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於羨慕嫉妒恨的心態吧?
人出了名,總會有各種風言風語哈哈哈哈……
侯孝賢對台灣電影的影響,至少目前來說絕大部份的評價都還是正面的。
你自己也可以搜索一下看看,可不能人雲亦雲,要有自己的主見哈。
祝心情愉快~
B. 侯孝賢是客家人為何拍了那麼多日據時期的台灣電影
日本人走了以後還會留下一些東西,文化各方面,那裡的人會受影響的。侵略以後,不是全是殺戮,傳播文化,教育,使廣大人民群眾有一種認同感。說通俗點就是變成自己人。(不要想太多,個人看法。)
C. 有人喜歡侯孝賢的電影全集嗎,哪部上有台灣的街景和大海空鏡頭哦.
風櫃來的人:澎湖海邊和高雄街道拍的
戀戀風塵:有台北山上九份村鎮的樣貌
(但已經2~30幾年前的景物了)
侯孝賢很少以都會為背景,另一個楊德昌(已經掛了)才是。
D. 台灣的侯孝賢很厲害嗎
侯孝賢(Hou Hsiao-hsien),1947年4月8日出生於廣東梅州,1948年移居台灣,台灣電影導演、監制及編劇,台灣電影的代表人物之一。
E. 侯孝賢,楊德昌和李安在台灣電影誰的地位高
論三者在台灣電影誰的地位高?就好像對比西施,貂蟬,或者王昭君誰更美麗,真心無聊且極具主觀性以及不確定性。中國人尤其是梁山好漢奪位成功以來,是要排個位次的。那就給大家白話白話吧。
藝術性,沒法比,三者都很藝術,在藝術精英眼裡,藝術美不是只有春花,還有秋月。所以在文藝界三者地位可謂「仁者見仁」,難分高下,並且藝術本身就不能量化。
力量性,優秀電影是有改變人類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力量的。《悲情城市》,《牯嶺街》,兩個立場反映台灣社會生活,所以侯楊二人促進台灣社會族群彼此認識,和解與融合,這點上李安電影就沒有這樣的力量,但是其《斷背山》反映出來的東西,改變了世界社會(除了極其保守社會)對同性戀的包容以及同性婚姻平權的進程。簡言之,前兩者電影的力量有一定地域限制,但是李安沒有這個困境。
流行性,我們動不動就想對比地位高下,其實是對比的流行程度。藝術本身不能被量化,但是藝術卻能轉化成比較可以被量化的東西。比如票房,粉絲數量,得獎數,導演酬勞等等。如果從這點看,李安無疑是台灣乃至華人電影執牛耳者,其次在本土意識抬頭的台灣島內,當然是《悲情城市》的侯孝賢,最後才是人緣一般的楊德昌,最最主要的是前兩者依然健在,依然活躍在電影圈,所以還在創造流行,後者駕鶴西去,不會再有新作品出現,影響力也會日漸淡薄。
所以,李第一,並且無人可以撼動其地位,候第二,台灣電影「國師」般存在,楊第三,台灣電影過去的傳奇。
F. 侯孝賢拍過的電影
人物簡介
中國台灣電影導演、編劇。生於廣東梅縣。1948年移居台灣。1972年畢業於台灣國立藝專影劇科。1974年從影。當過場記、副導演、編劇、演員。1975年後編寫電影劇本《早安台北》等。1978~1981以編劇身分和名導演、攝影師合作拍攝影片取得成功。1980年首導《就是溜溜的她》Cute Girl、《風兒踢踏踩》1981 Cheerful Wind成名。1982年執導《在那河畔青草青》The Green Green Grass of Home奠定了作為台灣新電影作家的地位。1983年執導《兒子的大玩偶》The Sandwich Man獲西德曼海姆影展佳作獎,《風櫃來的人》The Boys from Fungkuei獲1984年法國南特大三洲電影節最佳作品獎。1984年創作劇本《油麻菜籽》Ah Fie獲第二十一屆台灣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獎。執導的《冬天的假期》A Summer at Grandpa』s獲1985年法國南特三大洲電影節最佳作品獎,獲30屆亞太影展最佳導演獎。1985年與朱天文合作創作劇本《童年往事》The Time to Live and The Time to Die獲第二十二屆台灣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獎。因執導該片獲三十七屆西柏林電影節國際影評人獎,及鹿特丹電影節、夏威夷電影節、亞太影展作品獎。1987年執導《戀戀風塵》Dust in the Wind獲1987法國南特三大洲電影節最佳攝影音樂獎。葡萄牙特利亞國際影展最佳導演獎。《尼羅河的女兒》Nile Girl獲1987年義大利都靈電影節第五屆國際青年影展影評人特別獎。1989年執導《悲情城市》A City of Sadness獲第二十六屆金馬獎最佳導演獎,台灣中時晚報最佳作品獎、導演特別獎。第四十六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1993年執導《戲夢人生》The Puppetmaster獲台灣中時晚報電影獎最優秀作品獎,1993年戛納電影節審查員特別獎。他計劃攝制台灣現代史三部曲;即《悲情城市》、《戲夢人生》及正在創作中的《浦島太郎》。1991作為製片人,製作了《大紅燈籠高高掛》(紅夢)1991 Raise the Red Lantern/《少年,安啦
G. 台灣導演侯孝賢\蔡明亮的全部作品
1980年《就是溜溜的她》35mm彩色/金世紀 編劇:侯孝賢 導演:侯孝賢 攝影:陳坤厚 美術指導:紀凱慶 剪輯:廖慶松
1981年《風兒踢踏踩》35mm/彩色/金世紀 編劇:侯孝賢 導演:侯孝賢 攝影:陳坤厚 美術指導:紀凱慶 剪輯:廖慶松
1982年《在那河邊青青草》35mm/彩色/東大 編劇:侯孝賢 導演:侯孝賢 攝影:陳坤厚 剪輯:廖慶松
1983年《風櫃來的人》35mm/彩色/萬年青電影公司 導演:侯孝賢 編劇:朱天文 攝影:陳坤厚 於1984年 獲第六屆法國南特三大洲國際電影節 最佳影片獎
《兒子的大玩偶》35mm/彩色/出品:中影/100 分鍾 原著:黃春明 編劇:吳念真 導演:侯孝賢 萬仁 曾壯祥 攝影:陳坤厚 監制:明驥 製片:徐國良 美術指導:李富雄 剪輯:廖慶松
1984年《冬冬的假期》35mm/彩色/萬寶路 編劇:朱天文 侯孝賢 導演:侯孝賢 攝影:陳坤厚 作曲:楊德昌 剪輯:廖慶松 於1985 年獲第三十屆亞太影展最佳導演獎, 瑞士第三十八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特別推薦獎,法國南特三大洲國際電影 節最佳劇情片獎
1985年《童年往事》35mm/彩色/中影/118 分鍾 編劇:朱天文 侯孝賢 導演:侯孝賢 攝影:李屏賓 監制:許新枝 製片:徐國良 於1987年獲第二十二屆金馬獎原著劇本獎,第三十七 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特別獎,荷蘭鹿特丹國際電影節非、歐、美洲最佳影片獎
1987年《尼羅河的女兒》35mm/彩色/學甫 編劇:朱天文 導演:侯孝賢 攝影:陳懷恩 作曲:張弘毅 剪輯:廖慶松 於 1987年獲義大利第五屆都靈國際電影節特別評審獎
1987年《戀戀風塵》35mm/彩色/中影 編劇:吳念真 朱天文 導演:侯孝賢 攝影:李屏賓 美術指導:劉振祥 剪輯:廖慶松 於1987年獲葡萄牙特羅伊亞國際影展最佳導演獎
1989年《悲情城市》35mm/彩色/年代影視股份有限公司/160分鍾 編劇:朱天文 吳念真 導演:侯孝賢 攝影:陳懷恩 美術指導:劉志華 林崇文 作曲:立川直樹 張弘毅 剪輯:廖慶松 錄音:杜篤之 於1989年獲第二十六屆金馬獎最佳導演獎,第四十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
1993年《戲夢人生》35mm/彩色/歡樂無限 編劇:朱天文 吳念真 導演:侯孝賢 攝影:李屏賓 錄音:杜篤之 剪輯:廖慶松
1995年《好男好女》35mm/彩色/侯孝賢電影社/108 分鍾 原著: 蔣碧玉 藍博洲 編劇: 朱天文 導演:侯孝賢 攝影:陳懷恩 監制: 謝屏翰 金介文 製片: 張華福 錄音:杜篤之 剪輯:廖慶松
1996年《南國再見,南國》35mm/彩色/侯孝賢電影社 編劇:朱天文 導演:侯孝賢 製作人:張華福
1998年《海上花》35mm/彩色/侯孝賢映像製作有限公司 出品人、導演:侯孝賢 原著:韓子雲 注釋:張愛玲 編劇:朱天文 攝影:李屏賓 製片、剪接:廖慶松 美術:黃文英 錄音:杜篤之 音樂:半野喜
2001年《千禧曼波》35mm/彩色/侯孝賢映像製作有限公司 導演:侯孝賢 編劇:朱天文 攝影:李屏賓
2003年《咖啡時光》35mm/彩色/侯孝賢映像製作有限公司 導演:侯孝賢 編劇:朱天文 攝影:李屏賓 剪輯:廖慶松
2005年《最好的時光》35mm/彩色/侯孝賢映像製作有限公司 導演:侯孝賢 編劇:朱天文 侯孝賢
蔡明亮作品年表
電影部分:
編劇
1982 《風車與火車》〈張佩成導演〉
1982 《小逃犯》〈張佩成導演〉
1983 《策馬入林》〈王童導演〉
1984 《陽春老爸》〈王童導演〉
1985 《好小子Ⅲ》〈王童導演〉
1987 《黃色故事》第一段〈王小棣導演〉
編劇/導演
1992 《青少年哪吒》
1994 《愛情萬歲》
1996 《河流》
1998 《洞》
2001 《你那邊幾點》
2002 《天橋不見了》
2003 《不見不散》
2003 《天邊一朵雲》
電視部分:
編劇
1989 《不了情》
導演
1989 《快樂車行》劇集
編劇/導演
1989 《海角天涯》單元劇
1990 《我的英文名字叫瑪麗》單元劇
1990 《麗香的感情線》單元劇
1990 《阿雄的初戀情人》單元劇
1991 《給我一個家》單元劇
1991 《秀月的嫁妝》單元劇
1991 《小孩》單元劇
1995 《我新認識的朋友》紀錄片
2001 《月亮不見了》兒童歌舞劇
舞台劇部分:
1981 《速食醡醬面》
1982 《黑暗裡一扇打不開的門》
1983 《房間里的衣櫃》
1994 《公寓春光外泄》
1998 《小康跟桌子》
1998 《四川的好女人》
短片部分:
2002 《天橋不見了》
2001 《與神對話》(DV短片)
H. 侯孝賢導演了那些電影
他是大師,但電影較沉悶,受眾面小。就是溜溜的她、風兒踢踏踩、在那河邊青青草、風櫃來的人、兒子的大玩偶、冬冬的假期、童年往事、尼羅河的女兒、戀戀風塵、悲情城市、戲夢人生、好男好女、南國再見,南國、海上花
I. 你心目中的侯孝賢電影三佳分別是哪三部
侯孝賢是台灣新電影運動(1982-1987)的代表人物之一,還有楊德昌、曾壯祥、萬仁等。他們的作品有《光陰的故事》、《兒子的大玩偶》《小畢的故事》《油麻菜籽》《童年往事》《戀戀風塵》等。
台灣新電影運動興起的原因有:
1、電影業的不景氣,中影改組;
2、香港電影新浪潮的影響;
3、新的電影觀念(作者論、藝術電影)等美學標準的輸入(義大利新現實主義、法國新浪潮)等;
4、新的人才的涌現(獨立製品相對自由為侯孝賢、陳坤厚等本土人才的出現提供了機會,留學歐美的青年歸來如萬仁、楊德昌、柯一正)
5、台灣社會的轉型:70年代末國民黨權威統治的松動,台灣從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轉型。
之所以認為這是一部偉大的史詩般宏大的影片,是因為侯孝賢不再只是把創作投視於自身的記憶,而投向了整個民族國家的記憶,這是大師級導演的水準。就像中國第五代導演張藝謀有《活著》、陳凱歌有《霸王別姬》、田壯壯有《藍風箏》,這些同樣都是把視線投向了社會的。
不再拘謹於小我,而是通過小我投射到整個社會。
一個導演能有這樣的勇氣,有這樣的擔當,能夠直面國家民族的歷史,我想這就是為什麼這部電影在題主所說的主流電影界評價最高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