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求片名!小時候看過一部鬼片香港的吧,片中好像有位女歌手,被別人下了降頭,吊在半空慘死,變成厲鬼報仇
香港「三急」電影《天煞》,以前在網路裡面看過,有關《天煞》的網路網頁拉到最下面就可以在線觀看了,服務周到吧?
注意,不是美國大片《天煞》、《獨立日》什麼的
Ⅱ 求《獨立日》(又名:天煞)觀後感
這是一部比較早的電影,但是很不幸,直到昨晚我才完整地看完它。十點中開始,兩個半小時下來已是深夜,為了不影響兄弟們休息,就改在今天來寫自己的一些感受。關於這部電影的評價已經非常多:有人欣賞它的特技、有人直指故事的漏洞,還有人惡心它的美國主義。撇開這種種褒貶不談,我個人覺得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愛國主義教育影片,六億的票房也證明了這一點。
這部影片從頭到位都充斥著愛國主義教育。(當然,這是美國的愛國主義教育。)無論是影片的題目還是影片中的種種細節,愛國主義教育無處不在。月球上的星條旗、英勇無畏的美國飛行員、誓死要與自己人民在一起的美國總統、還有最後在美國領導下的全球大反擊,當然還有總統那段慷慨激昂振奮人心的演講。從影片的介紹來看,似乎威爾•斯密斯是本片的主演,但是在我看來影片中沒個人都是主演。康妮、大衛、總統還有那個老飛行員,他們都是主角,面對共同的災難他們傾其所能置生死於度外,最後總統的演講將整部影片的愛國主義氣氛烘托到了頂點。所有的這一切都在傳達著影片的愛國主義教育目的,但它完全不同於我們以前接觸的愛國主義電影。在我的記憶里,我們的愛國主義教育電影是如此地蒼白、呆板和乏味。
我並不反對愛國主義教育。我決定對一個國家來說愛國主義教育是必需的。民族國家是近現代才有的東西,以其說它是一個自然演進的結果,不如說認為建構的產物。試想一下,要把來自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甚至是不同膚色的人聚集在民族國家的名譽下組建一個共同體,如果沒有必要的教育很引導,那共同體的認同從何而來。只有建構一些共同國家象徵,如國旗國歌;只有營造共同的民族記憶,如全民族經歷共同的苦難,分享共同的喜慶;只有進行合理的愛國主義教育,如天安門廣場的升旗儀式;只有這樣才能樹立民族認同,國家認同。一個政權在一片土地上建立起來,它可以將自己的建築深深植入這片土地。然而,它不一定能將自己深深深入人們的心中。愛這片土地那是一種習慣,一種生活方式,我們生於斯長於斯,如果我們要和這片土地分開,那就意味著我們要與這中生活方式決裂。但是,對一個政權認同則不一樣的,愛祖國和愛國是有區別的,愛這片土地和愛這個政權並不是同一回事。因此,一個政權要在這片土地上得到認同,取得相應的正當性,那它就必需有高水平的愛國主義教育。
反觀我們國家,那些愛國主義電影真的很難令人滿意。在文化供給匱乏,相對封閉的環境里,它們還能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的話,那麼現在看來,在現階段我們的愛國主義教育影片在「與時俱進」的方面是做得非常不夠的。遙想當年的地道戰地雷戰,那就是些漫畫似的刻畫:敵人是極其低能愚蠢的,我們的創造力是無限的,用極其簡單的方法就能將敵人打敗,勝利的總是我們,我們是不會失敗的。這是愛國主義教育嗎?我們這是在打自己的耳光啊,試想一下,既然敵人那麼低能,為什麼我們用了艱苦的八年才將他們趕出這片土地呢?這是否意味著我們比敵人更低能,只不過是勤能補拙罷了。在來看看我們的英雄,我們總是在塑造猶如神一般的偉人。然而神畢竟里我們太遠,他的光芒並不一定能照到我們,即使有幸照到我們也無福消受,要直到一將功成是要萬骨來枯的。當然,我們也會塑造一些平民英雄,然而我們的平民英雄也跟幽靈似的。他們沒有愛情也沒有生活,簡直就是不食人間煙火。他們就是為力挽狂瀾於即到而生的。這給人的感覺似乎他們是外星球派來拯救我們的。這是愛國主義教育嗎?我看都快成圖騰崇拜了。我們需要的是有血有肉的英雄,我們需要的是可望可及的英雄。愛國主義教育里的英雄應該是這樣的,他讓我們相信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他那樣的英雄,這是我們的國家,在危難時刻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為之貢獻並成為真正的英雄。
現有的政權是一個新生的政權,到今天也只有60歲而已。對一個國家來說,60歲還是呀呀學語的幼年時代。跟我們幾千年的文明史一對比,這60 就更顯短暫而渺小了。如果沒有足夠的國家認同,新政的政權是不穩定的甚至是危險的。因此,高水平的愛國主義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我們需要將這片土地和這個政權融為一體,讓每一個公民都為作為共同體的意願而自豪。因此,本人強烈建議中宣部的領導同志將本片列為該部的重點學習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