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幾部前蘇聯電影,有人記得名字嗎
說的是有一個人上班的時候在路上發現有根電線斷了,他怕傷到其他人,就在那邊守了一整天等人來修
是不是《無名英雄》,我也在找。當中有很多細節。如在上班路上看到下水道的蓋子,沒有蓋好,他去蓋,結果裡面原來有人在搶收。他因為看護電線,沒辦法正常上班,只好叫人搬來辦公櫥櫃,現場辦公。電影的結尾,好像是他看護了一整天的電線,原來早已廢棄不用了,電力公司沒有及時處理,結果演繹出這場哭笑不得的鬧劇。還好傾盆大雨的雷電之夜,電力部門終於來人拆遷了。還有,要辦公事,還必須給相關人員送些小禮物(好處費)等等。
B. 前蘇聯電影譯製片鋼鐵是怎樣煉成的1975
同名電影 基本信息
1942年,蘇聯根據《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第一部拍攝了電影《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主演:
弗拉基米爾·巴拉瑟夫 Vladimir Balashov .Victor Leachinsky
Nikolai Bubnov .Artem Korchagin (as N. Bubnov)
A. Dunsysky .Ukranian Interpreter
1957年蘇聯根據《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第二部拍攝了電影《保爾·柯察金》。
C. 哪些前蘇聯電影比較好看
《雪地激戰》《安娜卡列尼娜》《復活》《保衛查里津》《靜靜地頓河》《雪地追蹤》《夏伯陽》《小魔桌》《三寶磨坊》《白夜》《陰謀與愛情》
D. 前蘇聯反法西斯二戰電影國語版本
《圍困》(1-4)(The Beslege)
《偉大的轉折》
《莫斯科保衛戰》(The Fight for Moscow)
《春天的十七個瞬間》(雖說不是電影不過也蠻好看的~)
《一個機會》
《他們為祖國而戰》(They Fought for Their Country)
《熱雪》(Patriotic)
《命令不許開火》(Command Bar from Open Fire)
《命令越過國境線》(Command Pass National)
《空降兵》(Airborne Arms)
《再生》(A Second Birth)
《最後一班地鐵》(TheLast Metro)
《自己去看》(Come And See)
《解放》(1-5)
《敵後的前線》(三部曲之一)
《沒有側翼的前線》(三部曲之二)
《前線後面的前線》(三部曲之三)
《勝利》(上下)
《雁南飛》
《第四十一》
《攻克柏林》(雙碟)
《伊凡的童年》
《自己去看》(雙碟)
《普通的法西斯》
《斯大林格勒大血戰》
《活下來》
《無權陷落》
《我叫霍爾季直》
《山地大戰》
E. 前蘇聯有什麼經典的電影
前蘇聯電影<<辦公室的故事>>
中文名稱:辦公室的故事
英文名稱:the Story in the Office
發行時間:1977年
電影導演:埃·梁贊諾夫
電影演員:阿·弗雷德里赫
安·米亞科夫
地區:俄羅斯
語言:普通話,俄語
對白: 中俄雙語
顏色: 彩色
類型: 喜劇 奇幻
字幕: 外掛中文
簡 介:
前蘇聯電影《辦公室的故事》生動演繹了一場不打不相識、不是怨家不聚頭的愛情鬧劇,屬於外在嚴肅、內含無盡張力與喜劇因素的冷幽默,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經典影片。堪稱經典,值得收藏!!作為社會的人,人與人之間又產生了無形的隔閡,要打破這種隔閡,就應該更好的認識自身,影片中通過對男女主人公矛盾沖突的揭示,最終達到兩者的和諧,是很有內在和哲理的。
前蘇聯喜劇大師梁贊諾夫作品
梁贊諾夫導演的愛情` 音樂` 喜劇三部曲的第二部。影片打破了過去喜劇片的傳統,他把音樂片` 抒情片` 驚險片` 偵探片等能為只所用的東西全融合在自己的影片中,看了之後既不叫人哈哈大笑,也不要人哭濕兩條手絹,這種「不純的喜劇」開創了前蘇聯喜劇的新路子。
這部影片是在整個機關生活的大背景下來寫這兩個人,人和整個環境相連系,個人生活和社會生活交織在一起,真實性更強了。影片中反映了不同階層人的普遍心理,觸及了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中年人的孤獨問題,表演形式質朴無華。
影片中的歌詞講到四季變化是一種常態,我們就應該適應這種變化,和自然融合。作為社會的人,人與人之間又產生了無形的隔閡,要打破這種隔閡,就應該更好的認識自身,影片中通過對男女主人公矛盾沖突的揭示,最終達到兩者的和諧,是很有內在和哲理的。
某輕工局局長卡盧金娜是個性格孤僻` 言行和外表都有點男性化的怪女人。職員們背後都叫她冷血動物。統計員諾瓦謝利采夫學生時代是個才華出眾的青年,但是現在卻變得窮困潦倒` 未老先衰` 唯唯諾諾。然而這兩個地位` 性格相差懸殊的人經過幾次碰撞之後,卻都顯露出人性的本色和性格的閃光點。
諾沃謝里是個不幸的中年人,他獨自撫養二個孩子,備嘗艱辛。他工作勤懇,但由於生性謹小慎微,不善於在上司面前「表現」自己,似乎是命運改善生默默無聞了。偏偏他的頂頭上司,統計局長卡魯金娜是個性格怪癖的獨身中年婦女,在下屬面前終日不苟言笑。由此看來,在這兩個性格「對立」的人之間,是不可能找出一致的地方了,但奇怪的是,就是這樣兩個人之間,居然產生了愛情……
F. 央視播過哪些蘇聯的譯製片
暫時先想到這些
Как закалялась сталь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Москва слезам не верит 莫斯科不相信眼淚
Ирония судьбы или с лёгким паром 命運的捉弄
Вокзал для двоих 兩個的人車站
А зори здесь тихие...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
Служебный роман 辦公室的故事
Ленин в октябре 列寧在十月
Освобаждение 解放
Воскресение 復活
Война и мир 戰爭與和平
G. 六,七十年代反特電影譯製片
六十年代上映的前蘇聯反特電影多一些,比如《智擒眼鏡蛇》、《海底擒諜》,七十年代有朝鮮反特電影《看不見的戰線》、《原形畢露》。這些都是譯製片。
H. 有關前蘇聯二戰的電影一共多少部,有哪些
前蘇聯拍攝的二戰影片應該有1000多部
推薦5部:
1、《一個機會》: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1942年,為竊取一份重要情報,蘇軍一小分隊被空投到敵占區,在公路上截得一輛德軍車輛,於是便冒充德軍軍官打入敵軍情報中心,掀起了一場空前激烈的鬥智斗勇的攻心戰·······
2、《偉大的轉折》:《偉大的轉折》是由李培健編劇,胡培奮導演,於祥國作曲,洪濤、齊克建、鄧小鷗、趙嶺、任傑等演播的廣播劇,共3集。影片講述了中國民族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晚年在一連串的政治挫折和軍事失敗後,面對國民黨內部的腐敗與分裂,痛定思痛,尋求新的政治力量的思想轉變過程。
3、《莫斯科保衛戰》:莫斯科保衛戰(俄語:Битва под Москвой,德語:Schlacht um Moskau)又稱莫斯科戰役,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蘇德戰爭中的一系列重要戰略性戰事的總稱。[1]
戰事開始於1941年10月一直持續到1942年1月。莫斯科保衛戰包括蘇軍粉碎向莫斯科進攻的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各突擊集團而實施的一系列防禦戰役(1941年9月30日—12月5日)和進攻戰役(1941年12月5日—1942年4月20日)。
此次戰役最終以蘇聯紅軍的勝利而告終。蘇軍取得了莫斯科戰役的勝利,宣告了希特勒「閃電戰戰無不勝」的神話的破滅。
4、《春天的十七個瞬間》:由莫斯科電影製片廠攝制的12集電視劇。
該片被人們譽為「非凡的影片,它甚至使那些慣於吹毛求疵地把影片同歷史進行對照的人,也不由得傾倒於影片的魅力。」編導出色地把紀實手法與藝術虛構融合在一起。
影片的故事情節以施季里茨調查法西斯上層人物與西方秘密談判媾和為核心,卻又以他與德國黨衛軍的周旋以及黨衛軍內部的斗爭為線索,剝絲抽繭、層層推進,全片不見「歷史瞬間」的快速閃過,而是以慢節奏細膩展現主人公的斗爭歷程,使紀實性、戲劇性、歷史性得以完美統一。
影片圍繞1945年3月在瑞士伯爾尼和洛桑進行的談判即英美盟國背著蘇聯與法西斯單獨媾和的「日出行動」進行。
5、《圍困》:《圍困》是米哈伊爾·葉爾紹夫執導,Yuri Solomin、Yevgeni Lebedev等參演的劇情片。該片講述了偉大衛國戰爭期間列寧格勒遭受德寇圍困的九百天,列寧格勒軍民克服種種令人難以置信的困難--飢餓,轟炸,疾病,寒冷——保衛了這座「英雄城」並最終打破了德寇的圍困的故事。
拓展資料
第二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II,簡稱二戰,亦可稱世界反法西斯戰爭,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三個法西斯軸心國和匈牙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保加利亞王國等仆從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戰爭范圍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5萬多億美元付諸東流,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世界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以美國、蘇聯、英國、中華民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與進步而告終。
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客觀上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這次戰爭帶動了航空技術、原子能、重炮等領域的發展與進步。
I. 請推薦幾部前蘇聯的老電影
魯斯蘭與留德米拉
(1972)
Ruslan
i
Lyudmila
《兩個人的車站》1982
導演:埃利達爾.梁贊諾夫
出品:俄羅斯
《戰地浪漫曲》1983
導演:彼得.托得洛夫斯基
出品:前蘇聯
《鄉愁》1983
導演:安德列.塔可夫斯基
出品:義大利/法國/蘇聯
自己希望的愛情
(1983)
Vlyublyon
po
sobstvennomu
zhelaniyu
其他的還有《殘酷的羅曼史》、《白比姆黑耳朵》、《辦公室的故事》
J. 譯製片的歷史
1948年1月8日,大上海大戲院公映了由20多個華僑譯配的義大利影片《一舞難忘》。這是第一部在中國公映的「外國人說中國話」的電影。1948年9月,長春電影製片廠的前身「東北電影製片廠」正式成立翻版組,開創了我國電影譯制事業的先河。1949年5月,一部反映前蘇聯近衛軍戰士馬索特洛夫英勇事跡的影片《普通一兵》譯制完成,標志著中國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譯製片的出現。
袁乃晨回憶當時的情形,「一開始也不叫譯製片,就找了個俄文翻譯來翻譯文本,等到配音時才發現不對,怎麼人家一句我們卻要三句,以為是翻譯錯了,找來翻譯一看,沒翻譯錯啊,那時才知道原來配音不能光意思對,還要注意字、詞、句的轉換。第二次配音,這回一行一行是對上了,可這嘴型又對不上了,才知道這譯制工作還要考慮蘇聯他們的口音和語氣,他們的嘴型的起合,第三次配音時就注意哪裡發出這段詞的閉合音。還要作出修改,就比如說烏拉是萬歲的意思,可我們沖鋒不喊萬歲啊,就改成沖啊。不知從何時期開始叫做譯製片」
以現在的眼光來看,片中東北味十足的配音雖有些滑稽可笑,但卻與蘇聯紅軍戰士的工農身份很符合,讓觀眾感到親切。該片的譯制導演袁乃晨被稱為「中國譯製片之父」,片中的幾位配音演員也因此走上譯製片的道路,成為新中國電影譯制事業的奠基人。
《普通一兵》的成功極大地鼓舞了東北電影製片廠譯制人員。僅1949年下半年,他們就接連完成了另兩部蘇聯電影的譯制,即《俄國問題》和《偉大的轉折》。次年的產量更令人咋舌,多達31部。
從譯製片《普通一兵》誕生到1965年,17年間我國譯制的外國電影達到了775部。其中,出現頻率最高的是前蘇聯革命題材的譯製片,而這些影片中,許多都是由長春電影製片廠譯制的。 就在《普通一兵》譯制的那年冬天,上海電影製片廠派出翻譯片組到東北學習經驗,隊長就是後來的上海電影譯制廠廠長陳敘一,其被稱為「中國譯製片的奠基人」 1950年2月開始准備譯制蘇聯影片,1950年3月,上影廠翻譯片組譯制的第一部作品《小英雄》完成(後譯為《團的兒子》)。並決定在六一節放映給全國的孩子。只有四個專業的配音演員,三女一男,也是第一個由女生來配音男角色,配音導演又抽來高博等三名臨時配音演員入組。同年6月,在上海梵皇渡路(今萬航渡路)618號,一間十五、六平方米的舊汽車棚改成的放映間,加上用麻布片包稻草作隔音改裝的錄音棚,誕生了中國日後最負盛名的譯製片基地--上海電影譯製片廠,譯製片開始有了「南腔北調」的差別。如果說《普通一兵》、《小英雄》這兩部對蘇聯影片的譯制工作僅僅是實驗性質,那麼從那時之後,在上海、東北的譯制工作就邁入了「快車道」。
在極其簡陋的條件下,上影廠翻譯片組製作出了《鄉村女教師》 、《列寧在1918》等一大批上乘之作,成為深受觀眾喜愛的經典。「麵包會有的,一切都會有的。」至今仍是常被援引的名言。 20世紀七、八十年代,人們對外國文化的渴求和一批愛崗敬業、有著極高專業素養的配音導演和演員的努力,造就了中國譯製片最輝煌的時期。 《虎口脫險》中尚華和於鼎堪稱珠聯璧合的配音,將法式幽默表現得淋漓盡致;《魂斷藍橋》中劉廣寧、喬榛的完美演繹讓這部在歐美原本非常普通的影片成為中國影迷心中的愛情經典;《茜茜公主》中丁建華和施融恰到好處的表現讓這個王子與公主的完美童話成為許多影迷的最愛;《葉塞尼亞》中李梓的一句「喂,當兵的……」讓美麗潑辣的吉普塞女郎呼之欲出;《佐羅》中男主角富有磁性的聲音讓無數人迷上了童自榮;《簡·愛》讓邱岳峰所演繹的羅切斯特成為一座不可逾越的豐碑;《追捕》中冷峻剛毅的杜丘警長讓畢克成為高倉健所有中文「代言人」的不二人選;群星薈萃的《尼羅河上的慘案》更是一演再演,成為配音教學的經典教材。
那一串串耳熟能詳、精彩絕倫的對白,那一部部膾炙人口、百看不厭的影片,那些或輕柔嬌媚、或陽剛灑脫的聲音,作為經典永遠地留在了一代人的記憶中和中國電影發展的史冊上。 20世紀90年代以來,《泰坦尼克號》、《珍珠港》、《蜘蛛俠》、《黑客帝國》、《指環王》、《哈利波特》、《加勒比海盜》 譯製片依然一如既往地為我們打開那扇了解異域文化的窗口。據統計,2006年譯製片與原聲片的比例約為10:1,每年數量有限的進口大片中,譯製片仍是絕大部分影院放映的主要拷貝。
然而,隨著全球化浪潮的到來,外語學習的普及和流行,老一代配音藝術家的淡出,以及市場化環境下譯製作品質量的下降,譯製片似乎漸漸被納入了「懷舊」的范疇。
「活著,還是不活?」這句《王子復仇記》的經典對白,是2006年4月中國譯製片問題討論會的主題,也是人們近來關於譯製片討論的核心,正反雙方都有一籮筐理由和論據。關於中國的譯製片,這是一部未完待續的歷史,未來究竟怎樣,或許不僅僅取決於譯製片工作者的勤勉努力,更將取決於我們--大眾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