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越劇有那些著名劇目
1、越劇《紅樓夢》
越劇《紅樓夢》根據我國古典文學巨著《紅樓夢》故事改編,劇本以寶黛愛情故事為主線,在有限的范圍內盡可能體現原著的精神風貌。1958年首次公演,由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家徐玉蘭和王文娟主演。越劇《紅樓夢》是越劇舞台上一座極難逾越的藝術高峰、也是中國戲曲寶庫中一筆寶貴財富。

2、越劇《孟麗君》
越劇《孟麗君》是越劇中的經典,這部越劇孟麗君情結曲折,受到許多人的喜愛。越劇孟麗君被許多流派進行過演藝,使得越劇孟麗君成為了越劇常演曲目 吏部尚書孟士元之女麗君才貌雙全,國丈劉捷之子劉奎壁與元帥皇甫敬之子皇甫少華皆慕名提親。
士元左右為難,決定比箭招親,少華獲勝。皇甫敬戰事失利被俘,劉捷借機誣陷其叛變,並請成宗皇帝將麗君賜與奎壁為妻。皇帝聽信讒言准奏。皇甫夫人讓少華逃走,自己與女長華進京請罪,為衛勇娥所救。麗君留書請乳娘之女映雪代嫁,女扮男裝逃走。
3、越劇《則天皇帝》
楊谷中1981年編劇。取材於《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鑒》及熊德基《論武則天》(1979年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王文娟飾演武則天。寫唐高宗的嬪妃武昭儀,掐死親生嬰兒,嫁禍於王皇後,計奪正宮之位。又欲加害親生子——皇位的繼承人太子賢,以奪取皇位。
武後的所作所為,引起太子賢、程賢妃、大臣裴炎和上官儀等人的憂慮和不滿。唐高宗亦有所察覺,經密議,決心下詔廢後,以除隱患。誰知消息泄漏,正當上官儀草「廢後詔」時,武後趕到,上官儀遭囚。太子賢被貶後,舉兵討武。
4、越劇《忠魂曲》
越劇現代劇。薛允璜、薛寶根、張森興於1977年編劇。寫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楊開慧遵照毛委員指示,帶領兒子岸英與保姆孫嫂留居東鄉板倉,堅持地下斗爭,因被密探發現一起被捕。楊開慧在敵人酷刑面前堅貞不屈,不幸犧牲。上海越劇院1977年10月首演於中國劇場。
5、越劇《西園記》
《西園記》,越劇古裝戲。庄志1980年根據明吳炳所作的同名傳奇及貝庚改編的昆劇本改寫。中國明末傳奇作品。吳炳著。西園記》描寫細膩,藝術構思巧妙,以真假誤會、人鬼錯認的手法推動劇情發展,起伏跌宕,錯落有致,適合舞台演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曾改編上演,並攝成影片。
B. 越劇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越劇的代表作品有:《雙珠鳳》《家》《祥林嫂》《梁山伯與祝英台》《八女投江》《柳市故事》《通達天下》《貂蟬與呂布》《蔡文姬》《蘇秦》《情探》。
1、《祥林嫂》
祥林嫂年輕守寡,婆婆在重債逼迫和衛老二的慫恿下,將她賣給山裡獵戶賀老六為妻。祥林嫂不願再婚,逃至魯四老爺家幫工,數月後被衛老二發現,搶至山中與賀老六成親,婚後生子阿毛。
不久,賀貧病而亡,孩子又被狼叼走,祥林嫂只得重回魯家幫工。但因她兩次守寡,被認為是不祥之物,深為主人所厭惡。
祥林嫂畏懼死後受罪,遂將積蓄兩年的工錢,到土地廟捐了門檻,以贖「罪孽」。然仍被魯家攆出,淪為乞丐,終於在一個除夕之夜,倒斃在風雪之中。
2、《梁山伯與祝英台》
《梁山伯與祝英台》是上海電影製片廠攝制的越劇戲曲藝術片,由桑弧、黃沙執導,袁雪芬、范瑞娟主演,於1954年8月24日上映。
該片講述祝英台女扮男裝到書院讀書,與同學梁山伯相愛,但祝父把英台許配給馬家,梁山伯憂郁而死,英台殉情,二人化蝶永不分離。
3、《八女投江》
根據史實:1938年10月上旬,我東北抗日聯軍四、五軍主力遭到日寇的突然襲擊。五軍婦女團指導員冷雲,班長胡秀芝、楊桂珍,戰士郭杜琴、董桂清、王惠民、李鳳善(朝鮮族)和四軍被服廠廠長安順福(朝鮮族)等八位女同志,在與主力部隊失去聯系的情況下,頑強戰斗、寧死不屈,最後彈盡路絕,共同跳入烏斯渾河,為祖國的解放事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史稱「八女投江」。

4、《柳市故事》
《柳市故事》描繪了柳市一個普通創業家庭、一群先行者篳路藍縷的創業探路歷程,再現了改革開放在樂清柳市是如何起步的。
5、《蘇秦》
越劇《蘇秦》是張琳榮獲中國戲劇「梅花獎」後的又一新作。該劇講述了戰國年代,蘇秦因落魄窮歸,遭到家人恥笑,在妻子一番勸勉後繼續讀書,夜夜不眠錐刺股。一番苦讀換得六國拜相後衣錦還鄉的故事。該劇還有國家一級演員周燕萍及陳雯婷、婁周英、何夢萊、鄭敏、樓慧琴、陳麗等共同主演。同時,越劇《蘇秦》還將於6月赴杭州劇院獻演。
C. 有名的越劇都有什麼啊
1、《西廂記》
越劇《西廂記》,有人稱其為越劇四大經典劇目之一,是上海越劇院保留劇目之一,也是浙江小百花越劇團的經典劇目。該劇是根據元人王實甫的雜劇《西廂記》改編而成,講述唐貞元間書生張生,在普救寺邂逅已故崔相國之女鶯鶯,發生愛情的故事。
該劇以歌頌鶯鶯和張珙的純真愛情和掙脫封建禮教桎梏的反抗精神為主,台詞保持原著的文學特色,典雅清麗。

D. 現代戲曲種類有哪些
二黃、二人台、上黨二黃、上黨梆子、山西梆子、山東梆子、川劇、三角戲、義烏腔、弋陽腔、廣東漢劇、雲南壯劇、雲南花燈戲、丹劇、木偶劇、巴陵戲、五音戲、文南詞、中路梆子、內蒙大秧歌、鳳台小戲、永濟道情戲、白劇、白字戲、北昆、北京曲劇、北路梆子、皮黃、皮影戲、龍江劇、龍岩雜戲、東河戲、東路梆子、漢劇、寧河戲、樂平腔、正字戲、四平腔、四股弦、右詞南劍調、西皮、西秦腔、西路花鼓、西調、西路評劇、壯劇、壯族沙劇、薌劇、吉劇、呂劇、竹馬戲、老調梆子、廬劇、吹腔、亂彈、滬劇、評劇、蘇劇、甬劇、祁劇、辰河戲、餘姚腔、詞明戲、含弓戲、阿宮腔、靈邱羅羅腔、河南越調、河南道情、河南曲劇、河北梆子、河北亂彈、京腔、京劇、青陽腔、青海平弦戲、武安落子、杭劇、揚劇、崑腔、隴劇、茂腔、紹劇、甌劇、侗戲、宜黃戲、採茶戲、泗州戲、弦索腔、耍孩兒戲、陝西老腔、柳腔、柳琴戲、閩劇、閩西漢劇、南劇、姚劇、臨劇、哈哈腔、胡琴腔、荊河戲、渾源羅羅、貴州花燈劇、高腔、高山劇、高拔子、高甲戲、高調梆子、唐劇、桂劇、秦腔、晉劇、邕劇、莆仙戲、海鹽腔、海門山歌劇、海城喇叭戲、萊蕪梆子、壺關秧歌、淮劇、淮紅劇、黃梅戲、黃龍戲、黃孝花鼓、清戲、清音戲、粵劇、婺劇、楚劇、推劇、梨園戲、梆子腔、章丘梆子、鐃鼓雜戲、湘劇、湘西苗劇、越劇、傣劇、瓊劇、絲弦戲、滑稽戲、皖南花鼓戲、湖南花鼓戲、蒲劇、蒲州梆子、雷劇、錫劇、滇劇、蒙古劇、碗碗腔、瑞河戲、新疆曲子戲、賽戲、歌仔戲、僮子戲、蔚縣秧歌、漫瀚劇、潮劇、徽劇、影子腔、黔劇、豫劇、襄陽劇、襄武秧歌、藏劇、贛劇、彝劇。
E. 要所有越劇的劇目
所有的??!!題目太大啦
「越劇自進入上海以後,所演劇目數以千計,僅在建國前,各越劇演出團體上演的劇目,據不完全統計,有劇名5 857個」
下面是一些優秀劇目
《漢文皇後》《北地王》《風雪雨樵》《十一郎》《孔雀東南飛》
《西廂記》 《梁山伯與祝英台》 《碧玉簪》 《紅樓夢》
《荊釵記》《西施斷纜》 《寒情》《藏》 《雪裡小梅香》 《古墓香魂》 《三月春潮》《百花江》 《蛇戀》 《風流才子》 《楊乃武》
《末代皇後》《倩女離魂》《箍桶記》《金山戰鼓》 《則天皇帝》
《魂斷銅雀台》《盤夫索夫》 《情探》 《蓮花女》 《第十二夜》
《凄涼遼宮月》 《追魚》《春香傳》 《花中君子》 《李娃傳》
《西園記》 《三看御妹》《血染深宮》 《玉簪記》《早春二月》
《舞台姐妹》 《珍珠塔》 《祥林嫂》 《青雲夢》 《五女拜壽》
《大觀園》 《長樂宮》 《天長地久》 《醉公主》
《日落日出》 《綉花女傳奇》 《桐花淚》 《蝴蝶夢》
《蔡鍔與小鳳仙》 《重生緣》 《琥珀情》 《何文秀》 《真假駙馬》
《皇帝與村姑》 《孔乙己》 《琵琶記》 《國色天香》 《金鳳與銀燕》 《馬龍將軍》 《胭脂》 《將門之子》 《趙氏孤兒》 《白兔記》
《游龍飛鳳》 《梨花情》 《啼笑因緣》 《玉蜻蜓》 《阿育王》
《青衫紅袍》 《葉香盜印》 《畫龍點睛》 《三夫人》 《是我錯》
《女皇與公主》 《孟麗君》 《招駙馬》 《屈原》 《柳毅傳書》
《蔡文姬》 《沙漠王子》 《梅龍鎮》 《桃李梅》 《沉香扇》
《李清照》 《畫眉》 《天之嬌女》 《漢宮怨》 《血手印》
《張羽煮海》 《狀元打更》 《江姐 》 《新版紅樓夢》
《魯迅在廣州》
http://www.cujn.com/jspx_list.asp?action=more&c_id=37&s_id=473&page=1
這里有每場戲的介紹
----------------------------------------------------------------------------------------------------------------------------------------
劇目知識(春江網·何為越劇劇目):
越劇自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從說唱藝術演變成戲曲後,劇目來源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將原唱書節目變成戲曲形式演出,如《賴婚記》、《珍珠塔》、《雙金花》、《懶惰嫂》、《箍桶記》等劇目;二是從兄弟劇種中移植,如從新昌高腔移植的有《雙獅圖》、《仁義緣》、《沉香扇》等劇目,從徽班移植的有《粉妝樓》、《梅花戒》等劇目,從東陽班(婺劇)移植的有《碧玉簪》、《玉蜻蜓》等劇目,從紫雲班(紹劇)移植的有《龍鳳鎖》、《倭袍》、《二度梅》、《三看御妹》等劇目,從鸚歌班(姚劇)移植的有《雙落發》、《賣草囤》、《草庵相會》等劇目;三是根據宣卷、話本、民間傳說的故事編寫,如《何文秀》、《蛟龍扇》、《燒骨記》等劇目。越劇自民國6年(1917年)進入上海劇場後,演出的大都是以上三類劇目。民國9年(1920年)以後,越劇進入紹興文戲時期,又從海派京劇中學來《狸貓換太子》、《漢光武復國走南陽》等連台本戲和《紅鬃烈馬》等劇目,又從申曲(滬劇)、新劇(文明戲)里學來《雷雨》、《啼笑因緣》等時裝戲。
在劇目樣式上,小歌班一進入上海,上演的都是整本大戲,偶爾在大戲前加演一出如《箍桶記》之類的生活小戲。民國6年(1917年)5月13日至6月8日,小歌班首次進入上海的首期演出中,有好幾部戲還以連台本戲形式演出,如《龍鳳鎖》、《七美圖》用1至3本,3個場次演出。其後,連台本戲成了小歌班和紹興文戲時期常有的演出劇目,最長的連台本戲《薛仁貴征東》、《漢光武復國走南陽》均有30本之多,連演30個場次。演出劇目輪換頻繁,通常是一本戲只演一場,所演的全是「路頭戲」(後稱「幕表戲」,即在演出前由派場師傅向演員敘說劇情後,由演員上台去即興表演)。部分經常演出的劇目,有的成了某些著名藝人的拿手戲,內中有些場次有相對固定的唱詞,並為同行所沿用,而稱為「肉子戲」。總之,那時既沒有完整台詞的劇本,亦無專職的編劇人員。
民國27年(1938年),女子越劇在滬興起,名伶姚水娟為吸引觀眾,除演出傳統老戲外,又首聘從事過文明戲的《大公報》記者樊籬編寫新戲,如《花木蘭》、《馮小青》、《范蠡與西施》等劇目。但這些新編劇目也無全部台詞,只有部分重場戲有唱詞和念白,其餘仍需演員到台上即興表演,行話謂之「摜路頭」。
民國27年(1938年)12月8日~9日,姚水娟在天香戲院復演《花木蘭》時,在報紙廣告上登載「樊籬編劇」的字樣。這是越劇專職編劇人員在報紙廣告上署名的開始。
民國31年(1942年),袁雪芬創始的「新越劇」,吸收了業余話劇工作者參加,並組成「劇務部」,建立劇目編導制,使用完整劇本。民國31年(1942年)12月8日,袁雪芬在大來劇場演出的《斷腸人》,是於吟根據陸游寫《釵頭鳳》的故事改編的。這是袁雪芬改革越劇後第一部有完整的唱、念台詞的戲。此後,凡參與越劇改革的劇團都是這樣做。從民國31年(1942年)冬起至民國38年(1949年)5月上海解放為止的「新越劇」時期,各越劇團編演了數以百計的新劇目,大大拓寬了劇目題材,不僅有反映古代風貌的古裝戲,也有反映近代生活的清裝戲和現代生活的時裝戲,還有反映少數民族生活的蒙裝戲、回裝戲。在取材上不僅有根據中國古典文學改編的,也有根據外國戲劇和小說改編的。在品類上不僅有歷史宮闈戲和家庭倫理劇,也有神話傳說戲和社會言情劇等,如《香妃》、《祥林嫂》、《石達開》、《國破山河在》、《太平天國》、《沙漠王子》、《浪盪子》、《山河戀》等,均為這一時期頗有影響的劇目,《祥林嫂》更是被評論界稱為越劇改革的里程碑。
建國後,在黨的「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戲改方針指引下,上海越劇自解放初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在劇目創作上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根據傳統劇目整理改編的《梁山伯與祝英台》、《碧玉簪》、《盤夫索夫》、《李翠英》、《血手印》、《情探》、《追魚》、《打金枝》,根據文學名著改編的《祥林嫂》、《西廂記》、《紅樓夢》、《孔雀東南飛》,根據歷史資料新編的歷史劇《則天皇帝》和根據外國文藝改編的《春香傳》等,都是這一時期產生的優秀劇目。
文化大革命後,劇目創作上有所開拓和創新,突破戲曲不能表現領袖人物的禁區,上海越劇院以男女合演的形式,創作了具有探索性的現代劇《忠魂曲》、《三月春潮》、《魯迅在廣州》等劇目,塑造了毛澤東、周恩來、魯迅等領袖和偉人的舞台人物形象。還產生了《漢文皇後》、《光緒皇帝》、《血染深宮》等一批優秀歷史劇。
越劇自進入上海以後,所演劇目數以千計,僅在建國前,各越劇演出團體上演的劇目,據不完全統計,有劇名5 857個。盡管其中夾雜一劇多名的情況,但演出劇目之多,仍十分可觀。但能夠作為優秀劇目流傳下來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F. 中國有哪些戲戲曲戲劇
1、戲劇的概念:
戲劇,是一種綜合的舞台藝術,她藉助文學、音樂、舞蹈、美術等藝術手段塑造舞台藝術形象,揭示社會矛盾,反映社會生活。
2、戲劇的種類:
從表演形式上,可分為話劇、歌劇、舞劇、詩劇、廣播劇、電視劇、街頭劇、活報劇等;從作品內容的性質上,可分悲劇、喜劇、正劇等;從故事情節上,可分為獨幕劇、多幕劇等。從時代分,可以分為歷史劇和現代劇。
3、戲劇的要素:包括舞台說明、戲劇沖突、人物台詞等。
4、戲劇的基本特點:
(1)、空間和時間要高度集中
戲劇不像小說、散文那樣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它要求時間、人物、情節、場景高度集中在舞台范圍內。小小的舞台上,幾個人的表演就可以代表千軍萬馬,走幾圈就可以表現出跨過了萬水千山,變換一個場景和人物,就可以說明到了一個全新的地方或相隔多少年之後……相隔千萬里,跨越若干年,都可通過幕、場變換集中在舞台上展現。
(2)、矛盾沖突要尖銳集中
各種文學作品都要表現社會的矛盾沖突,而戲劇則要求在有限的空間和時間里反映的矛盾沖突更加尖銳集中。因為戲劇這種文學形式是為了集中反映現實生活中的矛盾沖突而產生的,所以說,沒有矛盾沖突就沒有戲劇。又因為劇本受篇幅和演出時間的限制,所以對劇情中反映的現實生活必須凝縮在適合舞台演出的矛盾沖突出。
(3)、語言要表現人物性格
戲劇的語言主要是台詞。台詞,就是劇中人物所說的話,包括對話、獨白、旁白。獨白是劇中人物獨自抒發個人情感和願望時說的話;旁白是劇中某個角色背著台上其他劇中人從旁側對觀眾說的話。戲劇主要是通過台詞推動情節發展,表現人物性格。因此,台詞語言要求能充分地表現人物的性格、身份和思想感情,要通俗自然、簡練明確,要口語化,要適合舞台表演。
3 回復:中國各地的戲劇種類
河南:豫劇 曲劇 越調
山東:呂劇
河北:河北梆子 評劇
山西:晉劇
安徽:黃梅戲
廣東:粵劇
浙江: 越劇
北京:京劇 評劇
東北:吉劇 龍江劇
陝西:秦腔
上海:滬劇 越劇
江蘇:昆劇 錫劇
江西:贛劇
湖南:湘劇
G. 戲曲有哪些著名的代表作品
京劇:《宇宙鋒》、《玉堂春》、《長坂坡》、《群英會》、《打漁殺家》、《五人義》、《挑華(滑)車》、《打金枝》、《拾玉鐲》、《三擊掌》、《六月雪》、《四進士》、《搜孤救孤》、《秦香蓮》、《打嚴嵩》、《擋馬》、《金玉奴》、《樊江關》、《野豬林》、《八大錘》、《空城計》、《霸王別姬》
崑曲:王世貞的《鳴鳳記》,湯顯祖的《牡丹亭》、《紫釵記》《邯鄲記》《南柯記》,沈璟的《義俠記》等。高濂的《玉簪記》,李漁的《風箏誤》,朱素臣的《十五貫》,孔尚任的《桃花扇》,洪升的《長生殿》,另外還有一些著名的摺子戲,如《游園驚夢》《陽關》《三醉》《秋江》《思凡》《斷橋》等
川劇:傳統劇目有「五袍」(《青袍記》、《黃袍記》、《白袍記》、《紅袍記》、《綠袍記》)、「四柱」(《碰天柱》、《水晶柱》、《炮烙柱》、《五行柱》),以及「江湖十八本」等,還有川劇界公認的「四大本頭」(《琵琶記》、《金印記》、《紅梅記》、《投筆記》),不少為其他劇種失傳的劇目。 1949年後,經過整理,出現了一批優秀的川劇劇目,如《柳蔭記》、《玉簪記》、《綵樓記》等。
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王老虎搶親》、《五女拜壽》、《紅樓夢》、《西廂記》、《何文秀》、《玉堂春》、《血手印》、《打金枝》、《玉蜻蜓》、《碧玉簪》、《珍珠塔》、《祥林嫂》、《西園記》、《春香傳》、《白蛇傳》、《孟麗君》、《李娃傳》、《盤妻索妻》、《盤夫索夫》、《柳毅傳書》、《沙漠王子》《九斤姑娘》《陸游與唐琬》、《孔雀東南飛》、《追魚》、《情探》
豫劇:《對花槍》、《三上轎》、《宇宙峰》、《地塘板》、《提寇》、《鍘美案》、《十二寡婦征西》、《春秋配》等。 1949年以來,整理、改編的傳統戲有《紅娘》、《花木蘭》、《穆桂英掛帥》、《破洪州》、《唐知縣審誥命》等;創作改編的現代戲有《朝陽溝》、《劉胡蘭》、《李雙雙》、《人歡馬叫》,移植演出的《小二黑結婚》、《羅漢錢》、《祥林嫂》、《五姑娘》、《紅色娘子軍》等許多劇目。等。其中《花木蘭》、《穆桂英掛帥》、《梵王宮》(《洛陽橋》)、《唐知縣審誥命》(《七品芝麻官》)、《秦香蓮》(《包青天》)、《朝陽溝》、《人歡馬叫》等均攝製成影片。
黃梅戲:《天仙配》、《牛郎織女》、《槐蔭記》、《女駙馬》、《孟麗君》、《夫妻觀燈》、《打豬草》、《柳樹井》、《藍橋會》、《路遇》、《王小六打豆腐》、《小辭店》、《玉堂春》
粵劇:《寒宮取笑》、《三娘教子》、《三下南唐》(劉金定斬四門)、《沙陀借兵》(《石鬼仔出世》)、《五郎救弟》、《六郎罪子》(《轅門斬子》)、《四郎探母》、《酒樓戲鳳》、《打洞結拜》、《打雁尋父》、《平貴別窯》、《仁貴回窯》、《李忠賣武》、《高平關取級》、《高望進表》、《斬二王》(即《陳橋兵變》)、《辨才釋妖》(即《東坡訪友》)及《金蓮戲叔》。 同治七年,有「新江湖十八本」,按郭秉箴《粵劇藝術論》所列:《再重光》、《雙國緣》、《動天庭》、《青石嶺》、《贈帕緣》、《困幽州》、《七國齊》、《俠雙花》、《九龍山》、《逆天倫》、《和為貴》、《鬧揚州》、《雙結緣》、《雪重冤》、《龍虎鬥》、《西河會》、《金葉菊》、《黃花山》。
評劇:《張羽煮海》、《花為媒》、《樊梨花斬子》、《祥林嫂》、《苦菜花》、《南方烈火》、《阮文追》、《拜月記》、《無雙傳》、《白蛇傳》、《櫻花戀》、《喜神》、《高山下的花環》、《多情的河》、《喬遷之喜》、《楠竹夫人》。
秦腔:《春秋筆》、《八義圖》、《紫霞宮》、《和氏璧》、《惠鳳扇》、《玉虎墜》、《麟骨床》、《鴛鴦被》、《射九陽》、《哭長城》、《伐董卓》、《白蛇傳》、《梵王宮》、《法門寺》、《鐵公雞》等。新中國建立後還創作了《黃花崗》、《漢宮案》、《屈原》等膾炙人口的佳作。
H. 著名的戲曲有哪些(名字)
中國著名戲曲有:
《貴妃醉酒》《狀元媒》《三打祝家莊》《紅鬃烈馬》《是老安劉》《宇宙鋒》《西廂記》《紅娘》《謝瑤環》《白蛇傳》《四郎探母》《清官冊》《霸王別姬》《群英會》《羅成叫關》
《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謖》、《鎖麟囊》、《大保國》、《貴妃醉酒》、《捉放曹》、《武家坡》、《四郎探母》、《鍘美案》等等等
戲曲劇種:
中國戲曲劇種種類繁多,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各民族地區地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
一、中國五大戲曲劇種
1、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一般均表述依次為:京劇(有「國劇」之稱 )、越劇(有「中國第二大劇種」、「第二國劇」之稱[22])、黃梅戲、評劇、豫劇。 採用如此表述的書籍出版物有數十種,覆蓋教育、旅遊、戲曲、電影、網路、民俗、文化、電視、國學、藝術、漫畫等各領域。
2、亦有表述為「京劇、評劇、豫劇、越劇、黃梅戲」者,採用如此表述的書籍出版物有數種,即:1997年出版的《文化娛樂通》(郭沫勤主編)、2003年出版的 《戲劇影視文藝學》(劉曄原著)等。
3、而2008年在北京市出版的《黃梅戲》(中國文聯出版社)(金芝,楊慶生著)則特意用了「並稱」一詞。
二、全國聲腔劇種
二黃、二人台、上黨二黃、上黨梆子、山西梆子、山東梆子、川劇、三角戲、義烏腔、弋陽腔、廣東漢劇、雲南壯劇、雲南花燈戲、丹劇、木偶劇、巴陵戲、五音戲、文南詞、中路梆子、內蒙大秧歌、鳳台小戲、永濟道情戲、白劇、白字戲、南京白局、高淳陽腔目連戲、北昆、北京曲劇、北路梆子、皮黃、皮影戲、龍江劇、龍岩雜戲、東北地方戲、東河戲、東路梆子、漢劇、寧河戲、樂平腔、正字戲、四平腔、四股弦、右詞南劍調、
西皮、西秦腔、西路花鼓、西調、西路評劇、壯劇、壯族沙劇、薌劇、吉劇、呂劇、竹馬戲、老調梆子、廬劇、吹腔、亂彈、滬劇、評劇、蘇劇、甬劇、祁劇、辰河戲、餘姚腔、詞明戲、含弓戲、阿官腔、靈邱羅羅腔、河南越調、河南道情、河南曲劇、河北梆子、河北亂彈、京腔、京劇、青陽腔、青海平弦戲、武安落子、杭劇、揚劇、崑腔、隴劇、
茂腔、紹劇、甌劇、侗戲、宜黃戲、採茶戲、泗州戲、弦索腔、耍孩兒戲、陝西老腔、柳腔、柳琴戲、閩劇、閩西漢劇、南劇、姚劇、臨劇、哈哈腔、胡琴腔、荊河戲、渾源羅羅、貴州花燈劇、高腔、高山劇、高拔子、高甲戲、高調梆子、唐劇、桂劇、秦腔、晉劇、邕劇、莆仙戲、海鹽腔、海門山歌劇、海城喇叭戲、萊蕪梆子、壺關秧歌、淮劇、淮紅劇、
黃梅戲、黃龍戲、黃孝花鼓、清戲、清音戲、粵劇、婺劇、楚劇、推劇、梨園戲、梆子腔、章丘梆子、鐃鼓雜戲、湘劇、湘西苗劇、越劇、傣劇、瓊劇、絲弦戲、滑稽戲、皖南花鼓戲、湖南花鼓戲、崇陽提琴戲、通城花鼓戲、蒲劇、蒲州梆子、雷劇、錫劇、滇劇、蒙古劇、碗碗腔、瑞河戲、新疆曲子戲、賽戲、歌仔戲、僮子戲、蔚縣秧歌、漫瀚劇、潮劇、徽劇、影子腔、黔劇、豫劇、襄陽劇、襄武秧歌、藏劇、贛劇、彝劇。

(8)戲曲現代越劇電影大全擴展閱讀
譜色分類:
一般情況下,臉譜的腦門和兩頰部位的顏色構成臉譜的主色,譜色分類就是按照臉譜的主色來分類。
1、譜色有相對固定的象徵意義和特殊寓意,表現人物的基本性格特徵。這是在長期的戲曲演出中,觀演之間互動對話、約定俗成的結果。
2、紅臉:表示忠勇耿直,有血性的勇烈人物。如關羽、趙匡胤、姜維等。但也有例外,如《法門寺》中反面人物劉瑾就勾紅臉,這里有諷刺之意,使人一看便知是個擅權的太監。
3、粉紅臉:表示年邁氣衰,德高望重的忠勇老將。如廉頗、袁紹等。
4、紫臉:表示剛毅威武、穩重沉著的人物。如常遇春、樊噲等。
5、黃臉:表示武將驍勇善戰、殘暴,如典韋、宇文成都等。表示文士內有心計,如姬僚等。
6、藍臉:表示剛直勇猛、桀驁不馴的人物。如竇爾墩、夏侯惇等。
7、綠臉:表示俠骨義腸、性格暴躁的人物。如程咬金、青面虎等。
8、黑臉:表示忠耿正直、鐵面無私,或粗率莽撞的人物。如包拯、張飛、夏侯淵等。
9、白臉:又分水白臉和油白臉。水白臉表示陰險奸詐、善用心計。如曹操、趙高、嚴嵩等。白臉多用於反面人物,但也有例外,如魯智深、楊延德(楊五郎)等。
10、瓦灰色臉:表示老年梟雄。
11、金銀臉:一般用於神、佛、鬼怪,象徵虛幻之感。如二郎神、金翅鳥等。也用於一些英勇無敵的將帥或番邦將帥。如李元霸、金兀術等。
I. 豫劇有什麼劇目 傳統劇目: 現代劇目:
傳統劇目有《春秋配》、《梵王宮》、《三上轎》、《黃鶴樓》、《三拂袖》、《滌恥血》、《桃花庵》、《對花槍》、《天地配》、《鍘美案》、《龍鳳令》、《玉虎墜》、《十面埋伏》等。
現在劇目有《朝陽溝》、《劉胡蘭》、《李雙雙》、《人歡馬叫》、《小二黑結婚》、《羅漢錢》、《祥林嫂》、《五姑娘》、《紅色娘子軍》等。
1、《春秋配》
豫劇《春秋配》是豫劇大師陳素真的代表劇目,是豫劇傳統劇目。
該劇描寫的是李春華與姜秋蓮歷經坎坷和磨難終成姻緣的感人故事,劇名因取自劇中人物之「春」「秋」二字而得名。
《春秋配》是一出傳統唱功老戲,很多劇種都有,人物眾多,情節曲折冗長,後多隻演「撿柴」「砸澗」兩折。尤以「撿柴」一場最為經典,這也是陳素真花費心血精益求精之作。
是一出集唱功、念白及表演於一體的摺子戲,展示出古代男女主角,借荒郊拾柴火之際談情說愛的畫面,展現出主人公姜秋蓮率真的性格,及敢於大膽追求愛情的勇氣。
2、《三上轎》
《三上轎》,豫劇傳統劇目,戲全本《假金牌》之一折。原本是胡唱八唱的(送客戲),1932年民國二十一年被豫劇皇後陳素真改編加工整理後,轟動大中原。
14年後(1944年)陳素真將此劇傳授於豫劇大師崔蘭田,崔蘭田宗深沉、悲壯的豫西調,她將此劇改為豫西調唱腔,仍造成巨大轟動。
此後又被越劇、評劇、秦腔、黃梅戲、廬劇、河北梆子、晉劇、蒲劇、川劇、平調、淮海戲、懷調、泗洲戲、淮劇等其它劇種移植了此劇。
3、《三拂袖》
豫劇《三拂袖》是樊粹庭先生為豫劇皇後陳素真大師編寫的第三部大戲。1935年10月初,陳素真先生首演《三拂袖》飾-蔣琴馨,並贏得「豫劇皇後」桂冠。
1950年代豫劇名家王敬先演出此劇目曾轟動開封。1961年前後,鄭州市豫劇團也演過此戲,主演陳派弟子華翰磊,導演崔希學。
宋時,侍郎蔣紀光因拒婚被奸相龐俊德誣為反叛害死。其妻女逃難途中,蔣妻病倒。幸遇鄭員外救回家中撫養。
蔣女琴心與鄭子定遠在朝夕相處中漸生感情,不料鄭為子另娶於氏,琴心乃於母死後留帖拂袖而去;土匪作亂,鄭家遭難,定遠父母皆死,琴心救出於氏,不意於氏生妒,琴心二次拂袖而去;女扮男裝,冒定遠名考取文武狀元。
適西羌造反,琴心掛帥出征,鋤了私通西羌的內奸龐俊德,平亂定國。定遠夫婦尋找琴心,三人相遇,盡釋前嫌。琴心不顧眾人挽求,三次拂袖而去。出家為尼,遁入空門。

4、《朝陽溝》
豫劇《朝陽溝》在中國現代戲的歷史上所具有的獨特的品位和所擁有的特殊地位是無可爭辯和替代的。
該劇由河南豫劇院三團在1958年5月19日首演於鄭州,編劇楊蘭春,導演楊蘭春、許欣,音樂設計王基笑、姜宏軒等,舞台美術設計關朋。魏雲飾銀環,王善朴飾拴保。
同年6月調京演出。在其後的演出中,魏雲主演銀環,馬琳飾演二大娘,高潔扮演過拴保娘。1963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攝製成戲曲藝術片。
5、《香魂女》
兩代女性凄美命運的詮釋,兩顆心靈如泣如歌的傾訴,兩情畸戀相依相托的悲歡,兩種解讀亦褒亦貶的話題。
該劇改編自周大新的中篇小說《香魂女》,原名《香魂塘畔的女人》,河南省豫劇三團演出。榮獲第六屆中國藝術節大獎,主演汪荃珍榮獲第十九屆戲劇梅花獎。
劇本由河南著名劇作家姚金成改編自河南鄧州市(原屬南陽所轄)作家周大新中篇小說《香魂塘畔的香油坊》。講述了兩代女性的凄美命運之歌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豫劇
J. 我要戲劇電影的全集目錄。。。。。不管是京劇還是什麼別的劇種,只要拍成老電影就算。
早起默片(就是無聲電影)《定軍山》《長坂坡》《青石山》《艷陽樓》《金錢豹》等,均為京劇短片,是由任慶泰的北京豐泰照相館拍攝的,分別由當時的「伶界大王」譚鑫培和京劇俞派創始人俞菊生主演,後期梅蘭芳大師也曾主演一些如京劇《天女散花》《黛玉葬花》《木蘭從軍》《西施》「羽舞」、《霸王別姬》「劍舞」、《上元夫人》「拂塵舞」等和崑曲《春香鬧學》等等。
到了1930年出現第一部有聲電影後的拍攝的戲曲電影就是有聲的了。主要有京劇《四郎探母》《周瑜歸天》《霸王別姬》《林沖夜奔》《斬經堂》《三娘教子》,費穆導演的京劇電影《古中國之歌》包括有《水淹七軍》《朱仙鎮》和《王寶釧》等戲,比較著名的還有費穆導演梅蘭芳主演的京劇電影《生死恨》。
1949建國年只有一部越劇電影《越劇精華》包含有《樓台會》《販馬記》《雙看相》《賣婆記》等摺子戲。
1954年的有漢劇《宇宙鋒》、桂劇《拾玉鐲》、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錫劇《雙推磨》、淮劇《藍橋會》和京劇《蓋叫天的舞台藝術》(含《白水灘》《七雄聚義》《茂州廟》《劈山救母》《英雄義》《武松》)
1955-1959年的有評劇《秦香蓮》《三勘蝴蝶夢》、豫劇《花木蘭》《穆桂英掛帥》、曲劇《陳三兩》、川劇《杜十娘》、晉劇《打金枝》、錫劇《庵堂相會》《庵堂認母》,蒲劇《竇娥冤》、揚劇《上金山》《百歲掛帥》、閩劇《煉印》、黃梅戲《天仙配》《女駙馬》和京劇《洛神》《荒山淚》《群英會》《借東風》《梅蘭芳的舞台藝術》(含崑曲《斷橋》和京劇《宇宙鋒》《霸王別姬》《貴妃醉酒》)等。
1960-1969年有崑曲《游園驚夢》、淮北梆子《寇準背靴》、曲劇《楊乃武與小白菜》、崑曲《牆頭馬上》、京劇《楊門女將》《穆桂英大戰洪湖》《野豬林》《尤三姐》《武松》《鍘美案》《傳槍記》《周信芳的舞台藝術》(含《徐策跑城》《下書殺惜》)《尚小雲舞台藝術》(含《昭君出塞》《失子驚瘋》)、越劇《紅樓夢》《碧玉簪》《毛子佩闖官》《柳毅傳書》,漢劇《齊王求將》,評劇《花為媒》,楚劇《雙教子》,錫劇《雙珠鳳》等,還有一些現代新戲。
1970-1975年,均為新戲、樣板戲
1976年公開發行的戲曲電影有河北梆子《寶蓮燈》京劇《打孟良》《打焦贊》《打韓昌》等,還有一些拍攝但未公開發行的如京劇《鬧天宮》《二堂舍子》《長坂坡》《斬黃袍》《盜魂鈴》《三岔口》《轅門斬子》《紅娘》《空城計》《白蟒台》《孔明弔孝》《羅成叫關》《武松打店》等
1977年有京劇《苗嶺風雷》,1979年吉劇《燕青賣線》《包公賠情》,京劇《鐵弓緣》,豫劇《七品芝麻官》,崑曲《西園記》。1980年京劇《白蛇傳》《盜御馬》,豫劇《包青天》、越調劇《諸葛亮弔孝》。1981年有河南越調《包公誤》《智收姜維》,京劇《紅娘》《李慧娘》,秦腔《三娘教子》等。1982年有豫劇《背靴訪帥》,曲劇《風雪配》《清官怨》,京劇《陞官記》等。1983年豫劇《程咬金照鏡子》《樊梨花》,京劇《白蛇傳》《呂布與貂蟬》《真假美猴王》等。1984年豫劇《風雨情緣》,越劇《五女拜壽》,黃梅戲《龍女》,晉劇《三關點帥》等。直到近年,均不斷有傳統戲或者現代戲搬上熒幕。近期還有戲曲《清風亭》《桃花庵》上演,也取得了很大的反響。
這些還只是大概,還有很多,如果你想了解戲曲電影史的話,建議你買一本高小健的《中國戲曲電影史》,一定對你有很大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