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感恩母親節的電影
母親節是我們向母親們表達感激之情的日子,這是一個特別的節日,給每個人提醒我們,不要忘記照顧那些無私地愛我們的人。那麼,中國感恩母親節的電影有哪些?關於母親節的歌曲有什麼?下面跟隨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中國感恩母親節的電影
1、《媽媽再愛我一次》影片改編自台灣民間故事《瘋女十八年》,以倒敘方式進行,描寫精神病醫生林志強(孫亞東飾)尋找失蹤18年的母親秋霞(楊貴媚飾)的故事。
2、《媽媽無罪》本劇以苦情母親江素秋的悲情遭遇為主線,講述了入獄15年後的她找回失散兒女,並且重新建立溫暖親情的感人故事。
3、《母親》這部韓國電影講述的是一位平凡的母親為自己患有智力障礙的兒子伸冤的故事。
4、《找到你》這部電影是2018年《我不是葯神》後又一部現實題材的電影,電影採用的雙女主的設定,是一部女性視角的國產電影,片中不僅歌頌了母愛,同時也反映了女性在職場上面臨的困境。
5、《親愛的》影片講述了以田文軍為首的一群失去孩子的父母去尋孩子以及養育被拐孩子的農村婦女李紅琴如何為奪取孩子做抗爭的故事。
6、《相親相愛》影片講述了三代女人因為家庭矛盾交匯到一起,影片聚焦於她們的情感故事契合。三人因一件簡單的事情產生糾葛,並隨之牽扯出關於家庭、親情、愛情等方面的溫暖與感動。
7、《櫻桃》:這是一部歌頌母愛的電影,劇本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講述了大山深處一位智力有障礙的美麗女子櫻桃渴望孩子、撫養孩子、保護孩子曲折的人生故事。
8、《你好,李煥英》由賈玲執導,賈玲、張小斐領銜主演。該片根據2016年的同名小品及賈玲親身經歷改編,講述了剛考上大學的女孩賈曉玲經歷了一次人生的大起大落後情緒失控,隨後意外穿越回到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與20年前正值青春的母親李煥英相遇的故事。
9、《關於我媽的一切》是由趙天宇執導,徐帆、張婧儀、許亞軍領銜主演。該片圍繞一位普通母親的生活展開,講述了永遠在為家付出的媽媽季佩珍,在即將迎來退休生活時所發生的故事。
10、《念念》是由張艾嘉執導,梁洛施、張孝全、李心潔、柯宇綸等主演的電影。該片主要講述在繁華的大都市中,幾個年輕人對於愛情與親情的承擔和奉獻的故事。
關於母親節的歌曲
1、《燭光里的媽媽》毛阿敏
2、《母親》閻維文
3、《魯冰花》曾淑勤
4、《世上只有媽媽好》蕭芳芳
5、《媽媽的吻》朱曉琳
6、《我心中的故事》蔡國慶
7、《懂你》滿文軍
8、《媽媽的愛有多少斤》阿牛
9、《念親恩》陳百強
10、《慈樣的母親》亞東
母親節的宣傳語
1、五月康乃馨,愛心獻母親,祝所有母親節日快樂!
2、獻給最偉大的母親,哺育之恩永銘在心。
3、夢中索懷的母親一一你是我至上的陽光。
4、親所好,努力做到;親所惡,謹慎不為
5、歲月給母親帶來憂愁,但未使她的愛減去半分。
6、媽媽的未來,我決不缺席,必當一路陪伴。
7、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個寶。
8、親情深似海愛子心無盡,母親真偉大。
9、媽媽是孩子人生旅途的避風港。
10、人生最聖潔、最美好的,就是母親。
以上就是關於「中國感恩母親節的電影,關於母親節的歌曲」的相關內容,感謝閱讀。
『貳』 電影《媽媽咪呀2》主要講了什麼
電影《媽媽咪呀2》故事承接第一部主線,講述女兒Sophie在懷孕後擔心自己是否能獨自將孩子撫養長大,於是媽媽Donna跟她說起了自己年輕時孤身一人將Sophie養育成人的經歷,Sophie受到了極大鼓舞。回憶部分,將由曾出演《灰姑娘》的莉莉·詹姆斯出演年輕時候的媽媽。
《媽媽咪呀2》是由歐·帕克執導,克里斯汀·芭倫斯基、皮爾斯·布魯斯南、多米尼克·庫珀、科林·費斯、安迪·加西亞、莉莉·詹姆斯、梅麗爾·斯特里普等主演的歌舞劇情片,於2018年7月20日在美國上映,同年8月3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2)我的2個媽媽電影中文擴展閱讀:
《媽媽咪呀》音樂劇是百老匯的賣座經典,全球累計觀眾已超過2000萬人。《媽媽咪呀》電影則在2008年被首次搬上大銀幕,曾獲得多項金球獎和格萊美獎提名,最終票房全球超過6億美元,至今仍在北美音樂電影歷史票房榜中名列第七。曾執筆金球獎提名影片《涉外大飯店》的歐·帕克擔任《媽媽咪呀2》的導演與編劇。
《媽媽咪呀》的片名來自ABBA的歌曲,並推出過音樂劇版,中英文版音樂劇均在中國內地巡演過。電影根據音樂劇改編,第一部《媽媽咪呀》在全球收獲6.59億美元票房,可惜未引進到中國內地。
『叄』 電影《第二個媽媽》如何避免母愛的缺席
昨天看完電影《第二個媽媽》,我的心情時刻被故事的情節左右著,瓦爾在聖保羅做保姆照顧著法比諾,女兒卻被留在遙遠的故鄉,連看一眼都成奢望,作為一名母親,對女兒的思念只能深藏心底,讓人深感遺憾,她委屈求全,她辛勞工作,她將收入都給女兒生活學習,但女兒的成長過程她缺席了。
缺位的母親
瓦爾給住在聖保羅的法比尼奧做了13年的保姆。雖然經濟狀況穩定,但她必須離開自己的女兒傑西卡。傑西卡一直由生活在巴西北部伯南布哥州的親戚撫養長大。隨著高考逐漸逼近,傑西卡到聖保羅備考,之後與瓦爾相處,傑西卡並不叫她媽媽,而是直呼其名,這期間瓦爾才發現女兒已經是未婚媽媽,如果不是她發現嬰兒照片,傑西卡並頃鍵不想告訴她,瓦爾和傑西卡2代人的觀念也有很大差距,母親多年的缺位讓彼此的關系有疏離。
芭芭拉作為一名成功的職場女性,在兒子年幼時缺位,當兒子法比諾長大成人,芭芭拉發現一個事實,兒子會擁抱照顧他的瓦爾,而不願與她這個母親親近,當她發生車蔽乎悶禍,兒子也並不真正關心她。
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很多母親缺位的現實問題, 卻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身邊很多人都在說:現在的孩子太幸福了,要什麼有什麼。曾經我也這么認為,比起我們小時候缺衣少穿,現在的孩子吃得好穿得漂亮。
但這是不是孩子最需要的呢?孩子最需要的父母的陪伴卻沒有變多,甚至還有缺位,尤其是母親的缺位。
1.最大的缺位媽媽群體,就是留守兒童的媽媽
據統計,我國有6000多萬的留守兒童。這就意味著有6000多萬的孩子享受不到正常的家庭生活,在嚴重缺失父母親情、經濟條件不佳、無有效管束的環境中孤獨散漫地成長。他們內心的那個巨大漏洞,也是永遠填補不上的。
在農村,有這樣一種觀念,母親生下孩子後,身邊的人都會說,趁年輕,多賺點錢,孩子丟給家裡老人帶就可以了,在外面上班,不用承擔照顧孩子的辛苦,多自在呀,有錢生活才會過得更好,孩子才會更愛媽媽呀,再說,哪有孩子不要媽媽的呀。
說一下我自己的親身經歷,生下浩浩之後,家裡婆媳矛盾很大,在缺錢又不堪忍受吵鬧的環宏彎境等各種壓力下,在浩浩3個月時離開他去上班,在他一歲之前我帶他走親戚,他都容易哭鬧,要找奶奶,從那之後到現在2歲半,他都不跟著我這個媽媽一起睡。
我一個表姐,生下寶寶立馬打了退奶針,孩子丟給家裡老人帶,然後夫妻就出去做生意了,其實他們家經濟條件還不錯,並非不得不這樣選擇,在他們的觀念中,孩子只要吃飽穿暖就行。
我的一個表哥家的孩子,從出生一直到長大成人,一直是爺爺奶奶帶,他的父母常年在工地上做工,每次他們回來都會給孩子買好多東西,中學就送到城裡好學校讀書,可惜上萬中學孩子就不想讀了,天天上網玩游戲,到成年也是如此,他的堂哥堂姐有媽媽陪伴,學習和生活習慣方面就會好很多,堂哥讀完高中,堂姐讀了大學也有很好的工作。
2.排名第二的,是職場媽媽
很多媽媽三個月產假一過就奔赴職場前線,把孩子丟給後方老人或者保姆照顧,為了更好地工作沒有後顧之憂,很多人早早就給孩子斷奶。扣掉做家務、玩手機、休息的時間,實際陪伴孩子的時間是非常有限的。
我一個朋友,生大寶時產後有一年沒上班,專心帶寶寶,生了二寶更加得勤勉工作,因為經濟壓力更大,還要還車貸房貸,平時下班驅車一個多小時到家,回來寶寶有時睡著了,早上趕早去上班,寶寶還沒睡醒,只有周末和節假日陪陪孩子。
3.排名第三位的,是不懂得正確陪伴方式的媽媽
這些媽媽可能是全職媽媽,看似為了孩子犧牲了職業前途,終日圍著孩子操勞,但是陪伴質量不高,這些媽媽會成為孩子的保姆、陪讀、導師、教練……就是沒有成為媽媽。
我一個親戚,孩子上幼兒園大班,每次孩子在家做作業,家裡成了戰場,媽媽催著孩子快點做,孩子慢悠悠,不是貪玩就是做錯,媽媽火了,罵道:「你怎麼這么笨,不好好學習」,孩子也反駁,你還不是平時就玩手機。
說這些並非指責,中國的媽媽,在成為合格媽媽的路上有太多阻礙、太多不利因素。生活壓力、工作壓力、家庭壓力、性別歧視、生育歧視、哺乳歧視……哪一個阻力不是靠自己拼了命去推開?哪一個問題不是靠自己的血和淚去解決?
造成如此多媽媽缺位的現象,根本原因在哪裡呢?
在我看來,除了大環境原因, 媽媽們對親子關系的認知有誤 。
媽媽們對親子關系在行為上的表現,取決於對該事的認知,當我們正確認識到該事的性質、風險、需要付出的努力以及努力後能得到的結果以後,然後做出選擇判斷,再做出行動。
例如瓦爾認為傑西卡沒有媽媽在身邊也可以生活得很好,媽媽只要努力賺錢就可以了,她沒有認識到母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陪伴的重要性,才導致傑西卡成為未婚媽媽,並且不得不為了生存與孩子分離,讓孫子重復女兒過去的命運,在對該事有了爭取的認識後,她做出了選擇,陪伴女兒,幫忙照顧孩子,雖然也有困難等著她們去面對,但也不會太糟糕,而她們也獲得更多的幸福快樂和滿足。
當媽媽對親子關系有了正確的認知,意識到自己的重要性,重視親子時間,提高陪伴質量。在大環境還沒有徹底改變之前,我們還是可以努力不成為缺位媽媽。
1,外出務工的媽媽可以做選擇,盡量將孩子帶在身邊。
我一個朋友,他們夫妻都在深圳打工,老家在湖北,他們有了孩子後媽媽就堅持將孩子帶在身邊,孩子爸爸也支持,婆婆就和他們一起在深圳幫忙帶孩子,我一個堂妹家也是如此,從大寶到小寶,媽媽在哪裡,孩子就在那裡,也是婆婆幫忙帶孩子,堂妹的媽媽去世早,小時候特別羨慕別人有媽媽,在她寶寶出生後,她更是意識到母親的重要性。
2,職場媽媽們還是要利用各種碎片化時間陪伴孩子, 不管平時多忙,不管是兩個小時還是二十分鍾,不管是早起時印在孩子額頭的吻還是下班時給孩子的一個大大的擁抱,只要你有心,你總能找到向孩子表達愛意的機會。,同時請盡量給孩子一些沒有電視和手機等干擾物的全身心的陪伴。那種心不在焉不在狀態的陪伴比你缺席還要傷害孩子的感情,想想你約會時對方頻繁玩手機的感受吧。
有次我在陪浩浩玩的同時,又想把手上的書看完,猛然間,我意識到自己陪伴的方式不對,立馬放下手上的書,全身心的投入到和浩浩的游戲中。
3,有更多時間和寶寶在一起的媽媽, 在照顧好孩子的同時,也要照顧好自己,需要學會管理好自己的人生目標和情緒,讓自己的生活更加有意義,做一個快樂媽咪,在陪伴孩子的時候,給予高質量的陪伴。
電影《麻煩媽媽》中的伊萊扎與丈夫以及兩個年幼的孩子擠在曼哈頓的一間小小的公寓里。雖然伊萊扎一直都想成為一名專業的作家,但是無奈兩個孩子年幼,而丈夫又要上班,所以她只能當起了全職媽媽,家庭的瑣事消磨掉她的激情,伊萊扎每天為了照顧孩子的日常疲於奔命,這種狀態下的伊萊扎很難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出門穿著睡衣忘記換衣服,忘記女兒的書包,在帶兒子去游樂場的路上,孩子差點從車里掉出來,在陪伴兒子的時候想著寫作的事。
在她准備逃離這種「無助」又「凄慘」的母親處境時,她表達出她對丈夫的憤怒,丈夫終於懂得理解她,其實丈夫也在默默為這個家付出著,他賣掉自己收藏的名書,換來一筆錢,為了幫助妻子更好的實現作家夢想,感受到來自丈夫和孩子的愛,伊萊扎終於感受到了作為一個母親不一樣的感受。
4,不管是對於哪種媽媽,了解孩子的需求,理解孩子的感受,尊重他們作為獨立個體的存在都很重要。
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也需要獨立的空間,給孩子營造一個安全舒適的空間,放上他喜歡的書和玩具,讓他每天有一段時間可以隨心所欲自己支配。
孩子需要參與大人的生活。有些媽媽認為洗衣做飯打掃衛生等家務勞動是苦役,並且因為心疼孩子而拒絕孩子參與。生活里的內容遠比動畫片里豐富有趣,讓他看到一個唱著歌做家務的媽媽吧,同時也鼓勵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不僅能滿足孩子的好奇心,也能增強自信心和自理能力。我媽媽就是這樣的,哪怕是一天下來已經很累了,家務活她都自己做,怕我們吃苦受累,洗個碗也是怕我們苦著,她從來沒有想過,做子女的為父母做些事情會很開心,做家務也可以是一種享受。
有些父母自己喜歡某種事物,但孩子可能不喜歡,孩子喜歡的,父母卻不屑一顧,我之前工作的地方經常碰到這樣的場景,孩子要在母嬰店裡玩沙子,父母不認可,非要強行抱走孩子,這樣的現象出現多了,很是影響親子關系,不懂得理解尊重孩子的父母,孩子長大,心裡的想法也不願和父母交流。
我們做父母的,都想給予孩子最好的。
最好的就在日復一日的生活里,就在媽媽和孩子相處的點滴時光里。
『肆』 盤點丨同性電影中的母親和兒子
在這個溫馨的母親節,讓我們一同走進同性電影的世界,探索母子之間那份獨特的情感交流。從屏幕到生活,電影成為我與母親溝通的橋梁,分享8部觸動人心的影視作品,讓我們一同感受母愛的包容與理解。
這部1993年的經典影片《喜宴》,歲月流轉中依然熠熠生輝。李安導演的細膩筆觸不僅描繪了華人在東西方文化沖突中的掙扎,母子間的親情也感人至深。歸亞蕾和趙文瑄在醫院走廊的那幕,偉同背對母親說出的「媽,我是同性戀,賽門是我的愛人」,彷彿在呼籲所有同性戀者勇敢面對自我。
《天佑鮑比》中的母子沖突尤為深刻。母親Mary的一句「我不要有一個同性戀兒子」觸發了鮑比的絕望。然而,鮑比以生命換來的母親理解,揭示了信仰與親情的抉擇,以及母愛的力量。
韓國劇集《人生是美麗的》以其深情的男男關系,展示了母親泰燮面對兒子出櫃時的接納與理解。泰燮向繼母坦白,母親雖震驚,卻以溫暖的話語支持,展現了愛的包容與成長的力量。
《誰先愛上他的》中,劉三蓮的出櫃場面,母親冷靜的反應讓人難忘。她堅信兒子無論何時都是她的驕傲,母愛的力量超越了誤解和偏見。
好萊塢電影《愛你,西蒙》中,母親的道歉和鼓勵,為同性戀者提供了接納與自我認知的勇氣,展現了家庭溫暖的力量。
越南電影《再見,媽媽》以細膩的家庭描繪,展現母愛在面對兒子出櫃時的復雜情感,以及無聲的支持與祝福。
這部電影中的母親,雖然起初無法接受,但最終學會了放手,給予兒子追求幸福的自由。
母愛無疆界,即使面對艱難的治療過程,妮可·基德曼飾演的母親始終堅守,為兒子的勇氣和堅定提供了力量。
出櫃的旅程充滿了挑戰,但每一次勇敢的對話和理解的加深,都是重建關系的開始。讓我們從這些電影中汲取力量,向母親表達愛與理解,共同走向陽光。
圖片源於網路,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