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產大片 > 台灣巴萬的電影簡介

台灣巴萬的電影簡介

發布時間:2021-07-14 13:09:59

1. 評價魏德聖執導的電影《賽德克·巴萊》

很久沒有看到這么深入靈魂的演出啦,很贊

2. 電影賽德克·巴萊主角莫那最後死了么怎麼死的我看的最後沒死啊

莫那死了,是自殺。最後獵人找到了莫那的屍體,電影分上下兩集,結局在第二集(彩虹橋)

故事最後,日軍使用飛機投擲路易氏毒氣彈,演變成原住民以獵槍、番刀、木棍等原始武器,對抗飛機、大炮的局勢。經過近一個月的激烈對峙,抗日族人死傷慘重;賽德克婦女此時也為了使自己孩子、丈夫無後顧之憂,於是紛紛先行上吊自縊;殘存的男人們則在臉孔紋面,以賽德克記號,誓死抵抗、寧死不屈。

抗日戰士反攻被日軍佔領的馬赫坡,巴索·莫那、巴萬·那威、烏布斯等戰死,幫助日軍作戰的鐵木瓦歷斯也被抗日的原住民殺死。原本發誓要一天拿下霧社的鐮田彌彥,至此也不得不衷心佩服原住民的驍勇善戰。馬紅·莫那被日本醫生救起,又被派去勸降達多·莫那。

達多·莫那拒絕投降,在賦予馬紅·莫那延續家族的使命後上吊自盡,莫那·魯道在家人死後亦於森林裡飲彈自盡。至此,原住民抗日行動正式告敗。四年後,一名原住民獵人發現莫那·魯道的屍體,同時看見戰死的原住民英靈昂首闊步走過彩虹橋。

(2)台灣巴萬的電影簡介擴展閱讀:

《賽德克·巴萊》劇情簡介——

故事起始於19世紀末,世居台灣島上的高山原住民賽德克族,向來以恪守祖先訓示,遵循四季流轉的方式,過著狩獵、農耕、編織、等各式傳統的山林部落生活。

然而,1895年(清光緒21年、日本明治28年)馬關條約簽訂,台灣割讓,進入了台灣日治時期,日本政府為了豐富的山林礦業資源,對各原住民部落採行嚴酷的理蕃政策。賽德克族逐漸被迫失去自己的文化與信仰,男人必須搬木頭服勞役,不能再馳騁山林追逐獵物;

女人是幫佣,不能再編織綵衣。最重要的是,他們被禁止紋面,逐漸失去了賽德克族的傳統信仰圖騰。驍勇善戰的賽德克族馬赫坡社首領莫那·魯道見證了30年來的壓­迫統治,看著族人過著苦不堪言的日子,心中反抗的種子逐漸萌生。

3. 求電影《賽德克巴萊》高清無刪節版本(據說有4個多小時)的資源!謝謝! 郵箱:[email protected]~~~~謝謝

您好!

[賽德克巴萊上+下][台2011史上最大製作戰爭大片][BD中字]

請用迅雷下載

上:

4. 台灣人我想知道,賽德克巴萊歷史上真的抗日嗎主要是什麼少數民族

歷史上賽德克巴萊真的有抗日。賽德克族是台灣原住民的一個族群,原本被列為泰雅族的一支,經過多年的正名運動,終於在2008年4月23日成為第14個台灣原住民族。

日本昭和5年(1930年)10月27日,殖民地政府為紀念北白川宮能久親王而舉行台灣神社祭。於霧社地區舉行聯合運動會,此時日人警備鬆弛。

賽德克族霧社群(即德奇達雅群)之馬赫坡、荷歌、波亞倫、斯庫、羅多夫、塔羅灣等6部落抗日的賽德克族等共約1,200人(戰斗人員僅300多人),趁霧社地區晚秋季節之破曉時分,由霧社群馬赫坡社頭目莫那魯道首先發難,分數隊襲擊附近的警察分駐所十三處;

並同時襲擊霧社警察分室、學校、郵政局、日本人宿舍等,切斷通往外地的電話線,此次行動獲得槍支180挺和彈葯23,037發。共殺死日本人134名(包含婦孺)、及誤殺2位著日人服裝的台灣人,並殺傷215人。

(4)台灣巴萬的電影簡介擴展閱讀:

《賽德克·巴萊》講述了台灣世居少數民族抗日英雄莫那魯道的事跡,許多觀眾都是通過這部電影加深了對這位歷史上真正存在的英雄的認識。

莫那巴萬說,8歲那年秋季的一天讓他印象深刻,莫那魯道唯一倖存的女兒馬紅莫那在落日余暉中牽著他的手往山上爬,「爬到一個平台上面,然後跟我說『我們才是這塊土地的主人』」。在家鄉崇山峻嶺深處有很多的岩窟,那是族人當年抗日時躲避的場所和基地。

莫那巴萬認為,歷史不容篡改和扭曲,教育的力量比想像的更大。增強族人對本族文化的認同是需要他們努力的地方,這樣他們才能立足生根。「這是一次難得的機會,我們除了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也要展望未來,闡述和發揚比較高的人性價值,追求和平。」莫那巴萬說。

5. 2000年到2012年所有的經典電影

賽德克•巴萊的台灣人民的抗日;英雄的,但不是這邊的高大全式的英雄;悲劇的,卻有一個所有正劇難以企及的氣場。歷時12年,台灣影史最大製作,台灣最高票房…繼《海角七號》之後,魏德聖的第二部劇情長片就是這樣的霸氣外露。然而,更多的觀眾恐怕是因為「魏德聖」這個名字而關注這部影片的。08年的首部劇情長片《海角七號》技驚四座,片中精準的細節把握、出彩的原創音樂、豐滿的人物塑造無不令人驚嘆,魏德聖因此聲名鵲起。這次,魏導以一個高難度的題材似乎想把台灣電影推上一個新的高度,然而,這終究是一部有很多遺憾的平平之作(我這里說的是154分鍾的國際版)。

1、台灣的「日本情結」,魏德聖試圖找出源頭

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後,日本對台灣進行了長達半個世紀的殖民統治。這半個世紀理所當然給台灣文化、社會、乃至台灣人民的思想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記,無論結果好與壞,這都是我們必須承認的。台灣與日本的關系一直處於一種愛與恨的糾纏不清中。台灣電影(或者台灣文化)的「日本情結」向來很深,單從近20年來看,從1989年侯孝賢的《悲情城市》到2000年楊德昌的《一一》,再到2008年魏德聖的《海角七號》,台灣電影一以貫之地延續著這種情結。到《賽德克·巴萊》,魏德聖直指日本的殖民統治,試圖找到這個情結的源頭。在第68屆威尼斯電影節的記者會中,魏德聖表示這部電影對於台灣人來講有一種心理治療的功能,台灣人對於日本的愛恨不是那麼容易理解的,「你給我一顆最美麗的琉璃,卻踩爛我家裡的土地,回到仇恨的原點才能化解仇恨。」彩虹美在並置在一起的每個顏色都是獨立的存在,但是顏色不會去互相干擾,今天不只是台灣,世界上最大的問題,就是顏色在干擾顏色。魏導希望能透過完整的呈現一段仇恨的歷史去化解關於仇恨、遺憾、愛情、親情、友情等等的問題。

然而,那段歷史在魏德聖的鏡頭下卻是無止境的嗜殺。我不是說嗜殺不是歷史,為了不至於觀眾在150分鍾內睡著,這種嗜殺必不可少,但為了嗜殺而嗜殺顯然難以取得觀眾認可。影片一開始便是馬赫坡和屯巴拉爭奪獵場的場面(莫那·魯道和鐵木·瓦力斯這一族群內部的矛盾從此貫穿全片,成為一條敘事線),之後是日本佔領台灣,開始鎮壓反抗並最終使得當地民眾屈服,60分鍾後影片直接跳到1930年,「霧社事件」拉開帷幕。1930年之前的歷史本應該讓我們看「日本情結」的始源,但在並不短的60分鍾內,導演什麼也沒有呈現。沒有日本人的暴力統治(因為木頭的事而引發的沖突強度顯然不夠),也看不到什麼親民形象,男主角在默默忍受,年輕人肝火很旺——盡管讓他們憤怒的原因在影片中並沒有多少有力的交代。這樣的處理讓「霧社事件」的到來在缺乏情感鋪墊的情況下很難讓觀眾有一種壓力下巨大釋放的快感。或者可以這樣理解,1930年之前的台灣民眾還處於一種憤怒和試圖反抗的狀態,「霧社事件」後他們放棄了反抗,融入了日本文化,台灣的「日本情結」更多地產生於之後。如果這樣的話,魏德聖的心理治療又從何談起。

2、叢林戰,毫無邏輯的廝殺

霧社事件發生,影片漸漸步入高潮。突襲日本人霧社公學校集會的那場戲相當精彩,此後莫那·魯道退回叢林、日軍大舉進攻的高潮戲便陷入毫無邏輯的混亂。前半段我們不知道莫那·魯道在干什麼,只有一群孩子在跑來跑去,爆破、槍殺,來來往往雖然很精彩,可是觀眾看不清頭緒,只知道他們在打。後半段,莫那·魯道領導了反擊,依然沒有清晰的邏輯。我是說這樣的叢林戰其實可以拍的非常吸引人,《野戰排》提供了絕佳的例子,莫那·魯道完全可以做一個智勇雙全的領導者,策劃一個詳細的防禦或者攻擊方案,把部族擅長山地游擊的特長發揮出來。這樣做不僅可以為影片提供一些懸疑和驚悚元素,也有利於把緊張的情緒感染給觀眾。編劇魏德聖似乎忽略了這一點,只顧突出部族的勇猛。造成這樣結果的原因,一是類似的叢林戰在台灣電影甚至華語電影中少之又少,魏德聖沒有可直接借鑒的經典範例,二是魏導在編劇和場面調度方面還有所欠缺。

3、華而不實的特效,虛假而做作

台灣版中有多達1800個特效鏡頭,微縮版中仍然留下不少。最虛假的特效鏡頭發生在叢林戰中,日本人的迫擊炮轟炸山林,畫面連續呈現5、6個爆炸效果,爆炸發生在炮彈撞在樹木以後,換話句話說爆炸發生在空中,空中爆炸的好處在於它避開了地面的樹木和人體被炸後作散射狀的殘酷效果,當然這個好處是對製片方來說的,省了不少銀子,對觀眾來說那些火紅的像花一樣的爆炸更像是一朵朵煙花,只有視覺上無關痛癢的刺激,況且連上乘的煙花都算不上,製作太拙劣,一眼看穿。類似拙劣的特效還有一個活人被手雷分解以及最後莫那·魯道帶領族人跨越彩虹橋橋斷的場面,等等。

4、女人,這次連花瓶都算不上

我們原本以為英雄背後一定有一個或幾個不平凡的女人。然而在這部戲中,一個都沒有。魏德聖不願花篇幅塑造哪怕一個有鮮明特徵的女人。唯一有點印象的是巴萬的媳婦,她說了一句「不要以為我不知道你們男人在計劃什麼」。一句台詞能有什麼意義?魏德聖眼中,男人在計劃什麼跟女人無關,男人是英雄,要拯救靈魂,女人穿著和服唯唯諾諾照顧孩子就是了。很難想像在一部英雄史詩片中,女人的地位被忽略到了如此低下的地步。男權社會固然是以男性為中心,歷史也是為男性所書寫,而在表現一個民族不屈的靈魂時,那些養育男人的女人就沒有絲毫表現一點本民族氣質的可能?在男人被屠殺,部族面臨滅亡時,就只剩下最後的自縊?很難想像《賓虛》中沒有埃絲特,《勇敢的心》沒有伊莎貝拉會變成什麼樣子。

5、部落間的仇殺,喧賓奪主

影片結束於馬赫坡部落和屯巴拉部落在水中的廝殺。毫無疑問,這兩個部落間的矛盾構成了影片的副線。我們不懷疑部落間存在的不共戴天的仇恨,但我們沒有想到,在共同的異族敵人面前,它們最終還是沒有和解,而且在影片的高潮處它們的矛盾也激化到了高潮,以至於那長時間的水中廝殺搶走了莫那·魯道英勇跨越彩虹橋時悲壯氣魄的戲份。我們理解導演的用意,賽德克族的性格決定了它們不受異族奴役的同時也不會受同族壓迫,「真正的人,可以輸掉身體,但一定要贏得靈魂」,這句話不論對內對外都一樣適用,因此,可以說賽德克族內部的矛盾是表現賽德克族性格必不可少的。矛盾的結果是屯巴拉部落最終屈從了日本人,協助不擅長山地戰的日本人屠殺同族人。可是這樣的結果難道還不夠嗎,導演非得要一個宏大的最終的結局嗎?最後長時間的水中廝殺是作者的痛心?對歷史的反思?還是僅僅是一個最終的落場?但無論如何,最後那過分細膩和煽情的描述不免有些喧賓奪主。

出彩的音樂,令人窒息的美景,「史詩」般的氣場

音樂其實已經不能用出彩來形容,原住民那恢弘的歌聲和悠遠的意境幾乎主宰了整部影片。我相信導演為影片的音樂下足了功夫,因為導演相信音樂在這部影片中已不再僅僅是烘托效果、製造情緒那麼簡單,導演讓它賦予了敘事功能,主題曲與影片的相符和配合程度幾乎可以替代任何敘事。片中莫那·魯道與父親嘹喨動聽的《賽德克·巴萊之歌》(二重唱)令人動容,「這是我們的山唷,這是我們的溪唷,我們是真正的賽德克巴萊唷…」歌聲似溪水般流淌,像誦經般訴說,這是賽德克族靈魂的呼喚。這樣的歌聲,這樣的情景足以載入電影史冊。此外,本片的山林之景實在美的讓人窒息,樹林、溪水、吊橋、深崖、櫻花、彩虹,所有的景配上穿著特有民族服飾的人,鏡頭始終那麼干凈、唯美,意境悠遠,令人無限嚮往。影片的演員選擇,無論是飾演青年莫那·魯道的游大慶還是飾演中年莫那·魯道的林慶台都表現的非常出色,兩位素人演員的成功在於,他們身上有一種體現原始部落民族本色的氣場,這樣的氣場為影片的「史詩」氣質增色不少。

史 黑烏鴉的羽毛比血純潔——圍牆上的

6. 電影塞德克巴萊觀後感(下)

[電影塞德克巴萊觀後感(下)]走出了電影院卻有更沉重的東西壓住了我的心!回盪久久的是動人心弦、不亢不卑的配樂,聆聽那些唱出觸動心靈的歌聲,彷佛更能認識不在課本上的「莫那魯道」、「鐵木瓦力斯」、「巴萬」、莫那魯道的兒女、部落里的婦孺……等,一直不斷的思考著,他們所祈求的究竟是哪一種的生活方式,電影塞德克巴萊觀後感(下)。 而在「彩虹橋」當中又更加的凸顯出「賽德克族不朽的精神」,「信仰著且榮耀」祖靈,所以電影開始的前20分鍾便讓人紅了眼眶,賽德克族偉大的女性以她們的方式,成全了賽德克族的男性「壯烈的精神」,有些後果是戰爭一開始,就必須承擔的,而且不管你想不想,人生中總有件事逼著你一夜長大,部落里的小孩想反抗的心很強烈,但到此刻才終認清戰斗所帶來的「滅族」矛盾,觀後感《電影塞德克巴萊觀後感(下)》。 頭目說:「日本人比濁水溪的石頭還多,比森林的樹葉還繁密,可是我反抗的決心比奇萊山還要堅定」,殺戮的場景越來越多,卻也適時的以獨特的幽默減緩民眾的感覺,300位的戰士讓日本軍方頭疼,迫使他們用更殘忍的方式來對待賽德克族,男女老少皆不放過,甚至分裂族群,但是後來刻劃人內心的情感稍顯不足,除了感受主要角色的無奈,更多立場上的轉折似乎沒有交代的太清楚;而在賽德克族所仰望的「彩虹橋」上,看著同伴們的逝去、不斷減少的勇士、選擇「投降?奮戰?自殺?」,在人人都會遇到的人生抉擇點,彷佛只剩虛幻,但是我覺得背負傳承後代責任活下來的人一定更痛苦,前方只剩下未知的艱辛。 看完上、下整部電影中,我仍然十分佩服魏德聖導演,太多的堅持是需要努力的,尤其是沒有人看好你的時候,不能被質疑的聲浪打倒,對自我更不能懷疑,也像是莫那魯道,還有真正的「賽德克巴萊」,決定了就必須奮不顧身,只有不斷的前進,那在微小的精神理念,一定會被看見的! 〔電影塞德克巴萊觀後感(下)〕隨文贈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願意表演,還是選擇躲避。】

7. 《賽德克.巴萊》有沒有讓你認清你的民族

漢人還是一個溫順、尚文、逆來順受多於揭竿而起的民族。所以,當身為漢人的魏德勝導演,忽然從文藝到死且充滿了「殖民」風情的《海角七號》,轉身宣布《賽德克.巴萊》的拍攝計劃時,我們除了期待,還有驚愕。
無論對本片抱以怎樣的態度,我們都不得不向魏德聖對電影的熱愛致以崇高的敬意。《海角七號》大賣帶來的數千萬新台幣盈餘,被他毫不猶豫的投入新片拍攝之中,而結果哪怕如同有人計算的那樣基本持平,這數千萬於他也徹徹底底的成為了沒能在錢袋裡捂熱的過路財富。更不要說如果導演本人聲稱的尚有虧損屬實,那麼這部電影的拍攝,對於魏德聖來說,更是成為費力不討好的事情。
雖然電影以台灣日據時期的「霧社事件」為背景,但整個電影的主題,卻並非民族與民族之間的壓迫與反抗。事實上,漢人在本片之中占據的戲份非常之小,而偶爾出場的幾個漢人,也多是欺軟怕硬、卑躬屈膝,形象氣質盡皆猥瑣,莫道比不上英勇的賽德克人,就連充當反面人物的日本軍隊與警察,也遠遠賽過。這部影片,描述的是文明與野蠻的對抗,是人性與獸性的對決,是一種信仰與另一種信仰的對弈,甚至,是歷史潮流與反歷史潮流,現代進程與反現代進程的對壘。但是,無論野蠻也好,獸性也罷,在這里卻並非貶義詞。這些充滿原始力量的詞語,其包含和反饋的,正是我們漢族所缺少的陽剛與血性,是充滿生命力和自然法則的率真品質。縱使歷史潮流和現代進程是不可逆的,那一群群以卵擊石的賽德克.巴萊們也為世人展示了,人性中最原始的野蠻力量,有著怎樣的偉大與不甘。

8. 賽德克巴萊的影評,不要內容介紹的,要感想

感想為主的文章叫做觀後感,影評一般都是以客觀分析為主,這里給你一份我個人非常喜歡的影評吧~
轉自豆瓣,在此註明作者和原帖地址
作者:思考的貓 原帖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456126/
==========================割==================
《焦灼的文明》

魏德聖在接受《看歷史》采訪時,談到為什麼選擇了「霧社事件」這段歷史,一大原因就是在當時發生這樣的事件是有些「反常」的。正如片中所述,台灣抵抗日本人最激烈的戰斗發生在「馬關條約」後,日本人剛登島的幾年,當地幾乎被拋棄的漢人與原住民盡管可能出於不同的原因,但是都與日本人展開了激烈的斗爭。影片對莫那青年時代的刻畫在影片中其實非常重要,它不但表現了莫那的成長和性格,更重要的是這個過程表現了當地部落的文化和信仰,也為影片的風格和立場打下了基調:即並無刻意的稱頌或貶低。可以看到,影片在表現那段歷史上並未一上來就將莫那塑造成神武的英雄色彩,也沒可以歌頌什麼可歌可泣的事跡,它一上來從莫那打獵,到與其它部落戰斗,直到部落婚禮歡慶,又到他被在唇下打上勇士的烙印,一個當地文化的生態和信仰自然展現。這是一個處於「野蠻」階段的民族,他們頌揚英雄,對土地有很強的依戀和邊界感,敵人的頭顱是他們的驕傲,渴望以自己戰斗的血祭鋪就走向彩虹橋之路。這個表現很客觀,那種原生態的殺戮,嗜血感與此前很多此類表現文化沖突的「史詩電影」有很大不同,原本你以為這片會表現賽德克人抵抗日本人的可歌可泣事跡,沒想到上來就是這么多「負面」的東西,包括莫那年輕時候的沖動、莽撞,甚至嗜殺。但是,魏德聖又巧妙的將視角放在賽德克人的角度上,去做一種「糾偏」和平衡,因為在現今文明下的我們看來,這種部落間在商品交易過程中為了些宿怨和斗氣,就打打殺殺的舉動實在落後和殘忍,這是一種現代文明自然的居高臨下的態度。而魏德聖的視角卻從賽德克人生活過程,讓你了解他們為什麼這么做,在當時有怎樣的理由,給出更多當時的情況,讓觀眾再去判斷。可以說,「霧社事件」之前青年莫那階段,這部影片的出眾之處就已經展現,而莫那的形象也栩栩如生,讓你可以在後面體會一個不羈靈魂被壓抑數十年後爆發的緣起。

而「霧社事件」的「反常」之處在於,它發生於一個宏觀上,當地人與日本人關系緩和的階段,最激烈的沖突已經過去,正如影片跳過幾十年後,兩個日本官員看著建立了學校、郵局等文化設施的小鎮,對「教化」成績的滿意笑容。《賽德克•巴萊》最成功的一點便是在上部對這種背景下,個人身份的焦灼感表現。莫那已經成為一個看上去桀驁之心收斂,理性的與日方博弈談判,維護部族利益的長者。但是,盡管當時的台灣已經處於表明的文明化階段,但是原住民和外來者的在地位、文化上的矛盾依然存在,莫那常常要面對巴萬關於為什麼他因為優秀反倒被日本教師責罵的困惑。而這種身份的焦灼更深的表現在被認為是「教化」突出成績的花崗兄弟身上,而花崗一郎的表現尤其突出,作為比日本同僚更優秀的他,卻依然承受著職業上不公正的待遇,被當作展品一般被日本人作為殖民教育的成就指指點點。他要身負管理責任為日本人做事,管理自己的族人,同時又常常被自己的族人嘲諷,不恥,從一個個這種矛盾的場景到演員出色的表演,都讓觀眾可以代入的體會到,一個姓氏日本化的賽德克人內心的痛苦。他知道表明繁榮下的危機,他知道莫那內心潛藏的殺氣,他知道自己同胞反抗的結局,他更知道自己在族人與日本家人間矛盾將帶給自己怎樣的命運。莫那和花崗一郎在山谷溪流邊的一段對話,可謂文明沖突的經典橋段,花崗一郎不解(或者說其實理解,但是為了說服莫那故作不解)的問著莫那,如今的生活有什麼不好,大家依然維持自己的生活方式,有了現代化的設施,孩子可以接受現代化的教育,而面對的又是莫那「被出訪」日本時深刻體會的強大的武裝力量。莫那的回答可切中要害,面對所謂的現代化,一句「正是提醒著我們自己的貧窮」可謂振聾發聵,將征服者角度所謂的「教化」優越感直接剖析開來。

外表的和睦常常掩蓋著內在的矛盾,畢竟,莫那他們面對的現代化沖擊並不是以可口可樂這樣的商業化方式為載體的,他們直接面對的是槍炮與征服,間接面對的是歧視與不公。莫那處於一個尷尬的結點,他身上有著上一代人的傳統,又直接面對現代化的征服,他為傳統被破壞,獵場被奪去感到屈辱,與後來直接接觸現代化的人不同,他是有「歷史負擔」的人。而對於日本人何嘗不是,他們是有徵服者和文明者的「心理負擔」的人,內在的優越感油然而生,只是有的人彬彬有禮,與當地人有好相處;有的人粗暴暴力,與當地人勢同水火,性格和人品的差異與這種優越感結合,在文化沖突背景下,最終製造了嚴重的沖突。所以,那個無禮的「派出所」官員只是一個火星,他引爆的是一個積聚了太多火葯的火葯桶,一如莫那通過火柴頭積攢的火葯,每次一點點,長時間後,已經足以造成巨大的破壞力。這種破壞力甚至已經近乎失控,以現代文明觀點看,「霧社事件」中,莫那帶領族人的表現可謂一種濫殺無辜的屠殺,而巴萬帶著一幫孩子把一群婦孺捅死的場面更是令人咋舌。魏德聖就是這樣,不迴避現實,他告訴你賽德克人這樣做的原因是什麼,但是又不刻意美化,比如只是表現賽德克人與軍方的戰斗,他表現的是,一場以征服為開端,相互歧見不斷加深的文明沖突將會製造多麼嚴重的惡性循環,並爆發多麼雙輸的可怕慘劇。這場慘劇震撼人心,卻不是終點,引發的是更大的悲劇,賽德克人走向了不歸路,日本人堅定了對其「野蠻人」定位,最典型的是曾經與當地人友好相處的日本軍官,也因為喪妻之恨,走向另一個極端。而「以夷制夷」的思路,讓當地部族間的矛盾以更激烈的形式爆發,但是這一系列悲劇的起點很難說是從「霧社事件」起,還是自青年莫那喪父,屈辱的被征服的一刻開始。

就《賽德克•巴萊》兩部來說,我更喜歡上部,而到了下部,魏德聖在保持其旁觀者視角略帶賽德克偏向立場之餘,也犯了些為悲壯而悲壯的問題。賽德克族在頑強抗擊沒錯,但是如不死聖鬥士般就誇張了,而且表現的戰斗場次過多,感覺有些橋段完全可以省略,突出兩三場大戰即可。當然,這些不足也是相對而言,在下部,我們依然可以體會一種身臨其境的殘酷,賽德克族女人自願尋死以便戰士有足夠糧食戰斗的場面讓我想起了日本電影《楢山節考》,從今天的角度你感覺費解,但是這也是那時的一種文明表現。是的,魏德聖保持著自己的立場,我很不解有人看了《賽德克•巴萊》後,指責這片歌頌嗜血野蠻,有這種「歌頌」的方式嗎?拚命表現英雄「陰暗」的一面?整部影片讓人感受的更多是文明的創傷,個體的悲劇,賽德克人以自己當時文明的表達方式,表達了自己的憤怒和抗爭,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魏德聖將之展現給觀眾,看到那些人,那些事。也因為這種表達方式,也註定了其影片在大陸地區票房的尷尬,這邊影片足夠優秀,但是這種非傳統英雄主義表達的方式在市場宣傳上有些尷尬,而魏德聖嚴肅的歷史觀呈現又讓影片價值觀與觀眾的認識有些不對路,於是,大陸觀眾既難以對那段歷史產生代入感,又沒有傳統英雄撩動熱血,加之一些如兩岸、中日間歷史認識和表達方式的不同,註定了其票房在台灣以外的萎靡。盡管有一批影人為止呼喊,但是顯然收效甚微,魏德聖選擇了這樣的電影語言,也需要坦然面對一些尷尬的爭議和商業挫折,不過,當影片結束時,字幕打出「天使•巴萊」之時,多少也可以感到為這部電影工作的人們的欣慰,魏德聖醞釀十二年,有一部誠意足夠佳作刻在自己履歷表上,足矣。

閱讀全文

與台灣巴萬的電影簡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晚上睡不著看點害羞的電影完整版 瀏覽:898
real電影雪莉大尺度 瀏覽:463
在飛機上看到導彈飛的外國電影是什麼名字 瀏覽:142
北京電影學院導演進修班任課老師 瀏覽:376
死寂電影的英文台詞 瀏覽:929
十大最受歡迎粵語電影 瀏覽:875
小女孩的電影演員表 瀏覽:906
公眾號賣電影票哪個好 瀏覽:242
寵愛電影預告片背景音樂 瀏覽:274
演越南電影的女演員 瀏覽:812
電影推薦90以上評分愛情 瀏覽:640
電影飛刀視頻圖片大全 瀏覽:774
法國一個有關於妓女的電影 瀏覽:47
電影演員系統小說 瀏覽:274
電影英國愛情百度 瀏覽:89
那裡有家電影院英文怎麼說 瀏覽:696
弓的電影視頻完整版在線觀看 瀏覽:389
一部現代日本忍者電影 瀏覽:700
劉燁電影音樂插曲 瀏覽:395
鬼影泰國版電影下載地址 瀏覽: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