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超驗駭客的幕後花絮
電影的原始概念由克里斯托弗·諾蘭提出的。據製作人丹·密茨先生介紹:「影片的靈感來源於康德的超驗主義,而片名《超驗駭客》也是由此而來。」 未來學家雷·庫茲韋爾則認為人工智慧會在2045年達到技術「超驗駭客」,但人類會藉助人工智慧獲得「永生」——本片的導演瓦利·菲斯特正是看到這樣的爭論,才有了拍攝這部影片的想法。 曾憑借《盜夢空間》捧得過奧斯卡小金人的諾蘭御用攝影指導瓦利為本片掌鏡。該片是導演瓦利·菲斯特的處女作,這部電影也是他與老師克里斯托弗諾蘭的再次合作。 影片還集結了《盜夢空間》《蝙蝠俠三部曲》的原班製作團隊,是《黑客帝國》和《人鬼情未了》的合集。 《超驗駭客》的IMAX 3D版本是經由IMAX DMR(數字原底翻版技術)轉制而來的。
⑵ 那些年科幻電影里的黑科技有哪些成為了現實
電影中的2001與現實中的1969
無論是光怪陸離的的星際穿越,還是頹垣敗井的廢土世界,科幻電影架空的時空,一直在努力營造距離感和割裂感拉長時間維度,將觀眾迅速帶入科幻世界。不過,正如火爆的《頭號玩家》,科幻電影的最大價值在於天馬行空描繪出可以跨越銀幕的硬核科幻,人工智慧,作為硬科幻電影的寵兒,充當了填補觀眾探尋未來意義心理溝壑的潤滑劑。
自1965年正式提出人工智慧算起,50多年,AI在好萊塢電影和現實中都取得了長足進步。尤其是大銀幕上,以夢工廠為代表的電影製作公司,塑造了無數出神入化的AI形象,成為普羅大眾對科技崇拜的源泉所在,滿足了人類對未知生活方式的嚮往。
一定程度上,科幻電影也成為科技行業的啟蒙者,行動電話之父馬丁庫帕就承認,他發明第一台行動電話正是受了《星際迷航》中「通訊器」(communicator)的啟發。正如迪斯尼動畫電影中,總會有一個捧哏的話嘮動物角色,人工智慧機器人也是科幻電影的標配。伴隨著電影塑造的經典AI根深蒂固形象,人工智慧被視為下一個從銀幕上走出來的科技。
《星際迷航》中的通訊器
電影2001年:人工智慧飛船邁向木星
現實1969年:登月飛船算力不如手機
1968年一部被譽為「「現代科幻電影技術的里程碑」的電影橫空出世,這就是《2001漫遊太空》,電影將未來鎖定在了33年後的2001年,「發現一號」太空飛船向木星進發執行太空任務。除了飛行員和宇航員,還有一台具有人工智慧、掌控飛船的電腦哈爾9000,哈爾9000被設定為一個永遠不需要關機,從不出錯的人工智慧形象,它可以用自然語言溝通,帶有人類情感和趨利避害的生物屬性。
哈爾9000(圖片引自網路)
哈爾的聲音溫和友善,讓人產生發自內心的暖意,在茫茫太空孤獨旅行,它也成為了人類最好的交流夥伴。
影片大篇幅展示了2001年人工智慧哈爾與人類的互動,比如與鮑曼下國際象棋並輕松贏了對方。它可以毫無障礙的理解人類的語言和情感,甚至能夠在人類躲著自己談話的時候,讀出唇語。在得知自己會被強行關機之後,哈爾還能夠作出先發制人的反應。最終,在殺死三位宇航員之後,哈爾被男主拔出了記憶板。
哈爾與人類下國際象棋(圖片引自網路)
這部電影展現了人們對2001年的暢想,盡管我們距離「未來」已經過去17年,人類仍未實現隨心所欲的漫遊太空,但當時一些接近想像力巔峰的預測已經實現。比如電影出現的iPad、視頻通話的雛型已經普遍使用,甚至iPod的名字都源於電影維修小飛船的名字Pod。
視頻通話(圖片引自網路)
電影中iPad的原型(圖片引自網路)
而哈爾作為人工智慧的雛型也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包括Siri在內的現有語音助手都是對哈爾的一脈相承。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在上映幾個月後,阿波羅11號登陸月球;26年以後的1997年,IBM深藍超級計算機打敗世界排名第一的國際象棋選手加里卡斯帕羅夫,讓深埋電影中的隱喻變為現實。
NASA登月導航計算機算力綜合不如手機(圖片引自NASA)
《2001漫遊太空》寄託了人類開拓星球的思潮,但1968年的現實是,即便登月用的導航計算機主頻也只有2.048MHz,所有登月電腦的性能加起來都不如現在一部手機的運算能力,更不用談人工智慧所需要的強大算力和海量數據的支撐。
80年代到90年代的很多電影很少有揉入硬科幻的人工智慧形象展現,無論是斯皮爾伯格的《人工智慧》還是《機械公敵》、《月球》、《銀河系漫遊指南》AI 機器人 Marvin,電影更多的是披著科幻外衣去對人性復雜的探討,鮮有以科技或科學猜想推動情節。
電影《人工智慧》(圖片引自網路)
集中在2013年到2014年上映的幾部電影,開始繼續從硬科幻的角度探討人工智慧,與此前天馬行空的機器人相比,這些人工智慧形象更加超前,但也更加接近現實。
電影中的2025與現實中的2016
電影2025年:手機女友成為現實
現實2016年:語音識別與人類打平
《星際穿越》大量展示了蟲洞、黑洞、多維空間以及廣袤的星際旅行場景,諾蘭導演甚至邀請到了天體物理領域的頂尖大牛基普索恩擔任影片的科學顧問,保證了影片科幻屬性足夠硬。TARS作為智能機器人的出現帶給觀眾很多亮眼之處。
《星際穿越》中的智能機器人(圖片引自互聯網)
在電影中,TARS會說話能思考,甚至能夠麻溜利索的變形在滔天巨浪撲來之前拯救安妮海瑟薇。在解密引力之謎甚至在五維空間里,TARS都以恪盡職守的高級助理形象出現,高效完成任務指令,可以說缺少TARS,人類的智慧無法完成這項艱巨的太空任務。而重建TARS時,那個幽默度的橋段讓冰冷的機器形象多了一份人性。
《星際穿越》中的智能機器人(圖片引自互聯網)
觀眾偏愛TARS,更多在於,相比於無所不能的機器人,TARS沒有被設定為擬人形象,不銹鋼拼接起來的外觀更符合人類世界設定下的工業產品,與現實更接近。
而約翰尼德普在《超驗駭客》的人工智慧突破就顯得驚世駭俗,你能想像有一天你的軀體死去精神意識卻被保留在互聯網上,而且可以無所不能,《超驗駭客》打造的一流的科幻概念超越了很多硬科幻設定的范疇,將我們能想像到的人工智慧進一步升級,以去實體化的虛擬形態存在。
電影《超驗駭客》(圖片引自互聯網)
在電影中,生化形態的人工智慧高概念讓德普無所不能,與此同時去中心化的生存方式讓他無處不在,如同正在火熱的區塊鏈,這種繁衍形態讓傳統勢力很難通過拔電源將其消滅。
電影《超驗駭客》(圖片引自互聯網)
如果說《星際穿越》和《超驗駭客》還距離我們認為的人工智慧太遠,電影《Her》所打造的智能環境簡直是死宅單身狗的天堂。故事發生在17年以後的2025年,內向宅男西奧多托姆布里遭遇分手後,尋求一款叫做OS1的智能操作系統聊以慰藉,操作系統化身為一名叫做薩曼莎的「女性」(斯嘉麗約翰遜聲),她風趣幽默又善解人意,她學習和進化的速度讓西奧多感到不可思議,甚至能夠幫助以寫情書為本職工作的男主檢查拼寫和語法。
電影《Her》(圖片引自網路)
薩曼莎脫胎於類似蘋果HomePod/亞馬遜Echo這樣的智能音響,以機器人女友的形象對外展示,並以卡片機的終端對外銷售。OS1所代表的人工智慧比17年前的智能音響有了長足的進步,它所有的交互通過自然語言完成,背後有一套完成的養成邏輯,依靠語音、圖像識別和神經網路演算法,能夠與用戶溝通迅速成長,並依靠與數千名用戶「談戀愛」不斷進化,達成完美情侶,可以說這一形象幾乎滿足了人類對未來智能伴侶的所有想像。無疑,在眾多人工智慧形象中,OS1更接近我們真實生活。
OS1幫助男主檢查語法和錯別字(圖片引自網路)
值得一提的是,法國計算機科學家 Pierre 受電影中 AI 作音樂的啟發,研製了一款先進的能作曲的 AI —— Avia,不僅所作曲子出了專輯,應用到重要慶典、NVIDIA GTC 2017中,而且 Avia 還成了國際作曲家。
OS1的終端形態更像目前的智能手機(圖片引自網路)
這是觀眾的反饋,同時也有這足夠牢固的現實基礎。OS1有著足夠強大的演算法和硬體配套,與現實生活中的智能音箱相同的交互邏輯和演化路線,增強了用戶的認同感。
從亞馬遜Echo到OS1還有17年的路要走。
單拿語音識別來說,從1952年貝爾實驗室研製了第一個可十個英文數字的特定人語音增強系統一Audry系統,到2016年微軟發表論文稱語音識別上的技術已經高於專業的人工速記員,達到了與人類同等交流對話的水平,中間走了64年。這背後涉及到的卷積神經網路及LSTM神經網路,以及自由格人機界面聽覺訓練雖非易事,但我們有理由相信17年以後的Echo就是OS1的原型機。
從2001年走到2025年,科幻電影所塑造的人工智慧形象愈發保守,好萊塢電影開始通過與現實接軌的方式應對觀眾的審美疲勞。對應到現實世界,人類的人工智慧則來到了一個集中爆發的階段。在看過了無數個哈爾、Marvin、TARS之後,我們也正在按照電影中的酷炫思路打造活生生的人工智慧。
比如AlphaGo,它是第一個擊敗人類職業圍棋選手、第一個戰勝圍棋世界冠軍的人工智慧程序,和IBM的深藍超級電腦有著同樣舉足輕重的意義,意味著人工智慧的時代從電影銀幕走到現實中來。
人工智慧對弈圍棋(圖片引自谷歌)
Google的AI法寶還不止有AlphaGo,引入NMT神經網路的Google翻譯、會主動管理照片的Google Photo、像OS1跟你聊天的Google Allo、語音助手Google Assistant以及更幫你看到東西的Google Lens都是Google組裝一款超級人工智慧終端的模塊化產品。
而這一切模塊化產品都可以組裝在一款智能手機上,尤其是5G網路帶來的速度和數據支撐,被認為是人工智慧最終爆發增長的終端。隨著移動設備的增加,數據也逐漸海量,尤其是5G時代,大數據的支撐,讓人工智慧有了爆發基礎。
手機中Siri曾經被視為人工智慧在現實中的形象,但爛尾的效果最終讓Siri成為眾人調侃的形象,甚至對消費者對人工智慧產生了負面影響,據一份2016年的調查顯示,只有3%的用戶在公共場合使用過Siri,如此尷尬的數據以至於最後庫克不得不連夜從Google挖人。
手機人工智慧初探
4月4日,蘋果公司宣布,前一天離職的谷歌前搜索兼AI高級副總裁John Giannandrea(約翰詹南德雷)加入蘋果,擔任「機器學習及人工智慧戰略」總負責人,成為蘋果第16位核心管理層高管,直接向CEO庫克匯報。急切的挖人舉動讓蘋果的AI焦慮一覽無遺。
吾家有AI初長成 Jovi初探銀幕夢想
除了蘋果,趕赴人工智慧這波浪潮的手機公司大有所在,並開始為人工智慧打造形象,這裡面還包括打造AI品牌Jovi的vivo,Jovi和哈爾、TARS、Alexa一樣,是駐留在智能手機中的人工智慧。
現在Jovi雖然只是探索AI的第一階段,但卻為人工智慧提供了很好的演化路徑。背靠驍龍AIE(人工智慧引擎),以驍龍神經處理引擎(NPE)軟體框架和神經網路(NN)庫為介面的異構計算方案。其具有廣泛接納性的邏輯,極高的兼容性,精準而龐大的計算力,成為了Jovi AI的推動力,並為消費者量身打造實現智能場景應用的vivo X21手機。
vivo打造的人工智慧想像Jovi
功能上Jovi 助理擁有系統全局級的智慧識屏功能,可以讓用戶的所有操作節點智能化,替代繁瑣重復甚至需要思考的操作,讓我們可以高效管理生活和工作事物。比如在界面中長按一段文字即可觸發識屏功能,該功能會快速識別並智能提取用戶長按的文字信息,然後用戶就可以就此信息進行快速查閱/擴展及相關操作。
Jovi人工智慧
AI應用到相機,Jovi則可以自動識別你的膚質、膚色、性別、年齡,並且會學習你的使用習慣,在你每次自拍的時候為你選擇一種最適合的美顏效果。回望2001年的哈爾,Jovi正在替代它的角色,只不過不是在宇宙飛船,而是一個普通人的生活起居,你定了車票、機票,它會提醒你時間、目的地天氣和機場路況;你上網購買了快遞,它會告訴你快遞單號是多少並一鍵幫你快速查詢物流;如果你喜歡看球賽,它會幫你跟蹤歐冠和NBA賽事;它能在你出行前,為你安排行程。
Jovi人工智慧
我們可能習慣了手機作為一個冰冷的連通機器,但Jovi賦予了機器血肉,Jovi能夠不斷地學習,就像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夥伴一樣,認識越久就越懂你的需求,隨時給你最好的生活建議,並打理好了生活的一切。
未來,你和手機不再是簡單的交互,而是養成關系,Jovi所代表的人工智慧可以被養成高效貼心的商務管家,也可以被養成為體貼入微的女友。它不會隨著你更換設備而丟失,正如《超驗駭客》中的德普一樣,跟隨互聯網隨遇而安。現在Jovi所代表的手機人工智慧,正在朝《Her》中的2025年走去。
盡管霍金臨終前曾警告人類要警惕人工智慧,但他仍然承認「創造AI的成功可能是我們人類文明歷史上最大的事件,我們生活的每一方面都會因為人工智慧改變。」
我們會在「綠洲」里匯聚,還是在2049相遇
時間隨著電影往前走,在《銀翼殺手2049》中的2049年,城市已經失控並崩潰。虛擬人工智慧喬伊成為復制人K慰藉的對象,在2049年依靠全息投影投射成像的虛擬人可以隨意出售,除了沒有實體,她已經完全和人類無異,情商智商超高也更為體貼,成為不少宅男傾慕的對象。
電影(銀翼殺手2049)中的虛擬投射人工智慧(圖片引自網路)
作為一款成熟的人工智慧產品,我們在電影里見證了喬伊從機械裝置投影到投影設備移動化全新升級的過程。盡管很多人認為復制人是鬼扯,但這個投射裝置的升級讓不少人認為在2049年更容易實現。距離2049還有21年,依靠現有的人工智慧基礎,我們相信喬伊真的有可能在2049年從銀幕走出來與我們相遇。
可移動版喬伊(圖片引自網路)
無獨有偶,斯皮爾伯格在《頭號玩家》中也將2045年設定為世界崩潰的邊緣,眼花繚亂的VR世界讓快要涼了的VR廠商起死回生,終於有了用例可以背書。人工智慧也好,VR也好,都是科技高速發展的終極產物,或許那天世界依舊運轉良好,我們和朋友在「綠洲」里相聚,回家在2049里纏綿。
藝術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科幻電影則完全源於天馬行空的想像,科幻與現實看似兩條平行的世界,我們深信二者的時間線和想像力最終會因為不懈努力在未來交匯在一起,這一天我想並不遙遠。
⑶ 如何評價電影《超驗駭客》
難見德普
很難讓人相信《超驗駭客》是約翰尼·德普的作品,因為其在電影中平庸至極的表現,讓任何一位能稱之為演員的人幾乎都可以勝任這一角色,若說《獨行俠》中的德普其魅力尚一絲尚存,那麼《超驗駭客》里德普的只能用「行屍走肉」來形容。
這部電影除了擁有一個不錯的超前人工智慧故事概念之外,幾乎一無是處,《超驗駭客》予我的感覺更像是《黑客帝國》與《盜夢空間》的綜合,但可惜的是電影既沒有《黑客帝國》革命性的哲學思想,又不具備《盜夢空間》嚴絲合縫邏輯的嚴謹性,漏斗百出且沉重乏味的劇情,使約翰尼·德普這位以獨特的另類幽默著稱的影帝級人物都盡失光芒,其在電影中的表現,幾乎很難讓人相信這就是那個在《加勒比海盜》中亦正亦邪獨領風騷的傑克船長,《超驗駭客》中他的表現既無高潮又絲毫不懼哪怕一絲的「德普式魅力」,在這般平庸毫無生氣的劇情中,電影還以過多的鏡頭寄希望討論人工智慧與人性之間的辯證思維,觀眾買票是來看科幻電影的,而不是來上哲學課的,這樣的情節或許能暗合某些文青者的胃口,但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這是一部非常適合「睡覺」的電影,沃利•菲斯特這位諾蘭的御用攝影師的處女作,用一個不錯的劇本和德普證明了一個好的攝影師並不一定就能成為一個好的導演,還是老老實實的回去扛攝影機吧。
每一部電影都有上映的權利,這本無可厚非,但一場偽3D特供中國的圈錢局卻是令人無法接受的,《超驗駭客》以德普主演作品和美式科幻巨作為電影的噱頭,可就電影的成片來看,這是一部近乎毫無必要3D化的電影,在國外上映的該片也全部都是2D電影的形式放映,普通版下的科幻感都尚且不足,3D話的處理只能說這是一部戴眼鏡與不帶眼睛幾乎毫無差別的作品,而在中國這部電影大借美國好萊塢科幻大片的噱頭,不僅上映了3D版,更有IMAX版,這種對中國地區的「特供」絕非美國片方對中國的禮遇,只是把握了國人願對美國好萊塢大片花錢的消費心裡,至於這種專供中國3D與IMAX化處理的電影,其特效水平能有多高,自不多說,可想而知。
一部電影的成功和一個經典人物的塑造,絕非演員的個人功勞,而是整個劇組的集體智慧,電影切勿神話了演員對電影的決定性作用,難見德普,這位曾塑造了多部經典電影形象的他在《超驗駭客》的敗筆便是最好的例證。(轉載須註明:原作者夢里詩書)
⑷ 如何評價電影《超驗駭客》
首先肯定的一點,《超驗駭客》是一部不錯的電影,但拍得不行。不能因為高概念的本質就完全肯定一部電影,當然也不能因為導演水平不咋地就否定所有的閃光點,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嘛。盡管電影不算傳統的好萊塢商業科幻片,但無論從片中的理念還是情節發展都有秉承著科幻電影的一貫特質:獵奇與奇觀。最讓人叫絕的在於本片的精神內涵,結尾20分鍾點睛一筆讓本片的格調頓時升華。
不要過多糾結於本片糟爛的節奏和剪輯,也不要被電影這個看似爛大街的硬科幻套路所蒙蔽雙眼,電影的理念和內涵非常新穎,來自諾蘭大神的創意和故事,沒有一個是水貨,下面讓我們細細分析。
研究這部電影,離不開兩個科幻名詞,「人工智慧」(AI)與賽博格(Cyborg)。
1、人工智慧
1950年,英國的數字家阿蘭·圖靈在曼徹斯特大學提出了著名的「圖靈測試」理論,代表著人工智慧的概念被初步提出。「圖靈測試」理論具體為一個人和一台機器隔開的情況下接受測試,要求提問者不斷提出各種問題,從而辨別回答者是人還是機器,如果機器有30%的回答騙過了提問者,那麼這台機器就通過了測試,並被認為具有人類智能,即人工智慧。
舉個例子,反復問同一個問題給被測試者,比如「你吃飯了嗎?」連問五遍,假如被測試者是人類,最後多半會蹦出來罵街:「你丫煩不煩啊」,但機器人則不會,機器永遠會基於答案的對錯來回答問題,這就是計算機與人類大腦的區別。截止發稿之前沒有一台機器能夠通過圖靈測試,最接近的是2012年俄羅斯人弗拉基米爾·維西羅夫開發的「尤金·古斯特曼」電腦程序,29.2%的回答均成功「騙過」了測試人(就在前不久,2014年6月7日,也是圖靈逝世60周年,尤金·古斯特曼通過了圖靈測試,果這一結論獲得確認,那麼這將是人工智慧乃至於計算機史上的一個里程碑事件)。 《超驗駭客》里一個非常重要的情節,摩根弗里曼問電腦PINN:「你是否擁有真實的情感?」結果被倒打一耙,這就是電腦真正具有人類智能的表現。
2、科技恐懼
「圖靈測試」出現於50年代,當時二戰結束之後,化學武器的使用,蘑菇雲的升起,冷冰冰的計算機、充滿魔力的電子媒介產品,這些技術的發明超出了當時人們的認知范疇,加之冷戰的背景和麥卡錫主義,乃至後來的登月計劃和越戰,「科技恐懼」正式成為科幻電影的主題之一,被譽為「第一個黃金時期」的科幻電影,充滿了灰暗,焦慮和絕望的悲觀色彩。《地球停轉之日》、《奇愛博士》、《2001:太空漫遊》代表了我們對無法掌控的科技可能會出現的後果之一。比較突出的就是人工智慧,在科技恐懼電影中通常是兩條完全對立的觀點並行。就拿《機械公敵》來說,電影闡述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方面人類擔心機器最終會叛變統治人類,一方面人類的生活又離不開機器人。充分顯示出了人類對待科技發展和人工智慧的矛盾心態。
《超驗駭客》的概念來自於監制克里斯托弗·諾蘭,一開始覺得諾蘭估計是在糊弄事,隨便瞎編了個概念湊活完事,因為諸如科技恐懼中的人工智慧主題電影在好萊塢屬於爛大街的狀態,是個科幻片都有這種主題。但仔細琢磨本片的科幻主題,會發現天才諾蘭提出的概念,沒有一個是糊弄事的。
3.超驗造物
電影的主人公是一個人工智慧體,打算征服全世界,這根大部分機器人科幻片都差不多。但本片細微之處在於當被問道是否要毀滅全世界,德普答曰:否。我只是超驗他們。電影的英文名Transcendence,翻譯過來是「超越」,其另一個涵義是宗教方面的「超然性」,相信電影「超驗」這個詞用的是後一種釋義,因為片中不止一次的說出了有關上帝方面的神學理論,德普還因為這個理念「走著也中槍」。Transcendence代表這對神的超越,也就是凌駕於造物主之上,說白了,就是讓德普變得比造物主更加牛逼。
片中智能體德普幾乎改變了人類世界,納米顆粒無處不在,他治癒了所有人的疾病,卻將所有人都「聯網」,看上去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這種在生物學上叫做「蟲巢意識」,也就是集體意識、傳心術、心靈感應,代表生物就是蜜蜂。蟲巢意識在科幻作品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這種意識方式代表了一種高度進化的生物狀態,不信可以翻開任何一本科幻小說或者打開游戲,凡是涉及到蟲巢意識的生物,進化程度都比人類要高,電影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天外魔花》,去年搞笑片《世界盡頭》外星人也是這種意識(我在寫《異形生存手冊》里仔細分析過這種蟲巢意識,但好像被編輯在成書中給刪了,怨念啊),外星人這種意識對無拘無束和獨立意識的人類來說,我們無法接受這種狀態,所以才會覺得恐懼。1而且集體思維代表著集權,沒有個體自由,1956年版的《天外魔花》就是用這樣科幻意識,在冷戰背景下成為政治影射的工具。
而且《超驗駭客》中的概念是建立在可再生和強化機體的基礎上的,無疑更加超前。我們不可否認對這種集體意識的恐懼,但也不可否認其先進的進化模式,就像《世界盡頭》里說的:「我TM就愛這種低級的自由,你管得著嗎?」。
4、賽博格
本片另一大特色在於對人機關系的處理上,以往智能叛變的作品會混合人類與機器之間的界限,但本片沒有。最後德普操縱超驗人與人類軍隊作戰,他們沒有一個動用武力,只是採用束縛的形式,也就是說,本片中的人工智慧,在嚴格遵循阿西莫夫的「機器人三大定律」中「不能傷害人類」的第一法則,電影最後德普落點於「機器人服從人類命令」的第二法則,在控制論與反控制論的前提,人機界限劃得很清楚,這一點與新版《機械戰警》一致。但終究德普自我毀滅了,破壞了「機器人應保護自身的安全,但不得違反第一、第二定律」的第三法則,由此展開本片的第二大關鍵詞:賽博格。
賽博格即是機械化有機體,是以無機物所構成的機器作為身體的一部份有機體的碳/鐵共生形式,是由曼菲德·E·克萊恩斯(Manfred E. Clynes)與內森·S·克萊恩(Nathan S. Kline)在1960年提出,來稱呼他們想像中的一種人類,這些人類經過強化之後能夠在地球以外的環境中生存。其定義可能包括了某些使用了生物組織和基因的仿生人和生物電腦,代表作品就是《攻殼機動隊》、《銃夢》,其實老版《機械戰警》也是賽博格電影,但不純粹,墨菲只是作為有機體改造的人工智慧,類似於T-800,但在後期自我意識恢復,成為真正的賽博格。
5.主題是什麼
《超驗駭客》中的德普有些復雜,他是一台具備自主意識的電腦,屬於人工智慧的行列。但電影始終沒有說明這台電腦是否是德普本人的意識,他可以是智能電腦PINN的意識,通過讀取女主角的思維產生的冒牌貨,假如這樣就跟賽博格沒有任何關系(PINN是藉助於猴子的意識而研製,並非原始生物意識),結尾PINN遵從了機器人定律,自我毀滅,但利用德普住宅處銅網隔離,又保護了自己,也沒用違反第三定律,也可以說得通。假如電腦是德普的意識真正上傳至電影,那麼電腦就符合了賽博格的一切特點,電影的主題就就變了。
依照個人觀點,兩種都有可能,但我更希望是後一種,因為這會升華電影的結尾。本片的大半部分時間,德普被塑造成一個打算改變人類,升級人類進化,完成「超驗」的終極電腦,承擔了反派的角色。但電影最後用句俗話來表示:我猜中了開頭,但沒有猜中結尾。
本片開場,德普兩口子居家生活,德普用銅網罩住庭院,隔絕一切信號,是個超級典型的學術派,而妻子麗貝卡·豪爾就拿這件事吐槽,在出席晚宴上,妻子還替古板的德普整領帶,就是這樣一個人物,如何在成為電腦後打算超驗人類?電影結尾給出了答案,這是他妻子的夢醒,晚宴演講之前,妻子的開場白呼應了結尾:是她一直打算創造一個由智能技術進化人類的賽博格世界,這是她夢想,德普只是幫助妻子完成了夢想,她們之間的紐帶是純潔的情感,也就是宅男與女神之間的愛情。宅男對女神的情感讓他化身為電腦之後第一件事就是全國聯網,幫助妻子逃走,完成她的夢想。
6.他
電影之前一直在誤導觀眾,讓一切矛頭都指向了成為電腦後的德普,這是很多智能叛變作品最常用的方式,然而本片卻是一部賽博格電影,他幫助妻子完成構架,面對妻子的猜疑和恐懼,主動接受了病毒,叫做至死不渝的愛,讓本片結尾走了一次溫情路線,變成了純愛電影。相信假如觀眾注意到之前大量細節的話(德普從來沒有攻擊過人類,一直在治療人類),片尾這一處反轉的點睛之筆,返回頭來再來審視德普所做的一切和妻子對他的猜疑和恐懼,就會體會到宅男的辛酸,超驗人類、集體意識的恐懼已經變得不再重要,被心愛之人誤解的宅男之愛,來之不易,且行且珍惜。
這部電影讓我想起了去年斯派克·瓊斯大放異彩的《她》,在科幻外衣下講述了一段技術宅的愛情故事。《超驗駭客》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另一個名字是《他》,不同之處在於,本片大部分時間讓人覺得這是一部硬科幻作品,結尾的反轉才讓人感覺到電影里始終滲透的忠貞之愛。
7.我思故我在
電影最後沒有說智能電腦到底是德普的還是PINN的意識,因為二者在回答弗里曼的問題時,都採用同樣的回答,同一水平,很可能都有智能,或者很可能就是原來那個。這裡面有個巧勁,利用了學術界著名的「10個思想問題」之一「缸中大腦」的故事。
這個實驗的內容是:想像有一個瘋狂科學家把你的大腦從你的體內取出,放在某種生命維持液體中。大腦上插著電極,電極連到一台能產生圖像和感官信號的電腦上。因為你獲取的所有關於這個世界的信息都是通過你的大腦來處理的,這台電腦就有能力模擬你的日常體驗。如果這確實可能的話,你要如何來證明你周圍的世界是真實的,而不是由一台電腦產生的某種模擬環境?
「我思故我在」是這部電影最後一個內涵,智能電腦PINN和德普都可以思考,但仍沒有人能有力的回應其核心問題:你究竟如何才能知道什麼是真實?你要說他是PINN可以說得通,是德普也可以說得通。
其實電影可以完全沿著這條線發展下去,深層討論一下,並且可以結合人工智慧的點,電腦可以運行一個程序,處理信息,然後給出一個智能的印象,有時候這個智能足夠高,但電腦能否真正理解接收到的信息?片名Transcendence究竟是電腦超越了程序具備了智能?還是德普被數字化之後超越了上帝?
電影最後還是個商業化的結尾,畢竟討論這么多的問題,有關意識和智能的問題,估計要諾蘭親自上陣了。所以這片最後還是通俗了,而且還不咋滴。
這就是《超驗駭客》的要交代給觀眾的故事和內涵,不愧是諾蘭,在這個看似平淡的故事中,加入了復雜的元素,從人工智慧到賽博格,硬科幻題材模式中軟科幻的精神內核,造物與進化之間的博弈,最終落回到真實情感之上。然而這一切,在電影能表現力度並不大,這根導演有關,作為諾蘭的御用攝影師沃利·菲斯特的處女導演作品,這位講故事的能力雖無大毛病,但任何亮點也沒有,而且對人物的刻畫不力和讓人昏昏欲睡的節奏實在讓人難以對其深邃的主題提起興趣。而且不知道這片投資多少,從場面上來看其節奏是往死里省錢(關於3D我就不提了,中國人都知道)。
所以說《超驗駭客》是一部被平庸外表掩蓋了精彩內涵的作品,他原本可以拍得超級牛逼,最終留給觀眾只是個科幻片的表皮,但亮點還是有的。
⑸ 類似於 超驗駭客,超體,永無止境,盜夢空間 的高智商科幻電影,越多越好!
你好,《絕密追蹤》韓國高智商犯罪,《神之一手》韓國高智商犯罪《罪惡之城》一二無智商犯罪,《銀河護衛隊》美國大片科幻,《星際穿越》科幻冒險,
⑹ 超驗駭客的介紹
《超驗駭客》是一部2014年的美國科幻懸疑電影,由瓦利·菲斯特執導,約翰尼·德普、麗貝卡·豪爾、保羅·貝坦尼及摩根·弗里曼等主演,於 2014年4月18日中國大陸、北美同步上映。1影片講述科學家威爾遭到一群反科學恐怖分子暗殺,妻子艾芙林將他的精神轉入超級電腦的原型機,不久威爾以計算機形態回應了她...反科學恐怖組織發現這一切,他們試圖偷走這台超級電腦並摧毀他。
⑺ 誰有《超驗駭客》的高清版,好想看.
使用網路網盤免費分享給你,鏈接:
提取碼:7gwd
《超驗駭客》是由沃利·菲斯特執導,約翰尼·德普、麗貝卡·豪爾、保羅·貝坦尼及摩根·弗里曼等主演的科幻懸疑電影,於2014年4月18日中國大陸、北美同步上映。影片講述了科學家威爾遭到一群反科學恐怖分子暗殺,妻子艾芙林將他的精神轉入超級電腦的原型機後威爾以計算機形態回應了她,反科學恐怖組織發現這一切,他們試圖偷走這台超級電腦並摧毀他的故事。
⑻ 超驗駭客講的什麼
威爾卡斯特博士是人工智慧領域首屈一指的研究者,他致力於開創有史以來人性化有感知的機器人,全方位結合了人類情感和智慧。雖然威爾極具爭議的實驗令他一舉成名,但同時也讓他成為反科技極端分子的眼中釘,這些極端分子開始極盡一切阻止他。
他們對威爾的摧毀行動,卻在不經意間成為了威爾人工智慧人實驗成功的催化劑,成為了他「超驗」的參與者。威爾的妻子伊芙琳和他最好的朋友馬克斯同是這個實驗的研究員。
伊芙琳和馬克斯擔心的是,他們逐漸察覺到,威爾已經不再是單純的進行探索研究,而是逐步演變成追求一種權力,他無所不在,讓人無法預料在他的掌控下未來的結局是什麼,唯一越來越清晰的可怕事情是沒有人能夠阻止他。
(8)電影超驗駭客圖片擴展閱讀:
超驗駭客幕後花絮:
1、該片的原始概念由克里斯托弗·諾蘭提出,靈感來源於康德的超驗主義。
2、未來學家雷·庫茲韋爾則認為人工智慧會在2045年達到技術「超驗駭客」,導演瓦利·菲斯特正是看到這樣的爭論,才有了拍攝該片的想法。
3、該片是導演瓦利·菲斯特的處女作。
⑼ 如何評價電影《超驗駭客》
感謝英文版。我沒看中文版。德普球迷失望了,他會做這個動作的正常人。裸露的黑客和極客的臉腫了,基因工程的人被誇大了。剽竊「鐵人3」創意病毒。有在預告片中沒有槍戰,報復,報復,科幻小說不強,沒有陰謀論,沒有激情戲,沒有意識形態的爭論。沒有轉身,沒有苦難,沒有英雄。缺乏主流商業電影的所有元素。
3、前三十分鍾略顯生硬但並不壞,雖然我覺得完全陌生,是德普在另一筆職業生涯中的一筆…整個故事開始從他的意識發展到互聯網。不像Hawking的超級計算機,它可以監視一切。它沒有接管美國核武器系統當終結者的Skynet是連接。」超驗駭客」人工智慧只是尋找一個小鎮(雷神建成混沌)伺服器和一堆研究刀槍不入的納米技術(眼鏡蛇,擁有知識產權)。在人們發現了他的陰謀之後,他製造了一種病毒來摧毀它(獨立日和廁所里的盲),故事莫名其妙地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