰, 一身武功剛猛雄勁,出手疾如閃電,指勁雄渾,堅如鐵石,故人稱「鐵指陳」。絕技:鷹爪功,武功剛猛雄勁。
六、俠家拳王隱林(廣東肇慶)
王隱林又名王飛龍,師父是 廣東南拳之一大俠李鬍子,俠家拳傳人,王隱林到廣州後還俗,在黃沙兼善街開設武館授徒。絕技:俠家拳,俠家拳械。廣州十虎之一。
七、九龍拳--黃澄可(廣東三水)
本為鄉村赤腳小子,萬事不強求,後離開家園往省城
影視作品中的黃澄可,面對人生種種考驗與經歷之餘,先後得一代宗師陸阿采、黃麒英、鐵撟三等人指點武學,經歷大大小小生死切磋搏鬥,融會貫通各家之大成,終自創出一套剛柔並重,變化無窮的「九龍拳」。國難當前,不惜聯同眾虎,灑熱血,拋頭顱,發揚武學之「俠義精神」,成為一代英雄。
八、鐵砂掌蘇黑虎(廣東順德)
少林黑虎門,源出嵩山少林寺,距今約二百年前道光年間,有一少林僧人法號兆德,每隔數年便到廣東化緣一次。因而遇上順德北崗鄉之蘇黑虎,蘇黑虎年幼已習武術,但目睹兆德和尚的少林絕技後,即決心跟隨兆德和尚上嵩山少林學藝。與王隱林、黃澄可、黃麒英、周泰、譚濟筠、黎仁超、陳鐵志、蘇燦、梁坤共稱」廣東十虎」。
九、鶴陽拳譚濟筠(廣東遂溪)
清末年間的廣東武術家,本名潭石窩,成名後將名字改為潭濟筠,「廣東十虎」之一,外號「俠家拳」,以詠春拳法為本,但詠春過度柔弱,故經改良後,自創鶴陽拳 。
十、軟綿掌周泰(廣東湛江)
周泰(又一說鄒泰),中國武術家,是清朝末年廣東十虎之一,排行第五,以八卦棍而馳名。(另有一種說法是廣東十虎中有黃飛鴻而無周泰。)與王隱林、黃澄可、蘇黑虎、黃麒英、譚濟筠、黎仁超、陳鐵志、蘇燦、梁坤共稱「廣東十虎」
『陸』 那些電影說到鐵橋三
好多的,《黃飛鴻與陸阿采》《黃飛鴻之鐵馬騮》《醉拳蘇乞兒》等
反應廣東十虎之類的電源一般都有說到過
『柒』 廣東十虎鐵橋三之王者歸來演員表
歐錦棠飾黃澄可、吳廷燁飾周泰、黃仲昆飾梁坤、高雄飾黃麒英、林志豪飾蘇燦、袁文傑飾黎仁超。
清代末年,朝政腐敗,中國慘被列強瓜分,內憂外患,民不聊生。生於漁村的黃澄可(歐錦棠飾),為替身世可憐的冬至(陳煒飾)尋訪親人,並開拓視野,遂離開家鄉來到省城,因緣結識了九位忠肝義膽、重情重義的江湖好漢。
為了保家衛國,不惜拋頭顱,灑熱血,拋卻兒女情長,救民於水深火熱,譜寫了一段段令人敬仰的英雄事跡,更成為日後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英雄廣東十虎,亦稱「英雄十虎」。
創作背景
廣東十虎是近代中國歷史的產物, 由於清代末年內憂外患社會動盪不堪,清政府根本無力保護良民, 廣東省地處南方治安更為惡劣,民間為了保護自己紛紛習武。
各村鎮行會爭相聘請武術高強的武師任教,一來為了保護自身利益,二來亦可使子弟強身健體,故一時之間練武之風異常熾熱,特別是廣州有許多武館相繼設立而且公開招攬學生。
正所謂同行如敵國,各武師為了爭奪市場利益,彼此間踢館和接受別人公開挑戰是最平常不過的事情, 一場比武決戰後,勝者有更多學生慕名而至,敗者漏夜回鄉關門大吉。
可想而知在殘酷的競爭下,沒有真材實料是不可能在廣州吃武師這行飯的,更無用說要在廣東打出名堂了,然而,這種環境卻促進了近代南派拳術的發展, 許多現在還流傳的南拳均始創於這個時代背景。
『捌』 天龍八部82版喬峰是誰扮演的
1982年電影版由徐少強扮演,1982年電視劇版則由梁家仁扮演。
相關介紹:
1.徐少強:
出身於邵氏公司,亦為香港亞洲電視前藝員,七十年代流行武俠片,徐少強在電影經常以大俠的形象出現。1977年客串演出麗的電視連續劇《大丈夫》受到矚目,遂正式加盟麗的電視。
2.梁家仁:
1949年01月20日出生於廣東陸豐市碣石鎮,香港武打演員,導演、監制。1982年,主演動作奇幻喜劇電影《奇門遁甲》。同年主演武俠劇《天龍八部》,飾演蕭峰。
(8)廣東鐵橋三粵語電影擴展閱讀
1982年電影版《新天龍八部》由湯鎮業、徐少強主演。電影講述了面對亂世,蕭峰、虛竹、段譽三人開始了非同尋常的江湖生涯,遇見了諸如天山童姥、慕容復、四大惡人等各色高手,生死情仇、愛恨別離、民族大義在因緣際會中施展等故事。
而1982年電視劇版《天龍八部之六脈神劍、虛竹傳奇》全劇採用中篇形式將長篇劇分期出集,分為兩部分:上集是《六脈神劍》,下集是《虛竹傳奇》。
該劇講述了虛竹和尚、段正淳之子段譽和喬峰是三個年紀相若,意氣相投的結拜兄弟,與慕容博、慕容復父子的顛覆陰謀,交織出意想不到的人生際遇和明爭暗鬥的故事。
『玖』 香港老電影《廣東鐵橋三》的主演是誰
導演 Director 李釗 Chiu Lee 編劇 Writer 韋辛 Xin Wei 李釗 Chiu Lee 演員 Actor 王鍾 Chung Wang ....Jin Yu Tien 高飛 Phillip Ko ....Master Chu 丁華寵 Hua Chung Ting 梁家仁 Ka-Yan Leung ....Kun's Friend 羅棋 Kei Law 王俠 Hap Wong 黃忠 Zhong Huang 杜伯航 Simon Tu 李釗 Chiu Lee 王童 T'ung Wang 劉俊輝 Chun Fai Lau 馬金谷 Chin Ku Ma 歐立保 Au Li Pao、
http://ke..com/view/39081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