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台灣電影的特點
大多一個情字,當然我說的是為數不多的經典,比如魯冰花之類的,還有淚水伴隨,其他的看不出來
⑵ 台灣電影的介紹
台灣電影乃指台灣地區人民在台灣設立公司製作、編、導、主演,以普通話發音之電影片。因台灣社會自由且富有創作力,因此能給予電影工作者良好的伸展舞台。不過因為種種因素,2006年台灣電影票房於台灣市佔率僅1.62%,呈現衰退的現象。
⑶ 台灣文化與中華文化有什麼關系
台灣文化歷來都是中華的一部分。這點從台灣的很多國立大學可以看。台灣文化更傾向於先秦文化的研究,中國的古代哲學和儒家思想繼承和發揚了中國文化。
大陸近年來文化正在進行改革,但中心仍然是傳統文化的集成,兩岸文化一脈傳承,共同構成中華文化,還有利於兩者的交流與溝通,從意識形態方面找到更多共同語言,利於鄉情和愛國情感的培。
⑷ 在電影和傳統文化之間,我們該怎樣抉擇
在2019年的暑期檔,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猶如天降,被贈予了「國漫之光」「票房黑馬」的頭銜,受到感召而去影院「二刷」、「三刷」者絡繹不絕。對近年中國電影保持關注的人應該不會對這樣的情景感到陌生,它讓人聯想到此前《西遊記之大聖歸來》《大魚海棠》《白蛇·緣起》等片上映時的情景。
風格與技術上對西方話語的革新與超越,也藉助它們對經典文學或民間故事的影像化重釋,將中國傳統文化中深邃的哲學思想與文化標識注入至「中國故事」之中,在國際上形成了能見度極高且被公認的「中國學派」。
⑸ 知名導演李行去世,李行有哪些優秀的作品
李行祖籍江蘇,出生在上海,因為看了費穆導演的《小城之春》,從而決定獻身戲劇電影,後來因為戰爭,李行來到寶島,並開啟了一段輝煌導演生涯。
李行一生為電影付出很多,當然拿到的獎項也很多。第32屆台灣電影金馬獎終身成就獎、第15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導演獎、第10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導演獎、第3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導演獎等到個重要的導演獎。
李行的的成就
李行的作品,大部分是來自於中華傳統文化精神的影響。他所代表的溫馨寫實的風格、以及他所堅持的中華傳統的人倫之美,在台灣電影的發展中,無疑成為主流電影人所承襲的電影傳統。李行導演最關注的還是如何進一步促進兩岸電影文化交流,將台灣青年一代電影人帶到內地去。李行執導的《秋決》《吾土吾民》《汪洋中的一條船》《小城故事》《早安台北》都獲得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成為了著名的金馬獎獲獎專業戶。
李行的部分作品
1955年主演劇情電影《沒有女人的地方》。
1957年,擔任劇情電影《情報販子》的副導演。
1957年愛情電影《水擺夷之戀》的副導演。
1958年,擔任劇情電影《血戰》的副導演 。
1959年首部電影《王哥柳哥游台灣》。
1959年執導的劇情電影《豬八戒救美》。
1959執導了劇情電影《凸哥凹哥》。
1963年執導國語片《街頭巷尾》。
1970年聯合執導劇情電影《喜怒哀樂》。
⑹ 求論文「 談談台灣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
談談台灣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
方才在網上看到一篇題目叫「誰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文章。文章說到:要看唐代的中國,就去日本。要看明代的中國,就去韓國。而文章的重點講的是台灣。認為,台灣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保存著傳統的「仁義禮智信」和「溫良恭儉讓」。
這樣說,是有根據的。台灣確實較多地繼承了中華傳統文化。相對地說,台灣對中華文化經典比較重視,也比較重視中華文化的倫理教育,社會風氣也比較好。前段時間我去台灣一次,對此深有感受。台北街道就有「忠孝路」、「仁愛路」,這在大陸的哪個城市恐怕都沒有。有一段時間,人們對「忠孝」避之惟恐不及。我的一個同事姓鍾,小時候叫「鍾孝」,文革來了,就改名叫「衛東」了。
不過,說台灣繼承了中國文化,而大陸沒有。這又不是很確切。因為,文章所說的台灣繼承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主要是儒家文化,這一部分,大陸確實是沒有繼承,不僅是沒有繼承,在很長一段時間,還嚴厲批判它。但大陸也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這就是法家的思想文化。法家的特點是站在君王立場上,主張加強君權,只是為君王考慮的。其「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思想,實際上,是取消君王一人之外的所有人可能的特權,讓所有人在君王面前同樣卑微。所有人都只向君王效忠。為此,法家與認同「父為子隱」的儒家倫理不同,它主張親人與親人之間相互告發。「誰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一文中提到的「文革時期兒女告發父母,學生告發老師,朋友告發朋友,鄰居告發鄰居,夫妻相互告發」,這正是法家思想的社會實踐。那時的破除「四舊」即「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也是法家的東西。「文革」時期,實為法家思想的一次大規模的社會實踐,媒體上連篇累牘地「評法反儒」,實際上是歌頌法家,批判儒家。大家唱著「爹親娘親不如毛主席親」。此前也早有歌曲唱「母親只生我的身,黨的光輝照我心」。拋開家庭倫理,只向一個人效忠,這正是法家思想的核心。總之,台灣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大陸也繼承了,只是所繼承的東西有所不同。
⑺ 台灣歷史文化
台灣的歷史至少可上溯至7000年前。 7000年前起,到大約400年前,南島語系原住民的祖先先後陸續的漂流到台灣來,成為目前所知台灣最早的居民。 16世紀的大航海時代,西洋人航行到遠東地區進行殖民、貿易活動,台灣由於位於東亞陸域與海域交點,同時也是東北亞海域與東南亞海域交會之處,遂成為當時在東亞海域活動的東、西方各勢力的交集點。 17世紀前期,荷蘭人入侵安平 ( 今台南 ) ,建立據點,開始在台灣進行傳教、貿易及各項殖民活動,並招募大陸沿海地區的漢人來台墾殖,開啟台灣多族群歷史的開端。其後,在短暫的鄭氏政權時期及清朝統治的兩百多年間,漢人移民逐漸增加,在台灣形成漢人社會。所以台灣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19世紀末在帝國主義向外擴張的浪潮下,台灣成為日本殖民地。1945年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殖民統治結束。
現在的台灣,擁有優質的公共建設、便利的運輸系統及完善的通訊服務,為亞太地區首屈一指的先進地區。
初到台灣的你,一定會為這眼前的一切感到驚艷不已,因為豐富多元的歷史背景,造就了多彩多姿的台灣文化。台灣發展的過程中包括了原住民、早期中國大陸閩南、 客家移民、荷蘭人、西班牙人、日本人和近期的中國大陸移民,而此地人民甚為注重傳統文化的保存,也逐漸發展出新的文化,同時,在台灣你可以看到原住民、本土以及中國文化,也可以看到荷蘭、日本殖民者所留下的歷史遺跡。
中華文化
台灣是中國傳統文化與藝術的中心之一,除了台北故宮博物院完整保存了中國歷代文物之外,也可以從以下各個面向窺探:
寺廟與建築
台灣的傳統建築,是民間藝術的總匯,裝飾特別精美,舉凡彩畫、書法、木雕、石雕、泥塑、陶瓷、剪黏等都是構成建築的要素,從中能深刻的洞悉豐富內涵的台灣文化。此外,除了可在台灣看到由早期中國大陸閩南、客家移民所承襲的中國傳統建築外 ( 如:板橋林家花園 ) ,中國的廟宇建築也是隨處可見,其中鹿港的龍山寺、天後宮以及北港朝天宮等,都是台灣最知名且歷史悠久的寺廟,具有崇高的藝術價值。
民俗文化與藝術
台灣重要的歲時節令包括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七夕、中元節……等;而松柏嶺玄天上帝祭典、大甲媽祖進香、北港媽祖出巡、台北迎城隍、東港王船祭、二結王公過火及原住民祭典……等也是台灣本土重要的民俗活動。另外,台灣除了傳承中國傳統的戲曲藝術之外,也發展出屬於台灣本土特有的歌仔戲與布袋戲,歌仔戲是結合台灣各種地方戲曲小調、音樂為一體的表演藝術;布袋戲近來更結合聲光特效,廣受年輕人喜愛。
台灣的電影與表演團體,近年來也逐漸在國際舞台上嶄露頭角,再次展現出中國傳統與台灣本土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原住民文化
豐年祭、祖靈祭、狩獵祭、圖騰、蛇紋…,台灣原住民神秘的文化色彩,為台灣文化加註了不同的生命力。台灣的原住民族屬於南島語系,是南島語族分布的最北端, 在人種上屬馬來人。台灣原住民目前多定居於山區,計有:賽夏族、泰雅族、阿美族、布農族、卑南族、魯凱族、排灣族、雅美族、曹族、邵族 、噶瑪蘭、太魯閣族 12 族 ,有各自的語 言、風俗習慣和部落結構,不過目前正面臨同化與文化保存的問題。其中,台灣外島蘭嶼的雅美族,由於地理上的隔絕,是最晚與漢人接觸的一支,因而保存了最完整的原住民文化。
殖民影響
可以在台灣的許多角落,看到過去殖民時代的影子。淡水的紅毛城,是荷蘭人與葡萄牙人佔領台灣的遺址;台北人聲鼎沸的迪化街、桃園大溪、台南新化等地,可見日據時代所遺留下來的巴洛克建築,現在台北的許多日據時代的重要建築,例如:台北西區的總統府、行政院、舊台大醫院…等,都加了夜間照明以展現其古典婉約,成了點綴台北夜空的裝飾,讓台灣少了歷史悲情,多了份藝術人文的浪漫風情。
⑻ 台灣電影有哪些
海角七號,魯冰花,搭錯車。。。。。。這是我們上台灣文學課老師放的,都還不錯
⑼ 為什麼導演李安的電影里很多反應中華傳統文化
這樣的才能,也使得他的上限很高,成為了一個會說故事的人。李安的文化基因很高,於是他的電影展現出濃濃的人文情懷,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表現很深刻,所以觀眾有了很深的代入感。
⑽ 大家覺得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在台灣嗎
中華文化的傳統當然在台灣
台灣人寫的是傳統的中文正體字,讀的是中國老祖先留下來的四書五經,
講的是老祖先講的四維八德.我們的總統要祭孔,要祭黃帝陵,這是幾千年來的中國傳統.
大陸現在連傳統的正體字都看不到了,哪來的中華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