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美國電影《冒牌天神2》
劇情簡介
曾在直播節目中大出其丑的主播埃文·巴克斯特(史蒂夫·卡瑞爾 Steve Carell 飾)走下演播台,開始轉戰政界,並成功當選布法羅的議員。他努力打造自己的良好形象,以「改變世界」的口號贏得選民的支持,同時這也是夜晚睡前祈禱的內容。在此之後,埃文帶著一家四口人來到弗吉尼亞州的亨茨維爾小鎮居住,即將展開全新的政壇生活。
埃文的仕途順風順水,剛剛走馬上任就得到呼風喚雨的朗議員(約翰·古德曼 John Goodman 飾)的器重,成為最新議案的共同發起人。正在這關鍵時刻,上帝(摩根·弗里曼 Morgan Freeman 飾)卻突然出現在埃文面前,他只被要求干一件事,那就是建造一艘方舟。埃文的生活自此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❷ 求一個電影的名字
死亡幻覺概述
《死亡幻覺》(Donnie Darko)是一部2001年推出的美國心理驚悚、科幻電影,由理查·凱利(Richard Kelly)編劇和執導。故事敘述一位名叫東尼·達克(Donnie Darko,與電影原文標題相同)的青少年,在一個擬人化兔子的慫恿下,做出一些為了要終結世界的破壞行為。本片在美國上映時票房不盡理想,但在DVD租售市場卻表現相當優異,目前被認為是一部另類經典作品(cult classic)。 更多外文片名
Donnie Darko: The Director's Cut .....(USA) (director's cut)
Donnie Darko - Fürchte die Dunkelheit .....Germany
Donnie Darko: The Directors Cut .....USA (director's cut)
色彩
彩色
幅面
35毫米膠片變形寬銀幕
混音
杜比數碼環繞聲
評級
Rated R for language, some drug use and violence.
級別
Portugal:M/12 Canada:G Australia:M Finland:K-16 Germany:16 Iceland:16 Netherlands:12 Norway:15 UK:15
France:U Spain:13 USA:R Italy:T Hong Kong:IIB Singapore:NC-16 Canada:A Ireland:15 New Zealand:R16 Portugal:M/16 South Korea:15 Canada:14A Hungary:16 Japan:PG-12 Czech Republic:15
製作成本
$4,500,000 (estimated)
版權所有
(?2001 Pandora, Inc.)
拍攝日期
2000年7月24日 -
攝影機
Panavision Millennium, Primo, C and E Series Anamorphic Lenses
攝制格式
35 mm .....(Kodak Vision 800T 5289)
洗印格式
35 mm
[編輯本段]製作發行
演員
德魯·巴里摩爾 Drew Barrymore .....Karen Pomeroy
帕特里克·斯威茲 Patrick Swayze .....Jim Cunningham
諾亞·懷爾 Noah Wyle .....Prof. Kenneth Monnitoff
吉娜·馬隆 Jena Malone .....Gretchen Ross
瑪吉·吉倫哈爾 Maggie Gyllenhaal .....Elizabeth Darko
Mary McDonnell .....Rose Darko
Holmes Osborne .....Eddie Darko
Daveigh Chase .....Samantha Darko
James Duval .....Frank
Arthur Taxier .....Dr. Fisher
Mark Hoffman .....Police Officer
David St. James .....Bob Garland
Tom Tangen .....Man in Red Jogging Suit
Jazzie Mahannah .....Joanie James
Jolene Purdy .....Cherita Chen
Stuart Stone .....Ronald Fisher
Gary Lundy .....Sean Smith
Alex Greenwald .....Seth Devlin
David Moreland .....Principal Cole
Kristina Malota .....Susie Bates
Marina Malota .....Emily Bates
Carly Naples .....Suzy Bailey
Tiler Peck .....Beth Farmer
Patience Cleveland .....Roberta Sparrow/Grandma Death
Lisa K. Wyatt .....Linda Connie
Rachel Winfree .....Shanda Riesman
Jack Salvatore Jr. .....Larry Riesman
Lee Weaver .....Leroy
Phyllis Lyons .....Anne Fisher
阿什麗·提斯代爾 Ashley Tisdale .....Kim, Dorky Girl
Alison Jones .....Dorky Half-Sister
Jerry Trainor .....Lanky Kid
Joan M. Blair .....Mystery Woman (as Joan Blair)
Sarah Hudson .....Friend
Fran Kranz .....Passenger
Scotty Leavenworth .....David
Conrad Corral .....Vice Principal (uncredited)
Phil Hawn .....Teacher (uncredited)
Nancy Juvonen .....Flight Attendant (uncredited)
Margaret Kontra Palmer .....Concerned Mother (uncredited)
Chris Preston .....Student in science class (uncredited)
Dee Austin Robertson .....Movie Ticket Salesman (uncredited)
Jack Truman .....Teacher (uncredited)
貝絲·格蘭特 Beth Grant .....Kitty Farmer
塞斯·羅根 Seth Rogen .....Ricky Danforth
製作人
德魯·巴里摩爾 Drew Barrymore .....executive procer
Christopher Ball .....executive procer (as Chris J. Ball)
Adam Fields .....procer
Thomas Hayslip .....line procer (as Tom Hayslip)
Nancy Juvonen .....procer
Casey La Scala .....executive procer
Hunt Lowry .....executive procer
Sean McKittrick .....procer
Aaron Ryder .....executive procer
William Tyrer .....executive procer
原創音樂
Michael Andrews
攝影
Steven B. Poster .....(director of photography) (as Steven Poster)
剪輯
Sam Bauer
Eric Strand
選角導演
Joseph Middleton
Michelle Morris .....(as Michelle Morris Gertz)
藝術指導
Alec Hammond .....(as Alexander Hammond)
布景師
Jennie Harris
服裝設計
April Ferry
視覺特效
Kelly Carlton .....(director's cut)
Marcus Keys
副導演/助理導演
Richard L. Fox .....first assistant director
Heather Grierson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Casey Mako .....second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死亡幻覺1》片尾曲
Mad World
歌手:Tears For Fears
All around me are familiar faces
Worn out places, worn out faces
Bright and early for their daily races
Going nowehere, going nowhere
And their rears are filling up their glasses
No expression, no expression
Hide my head I want to drown my sorrow
No tomorrow, no tomorrow
And I find it kind of funny
I find it kind of sad
The dream in which I'm dying
Are the best I've ever had
I find it hard to tell you
'Cos I find it hard to take
It's a very very
Mad World
Children waiting for the day they feel good
Happy Birthday, Happy Birthday
Made to feel the way that every child should
Sit and listen, sit and listen
Went to school and I was very nervous
No one knew me, no one knew me
Hello tacher tell me what's my lesson
Look right through me, look right through me
[編輯本段]上映日期
德國
Germany
2001年7月21日 ..... (München Fantasy Filmfest)
德國
Germany
2001年8月4日 ..... (Cologne Fantasy Filmfest)
德國
Germany
2001年8月10日 ..... (Berlin Fantasy Filmfest)
瑞典
Sweden
2001年9月20日 ..... (Fantastic Film Festival)
西班牙
Spain
2001年10月8日 ..... (Sitges Film Festival)
美國
USA
2001年10月11日 ..... (Austin Film Festival)
美國
USA
2001年10月26日 ..... (Los Angeles, California)
美國
USA
2001年10月28日 ..... (limited)
挪威
Norway
2001年11月23日 ..... (Oslo Film Festival)
荷蘭
Netherlands
2002年1月26日 .....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Rotterdam)
法國
France
2002年1月30日
荷蘭
Netherlands
2002年4月12日 ..... (Fantastic Film Festival)
比利時
Belgium
2002年4月17日
丹麥
Denmark
2002年6月7日
荷蘭
Netherlands
2002年6月20日
西班牙
Spain
2002年7月5日
紐西蘭
New Zealand
2002年7月24日 ..... (New Zealand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澳大利亞
Australia
2002年7月24日 ..... (Melbourn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冰島
Iceland
2002年8月15日 ..... (video premiere)
日本
Japan
2002年8月31日 ..... (Tokyo)
芬蘭
Finland
2002年9月20日 ..... (Helsinki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匈牙利
Hungary
2002年10月10日 ..... (Titanic International Filmpresence Festival)
葡萄牙
Portugal
2002年10月11日
澳大利亞
Australia
2002年10月17日 ..... (limited)
挪威
Norway
2002年10月20日 ..... (Berge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英國
UK
2002年10月25日
芬蘭
Finland
2002年11月15日 ..... (DVD premiere)
韓國
South Korea
2002年11月22日
匈牙利
Hungary
2003年5月22日
土耳其
Turkey
2003年6月13日
美國
USA
2003年8月2日 ..... (Moonlit Matines Film Festival)
德國
Germany
2003年11月18日 ..... (DVD premiere)
美國
USA
2004年5月29日 ..... (Seattl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director's cut)
美國
USA
2004年6月2日 ..... (limited) (director's cut)
挪威
Norway
2004年7月6日 ..... (Filmquart Film Festival)
澳大利亞
Australia
2004年8月12日 ..... (director's cut)
英國
UK
2004年8月27日 ..... (director's cut)
義大利
Italy
2004年9月 ..... (Venice Film Festival) (director's cut)
愛爾蘭
Ireland
2004年9月3日 ..... (director's cut)
美國
USA
2004年10月9日 ..... (New Orleans Film Festival) (director's cut)
美國
USA
2004年11月12日 ..... (Rehobeth Beach Independent Film Festival) (director's cut)
義大利
Italy
2004年11月26日 ..... (director's cut)
捷克
Czech Republic
2004年12月7日 ..... (TV premiere)
[編輯本段]劇情介紹
本片描述一個普通的家庭里,十幾歲的小孩從外太空接受到來自外太空的訊息。部分從漫畫構想,部分靠個案研究,是部極為出色、多變的作品,利用【X檔案】的玄妙寫實性,使得一個八○年代晚期郊區年輕人的焦慮不安變得十分刺激。\n 導演一剛開始的用平常的畫面來隱瞞觀眾,在達可一家人正吃著披薩時平常時刻,發現了家裡的小孩東尼開始接受到來自外太空的訊息。那個晚上,東尼被召喚出他的房間,也因此逃過了一架飛機不可思議的墜毀在他的天花板。更多的幻覺出現了,他開始相信世界將在28天內毀滅,東尼接收到來自一個六腳畸形怪物的訊號,通知他世界末日的來到。而他是被選為宇宙中唯一的目標。東尼察覺到,他必須利用他的智慧,來面對這非常奇特、詭譎的生命變化。他也開始了解,為了當一個真正的英雄,他必須先面對周遭老師、同學恐懼的態度……
[編輯本段]精彩評論
You can never go too far.
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knew the future?
Be Afraid of the Dark
Dark. Darker. Darko.
Why are you wearing that stupid man suit?
[編輯本段]幕後製作
一部像《穆赫蘭道》一樣難解的影片。
這是一部難懂的電影,一切將在你讀懂《The Philosophy of Time Travel》之後,找到所有的答案。在《The Philosophy of Time Travel》中,將有對「離線宇宙」、「原發宇宙」、「聖物與活體」、「被控體」、「活體接受者」、「夢」、「死控體」、「活控體」等簡要的解析。
當看完《The Philosophy of Time Travel》,一切都會慢慢的清晰,本片所要表達的主旨,簡要的可以做如下的解析:
我們生活在危機四伏的原發宇宙中。由於某些不可知的原因,原發宇宙會偶爾偏離正常的時間軌道,走向註定毀滅的歧路--離線宇宙。離線宇宙出現的第一個信號是「聖物」的降臨。為免於整個世界的覆滅,某個被「神之手」選中的「活體接受者」必須在離線宇宙的大限到來之前,將「聖物」送還原發宇宙。他周圍的「被控體」將竭盡所能誘使他完成這一天降大任--「神聖調停」。在這之後,離線宇宙將准時關閉,原發宇宙則返回「歧路」的起點,繼續沿原有方向運行。而包括「活體接受者」在內的一切「被控體」,都將不復記憶。心中只留些許殘片,彷彿大夢剛覺 。
本片故事(除最後一段之外)均發生在離線宇宙之內,一切事件都沿著宿命的軌跡引向唯一的結局:Donnie犧牲自己,拯救原發宇宙。「聖物」為噴氣發動機,「活體接受者」是主人公Donnie Darko,「被控體」是其餘所有人物(即時空渦流產生地Middlesex的小鎮居民。其中弗蘭克和女主角Gretchen均是「死控體」,但只有弗蘭克使用了異次元通道與Donnie溝通;他們在離線世界裡唯一的作用就是設置「引導陷阱」,保證Donnie在可接受的心理范圍內到達命運終點)。 離線宇宙的大限是:28天6小42分12秒。那一刻到來之時,也就是黑洞吞噬一切的世界末日。
電影中《時空旅行奧義書》(The Philosophy of Time Travel)參考
前言
此書為天行無常時之簡易指南;我希望它純屬虛構;否則我只好為你祈禱;如若書中預言之事在我有生之年發生,請萬務在為時太晚之前找到我。——1944年10月 羅伯塔·安·斯派羅
第一章 離線宇宙(Tangent Universe)
原發宇宙(Primary Universe)充滿危機。戰爭,瘟疫,飢饉,自然災害。人人難逃死亡。
第四維時間相對穩定,但並非無法穿透。使其織體崩壞的意外很少發生。
而一旦離線宇宙出現,其本身將極不穩定,只能維持幾星期。
如果離線宇宙坍塌,其在原發宇宙內的遺骸——黑洞將摧毀一切存在。
第二章 聖物(Artifact)與活體(Living)
當離線宇宙出現,時空渦流附近的人們將處於這個危險新世界的震中。
離線宇宙發生的第一個徵兆是「聖物」的出現。
當「聖物」出現,「活體」將出於好奇將其收回。「聖物」通常為鐵器,如來自古瑪雅文明的箭鏃,或中世紀歐洲的鐵劍。
被送回原發宇宙的「聖物」經常被視為宗教圖騰,因為它們在地球上的出現完全違背因果邏輯。
第三章 水和鐵
水和鐵是時空旅行的關鍵元素。
在離線宇宙中,水是用來構造時空之門的屏障元素。
鐵是構造聖物容器的傳遞元素。
第四章 夢
當「被控體」(Manipulated)從離線宇宙蘇醒時,他們仍會被夢魘纏繞,但大多數不會記起先前的經歷,那些保留些微記憶的人會為其在夢中的不良行為深感懊悔;
「聖物」本身是它存在的唯一物理證據,其他一切均已在離線宇宙中灰飛煙滅。
據遠古神話記載,一個馬雅戰士被箭鏃射中而跌落懸崖,但附近卻沒有軍隊,沒有敵人。
一個中世紀騎士被一柄尚未鍛造的劍神秘刺穿。
主說,一切皆有原因。
第五章 活體接受者(Living Receiver)
活體接受者是選中的向導,負責把聖物置於返回原發宇宙的位置。
沒人知道他是怎樣或為什麼被選中。
他將被賦予第四次元的神力。強大的力量,念動,精神控制,召喚水與火的魔法。
他將被噩夢糾纏,幻視,幻聽。
那些在他周圍的人,稱作「被控體」,將畏懼他,試圖毀滅他。
第六章 死控體(Manipulated Dead)
死控體比活體接受者更加強大。如果一個人在離線宇宙內死去,他將通過第四次元通道(Fourth Dimensional Construct)與活體接受者接觸。
第四次元通道由水構成。
死控體據此控制活體接受者。
他會設置「引導陷阱」(Ensurance Trap)以保證活體接受者把聖物安全送還原發宇宙。
如陷阱運作成功,活體接受者將別無選擇,只能在黑洞坍塌之前使用他的四次元神力將聖物及時送還原發宇宙。
第七章 活控體(Manipulated Living)
活控體通常是活體接受者周圍的朋友/鄰人。
不幸的是,出於返還聖物的任務要求,他們會經常表現出無理性的暴力傾向。
在此條件下,他們會不惜一切免於自己在離線宇宙的湮沒。
奧森·威爾斯拍《公民凱恩》的時候25歲,理查德·凱利拍《死亡幻覺》的時候也是25歲。一個導演的處女作就拍成這樣,簡直讓人嫉妒。理查德·凱利說他剛從南加州大學電影系畢業的時候就構思了這個劇本。之後的一年半就一直在四處碰壁,要麼是劇本不過關,要麼是沒人相信一個從未拍過片子的大學生。直到有一天劇本流落到了德魯·巴里摩爾的手裡。在《霹靂嬌娃》的片花放映會上,凱利問巴里摩爾願不願意演個角色,巴利摩爾說,行啊,只要你讓我當製片。於是,2000年夏天,片子開拍了。預算450萬。在2001年的聖丹斯電影節上首映,成為當時的熱門話題。不過由於911事件推遲了放映,而且僅限於全國58家影院。不久之後20世紀福克斯發行了DVD。目前在IMDB上得到8.3的高分,已經有將近三萬人投票,名列第94。
目前《死亡幻覺2》已經上映。
❸ 世衛組織發布了新版身體活動和久坐行為指南,對此你怎麼看
世界衛生組織發布了新版身體活動和久坐行為指南。指南指出,每個人都應該進行身體力行的身體活動,並且不限制活動方式。如果每個人都更加熱愛各種形式的活動,那麼就能大大減少全球每年的死亡人數。
指南建議所有成年人,包括有慢性病或殘疾的人,每周至少進行150至300分鍾的中等到劇烈的有氧活動,兒童和青少年應達到平均每天60分鍾。
總的來說,我認為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新版身體活動和久坐指南是有一定的用處的,並不是說每個人都需要嚴格按照指南來行動。而是人們需要注意到身體活動對身體的諸多好處,並且踐行起來。因為現在大多數人每天都久坐,卻忽視了自己的身體的健康,忘記了身體才是最重要的。我們應該重視起來自己的身體健康,畢竟身體是革命的本錢。
❹ 請推薦幾部有關心理方面的電影
一、心靈捕手
這部電影深刻詮釋了當年國內教育的一大弊端:靈魂跟不上才華了。眾多大學生忙於用獎狀和證書來證明自己的價值,殊不知早把真正的自己丟到了九霄雲外。
二、雨人
這部影片最大的心理元素便是自閉症。兒童自閉症已經是目前兒童教育最大的問題之一。
通過《雨人》這部電影,我看到了自閉症患者的表現,在常人看來,他們的一些行為是無法忍受的,甚至會有人將他們是為白痴,但是,我們知道,自閉症患者並不一定智力低下,這只是一種心理障礙,他們沒法和他人正常溝通,並不代表他們是低能兒。
治癒自閉症唯一的方法就是溫情,而且這種溫情是相對的,不僅是你可以溫暖他,他也能溫暖你。
三、以怒制怒
近三十年來,我在內心上最高的修煉就是——我徹底地克服了憤怒。
但有一點我要強調,我不是消除了憤怒,而是學會把它化作我力量的源泉。比起如何隱忍,你真正應該學習的如何表達憤怒。《以怒制怒》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四、致命「ID」
致命「ID」里的關鍵心理學元素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多重人格障礙」。
有趣的是,我發現身邊有接近一半的朋友或多或少都覺得自己有多重人格。他們神秘兮兮地告訴我,有時候他們會變成自己完全不認識的人。
❺ 怎樣辨別音樂的類型
十大音樂類型的介紹
⒈ R&B(HIP-HOP)
R&B的全名是 Rhythm & Blues,一般譯作"節奏怨曲"。廣義上, R&B可視為「黑人的流行音樂」,它源於黑人的Blues音樂,是現今西行流行來和搖滾來的基礎,Billboard雜志曾介定 R&B為所有黑人音樂,除了 Jazz和Blues之外,都可列作 R&B,可見 R&B的范圍是多麼的廣泛。近年黑人音樂圈大為盛行的 Hip Hop和 Rap都源於 R&B,並且同時保存著不少 R&B成分。
⒉ RAP<說唱樂>
說唱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黑人音樂根源中吟詠的段落中,到了70年代說唱樂正式確立了自己的風格,其中最主要的功勞要歸根於當時流行的迪斯科舞廳中的DJ們,他們將黑人當時正在風行的FUNK節奏混入流行的迪斯科節奏中,並且在唱片機上反復重復同一張的唱片的內容,做自己的LOOPS,隨著那些在現在廣為人知和DJ們普遍應用的「打碟」法出現,說唱開始被街頭黑人文化所流傳,並且衍生出相當豐富的分支,諸如西海岸說唱樂(West Coast Rap)、南部說唱樂(Southern Rap)、流行說唱樂(Pop Rap)、老派說唱樂(Old Schold)、中西部說唱樂(Midwest Rap)、拉丁說唱(Latin Rap)、硬核說唱(Hardcore Rap)、黑幫說唱(Gangsta Rap)、外來說唱樂(Foreign Rap)、東海岸說唱樂(East Coast Rap)、過渡說唱樂(Crossover Rap)、喜劇說唱樂(Comedy Rap)、基督教說唱(Christian Rap)、另類說唱樂(Alternative Rap)等等,我們現在所謂的HIP-HOP正是由這些流派綜合了當今流行元素而誕生的新詞彙。盡管早在90年代初期就有人認為這種絮絮叨叨,滿是臟話粗口,叛逆詞語的音樂會很快消失,而事實上,在90年代末,隨著一批新進的說唱樂手和以白人為主的說唱搖滾的風行,曾經被黑人拋棄的音樂又重新回到了流行音樂的前端,至少在新世紀的現在,這個風潮還不會消退
RAP是美國黑人音樂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街頭文化的主要基調,是世界流行音樂中的一塊「黑色巧克力」。本文試圖通過介紹幾支美國當紅RAP歌手/團體,讓歌迷了解這些人的背景資料,找到自己喜歡的RAP明星。 首先,先簡單的介紹一下關於Rap說唱樂的起源和發展過程
⒊ 搖滾樂 (又有點朋克的意思,不過比朋克舒服一點)
甲乙丙丁都有自己的答案,喜歡還是不喜歡?甲乙丙丁是面帶微笑還是滿臉愁容?算了,這里不討論什麼是搖滾,像一個初次涉獵別樣世界的初哥,看一出叫做《搖滾校園》(School Of Rock)的電影,但我忍不住想這樣問:你的啟蒙是平克·弗羅依德(Pink Floyd),齊柏林飛船(Led Zeppeln),吉米·亨德里克斯(Jimi Hendrix),披頭士(The Beatles),鮑伯·迪倫(Bob Dylan),「貓王」艾爾維斯·普萊斯利(Elvis Presley),邁克爾·傑克遜(Michael Jackson),麥當娜(Madonna),是否我們有共通的話題?是否我們還可以組一支搖滾BAND?
《搖滾校園》在並不復雜的情節里誘發我對於搖滾樂的片斷記憶——早前紅藍兩款的披頭士唱片到底流落到誰的手裡?一期又一期積攢下來的《音像世界》大概已經變成紙漿,寫滿了其它的文字?厚厚的兩本《搖滾樂指南》有多長時間閑置在書架的一角?
但電影其實要告訴你:搖滾樂其實已經好平常,它早就是一個有條有理的產業——有音樂才華的人組成樂隊——豎放的古典吉他橫著擺就成了搖滾的利器,親愛的大提琴瘦身後不就正好是貝司嗎?鋼琴手談鍵盤當然是小菜一碟——活靈活現的喜劇電影從來就是要找到被嘲弄的對象,古典樂只好暫時委屈一下了,反正還有更多的大電影是需要你的。還有從屬樂隊的燈光、造型、服裝……等著大家各盡其責,真正無所事事的幾個還可以成為樂隊的專屬樂迷——那臉上寫滿稚氣的小女孩認真地問:樂迷不就是要跟樂手上床嗎?不不不,不甘心做普通樂迷的可愛女孩,因為能說會道的本事搖身一變成為樂隊的經紀人——電影借著鬱郁不得志的搖滾樂手杜威,在一所中產階級的小學,將富人的孩子瞬間改裝成「一條龍」運作的搖滾小班。
搖滾樂手杜威匿名為Mr.S,在教書育人的講台前派發搖滾樂唱片的一幕真讓人神往——看,那張《月之暗面》的唱片多少年後才在打口碟市場見到買下,千萬不要指責他「毀人」的行徑,在並不長的那些日子,他帶去的並不是「要教會你」的莫大使命。隨著這出喜劇流淌的,其實是一種暫時休息、歡度假期的可愛與輕松,與挑戰制度無關,與因材施教無關,與理想信仰無關。
Mr.S站在講台,對著那些可愛的孩子,說:用搖滾來服務社會。於是我們聽到了一首孩子自己創作的搖滾歌曲,在成人世界莫名的痛苦、憂傷與瘋狂的雜音里慢慢述說一點少年的煩惱心事,那一刻,音樂終究不是以某種特定的形式來表達心情,那就是一首歌!
以輕松歡快的電影告訴你搖滾是生活的一部分,亦是區別煞有介事吐血推薦搖滾的另一種方式。方法從來不是惟一的,Rock』n Roll.
⒋ 爵士樂(藍調、靈魂樂)
20世紀的所謂「流行音樂」中影響最大的大概就是爵士樂了。關於它的起源,有種種不同的說法,其中一些說法近乎傳奇。關於它的音樂形態,已經有了不計其數的專門研究。但是,我們仍然很難簡單地答復一個最基本的問題,「什麼是爵士樂?」曾有人問著名的爵士樂大師路易斯·阿姆斯特朗,「爵士樂究竟是什麼?」,他回答說:「如果用語言來答復,你就一輩子也明白不了。」
爵士樂發源於美國的新奧爾良,這個城市曾是路易斯安那州的首府,位於密西西比河的入海口,在美國的歷史上起過很重要的作用。路易斯安那州有幾個主要的特點:1,氣候溫暖,盛產甘蔗和棉花;2,原來是法國的殖民地(路易斯安那LOUISIANA的意思就是「路易的地方」,1682年命名這個地方時,法國國王是路易十四),1803年美國政府用1500萬美元從拿破崙手裡買下來,但法語卻沒有隨著政府的改變而消失;3,由於大種植園的需要,這里是黑奴最集中的地方,至今黑人占這個州人口的三分之一;4,因為戰略地位十分重要,這里是兵家必爭之地,法國、西班牙、英國和美國的軍隊都曾在這里苦苦爭戰,1861年美國南北戰爭期間,這里也是雙方軍隊激烈交戰的戰場。正是這些特點使它成了爵士樂的搖籃。
在爵士樂的音樂成分中,有源於非洲的黑人音樂的節奏、有被簡化了的教堂音樂的遺響、有從種植園里傳出來的勞動歌曲、還有從當時的流行歌曲及其演唱風格中演化而來的表演技法。一般將新奧爾良的紅燈區斯托里維爾(Storyville,直譯為「故事城」)看作現代爵士樂的發源地,這里有許多黑人樂師,他們都是即興演奏的行家,使用的往往是南北戰爭期間雙方軍隊遺留下來的管樂器。1917年,斯托里維爾被警察封閉,於是這些黑人樂師紛紛到別的地方謀生,其中最集中、最有名的城市是芝加哥。不數年間,爵士樂就取代了雷格泰姆的地位,成為最熱門的音樂。它原來只是在黑人中流行,此後卻逐漸成為世界上最流行的舞曲,其狂熱程度超過了過去最流行的圓舞曲和波爾卡。爵士樂的風格還走進了交響樂、走進了音樂廳、走進了大學的課堂、成為一門正式課程。
關於「爵士」(jazz)這個詞的起源有多種說法,比較可信的一種說法是源於法語詞彙jaser。前面提到過,美國南方的這幾個州的居民當時是說法語的,jaser的原意是七嘴八舌地閑聊、貧嘴;音樂是黑人奴隸的主要娛樂方式,他們湊在一起,用土造的樂器隨意彈奏,唱著雜七雜八的歌曲,用手邊的隨便什麼東西敲打著節奏,既沒有大家都要遵循的記譜或是和聲,也沒有任何技術方面的限制,就像一群人聚在一起聊天一樣,這正是jaser這個詞的意思。其他的說法還有很多,比如,有人說是出自一個鼓手的名字,由於他能用激動人心的鼓點將音樂推向高潮,所以每逢觀眾想要更刺激的效果時便大聲呼喊他的名字,久而久之,就成了這種音樂的名稱;還有人認為,根據爵士樂在當時表演的場所(*院)和參與者(黑人奴隸)的文化背景分析,這個詞是源自當地黑人土話中與性行為有關的詞彙。這個字已知的第一次正式出現是在1914年,芝加哥的一個樂隊起名為「老迪克西蘭爵士樂隊」,1917年勝利公司為該樂隊錄制的唱片即使用了「爵士樂」這個名稱。
早期的爵士樂隊的樂器有班卓琴、鋼琴、小提琴、薩克斯管、簡陋的銅管樂器和打擊樂器。樂手們根本不用樂譜,全憑自己的記憶和想像來演奏。常見的情形是,先由鋼琴彈出一段大家都知道的歌曲,其他的樂器則一個接一個地表演,歌曲的輪廓雖然沒有改變,但是經過這樣的即興演奏之後,它已經被「爵士化」,變成了誰也沒有聽過的另一個東西。
也就是說,爵士樂最初並沒有什麼旋律特點,只是以沒有樂譜的即興演奏為主要特徵;但是隨著它日漸普及,樂師們發展出了更為新穎的旋律,這些旋律最早的來源主要是黑人田間歌曲、布魯斯、靈歌、白人流行歌曲和民謠;而在節奏方面對爵士樂影響最大的因素,除了非洲、南美洲的一些舞曲之外,是「雷格泰姆」音樂。這些因素的具體特點,我們將在下面介紹。
剛才談到,爵士樂的一大特點是即興性,但是,同其他任何一種音樂形式一樣,在獲得了長期發展之後若是沒有一種記錄方法幾乎是不可思議的。後來的爵士樂隊是利用樂譜的,不過對樂譜的依賴程度不同,由此而形成「直爵士」(照譜演奏)和「甜爵士」(即興演奏)的區別。不過要注意,這種名稱十分混亂,經常只是流行於某一個時期的習慣說法而已。另外,即使是照著樂譜演奏,也有大量的即興成分,比如說這樣的記譜:
樂手們可能會奏成:
而這樣的「常規」記譜:
演奏出來的效果會類似於:
一般地說,爵士樂都是二拍子的,每小節兩拍或四拍。這種二拍子的節奏背景在低音部始終存在,使得爵士樂有一個穩定的、規律的節奏基礎。在節奏性低音的上方,則是重音位置不規則的旋律、和聲和對位聲部,它們慣常使用的切分音效果與規律的低音聲部之間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在爵士樂的曲調中,除了從歐洲傳統音樂、白人的民謠和通俗歌曲中吸取的成分之外,最有個性的是「布魯斯音階」(關於這種音階的結構,我們將在有關布魯斯的部分專門介紹),而爵士樂的和聲可以說是完全建立在傳統和聲的基礎之上,只是更加自由地使用各種變化和弦,其中主要的與眾不同之處,也是由布魯斯和弦帶來的。
爵士樂在使用的樂器和演奏方法上極有特色,完全不同於傳統樂隊。自「爵士樂時代」以來,薩克斯管成為銷售量最大的樂器之一;長號能夠奏出其他銅管樂器做不到的、滑稽的或是怪誕的滑音,因而在爵士樂隊中大出風頭;小號也是爵士樂手偏愛的樂器,這種樂器加上不同的弱音器所產生的新奇的音色以及最高音區的幾個音幾乎成了爵士樂獨有的音色特徵;鋼琴、班卓琴、吉他以及後來出現的電吉他則以其打擊式的有力音響和演奏和弦的能力而占據重要地位。相反,在傳統樂隊中最重要的弦樂器(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的地位相對次要一些;圓號的濃郁音色在管弦樂隊中是很迷人的,但是對於爵士樂隊來說,它的氣質太溫順了,幾乎無人使用。在管弦樂隊中,每件樂器在音色和音量的控制上都盡量溶入整體的音響之中,在爵士樂隊中卻恰恰相反,樂手們竭力使每一件樂器都「站起來」。
樂隊的編制很靈活,最基本的是兩個部分——節奏組與旋律組。在早期的爵士樂隊中,節奏組由低音號、班卓琴和鼓組成,後來,低音號和班卓琴逐漸被低音提琴(倍司)和吉他所取代,鋼琴也加入進來。在30年代,興起一種舞曲樂隊,當時稱為「大樂隊」,它有三部分組成:節奏組、銅管組和木管組。節奏組使用的樂器仍然是低音提琴、吉他、鋼琴和鼓;銅管組常見的編制是三支小號和兩支長號,但這個數目並不固定;木管組通常由四五支薩克斯管組成,每個人都兼吹單簧管或是別的木管樂器,如果編制是五支薩克斯管,一般是兩支中音、兩支次中音、一支上低音。還有一種商業性的(有時也稱為「甜美型」、「旅館型」等等)的樂隊,編制與「大樂隊」差不多,但薩克斯管往往全部用次中音的,木管組會較多地使用其它的樂器(如長笛、雙簧管),有時還加上三四個小提琴,在商品錄音帶中經常可以聽到這類樂隊的音響。
與傳統音樂比較而言,爵士樂的另一大特徵是它的發音方法和音色,無論是樂器還是人聲,這些特徵都足以使人們絕不會將它們與任何傳統音樂的音色混淆。這些特殊之處大多來源於用樂器或人聲對美洲黑人民歌的模仿。如果我們有機會聽到真正的黑人田間歌曲和靈歌,就會發現那些由粗嘎到圓滑、由窒悶到響亮、由刺耳到柔美、由野蠻到抒情的大幅度的變化是多麼地富有特色、動人心魄。而在爵士樂中,更加入了非歌唱的吼聲、高叫和呻吟,突出了這種感覺。除此以外,特殊的演奏和演唱技巧也是造成特異效果的重要手段,在這些技巧中最常用的是不同於傳統觀念的顫音。我們知道,所謂顫音是音高(有時也可能是力度)的有規律的變化造成的;比如小提琴上的揉弦,就是利用這種變化而產生富有生命力的音響效果。爵士樂中的顫音是有變化的,變化的方向一般是幅度由窄到寬,速度由慢到快,而且常常在一個音臨近結束時增加抖動的幅度和速度,更加強了這種技巧的表現力。同時,在一個音開始時,爵士樂手們會從下向上滑到預定的音高,在結束時,又從原來的音高滑下來。所有這些變化都是無法用樂譜來詳細記錄的,有經驗的爵士樂手都熟練地掌握了這一類的方法、尤其是這種觀念,他們可以根據不同的旋律或伴奏音型將這些效果「製造」出來。因此可以這樣說:由於即興的傳統和技巧的個人發揮,爵士樂是由作曲家和樂手共同創造的。受過傳統教育的音樂家之所以很難表演爵士樂,就是因為他們沒有培養出這樣的特殊的音樂觀念。如果我們細心地比較一下真正的民間歌手和受過正規訓練的歌手演唱同一首民歌的差別,對此中的含義就會有一個更直觀的概念。
從爵士樂誕生之初,它就吸引了眾多的轉業作曲家。1920年,美國指揮家保羅·懷特曼組織了一支著名的樂隊,將改編的爵士樂作品帶進了音樂廳。這種新潮流引起了許多「嚴肅」的爵士樂愛好者的激烈反對,然而,正是從這以後,爵士樂在美國和歐洲家喻戶曉,受到廣泛的歡迎。格什溫的《藍色狂想曲》在這時誕生,為這部作品配器的人就是懷特曼樂隊的作曲家格羅菲。按照手稿上的記錄,寫這部作品只用了三個星期,演出後幾乎是立即引起轟動。歐洲作曲家也有許多以爵士樂為基礎或是受爵士樂影響的作品,例如:德彪西的鋼琴曲《丑黑怪步態舞》(1908)、《游吟詩人》(1910)、《怪人拉維納將軍》(1910);拉威爾的小提琴奏鳴曲中的慢樂章(布魯斯);斯特拉文斯基的《11件獨奏樂器的雷格泰姆》(1919)、《士兵的故事》(1918)、《黑木協奏曲》;欣德米特的《室內樂第一號》(作品24,無調性)和鋼琴組曲(1922)。
⒌ 鄉村音樂(藍草音樂、搖擺樂不是搖滾)
一、鄉村音樂的誕生
鄉村音樂(Country Music)出現於20世紀20年代,它來源於美國南方農業地區的民間音樂,最早受到英國傳統民謠的影響而發展起來。最早的鄉村音樂是傳統的山區音樂(Hillbilly Music),它的曲調簡單、節奏平穩,帶有敘述性,與城市裡的傷感流行歌曲不同的是,它帶有較濃的鄉土氣息。山區音樂的歌詞主要以家鄉、失戀、流浪、宗教信仰為題材,演唱通常以獨唱為主,有時也加入伴唱,伴奏樂器以提琴、班卓琴、吉他等(50年代中期以前,傳統的鄉村音樂樂隊里沒有鼓)為代表。演出場所主要在家裡、教堂和鄉村集市,有時也參加地區性巡迴演出。它與大城市的文化生活相隔離,一直處於自我封閉狀態。
20世紀20年代,有些電台為了迎合農村聽眾的口味,開始播放山區音樂,如芝加哥的"民族谷倉舞"(National Barn Dance)節目(1924),納什維爾的"老式大劇院"(Grand old Opry)節目(1925)等,很受歡迎。這種做法鼓勵了山區音樂的樂師去電台錄音,也激發了唱片公司去各地發現人才、錄制唱片。從此,山區音樂開始匯入美國流行音樂的主流,並涌現出最早的一批鄉村歌手,如吉米·羅傑斯和"卡特家族"演唱組。
吉米·羅傑斯(Jimmie Rodgers,1897~1933)融合了布魯斯、白人山區歌謠(Yodels)以及民謠(Folk)等多種音樂風格,被認為是鄉村音樂的開創者,並冠以"鄉村音樂之王"的稱號。他的歌唱從容、悠然,並且發展了一種獨特的、真假聲來回轉換的山區民間唱法:"藍色的約得爾唱法"(blue yodel)。雖然他一生飽受肺病的折磨,但是始終沒有放棄過對鄉村音樂的執著。從1929年,到1933年羅傑斯共錄制了一百一十首歌曲,1933年5月26 日,在剛錄完音的兩天後正值盛年的吉米·羅傑斯因病情惡化而去世。
"卡特家族"(The Carter family,由Alvin Carter,1891~1960,和他的妻子、弟媳婦三人組成)以一種安逸、諧和的曲風和著眼於家園、上帝和信仰等題材而贏得了聽眾的喜愛。對於像"卡特家族"這樣的藝人,演唱只是一種業余的謀生方式。但是在鄉村音樂的初始階段,他們的確為鄉村音樂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同時也為早期鄉村音樂留下了寶貴的錄音資料。
二、西部搖擺
20世紀30年代,由於美國東南部經濟的不景氣,使得唱片銷量急劇下降,鄉村音樂只能通過大量的廣播節目而維持它的聽眾。此時出現了一種現象,原來的演唱組逐漸被個人演唱所替代。如羅伊·阿卡夫(Roy Acuff)、簡尼·奧崔(Gene Autry)等人成了這時的焦點人物。在這種背景下,來自德克薩斯的鮑勃·韋爾斯(Bob Wills)在鄉村音樂中融入了大量的西部牛仔歌曲(一種來自鄉間的浪漫情歌)和搖擺樂的成分,創造了一種類似"大樂隊"陣容的西部搖擺(Westen Swing)風格。1933年,鮑勃·韋爾斯將這種集合了舞蹈節奏、提琴音色、大樂隊陣容、爵士唱法和架子鼓、失真吉它的新型風格成功地推向了市場,從而使其獲得了"西部搖擺之王"的稱號。
三、 藍草音樂
20世紀40年代,在肯塔基州的山區還出現了鄉村音樂的另一個分支,叫藍草音樂(Bluegrass Music)。它在鄉村音樂的基礎上,吸收了當地古老的玉米脫粒晚會上的班卓音樂和提琴音樂,以及南部山區的敘事歌曲等因素發展而成。
藍草音樂的演唱一般都是多聲部的,除主旋律聲部外,往往還在上方用假聲疊置一個和聲聲部,有時還在主旋律下方加上一兩個低音聲部。它的伴奏樂器以班卓琴和提琴而獨具特色,有時還採用曼陀林、低音提琴等民間樂器,傳統鄉村音樂沒有架子鼓的特點也在藍草音樂中得到了保留。藍草音樂的速度一般都比較快,每分鍾160-330拍左右。
藍草音樂在發展過程中受到爵士樂的影響,常在器樂段落中出現比較華麗的即興獨奏。70年代,當其他鄉村音樂普遍採用電聲樂器時,他們仍採用傳統樂器演奏。著名的藍草音樂家和樂隊有:比爾·蒙魯(Bill Monroe,1911~ )領導的"藍草男孩"(Bluegrass Boys)樂隊、奧斯本兄弟(Osborne Brothers)、"約翰遜山脈男孩"(The Johnson Mountain Boys)、"納什維爾藍草樂隊"(The Nashville Bluegrass Band)等。
四 、納什維爾之聲
20世紀50年代,納什維爾成了鄉村音樂的集中營,著名的鄉村音樂家大部分都來自這里。因此,"納什維爾之聲"(Nashville Sound)也成了鄉村音樂的代名詞。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鄉村音樂雖然已經得到了廣泛的傳播,但總的來說,它仍是一個地區性的樂種。由於戰爭的緣故加速了人口移動,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有了更多的接觸,特別是很多南方農村青年,移居到北部和東西部城市。於是,鄉村音樂的影響進一步擴大,成為有全國影響的流行音樂形式,並被正式稱為鄉村音樂(在此之前鄉村音樂一直沒有具體的命名),有時也叫做鄉村和西部音樂(Country and western music)。
很多鄉村音樂家對於把鄉村音樂帶出南部或中西部都作出了貢獻,其中貢獻最大的是漢克·威廉姆斯。
漢克·威廉姆斯(Hank williams,1923~1953),1923年出生於亞拉巴馬州。在風格上,他既不像東南部的和聲風格,也不接近西部流行的西部搖擺風格,他創造了一種抑鬱的但卻堅定的唱法。漢克·威廉姆斯40年代在鄉村音樂界的地位,就如同20年代的吉米·羅傑斯,甚至還要高。
威廉姆斯1946年開始出唱片,他推出了一系列沖擊流行音樂市場的歌曲,如《相思布魯斯》(Lovesick Blues)、《今晚不要流淚》(There will be no teardrops tonight)、《你的欺騙之心》(Your cheatin' heart)以及《你又贏了》(You win again)等,其中最有名的代表作品《什錦菜》(Jambalaya,例12)成了世界上家喻戶曉的經典歌曲。威廉姆斯還在他的音樂中保留了一定的舊式宗教成分,製作了一些有力的傳統福音歌曲。
1953年元旦,威廉姆斯由於吸毒過量死在他汽車的後座上。與他同時代的鄉村歌手們幾乎都受到了他的影響,他在鄉村歌集中的作品也許比任何人都要多。
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美國社會的繁榮使得鄉村音樂得到了飛速發展。如:此時的"老式大劇院"廣播節目擁有了一千萬聽眾,"民族谷倉舞"節目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納什維爾之聲"也隨即開始遍布全國。
⒍ 新世紀音樂(NEW AGE)
New Age Music----新世紀音樂,也有譯作新紀母音樂的。關於她的起源眾說紛紜,不過
有一點是肯定的,這種音樂形式的出現不會早於70年代。那時候出版的牛津音樂詞典也沒有
New Age這個條目。60年代末期,德國一些音樂家將電子合成器音響的概念融入原音演奏或
即興表演方式,啟迪了許多新進音樂家運用更多元的手法開拓新的領域。該時期的音樂己具
備了New Age的發展雛形。到了1973年,在舊金山一群素昧平生的音樂家在某個音樂節上相
會,這些人忽然發現雖然他們以前沒交流過,可是互相之間的音樂卻有很多共通之處。他們
的音樂都是從冥思和心靈作為出發點而創作的,這種類型不同於以前的任何一種音樂,他們
把這種非流行、非古典、具實驗性質的樂風取名為New Age,它指的是一種「劃時代、新世
紀的音樂」。90年代的今天,New Age音樂呈現出了更多樣化的風貌。樂界已形成一股百家爭
鳴、各擁其妙的新勢力。正因如此,New Age不只是一個單純界定樂風區別的名詞,而是象
征著時代的演進、形而上精神內涵改良的世紀新風貌。
在這里還有個小典故,New Age 又指The Aquarian Age (寶瓶座時代),西方神秘學家
認為人類正進入寶瓶座時代,象徵了人類將從物質的追求過渡到自己內心的探索,雖然在物
質方面人類有人種、膚色、語言、宗教信仰等等的不同,但人類的心靈深處都有一個共通點。
正因為這一點,所有人都是同宗同源的,平等的。正如Secret Garden的主創羅夫蘭(Loveland)
所說: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座神秘園。你可以在這里尋求慰籍。當你一個人靜下心來聆聽《Song
From A Secret Garden》,就會知道此言不虛了。
New Age 音樂時常在我們的周圍響起,現在越來越多的廣告開始用New Age 作為背景
音樂;很多電視片也傾向於用新世紀作為自己的結尾曲;各大商場也發現,用新世紀代替原
先的流行音效果更好。如果再仔細尋找的話,就會發現原來這種音樂一直伴隨著我們的成長,
小時候喜歡看趙忠祥解說的《動物世界》,而對這片子的開始曲總是念念不忘,直到長大了才
發現原來這就是正宗的新世紀,曲子名叫《Westay》,可以在《The Future Sound Of World》
這張專輯中找到。
粗聽上去,新世紀音樂介於古典樂和輕音樂之間,但新世紀更富於變幻,因為她並不是
單指一個類別而是指一個范疇,她包括了幾乎所有不同以往,象徵著時代更替,詮釋精神內
涵之改良的音樂。因此,你會發現能被稱為新世紀的音樂是如此豐富,一切自然界的聲音都
可能出現在音樂中,所有種類的樂器在此一視同仁,其中的人聲更是豐富,從歌唱家到土著
樂手,一切都是那麼自然。就一般而言,新世紀還是有其特點的:
其一,新世紀音樂很少有強烈的節奏(但ENIGMA的音樂卻有很明顯的節奏),這點同饒
舌和搖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後兩者幾乎通篇就是各種打擊樂,除了節奏還是節奏。對於新
世紀而言,有了節奏就可能受限制。
其二,新世紀的旋律感常常很少。這點不同於流行樂,流行樂需要優美易記的旋律,以
便於讓每個人都能唱。有時候聽了好幾遍某首新世紀樂曲,還是記不住她的旋律,這便是新
世紀賦予大家極大想像空間的原因了。
其三,新世紀音樂總是避免使用刺耳與急促的聲音,因為這會增加音樂的壓力,從而破
壞聆聽者的感覺。
其四,新世紀音樂的基礎是是合音與和諧音,她摒棄了爵士和搖滾的發聲方式,因為這
會帶來不和諧與不悅耳的感覺。
⒎ 古典流行樂
Classical Pop是指帶古典響樂味道的流行曲,多用弦樂伴奏的歌曲都可列入此類,例如 The Beatles的 "Eleanorrigby"就是。澳洲樂隊 Crowded House的一些作品也可列入此類。如果說 Classical Pop,則是指經典的流行曲。
⒏ 民歌
民歌(Folk)原本是指每個民族的傳統歌曲,每個民族的先民都有他們自原始 /古代已有的歌曲,這些歌絕大部分都不知道誰是作者,而以口頭傳播,一傳十十傳百,一代傳一代的傳下去至今。不過今天我們所說的民歌(Folk),大都是指流行曲年代的民歌 (Folk),所指的是主要以木結他為伴奏樂器,以自然坦率方式歌唱,唱出大家純朴生活感受的那種歌曲。美國民歌手Woody Guthrie在五十年代的唱片可說是最早的民歌唱片錄音,所以普遍被認定是現代民歌 (Folk)的祖師。之後 Pete Seeger、The Weavers繼續推動這類音樂,六十年代越戰,反戰民歌手
❻ 尋找一部電影(求名字)
片名叫《宇宙》
CCTV10確實介紹過,但可能是翻譯片名出了問題,沒有查到叫《宇宙》的電影的相關信息。
❼ 求一部美國喜劇電影的名字
2008美國動作喜劇電影《In Bruges 殺手沒有假期》
美國喜劇影片《老友有錢》
美國喜劇電影*家有仙妻
[喜劇影片]美國派3處男有喜
更多到這里看看
http://video..com/v?ct=301989888&rn=20&pn=0&db=0&s=8&word=%C3%C0%B9%FA%CF%B2%BE%E7%B5%E7%D3%B0
最後安全》(1923年)
哈羅德·洛伊德是典型的精力充沛的美國人,為了讓女友相信自己是大城市裡事業最成功的人士,他什麼都肯做。至於冒著生命危險爬上高高鍾樓,吊在即將斷裂的時針上,只不過是這部以「蔑視死亡」為目的的經典鬧劇中無數令人愉快的瞬間之一。該片也是上榜電影中年代最早的一部。
《淘金記》(1925年)
流浪漢受在「淘金熱」的帶動決意采礦,最終卻落得只能吃皮鞋果腹的天地。這也是卓別林默片時代最瘋狂、最具創造性的傑作。
《將軍號》(1927年)
「膽小鬼」巴斯特·基頓人生有兩大至愛——女友和火車。為了兩者得兼,他不得不以身犯險。這部被公認為默片時代最偉大喜劇之一的影片絕不是什麼勵志愛情片。它透過完美的敘事與精彩的場面調度,反諷了所謂「英雄事跡」。在利用大型交通工具作為喜劇視覺「包袱」方面,影片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為未來包括成龍擅長的動作喜劇路線奠定了基礎。
《一夜風流》(1934年)
弗蘭克·卡普拉-羅伯特·里斯金組合為後世「神經喜劇」這一流派樹立了模板:荒唐、莽撞的富家小姐離家出走、老實巴交的悶包男主角不解風情,貌似無厘頭然而又明顯另有諷刺當下的玄機。看過影片的人倒不一定會被克拉克·蓋博和克勞黛特·科爾伯特逗笑,但一定深感親切,並且喜歡得要命。
《育嬰奇譚》(1938年)
一隻美洲豹「寶寶」、一塊恐龍骨化石,以及凱瑟琳·赫本與加里·格蘭特之間激情的化學反應,這些足以讓這部「神經喜劇」化腐朽為神奇。這對男女明星搭檔在《費城故事》里的表現也許更浪漫些,但在《育嬰奇譚》里肯定是最滑稽的。
《鴨羹》(1933年)
《歌聲儷影》(1935年)
《我的高德弗里》(1936年)
《春閨風月》(1937年)
《你逃我也逃》(1942年)
在波蘭淪陷期間與劇團成員一起同納粹官兵鬥智斗勇「社交女王」這一形象是卡洛爾·隆巴德最後的獻禮,也許還是她最傑出的銀幕形象。劉別謙執導並親自出演的這部電影高雅優美、非常人性、雅俗共賞,並且令人捧腹,開創了「高雅喜劇」這一流派。
《女友禮拜五》(1940年)
《脫線大王》(1940年)
《銀行妙探》(1940年)
《摩洛哥之路》(1942年)
《摩根河的奇跡》(1944年)
《賊博士》(1955年)
《曼哈頓的大人物》(1958年)
《熱情似火》(1959年)
《奇愛博士》(1964年)
庫布里克這部黑暗且高深莫測的諷刺電影,講的是狂熱好戰分子代表人物康格少校如何引發和末日的故事,彼得·塞勒斯在片中一人分飾三個有機會阻止轟炸行為、改變世界命運的角色——英國空軍將領、軟弱的美國傀儡總統,以及片名中所指的那名德國科學家。這部電影充分詮釋了何為「冷戰喜劇」的巔峰之作。
《黑夜怪槍》(1964年)
烏龍探長粉紅豹系列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最受大眾歡迎的偵探喜劇。作為該系列第一集,本片堪稱彼得·塞勒斯的獨角戲。
《公寓春光》(1960年)
《製作人》(1968年)
《風流醫生俏護士》(1970年)
被搬上電視熒屏一拍就是11季之後,也許人們已經很難想起羅伯特·奧特曼原先的大銀幕版本是多麼令人吃驚且具顛覆性了。影片龐大的演員陣容堪稱豪華,其挑戰權威的態度則如清風一般令人愉悅,而跟其他大多數直白的喜劇片相比,這部電影則更趨邊緣化。
《安妮·霍爾》(1977年)
從這時起,伍迪·艾倫正式與自己「早期的滑稽路線」告別。他精心打造了一部有關紐約神經質分子之間離奇愛情故事的電影。誰能想像一個有馬歇爾·麥克盧漢(媒介傳播學者)參演的故事竟能如此好玩?(當然,據說伍迪·艾倫構思那個在影院門口出現糾正喋喋不休的「演講者」錯誤的角色時,首選倒不是麥克盧漢,是費里尼不想去美國拍這么一段戲,布努埃爾也不願意,於是才請了麥克盧漢。)
《傻瓜大鬧科學城》(1973年)
《灼熱的馬鞍》(1974年)
《新科學怪人》(1974年)
《巨蟒和聖杯》(1979年)
《陽光小子》(1975年)
《動物屋》(1978年)
《上錯天堂投錯胎》(1978年)
《妙親家與俏冤家》(1979年)
《大笨蛋》(1979年)
《空前絕後滿天飛》(1980年)
提問:如果讓你把一個愛唱歌的修女、一個狂愛說話的瘦小白種女人、阿布杜·賈巴爾和飛行恐懼症組合在一起,你會得出什麼答案?回答:一部由萊斯利·尼爾森主演、如今滿大街「饅頭」都得叫它一聲「爺爺」的電影!
《一條名叫旺達的魚》(1988年)
英式鬧劇小品與美式粗劣笑話結合在一起反而產生了「升華」效果。提到以荒誕和意外為精髓的黑色喜劇,該片絕對是集大成之作。這部盜賊題材經-經-經-經典……喜-喜-喜-喜劇圍繞一夥搶劫犯以及一系列鉤心斗角與歪打正著展開,片中獨特的「義大利語」,你再也沒機會在別處聽到了!
《瘋狂高爾夫》(1980年)
《傻妹從軍》(1980年)
《金色年華》(1982年)
《你整我,我整你》(1983年)
《假期歷險記》(1983年)
《搖滾萬萬歲》(1984年)
《土撥鼠日》(1993年)
從荒謬開始發展到溫馨結束,比爾·默里飾演了一個尖酸刻薄的氣象預報員。
《謀殺綠腳趾》(1998年)
這部電影在混合黑色電影與神經喜劇元素的基礎上,加上了一名易怒的越戰老兵、幾個嚴重的懷疑論分子偵探,以及一起身份混淆的綁架案,科恩兄弟就這樣打造出了一部「老煙槍」版《梟巢喋血戰》。
《我為瑪麗狂》(1998年)
這部大大超值的「寶石」本質上只是一個簡單的愛情故事,一個令人討厭的傢伙(本·斯蒂勒)重遇中學情人(卡梅倫·迪亞斯)後展開追求攻勢。在此過程中,他在生理和心理上均吃盡苦頭,充分向我們演示了一個人的痛苦和恥辱到底可以變得多麼滑稽、好玩。
《王牌大賤諜》(1997年)
《青春年少》(1998年)
《愛犬大賽》(2000年)
《超級名模》(2001年)
《婚禮混混》(2005年)
《40歲的老處男》(2005年)
❽ 求部電影!不知道叫什麼了
《冒牌天神》第二部
還記得在上一集故事中,被布魯斯的「神力」弄得在直播節目上出盡了洋相的新聞主播埃文·巴克斯特嗎?如今他已經退出了新聞業,轉戰政壇了,並成功地競選成為國會中的議員。為了慶祝自己人生中的新身份,埃文帶著妻子瓊和三個兒子迪蘭、喬丹、賴安離開了布法羅,來到一個位於弗吉尼亞州、名叫亨茨維爾的小鎮上居住,以飽滿的情緒迎接全新的生活。埃文特別將自己的新家安置在了一個被群山環抱著的巨大別墅里,並開始著手准備他即將在國會中的第一個工作日了……於是,這位在心裡已經將自己當成一名政客的野心家向萬能的上帝進行禱告,他的願望是--改變世界。這個時候,埃文還不知道,上帝早已經為他未來的生活安排了一系列大計劃,責任重大,而且還有那麼點荒謬。
一定是自己的禱告得到了上帝的回應,埃文驚喜地發現自己竟然有幸受到國會中最有權力的議員朗的青睞,受邀參與到一個非常大的議案之中。由於埃文背後有著強大的團隊的支持,包括助手麗塔、參謀馬蒂以及實習醫師尤金,所以他對初來乍到就受到如此重用並沒有感到措手不及。即使埃文已經意識到越來越繁重的工作很可能讓他更加遠離已經被忽視了許久的家人,可是他總覺得來日方長,時間還有的是呢。對於目前的埃文來說,權力顯然比家人更重要,然而,自從上帝在他面前「顯靈」,他那以自我為中心的生活就完全被顛覆了。奇異的事件開始於不停 冒牌天神2海報地有包裹寄到埃文手裡,而裡面竟然都是一些遠古的工具,就在埃文覺得自己是不是快瘋了的時候,一個高個的陌生人突然來訪。他自稱上帝,給埃文下達了一個簡單卻很可笑的命令:用那些工具建造一艘方舟,以應付即將來臨的兇猛洪水。在三個孩子的幫助下,外加一本《傻瓜造舟指南》,甚至在聞訊趕來的動物們的幫助下,他竟然也完成了一艘壯觀的方舟!其間,他的鬍子和頭發就會瘋長,最後發展到他的整張臉都被毛發覆蓋著,在國會中鬧出無數笑話……埃文默默地為即將到來的洪水建造著方舟,冒著有可能失去曾經擁有的一切的危險。圍觀的人對他的行為沒辦法了解:這到底是一個男人因為中年危機而產生的臆症,還是那場只在《聖經》中有過記載的災難真的會降臨地球?
❾ 音樂有多少種類型
音樂分為以下類型:
Classical music:古典音樂
Pop music:流行音樂
Blues: 藍調歌曲,憂郁音樂
Rock & Roll: 搖滾樂
Jazz: 爵士樂
Orchestral music:管弦樂隊音樂
Contemporary music: 現代音樂
再具體話就是:
打擊樂 percussion
吹打樂 ensemble of wind and percussion instruments
吹奏樂;管樂 wind music / band music
合奏樂 part music
管弦樂 orchestral music
弦樂 stringed music
絲竹樂 sizhuyue,stringed and woodwind instruments
琴樂 keyboard music
軍樂 martial music
(9)普通人行為指南電影音樂擴展閱讀:
即曲風。曲風(歌曲風格、音樂曲風、流派)是指音樂作品在整體上呈現出的具有代表性的獨特面貌。即音樂類型。曲風同其它藝術風格類似,其通過歌曲表現出來的相對穩定、內在和深刻,能更為本質地反映出時代、民族或音樂家個人的思想觀念、審美理想、精神氣質等內在特性的外部印記。曲風的形成是時代、民族或音樂家在對音樂的理解和實現上超越了幼稚階段,擺脫了各種模式化的束縛,從而趨向或達到了成熟的標志。
trip-hop是英倫/歐洲跳舞音樂的一種,它的名字來源是「 trip+ hip hop"= trip-hop",因為它發源自英國的bristol,因此最早時稱作"bristolhip-hop".。由於把hip-hop(其實很多音樂都是架構在hip-hop上的。..不知啥是hip-hop的去看看跳街舞的人, 他們多半是用hip-hop音樂來跳的。)
參考資料: 音樂類型
❿ 愛電影的來~~
1.沉默的羔羊能把懸疑片做到奧斯卡最佳影片,所有的褒獎說話都顯得多餘。有人認為漢尼拔是影史上智商最高的連環殺人犯,你認為呢?
2.記憶碎片/凶心人一出從尾看到頭的影片,給你體驗另類的刺激。你看到影片的結尾卻正好是故事的開端。每一端的記憶都在解決一個懸念的同時引出一個更大的懸念,令人慾罷不能。當你看到影片的最後將所有懸念都揭開的時候,那種感覺是餘音繞梁,回味無窮。絕對對得起imdb26的排名。
3. 羅生門黑澤明,大師不愧為大師!這部片子嚴格來說已經不僅僅是一部懸疑片,影片涉及到對人性的探討。一件簡單的謀殺案在4個人的口中竟出現4個完全不同的版本!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私慾改變事實。到影片的最後也不知道到底哪個版本才是真的,或者全部版本都是假的。影片的結構是開放性的,即使結局也是一樣,樵夫到底是真心贖罪將嬰兒帶回家撫養還是將將嬰兒賣掉換錢呢?兩種結局可是天淵之別啊!我更傾向於將小孩賣掉,你認為呢?強烈推薦!4. 電鋸驚魂/恐懼斗室喜歡韓國反轉劇或者喜歡密室脫逃類游戲的朋友一定喜歡這部片。就為最後的結局就足以進入前十。當我看到saw在最後站起來的那一剎那,我能體會主角內心的無限絕望。2,3相對無1好。強烈推薦!注意:該片與德州電鋸殺人狂是不同的片子。
5. 蝴蝶效應又是一部需要大量用腦的片子。很多人將它看成是描寫精神病人的影片,是對影片的誤讀。影片中不斷的時空交錯令影片有點難明。影片的立意比較深。
6. 非常嫌疑犯/嫌疑慣犯號稱「看一次看不明,看兩次才理清思路,看三次才能發現他好」的影片。影片前半段很沉悶,但當你看到影片的結尾時,你會感嘆這個嫌疑犯真的很「非常」。
7. 搏擊會開始看的時候覺得這部片子很怪。邏輯很不連貫,但當看到畢彼得竟是主角的分裂人格時,很多問題都迎刃而解。主角的社會心理壓抑上升為一種人格的分裂,並做成自己都難以收拾的局面,相當可怕。
8七宗罪面對如此殘忍的連環殺手,最後連老婆也搭上的畢彼得是否會後悔當初為何不聽弗里曼的忠告呢?
9.致命ID一部不錯的精神病患者題材的電影。看片子的前半部分你會認為這只是一部落入俗套的變態殺手殺人影片。而且還錯漏百出。影片的轉折點是連環謀殺的每一個人竟都是病人的獨立的分裂人格開始,之後高潮迭起,結局也很出乎人們的意料。10.驚魂記/精神病患者說到懸疑片怎能不提到大名鼎鼎的希區柯克。我對他導演的片不是非常喜歡,但驚魂記作為60年代的黑白懸疑片,真的非常經典。它是精神分裂殺人狂懸疑片的開山之作。可以說當今大部分優秀的精神病殺人狂片子都有它的影子。希老不愧為緊張大師。如果不喜歡看黑白片,可以看99版的驚魂記,情節基本大同小異。
太晚了,沒時間打字回復,以上內容是復制的,希望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