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做一個勇敢的女性——《巴霍巴利王2:終結》
昨天晚上看了一部印度電影——《巴霍巴利王2:終結》。如果是以前我未必會對這部電影有所期待,而且是在劇情簡介並沒有勾起我的興趣的前提下,我就更不會去看了。但是因為阿米爾汗的多部經典電影讓我對印度電影的品質有了一些嚮往,我覺得印度電影既然能夠傳到國內來,那麼它的質量肯定也不會太差,抱著這樣的心態果斷買了票。
還好沒讓我失望,電影一開頭就吸引我了,因為它製造了一個非常大的沖突:在一個非常重大的儀式上,象徵智慧的印度大象突然失控,向人群中涌來,讓在場的所有民眾驚慌失措。因為印度比較信奉濕婆神,每逢重大節日都要頭頂火盆繞濕婆神像三圈。這個國家的太後即便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面不改色、心不跳,在大象就要用鐵掌踩踏自己的那一刻,依然頭頂火盆堅持完成這樣的儀式。所有觀眾都揪著一顆心,都以為這位太後就要命喪在大象的腳掌之下,這時劇情出現了反轉,主角巴霍巴利成功地讓太後化險為夷,也讓觀眾重重地舒了一口氣。
我覺得不管是演講還是電影,開頭能夠吸引觀眾非常重要。 正是因為有了開頭驚險刺激的一幕,才勾起了我更大的興趣想看後面的劇情。
雖然影片的基調是兒子小巴霍巴利為父親巴霍巴利報仇的故事,但其實99%的劇情都是講巴霍巴利的愛情以及在王位爭斗中被兄弟殺害的故事,只是在最後短短一二十分鍾的時間講述了小巴霍巴利的復仇之路,整個劇情稍顯拖沓,不過裡面還是有很多可圈可點之處。
不過最讓觀眾感到驚險刺激的,就是巴霍巴利的無所不能,彷彿不受「重力學」的約束。他擁有神一樣的技能,在百米高牆上風騷的走位,大殺四方;能在狂奔的火牛群里,「腳踏兩只牛」;甚至還能把一艘船開著開著,就開成了「飛船」。不過好在,影片本身就是神話傳說的設定。
其實整部影片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公主——提婆犀。
一開場的英姿颯爽不僅迷倒了巴霍巴利,也迷住了觀眾的心神。身為女子卻擁有比男子更高的武藝,更堅定的心性和更寬廣的胸懷。她崇拜英雄,有自己的尊嚴,不為金錢所收買和玷污。她就像是一顆閃閃發亮的明珠,不容褻瀆。
在收到比自己國家強大數倍的摩喜施末底王國太後求親時,因為只有豐厚的珠寶,而隻字不提結親的對象時,感覺受到了侮辱,義正言辭地果斷拒絕了,並且回復回信言辭激烈,也由此觸怒了太後,差點引發一場戰爭。
她有自己的思想和追求,心性堅定,不為感情所迷失。
在巴霍巴利為自己的國家掃除了敵人,拯救了家國之後,她非常崇拜,也為之傾倒。但是在聽到巴霍巴利說要奉太後的命令把她抓回去時,她臉色一變說,她非常願意以同伴的身份同行,但絕不是作為一個俘虜,表現出了錚錚傲骨。也正因為這一點,更加贏得了巴霍巴利的尊重和愛戴。
巴霍巴利答應將公主作為自己的妻子,而不是俘虜,帶回故鄉南印度摩喜施末底王國。電影中有這樣一個劇情:公主正要上船,沒踩穩搭在船和河岸之間的木頭,巴霍巴利馬上跳下水把船拉近了,用胳膊搭成橋讓公主踏過去,他的胳膊既平穩又粗壯,公主順利上了船。這更加體現了巴霍巴利對公主的愛,同時也隱藏著這樣一個價值觀:印度英雄都讓老婆踩在他肩上,無疑是給了女人至至高的地位。
她有主見,英勇果敢,敢說敢做。
在印度,重男輕女的觀念根深蒂固,女人不能自由戀愛,處於絕對弱勢的絕望地位。在《巴霍巴利王2:終結》里,公主義正嚴辭地表示:她是公主,她有權力決定自己嫁給誰。非常勇敢地表達了自己,絲毫不怕觸怒摩喜施國太後。影片中的好幾個鏡頭都體現了她的這種勇敢和膽識,不管是看到太後放任國王剝奪巴霍巴利的兵權時的怒斥,還是鼓動巴霍巴利造反當王,還是面對壞官藉由職責變性騷擾女性,直接剁了對方的手指,都體現她了的干凈果敢,不愧是英姿與美貌並重,讓巴霍巴利如此著迷的公主。甚至,她能夠隱忍25年的痛苦和折磨,只為等待小巴霍巴利復仇的那一刻,這份堅忍也讓人折服。
在一個如此重男輕女的國度里,提婆犀還能夠如此堅持自我,敢於反抗強權,真的讓人佩服。
那麼,我們呢?在還未完全實現男女平等的時代,你敢於表達自己,敢於為自己發聲嗎?你是否有自己獨立的思想和人格,不依附男人而生存?
我覺得作為女性,這是我們都應該思考的問題。
不管怎麼說,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片,全程無尿點,值得一看。
簡寶玉寫作群日更打卡第1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