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電影美麗人生家庭教育論文2000字
電影
美麗人生
我
❷ 急求幾部中國和美國家庭教育電影,要求有典型的事件體現兩國家庭教育差異
《一個都不能少》
《二十二個孩子》
❸ 家庭教育的論文,四千字左右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也是孩子的終身教師,由此家庭教育是事關孩子成才的重要因素。
一、自古有造就的安邦定國之英才,無不與家教有著密切的聯系
每個人出生後所接觸的第一個環境是家庭,它是塑造性格、品德、意志、情感的重要場所。因而不管是具有血緣關系或非血緣關系的家長本身所具有的道德品質、文化水準、情操培養,所供何職、生活經歷,對子女的教育方式方法以及家庭經濟狀況,家庭結構的完善和殘缺情況,成員間的健康狀況與鄰居鄉朋等關系都會不同程度地把給孩子的身心健康及能否成材造成深刻的影響。
著名俄國作家托爾斯泰說過:「教育孩子的實質在於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則是影響孩子最重要的途徑。」父母的人格修養及其形象是家庭教育的核心。父母的心理品質,言行舉止,無不在孩子心理上深刻地,潛移默化地構成影響。許多事實證明了成功的家教不一定只取決於其家庭的文化水平和物質條件,其家庭的文化水平和物質條件。而是取決於家庭父母及其家庭成員是否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在同時教育著自己,在於自己在孩子們心中的形象如何。
二、當今時代是高頻率競爭的時代
在信息量強大知識層變更急劇的商品社會,社會成員的意識觀念也在發生著天翻地覆的變化,家庭是社會的細胞,也在「大浪淘沙」趨勢的必然引導下,使家庭發生質的飛躍,一切不利於社會發展或跟不上社會變革的意識觀念都要強迫性的擯棄和消除。
而現今的孩子們處於突飛猛進新世紀的激烈競爭中,他們需要有嶄新的思想觀念,他們需要有強烈的競爭意識,他們需要有高度的獨立性,他們需要有鋼鐵般的意識,他們需要有高深而淵博的知識,他們需要有忘我的犧牲精神,只有這樣才能與當今的時代合拍,而現在的實際狀況卻令人甚憂,尤其是表現在農村的家教太落俗套了,有相當數量的家長從思想、素質上、文化素質上還遠不及他們的孩子,不僅起不到正面作用,而且由於觀念陳腐不堪而大大增強了孩子們的負面的反應,從以上問題可以看出:
其一,給學校教育管理增加了壓力,比如說有些家長對子女偏三向四,重男輕女,有些家長認為讀書無用或貧而不學……難怪有些學生逃學或個別學生輟學抑或回家不學等不良現象的產生,無疑給國家普九工作增添了麻煩。
其二,給社會平添負擔,有些家長生而不育、生而不教、生而不管,在船到橋頭自然直的放任型教育主導下,家長們只是忙於自己的事情,忽視對孩子的教育,對孩子的不良言行聽之任之,致使孩子疏於約束而到社會上胡作非為,影響了社會的安定。
其三,給家庭帶來危機,許多家長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封建教育思想的殘余,只要孩子,「學而憂則仕」,就算成才,偏重智育忽視德育,有些孩子因考學落榜或考學無望受到家長的訓斥,而自殺或走上犯罪的道路,給家庭帶來了難以下咽的苦果。
其四,斷送了孩子的前途,由於有些家長對孩子奉行了溺愛型教育,武斷型教育,「各吹各的號」的失調型教育,教子不正身的失尊型教育,「育苗不培土」的污染型教育,「揠苗助長」的毀才型教育等思想內容或思想方式方法,致使自己的兒女,嘗到了由家長和自己所釀的苦酒,而悔恨晚矣。發表論文。家庭中好多痛心疾首的悲劇數不勝數,這在於家庭教育需要不斷地分析研究,作為家長尤為需要在教育觀念,教育內容教育方式上進行一些對照檢查,思而則敏,敏而促行,為了使你成為合格家長,以此培養出更多適應社會發展對社會有益的人才。
三、可從下面幾個方面進行教育孩子
(一)要有高度過社會責任感
教育好孩子不再成其為一家一戶的私事,孩子也不再是父母的私有財產,他們是祖國的未來,關繫到民族和國家前途命運的大事,關繫到孩子在地球村後代的較量中能否站穩腳跟的大事,古往今來的嚴重教訓證明:孩子的身體不好,將會為殘品;孩子的知識貧乏,將會成為廢品,孩子的道德品質不好,將會成為危險品,如果家長不從科學管理著手,教育失當失誤失措,必然導致孩子失學失業失足,不僅直接損害國家利益,而且也會給學校和社會教育增加負擔,甚至給孩子的幼小心靈帶來極大的危害。為此做家長的不僅從個人的家庭利益出發,而更要從國家和民族的利益上考慮,具備高度的社會責任感,而不辱使命。
(二)要鼓勵孩子長志氣長出息
家教藝術中說:「我們的言辭充滿了進取意志,他們就會振奮他人」。「我們的行為象個英雄,他們就會成為勇士。」要通過家長的教育自身的模範行為以及古今中外的英雄賢哲之典型事跡講給他們聽,影響他們的行為,以此產生思想動力,更好地塑造自己。發表論文。
(三)要循序漸進量力而行
俗話說:「老不歇心少不歇意,為人之父母總想讓自己的子女比其更有出息更有才華,特別在當前改革開放的今天,人才競爭相當激烈,而往往從父母心願上更迫切使兒女及早成才,由於期望值過高欲速則不達。家長應該「量其力而教之。」青少年的身心發展同其他事物一樣,也有規律可尋,違背規律的做法非但無益,反而會傷害兒女的心,挫傷了他們的積極性,應因材因時因地制教,視其發展再逐步提高要求更實際一些,一些可望而不可及的做法只能視之為笑談。
(四)要提高孩子們生活和學習的能力
家教藝術中說:「不要只是站著或只用手比劃指點著,你期望你的孩子征服高度,攀登吧,他們就會跟上來。發表論文。」「以身說教。」也就是說用自身的模範行為影響孩子們,並制定一些規則進行合理約束,要使他們生活有規律:早起床帶著孩子跑步鍛煉或室外活動,早餐安排好保證孩子整個上午要有充分精力聽課,中午要督促孩子作適當的休息調整,以保證下午更好學習,晚上要讓孩子看些與學習相關的電視節目,以增加知識的廣度。
在掌握好生活學習規律的同時,注重實教,培養學生意志的品質,陶冶性情養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
(五)要給孩子創造成一個溫馨舒適的學習環境
家教藝術中說:「我們是什麼比我說什麼更有力量,孩子們在注視著我們的生活。」現在大多數家庭生活條件好多了,在居住中應該有他們自己的空間,有他們自己的居室,有他們一定的辦事獨立性,有他們自己的一套科學的作息制度,不要以家長自己某些嗜好,尤其是一些不良習慣去干擾或在無意中影響了他們。
綜上所言,可見家教是一門大有講究的學問,它具有漸進性,隱形性和反復性,特別是當代的孩子,對人不感激,對物不愛惜,對己不剋制,對事不盡心,這就更增加了家長對其教育的韌性,耐心,家長既不可急於求成,應根據新時代新潮流新變革下的形勢特點,因勢利導,精心呵護孩子的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
❹ 有關家庭教育的論文,鄙視抄襲!!!!!! 好的多給25分
絕對原創,但借鑒了相關專家的一些論述,特別是《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作者尹建莉老師的論著,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絕對是一本家庭教育的經典,連同本文願普天下父母共享!
與孩子保持平視 做孩子真正的朋友
(大一班呂新翱父母)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長大能夠有出息、有本事,都在孩子身上寄託著很多希望,可應該怎樣教育孩子,把孩子培養成正直、善良、對社會有用的人,還真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孩子的心靈像一本書,需要父母用心去體會才能讀懂,我們總認為自己天天都在看著孩子成長,似乎最了解孩子,孰不知如果缺乏與孩子的交流和互動,那麼我們與孩子的距離就會日漸遙遠。
如何做孩子真正的朋友,實現與孩子的良性互動與交流。我們夫妻最大的體會就是與孩子保持平視,把居高臨下的架子放下來,與孩子一同成長,以交流替代灌輸,努力體會孩子的內心感受,找准自已的定位,不斷拉近與孩子的距離,成為孩子的良師益友。
一、 不當「大法官」,學做「小律師」
國外影視劇中經常有這樣的鏡頭:在孩子小、個兒頭矮的時候,家長跟他談話前先把他抱到桌子上,爸爸媽媽坐在椅子上講話,這樣就可以互相平視,平等對待。不錯,孩子小,是我們的晚輩,他應該尊重家長,這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不能讓孩子從小就覺得,家長始終像一個高高在上的「大法官」,讓孩子有一種防備畏懼的心理,以至於不願將心裡話與家長交流。孩子的內心世界豐富多彩,父母要積極地影響與教育孩子,不了解其內心世界便無從談起。而了解孩子的第一要訣是庇護其自尊、維護其權利,要像個「小律師」對待自己的當事人一樣,了解其內心需求,並始終以維護其正當權利為唯一宗旨。在說話時,我們可以盡量地蹲下來與孩子保持平視,讓孩子感覺到自已的存在,感覺到自已受到尊重,只有被人尊重的孩子才有自尊,才能尊重他人。
父母在孩子的面前應該有一定的權威性,但同時對待孩子更應該有較充分的民主。凡是做出與子女有關的決定時,嘗試著徵求一下孩子的意見,給孩子以更多的發言權。對很多問題,允許孩子提出自己的看法,包括與父母相反的意見。父母和子女之間應該既有父母子女親情,又有朋友之間的友誼,關系基本平等。但是,在這種關系中父母應起到主導作用,通過家長平等、尊重、無條件的愛,從而培養起孩子的自尊心。一旦孩子的自尊心培養起來,他(她)就會不甘人後,開始收斂自己的行為,開始觀察別人怎麼看自已,會去想是否給別人帶來困擾,才會去自己奮斗。一個有自尊心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必然有一個成年人(這個成年人可能是父母,也可能是爺爺奶奶或者是老師)站在背後,無怨無悔地愛他(她)、無條件地接納、承認、鼓勵、表揚他(她),讓其找到一種叫做自我價值的感覺。
二、不當「野蠻人」,學做「文明者」
人非聖人,孰能無過?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自然會經常犯錯誤。家長應該寬容地對待,大可不必「小錯大罵,大錯拳腳相加」。人們總認為現在的孩子嬌生慣養,以為孩子們整天在蜜罐里泡著,何來家庭暴力?但我們多少都會有些這樣的感觸:當我們心情好時,對孩子是百看不厭;心情不佳時,看著孩子那兒都不順眼。只因為我們都不是聖人,難免有時會因情緒起伏而遷怒於孩子。此時,我們切記別做一個任性的「野蠻人」,一定要學會在孩子面前控制自已的情緒,不能高興時把孩子寵上天,不高興就打罵孩子。
在弱者面前,最能流露一個人的真性情。許多人,在單位、朋友面前表現得謙和並富於教養,唯獨在他們最親愛的孩子面前,不自覺地流露出粗野。面對一個孩子,成年人最大的文明所在,就是站在兒童的角度,努力理解他的所想所為,以他樂意接受的方式對他的成長進行引導。理解本是人們彼此間尋求認同,疏平情緒,凈化心靈的一方良劑,更是教育孩子的先決條件。我們必須承認人不是完美無缺的,對孩子們來說更是如此。如果我們從未成年人的角度,以平和的心態,降低期望值,傾聽孩子的講述,客觀冷靜具體看待孩子的對與錯、好與差、是與非,並視之為這是孩子成長必然經過的階段,是再自然不過的。我們必須要把他當作一個「人」來平等對待,而不是當作一個「弱小的人」來征服。要記住,凡是通過打罵能解決的問題,通過態度友好的教育也可以完成。一個用武力征服兒童的成人,無論打人的理由多麼充足,都是智慧不足的表現。在這一瞬間,我們以為自已強大而無所顧忌,其實完全是缺少理智,在弱小的孩子面前心理全部失守,在從體力上給自已找平衡,這種教育方式其實完全沒有任何教育要素,不過是讓父母出口惡氣。
三、不當「裁判員」,學做「主教練」
在人生競技場,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父母既無法替換孩子,更不該自作主張去當「裁判員」,切勿因孩子的一時成敗而立下判言,而應該像一個賞識好苗子的「主教練」,時刻給予孩子一種保持良好競技狀態的氣力,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
教育孩子從賞識開始不失為一個好方法。要賞識自已的孩子,賞識會導致成功,而抱怨會導致失敗。少點冷語,孩子有樂趣,少點否定,孩子有自信,少點粗暴,孩子會更「樂學」,成長會更平穩,潛能發揮會更大。不要怕誇獎孩子,我們要善於發現孩子的每一點成績,並加以鼓勵——用微笑、善良的話語、溫存的撫摸。當孩子聽到、感覺到、意識到別人看到了自己做的好事,便增長了自信心,產生多做、做好的願望。同時,賞識不僅僅是贊揚和獎勵,更多的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所給予的支持和鼓勵,讓他們有信心,相信自已能把事情干好。 賞識更不等於不批評。有人認為要賞識就不能批評,其實我們只要注意批評的方式,只要不傷及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大多數孩子能夠明白這是我們對他的愛。我們要像「主教練」一樣,既要善於發現和贊美孩子,還要引導孩子正確面對失敗,在困難前做孩子的戰友。
四、不當「馴獸師」,學做「旁觀客」
要求孩子「聽話」在我們的生活中是件再普通不過的事。對待孩子我們總像一個「馴獸師」,聽不聽話、乖不乖,已成為我們評價孩子的一個簡易標准。家庭教育中許多司空見慣的做法,背後其實有很多人們看不到的錯誤。多年來我們習慣於要求孩子「聽話」,這彷彿是為了孩子好,但深入分析,就可看到這是成人與孩子間的不平等——並非父母不願平等地對待孩子,而是不容易對自已的權威意識產生警覺,不曾意識到自己在孩子面前扮演了「馴獸師」的角色。無論我們多麼愛自已的孩子,如果經常向孩子提出「聽話」的要求,並總是要求孩子服從自己,他骨子裡就是個權威主義者。這樣的人幾乎從不懷疑自己對孩子提出要求的正確性和不容否定性,在潛意識中從未和孩子真正平等過。
盧梭說:「當兒童活動的時候,不要教他怎樣地服從人;同時,在你給他做事的時候,也不要讓他學會役使人。要讓他在他的行動和你的行動中,都同樣感到有他的自由。」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作者尹建莉老師的話說,就是家長和孩子都不要去控制對方,都要努力去做一個「旁觀客」、一個「傾聽者」。而在家庭教育當中,家長作為強勢者和主導方,在孩子面前首先要做個「聽話」的家長,嘗試著去聽懂孩子的心思,並放手讓孩子按自己的願意去做。凡在孩子的事情上大包大攬,甚至在思想上也不讓孩子獨立的父母,雖然表面上付出了很多辛苦,其實他們的思維方式總是以自我為核心,首先滿足的是自己的想法,沒有認真考慮孩子的心理需求,沒有意識到孩子的獨立性需要生長;而是以密不透風的「呵護」和「指導」,占滿了孩子所有的成長空間,奪走了孩子一次又一次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長的機會。到孩子長大了,天性中許多潛在的能力嚴重退化後,家長卻又來抱怨孩子「不懂事」「沒出息」「懶散」等等。因此,在孩子面前,我們更要像個「旁觀客」,最好能裝得無能一些、無知一些,以便把種種機會留給孩子,讓孩子經常有機會獨自做事,獨自承擔責任,獨自解決問題。哲學家弗洛姆認為,檢驗一個母親給孩子的愛是否優質,有一個試金石,即母親是否願意充分地對孩子放手,是否願意推動孩子自主和獨立。
愛孩子,就與其平等相對,做個真正的朋友,勇敢地放開手,讓這些小老虎們奔向濃郁的森林吧!
2011年5月19日
❺ 家庭教育論文2000字 家長篇
挺簡單寫的啊,要幫助嗎?論文各組成的排序為:題名、作者、摘要、關鍵詞、英文題名、英文摘要、英文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附錄和致謝。
❻ 關於家庭教育方面的論文!4000字
您好: 鑒於您是初中生希望能自己寫一下,但是希望只參考下。 《家庭教育的方法》 在如今的社會中,隨著科技經濟的不斷發展教育問題越來越成為一個重點的話題,關鍵是現在學生自製能力普遍低下。分不清是非善惡,這其中的原因盡管有社會中不良習性的污穢所致。可是問題的根源卻是在最初的教育水平的高低。 在萌芽的教育狀態一般有兩種,首先是家庭教育,其次是學校教育,最後是社會教育。這三種教育混合起來產生對孩子的影響力最大,當然個人的特殊習慣或者其他的原因除外。我們現在首先重要談的是家庭教育。 作為家庭教育是孩子最初接受的教育基本,他是孩子好與壞成長健康的基石。家庭教育大於其他教育的前提就是在孩子性格,基本認知,思維習慣,生活習慣的定性。我們都知道一個人的習慣往往都是在家裡開始養成。在後天的學習中受到學校教育的影響是有些許改變的,不過作為父母家庭教育是孩子最重要的開始。不過很多家長和孩子的關系並不融洽。這種不融洽的關系就是造成學習成績下降,惡習性開始造就的根本。 那麼作為家庭教育要怎麼來啟蒙呢?無論孩子和父母都必需明白的是雙方的溝通能力的強弱是通話的橋梁。也就是說作為家長必需是能理解孩子,而孩子能理解父母的難處。,雙方都能認識到這一點那麼家庭教育的開始是很容易的。 如果關系不融洽是很多事或者思想活動變化而產生裂痕的。作為父母的要明白一個人生的開始要經過什麼變化,第一是幼稚園的時期,第二是童年夥伴期,第三是青春活力期,第四青年成長期。一般經過這四個期間段家庭教育就可以告一段落了。 在第一個時期父母要明白,當孩子出生的那一瞬間你就有責任教育好你的子女好好做人。那麼做為一個家庭教育的開始需要什麼前提呢? 第一:是良好的家庭氣氛,這是最初時期必需的條件,他的好壞直接關繫到孩子作為一個剛有意識的人生觀的萌芽趨勢。是好是壞都要看家庭是不和睦,沒有夫妻之間的爭吵,沒有棍棒的教育方式,是做為一個合格的父母的必備品質。這個時期注意的是鍛煉孩子的自強能力,這點是很有用的,例如孩子跌倒之後會哭,不過只要沒有受傷就鍛煉著不要哄,孩子的思維定勢是看父母的溺愛程度,溺愛越嚴重隨著時間的推移越是不容易改變,所以這時期除了基本的教育自強的性格也需要改變。這個時期是孩子成長的第一步是很關鍵的。 第二:童年的時期孩子比較喜歡玩耍,現在的孩子很早的時間就需要去幼稚園了,所以要在童年時期教育需要進行心靈的溝通了。這個時期孩子一般都比較懂事了,在以後的時候也會有模糊的記憶,如果想用毅力來進行艱苦的教育那麼這個時期由父母代筆或者幫助孩子記下這段時期的生活對將來是很有幫助的。上面也說了童年的孩子喜歡玩耍,可能在這段時期因為孩子貪玩,被老師批評等等想懲罰孩子,這是不對的。無論是什麼人種快樂的童年是人生中寶貴的財富,他的成長的記憶從這時候開始,所以說作為父母的要經常帶孩子去玩耍,尤其是父母而不是爺爺奶奶,在逛公園的時候教他識別花花草草,看水中的魚,天上的鳥。雖然這是很普通的事,但是一個好奇心強烈的童年時期能早早的接受類似學校方式的變相教育是為小學做個幫助,這時期需要注意的是學習和娛樂結合來實施家庭教育,並不是一味的指示孩子只學習。這時期還有重要的是要和孩子保持良好的關系,這種關系的定義是孩子說的喃喃細語自己要認真的聽取,而不是厭惡或者叫孩子閉嘴。這種信任的關系是為了將來的教育做個鋪墊。 第三:小學時期的孩子一般在學校里度過的,大部分不能解除到孩子了。所以和孩子做個朋友是最明智的選擇,做朋友首先要放下父母的架子,來認真的聽取孩子的心聲。不要拒絕或者不聽。這時孩子有了尊嚴,孩子的尊嚴是比大人還要重要的。孩子的尊嚴包括被父母嚴厲的訓斥,在外人面前說自己的不是等等不照顧孩子想法的事。所以作為小學時期的孩子對父母依賴還是比較大的,所以把握這點是非常的重要。代溝是這時期容易出現的問題,為了取消代溝要和孩子不定期的談心。要理解孩子的想法即使拒絕也要婉言相勸,所以說良好的朋友關系是父母和孩子的重要課題。 因為有事明天晚上之前再給你寫完~
❼ 我想寫一篇《淺談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的論文,應該寫什麼內容呢
淺談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問題自古以來就受到人們的關注,但被做為一種學科進行研究,在我國也就是近年來的事情。這是時代的發展,人才的需求,國民整體素質提高所必須涉及的問題。這里與家長們探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目的是要家庭與社會、教育部門共同擔負起教育下一代的任務。人的教育是一項系統的教育工程,這里包含著家庭教育、社會教育、集體(托幼園所、學校)教育,三者相互關聯且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制約,這項教育工程離開哪一項都不可能,但在這項系統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把兒童比作一塊大理石,他說,把這塊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學校;3兒童所在的集體;4兒童本人;5書籍;6偶然出現的因素。從排列順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兒童的過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這位教育學家心中占據 相當的地位。為此家長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
一、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點和基點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對未成年孩子進行教育的過程。其教育目標應是:在孩子進入社會接受集體教育(幼兒園、學校教育)之前保證孩子身心健康地發展,為接受幼兒園、學校的教育打好基礎。在孩子入園、入校後,配合幼兒園、學校使其德、智、體、美、勞諸方面得到全面發展。教育的重點是以品德教育為主,培養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為主,行為習慣包括:生活習慣、勞動習慣、學習習慣等,教會孩子如何學「做人」。家庭教育由於發生在家庭之中,與幼兒園、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相比較,具有以下特點,這些特點使家庭教育成為教育人的起點與基點,具有其他教育所沒有的優勢。
(一)家庭教育早期性
家庭是兒童生命的搖籃,是人出生後接受教育的第一個場所,即人生的第一個課堂;家長是兒童的第一任教師,即啟蒙之師。所以家長對兒童所施的教育最具有早期性。一般來說,孩子出生後經過三年的發育,進入幼兒時期,從3歲……6歲是學齡前期,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早期教育階段,這是人的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我國古諺有:「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幼兒期是人生熏陶漸染化的開始,人的許多基本能力是這個年齡階段形成的,如語言表達、基本動作以及某些生活習慣等等,性格也在逐步形成。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認為,一個人的智力發展如果把他本人17歲達到的水平算作100%,那麼4歲時就達到了50%。4-8歲又增加了30%,8-17歲又獲得了20%。可見幼兒在5歲以前是智力發展最迅速的時期,也是進行早期智力開發的最佳時期,如果家長在這個時期所實施的家庭教育良好,將是孩子早期智力發展的關鍵。古往今來,許多仁人志士,卓有成效的名人在幼年時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他們日後成才的一個重要原因。如,德國大詩人、劇作家歌德的成才,得力於家庭的早期教育。歌德2-3歲時,父親就抱了到郊外野遊,觀察自然,培養歌德的觀察能力。3-4歲時,父親教他唱歌、背歌謠、講童話故事,並有意讓他在眾人面前講演,培養他的口語能力。這些有意識的教育,使歌德從小樂觀向上,樂於思索,善於學習。歌德8歲時能用法、德、英、義大利、拉丁、希臘語閱讀各種書籍,14歲寫劇本,25歲用一個有月的時間寫成了聞名於歐洲的詩歌《少年維特的煩惱》。再如古代以「父子書法家」著稱的王羲之、王獻之,有過1350多項發明的大發明家愛迪生,一代文學巨星郭沫若,茅盾等名人的成長過程 說明了家庭教育對早期智力開發是十分重要的。反之,人的幼年時期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而影響智力正常發展的事例也是不少的。如印度「狼孩」卡瑪拉,從小被狼叼去,8歲時被人發現,但其生活習慣已與人兩樣,其生活習慣幾乎與狼一樣,四肢爬行,吃生肉,晝伏夜行,後來經過人為的訓練,兩年後才能站立,六年後可以象人一樣行走,四年內學會了6個單詞,在他17歲時,智力水平僅達到3歲孩子的水平。據《中國婦女報》披露,我國南京市一姓馬的工人因患有精神性心理疾病,深怕孩子受人迫害,將自已的三個子女從小鎖在家中,人讓他們與外界接觸,長達十幾年,致使這些孩子智力低下,言語遲緩,與同齡人相比,智力及生活能力差異很大,近於白痴,所以不可忽視家庭教育早期性的作用,
(二)家庭教育連續性 家庭教育第二個特點是連續性。孩子出生後,從小到大,幾乎2/3時間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著家長的教育。這種教育是在有意和無意、計劃和無計劃、自覺和不自覺之中進行的,不管是以什麼方式、在什麼時間進行教育,都是家長以其自身的言行隨時隨地的教育影響著子女。這種教育對孩子的生活習慣、道德品行、談吐舉止等都在不停地給予影響和示範,其潛移默化的作用相當大,伴隨著人的一生,可以說是活到老學到老,所以有些教育家又把家長稱為終身教師。這種終身性的教育往往反映了一個家庭的家風,家風的好壞往往要延續幾代人,甚至於十幾代、幾十代,而且這種家風往往與家庭成員從事的職業有關。如:杏林世家」、「梨園之家」、「教育世家」等等。同時家風又反映了一個家庭的學風,學風的好壞也往往延續幾代人、十幾代人、幾十代人。如在中國近代,無錫人嚴功增補清未《國朝館選錄》,統計自清順治三年丙戌科至光緒三十年甲辰科,狀元共114人,其中父子兄弟叔侄累世科第不絕者,如蘇州繆、吳、潘三姓,常熟翁、蔣兩姓、浙江海寧陳、查兩姓。看得出、家庭教育的連續性往往對人才群體的崛起有著重要影響。這種情況。古、近代比較突出,在當代隨科學的發展、社會的需求、待業的增多,人們擇業面寬,一個家庭中所有的成員不可能都從事同一種工作,但都不乏見到這種情況,即有些家庭成員工作中屢屢出現成績、受表彰,而有的家庭中成員違法犯罪接二連三。這都與家庭教育連續性有著很大的關系。
(三)家庭教育權威性
家庭教育的權威性是指父母長輩在孩子身上所體現出的權力和威力。家庭的存在,確定了父母子女間的血緣關系、撫養關系、情感關系,子女在倫理道德和物質生活的需求方面對父母長輩有很大的依賴性,家庭成員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都決定了父每對子女有較大的制約作用。父母的教育易於被孩子接受和服從,家長合理地使用這一特點,對孩子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形成是很有益處的,對於幼兒來說,尤其是這樣。幼兒在與其他小朋友們玩耍游戲中,當出現爭執情況時,往往引用父母的話來證實自已的言語行為是對的,如他們喜歡說:「我爸爸是這樣說的。」或「我媽媽是那樣做的。」等等。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權威性決定著孩子如何看待接受幼兒園學校及社會的教育。孩子與父母的關系,是孩子最先面臨的一種重要的社會關系。在這種關系中,幾乎體現了社會人倫道德的各個方面,如果這種關系中形成裂痕和缺陷,孩子爾後走向社會,在各種人際關系中就會反映出來。因此強調父母權威的重要,還因為父母在孩子幼年時代始終扮演著雙重角色:即既是孩子安全生存的保護者,又是人生啟蒙的向導。父母教育的效果如何,就看父母權威樹立的程度,父母權威的樹立必須
建立在尊重孩子人格的基礎上,而不是封建的家長制上,明智的家長很懂得權威樹立的重要性,更懂得權威的樹立不是靠壓制,強求、主觀臆斷,而是採用剛柔相濟的方法。父母雙方在教育子女的態度上首先協調一致,並相互配合,應寬則寬,應嚴則嚴,在孩子面前樹立起一個慈祥而威嚴的形象,使孩子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
(四) 家庭教育感染性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血緣關系和親緣關系的天然性和密切性,使父母的喜怒哀樂對孩子有強烈的感染作用。孩子對父母的言行舉止往往能心領神會,以情通情。在處理發生在周圍身邊的人與事的關系和問題時,孩子對家長所持的態度很容易引起共鳴。在家長高興時,孩子也會參與歡樂,在家長表現出煩躁不安和悶悶不樂時,孩子的情緒也容易受影響,即使是幼兒也是如此。如果父母親缺乏理智而感情用事,脾氣暴躁,都會使孩子盲目地吸收其弱點。家長在處理一些突發事件時,表現出驚恐不安、措手不及,對子女的影響也不好;如果家長處驚不變、沉穩堅定,也會使子女遇事沉著冷靜,這樣對孩子心理品質的培養起到積極的作用。
(五) 家庭教育及時性
家庭教育的過程,是父母長輩在家庭中對孩子進行的個別教育行為,比幼兒園、學校教育要及時。常言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家長與孩子朝夕相處,對他們的情況可以說是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稍有什麼變化,即使是一個眼神、一個微笑都能使父母心領神會,故此做為父母通過孩子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能及時掌握此時此刻他們的心理狀態,發現孩子身上存在的問題,及時教育,及時糾偏,不讓問題過夜,使不良行為習慣消滅在萌芽狀態之中。而幼兒園、學校之中,教師面對著幾十個孩子,只能針對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進行共性教育,也就是群體教育,因時間及精力所限,不可能照顧到每個孩子的特點,容易出現顧此失彼的現象,甚至因此使孩子對教師的照顧不周而產生不信任感,而家長可以及時引導孩子端正認識。因此家長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家庭教育既可以使孩子在進入幼兒園之前形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為接受集體教育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又可以彌補集體教育的不足。
二、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造就21世紀人才的必要條件
《九十年代中國兒童發展規劃綱要》中指明:「今天的兒童是21世紀的主人,兒童的自下而上保護和發展是提高人口素質的基礎,是人類發展的先決條件。兒童的健康成長關繫到祖國的前途命運。提高全民族素質,從兒童抓起。」並提出:「在2000年要使90%兒童(14歲以下)的家長不同程度地掌握保育、教育兒童的知識。」這頂目標明確了家長們肩負著為國家造就21世紀人才的重任。能否把這一代孩子培養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這關繫到國家是否後繼有人的百年大計。福祿貝爾還說過:「國家的命運與其說是掌握在當權者的手中,倒不如說是掌握在母親的手中。」這句話很有哲理性,它深刻地挑明了家長在教育子女中所起到的作用。家長首先要明確教育方向與國家利益、人民要求相一致的原則,不能把孩子視為私有財產,要樹立為國教子的思想,端正教育目的。我國的21世紀是什麼情況,拿鄧小平同志的話來講,要使我國在21世紀中葉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均收入達4000美元,年國民生產總值達6萬億美元。21世紀的人應該是具有良好的思想意識、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心理品質、積極與他人合作的精神、較強的應變能力、吃苦耐勞的全面發展的一代新人。如果21世紀沒有這樣一批高素質的建設者是很難完成此大任的,具備這樣的素質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辦得到的,而良好的家庭教育正是培養高素質人的必備條件。
三、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優化孩子心靈的催化劑
孩子從嬰兒期步入幼兒期,隨著年齡的增長,由家庭這個小環境終將步入大社會,接觸家庭外的人群、事物。社會中那些真善美假丑惡不時地進入孩子的視野,大人採取隔離手法是行不通的,因為家庭中的電視錄像也會從不同角度不斷地反映著當今社會的現實,問題既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兒童特別是幼兒缺乏理性的辨別是非能力,但有著比成人敏銳的感受能力。他們對身邊發生的親切的可怕的事物,敏感性強,而這種敏感性正是培養理性辨別能力的良好基礎,做為家長應利用這一拓點幫助孩子在這種感受能力的基礎上,發展對社會生活的辨別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過濾社會信息,優化孩子幼小的心靈。如果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能針對孩子年幼接受能力不太強的特點,抓住具體的日常瑣事,幫助孩子認識辨別社會中發生的是是非非,讓他們具體地感受到真善美光明的一面,也體會到丑惡的卑鄙,可以幫助孩子增強揚善除邪的正義感,從而抵制醜陋陰暗面對孩子心靈的侵蝕。例如,當今電視錄像幾乎步入城市居民中的每個家庭,孩子們幾乎天天與它們打交道,可以說是不出自家門,便知天下事。從中可以接受到來自世界各地的各種信息。這里有政壇風雲、科技進步、凡人俗事的各種內容,從中可以學習很多知識,了解國內外大事,家內外小事。但也不可避免地使一些兇殺暴力、荒誕下流的鏡頭映入孩子的眼瞼。家長要針對這些問題進行及時指導,提高孩子的鑒別能力,同時還要隨時檢點自己的行為舉止,為孩子樹立正面形象,優化兒童心靈,預防兒童犯錯誤,甚至於違法違紀。家庭做好這方面的工作,有助於安定小家庭大環境。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有了健康的細胞,才能有健全的肌體,細胞有病,就會引起肌體發病。古人雲:「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的「齊家、治國、平天下」觀點就是這個道理。為此家長做好優化兒童心靈的工作對安定社會,安定國家功在千秋。
總之,做為家長 要充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自覺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盡好家 長的責任與義務,為國家培養出合格的建設人才。
❽ 論文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該如何寫
先通過調查,收集整理問題,在針對問題,搜尋當下的研究動態,每一個問題都要花工夫去研究,最忌浮光掠影。一句話,擁有資料才有發言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