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電影《一曲難忘》講述的是哪位著名音樂家的事跡 給力的加分哦
肖邦
㈡ 很早的一部恐怖片,跟宗教有關的,身上的人有奇異的符號,請問是什麼恐怖電影
聖痕
㈢ 有什麼電影是講音樂家的
1.
莫扎特傳
Amadeus
(1984)
2.
不朽真情
Immortal
Beloved
(1994)
3.靈魂歌王
Ray
(2004)
4.與歌同行
Walk
the
Line
(2005)
5.玫瑰人生
La
Môme
(2007)
6.關於Jimi
Hendrix的故事
Jimi
Hendrix
the
Complete
Story
7.閃亮的風采
Shine
(1996)
㈣ 為什麼電影綠皮書中的黑人音樂家那麼悲觀,為什麼黑人會被調侃
知道種族歧視嗎?身為黑人所受到的偏見,以及身為藝術家思想深邃的孤獨,使得唐在這個世界上幾乎沒有一處能夠安放心靈的凈土。
其實唐大可不必忍受這樣的待遇,他的音樂夥伴一語道破玄機:在北方,唐可以不用舟車勞頓,一場演出就可以拿到這里三倍的酬勞。
唐完全沒必要來南方,但是他還是固執地來了。
出於一個藝術家的執念,他想用行動來向所有富有的白人們闡述:黑人也可以擁有高學歷,也可以高貴優雅。
以一己之力對抗世俗觀念,很危險。
㈤ 電影『太空漫遊2011』那塊黑色石碑出現的時候那段恐怖的背景音樂是什麼意思!!
黑石黑色的方碑,安靜地漂浮在太空里,像極了宇宙的墓碑,然而它的寓意遠遠超越了死亡。貫穿全片的黑石,充滿了神秘的宗教意義。它在影片里總共出現了四次:猿人進化成人類之前一刻,月球之旅的結尾,飛向木星的「發現者號」和它擦身而過,垂死的大衛的床前。每次的出現,似乎都昭示文明的轉機。它從何來,到何去?它是自然的,還是人工的?若是人工的,那它的創造者是誰?我們,一概莫知。也許,庫布里克也不知道。這個神秘的造物在影片里是一個充滿宗教色彩的符號。它既能夠讓人想起聖經里摩西在西奈山頂從耶和華那裡領受的刻著「十誡」的石板;又能讓人想起供奉在猶太人的耶路撒冷聖殿里的黑色石頭。它是伊甸園智慧樹的果實,人類觸摸它的舉動,與亞當摘取智慧樹的果實如出一轍。它是文明的載體,智慧的傳承者。它是神的天啟,上帝的神喻。它神秘,靜默,詭異,也許它是真實存在的,是宇宙智慧生命留下的天書;也許它僅僅是幻覺,是人類潛意識里創造的「物的上帝」。不過,唯一能肯定的是,當手指觸碰到黑石那一刻,意味著飛躍、進化。黑石是蒙昧、衰老的墓碑,是文明、新生的搖籃。也許它是庫布里克表達自己對人類文明歷史的一個媒介,也許它象徵那些引起歷史翻天覆地變化的觸機——那些被稱做「歷史進程的必然」的偶然事件。有誰知道呢?黑石象徵寓意的模糊性,往往讓我們望而卻步,冥思苦想
載有鮑曼的飛艇(精子),進入黑石(陰戶),穿過時光隧道(陰道),到達神秘房間(子宮),迅速變老(十月懷胎),再次見到黑石(從產道出去),變成星孩(誕生)。
至於其他細節(多次看到年老的自己,進餐,打碎杯子等),
真的很難理解或者說有很多理解方式,當然也不排除僅僅是毫無意義的故弄玄虛而已。
㈥ 中世紀宗教音樂的發展提綱
當大家在電影院里享受著外國大片中那優美恢宏的音樂時,我們是否會想到今天流行世界的音樂與基督教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呢?早期基督徒唱贊美詩是以吟唱方式,後來隨著外邦文化的加入出現配以音樂的贊美詩,但也只是用一種簡單的節奏來唱,沒有和聲和伴奏,這種音樂節拍自由,旋律寧靜脫俗,無雜欲和刻意地誇張,全面而深邃地表達了宗教的情感,其代表作如格列高利聖詠。
但在沒有樂譜的歲月里,音樂的流傳只能靠口傳心授的方式艱難地延續。為了聖樂的傳播,教會的教士們為記錄音樂不斷地發明和改進。據傳羅馬教堂最先使用的記譜法是「紐姆記譜法」,這種記譜法簡單實用,但卻無法明確音符的准確高度。到公元11世紀初,義大利修士圭多·達雷佐把紐姆符號擺放在4根平行線上,從而明確了音高,後來他創作了一首《聖約翰頌歌》,「這首歌開始時的歌詞是這樣的:『Utqueant laxis,Resonare fibris,Mira gestorum,Famuli tuorum,Solve polluti,Labii reatum.』(『好叫你的僕人高歌你的奇妙作為,把罪從他們被玷污的嘴唇除去。』)然後他取了歌詞每一行的第一個音節——Ut,Re,Mi,Fa,Sol,La——把它們分配給八度音階中的六個音。……後來Ut轉為Do」[1],後來人們就根據這種音序制定了通用至今的音階。四線的紐姆記譜法雖然明確了音高,但並不能把音樂的節奏表明出來,在演唱單音聖歌時還不明顯,但在復音音樂出現後,就需要有精確的定量記譜才能准確對位。公元13世紀,科倫聖約翰教堂修士弗蘭克著《定量歌曲藝術》一書,首創了「定量記譜」(即表明音的長短的記譜法),固定了音樂的時值,明確了節奏。音樂記譜法的發明和改進使歷史上無數音樂大師的作品得以保存和流傳,使我們今天仍然可以欣賞到貝多芬、莫扎特、巴赫等等偉大音樂家的絕世作品。
格列高利聖詠雖然是一部音樂聖典,不過仍然是一種單音音樂。到公元9世紀,法國一些教會音樂家嘗試以格里高利聖詠的曲調為基礎,在其下方再配上一個平行純四度或五度的聲部進行,這不是一種簡單的變化,它是把格里高利聖詠的單音音樂演變成了復音音樂。這種平行復音音樂形式被稱作「奧爾干農」。 奧爾干農復調手法簡單,音響自然協和、清純透明、不飾雕琢、渾然天成。此後,在教會音樂家的不斷改進下,至公元13世紀,復音音樂在基督教音樂中開始得到廣泛使用。公元13世紀後期,復音音樂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在奧爾干農的基礎上出現了多聲部音樂。多聲部音樂的誕生,使人類真正體會到音樂的優美和神聖,同時也將西方音樂與其他文明的音樂區分開了。當我們享受復調音樂的美妙時,可曾想到一千多年來的基督教修士們為此所做的卓越貢獻呢?
[1] 《基督教為我們作了些什麼?》,第41頁。
㈦ 有個電視台的節目,好像叫電影藏秘什麼的,根據電影解密一些歷史上著名的音樂家,如勃拉姆斯,哪有下載啊
電影藏密
http://video..com/v?word=%B5%E7%D3%B0%B2%D8%C3%DC&ct=301989888&pn=0&db=0&s=1
《電影藏密》是一檔大型紀實欣賞類電視欄目,節目以追尋電影角色原型的身影,對比歷史事件的真實影像,以記錄,重述,解構,傳奇為欄目特色,與您一起探尋光影世界裡蘊藏的那些鮮為人知的秘密。
㈧ 求幾部關於音樂家的電影。
《翠提春曉》The
Great
Waltz(1938)
導演:
朱利恩·杜維威爾
Julien
Duvivier
維克多·弗萊明
Victor
Fleming
...
主演:
路易絲·賴納
Luise
Rainer
Fernand
Gravey
Miliza
Korjus
...
青年時代的斯特勞斯酷愛音樂,卻因上班寫曲被開除。在女友波蒂的鼓勵下,他嘗試在咖啡館演奏自己創作的作品。後來他結識了譽滿維也納的女歌星卡拉,並在卡拉愛的影響下,寫出了著名的《維也納森林》和《只有你》。波蒂出於妒忌,持槍來到劇院,但卻被卡拉的歌聲和斯特勞斯的音樂所感動,她才猛然醒悟到卡拉才是斯特勞斯的知音,於是主動找到卡拉,表示願意成全他們。卡拉被波蒂的品德所感動,毅然告別斯特勞斯,孤獨地乘船沿多瑙河而去。
本片獲第11屆奧斯卡(1938)最佳攝影獎。約瑟夫.魯頓伯格在本片中以高超的攝影技巧,將許多動人的場面拍得美不勝收。
本片是關於奧地利作曲家——「華爾茲王」約翰·施特勞斯的音樂傳記片。主要介紹了施特勞斯因酷愛音樂而被解僱後專門從事華爾茲舞曲的創作,他的舞曲得到古典派的蔑視,但同時也得到平民的歡迎,及有關他與妻子波蒂和皇家歌劇院卡拉·唐納之間的三角關系。青年時代的斯特勞斯酷愛音樂,卻因上班寫曲被開除。在女友波蒂的鼓勵下,他嘗試在咖啡館演奏自己創作的作品。後來他結識了譽滿維也納的女歌星卡拉,並在卡拉愛的影響下,寫出了著名的《維也納森林》和《只有你》。波蒂出於妒忌,持槍來到劇院,但卻被卡拉的歌聲和斯特勞斯的音樂所感動,她才猛然醒悟到卡拉才是斯特勞斯的知音,於是主動找到卡拉,表示願意成全他們。卡拉被波蒂的品德所感動,毅然告別斯特勞斯,孤獨地乘船沿多瑙河而去。
《貝多芬傳》
《一曲難忘》肖邦和李斯特同時彈奏,背對背,還各騰出一隻手來握手,簡直太酷了
《她比煙花更寂寞》
英國大提琴家——杜普雷
《馬勒傳》
紀錄片《肖斯塔科維其反戰交響曲》
㈨ 請推薦幾部關於音樂家的電影~
1.《莫扎特傳》,人物傳記片的頂峰之作,轟動世界的第一流的視聽享受音樂片,深刻洞悉人性的經典之作。我喜歡莫扎特的音樂,而且非常非常喜歡這部電影,不斷響起莫扎特的曲子,台詞,劇情,演員的演技,天哪!一定要看!
http://ke..com/view/471709.htm
2.《貝多芬傳》又名《永恆的愛人Immortal Beloved》,加里奧德曼主演,演技派啊。也不錯http://ke..com/view/457847.htm
3.《復制貝多芬》,這個只講了貝多芬將近晚年的一段跟愛情有關的事(他的一個學生),其中貝多芬在劇院指揮第九交響樂那段不錯(個人看法)。當然裡面有很多貝多芬的曲子!
4.《海上鋼琴師》,與以上不同,這大概是一個虛構的故事,主要去看動人的故事,傳記型,出生-》傳奇的經歷-》死亡... 我非常欣賞導演對他音樂天賦以及人格的刻畫!
㈩ 電影 音樂家
拉字至上 The L Word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397345/?i=0 這里有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