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有種你愛我》這部電影怎麼樣
電影講述了一個女人在男權社會下,生育前是一個男人婆,認為男人能做的事情女人也能做到,例如她練成跆拳道黑帶,能自我保護;她小有成就,不缺金;甚至是短發,除了身體的線條,她看起來就是一男人的特徵:理性、果敢、嚴謹、有攻擊性、甚至專橫……然而,生育後,孩子讓她回歸女性的社會角色,她是一位母親,她留起長發,她為了孩子有正常的社會性別特徵(如陽剛氣),嚴格遵照科學標准,找到兒子父親來抱兒子三個小時,她說話輕聲細語,她的生活因為孩子變得忙亂不堪……
她只是需要一個孩子,不需要男人。但是社會不是這么判定孩子的撫養權。當法院把孩子從她身邊奪走後,她面對的不僅是查家霸佔了孩子,更是直面社會對「家庭」的定義。有誰規定孩子一定要在父母俱全的家庭長大?有誰規定一個女人不能只要有孩子不要丈夫?其實這些問題早有先行者給了否定答案:例如同性家庭也可以有自己的孩子,例如某些少數民族依然保留著母系社會的走婚傳統,孩子跟著媽媽和舅舅生活等。
當然,這部電影沒有很辛辣地批評以上問題,而是拐了個彎,揭示一個類似於「人的性格來自於童年早期」的道理,而「一個人畢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時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在童年缺陷的坑掉進又爬出的循環,有一種想要彌補童年缺陷的沖動。左小欣旁觀了查義對鬆鬆的父愛,填補了她對父愛的幻想與渴望;又因為查義對她發起種種男性對女性的追求,使她回歸了自己的女性社會角色。因為左小欣對自己生育前的男人婆性格是抱有疑慮的,她說「我是女性世界最後一朵奇葩」,在內心深處她渴望為自己的社會性別正名。最後左小欣成為查義的妻子,便給了左小欣在男權社會的一個明確的身份——一個有丈夫的、她的孩子有雙親的、符合男權社會道德標準的女性,她已經過由內而外的改造,被完全納入男權社會。
這部電影里還有幾個性別錯位的人物:外表猛男內心娘炮的健身教練謝東平、酒吧里有女朋友的嬌滴滴的媽寶男、婚禮上中性打扮的女歌手、看肥皂劇看到痛哭的查義的爸爸查躍進等。另外還有有合法但夫妻關系緊張的家庭形象,例如左小欣的閨蜜白雪,老公出軌好幾次她還照樣為他生孩子,還想整容來吸引丈夫等。電影里不乏多種「家庭」形象,這些是現代人各異的家庭形態,也反映了現代都市人經濟發達、觀念落後的問題。
② SW 130 妻の実家は大金持ちの女系家族相同劇情的電影有嗎有的私信
SW 系列這種劇情的有很多啊
③ 高分懸賞一部電影名稱,請附帶迅雷的下載地址
也許這有你要找的~ 《木乃伊》 《木乃伊歸來》 《蠍子王》 《女王密令》 《埃及艷後》 《埃及艷後的任務》 《埃及艷後的皇宮》 《尼羅河的慘案》 《賓虛》 《亞瑟王》 《秘境尋奇》 《凱撒大帝》 《死亡軍團》 《盧浮魅影》 《第七卷軸》 《十字軍東征》 《薩拉丁》 《埃及王子》 《古墓麗影》 《出埃及記》 《十誡》 《耶穌受難記》 《挪亞方舟驚世啟示》 《奪寶奇兵》 《第五元素》 《阿拉伯的勞倫斯》 《彼得大帝》 《帝國末日》 《叛逆的法老》 《破繭天魔》 目前我已搜集這么多,歡迎大家補充,另外,關於古羅希臘與古羅馬的神話電影我已收集了一些,歡迎大家補充更正! 希臘神話電影: 《特洛伊》 《大力神》 《尤里希斯》 《蛇發魔女》 《新木馬屠城》 《奧德賽》 《奧菲斯》 《亞歷山大大帝》 《世紀對神榜》 《時光大盜》 《百劫英豪》 《傑遜王子戰群妖》 《米蒂亞》 《伊阿宋與金羊毛》 《俄底浦斯王》 《特洛伊的女人》 《非凡的阿芙洛狄特》 《赫拉克勒斯》 《赫拉克勒斯的愛情冒險》 《伊阿宋和阿耳戈船英雄記》 羅馬神話電影: 《戰爭子午線》 《角鬥士》 《匈奴王阿提拉》 《羅馬帝國艷情史》 《埃及艷後》 《亞瑟王》 《賓虛》 《斯巴達300勇士》 《勇敢的心》 《天國王朝》 《特里斯坦和伊索爾德》 《斯巴達克斯》 《羅馬帝國》 《埃及艷後的任務》 問題補充:《日爾曼角鬥士》 再補充:《角鬥士2》、《帝國女角鬥士》、《女角鬥士2》
希望採納
④ 跪求《永遠的高三八》
你說的是孔慶東的《遙遠的高三八》吧。
遙遠的高三八
孔慶東
公元1980年,我初中畢業,考入了哈爾濱市第三中學。哈三中在黑龍江省的地位,比北大在中國的地位還要崇高。因為北大還有其他的大學與之競爭,而哈三中在黑龍江則是「寶刀屠龍,惟我獨尊」,別的重點中學一概拱手稱臣,不能望其項背的。一名哈三中的學生,比一名「黑大」或是「哈工大」的學生還要受人尊敬。因此,上了哈三中,便油然產生了一種責任感,彷彿全省三千萬父老鄉親的期望和重託,「誇擦」一子就撂到咱肩膀上了。
我從小就是一個「全面發展」的好學生,各門成績都很出色。但上了高中以後,面臨著考文科大學還是理科大學的選擇。這個選擇對我個人來說,是不存在的。我有一種很頑固的偏見,我認為理科大學不是真正的大學。我雖然一向熱衷學習數理化等自然科學知識,但認為它們的價值只在於為人所用的工具性。「批林批孔」時知道孟子的一句話:「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這句話對我的毒害非常大。我至今都認為理工科的知識分子屬於「勞力者」,認為文科知識分子才是真正的「精神貴族」——盡管他們的現實處境是那麼的可悲可憐!所以我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心裡就有一個高考的目標——北大中文系,我覺得那是世界上最好的大學最好的系。但是,在80年代初期,全社會的普遍觀念是重理輕文,似乎「愛科學,學歷文化」就是要當陳景潤、李四光,社會上流傳著什麼「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個別報紙還宣傳1985年要實現四化,2000年初步建成共產主義。有的老師聽我決心要考文科,而且還是中文系,都無比嘆息地說:「唉!這孩子,糟蹋了。」我今天回憶起這懇切的話語,不禁真有點懷疑當初的選擇,是不是給國家糟蹋了一個陳景潤的坯子。在重理輕文的大氣候下,哈三中遲遲不開設文科班,於是我和一些要考文科的同學,與學校展開了艱苦的斗爭。「高三·八」不是一個普通的班級號碼,那是我們用青春的熱血換來的勝利果實。下面我略講幾則與「高三·八」有關的事跡,獻給有過類似經歷,今天仍然保持著青春激情的老中青朋友.
一、公車上書
高一的上學期一過,開不開文科班,就成為一個爭論焦點。其他重點中學,在總體上不是哈三中的對手,便早早辦了文科班,集中優勢師資和生源,力圖在文科上名列前茅。而哈三中嚴格執行上級關於不許辦文科班的指示,名義上是反對偏科,實際上一是有重理輕文的傳統,二是作為標兵單位,不敢犯任何錯誤,三是對文科沒有把握,反正辦也已經晚了,不如不辦,將來高考文科成績不好,便有了借口,成績好了,更成為堅持正確路線的典範。這樣一來,想考文科的同學,提出了「救亡國存」的口號。我們這些十六七歲的少年,根據所學的那點粗淺的歷史,一本正經地把校領導比作昏庸的清政府,認為只有自己起來爭取,才能扭轉局勢,促使當局「變法」。我們分頭到各班串聯,各班人同此心。就連那些要考理科的同學,也從學校大局著眼,支持我們。於是,我們就發動了一場「文科班運動」。第一,廣泛宣傳,到處議論,造成一種「民不聊生」的輿論。政治老師講過列寧的一句話:「沒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的行動。」第二,向班主任和任課老師口頭呼籲和交涉,爭取教師的支持,是勝利的最大保障。這裡面要注意兩點,即對文科教師的絕對倚重和對理科教師的絕對尊重。第三,正式提交意見書,形式分為個人的,各班的和全體的。這項舉措我們命名為「公車上書」。
我以個人名義和全體名義,送上了兩分意見書,言辭很激烈,還賣弄了不少文采和典故——我的作文得過全市一等獎。鄭濱和張欣也各寫了一份。當全體意見書簽名時,產生了一個讓誰簽在頭里的問題,我記得自己十分狂妄地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始。要出事兒,我先兜著!」便第一個簽了。鄭濱是個老陰謀家,說這樣不好,咱們找幾個大碗,畫幾個圓,都圍著圓來簽,就分不出先後了。其實我們的種種「陰謀詭計」都是多餘,領導上早都知道誰是宋江誰是李逵。很快校長就請我們六位同學去談話——具體哪六位我記不清了,反正我們既興奮又緊張,自稱是「戊戌六君子」。表面上氣宇軒昂,實際上心跳得跟上體育課差不多。
周校長慈眉善目,滿頭銀發。雖然六十來歲了,仍修飾得風度翩翩,一塵不染,看得出年輕時一定是個英俊小生。他平常有兩件事特別受到廣大同學稱贊。一是每天要腰裡暗藏一把鐵錘和幾枚鐵釘到各班巡視,一旦發現有活動的桌椅,便掏出暗器大展身手。他從來不問桌椅是誰弄壞的,興致勃勃地幹完,心滿意足地離去。所以三中的同學沒有不愛護桌椅的,全校內外整潔如洗。後來我到北大看見那麼多殘桌破椅沒人管,便給北大校長寫了封信,建議他也買把錘子,可是至今也沒收到回信。周校長第二件頗得人心的事是經常在周末和節假日組織老師們跳舞。那時跳舞還是很時髦的事。小流氓們跳舞時都要鄭重其事地穿上新喇叭褲,覺得自己很高雅。正經人跳舞則是思想解放的標志。三中有好幾位校長,同學們對他們的分工不大清楚,我們只覺得由周來接見們,大概是按「人民內部矛盾」來處理,心裡說不清是放鬆還是失望。
周校長帶著一種嚴肅的微笑,你們的要求我們看了。首先,你們的立場是錯誤的。你們稱學校領導為「校方」,請問,你們是哪一方?難道你們不是學校的主人翁、不是「校方」嗎?你們甚至還稱學校領導為「當局」,請問,什麼叫「當局」?是國民黨當局還是日本帝國主義當局?咱們學校這座大樓,從前就是日寇的警察廳,趙一曼烈士在這里戰斗過,金日成同志在這里戰斗過,還有李兆麟將軍
我趕緊說,李兆麟將軍是在哈一中附近犧牲的,是國民黨女特務用美人計把他殺害了,兇手現在還在台灣。周校長說,對,你們可不能忘本哪!你們管我們叫「當局」,讓我們多傷心哪!我十四歲就參加革命,一輩子為人民服務,文化大革命都沒挨過斗,到今天可好,我成了「當局」,你們乾脆說我是劊子手。那多解恨呢!
我們六君子頓時覺得自己是六小人。慌忙向校長道歉,說我們錯了,今後一定改。周校長說,凡事都要從大局出發,你們這樣一鬧,要是上級知道了,就會認為咱們學校領導不力,不夠安定團結,你們願意換校長嗎?我們齊說不願意。周校長說,就是嘛,上級不許辦文科班,咱三中不能帶這個頭。給你們開一個文科班,到高考時,萬一你又想考理科了,那不是把你害了嗎?學校現在決定,文科班不能辦,但是考慮到你們的要求,可以利用一些放學後的時間,開一點文科的選修課,你們要是真心的,就報名選修,其實我看,也沒有多少真心的,都是瞎起鬨……
底牌亮出來,我們明白了,現在的關鍵是要先抓住選修課,經過宣傳鼓動,報名選修的居然有一百多人,其中一些同學並不是要考文科,而只是想多學知識,我們那時不像現在的學生只認分數,我們是誠心誠意為了中華之倔起而廢寢忘食地抓緊一切學習的機會,誰的知識最淵博誰就最受尊敬,所以全校都有一種「恥一物之不知」的精神。可是,選修課的教室被安排在地下室,夏天悶熱,冬天酷寒,加上「當局」的分化瓦解,家長的威逼利誘,漸漸地人數少了,教室由兩個壓縮到一個。我們用魯迅的話來安慰自己:隊伍越走到後來,就越精純。我們頑強堅持著,互相勉勵著,我們堅信「當局」的心也是肉長的。選修班的人數減到六十左右就沒有再減過。
又一個零下四十多度的冬天過去了。當冰封的松花江開始解凍,幾個在冰面上跳躍的香港人掉下去的時候,我們的「非暴力抵抗運動」勝利了。幾位校長都很感動,都說這些學生真不容易,真有骨氣,他們考文科一定能考出好成績。於是,就拆散了原來的8班,成立了一個新的8班——文科班。但是要求我們的理科學習與其他一樣,只是多加了史地兩門課而已。這樣即使上級知道,也不能說我們「偏科」,說不定還要表揚三中呢。
「文科班運動」終於勝利了,但是有好幾位大功臣沒有享受這勝利果實。比如7班的班長李學軍和學委白泉,都是斗爭堅決的「死黨」。他們本就不想考文科,他們只是為「正義」才挺身而出。文科班成立後,我仍然經常與他們放學後一路回家。8班從此成了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班,而「公車上書」則在我們的生命史上留下頗有價值的一頁。
二、十三棍僧
文科班存在的時間不到兩年,但在同學的記憶中,卻儼然是一個完整的階段。那是因為我們班不僅集中了全年級的大量精英,而且發生了數不清的趣談逸事。
首先是幹部嚴重過剩。當過班長和團支書的足夠組成一個政治局,班委和課代表俯抬即是。班主任左平衡,右解釋,總算草草委任了一屆內閣。我們班主任教語文,四十多歲,長得很像那時的影星顏世魁,一張黑臉上布滿殺氣,永遠穿著一身黑色中山裝和一雙黑皮鞋,拿著一本黑教案,我們管他叫老魁,管他上課叫「黑手高懸霸主鞭」。我跟老魁說,我在初中當過學生會主席,領導這個班,沒問題,老魁一擺黑手,你啥也別當,就給我當語文課代表,有事兒我直接找你。後來我才明白老魁的用意,並由此悟得了許多統治之道。10年後我也在北京一個中學當過一年班主任,也是讓最可靠的學生當語文課代表。其實老魁很少找我,可我們班同學,尤其是女生,都造謠說老魁待我像親兒子。我說老魁從未表揚過我,而且還批評過我,都沒用。現在回想起來,才明白老魁在重大事情上都是依靠我的,只是感情不外露而已。
文科班雖然內閣整齊,人才滾滾,但班級的實際權力機構,或者說權力核心,是「十三棍僧」。那時電影《少林寺》風靡一時,我們班五十多人,卻只有十二個男生,於是加上老魁,就號稱「十三棍僧」。別看男生只有十二個,卻有六個的成績排在前十名。即使成績排在後面的,也各有神通。比如班長田風,英俊倜儻,聰明絕頂,具有極強的組織領導能力,待人謙和仁義,辦事成熟老練,文藝體育都是能手,口才又極佳,看過一部電影,他可以從頭到尾講得跌宕起伏,大家都很佩服他。可不知為什麼,他的成績總不見提高,也許是一個人太多才了,對命運就缺乏危機感,區區分數也就不大放在眼裡了。
我們十二個男生,一半坐窗下,一半坐在後邊。每天嬉笑吵鬧,令女生十分痛恨。班裡的大事小情,都由男生說了算。其實三十九名女生里頭也人才濟濟,但女生一多,就好比雞多不下蛋,誰也不服誰,誰也甭想出頭,乾脆樂得讓這幫傻小子領導,自己正好安心學習——我估計這就是母系社會垮台的根源。可是學習這東西很邪門,不專心學不好,太專心也學不好。眾女生成天心不旁騖,出來進去手不離書,口中念念有詞,一臉三貞九烈的樣子,卻大多數事倍功半。比如團支書劉天越,從來不抓團的工作,一大早來到教室,就粘在座位上一動不動,下課也不出去,吃午飯時,她的同桌趙靜把飯盒放到她面前,滿滿一大盒飯萊,她居然吃得一粒不剩,可見她的蛋白質消耗是夠大的。我們那時男女生之間相敬如賓,很少直接說與學習無關的話。我和同桌肖麟與她們相隔一個過道,經常旁敲側擊,冷嘲熱諷。我對肖麟說:「看,又吃了一槽子。」肖麟說:「已經一上午沒出窩了。」劉天越聽了,只是低頭竊笑,繼續背書。可她如此用功,也只能在女生里排進前五名,不具備領導男生的威望。這些該死的男生,上課說話,自習吵鬧,一下課就跑出去翻單杠、扔鉛球,可是學習就是棒,見解就是高,辦事就是靈,而且老師們還喜歡。真不知上帝是怎麼安排的。
我們班因為男生太少,所以運動會時要求學校不限制男生多報項目。這下可好,田風和老倪包攬了大部分項目。他們這邊跳個遠,那邊跳個高,剛打破百米記錄,又要去投標槍。4×100接力賽老倪居然一人跑了兩捧。美國的劉易斯跟他們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女生也不含糊,靠人海戰術也拿了幾十分。我和肖麟主要負責人事、宣傳和後勤,結果文科班在各方面都大獲全勝。其他班紛紛抗議不公,但「當局」不予理睬。一個女生跑來報告說,老魁躲在主席台後邊偷著咧嘴樂呢。
十三棍僧里,老魁自然屬於「惡僧」。其餘十二人,用《核舟記》里的話說,是「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下面舉幾個例子。我和肖麟是一對酸腐秀才。因為預習功夫好,上課不大認真。練習題發下來時,我倆運筆如飛,往往最先做完。剩下的時間我倆就說笑話,猜謎語,對對子。比如我出個「白面書生吃白面」,肖麟對「花臉武士扮花臉」;他出個「春江花月夜」,我對個「秋水艷陽天」;我出個「自古小人先得勢」,肖麟對「向來大氣晚逢時」;他出個「慶東操場盜香瓜——可恥」,我對個「肖麟教室偷剩飯——該殺」。其他棍僧也有時參與進來。張欣有一天吃雪糕壞了肚子,偶得一聯頗佳:「吃雪糕拉冰棍頑固不化,喝面條泄麻花胡攪蠻纏」。鄭濱在地理課上出了個「火山燦燦山有火」,號稱絕對,我在化學課上對了個「王水汪汪水中王」,總算
給化學老師爭了一口氣。
鄭濱和王老善坐我們後面,經常遭受我和肖麟欺負。鄭濱不但學習好,而且極有藝術修養。他的書法繪畫都頗有水平,每月都買大型文學期刊閱讀,尤其對蘇俄文學有深入研究,後來成為北大俄語系的才子。他表面的謙虛溫和中深藏著一種充實的自負。我和肖麟就常常以挫傷他的自尊心為樂。我倆翻字典給大家起外號,讓大家自己選擇頁碼和序號。鄭濱選了幾次,都是很不好的字詞。有一次叫「鄭肱」,「肱」的意思是「大腿上的毛」。此外還有「鄭陰險」,「鄭攢錢」,「鄭麻子」等。有一回到松花江玩兒,鄭濱一人遠遠走在前面,王老善用各種外號喊他都不回頭。王老善情急之下,鬼使神差地喊了一聲「鄭犢子」,鄭濱這才浪子回頭,從此他又多了一個外號。有一陣我們經常
喊他「鄭麻子」,當然他一點也不麻,正像張鐵叫「張拐子」,其實跑得非常快一樣。可是我們班有個女生叫鄭綺——後來留在北大黨委工作,懷疑我們的「鄭麻子」是叫她,通過別的女生傳來了質問。我們頓時很緊張,因為鄭綺不但不麻,而且是學習最好的女生,溫文淑雅,頗受尊敬。我們都為「誤傷」了無辜而良心不安。於是我們就慫恿鄭濱,說你必須去向鄭綺解釋:「鄭麻子是我,不是你。還有鄭陰險也是我,鄭攢錢,鄭犢子,鄭肱,那都是我,跟你一點關系沒有。」鄭濱聽了,格外氣憤,死活也不去解釋。結果我們投鼠忌器,不敢隨便再叫他的外號了。
王老善愛思考,愛發言,但經常表達不清。他有兩個外號,「喋喋不休」和「語無倫次」。他流傳最廣的一句名言是:「來,我給你畫個自畫像。」他和鄭濱受到我和肖鱗的捉弄時,就使勁擊打我們的後背。後來實在不堪忍受,他們就和後面的老倪老樂換了座,擊打我們後背的就變成了老倪老樂。
老倪高大魁偉,會武術,體育全能。在思想上是個大哲學家,凡事與人不同。他經常思考人生社會問題,有點魯迅式的憤世疾俗,所以常常因思想苦悶而耽誤了做習題。他的處世態度是標準的黑色幽默。比如寫作文,寫到得意處,他就加一個括弧,裡面寫上「掌聲」。一直寫到紙的右下角,括弧里注一句:「有紙還能寫」。給板報寫詩,他只寫了前兩句,後兩句就寫上「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他經常懷疑三角形內角和是不是一百八十度以及雙曲線為什麼不能與數軸重合,他還偽造一些根本做不出來的幾何題讓我和肖戚證明。他給別人畫像,人家說不像,他說:「我就不信世界上沒有長這樣的!」此話真是深含玄機。由於我認字比較多,他從字典上找了一些難字僻字考我,
結果我都認識,他就自己偽造了一些字讓我認。我不願意服輸,就胡蒙亂念,老倪非常驚訝:原來世界上真有這些字呀!思想深刻的人往往會被最簡單的假象所蒙蔽。
老樂是一個瘦高個,南方人,有點結巴,平時極聰明,但一急躁就會出錯。肖麟與他下棋,本來不一定能贏他。但肖麟非要讓他一子,老樂被他激怒,就輸了。肖麟又要讓他兩子,老樂氣得話都說不出來,結果又輸了。輸了就要鑽桌子,老樂簡直要氣瘋了。
十三棍僧就是由這樣一群「壞小子」和「傻小於」組成。不要以為他們無聊胡鬧不正經,他們到火車站學雷鋒,到馬路上鏟積雪,德智體美勞都好著呢。後來在大學里,也都能各自開拓出自己的大地,現而今,正為祖國的改革開放大業舞刀弄棒著呢。
三、威猛女生
1998年,流行一首很肉麻的歌,叫《我是女生》。那歌唱的不像是女學生,而像是雛妓。我同齡的那一代女生,雖有愚賢之別,美醜之分,但在人格情操上,真可以做當代女生的國母。
我們班的女生,正好是十三棍僧的三倍。外班叫我們班「娘子軍連」,叫我們「黨代表」。到了高三,我們成了名副其實的「高三·八」班。
物以稀為貴。我們這些男生被寵壞了,對女生表面上尊重,實際上不放在眼裡,直到畢業時,有的男生還叫不全女生的名字。比如有一對同桌,我們就有點搞不清她倆是叫「倪靜、宗健」還是叫「倪健、宗靜」。這也不能全怪男生。許多女生整天不說話,上課不發言,叫人無法一識廬山真面目。比如趙靜,就坐在我們旁邊,幾乎從未聽過她的聲音。她的名字,正好可以製成了一個謎語:「走錯了,別出聲。」真是名如其人。我和肖麟,只好根據她們的表現,把女生分為若干類。最外向的叫做「猛」,「傷」,其次的叫做「玩鬧」,最沒有印象的叫做「沒有」,意思是這些人跟沒有一樣。當時大概是分封了幾猛,幾楞,幾玩鬧,和8個沒有。其餘的則大都賜以外號。只有像鄭綺、劉天越等少數「女生貴族」仍以姓名稱之。當然,這些都是男生范圍內的黑話。直到現在,有的女生還在打聽自己當年屬於玩鬧還是屬於沒有。
「頭猛」是我們班最可愛的女生,梳著兩條小辮兒,虎頭虎腦,面色紅潤。她之所以「猛」,首先是由於她猛於提問。無論上什麼課,她必緊擰雙眉,時時舉手提問,問題十分古怪,往往令老師抓耳撓腮,老師如果答上了,她必追問一句:「為什麼呢?」老師答完了「為什麼」,她又來一句「為什麼呢?」沒完沒了地追問下去,直到老師張口結舌,宣布要回去「查一查」,下次再答復為止。因為老師們總是聲稱喜歡學生提問,所以盡管被頭猛糾纏得火冒三丈,卻敢怒而不敢言,不僅當時要裝得和顏悅色,說:「你的問題很有價值」,回去還要翻查資料,准備第二天答復她。下課時頭猛也不放過老師,歪著小辮兒擰著濃眉,一直問到下一節課上課才戀戀不舍地罷休。後來有的老師
一見她舉手,身體就有點哆嗦,假裝沒看見或叫別的同學發言,下課時一身,就躥回了教研室。但這樣也不保險,因為頭猛還可以追殺到教研室甚至老師的家裡。頭猛簡直成了摧殘人民教師的一大公害。後來,頭猛又把殘害范圍擴大到同學和其他班的老師身上,逮著誰問誰。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頭猛則是「普天之下,莫非我師」。凡是認識她的老師同學,提起頭猛,真是哭笑不得。《隋唐演義》里有個傻英雄羅士信號稱「頭猛」,他連「頭傑」李元霸都不怕,於是我和肖鱗便把這個綽號「下載」到了高三·八。
但頭猛終於遇到了兩回挫折。一次是栽在老魁手裡。原來頭猛十分得意於自己的本事,居然在作文里誇贊自己「每天都能向老師們不恥下問」,這下可叫老魁抓住了把柄。老魁語文課的最大特點就是善於在一細小枝節上無窮拓展。碧野的《天山景物記》,第一自然段有「橫亘」一詞,老魁每次都能把這個「橫亘」講上整整一節課,所以他以前的外號叫「橫亘」。橫亘老魁捏著頭猛的作文,一遍遍講著什麼叫「下」,什麼叫「恥」,然後問頭猛「向老師提問能叫下問嗎?」頭猛說:「不能。」橫亘老魁追問:「為什麼呢?」頭猛說:「因為老師是上,不是下。」橫亘老魁再問:「為什麼呢?」頭猛說:「因為老師比學生歲數大。」橫亘老魁又問:「為什麼呢?」頭猛說:「因為
他是老師,所以歲數大……」頭猛終於被問得語無倫次,從此不再迫害老魁。
第二次是頭猛向我請教一道立體幾何。我因為在批林批孔時得知我的老祖宗說過「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從此銘記在心,對待大多數女生常常冷言惡語,授受不親,這時便簡單地告訴她說:「引一條輔助線就行了。」頭猛隨即就來個「為什麼呢?」,我說:「因為有的人離了輔助線就不能活,就跟榆木疙瘩差不多。」頭猛聽了滿臉通紅,但仍裝著沒聽懂的樣子,歪著小辮兒說:「謝謝你。」從此頭猛雖然還來問過我,但態度格外謙卑,不敢再問「為什麼」了。
頭猛除了猛於提問,在其他方面也生冷不忌。打排球時,她不但拳打腳踢,而且頭槌也相當猛烈,兩條小辮兒飛舞著,好像在練習神鞭。發球時經常胳膊一掄,球就不見了,原來從腦後飛到牆外。一天自習時,她站到講台前的籃球上,籃球一滾,她摔了個五體投地。爬起來,她擰著眉毛又上去了,結果第二次摔得更重,只見她咬著牙挪回了座位。全體男生竊笑之餘不禁微微佩服。頭猛確實有一股「欲與男生試比高」的勁頭。最後一學期,不少同學都比誰回家最晚,獲勝者往往要堅持到半夜。女生當然比不過男生,頭猛也不例外。但頭猛竟然把她哥哥帶來保駕,大有問鼎之勢。我和肖麟便慫恿老倪去揍她哥哥一頓,老倪不敢,但總算把頭猛兄妹嚇走了。後來,頭猛一直和我們男生保持著比較友好的關系,在北京讀完大學後,回到哈爾濱走進了金色盾牌的行列,她的「頭猛」特長真正得到了發揮。
「二猛」也是我們班一絕。她坐在第一排中間,提問的頻率和強度僅次於頭猛,所以屈居二猛之席。但她另有一個絕招,即上課時目不轉睛地盯著老師,彷彿在她的眼睛和老師之間引了一條活動的輔助線,並且隨著老師的一舉一動頻頻點頭。因此她一開始的外號叫「頻頻點頭」。老師講課都希望學生有積極熱情的反應,但是有的學生沒聽懂,有的聽懂了在思考,還有我和肖鱗這樣的「不聽而懂」之輩,所以二猛的頻頻點頭給了老師極大的滿足和信心,老師們都愛叫二猛發言,特別是在頭猛舉手的時候。數學老師老膝最喜歡二猛,老膝是個朴實樂觀的山東大漢,看不透二猛的伎倆,經常隨著二猛的點頭節奏來掌握上課進度。只要二猛點頭,他就往下講,根本不管其他人聽懂沒聽懂。
講到酣暢之處,老滕對著二猛一個人比手劃腳,滔滔不絕,二猛拚命點頭,滿面虔誠,別的同學不是氣得咬牙切齒,就是樂得手腳亂顫,只有頭猛始終舉著那不屈的手,兩條濃眉幾乎擰到了一起。
二猛由於點頭有術,在學習上佔了不少便宜,尤其數學,好幾次考試都得了滿分,被老滕認為是能考北大之屬。二猛自我也感覺甚佳,由經常向同學請教改為經常接受同學請教。可是蒼天無情,高考前夕,她家裡忽然出了點事,她也因長期點頭而得了偏頭痛,結果導致高考失利,後來進了一家很不滿意的學校。二猛不肯服輸,經常跑到京津各大學的同學處傾訴她理想志向,順便教訓一番「小人得志」的老同學。老同學們一方面都比較體諒她,另一方面又比較怕她,因為她慷慨激昂,指點江山,從江青到弗洛伊德,沒有她放在眼裡的,比頭猛的「十萬個為什麼」還要威猛十倍。只有我可以對付她。我的辦法是板起面孔,嚴厲無情地批評她的狂妄自負,她出於自尊,只有老老實實接受
批評,感謝而去。另一個辦法是把她介紹給周圍的朋友,我自己揚長而去。二猛和我的許多朋友都互留了電話地址,我的朋友們也很佩服我有這樣一位才華橫溢的老同學。其實我知道,二猛的心中是有著深深的遺憾和哀傷的。
四、不敬師長
我們這一代人,雖在文革中度過童年,卻最懂得尊敬師長。我們的尊敬,不是停留於表面的禮貌謙卑,而是發自內心的喜愛和敬重。所以,我們對老師的「敬」,有時恰恰是以「不敬」來表現的。我們興致勃勃地觀察老師的小動作,模仿老師的口頭禪,給老師起外號,所有這些,使老師在我們心中的形象有血有肉,能歌能哭,使老師成為我們一生心目中最可愛的人。
哈三中的老師大多德才兼備,遠近聞名。越有本事的人,往往越有性格。我在7班時,語文老師劉國相就極有性格。他講課精彩幽默,見解獨到,倍受同學歡迎,然而他卻極不謙虛,講到高潮,突然大聲問一句:「我講課好不好?」同學齊喊:「好!」他又問:「棒不棒?」同學齊喊:「棒!」劉國相如飲甘霖,越發精神抖擻。有時其他省市的老師來觀摩聽課,他也不知收斂,甚至更加肆無忌憚。有一回上課前他走到講台,同學起立,他不按慣例說:「同學們好」,卻揚起右臂喊了聲:「嗨,希特勒!」這樣真誠的老師在中國可以說是風毛麟角,他給我留下一個終生的啟示:做老師,首先要做一個真誠的人。
高三·八的老師普遍喜歡我們十二棍僧,但他們不知道,十二棍僧對他們是常常頗為「不敬」的。班主任老魁每天裝出一副兇相,不論同學取得什麼成績,他都很少表揚。尤其喜歡訓斥女生,還動不動威脅女生說,誰要躲在屋裡不上操,或者偷懶不掃除,他就一腳把她踢出去。女生對他又恨又怕,並且因為他很少威脅男生而對男生也增加了仇視。可是到畢業時大家回頭一想,老魁一個人也沒踢過,一個人也沒罵過,多少訓斥和「威脅」,都成了有滋有味的回憶。比如一次種疫苗,許多女生害怕打針,竊竊議論。老魁說:「那有啥可怕的?一攮一個!」嚇得女生一片驚叫。還有一天下午,我去參加全市語文競賽,同學們都在自習,老魁故做鎮靜地踱進來,在黑板上寫下一行大字:「孔慶東在全市語文競賽中獲得一等獎」,然後又故做鎮靜地踱出去,在門口左腿把右腿拌了一個趔趄。我傍晚回到學校,望著黑板上的大字,彷彿看到了老魁的內心。
老滕是個急性子。講課時一個字趕著一個字,口沫飛濺。又喜歡在空中比畫,無論多麼復雜的幾何圖形,都宛如清清楚楚擺在他面
⑤ she演過一部關於母系社會的電影
《黑白戰場》主演:黃伊汶(Emme Wong)
曾志偉(Eric Tsang)
余文樂(Shawn Yu)
廖啟志
陳鍵鋒
關秀媚
⑥ 兩公婆八條心的影片評價
就知道在這種犄角旮旯的角落是不會有人來的,要不是在星空看到這個片子,我也不會來。86年的片子。20年後回頭看這個片子。會覺得片子拍得簡單可笑膚淺幼稚。要是這樣。實在不值得發表評論。於是不得不從別的方面拔高一下。比如說跟《愛神》比較吧,雖然根本沒有什麼可比較性,都是三段短片,還都是不同的導演,區別在於《愛神》的導演比較大牌,這個片子導演沒什麼知名度 .........
看的粵語版本第一段是龍的種二是本來面目三是雙生傷生,現在看感覺缺股子什麼勁兒,沒那個時期港片的精氣神,又或許另類到已經背離?我膽子小到被女友嘲笑那類,但這種似乎遞進的驚悚我還真沒感冒。故事一里余安安和曾志偉的家設計的確實潮,24年後的今天也沒感覺落伍,曾志偉的煙熏妝比較雷,當年沒那麼胖戲里演的又是個母系社會里的唯諾男,所以看起來真的好小隻阿。
⑦ 看完《大魚海棠》這個電影之後,你有沒有悟出什麼真理
那時看這出戲的時候,真的是驚心動魄,裡面的道理還不太明白,後來再看,決定把它講給大家聽!
真希望自己的靈魂能在離開後真正存在於另一個世界,就像大魚海棠中一樣,人類在走過漫長而短暫的生命之河後,也能有個寄託。而且我們也許還能用自己的努力去換回或救回遠在他鄉的親人,甚至像大魚海棠一樣用生命來換取也是值得的。
「大魚海棠」把友誼和愛情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它是國產動畫的傑作,也是國產動畫的一個良好開端。有的人就像椿對魚的愛一樣,而更多的人卻因為他對椿的愛而淚流滿面,看起來像椿的友誼,實際上卻是湫的愛情。
⑧ 小時候看的科幻電影,記得是央視播的,國產,大概96、97年這樣子放的,講幾個小孩 回到原始社會
你現在找到這個電視的名字了嗎?我也忘了,我想知道!
⑨ 講述原始部落的電影有哪些
《圖書館員:尋找命運之矛的探險》The Librarian: Quest for the Spear
《不,或者指揮者的虛榮》No, or the Vain Glory of Command7.3
《與狼共舞》
《於是有了光》Et la lumière fut
影片描繪非洲原始部落里一個停留於母系社會的部落在文明進程里發生的故事,這個以物易物維生的部落由女人掌權,男人們成為女性的附庸而沒有地位。
《禁忌》Tabu, a Story of the South Seas
其中最好玩的是這個假造原始部落的
《我們一家都是野蠻人》Krippendorf's Tribe7.4
影評(0)|收藏(4)
年代:1998產地:美國
導演:托德·霍蘭德
主演:Ian Busch David Ogden Stiers Barbara Williams ...
類型:家庭 / 喜劇
著名的「課本多教授」(李察德瑞福斯飾演)是學術界大名鼎鼎的人類學者,帶著孩子在原始部落作研究的他,私下是個常常為了教導三個頑皮小孩而傷腦不已的單身父親。 過去兩年來,他作研究、維持小孩與家計的開銷,都是來自研究基金會的贊助,這項經費的目的的其實是贊助課本多教授到新幾內亞尋找當地最後一個未開發部落,正當研究經費耗盡,回到美國國內後,基金會與人類學系共同為他主辦了盛大的演講會,等著看他對外公布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