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坐在座位上看到舞台處台口處中心點位置處及設計視點。
Ⅱ 視聽語言名詞解釋 <電影視點>
視聽語言的概念
完整概念——1、是一種思維方式,作為電影反映生活的藝術方法之一;形象思維的方法;(文字、對白、旁白等形式不能擺脫的問題)2、作為電影的基本結構手段、敘事方式、鏡頭、分鏡頭、場面段落的安排和組合;3、作為電影剪輯的集體技巧和方法:電影視聽語言課主要研究——思維方法;創作方法;基本語言;(鏡頭內部運動、鏡頭分切、鏡頭組合、聲畫關系)。
Ⅲ 拉片分析中的「視點」是什麼意思請舉例說明
視點就是聚焦者感知事件時所處的角度和位置。這里是詳細的說明:
http://wenku..com/link?url=gctBIV-UspeYJF1MG3BhQZEc4s7__lVTiwYnm
Ⅳ 電影裡面視點縫合是什麼
就是從主觀視點到客觀視點進行轉換,有意識地引導觀眾進入劇情。
比如先給人物一個鏡頭表示他正在看畫框外的某個東西,下一個鏡頭就是他看到的畫面,在這過程中完成了視點的轉換,觀眾有了一種代入感。就是視點縫合。
Ⅳ 電影的拍攝視角是什麼
鏡頭焦距10mm 16mm 25mm 50mm 75mm 100mm 150mm 視角98° 65 ° 45° 23° 14° 12 ° 8° 人雙眼視角170,集中視角為45°相當攝象機25mm 鏡頭。 視角大小決定兩個因素:鏡頭焦距,成像面積,以上數據是對角線為2/3英寸成像面積的攝象機的視角和焦距的對應關系。
Ⅵ 在電影中,最不可避免的一種敘述視點是
我感覺是人物的內心活動
我感覺一部電影不論是什麼類型的,哪怕導演和演員再爛,都要表現人物的內心活動,恐怖片,要顯示的恐懼,該演啥就是啥,
Ⅶ 電影中常用什麼視點和什麼角度
15種拍攝電影常用的鏡頭
按景別分:
特寫(包括超特寫):為了使觀眾注意到人物面部表情或者其他特徵。
中景:一般為半身像,為了體現人物正在進行的動作,比如使用某個物品,或人物肢體語言很重要。
遠景(包括超遠景):為了表現所有環境或表現人物的渺小,烘托氛圍等等。
視點鏡頭(POV):拍攝畫面為角色的視角,為了使觀眾身臨其境感同身受。類似於第一視角的FPS游戲畫面。
按人物數量分:
單人鏡頭(solo)
雙人鏡頭
三人鏡頭
依此類推
按鏡頭角度分:
平視鏡頭(eye level):拍攝畫面保持水平,一般不影響畫面中的人物關系
仰角鏡頭:畫面仰視,為了表現角色形象高大或佔主導地位。這里的仰角鏡頭不一定指的是鏡頭是向上拍的,有時候也指的是畫面中各個人物在空間位置上的關系。例如一個向下俯拍的鏡頭,但是畫面中主體的空間位置要高於次要人物的空間位置,那麼這個鏡頭也可以算是用來表現主角的高大。
俯視鏡頭(頂視鏡頭/鳥瞰/航拍):為了表現角色的弱小或展示所有環境。
斜角鏡頭:拍攝畫面傾斜,為了使觀眾注意到畫面的不平衡,表現某種意義的失調。具體情況需要具體分析。
過肩鏡頭:拍攝畫面在角色肩膀水平之上,一般表現拍攝鏡頭是處於一個旁觀者的視角。最常見的就是兩個人面對面對話,這種時候經常採用過肩鏡頭。
跟隨鏡頭:平移,鏡頭向左或向右移動。跟隨主體移動。
搖臂鏡頭:鏡頭向上或者向下移動。
滑軌鏡頭:鏡頭向前或者向後移動。
變焦鏡頭:畫面空間不變,只是畫面拉近或拉遠。
無規則運動鏡頭:鏡頭圍繞一個主體不定向運動,一般可以增強畫面的運動感,使畫面更有張力,缺點是畫面看起來有些混亂。例如《諜影重重》系列裡面的動作戲就是無規則的運動鏡頭。
360°環拍:展示角色的同時,也全方位展示了環境。
Ⅷ 影視藝術中常說的主觀視點是一個誰的觀點
影視藝術中常說的「主觀視點」,指的是誰的視點(劇中人物)
Ⅸ 電影的視角和角度分別是什麼,還有視點,之間有什麼區別
1、無所不知的觀點:
它是小說創作中常見的一種敘事形式。一般用第三人稱。敘述者沒有固定的視角,像一個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上帝,看到了一切。簡而言之,敘述者知道的比作品中的人物知道的要多。
2、有限的角度來看:
有限視角分為內部視角和外部視角。內在視角意味著敘述者和角色知道的一樣多。敘述者只運用人物的感官和意識,從視覺、聽覺和感覺的角度來傳達一切。
外部視角意味著敘述者不僅沒有完全意識到他所講述的一切,甚至還不如所有的人物。他像是一個對內部消息一無所知的人。
他只是從人物的背後敘述人物的行為和語言,而不能解釋和解釋人物身上所有隱藏的和不隱藏的東西。
(9)電影中的視點是什麼擴展閱讀:
至於無所不知的觀點,韋勒克和沃倫在《文學原理》中說:「他可以用第三人稱寫作,是一個『無所不知』的作家。這無疑是傳統的、「自然的」敘事模式。
作者出現在他的作品旁邊,就像演講者帶著幻燈片或紀錄片一樣。」這種「解釋」可以超越一切,他知道任何地方發生的一切,甚至是同時發生的幾件事。在這種情況下,讀者只是被動地接受故事並講述它。
Ⅹ 為什麼電影中的視點那麼重要——以[喜劇之王]為例
[喜劇之王]算是看過遍數能排在前三的影片了,各種橋段爛熟於心,越看越覺得好,有時候一部優秀的通俗喜劇能做到的可能比一部文藝片要多很多。在這部影片中,周星馳的視點被貫穿下來,成了塑造張柏芝這個人物形象以及二人感情順理成章的最關鍵手法。
二人碰面之前,基本上先交代了周星馳的狀態,落魄跑龍套的,街坊社區管乒乓球拍神馬的。張柏芝則是坐台小姐,學不成清純女學生,事業遇瓶頸。
好,第一次碰面是學演技,結果張把周打了,原因是不喜歡被叫「出來賣」的,注意,小伏筆。
後來吃芥末好使,又來交錢學,上課前這段有明顯的視點鏡頭。
先鋪墊幽默一下
更衣前向外看被看到的畫面:叼煙脖子搖呼啦圈,笑,和孩子們一起玩,約等於,天真爛漫活潑可愛率真無邪反打,加強看到的畫面的反饋再次看到的畫面,由中景變近景,加強一下第二個反打,強調看到的張的形象對觀看者進一步的影響手裡的衣服,很low去挑選領帶等,變得人五人六一點,張柏芝變得無論對周星馳還是觀眾都開始重要起來好,這是第一次明顯的以視點為主的鏡頭,我們現在認同於周星馳的視線,也認同於他看到的畫面和讀解出來的信息,張柏芝已經跳出了符號,成為一個有真我存在感的人。
之後,教課,好,幾個閃回交代不堪回首的過去,好,又是鋪墊。
第二次明顯的視點鏡頭是兩個人一夜情後。
跑出來看看到的全景,素顏的張又清純又性感......反打,往回退了一步,繼續看,不,是偷看美翻了一個鏡頭,從人家臉,依次掃過身體,大腿和腳這一個鏡頭,如果女性主義神馬的,一定會認為是攝影機代表男性視點對女性視覺強暴了.....反打,變特寫,有點幸福的笑,誰都能看出剛才的美,也就知道周的心理了打電話問價錢,怕有的人實在看不出電影語言說的話,特意再說一遍:「我敢說是極品的素質」好,這一系列的視點鏡頭已經完全把張柏芝的形象改變了,不管觀眾是男是女,想必沒有認為她不好的了。
所以,後面的這段才順理成章,既扭轉了張的形象,也把二人的關系由別別扭扭的金錢關繫上升為感情。換句話說,這樣的女的誰不想養呢,是個人都想養吧,而聽了這句話的女的哪個不會感動呢,幾乎都會感動吧。
再後來,僅用一場戲就搞定了兩個人的關系轉變,就是,你上次說養我是不是真的啊,是啊,等著你呢。
影片中的感情這條線多麼讓人有認同感,其實也就是三四場戲的事兒,就是視點鏡頭的功勞。這部影片除了感情其他時候還幹了n多事兒,還要負責搞笑還要負責抒發情懷,僅僅抽出一小部分力量就把感情說圓了,反觀好多愛情片,從頭到尾就是說一件事,可到最後我們也不覺得他倆愛上了。有時候男的只是覺得女的美就愛上其實是很正常的,問題是,你得讓我們看到,看到男主或女主看到的,認同感也就從這裡面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