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有部電影啊叫
康熙微服私訪記
是張國立演的
㈡ 怒族有什麼節日
怒族的代表性節日有:
春節
相傳怒族以前每隔三年才過一個年,後來因受其他民族的影響改為一年過一次,時間有元旦及春節前後兩種之分。年前,要准備好燒柴、殺豬、煮酒、舂粑粑、打掃衛生。過年的第一天晚上,要請長者吃飯。新年第一天的凌晨要打祖先水,第一碗飯要讓狗吃。初一至初三不串門。春節期間,老人在火塘邊飲酒唱歌,青年人則射弩、摔跤、打鞦韆、彈琴跳舞。
祭山林節
祭山林一般在正月初四五舉行。此項活動只限於男性參加,犧牲為黑羊。此外,柔若人的賀新房也很有特點。當木楞房的四壁還沒有開設門窗時,主人要殺只雞,請巫師祭新房,後用斧頭在木楞房的一壁砍出個洞,裝上門。當天,村裡人都主動帶著雞、酒、肉前來祝賀,飲酒,歡歌跳舞,通宵達旦。
碧江怒族在農歷臘月二十九要祭穀神,三十則要祭雨神。
仙女節
每年的農歷三月十五至十七日,正當杜鵑花盛開的時候,怒族人便要為「仙女」過節,此節又稱「鮮花節」,是雲南省貢山一帶怒族地區民間傳統節日。
據傳說,在很早以前,怒家山寨滴水如油,田園荒蕪,人民生活苦不堪言。當時一位美麗、聰明且力大無比的怒族姑娘阿茸,用手臂劈開懸崖,鑿通了一個山洞,為怒族人民引來了清清的泉水,使乾裂的土地得到了澆灌,從此荒山變成了綠洲。怒族人民稱阿茸為「仙女」,鮮花節就是為了紀念她而舉行的民俗活動。
每年的農歷三月十五這天,怒族群眾以自然村為單位,選擇一至三個鍾乳石的石灰岩洞為仙女洞(或稱經洞),各家各戶都去那裡祭祀。去祭祀的人們紮好一束束杜鵑花,帶上牲禮、酒器;每戶還用三到五包玉米立於洞口,並把各種洗干凈的糧食堆成圓堆,擺上祭品,燒起松煙,由主祭人念祝辭,打鼓念經,大家叩頭獻貢。台前和台兩側,有身披暗紅袈裟、手持法器誦經的喇嘛和操弄嗩吶、吊鼓的吹鼓手。在喇嘛左側的四方形燒香台上插有松枝、鮮花、玉米和各色彩旗。那松枝寓意吉祥如意、萬古長青;鮮花是敬獻給「仙女」;玉米表示五穀豐登,年年有餘。
在悠揚的嗩吶聲中,鼓鑔高奏,祭祀活動達到高潮。然後,人群開始向「仙女洞」移動。身著盛裝的姑娘們手捧剛採摘的鮮花,帶著祭品,來到「仙女洞」取「仙女」的「乳汁」,以祈求仙女的福佑。民間傳說,從釧乳石上滴下來的水就是仙女阿茸的乳汁。
回家後,各家都設宴飲酒,歌舞娛樂,年輕人還身著盛裝,到寬闊的場地上比賽射箭。晚間,青年男女還要圍著篝火對歌、跳舞,徹夜不息。
現在過仙女節,已賦予新的內容。政府還撥出專款,幫助和組織怒族人民過好節日。同時舉辦物資交流會,組織電影晚會和文藝節目演出,並進行劃船和射箭比賽等體育活動。其他民族的幹部和群眾,也都踴躍參加和祝賀。這樣,怒族人民今天的「仙女節」已成為一個民族團結友好、互相交流和學習的盛會。
㈢ 關於怒族的資料
人口為28759人。
民族概況
我國的怒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碧江、福貢、貢山3縣,蘭坪、維西兩縣也有怒族聚居。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怒族人口數為28759。使用怒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各地語言差別很大,碧江、福貢、蘭坪等地怒語互相不能通話。沒有本民族的文字,大都使用漢文。
怒族自稱「怒蘇」(碧江),「誓阿怒」(福貢)和「阿龍」(貢山),是怒江和瀾滄江兩岸古老的民族之一。他們由早期居於今雲南省福貢、貢山的土著與唐代「廬鹿蠻」的一部分發展而來。但各地怒族還保留著自稱、本民族語言等特點。怒族地區從八世紀起,先後受雲南的南詔、大理政權管轄,元、明以後屬麗江納西族木氏土司統治。從17世紀開始,怒族除受麗江納西族木氏土知府所屬維西康普土千總和葉枝土千總統治外,還受察瓦龍藏族土干總和喇嘛寺及蘭坪菟峨白族羅姓土司的管轄。此外,遷入怒江地區的僳僳族頭人也開始強占怒族土地,甚至掠奪怒族人當奴隸。辛亥革命後,1913年在蘭坪縣的營盤街設立怒俅殖邊總局,先後設置菖蒲桶(貢山)行政委員公署及上帕(福貢)、知子羅(碧江)2個殖民公署;1918年,統一改為行政委員公署。1933年,國民黨政府又將3個公署改為貢山、福貢、碧江3個設治局,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前。
社會經濟
怒族很早就從事農業生產,至清代已經開始種植麥類和蔬菜,但仍獵禽獸以佐食,手工業也有了相當的發展。當時怒族已同外界發生密切的交換關系,以黃連到內地出售,內地的各族商人販運食鹽到怒江,彼此交換。1929年以後,碧江的知子羅、福貢的上帕等地辟為定期集市,銅幣、紙幣等貨幣開始流通,怒族中出現了一些季節性的小販。目前怒族民間保存著少數的石刀、石斧,說明曾經歷過石器時代。他們曾經以木、竹製鋤作為農業生產的工具,直到16~17世紀開始使用鐵制工具後,有些人還繼續使用這種木、竹鋤。
怒族最初使用的鐵制工具是刀、斧。在刀耕火種落後耕作方式下,他們使用鐵鋤。後來才傳入鐵犁,實行犁耕。但山地耕作仍停留在刀耕火種或者鋤耕階段。貢山一區的怒族所用鐵制工具曾受到納西族和藏族的很大影響。
碧江怒族的農業耕作技術比福貢和貢山怒族都要粗放,早期的刀耕火種的落後耕作方式占著絕對優勢,這種情況與落後的生產力水平是一致的。福貢地勢、土壤都比碧江為好,又由於交通方便而便於購置農具。因而鋤犁耕作技術比碧江先進。碧江、福貢和貢山三地的怒族生產力發展程度不同,土地制度有差異性,福貢地區的怒族個體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公有的土地保留較少,但仍保存著個體成員共同佔有的集體耕地。貢山一區的怒族因受到藏族、納西族的影響,生產力發展水平較高。這里形成了以地緣聯系為紐帶的村社,在村社內部存在兩種土地所有制:村社內未經墾耕的山地和森林屬於村社所有;經過墾耕的土地歸個體家庭長期佔有。此外,還存在個體家庭間的共耕耕地。由於鐵制工具在農業生產上的廣泛使用,已能生產出一些剩餘產品,從而使交換獲得一定程度的發展。當時已產生僱工,其工資分實物工資和貨幣工資兩種。在怒族社會內外還出現了借貸關系,有實物和貨幣兩種借貸,實物借貸多半是租借牲畜、糧食。同時已開始發生土地抵押和蓄奴現象。
建國前,怒族地區有的古老村寨還保存著以血緣為紐帶的家族公社的某些特點。在以血緣為紐帶的個體家庭成員間,保存不同形式的土地公有制和正在發展的個體土地私有制。碧江甲加、羅宜益的家庭公社保存的特點比較顯著,他們曾以圖騰作為共同的祖先。福貢怒族氏族血緣組織為「提其」,每個提其都出自一個共同的始祖。根據血緣關系的親疏,形成若干近親家庭成員集團「的康」。由於成員不斷增加,在每個「的康」之下,又形成近親兄弟關系「的拉」。「阿沙」是家族公社的領袖,負責處理公社內外的公共性事務,調解成員間的糾紛,對外代表公社處理公社間的事務。
建國前,分布在蘭坪菟峨和少數散居在維西縣的怒族人民,生產與生活水平與漢、白、納西等族相似,早已進入封建社會。
新中國成立後,怒族人民獲得了解放,實現了當家作主的願望,1954年8月成立怒江僳僳族自治區(包括怒族分布的碧江、福貢、貢山等縣),1957年1月改為自治州。1956年10月1日,成立了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從怒族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出發,區別不同情況,採取不同方法,幫助怒族人民進行社會改革,實現了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四十多年來,怒族地區生產不斷發展,人民生活不斷改善。過去連一根鐵釘也不會製造的貢山縣,現已建起了農具廠,怒江州有了十幾個行業的幾十個廠礦企業。過去沒有水利可言的山坡旱地,如今修鑿了溝渠,開出了梯田,糧食產量成倍增長,以往崖陡路險,山封江鎖,交通極為閉塞,現已修通了數條公路,修整了大量驛道,在江河上架起了鋼索吊橋。怒族地區的文教衛生事業也有了較大發展,過去怒族地區文化非常落後,在國民黨設治局統治怒江幾十年,只培養出一、二十個怒族小學生,現在縣有中學,大部分村都有小學,80%以上適齡兒童入了學。昔日怒族地區痢疾、傷寒、霍亂、天花十分流行,如今從州至縣、鄉、村已初步建立了醫療衛生網,基本上控制瘟疫疾病的流行,有效地保證了人民的身體健康。
文化藝術
怒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創造了絢麗多彩的文化藝術。1957年初,發現了怒族古代繪畫——洞穴壁畫和崖畫。洞穴壁畫畫在碧江縣一岩洞的洞穴壁上,上有七幅圖畫,畫中圖形清晰可辨,如太陽、魚鳥、牛馬等,以紅色顏料作畫,筆畫簡煉,線條粗獷、形象生動。在一些石壁上也有這類崖壁畫。據學者們推測,此畫屬史前的原始繪畫藝術,具有珍貴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怒族詩歌大部分為即興編唱,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民族特點,其曲調有一定格律,內容廣泛,形式完整,以琵琶、笛子、口弦、葫蘆笙等伴奏。流傳較廣的有《祭獵神調》和《瘟神歌》。此外,還有反映農業生產的收包穀調,反映男女愛情的求婚調《婚禮歌》和表示悼念死者的哀嘆調等。在民間傳說中,流傳較廣的有《大力士阿洪》、《茂英充》等,描述了怒族的先民與大自然頑強斗爭的故事。《瞎子求醫》、《神仙草》等歌頌真、善、美,鞭撻殘忍和邪惡,充分反映了怒族人民善良、互助、知恩必報的美德和對邪惡勢力的憎恨。
怒族是一個喜愛歌舞的民族,其舞蹈內容十分豐富,大部分為模擬動物的活動形象,如猴舞、雞舞、喜鵲舞、鳥王舞等,也有表現生活場景和反映生產活動的,如鍋庄舞、洗衣舞、秋收舞、割麥舞等,此外還有琵琶舞、腳跟舞等。舞蹈動作粗獷豪放,敏捷有力,節奏鮮明。無論喜慶和哀怒,怒族人民都能用歌舞來表達真摯的思想感情。如在婚禮宴會上,老年人唱的《婚禮歌》,先從人類起源唱起,分為《創世》、《談情》、《牧羊》、《剪毛》、《迎親》等章節。
風俗習慣
怒族男女服飾多為麻布質地,婦女一般穿敞襟寬胸、衣長到踝的麻布袍,在衣服前後擺的介面處,綴一塊紅色的鑲邊布。年輕少女喜歡在麻布袍的外面加一條圍裙,並在衣服邊上綉上各色花邊。男子一般穿敞襟寬胸、衣長及膝的麻布袍,腰間系一根布帶或繩子,腰以上的前襟往上收,便於裝東西。怒族男女都注意裝飾,婦女用珊瑚、瑪瑙、料珠、貝殼、銀幣等穿成漂亮的頭飾和胸飾,戴在頭上和胸前。耳上戴珊瑚一類的耳環,喜歡用青布或花頭巾包頭。男子蓄長發,用青色布包頭,裹麻布綁腿,喜歡腰佩砍刀,肩挎弩弓和箭包。怒族主食為玉米、養子等。貢山北部怒族還從藏族那裡學到種植青稞、燕麥,食青稞面。少數怒族受藏族生活方式影響,有時也吃酥油糌粑。副食除雞、魚、豬、羊、牛肉外,還有獵獲的野味。怒族普遍喜歡吃飯菜合煮的較稠的飯粥,將野味一起煮在裡面,鮮美可口。怒族男女均喜飲酒,並喜歡豪飲。怒族住房分木板房及竹篾房兩種,在木樁上鋪設木板或竹篾席建成。一般都為兩間,外間待客,並設有火塘,火塘上安置鐵三角架或石三角架,供燒飯之用。內間為主人卧室及儲藏糧食,不許外人進入。
建國前,怒族的婚姻以一夫一妻制為主,少數頭人和富裕戶也有多妻的。各地較普遍流行轉房制。男子婚後,便在父母住房附近另建新屋,與父母分居,並分到少量財產。但小家庭在生產生活上仍然與父母及整個家族保持著共同耕作及相互協助的義務。幼子與父母同住,父母死後,所遺土地、牲畜、房屋主要歸幼子繼承。世系按父系計算。碧江怒族實行的父子連名制,是計算世系和財產的重要標志。貢山的怒族有重喪的習俗;福貢、碧江怒族的先民行火葬,有氏族墓地。現行土葬。
宗教信仰
怒族人民仍保留較多的原始宗教殘余,相信萬物有靈,奉行自然崇拜,巫術是較普遍的宗教迷信儀式。部分怒族信仰喇嘛教或天主教、基督教。
(摘自《民族工作大全》千里原主編)
國家民委網站
㈣ 哪個電影中有少數民族祝酒歌,傈僳族
傈僳族主要生活在怒江倆岸,包括三江並流地區 (害輔哆盒馨谷鵝貪琺楷雲,川,藏,)在雲南的其他地區也有少量分布。同地區雜居的還有怒族,普米族和獨龍族
㈤ 昨天看一部電影,內容有關巫術,我想知道世界上到低有沒有巫術.
「巫術」在人類歷史上,在不同的時間、空間下,廣泛地存在於世界各民族中。尤其在原始社會,民智未開,人們對生存的自然環境的畏懼與對未來世界等無法了解,「巫術」成為人類早期認識世界的一種方法及尋求祝福和庇佑的寄託對象。在古代進行巫術者,男性稱為覡,女性稱為巫,都是能和神、鬼溝通的人,一般名之為靈媒。巫的種類依其功能,可分為靈媒、巫醫、驅魔者、占夢者、求與者等,他們具有神奇的力量,可以幫助人與另一個世界的神靈溝通。靈媒是人神交流的媒介,也是神的代表。靈媒又稱巫、祝,祝是國家僱用的祭司,專司主持祭禮,亦稱太祝、太巫、太卜。巫則來自社會各階層,是由神所選定的。古代的中國王權與巫術密不可分,君王自稱為天子,並以王權神授,表示能傳達神的旨意。如商湯為求雨自焚。可見君王既是祝,也扮演巫的角色。到了漢朝,巫人不僅對民間社會產生相當大的影響力,並將漢代人的生活和思想結和成一體,形成普遍廣泛的社會風俗。巫人以他們所擁有的司祭、治病、解厄、預言等神異功能,活躍於社會上,而且以供物、賦歛、幻術、醫葯等方法獲取財富。
此外,先秦時代巫的職能,凡有祭祀、祈雨、卜筮、醫病、解夢及除災邪等,都說明巫的社會地位,巫也因為其職事內容與人類「祈福避禍」的需求相應,故人們信任巫術的效能,故巫者在平時即為一般民眾所依賴或怖畏,而於發生重大災禍時,更有任由巫者牽制約束者。
巫術的行使通常採取歌舞形式。歌,即通鬼接神的咒語;舞,則是降神儀式。從事巫術者,各民族有不同的稱呼,如:僳族稱「尼帕」、「必帕」;怒族稱「尼媽」、「達施」;景頗族稱「董薩」;獨龍族稱「隆木沙」;彝族稱「畢摩」;中亞游牧民族稱「薩滿」等。巫師為民接通神靈祈禱降福消災,神聖且神秘,是一種「神人合一」的狂熱宗教色彩。此外,紐西蘭毛利人則有專門學校,嚴格訓練學生學習巫術,畢業後以魔法行善。可見成為一名巫師,也有其一定的條件。
巫術大致以占卜吉凶、預言禍福、祈雨求福、驅鬼招魂、禳厄祛病為目的。依性質可分為:生產巫術、保護巫術、破壞巫術、白巫術、黑巫術等。巫師行使巫術時,通常使用替代物、避邪物、厭勝物、鎮邪物、巫術神衣、神石、神鼓、神刀、神劍、神箭等。他們或者是族中酋長;或者政權領導者的侍臣,也有人是官方的祭司,身分相當特殊;但也有來自社會各階層者;他們以巫術提供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滿足了個人祈求的心理需要。然而在人類對自然界和社會人文逐漸了解後,巫術保護的功能逐漸削弱,巫術演變成為人與人、集團與集團的斗爭工具,或者被利用為暴亂的形式。如漢武帝時代「巫蠱之禍」和近代的「義和團」事件等;甚至江湖之流,假巫術以詐財騙色、蠱惑人心者,時而見之。
靈媒大致可分為「精神」與「物理」靈媒,前者完全負責傳達來自靈魂的訊息,後者則藉助靈魂力量,製造出不同種類的奇異效果。靈媒組織有:個別靈媒、教堂靈媒和降靈營等。個別靈媒通常獨立工作,有各自的信徒和立論根據,不對任何教會負責;教堂靈媒則兼具牧師身分,在其建立的教堂中,同時進行降靈和正規的宗教活動。降靈營則由靈媒、講習人員和一般通術信徒組成,為信徒提供一個崇拜、學習和從事降靈活動的中心。如美國紐約州、賓州、佛州、印第安那州等皆有降靈營的存在。
佛教不否定鬼靈、神只的存在,經典上也有四大金剛和天龍八部的記載,尊重他們是六道眾生之一,同樣具有清凈的佛性。對於人世間的命運變化,佛教認為明因識果,才是自助助人的究竟之道。《佛遺教經》中,佛陀明示後世弟子不可從事和合湯葯,占相吉凶,仰觀星宿,咒術仙葯等邪命之業,一味的迷信通靈幻術的救濟,與真正的解脫無關,卻難保永久的自在和安心。佛教的業力論,以禍福乃自作作受,只要布施,自會增加善緣;心存一念護生之慈,自然長壽;不飲酒吸毒,自然身心清明;誠信不妄語,自然獲得名聲信用;不邪淫,眷屬自然和諧無爭;處處與人為善,自然貴人相助,福德增上。
2 巫術與靈媒
〔注釋〕
《說文》:「巫,巫祝也,女能事無形,以舞降神者也。」又《說文》註:「巫者,事鬼神禱解,以治病請福者也。男曰覡,女曰巫。」
主要住於雲南西北部怒江地區;在雲南麗江、四川鹽源、鹽邊亦有少數僳族百姓,全族近五十萬人。僳原稱為「慄慄」,最早見於唐代樊綽所做的《蠻書》;明朝《雲南圖經志書》記載:「居山林,常帶葯箭弓駑獵取禽獸,其婦人則取草木之根以給日食。」顯示當時經濟活動仍以狩獵、採集為主;清朝以來,僳族人在怒江和瀾滄江南北狹長的谷地種植玉米、水稻、小麥、高梁、豆類等,逐漸著重農耕作物。曾發展三種文字,但未通用於全族,文化水平仍待開發。僳族人認為人們的生產、生活皆被稱為「尼」的精靈所主宰,重視占卜,巫師稱為「尼帕」及「必帕」,主持所有祭祀活動,前者自稱由神授得巫術,後者則靠傳承學習而得,並且只卜卦祭鬼。主要分布於雲南碧江、福貢、貢山等縣,自認是怒江和瀾滄江的古老居民,全族約有二萬餘人。《維西見聞記》載,怒族「覆竹為屋,編竹為垣,谷產黍、麥,蔬產薯、芋,獵禽獸以佐食,人精為竹器,織紅紋麻布。」可見其農作及手工皆有所發展,經濟文化較為進步。怒族大多使用漢族語言,沒有本身的文字,其民族詩歌具濃厚生活氣息,並以歌舞表達對喜慶和喪亡的真摯情感。怒族認為山川樹木、風雨雷電自然現象皆有主宰的神靈,禍福都是來自鬼神,巫師即負責占卜、主持祭祀及通神降鬼。
主要分布於雲南省潞西、瑞麗、隴川、盈江、梁河等山區,約有九萬三千餘人。先民以狩獵為生,明清之後,則學習漢、傣族的農作生產技術,開始種植水稻、玉米、豆類、薯類等。景頗族曾以豆記數,或結繩、或刻木記事,並以口頭文學方式,呈現歷史傳說或民間故事;近代以來則進步至以拉丁字母拼音文字,惜流傳未廣。景頗族春耕時,常用豬、牛、雞等祭祀天、地及山神,由巫師「董薩」主持;秋收時,則舉行嘗新、祭谷堆和叫谷魂的儀式。嘗新,指拋丟新谷和菜,與野精靈一同分享,以免精靈搶食祭品;祭谷堆是酬謝各神只對農作物的保護;叫谷魂則是叫回打穀時,被驚嚇走的谷魂;「董薩」皆參與此三種祭典儀式。
住於雲南貢山獨龍江流域河谷地帶,元朝時稱其先民為「撬」,明、清時期稱「俅」或「曲」。獨龍族經濟文化尚未開發,沒有本族的文字,至今仍保持原始部落生活水平。農業生產所需要的刀、斧等冶鐵業,皆靠鄰近的藏族、漢族、白族等輸入。耕作農物有玉米、豆類等,加上採集、漁獵等,方得以維持日常食用。獨龍族的巫師除了「隆木沙」外,也有稱為「烏」者,兩者大多由家族族長或村寨的頭目兼任。「隆木沙」具有特殊眼睛,通常主持換魂儀式,以為病人交換靈魂。「烏」比「隆木沙」更為古老,以預言和祭鬼為主要職務。
全族近五六○萬人,主要分布在四川、雲南、貴州及廣西等地,有自己文字,稱「老彝文」,目前彝族仍留有以「老彝文」所抄寫成的典籍,內容與祈禱、祭祀、咒術、禳祓、占卜,乃至生老病死、食衣住行、文學、歷史、醫學等有很大的關系,是研究彝族宗教、哲學等重要的參考資料。彝族人崇拜天、地、日、月、山、水、石火等諸神,並且重視祖先祭祀。他們認為巫師「畢摩」是天神派來的,主持所有的祭祀活動。歷朝與漢族關系深厚,無論在農業生產技術、建築、水利工程等,皆受漢文化影響;農作以玉米、稻穀、蕎麥、馬鈴薯等為主,並以養禽、蜜蜂、狩獵、捕魚、挖葯等為副業收入。
中亞地區游牧民族所信仰的宗教稱「薩滿教」。薩滿教以「謄里格」為天神,主宰宇宙一切,並以「納赤該」為地神,保護子女、田產和牲畜等。游牧族人會祭祀日月山河五行,並且禮拜以木塊或氈布製作的偶像「翁剛」。另外,他們認為許多禍患的興起,是由於惡鬼的作亂。「薩滿」即是他們禮請的宗教師,負責為人民消災祈福,或為病人病畜跳神驅鬼,並以神靈附身來占卜吉凶、未來。「薩滿」多為氏族部落的酋長,具有很高的社會威望。
3 巫術與靈媒
指紐西蘭玻里尼西亞系的原住民族,身長,體格強壯,皮膚呈棕褐色,發直或波形。
相傳於一二○○——一四○○年間移民到紐西蘭;與歐洲人接觸後,自稱「毛利」(意為「正常」),乃為區別自己族群及新遷入的歐洲民族。
即指人們在技術不足,人力沒有把握的情況下,為增加成功的信心,減少對失敗的恐懼,保證生產過程順利,成果豐收,所施用的巫術。
預防或消除危險、治病,保護個人或集體免除自然災害或他人算計所施用的巫術。專門用於謀害他人或破壞他人活動。
以行善為目的。例如:祈求風調雨順,物產豐收,保護財產,為人驅魔逐鬼,防害治病等。
即以害人為目的的巫術,相當於「破壞巫術」。
指巫師行使巫術時,通常會使用代替物以代替神、鬼或代替某人等稱之,如布偶、木俑、泥像等。
也作辟邪,即辟除邪惡之物。史載,漢人多雕刻辟邪獸形飾,佩之以避邪惡,後人仿其意,佩載各種飾物表驅凶避惡,與厭勝物有類似功能。又稱「辟邪物」、「禳鎮物」。「厭勝」在古代文獻中,具禳除、壓迫、排除某種東西,使之屈服;或者平安、順利、克服困難,得到安順和勝利兩種意義。用以「驅邪避煞」、「祈福避禍」為目的之物即稱「厭勝物」,包含動、植、礦、水等自然物及建築、宗教法器、器物、食物等。鎮,壓也。用以壓服物者曰鎮;鎮邪物,即用以鎮邪之物。即巫師施用法術時所穿著的衣服。漢武帝時,極信方術之士,許多巫師聚集京城,女巫進出宮中,教美人度厄、埋木人祭祀。漢武帝病時,江充稱病起於「巫蠱」,造成皇族內訌,大批巫師被殺的「巫蠱之禍」。
原名義和拳,原為民間白蓮教的支派,奉洪鈞老祖及黎山老母為祖師。大多分布在山東省境內。山東地區,民風強悍,對於清末洋人及外國傳教士的侵略與勢力擴張,憤怒不已,於是相繼加入義和拳,宣倡「扶清滅洋」。他們自稱有神力附體,可以畫符念咒,避免洋人的刀槍。他們認為洋人可怕在於槍炮,有神力附身,便可為國雪恥。義和拳在山東巡撫毓賢支持下,更名「義和團」,稱為「義民」,並放任他們燒毀教堂,殘殺教民及洋人。後來,慈禧太後更在毓賢的大力推崇下,召請義和團入京保國,放縱拳民為所欲為,並且向各國宣戰,終於引發八國聯軍。謂依不正當的方法謀求生活。戒律規定比丘應遠離四種邪命,唯以清凈乞食活命。四種邪命即:下口食,謂種植田園、和合湯葯以求衣食而自活命;仰口食,謂仰觀星宿、日月、風雨、雷電、霹靂等術士之學,以求衣食而自活命;方口食,謂曲媚豪勢,通使四方,巧言多求以自活命;維口食,維指四維,乃堪輿家所用二十四方位中的四隅,謂學種種咒術,卜算吉凶,以求衣食而自活命。
㈥ 怒族的習俗作文大全
怒族的風俗習慣
「怒人居山巔」,「覆竹為屋,編竹為垣」,這是古人對怒族居住生活的描述。
怒族的房屋為干欄式,多依山而建。主要分木板房和竹篾房兩種。貢山地區的怒族多住木板房或半土牆半木房。這種房子比較寬大,一般是垛圓木為牆,屋頂覆蓋薄石板。石板約一尺見方,由屋檐鋪起,第一塊平鋪,第二塊壓著第一塊的上邊,第三塊壓著第二塊的上邊……一直覆蓋到屋脊。福貢怒族都住竹篾房。這種房子較為矮小,多用竹篾笆做外牆和隔牆,用木板或石板覆頂。這兩種房屋一般都為兩層,樓上又多分成兩間,外間待客,並設有火塘。火塘上安置鐵三角架或石三角架,供炊飲之用。內間為卧室兼儲藏室。樓下存放農具雜物或關牲畜。樓板用木板或竹篾席製成,鋪設於架在斜坡地上的許多木樁上即可。這些木樁和房柱,如同千百隻腳一樣,支撐著整個房屋。因此,人們常常將這種房屋稱為「千腳落地的房子」。
怒族的這種千腳落地竹木房,結構簡單,既易搭建,也易於拆遷,又適合山區多雨多霧的特點。按傳統習俗,一家建房,全村都來幫忙,一天之內就可以把房子建成。如今,隨著怒族地區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怒族人民的住房形式也正朝著多樣化、現代化方向發展。
宗教信仰
中國怒族固有的宗教。該族約2.3萬人(1982),聚居在雲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碧江、福貢、貢山等縣,另有小部分居住在迪慶藏族自治州維西縣。宗教信仰除本族固有宗教崇尚原始崇拜外,也有少數改信藏傳佛教、天主教和新教。各氏族名稱大多以動物命名,並在氏族起源的傳說中,把該動物視為本氏族的祖先,或者視為有特殊關系而加以崇拜,帶有圖騰崇拜的色彩。如碧江縣的「斗霍」氏族,又稱「別阿起」,意為「蜂氏族」,傳說其祖先「茂英充」,是從天上飛來的一群蜜峰變成的女人所生。「達霍」氏族,又稱「拉起」,意為「虎氏族」,傳說其祖先是老虎。居住碧江縣老母登、普樂、知子羅等地的怒族,傳說有六個氏族的祖先分別是蜂、猴、熊、鼠、蛇和鳥。
怒族認為山川樹木、風雨雷電等自然物和自然現象都有神靈主宰。人的禍福都來自鬼神。不同地區的崇拜對象和具體內容不盡相同。碧江怒族崇奉天鬼「門多」、山鬼「米枯於」、水鬼「獨葯於」。福貢縣崇奉山神「寬赤」、戰神「埋尼」、瘟疫鬼「尼主」、沖犯鬼「褚臘」、天地鬼「凍尼」等。貢山縣則信奉山鬼「木裡布拉」、水鬼「昂布拉」、路鬼"木胡布拉"、樹鬼「窮那底布」等。家裡有人患病,要請巫師禳解、招魂。村寨發生偷盜事件無法明辨時,失主與被懷疑對象要請巫師主持「神判」。判法有:①滾湯撈石。以鐵鍋盛滿「三合水」(井水、河水、江水),放入石塊,升火燒煮。被疑者為男性,燒柴九捆;女性則燒柴七捆。巫師禱告,雙方立誓。然後伸手入鍋,各撈一塊石頭。三日內如果不起泡潰爛,即為清白;如果燙爛,即為罪犯;②烈火拔樁。樹立長約二尺的石柱,半埋入土。堆柴於石旁焚燒(燒柴數量如上)。經禱告、立誓後,雙手拔石,手不傷者為清白,受傷者為罪犯。他們認為「神判」事關氏族聲譽,儀式十分嚴肅。雙方親友都要到場。清白者恢復名譽並可得牛多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隨著社會民主與法制的建立,此法已廢棄不用。
巫師的稱謂各地不一,碧江稱「米亞樓」或「禹古蘇」;福貢稱「尼瑪」、「達施」;貢山稱「董木薩」或「那木沙」。其主要宗教活動是主持祭祀以及「通神降鬼」和占卜;
怒族的傳統節日
傳統節日有春節、鮮花節(農歷三月十五)、祭穀神節(農歷十二月二十九)和祭山林節。
春節:怒語稱「吉佳姆」,又稱「盍司節」,時間為每年農歷的十二月底至正月,節期15天。每到臘月末,家家都要清掃庭院,除凈火塘中的余灰,並用松枝裝飾門面,地上及炊具餐具、各種器皿鋪上一層綠松毛(松樹葉),象徵去舊迎新。除夕之夜,家家要吃團圓飯。初一凌晨,年輕的小夥子要搶先去井裡打吉祥水,並給長輩拜年請安,長輩要拿出酒、油茶、麻花等進行招待。燒好的第一頓飯要先給牛和狗分出一份面餅和肉湯,因牛不吃葷,主人要用手掰開牛的雙唇灌進去。過年期間,殺豬宰羊,要相互送禮,邀鄉里親朋好友,共同聚餐,酒菜豐盛,情趣盎然。仙女節:又稱「鮮花節」,是居住在貢山一帶的怒族的傳統節日,節期為每年農歷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節日這天一早,怒族群眾穿上盛裝,帶上早已准備好的祭品和野餐,手捧一束束鮮花,前往村寨附近的溶洞去祭祀,朝拜他們心目中的英雄——「仙女」——阿茸,並舉行聚餐和各種娛樂活動。人們邊吃邊喝、邊唱邊跳,整個山谷都沉浸在古樸而隆重的節日氣氛中。
關於鮮花節的來歷,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說:「很久以前,怒家山寨有一個勤勞、聰明而又美麗的姑娘阿茸,她不辭艱辛,劈開了高黎貢山,引來了泉水,使常年乾旱、荒蕪的怒家山寨得到了澆灌,使兩岸的岩石變成了沃土,荒山變成了綠野,可是她卻被可惡的頭人燒死在高黎貢山的山洞裡。這一天是農歷三月十五日,時值陽春三月,怒江兩岸鮮花怒放,怒族人民為了紀念阿茸,便將這一天定為鮮花節,以此來紀念他們崇敬、熱愛的阿茸。」
山林節:居住在雲南省蘭坪縣菟峨區的怒族(自稱「若柔」人)為祭祀樹林而過的節日。節期一般在樹木枝葉茂盛的六、七月間舉行。祭禮時要闔族參加,並排除其他民族的成員。他們集中到山上一片被視為「神林」的樹林前,由巫師主持,殺黑羊祭祀,求神保護森林,免除各種蟲災、火災等危害,使林木長得樹高幹粗。祭畢,就地烹羊同享。
吉佳姆節:怒族最熱鬧的節日。吉佳姆。怒語譯意,是過年之意。節期在每年秋收之後,一般要過15天。節日里,村村寨寨烤酒殺豬,歌舞通宵達旦。在節日期間,又以殺年豬後的頭一天為節日最歡樂的一天。這一天,姑娘們打扮一新,身著綉有花邊的衣裙,佩戴站用珊瑚、瑪瑙、貝殼、銀幣串成的胸飾。小夥子們也全身新裝,手持琵琶,曲調不斷反復,曲意不斷增加。人們伴隨琴聲翩翩起舞。屋裡的老人們也趁酒興大唱《酒歌》,祝福後代幸福成長。
祭穀神:怒語稱「汝為」,原碧江縣匹河一帶怒族人的傳統節日,時間為每年的農歷十二月二十九日,在這一天要舉行祭祀活動,祈禱穀神保佑。
㈦ 怒族的風俗習慣
1,服飾習俗
怒族男女服飾多為麻布質地,婦女一般穿敞襟寬胸、衣長到踝的麻布袍,在衣服前後擺的介面處,綴一塊紅色的鑲邊布。年輕少女喜歡在麻布袍的外面加一條圍裙,並在衣服邊上綉上各色花邊。
男子一般穿敞襟寬胸、衣長及膝的麻布袍,腰間系一根布帶或繩子,腰以上的前襟往上收,便於裝東西。怒族男女都注重裝飾,婦女用珊瑚、瑪瑙、料珠、貝殼、銀幣等穿成漂亮的頭飾和胸飾,戴在頭上和胸前。耳上戴珊瑚一類的耳環,喜歡用青布或花頭巾包頭。
男子蓄長發,用青色布包頭,裹麻布綁腿,喜歡腰佩砍刀,肩挎弩弓和箭包。
2,生活習俗
怒族主食為玉米等。貢山北部怒族還從藏族那裡學到種植青稞、燕麥,食青稞面。少數怒族受藏族生活方式影響,有時也吃酥油糌粑。副食除雞、魚、豬、羊、牛肉外,還有獵獲的野味。怒族普遍喜歡吃飯菜合煮的較稠的飯粥,將野味一起煮在裡面,鮮美可口。
怒族男女均喜飲酒,並喜歡豪飲。怒族住房分木板房及竹篾房兩種,在木樁上鋪設木板或竹篾席建成。一般都為兩間,外間待客,並設有火塘,火塘上安置鐵三角架或石三角架,供燒飯之用。內間為主人卧室及儲藏糧食,不許外人進入。
(7)怒族電影大全擴展閱讀:
怒族自稱「怒蘇」(瀘水)、「阿怒」(福貢)、「阿龍」(貢山)和「若柔」(蘭坪),自認為是怒江和瀾滄江兩岸的古老居民。
他們可能有兩個來源:瀘水縣(原碧江縣)一帶怒族自稱「怒蘇」,與今日大小涼山的彝族自稱「諾蘇」音義均相同,元代文獻把他們和今西昌、昭通一帶的彝族就統稱為「廬鹿蠻」,而福貢、貢山縣的怒族則可能來自怒江北部貢山一帶自稱為「阿龍」或「龍」的古老居民。
這部分怒族和獨龍族在古代有著密切的親屬關系,至今貢山怒語和獨龍語還可以對話。由於長期交往,這兩部分人在怒江區域逐漸接近,相互影響和相互融合,逐漸發展和形成今日的「怒族」,但他們各自還保留著自己的某些特點。
怒族地區江河匯聚,萬山重疊,瀾滄江、怒江、獨龍河自北而南縱貫境內。怒江東岸為碧羅雪山,西岸為高黎貢山,峭壁千仞,雪峰連綿。怒江河谷低陷,海拔僅800米左右,河谷與山巔相差達3000多米,形成我國著名的怒江大峽谷。
㈧ 怒族的優良作風
相傳怒族以前每隔三年才過一個年,後來因受其他民族的影響改為一年過一次,時間有元旦及春節前後兩種之分。年前,要准備好燒柴、殺豬、煮酒、舂粑粑、打掃衛生。過年的第一天晚上,要請長者吃飯。新年第一天的凌晨要打祖先水,第一碗飯要讓狗吃。初一至初三不串門。春節期間,老人在火塘邊飲酒唱歌,青年人則射弩、摔跤、打鞦韆、彈琴跳舞 。
怒族的節日有春節、火把節、七月十四、新米節、祭山林節等。祭山林一般在正月初四五舉行。此項活動只限於男性參加,犧牲為黑羊。此外,柔若人的賀新房也很有特點。當木楞房的四壁還沒有開設門窗時,主人要殺只雞,請巫師祭新房,後用斧頭在木楞房的一壁砍出個洞,裝上門。當天,村裡人都主動帶著雞、酒、肉前來祝賀,飲酒,歡歌跳舞,通宵達旦 。
碧江怒族在農歷臘月二十九要祭穀神,三十則要祭雨神。
每年的農歷三月十五至十七日,正當杜鵑花盛開的時侯,怒族人便要為「仙女」過節,此節又稱「鮮花節」,是雲南省貢山一帶怒族地區民間傳統節日。
據傳說,在很早以前,怒家山寨滴水如油,田園荒蕪,人民生活苦不堪言。當時一位美麗、聰明且力大無比的怒族姑娘阿茸,用手臂劈開懸崖,鑿通了一個山洞,為怒族人民引來了清清的泉水,使乾裂的土地得到了澆灌,從此荒山變成了綠洲。怒族人民稱阿茸為「仙女」,鮮花節就是為了紀念她而舉行的民俗活動。
每年的農歷三月十五這天,怒族群眾以自然村為單位,選擇一至三個鍾乳石的石灰岩洞為仙女洞(或稱經洞),各家各戶都去那裡祭祀。去祭祀的人們紮好一束束杜鵑花,帶上牲禮、酒器;每戶還用三到五包玉米立於洞口,並把各種洗干凈的糧食堆成圓堆,擺上祭品,燒起松煙,由主祭人念祝辭,打鼓念經,大家叩頭獻貢。台前和台兩側,有身披暗紅袈裟、手持法器誦經的喇嘛和操弄嗩吶、吊鼓的吹鼓手。在喇嘛左側的四方形燒香台上插有松枝、鮮花、玉米和各色彩旗。那松枝寓意吉祥如意、萬古長青;鮮花是敬獻給「仙女」;玉米表示五穀豐登,年年有餘 。
在悠揚的嗩吶聲中,鼓鑔高奏,祭祀活動達到高潮。然後,人群開始向「仙女洞」移動。身著盛裝的姑娘們手捧剛採摘的鮮花,帶著祭品,來到「仙女洞」取「仙女」的「乳汁」,以祈求仙女的福佑。民間傳說,從釧乳石上滴下來的水就是仙女阿茸的乳汁 。
回家後,各家都設宴飲酒,歌舞娛樂,年輕人還身著盛裝,到寬闊的場地上比賽射箭。晚間,青年男女還要圍著篝火對歌、跳舞,徹夜不息。
現在過仙女節,已賦予新的內容。政府還撥出專款,幫助和組織怒族人民過好節日。同時舉辦物資交流會,組織電影晚會和文藝節目演出,並進行劃船和射箭比賽等體育活動。其他民族的幹部和群眾,也都踴躍參加和祝賀。這樣,怒族人民今天的「仙女節」已成為一個民族團結友好、互相交流和學習的盛會 。
㈨ 怒族的聚集地點,著裝特色,飲食習慣,主要節目.急需
人口為28759人。
民族概況
我國的怒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碧江、福貢、貢山3縣,蘭坪、維西兩縣也有怒族聚居。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怒族人口數為28759。使用怒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各地語言差別很大,碧江、福貢、蘭坪等地怒語互相不能通話。沒有本民族的文字,大都使用漢文。
怒族自稱「怒蘇」(碧江),「誓阿怒」(福貢)和「阿龍」(貢山),是怒江和瀾滄江兩岸古老的民族之一。他們由早期居於今雲南省福貢、貢山的土著與唐代「廬鹿蠻」的一部分發展而來。但各地怒族還保留著自稱、本民族語言等特點。怒族地區從八世紀起,先後受雲南的南詔、大理政權管轄,元、明以後屬麗江納西族木氏土司統治。從17世紀開始,怒族除受麗江納西族木氏土知府所屬維西康普土千總和葉枝土千總統治外,還受察瓦龍藏族土干總和喇嘛寺及蘭坪菟峨白族羅姓土司的管轄。此外,遷入怒江地區的僳僳族頭人也開始強占怒族土地,甚至掠奪怒族人當奴隸。辛亥革命後,1913年在蘭坪縣的營盤街設立怒俅殖邊總局,先後設置菖蒲桶(貢山)行政委員公署及上帕(福貢)、知子羅(碧江)2個殖民公署;1918年,統一改為行政委員公署。1933年,國民黨政府又將3個公署改為貢山、福貢、碧江3個設治局,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前。
社會經濟
怒族很早就從事農業生產,至清代已經開始種植麥類和蔬菜,但仍獵禽獸以佐食,手工業也有了相當的發展。當時怒族已同外界發生密切的交換關系,以黃連到內地出售,內地的各族商人販運食鹽到怒江,彼此交換。1929年以後,碧江的知子羅、福貢的上帕等地辟為定期集市,銅幣、紙幣等貨幣開始流通,怒族中出現了一些季節性的小販。目前怒族民間保存著少數的石刀、石斧,說明曾經歷過石器時代。他們曾經以木、竹製鋤作為農業生產的工具,直到16~17世紀開始使用鐵制工具後,有些人還繼續使用這種木、竹鋤。
怒族最初使用的鐵制工具是刀、斧。在刀耕火種落後耕作方式下,他們使用鐵鋤。後來才傳入鐵犁,實行犁耕。但山地耕作仍停留在刀耕火種或者鋤耕階段。貢山一區的怒族所用鐵制工具曾受到納西族和藏族的很大影響。
碧江怒族的農業耕作技術比福貢和貢山怒族都要粗放,早期的刀耕火種的落後耕作方式占著絕對優勢,這種情況與落後的生產力水平是一致的。福貢地勢、土壤都比碧江為好,又由於交通方便而便於購置農具。因而鋤犁耕作技術比碧江先進。碧江、福貢和貢山三地的怒族生產力發展程度不同,土地制度有差異性,福貢地區的怒族個體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公有的土地保留較少,但仍保存著個體成員共同佔有的集體耕地。貢山一區的怒族因受到藏族、納西族的影響,生產力發展水平較高。這里形成了以地緣聯系為紐帶的村社,在村社內部存在兩種土地所有制:村社內未經墾耕的山地和森林屬於村社所有;經過墾耕的土地歸個體家庭長期佔有。此外,還存在個體家庭間的共耕耕地。由於鐵制工具在農業生產上的廣泛使用,已能生產出一些剩餘產品,從而使交換獲得一定程度的發展。當時已產生僱工,其工資分實物工資和貨幣工資兩種。在怒族社會內外還出現了借貸關系,有實物和貨幣兩種借貸,實物借貸多半是租借牲畜、糧食。同時已開始發生土地抵押和蓄奴現象。
建國前,怒族地區有的古老村寨還保存著以血緣為紐帶的家族公社的某些特點。在以血緣為紐帶的個體家庭成員間,保存不同形式的土地公有制和正在發展的個體土地私有制。碧江甲加、羅宜益的家庭公社保存的特點比較顯著,他們曾以圖騰作為共同的祖先。福貢怒族氏族血緣組織為「提其」,每個提其都出自一個共同的始祖。根據血緣關系的親疏,形成若干近親家庭成員集團「的康」。由於成員不斷增加,在每個「的康」之下,又形成近親兄弟關系「的拉」。「阿沙」是家族公社的領袖,負責處理公社內外的公共性事務,調解成員間的糾紛,對外代表公社處理公社間的事務。
建國前,分布在蘭坪菟峨和少數散居在維西縣的怒族人民,生產與生活水平與漢、白、納西等族相似,早已進入封建社會。
新中國成立後,怒族人民獲得了解放,實現了當家作主的願望,1954年8月成立怒江僳僳族自治區(包括怒族分布的碧江、福貢、貢山等縣),1957年1月改為自治州。1956年10月1日,成立了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從怒族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出發,區別不同情況,採取不同方法,幫助怒族人民進行社會改革,實現了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四十多年來,怒族地區生產不斷發展,人民生活不斷改善。過去連一根鐵釘也不會製造的貢山縣,現已建起了農具廠,怒江州有了十幾個行業的幾十個廠礦企業。過去沒有水利可言的山坡旱地,如今修鑿了溝渠,開出了梯田,糧食產量成倍增長,以往崖陡路險,山封江鎖,交通極為閉塞,現已修通了數條公路,修整了大量驛道,在江河上架起了鋼索吊橋。怒族地區的文教衛生事業也有了較大發展,過去怒族地區文化非常落後,在國民黨設治局統治怒江幾十年,只培養出一、二十個怒族小學生,現在縣有中學,大部分村都有小學,80%以上適齡兒童入了學。昔日怒族地區痢疾、傷寒、霍亂、天花十分流行,如今從州至縣、鄉、村已初步建立了醫療衛生網,基本上控制瘟疫疾病的流行,有效地保證了人民的身體健康。
文化藝術
怒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創造了絢麗多彩的文化藝術。1957年初,發現了怒族古代繪畫——洞穴壁畫和崖畫。洞穴壁畫畫在碧江縣一岩洞的洞穴壁上,上有七幅圖畫,畫中圖形清晰可辨,如太陽、魚鳥、牛馬等,以紅色顏料作畫,筆畫簡煉,線條粗獷、形象生動。在一些石壁上也有這類崖壁畫。據學者們推測,此畫屬史前的原始繪畫藝術,具有珍貴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怒族詩歌大部分為即興編唱,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民族特點,其曲調有一定格律,內容廣泛,形式完整,以琵琶、笛子、口弦、葫蘆笙等伴奏。流傳較廣的有《祭獵神調》和《瘟神歌》。此外,還有反映農業生產的收包穀調,反映男女愛情的求婚調《婚禮歌》和表示悼念死者的哀嘆調等。在民間傳說中,流傳較廣的有《大力士阿洪》、《茂英充》等,描述了怒族的先民與大自然頑強斗爭的故事。《瞎子求醫》、《神仙草》等歌頌真、善、美,鞭撻殘忍和邪惡,充分反映了怒族人民善良、互助、知恩必報的美德和對邪惡勢力的憎恨。
怒族是一個喜愛歌舞的民族,其舞蹈內容十分豐富,大部分為模擬動物的活動形象,如猴舞、雞舞、喜鵲舞、鳥王舞等,也有表現生活場景和反映生產活動的,如鍋庄舞、洗衣舞、秋收舞、割麥舞等,此外還有琵琶舞、腳跟舞等。舞蹈動作粗獷豪放,敏捷有力,節奏鮮明。無論喜慶和哀怒,怒族人民都能用歌舞來表達真摯的思想感情。如在婚禮宴會上,老年人唱的《婚禮歌》,先從人類起源唱起,分為《創世》、《談情》、《牧羊》、《剪毛》、《迎親》等章節。
風俗習慣
怒族男女服飾多為麻布質地,婦女一般穿敞襟寬胸、衣長到踝的麻布袍,在衣服前後擺的介面處,綴一塊紅色的鑲邊布。年輕少女喜歡在麻布袍的外面加一條圍裙,並在衣服邊上綉上各色花邊。男子一般穿敞襟寬胸、衣長及膝的麻布袍,腰間系一根布帶或繩子,腰以上的前襟往上收,便於裝東西。怒族男女都注意裝飾,婦女用珊瑚、瑪瑙、料珠、貝殼、銀幣等穿成漂亮的頭飾和胸飾,戴在頭上和胸前。耳上戴珊瑚一類的耳環,喜歡用青布或花頭巾包頭。男子蓄長發,用青色布包頭,裹麻布綁腿,喜歡腰佩砍刀,肩挎弩弓和箭包。怒族主食為玉米、養子等。貢山北部怒族還從藏族那裡學到種植青稞、燕麥,食青稞面。少數怒族受藏族生活方式影響,有時也吃酥油糌粑。副食除雞、魚、豬、羊、牛肉外,還有獵獲的野味。怒族普遍喜歡吃飯菜合煮的較稠的飯粥,將野味一起煮在裡面,鮮美可口。怒族男女均喜飲酒,並喜歡豪飲。怒族住房分木板房及竹篾房兩種,在木樁上鋪設木板或竹篾席建成。一般都為兩間,外間待客,並設有火塘,火塘上安置鐵三角架或石三角架,供燒飯之用。內間為主人卧室及儲藏糧食,不許外人進入。
建國前,怒族的婚姻以一夫一妻制為主,少數頭人和富裕戶也有多妻的。各地較普遍流行轉房制。男子婚後,便在父母住房附近另建新屋,與父母分居,並分到少量財產。但小家庭在生產生活上仍然與父母及整個家族保持著共同耕作及相互協助的義務。幼子與父母同住,父母死後,所遺土地、牲畜、房屋主要歸幼子繼承。世系按父系計算。碧江怒族實行的父子連名制,是計算世系和財產的重要標志。貢山的怒族有重喪的習俗;福貢、碧江怒族的先民行火葬,有氏族墓地。現行土葬。
宗教信仰
怒族人民仍保留較多的原始宗教殘余,相信萬物有靈,奉行自然崇拜,巫術是較普遍的宗教迷信儀式。部分怒族信仰喇嘛教或天主教、基督教。
(摘自《民族工作大全》千里原主編)
國家民委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