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台灣電影的特點
大多一個情字,當然我說的是為數不多的經典,比如魯冰花之類的,還有淚水伴隨,其他的看不出來
B. 台灣電影真的比內地差么
大型商業電影比台灣強,可是大陸商業電影的一大缺陷就是敘述方式,電影內容,價值觀甚至邏輯承接方面存在較大問題。所以我們看國產大片的時候或多或少會有一種尷尬的感覺。而台灣商業電影不拿手。很多電影是藝術電影。所以台灣電影在國際各大電影節上得獎數量在陸港台地區是最多的。有點偏科嚴重,而香港主要拍商業片。中國大陸則因為電影產業開發比較晚,所以也吸收了港台兩地的風格。比如張藝謀,賈樟柯就表示過以前看台灣電影對他們的影響,所以張藝謀的大紅燈籠高高掛和紅高粱有台灣新電影浪潮的影子,紅高粱甚至還請侯孝賢當監制。後來的十面埋伏也有李安導演卧虎藏龍和徐克功夫片的感覺。其實中國電影,尤其內地電影可以做大做強。就是請香港的影人指導商業片,讓台灣影人指導藝術片。大陸作為製片方投資就可以了。當然前提是放開一切言論,思想,畫面等方面的限制。以前整個東亞東南亞看華語電影,可是現在大多數亞洲人更選擇日韓或者印度電影來看。從這種對比來看,中國電影的確是沒落了,就算拍出戰狼這種只有雞血沒有思想的電影,就算國內票房破幾十億,在國外院線的表現甚至不如蠟筆小新大電影的票房高。
C. 台灣電影徹底絕跡的原因沒有任何台灣電影的消息,怎麼回事台灣人不拍電影了
台灣的電影市場是對外開放的,然後就被老美 港台 日本給佔領了,老美是佔大頭,而且院線大頭也是老美控股,本地拍片風格傾向於文藝片,跟市場脫節,全靠政府補貼過日子,看的人不多。
D. 如何評價台灣電影現狀
你提到的台灣電影我都看過。也會為了一部大陸不上映的電影專門飛台灣一趟。
我這么理解台灣電影的多元化:
第一,可以拍成電影的社會議題更寬廣。至少在中國的審查制度之下,同性戀題材《女朋友,男朋友》是沒有辦法登上大熒幕的。
第二,台灣除了像大陸一樣的電影院(主要播放當季的電影)之外,還有二輪電影院,播放已經下了的電影,或者按照不同的風格設定的影院(法國有專門的文藝院線,也設定了單部電影的排片不可以超過當日的三分之一,總之,起到平衡作用)。例如,光點電影院。 我不清楚是否有政府的資助。
第三,輔導金制度。 基本上,你提及的電影都拿到了輔導金。 也有人說,台灣電影越輔越倒。台灣本身市場就非常有限,如果只考慮在島內發行,收回成本的難度就較高。如果一味玩小清新,台灣電影也會走向沒落。
E. 台灣電影推薦
幻想愛情喜劇《消失的情人節》一定是第57屆金馬獎的最大贏家,包括五個獎項:最佳情節、最佳導演、最佳原創劇本、最佳視覺效果和最佳剪輯。
《親愛的房客》莫子怡,金馬獎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陳淑芳,專注於同性家庭、收養、老年人等現實生活問題。愛沒有什麼不同,希望有一天每個人都能真正尊重和容忍不同的聲音。
《同學麥娜絲》人會變老,存錢也要存一些老朋友,從同學那裡看現代人的生活…這部電影獲得了8項提名,包括第57屆金馬獎最佳電影和最佳導演。
《無聲》聚焦聾啞人特殊群體的故事和性侵犯、欺凌等青年成長中的敏感問題,思考旁觀者應承擔的社會責任。
《孤味》一部覆蓋了幾代台灣女性情感脈動的電影,從主角到配角全年齡段覆蓋。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每個人的初戀,無論是20年前還是20年後,都和史詩電影一樣偉大,與性別和歲月無關。刻在你心裡的名字會讓你忘記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