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產大片 > 台灣本地電影的發展

台灣本地電影的發展

發布時間:2022-05-30 09:28:55

A. 2000年至今台灣電影的發展

2000年以後的台灣電影年產量已降至19部(2000年)/10部(2001年)/16部(2002年)/15部(2003年)的窘境,主要原因是延續2000年以前的衰頹(例如信息發達,娛樂多元,電影不再是唯一)。其他原因則是產銷關系崩解,早期投資電影輔導金的片商,即使無法賺錢,尚能贏得聲譽,如今幾乎完全喪失市場機能,片商已經毫無投資報酬率可言,於是形成不斷壓縮投資,製作淪於粗糙,賣座更形慘淡的惡質循環,最後只有靠極少數打代跑的獨立製片奮力而為,造就了目前的年產量。賣座紀錄更是慘烈,居然會有賣座破百萬,登上年度冠軍因而「含淚慶祝」的荒謬場面。年產量太少的情況下,必然會衍生出兩個問題:一是按照常態分配原則,量少則不易質優。二是樣貌窄化,無法開發出千姿百態的素材/形式/風格。

B. 近幾年來台灣的影視業不是很景氣,張震這樣的電影大咖是不是也受到了影響

近幾年,台灣的影視業,因為種種的原因,非常的不景氣,整個行業死氣沉沉,毫無活力。這個情況,對於張震等少數的電影大咖,影響不大,因為他們的事業中心,不在台灣。這個情況,只是苦了台灣本土的電影人,他們受到很大的影響,有的甚至無工可開,處於失業的狀態。

真正苦逼的,是那些本土的從業人員。以前有大把的戲拍,有大把的影片要製作,有大把的影片要宣傳發行,有工開有飯吃,生活穩定而幸福。現在想開工沒工開,隨時有可能失業,有的已經失業。

C. 台灣電影的介紹

台灣電影乃指台灣地區人民在台灣設立公司製作、編、導、主演,以普通話發音之電影片。因台灣社會自由且富有創作力,因此能給予電影工作者良好的伸展舞台。不過因為種種因素,2006年台灣電影票房於台灣市佔率僅1.62%,呈現衰退的現象。

D. 台灣電影的困境突破

自1985年年起,台灣產量與發行量較多的如學甫、龍族、麗城、中影、上上、倍倫、新船、金壂、學者、龍祥…等各公司均因各種因素萎縮產量,其製片量一路下滑。不但如此,維系電影產業的上述幾家公司,產業重心也移往如有線電視的影視產業。在產業無法支持下,惟剩台灣當局於文化維持的壓力下,勉為其難出資維持。1998年,台灣電影生產不到20部,2001年1-10月間,僅達11部,至2006年,台灣電影於台灣市佔率則僅1.62%。
就票房方面,以台北市首輪票房為例子,台灣電影的票房收入僅有163萬元,佔全部台北電影票房收入不到1%,比起美國好萊塢所佔台北票房的95%以上相差甚遠。因為台灣電影產量極低,票房慘澹,實已不足以支撐電影工業。因此有媒體業者認為「再多的影展獎項都無法遮掩台灣電影全面崩盤的事實。」不過在另一方面,台灣電影也有新的發展。例如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即發下豪願要投入電影業,並以電子業代工為概念,於2008年退休後拍100部以上的電影或電視劇。也有人認為,該做法是效法Sony進軍好萊塢相同,在擁有極強大硬體整合力量之後,積極轉進電影業,並謀取好萊塢600億美金電影產業的代工數位商機。其中,初試啼聲即為以台灣知名影評人焦雄屏主導的《白銀帝國》。
《白銀帝國》為台商郭台銘首度大幅投資的電影作品,於2007年上映。改編至《白銀谷》,描寫山西晉商的該部電影也是台灣知名影評人焦雄屏的首部導製作品,根據焦雄屏說法,她拍攝該影片的其中一個目的,是扭轉近代中國對商人的偏頗感想。
《白銀帝國》亦是少見的由海峽兩岸合拍得高製作成本的商業電影,光是郭台銘所屬鴻海集團就對該片投資5000萬美金。另外,該電影的主要演員為香港電影演員郭富城及內地電影演員張鐵林。而正因白銀帝國的順利開拍,有人認為郭台銘的加入,不但能於資本上挹注台灣電影,更能為台灣電影帶來新想法與新視野。

E. 如何評價近幾年台灣電影的發展

灣電影正在復甦,不過全球看來還是好萊塢電影的天下,電影產業就是工業,要專業化,細致化,內地電影現在很難國內開花國外也香。

F. 如何評價台灣電影現狀

你提到的台灣電影我都看過。也會為了一部大陸不上映的電影專門飛台灣一趟。
我這么理解台灣電影的多元化:
第一,可以拍成電影的社會議題更寬廣。至少在中國的審查制度之下,同性戀題材《女朋友,男朋友》是沒有辦法登上大熒幕的。
第二,台灣除了像大陸一樣的電影院(主要播放當季的電影)之外,還有二輪電影院,播放已經下了的電影,或者按照不同的風格設定的影院(法國有專門的文藝院線,也設定了單部電影的排片不可以超過當日的三分之一,總之,起到平衡作用)。例如,光點電影院。 我不清楚是否有政府的資助。
第三,輔導金制度。 基本上,你提及的電影都拿到了輔導金。 也有人說,台灣電影越輔越倒。台灣本身市場就非常有限,如果只考慮在島內發行,收回成本的難度就較高。如果一味玩小清新,台灣電影也會走向沒落。

G. 台灣問題一直扣人心弦,有什麼記錄台灣發展的電影嗎

2009年,一部名為《海角七號》的影片席捲了台灣電影界,其總票房達到了5.3億新台幣,它也被譽為台灣電影業的一劑春葯。影片通過一場為了迎接日本歌手中孝介而舉辦的沙灘演唱會展開,在當地人堅持下,暖場嘉賓由一支臨時組建的當地樂團擔任,故事也在主唱阿嘉和演唱會監督友子之間展開。影片的成功,在於它足夠真實,貼近生活,引起當時台灣人的共鳴。

2、《夜奔》



「夜奔」兩字,取自京劇《林沖夜奔》,這就像是影片中的少東與林沖雪夜分別,即使生離也是死別。這部影片圍繞著三個人曖昧展開,這裡面的夫妻,少東和英兒,他們愛著同樣的人,同樣的事。少東知道,他的內心永遠留有兩個位子,一個給英兒,一個給林沖,不過一個位子是妻子,另一個位子是愛人!

3、《最遙遠的距離》



幾年前,一句「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火遍大江南北,當時的人們,不管在什麼時候都會來上這么一句,似有淡淡的哀愁。這部影片,就是那關於那個最遙遠的距離。小湯在努力的尋找丟失的愛情,小雲在努力的找錄音的主人,阿才則在努力尋找昔日的情人。三個人,好像毫無瓜葛,但卻緊緊連在一起。他們在經歷一段叫做追尋的旅途。影片的最後,小雲在海邊的左邊,另一個身影慢慢走進畫面的右端,就這樣,小雲與小湯,在同一個海灘。他們是否相遇了?這是導演給我們的留白。這一段距離,也就構成了最遙遠的距離。

H. 求大神,對於台灣電影的看法。

對台灣電影而言,2011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在台灣地區,《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賽德克·巴萊》等片的高票房進一步拉動了本土電影的市場效應;另一方面,以鈕承澤、陳正道、林書宇為代表的一批導演,來到大陸尋求新的合作機會,被視為香港導演集體北上之後又一輪人才流動。值此契機,我們專訪了一批活躍於業界的台灣電影人,包括製片人徐立功、焦雄屏、陳國富、李烈,林書宇、陳正道、九把刀等導演,以及趙又廷、彭於晏、陳柏霖等新生代明星。希望通過他們的表述,呈現出這一年台灣電影的面貌。 在中國電影產業化發展突飛猛進的十年中,台灣電影一直是其中的一個「缺口」,業內甚至出現了很多「台灣電影已死」的看法。但是近年,隨著《海角七號》《艋舺》《雞排英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等台灣影片不斷刷新本土票房紀錄,或者在國際影展上嶄露頭角。台灣電影漸漸開始爆發,且復甦之勢十分迅猛,不僅在票房上屢創奇跡,在題材類型方面也開始了越來越多的嘗試。早前《海角七號》等台灣電影在大陸引進公映後雖票房平平,但在業內卻實現了口碑相傳,而隨著今年《星空》《LOVE》兩部影片宣布與大陸電影公司合作拍片,以及金馬獎提名出現有史以來囊括兩岸三地優秀作品的「格局」之大,台灣電影是否會與香港電影同樣呈現「北上」的趨勢也開始引起業內關注。 台灣電影的本土發力令人矚目,解決「生存之道」後,下一個問題是如何尋求更大的發展。台灣本土市場容量畢竟有限,而隨著兩岸電影合拍政策的開放,台灣電影人也開始效仿香港電影人的「北上」浪潮,去內地尋找一個更大的市場。 2011年,台灣電影導演「北上」的勢頭變得清晰。小馬奔騰影業投資的時尚愛情片《幸福額度》,邀請台灣新銳導演陳正道執導;而台灣青年導演領軍人物鈕承澤赴內地開拍的《LOVE》,投資成本叫價7500萬元,比起鈕承澤上一部佳作《艋舺》6000萬新台幣(約為1260萬元人民幣)的投資規模,堪稱天壤之別。 「北上」意味著更大、更專業的宣傳發行規模,而這一度是台灣青年導演最大的掣肘。台灣導演林書宇籌拍幾米漫畫改編的《星空》之初,成本只有3000萬新台幣,其中1000萬新台幣還來自電影輔導金。而該劇本入圍華誼兄弟的「H計劃」之後,投資成本一下擴大三倍,用充足的資金為影片營造了唯美夢幻的視覺效果。華誼兄弟用專業團隊為影片賣力運作後期的宣傳營銷,讓這部文藝氣質的影片享受到商業大片的待遇,這一切,是林書宇在台灣完全想像不到的。 對台灣導演而言,「北上」意味著更為廣闊的天空,而台灣導演獨特的人文氣質、細膩的拍攝手法,也為他們在內地的發展逐步鋪路。在香港導演入主內地,爭拍億元大製作的同時,台灣導演集體表現也讓人拭目以待。

I. 巔峰期的台灣電影和香港電影哪個水平更高

香港電影吧,香港電影的巔峰時期在上世界90年代,當時的文化輸出也是相當厲害的,香港電影不僅是在國內地位高,在日韓的文化輸出方面也是相當厲害的,當時韓國誰還不知道張曼玉王祖賢啊,由此就能看出來,當時的香港電影是真的厲害,那一群港星基本上是拍一部火一部,很多電影放到現在都很經典。

但是最近幾年,香港電影的水平下滑很多,基本沒有什麼好作品出現了,還是重復十幾年前的套路,武俠搞笑也沒有了新意,觀眾不買賬,票房和口碑都很慘淡。但是台灣電影和電視劇最近又重新回到大家的視線中,台灣的影視業正在發展,我還挺期待的。

J. 日殖時期,台灣電影的發展是怎樣的

日據早期的台灣電影,從攝制、發行、放映到觀看,都是日本人的特權。1901年,日本人高松豐次郎在台北西門町投映十多部粉飾殖民統治的新聞記錄片。台灣華文電影開端於1925年,劉喜陽、李松峰、鄭超人、張雲鶴、李延旭等人成立台灣最早的電影團體「台灣映畫研究會」,拍攝台灣人的首部故事片《誰之過》,仍有殖民力量的參與與滲透。1929年,「百達影片公司」拍攝俠義愛情片《血痕》,十分成功。從1931年開始,日本殖民政府逐漸加強電影控制。一方面攝制、引進日本殖民影片,一方面禁止引入大陸影片,並限制台灣本土電影的活動。伴隨「皇民化運動」的興起,台灣電影也納入到這個體系中。但台灣電影人並未放棄努力。1937年,台北成立了台灣人自己投資設立的第一電影製作所,拍攝的首部作品是愛情悲劇《望春風》,情節的本土氣息濃郁,可以說是當時殖民統治下的台灣人悲慘生活的寫照,較為成功。同時,台灣電影人突破日本人的限制,極力引入大陸影片,以民族文化與精神抵制日本的文化殖民。他們從上海、廈門、南洋等處購買電影版權或舊片。從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至抗戰結束,台灣各地近二十個映畫社放映大陸影片近三百部,包括三十年代左翼電影工作者攝制的影片,如《故都春夢》、《野草閑花》、《漁光曲》、《愛情與黃金》等。
1941年12月,日本實施「電影界新體制」,進一步加強控制,台灣人無法製作自己的電影。

閱讀全文

與台灣本地電影的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雨夜惡魔完整電影 瀏覽:41
無錫京東廣場電影院 瀏覽:397
陳坤演的一部電影學生 瀏覽:714
2020海口電影節 瀏覽:706
有一部電影超能力的 瀏覽:963
香港最早電影明星名字大全 瀏覽:81
丈夫電影泰國 瀏覽:135
一個人救很多人的美國電影名字 瀏覽:901
僵屍片豬豬俠電影大全 瀏覽:657
電影票有沒有兒童票 瀏覽:603
電影華沙起義圖片 瀏覽:477
國外愛情電影好歌曲 瀏覽:537
有什麼好看的希臘電影 瀏覽:288
豆瓣台灣電影黑白 瀏覽:805
中國電影第一票房是什麼電影 瀏覽:828
美麗人生電影在線網站 瀏覽:904
小鬼當家電影劇情圖片 瀏覽:828
周星馳電影我養你音樂名字 瀏覽:714
女僕人電影院 瀏覽:524
勵志電影讀後感800字作文大全 瀏覽: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