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電影的作用是什麼我們為什麼需要電影
一部好的電影給你更開闊的眼界,讓你更多的用腦思考,而不是單純的追求視覺刺激。電影的意義就如同生活的意義,生活的意義在於生活本身,電影的意義在於電影本身。電影里的哲學,比書本更有趣,比生活更明了。電影讓人類延長了近三倍的壽命,它讓人明白了許多窮盡一生都無法明白的道理。用不同角度看待人生,接受你終究平凡的現實,卻永不放棄追求理想,心地善良,熱愛生命,享受當下。也許,明白了這些,你就領悟了人生的真諦。可以激發人最大的想像力和自己達不到的生活體驗。安平覺得小時候在電影上第一次看到大海,那種感覺是很不一樣的。電影幫助我們了解山外山,天外天。通過導演的引領,觀眾能夠有多方面的生活體驗,這是電影能夠給予觀眾的最大禮物。相比之下,我們也能說也只有電影這門藝術能夠給出如此真實以及接近生活的體驗。她有一種鎖定鏡頭的天賦與靈氣,與角色相融一體,氣場大、能量足,盈盈於四周,靜靜地站在那裡,只抬一眼望著你,便能叫你心神盪漾。
⑵ 電影為什麼叫「電影」
電影於1896年傳入中國,並在上海首映。《申報》在有關廣告中譯成的是「西洋影戲」這一名稱。當時,電影又被稱為「電光影戲」或「活動電光影戲」。1905年6月16日,天津《大公報》在刊登英商快利洋行題為《活動電光影戲出售》的一則廣告中首次譯成「電影」這一名詞。文中寫道「茲由外洋運到新式電影機器一副,並影片六十餘套,其景緻異常可觀,兼有游戲影片甚多,見者莫不捧腹,而價廉物美,堪稱獨步……」在這篇廣告里,標題用「活動電光影戲」,而內容則將其壓縮為「電影」,詞簡意明,讀者自然不難理解「電影」所
指何物。
自此以後,「電影」這一名稱便在天津約定俗成,逐漸被市民所認可。《大公報》在廣告中使用「電影」的頻率也不斷加大。以至於直接將「電影」一詞用於報紙標題,如《試演電影》(1906年2月5日)、《特演電影》(1906年3月17日)、《奇巧電影》(1906年11月16日)、《同仁善會戲法、電影開演廣告》(1907年8月31日)、《新開平安電影公司》(1910年1月1日)等。
《大公報》是北方地區最重要的報紙之一,由於它的影響,「電影」一詞很快在京津地區流行。如1907年8月29日北京《正宗愛國報》就以《稟設電影》為題,報道有人「在東安市場開演電影」的消息。官方的奏章、布告也是如此。1907年4月5日,有奏摺稱:「近日各戲園夜間添演電影,男女均准入座,而電影又非將燈光全行收暗,不能開演,流弊尤不可問。」1909年天津巡警局發布的一則關於春節活動的公告中稱「凡市場擺攤話匣及茶園所演電影,一律准演」。
「電影」一詞的出現和使用,是電影放映活動日益頻繁、報刊不願使用冗長名詞的一種必然需要,反映電影在中國已經有一定的普及。除了京、津、滬,許多城市都出現了電影,並且成為一種重要的娛樂形式。要放映電影,首先要有放映場所。在電影剛傳入中國的時候,大多在茶園(戲園)或較大的空房中放映。如北京的西單文明茶園、天津的玉順茶園、上海的天華茶園等。放映商攜影片到各地演出,常為尋找場地而費周折。天津早期一則尋租場地的廣告很能說明這一情況:「今有歐人新到最新最奇之活動影戲,輔有音樂,與眾不同,並有一切游戲可觀之物。擬在天津臨街最熱鬧之處,租地一區,以便演練。須用房六七間,院子務須寬大,租用一月。」
1906年12月8日,美國平安電影商人來到天津,租用法租界的權仙茶園(濱江道吉林路交叉口),准備連續放映,每三天更換一批新影片。1907年1月8日將茶園改為「權仙電戲園」(偶稱「權仙電影園」)。有研究者認為這是中國人經營的第一家電影院,比人們習知的上海虹口大戲院早約兩年(劉志琴編《近代中國社會文化變遷錄》第二卷501頁)。權仙電戲園「園中上下,修飾華美,爐烘溫暖,電光燦爛,非別園可比」。為方便夜場觀眾回家,該園「特向電車公司定下電車數輛,每夜散戲,候於園左,以送抵城之客,所費六銅子而已」。幾個月後,權仙電戲園已名氣大振。報界稱「法界權仙戲園自改演電影以來,座位雅潔,電燈、電扇極為爽便,與眾戲園不同」。
權仙電戲園上映的片子應該說在國內是最新潮的,如美國偵探片《紅眼盜》、《巴林女》和戰爭片《美墨大血戰》、科幻片《木頭人》等。一些影片國外剛剛開始籌拍或剛剛上映,就出現在權仙電戲園的新片預告中。1907年5月的電影廣告中稱,「本園開演電影,津地中外紳商同聲叫好,本園自問亦可稱無以蓋超者。今又……演新片,內有帶彩之片」,「本園現下每夜准演各色清片與彩片八大卷」。所謂「彩片」相對於「清片」,就是「彩色電影」(但不同於正式的彩色電影)和「黑白電影」。因此可以斷言,1907年當彩色電影在外國剛剛發明不久,即已傳入中國的天津。
⑶ 電影是通過什麼原因產生的
形成 1872年的一天,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一個酒店裡,斯坦福與科恩發生了激烈的爭執:馬奔跑時蹄子是否都著地?斯坦福認為奔跑的馬在躍起的瞬間四蹄是騰空的;科恩卻認為,馬奔跑時始終有一蹄著地。爭執的結果誰也說服不了誰,於是就採取了美國人慣用的方式打賭來解決。他們請來一位馴馬好手來做裁決,然而,這位裁判員也難以斷定誰是誰非。這很正常,因為單憑人的眼睛確實難以看清快速奔跑的馬蹄是如何運動的。裁判的好友——英國攝影師愛德華·麥布里奇(Edward Muybridge)知道了這件事後,表示可由他來試一試。他在跑道的一邊安置了24架照相機,排成一行,相機鏡頭都對准跑道。在跑道的另一邊,他打了24個木樁,每根木樁上都繫上一根細繩,這些細繩橫穿跑道,分別繫到對面每架照相機快門上。一切准備就緒後,麥布里奇牽來了一匹漂亮的駿馬,讓它從跑道一端飛奔到另一端。當跑馬經過這一區域時,依次把24極引線絆斷,24架照相機的快門也就依次被拉動而拍下了24張照片。麥布里奇把這些照片按先後順序剪接起來。每相鄰的兩張照片動作差別很小,它們組成了一條連貫的照片帶。裁判根據這組照片,終於看出馬在奔跑時,總有一蹄著地,不會四蹄騰空,從而判定科恩贏了。按理說,故事到此就應結束了,但這場打賭及其判定的奇特方法卻引起了人們很大的興趣。麥布里奇一次又一次地向人們出示那條錄有奔馬形象的照片帶。一次,有人無意識地快速牽動那條照片帶,結果眼前出現了一幕奇異的景象:各張照片中那些靜止的馬疊成一匹運動的馬,它竟然「活」起來了!過程早在1829年,比利時著名物理學家約瑟夫普拉多發現:當一個物體在人的眼前消失後,該物體的形象還會在人的視網膜上滯留一段時間。這一發現,被稱之為「視象暫留原理」。普拉多根據此原理於1832年發明了「詭盤」。「詭盤」能使被描畫在鋸齒形的硬紙盤上的畫片因運動而活動起來,而且能使視覺上產生的活動畫面分解為各種不同的形象。「詭盤」的出現,標志著電影的發明進入到了科學實驗階段。1834年,美國人霍爾納的「活動視盤」試驗成功。1853年,奧地利的馮烏卻梯奧斯將軍在上述的發明基礎上,運用幻燈,放映了原始的動畫片。實驗電影是誰發明的?你若問美國電影界的人,他們會異口同聲地回答:「是愛迪生發明的。」但你如果去問法國人,他們則會說:「是盧米埃兄弟!」那麼誰才是電影真正的發明者呢?答案:兩個人都是,二人是相輔相成的!根據記載:在1888年,愛迪生開始研究活動照片,而當伊斯曼發明了連續底片後,愛迪生立刻將連續底片買回來,請威廉甘乃迪和羅利狄克生著手進行研究。到了第二年的十月,愛迪生提出研究的結果,他將之拍攝成會活動的馬,這就是電影史上最早攝影的成功。成功之後的愛迪生,繼續埋首更深的研究,一八九〇年,他用能活動的圖片申請到專利,這些活動圖片每秒鍾能拍四十張,這就是現代影片的鼻祖。一八九一年,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申請影像映出管和攝影裝置的專利權,這是「西洋鏡」電影的鼻祖。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發明「西洋鏡」電影的想法是,由於西洋鏡一次只能由一個人去」窺看」,藉著人們的好奇心,如此便可以增加利益,於是這種電影在一時間非常流行。不久,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又創造了世界最早的攝影棚,大有助於電影的發展。起初,在歐洲,也有人在對這些活動照片作研究。一八九五年,倫敦有兩位名叫巴德艾卡和R.W.保羅的人,把初步的攝影棚改良後,在大庭廣眾之前舉行表演。同時間,在法國有兩位名叫路易盧米埃和奧古斯特盧米埃的兄弟,他們將照片映射在布幕上,因而吸引了大批好奇的觀眾。放映電影就此展開序幕。盧米埃兄弟接著巴黎工業獎勵學會上試映了一部名叫「盧米埃工廠的大門」影片,同年十二月,在巴黎布辛奴街「大咖啡館」的地下大廳,正式公開上映十二部影片,並出售門票。同年九月,在美國亞特蘭大所舉行的世界博覽會,放映這種射映式影片時,也出售門票。如此可知,早在電影產生的同時,就已和營利結下了不解之緣。先驅(盧米埃)法國化學家,與其北路易共同發明電影攝影機和放映機,為電影實驗的先驅。
⑷ 電影為什麼叫電影
利用電燈光線,透過高速前進中的電影膠片照出了可以活動的影子圖象.簡稱電影.
⑸ 電影是什麼
電影,指藉助一定物質攝錄和顯現連續相關的畫面和聲響,通過交換來滿足人們需要的藝術化的文化商品。它包含這樣幾層意思:(1)從整體上看的電影生產、經營和管理的電影文化現象,通常用「電影」一詞表述;(2)是一種藝術形式,有其內在的邏輯和美學結構,通常用「電影藝術」一詞表述;(3)是依據一定的規律(藝術規律和經濟規律)而生產和交換的智力產品,通常用「影片」一詞表述。電影是什麼,世界各國電影理論家各有各的表述,這個定義也只是一家之言。技術電影觀,就是從自然的物質形態和手段來理解電影。從自然客觀機制看,電影的出現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人應具有自然的觀賞「畫面」的機能,並被發現和利用;二是存在一定的物質媒介傳達光和影;三是科技發展能夠使物質的「影像」與人的觀賞機能相聯系。從藝術角度看,電影是為一定目的生產滿足某種需要的媒介體的藝術。從經濟視角看,電影是一種商品。從法律角度看,電影是一個可為多種法律調整的客體。電影關系所引起的各種活動可從不同法律視角來規范。在電影技術觀看來,電影是表現為物質存在狀態和技能發展的過程;作為藝術,電影是自然材料的技巧性和審美活動,這種活動既是一種技術活動又是一種文化活動;電影是商品,則包含有商品所共有的屬性和特徵。電影是智力創作活動的物質表現形式即作品。電影作品,指攝制在一定物質上,由一系列有伴音或無伴音的畫面組成,並且藉助適當裝置放映、播放的作品。電影是一項產業。電影是一種傳播媒介。電影是一項文化事業。
⑹ 電影的最終目的是什麼
這個是有哲學討論的,最終認為,戲劇(包括後來的電影)存在的價值,是因為戲劇的目的應該是宣洩負面情緒,,,,但是現在國內很多投資來歷和導演個人利益都很詭異的電影,它們的目的是想辦法刻意製造負面情緒
⑺ 為什麼有電影
研究電影,我們就要追根溯源。
一、「保存生活」的原理心理
巴贊在其《電影是什麼?》一書中,談到人類發明電影的原始心理時,用了一個「木乃伊情結」——保存屍體,以獲得永生(其實,就是能打破時間的控制,能無限得在時間的長河中「存在」)。其實,就是保存生活。
人類的發展的過程中,為了保存生活,亦即為了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不斷地用自身的智慧發明、創造各種各樣的輔助手段——比如:交通工具的發明、使用與改進;通訊工具的發明、使用與不斷改進。在這些手段與技術中,各種藝術形式同樣在發揮著滿足人類保存生活的原始願望。比如:文字的發明,人們可以用它來記錄、追溯生活,而文學藝術,則是更為復雜、豐富、多樣的保存生活的形式;繪畫、戲劇、音樂、舞蹈、雕塑、影視等,同樣在起著「保存生活」的作用——不只過,不同的藝術形式採用的「保存」的手段和方式不同:
文學,是用文字元號對現實生活進行抽象和概括,文學形成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符號化」的過程——它與現實生活關系越來越疏遠——看不到聽不見了,你得通過解讀那些抽象的符號才能在腦子里「看見聽見」生活。其實,就是你再一次對生活進行了創造。所以,我們說,文學是「再現」的藝術,道理就在此。
繪畫,是用色彩在大小一定的畫板上組織、構成創作者的「世界」。雖然它能夠對生活進行細致的描摹,但做不到和生活的完全一致——畫家畫一棵樹,他無論如何做不到用色彩和畫布將他選擇的那棵樹的某一個方面「畫」得和真樹一樣。比如,葉子的數量、不同葉子的顏色。畫家總是要通過「省略」來表現他眼中的世界;同時,繪畫完成的,總是生活里一個瞬間的凝固——無論他畫的那形象如何有動勢。繪畫,是時間成點,空間成面的藝術形式。
戲劇,則是一種實時的演出藝術,它在一個三面牆的假定的空間和一面看不見的牆的共同作用下展開的。人們進劇院看戲,是在事先完全接受了其「假定性」的前提下才看懂戲劇的。比如:京劇中的從A地到B地,只要一個人拿了道具馬鞭,隨著鑼鼓點走上幾步,就算是到了目的地了。它和生活仍存在著很大的不同——同樣對生活進了抽象和概括……
而電影卻大不相同,它是通過一個半自化的機器,將光和聲(即生活)紀錄下來,然後再由一個半自化的放映設備還放出來。也就是說,它通過一個機械運作的機器,直接客觀地對生活進行暴光。它直接紀錄生活,來於生活卻不「高」於生活;同時,它實現了讓生活「保存」下來並「動」起來的願望。這是以前傳統的藝術形式所不能的……
二、電影發明的目的
也就是說:不論愛迪生、盧米埃爾、格林,都只不過是想設計出一種能夠紀錄客觀世界的連續運動現象的機器。電影這個科技的產物僅僅是作為一種視覺運動的紀錄玩具而問世的。許多發明家並非想發明一種新的藝術形式,甚至沒有預料到它會成為一種表達思想感情的語言工具。也難怪發明家盧米埃爾會認為電影是沒有前途的發明。
然而,在電影誕生之後,人們在擺弄這個玩具的時候,發現它不僅能紀錄一個簡單的動作,而且還可以紀錄有含義的事實、重大歷史事件,還可以通過紀錄手段來敘事。由此,它就被納入到了人類交流思想感情的語言系統范疇中去了。
⑻ 電影是什麼
是的 電影就是《至尊無上Ⅱ永霸天下》
主演劉德華、王傑、吳倩蓮、陳法蓉
劉德華、王傑(仇傑,亞洲第一快手)和電影的大反派飾演三個師兄弟,插曲出現在在賭賽開始前他們的師弟詹永飛來找師兄滅口的一段情節。吳倩蓮把劉德華打暈將小船推離碼頭,詹永飛逼問師兄下落未能得到回答於是將其淹死,劉清醒後返回去救女友,卻被刺瞎雙眼,墜入水中發現女友的屍體時悲痛欲絕,抱回岸上搶救。此時音樂響起,配著漫天的火光和慘絕人寰的行徑,非常震撼。
歌曲國語版被叫做《來生緣》,但還是《一起走過的日子》唱出來時更讓人震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