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誰能給我大概講一下《音樂之聲》這部電影阿
音樂之聲 Sound of Music, The
十分適合親子同樂的一部影片。有趣的故事,悅耳的歌曲、溫馨的人情、天真無邪的笑料,構成了這部曾打破影史上最高賣座紀錄的歌舞片,並曾獲最佳影片等五項奧期卡金像獎。茱麗安德魯絲扮演真有其人的奧國修女瑪莉亞,她到鰥居軍官家中照顧他的七個孩子,後來還成為他們的繼母。在德軍納粹佔領奧地利之後,他們全家利用一次公開表演的機會逃出了魔掌。導演羅伯特.懷斯成功地掌握住本片的各項吸引人要素,使它成為一部長青的家庭電影。
電影史上傳頌最廣的一部活潑、溫馨的音樂電影
好萊塢音樂歌舞片經典中的經典
藝術與娛樂最成功的平衡之作,人類最珍貴的永恆佳品
1965年出品
導 演:羅伯特·懷斯
主 演:朱莉·安德魯斯
克里斯托弗·普魯默
·第三十八屆奧斯卡最佳導演、最佳影片、最佳配樂、最佳剪輯、最佳錄音五項大獎
·一九六六年金球獎最佳影國音樂片巨匠羅伯特·懷斯
電影《音樂之聲》取材於瑪利亞·奧古斯都·特拉普的同名自傳體小說,根據美國百老匯的同名音樂劇改編而成,是美國音樂片巨匠羅伯特·懷斯新風格音樂片的又一力作。在編、導、演的天衣無縫的配合下,這部影片成為電影史上最經典的音樂片之一。
天性自由、善良的美麗修女瑪利亞,奧地利美麗的阿爾卑斯山的山坡、清澈的湖泊、雅緻的別墅,一群活潑可愛的孩子,以及反納粹、追求自由的勇氣,這一切都深深地打動著世界各地人們的心。
《音樂之聲》清新有致,雅俗共賞。既有幽默的情趣,又有深沉凝重的感情,在各國的民意測驗中經常被評為"最受歡迎的影片",是全世界票房最高的電影之一。其中流傳最廣的幾首經典音樂,如表達瑪利亞對大自然熱愛的主題曲《音樂之聲》;輕松愉快的《孤獨的牧羊人》;特拉普上校演唱的深情無限的《雪絨花》;歡樂大方的《哆口來咪》;以及可愛的孩子們演唱的《晚安,再見!》等等,都成為人們記憶中最值得珍惜和細細回味的藝術佳作,被視做人類最珍貴的永恆佳品。
許多人都曾問過我最喜歡的電影是什麼,可能他們認為我作為功夫名星,應該喜歡那種帶有暴力色彩的影片,可是說出來或許會很讓人奇怪,我最喜愛的電影既不是史泰龍的槍炮,也不是施瓦辛格的特技,而是充滿溫馨的《音樂之聲》。因為在這部影片中,我所感到的是人世間那種最淳樸、最簡單的友愛和摯愛之情,這部影片讓我的全身心都感到放鬆。
--國際巨星 成 龍
從來沒有一部電影如此深入人心,不但裡面的角色、情節、人物經歷家喻戶曉,主題歌曲也被廣為傳唱,由它帶來的影響面之廣、覆蓋面之大、被感染的人之多可謂空前絕後、獨一無二,它就是來自著名的阿爾卑斯山脈的《音樂之聲》。
《音樂之聲》來自生活,高於生活,它以樂抒情,以樂動人,到處充滿陽光氣息與溫馨浪漫,它把抽象的音符、大自然的和諧美景和人文景觀完美結合,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融洽、相互依託的關系,鼓勵人們樂觀向上,追求純潔美好,爭取自由和享受生活,消除邪惡雜念,達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雖然裡面的主要角色都被刻意美化,但絲毫無損主題和形式上的出類拔萃,幽默的對白和情節,更把觀眾逗得前俯後仰,樂不可支。《音樂之聲》稱得上是電影史上絕妙的神來之筆,是一部影響深遠的作品,它甚至超出了藝術作品的范疇,從藝術史、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哲學等角度來衡量都值得研究和借鑒。
--影評人 Waddle
《音樂之聲》取材於1938年發生在奧地利的一個真實故事。
見習修女瑪利亞是個性格開朗、熱情奔放的姑娘。她愛唱歌、愛跳舞,還十分喜愛大自然的清新、寧靜和美麗。修道院院長覺得瑪利亞不適合過與塵寰隔絕的生活,於是介紹她去薩爾茨堡當上了前奧地利帝國海軍退役軍官馮·特拉普上校家7個孩子的家庭教師。
馮·特拉普是個善良勇敢的愛國者,他的妻子早逝。家裡沒有歌聲,也沒有笑聲。
瑪利亞來到上校家中,發現上校管理孩子的方法簡單而粗暴。只要他的哨聲一響,孩子們就從各自房間里以最快的速度奔跑出來,排好隊,按水兵操練的要求通報自己的姓名。
一開始,孩子們對瑪利亞帶有排斥情緒,總是想法設法捉弄她,但是瑪利亞理解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的所作所為,她引導他們,關心他們,幫助他們,贏得了他們的信任,很快就成了他們的知心朋友,同他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上校準備離家去維也納,在這期間,瑪利亞和孩子們排練歌曲、做游戲、去大自然中遊玩,整個家庭平添了許多笑語、歡樂和生氣,充滿了音樂之聲。
當上校帶著准備與他結婚的男爵夫人回來時,發現家中呆板、冰冷的空氣完全變了,他的"水兵們"已被訓練成一支很有素養的家庭合唱隊。
看到男爵夫人的到來,瑪利亞知道她將成為孩子們的新媽媽,於是她留下了一封信就離開了上校家,回到了修道院。然而由於男爵夫人太一本正經,孩子們不能和她融洽相處。同時,由於瑪利亞給這個家帶來的變化激起了上校對生活的熱愛,喚回了逝去的幸福,也喚起了他對瑪利亞的愛情。於是上校最終拒絕了男爵夫人,他來到修道院找瑪利亞,他們終於結成了美滿的伴侶。
這時正是30年代希特勒吞並奧地利的前夕。在薩爾茨堡舉行奧地利民謠音樂節的當天,上校和瑪利亞接到了柏林的來電,命令上校參迦納粹的海軍,並把他和全家置於嚴密監視之下。借著參加民謠音樂節的機會,特拉普家庭合唱隊在奧地利同胞面前奉獻出他們心底里的歌,並在朋友和修女們的協助下,全家跨過阿爾卑斯山,逃出了多難的祖國,來到了自由之地。
永遠帶來歡樂的《音樂之聲》
《音樂之聲》是一部影響了幾代人的電影,無論從哪個標准來評,它都是美國音樂片的經典之作。有趣的愛情故事、悅耳的歌曲、活潑的孩子、溫馨的人情、天真無邪的笑料,構成了一幅美好的生活畫卷;動人的音樂、優美的風光、積極的生活態度,引發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美好的瑕思。
歌曲《音樂之聲》是影片中的點題之曲,影片開始時由瑪利亞在山頂獨唱。上校赴維也納期間,瑪利亞把這首抒發自己對故鄉、對大自然、對音樂的無比熱愛的歌教給了7個孩子,讓他們在男爵夫人到來時為她演唱。上校長久禁錮的心被這家中久違了的美妙、純真、動人的歌聲融化了,他從原來那位不苟言笑的上校變成了一位和藹可親的父親,和7個孩子擁抱在一起……
影片里以電影音樂的原貌參與了故事敘事的當首推那首膾炙人口的小歌《雪絨花》(《EDELWEISS》)。 上校在瑪利亞和孩子們的盛情邀請之下,接過吉他自彈自唱了這首自己最喜愛的、已多年不唱的奧地利民謠:
Edelweiss� edelweiss�(雪絨花,雪絨花,)
Every morning you greet me. �清晨迎著我開放。
Edelweiss� edelweiss� �雪絨花,雪絨花,
Bless my homeland forever. �永遠祝福我家鄉。(註:採用薛范譯詞)
上校沉醉在對故土、對祖國的一片深情之中,忘我地唱著。瑪利亞的鏡頭數次切入,她站在門口凝視著上校。歌聲使他完全變成了另外一個人,在那飽含真情的歌聲里,瑪利亞發現了一個男人豐富、博大、敏銳的內心世界。音樂悄悄地把兩顆高尚的心靈連結了起來,愛情的火花開始燃燒。當兩人在家庭晚會上和諧地共舞之後,掩飾內心已經變得非常困難了。
而要說這首小小的歌曲作為一件重要的音樂道具在整個故事結構中發揮了巨大作用,那還是在音樂節上。拒絕為納粹服務、決不背叛自己的祖國和人民的上校準備冒險帶全家離去。臨別之際,他為家鄉的父老鄉親獻上的還是那首他最喜愛的歌。但一曲未了便已哽咽,瑪利亞默契地接唱下去,並帶動全場觀眾加入大合唱。這是全片最令人心潮澎湃的感人高潮。看似最簡單、最不起眼的一首小小民歌,在影片所用的全部歌曲中凸顯了出來,促使觀眾開始正視故事所屬的陰雲密布的時代--片頭字幕所說的"30年代薩爾茨堡最後的黃金歲月"。它使一部洋溢著歡聲笑語的喜劇片在此刻展現出了嚴肅、深刻、崇高的人道主義內涵。音樂節上全體觀眾高亢、洪亮地合唱著《雪絨花》,表達了奧地利人民反對侵略的正義心聲和不畏強暴的必勝信念。
30多年過去了《音樂之聲》永遠帶給你歡樂,帶給你思考。(佚 名)
《音樂之聲》以後的故事
電影《音樂之聲》講述的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影片結尾處是上校一家最終勇敢地逃出了納粹控制的奧地利,也許許多人認為這個故事就結束了,正像所有的童話故事結尾時所說的那樣,"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可是,真實的馮·特拉普一家人在此之後到底去了哪裡呢?他們的生活到底怎樣呢?
1938年,當這家人出走奧地利的時候,瑪利亞正懷著馮·特拉普上校的又一個孩子約翰尼斯。沒有了花團錦簇的家園,他們成了一文不名的逃亡者,一家人的生活立刻就是個大問題。但是馮·特拉普一家人並不氣餒,也不在意一切都要從零做起。 這個家庭組成了合唱團,浪跡天涯,賣藝為生。從生日婚嫁的宴會到皇家樂館的演出,無所不為。1939年,當他們來到美國進行演唱旅行時,發現了佛蒙特州小鎮斯託附近的一片農庄。小小的農庄讓他們想起了奧地利的家園,他們立刻愛上了這片土地。於是就用積攢下來的錢買下了這片土地,並建成了自己遠離故鄉的家。在此之後的幾十年間,馮·特拉普一家每年都要到世界各地去演出,足跡遍布30多個國家,但是,他們一直把斯托的這處農庄當成自己永久的家。
1947年,瑪利亞在斯托成立了特拉普家庭音樂營。隨著音樂營的擴展,她家提供過夜的客房漸漸不敷使用,於是她就建起了特拉普山莊。他們也曾因為不諳社會環境而大吃苦頭。1949年,瑪利亞將一家人的經歷寫成了傳記,立刻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但是當首次有人出價收購她的故事改編電影時,瑪利亞卻被欺騙,沒有得到自己應有的權利和報酬。
不盡如人意的際遇並沒有使他們生出怨天尤人的哀嘆,挫折和教訓也不能使這個移民家庭倒下去。
1965年,電影《音樂之聲》在全世界發行,演出了"真善美"的一幕,瑪利亞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但在1980年,一把大火把辛辛苦苦建造起來的特拉普山莊化為灰燼。然而,1年半之後,在原來的房基上又是一幢嶄新的特拉普山莊,並且在山麓和湖邊還建造了星羅棋布的客舍接待遊人。如今特拉普山莊已經遠近聞名,每年接納成千上萬對特拉普家的經歷和他們的歌聲情有獨鍾的遊客
『貳』 電影《音樂之聲》講的是什麼
主要講述了熱情活潑的修女瑪麗亞到奧地利退役軍官特拉普海軍上校家當7個孩子的家庭教師的故事。
上校的妻子幾年前去世,上校心灰意冷,用管理水兵的方法來管教孩子。孩子們的生活就像鍾擺一樣循規蹈矩,毫無生氣。瑪麗亞來到上校家後,順應孩子們天性活潑的特點,教他們唱歌跳舞,帶他們去野餐、郊遊、爬樹和劃船,使家中充滿歡樂。
她的熱情、愛心贏得了孩子們的信任和喜愛,最終也贏得了上校的愛慕,後來成了孩子們的母親。納粹德國佔領奧地利後,愛國的上校不願意效力於納粹海軍,於是,在一次民謠節上,上校帶領全家成功地逃出了魔掌,翻越群山奔向自由。
(2)音樂之聲電影不像1965年的擴展閱讀:
《音樂之聲》是由羅伯特·懷斯執導,朱麗·安德魯斯、克里斯托弗·普盧默、理查德·海頓主演的音樂片,該片於1965年3月29日在英國上映。
角色介紹:
1、瑪利亞
薩爾茨堡修道院里的志願修女,她活潑好動和熱愛自然的性格卻總是讓她在修道院里惹麻煩。於是她被派到馮・特拉普上校家做家庭教師。她很快和上校的七個孩子打成一片,而上校也漸漸在她的引導下改變了對孩子們的態度。
2、馮・特拉普
海軍上校,有七個孩子。長期的海軍生活和亡妻的悲傷使他對待孩子像管教士兵一樣嚴格。他請來瑪利亞作為孩子的家庭教師,剛開始他對瑪麗亞的做法十分不滿,可是當他聽到孩子們為男爵夫人唱歌的時候十分感動,並被瑪麗亞可以感染他人的熱情所吸引。
3、男爵夫人
馮・特拉普上校的女朋友,被上校帶回來時孩子們很不喜歡她。她看到瑪麗亞與上校十分親近,便勸瑪麗亞回修道院。但後來瑪麗亞回來之後,她發現她已經無法挽回她和上校之間的感情,便主動退出了與上校的婚約。
4、阿比斯院長
薩爾茨堡修道院院長,她覺得瑪麗亞活潑的性格不適合僧侶生活。於是當她接到馮・特拉普上校家尋求看護的請求,她決定讓瑪麗亞去,也藉此讓瑪利亞探索出真正的生活目的。
當瑪麗亞向她坦白了她對上校的愛情和對生活的不知所措,她告訴瑪利亞要有骨氣與勇氣,哪怕翻越世界上的每一座山峰也要找到自己的真愛。
『叄』 求電影《音樂之聲》下載(1965)
【如果有郵箱,那麼您要的資源正在發送中】
【如果沒有請查看垃圾箱或網路HI我】
【有問題可直接回復郵件】
【或帶著問題鏈接hi我】
【滿意請盡快選擇最佳答案哦】
【灰常滿意請追加分吧】
【謝謝支持,七月流離失所,網路知道】
『肆』 <<音樂之聲>>這部電影的簡介
《音樂之聲》是由美國音樂劇的泰斗 Richard Rodgers 和 Oscar Hammerstein II 根據瑪麗亞·馮·特拉普(Maria Von Trapp)的自傳《馮·特拉普家的歌手們》(The Story of the Trapp Family Singers)改寫而成的。
《音樂之聲》於1959年11月16日在百老匯的魯德-方特恩劇院(Lunt-Fontanne Theatre)公演,成為五十年代百老匯公演時間第二長的音樂劇。但是是1965年福克斯公司(Twentieth Century Fox)拍的電影版《音樂之聲》使它登上了世界舞台,受到全世界各個國家數百萬觀眾的喜愛。
故事梗概:
22歲的瑪利亞是一個薩爾斯堡修道院里的志願修女,但是,她活潑好動和熱愛自然的性格卻總是讓她在修道院里惹麻煩。修女院里的阿比斯院長覺得她這樣的活潑的性格不適合僧侶生活,於是,當她接到馮·特拉普上校家尋求看護的請求,她決定讓瑪麗亞去,也藉此讓她探索出真正的生活目的。
瑪麗亞到達馮·特拉普家,發現他是一個有七個孩子的鰥夫,長期的海軍生活和亡妻的悲傷使他對待孩子像管教士兵一樣嚴格。很快,瑪麗亞就明白了以前那些看護離開的原因,原來是孩子們得不到父親的關愛,總是用捉弄看護來吸引父親的注意。
上校要求瑪麗亞也像他一樣嚴格,但是瑪麗亞沒有聽從,而是用她天生的溫柔和善良贏得了孩子們的友好。趁上校不在的時候,她用窗簾給每個孩子逢制了游戲服裝,帶領他們到市場遊玩,在美麗的阿爾卑斯山上野餐,還教會了他們唱歌。孩子們原有的拘禁和憂郁漸漸地被音樂和笑聲代替了。
不久上校回家了,還帶回了孩子們喜歡的麥克叔叔和孩子們不甚喜歡的,上校的女朋友,男爵夫人。上校對瑪麗亞的做法十分不滿,可是當他聽到孩子們為男爵夫人唱歌的時候十分感動,因為瑪麗亞把從他亡妻之後家裡就不再有的音樂又帶了回來。瑪麗亞還和孩子們一起准備了一場木偶戲,上校為瑪麗亞可以感染他人的熱情所吸引了。
幾天之後,上校和男爵夫人一起舉行了一場盛大的舞會,孩子們在舞會中也有歌唱表演。在舞會中,瑪麗亞給孩子們示範奧地利的民間舞蹈「漣恩德拉」(Laendler),出乎意料的是,上校走過來和瑪麗亞共舞,舞蹈最後他們互視對方,他們之間的愛意一目瞭然。這些,都被男爵夫人看在眼內,當晚,她勸瑪麗亞回修道院。瑪麗亞恐怕自己對上校的感情會越限越深,於是,她悄悄地離開了。
瑪麗亞走了之後,男爵夫人用盡辦法討孩子們的歡心都沒有成效,當孩子們得知上校要和男爵夫人結婚的消息後,他們更加難過。他們到修道院找瑪麗亞卻沒能見到她。瑪麗亞向阿比斯院長坦白了她對上校的愛情和對生活的不知所措,阿比斯院長告訴她她要骨氣勇氣,哪怕翻越世界上的每一座山峰也要找到自己的真愛。於是,瑪麗亞回到馮·特拉普家裡。 瑪麗亞回來之後,男爵夫人發現她已經無法挽回瑪麗亞和上校之間的感情,她主動退出了婚約,上校和瑪麗亞互訴衷腸,很快地,他們就結婚了。
可惜,他們的生活並沒有從此就永遠幸福快樂。當他們還在度蜜月的時候,德國納粹佔領了奧地利,當他們趕回薩爾茲堡,發現到處已經是納粹旗幟橫行了。他們不在的時候,負責照顧孩子們的麥克叔叔幫他們注冊參加了薩爾茲堡音樂節(Salzburg Festival)。上校一回到家裡,就接到了納粹發來的電報,要他立即到納粹海軍報導。一向痛恨納粹的上校決定帶領全家人離開奧地利。當他們晚上離開別墅的時候,被早就躲在門外監視他們的納粹攔住了,於是上校解釋說他們離開是為了參加希爾斯伯格節演出,並拿出節目單作為證據。在納粹的陪同下,他們來到了會場,演出了孩子們准備好的歌曲。在這時,上校和瑪麗亞演唱了「雪融花」,歌曲里對祖國奧地利的熱愛之情濃郁深厚,不顧旁邊持槍的納粹守衛,在場的觀眾也跟著上校一起唱完了「雪融花」。
演出之後,趁著頒獎的時候上校一家人逃離的演出現場,納粹一路追到修道院里,在修女們的幫助下,上校一家人藏在了墓碑後面,躲過納粹的追蹤,然後他們翻過阿爾卑斯山,離開了奧地利。
『伍』 音樂之聲電影中什麼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存在
音樂之聲 Sound of Music, The十分適合親子同樂的一部影片。有趣的故事,悅耳的歌曲、溫馨的人情、天真無邪的笑料,構成了這部曾打破影史上最高賣座紀錄的歌舞片,並曾獲最佳影片等五項奧期卡金像獎。茱麗安德魯絲扮演真有其人的奧國修女瑪莉亞,她到鰥居軍官家中照顧他的七個孩子,後來還成為他們的繼母。在德軍納粹佔領奧地利之後,他們全家利用一次公開表演的機會逃出了魔掌。導演羅伯特.懷斯成功地掌握住本片的各項吸引人要素,使它成為一部長青的家庭電影。電影史上傳頌最廣的一部活潑、溫馨的音樂電影好萊塢音樂歌舞片經典中的經典藝術與娛樂最成功的平衡之作,人類最珍貴的永恆佳品1965年出品導 演:羅伯特·懷斯主 演:朱莉·安德魯斯克里斯托弗·普魯默·第三十八屆奧斯卡最佳導演、最佳影片、最佳配樂、最佳剪輯、最佳錄音五項大獎·一九六六年金球獎最佳影國音樂片巨匠羅伯特·懷斯電影《音樂之聲》取材於瑪利亞·奧古斯都·特拉普的同名自傳體小說,根據美國百老匯的同名音樂劇改編而成,是美國音樂片巨匠羅伯特·懷斯新風格音樂片的又一力作。在編、導、演的天衣無縫的配合下,這部影片成為電影史上最經典的音樂片之一。天性自由、善良的美麗修女瑪利亞,奧地利美麗的阿爾卑斯山的山坡、清澈的湖泊、雅緻的別墅,一群活潑可愛的孩子,以及反納粹、追求自由的勇氣,這一切都深深地打動著世界各地人們的心。《音樂之聲》清新有致,雅俗共賞。既有幽默的情趣,又有深沉凝重的感情,在各國的*測驗中經常被評為"最受歡迎的影片",是全世界票房最高的電影之一。其中流傳最廣的幾首經典音樂,如表達瑪利亞對大自然熱愛的主題曲《音樂之聲》;輕松愉快的《孤獨的牧羊人》;特拉普上校演唱的深情無限的《雪絨花》;歡樂大方的《哆口來咪》;以及可愛的孩子們演唱的《晚安,再見!》等等,都成為人們記憶中最值得珍惜和細細回味的藝術佳作,被視做人類最珍貴的永恆佳品。許多人都曾問過我最喜歡的電影是什麼,可能他們認為我作為功夫名星,應該喜歡那種帶有暴力色彩的影片,可是說出來或許會很讓人奇怪,我最喜愛的電影既不是史泰龍的槍炮,也不是施瓦辛格的特技,而是充滿溫馨的《音樂之聲》。因為在這部影片中,我所感到的是人世間那種最淳樸、最簡單的友愛和摯愛之情,這部影片讓我的全身心都感到放鬆。--國際巨星 成 龍從來沒有一部電影如此深入人心,不但裡面的角色、情節、人物經歷家喻戶曉,主題歌曲也被廣為傳唱,由它帶來的影響面之廣、覆蓋面之大、被感染的人之多可謂空前絕後、獨一無二,它就是來自著名的阿爾卑斯山脈的《音樂之聲》。《音樂之聲》來自生活,高於生活,它以樂抒情,以樂動人,到處充滿陽光氣息與溫馨浪漫,它把抽象的音符、大自然的和諧美景和人文景觀完美結合,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融洽、相互依託的關系,鼓勵人們樂觀向上,追求純潔美好,爭取自由和享受生活,消除*雜念,達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雖然裡面的主要角色都被刻意美化,但絲毫無損主題和形式上的出類拔萃,幽默的對白和情節,更把觀眾逗得前俯後仰,樂不可支。《音樂之聲》稱得上是電影史上絕妙的神來之筆,是一部影響深遠的作品,它甚至超出了藝術作品的范疇,從藝術史、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哲學等角度來衡量都值得研究和借鑒。--影評人 Waddle《音樂之聲》取材於1938年發生在奧地利的一個真實故事。見習修女瑪利亞是個性格開朗、熱情奔放的姑娘。她愛唱歌、愛跳舞,還十分喜愛大自然的清新、寧靜和美麗。修道院院長覺得瑪利亞不適合過與塵寰隔絕的生活,於是介紹她去薩爾茨堡當上了前奧地利帝國海軍退役軍官馮·特拉普上校家7個孩子的家庭教師。馮·特拉普是個善良勇敢的愛國者,他的妻子早逝。家裡沒有歌聲,也沒有笑聲。瑪利亞來到上校家中,發現上校管理孩子的方法簡單而粗暴。只要他的哨聲一響,孩子們就從各自房間里以最快的速度奔跑出來,排好隊,按水兵操練的要求通報自己的姓名。一開始,孩子們對瑪利亞帶有排斥情緒,總是想法設法捉弄她,但是瑪利亞理解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的所作所為,她引導他們,關心他們,幫助他們,贏得了他們的信任,很快就成了他們的知心朋友,同他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上校準備離家去維也納,在這期間,瑪利亞和孩子們排練歌曲、做游戲、去大自然中遊玩,整個家庭平添了許多笑語、歡樂和生氣,充滿了音樂之聲。當上校帶著准備與他結婚的男爵夫人回來時,發現家中呆板、冰冷的空氣完全變了,他的"水兵們"已被訓練成一支很有素養的家庭合唱隊。看到男爵夫人的到來,瑪利亞知道她將成為孩子們的新媽媽,於是她留下了一封信就離開了上校家,回到了修道院。然而由於男爵夫人太一本正經,孩子們不能和她融洽相處。同時,由於瑪利亞給這個家帶來的變化激起了上校對生活的熱愛,喚回了逝去的幸福,也喚起了他對瑪利亞的愛情。於是上校最終拒絕了男爵夫人,他來到修道院找瑪利亞,他們終於結成了美滿的伴侶。這時正是30年代希特勒吞並奧地利的前夕。在薩爾茨堡舉行奧地利民謠音樂節的當天,上校和瑪利亞接到了柏林的來電,命令上校參迦納粹的海軍,並把他和全家置於嚴密監視之下。借著參加民謠音樂節的機會,特拉普家庭合唱隊在奧地利同胞面前奉獻出他們心底里的歌,並在朋友和修女們的協助下,全家跨過阿爾卑斯山,逃出了多難的祖國,來到了自由之地。永遠帶來歡樂的《音樂之聲》《音樂之聲》是一部影響了幾代人的電影,無論從哪個標准來評,它都是美國音樂片的經典之作。有趣的愛情故事、悅耳的歌曲、活潑的孩子、溫馨的人情、天真無邪的笑料,構成了一幅美好的生活畫卷;動人的音樂、優美的風光、積極的生活態度,引發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美好的瑕思。歌曲《音樂之聲》是影片中的點題之曲,影片開始時由瑪利亞在山頂獨唱。上校赴維也納期間,瑪利亞把這首抒發自己對故鄉、對大自然、對音樂的無比熱愛的歌教給了7個孩子,讓他們在男爵夫人到來時為她演唱。上校長久禁錮的心被這家中久違了的美妙、純真、動人的歌聲融化了,他從原來那位不苟言笑的上校變成了一位和藹可親的父親,和7個孩子擁抱在一起……影片里以電影音樂的原貌參與了故事敘事的當首推那首膾炙人口的小歌《雪絨花》(《EDELWEISS》)。 上校在瑪利亞和孩子們的盛情邀請之下,接過吉他自彈自唱了這首自己最喜愛的、已多年不唱的奧地利民謠:Edelweiss? edelweiss?(雪絨花,雪絨花,)Every morning you greet me. ?清晨迎著我開放。?Edelweiss? edelweiss? ?雪絨花,雪絨花,?Bless my homeland forever. ?永遠祝福我家鄉。?(註:採用薛范譯詞)上校沉醉在對故土、對祖國的一片深情之中,忘我地唱著。瑪利亞的鏡頭數次切入,她站在門口凝視著上校。歌聲使他完全變成了另外一個人,在那飽含真情的歌聲里,瑪利亞發現了一個男人豐富、博大、敏銳的內心世界。音樂悄悄地把兩顆高尚的心靈連結了起來,愛情的火花開始燃燒。當兩人在家庭晚會上和諧地共舞之後,掩飾內心已經變得非常困難了。而要說這首小小的歌曲作為一件重要的音樂道具在整個故事結構中發揮了巨大作用,那還是在音樂節上。拒絕為納粹服務、決不背叛自己的祖國和人民的上校準備冒險帶全家離去。臨別之際,他為家鄉的父老鄉親獻上的還是那首他最喜愛的歌。但一曲未了便已哽咽,瑪利亞默契地接唱下去,並帶動全場觀眾加入大合唱。這是全片最令人心潮澎湃的感人高潮。看似最簡單、最不起眼的一首小小民歌,在影片所用的全部歌曲中凸顯了出來,促使觀眾開始正視故事所屬的陰雲密布的時代--片頭字幕所說的"30年代薩爾茨堡最後的黃金歲月"。它使一部洋溢著歡聲笑語的喜劇片在此刻展現出了嚴肅、深刻、崇高的人道主義內涵。音樂節上全體觀眾高亢、洪亮地合唱著《雪絨花》,表達了奧地利人民反對侵略的正義心聲和不畏強暴的必勝信念。30多年過去了《音樂之聲》永遠帶給你歡樂,帶給你思考。(佚 名)《音樂之聲》以後的故事電影《音樂之聲》講述的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影片結尾處是上校一家最終勇敢地逃出了納粹控制的奧地利,也許許多人認為這個故事就結束了,正像所有的童話故事結尾時所說的那樣,"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可是,真實的馮·特拉普一家人在此之後到底去了哪裡呢?他們的生活到底怎樣呢?1938年,當這家人出走奧地利的時候,瑪利亞正懷著馮·特拉普上校的又一個孩子約翰尼斯。沒有了花團錦簇的家園,他們成了一文不名的逃亡者,一家人的生活立刻就是個大問題。但是馮·特拉普一家人並不氣餒,也不在意一切都要從零做起。 這個家庭組成了合唱團,浪跡天涯,賣藝為生。從生日婚嫁的宴會到皇家樂館的演出,無所不為。1939年,當他們來到美國進行演唱旅行時,發現了佛蒙特州小鎮斯託附近的一片農庄。小小的農庄讓他們想起了奧地利的家園,他們立刻愛上了這片土地。於是就用積攢下來的錢買下了這片土地,並建成了自己遠離故鄉的家。在此之後的幾十年間,馮·特拉普一家每年都要到世界各地去演出,足跡遍布30多個國家,但是,他們一直把斯托的這處農庄當成自己永久的家。1947年,瑪利亞在斯托成立了特拉普家庭音樂營。隨著音樂營的擴展,她家提供過夜的客房漸漸不敷使用,於是她就建起了特拉普山莊。他們也曾因為不諳社會環境而大吃苦頭。1949年,瑪利亞將一家人的經歷寫成了傳記,立刻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但是當首次有人出價收購她的故事改編電影時,瑪利亞卻被欺騙,沒有得到自己應有的權利和報酬。不盡如人意的際遇並沒有使他們生出怨天尤人的哀嘆,挫折和教訓也不能使這個移民家庭倒下去。1965年,電影《音樂之聲》在全世界發行,演出了"真善美"的一幕,瑪利亞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但在1980年,一把大火把辛辛苦苦建造起來的特拉普山莊化為灰燼。然而,1年半之後,在原來的房基上又是一幢嶄新的特拉普山莊,並且在山麓和湖邊還建造了星羅棋布的客舍接待遊人。如今特拉普山莊已經遠近聞名,每年接納成千上萬對特拉普家的經歷和他們的歌聲情有獨鍾的遊客
『陸』 《音樂之聲》這部電影評價高是為什麼它為什麼能成為經典
《音樂之聲》作為一部前身為百老匯上映的音樂劇,其中的歌舞是十分出彩的。每一段優美的歌唱伴隨著演員極富表現力的面部表情和十分流暢的肢體動作,都是一種享受。即使在如今所有人都在追求快速的時代,也能讓人靜下心來,慢慢的欣賞這部電影中的歌舞。其中,知名度很高的《哆來咪》、《雪絨花》、《晚安,再見》等曲目在影片中多次出現,並十分優美。這些從小開始聽的音樂在影片中演唱,讓觀眾有歸屬感。
『柒』 急求電影《音樂之聲》人物分析
一、瑪利亞
瑪利亞是薩爾茨堡修道院里的志願修女,她活潑好動和熱愛自然的性格卻總是讓她在修道院里惹麻煩。於是她被派到馮・特拉普上校家做家庭教師。她很快和上校的七個孩子打成一片,而上校也漸漸在她的引導下改變了對孩子們的態度。
二、馮·特拉普
海軍上校,有七個孩子。長期的海軍生活和亡妻的悲傷使他對待孩子像管教士兵一樣嚴格。他請來瑪利亞作為孩子的家庭教師,剛開始他對瑪麗亞的做法十分不滿,可是當他聽到孩子們為男爵夫人唱歌的時候十分感動,並被瑪麗亞可以感染他人的熱情所吸引。
三、男爵夫人
馮·特拉普上校的女朋友,被上校帶回來時孩子們很不喜歡她。她看到瑪麗亞與上校十分親近,便勸瑪麗亞回修道院。但後來瑪麗亞回來之後,她發現她已經無法挽回她和上校之間的感情,便主動退出了與上校的婚約。
四、阿比斯院長
薩爾茨堡修道院院長,她覺得瑪麗亞活潑的性格不適合僧侶生活。她決定讓瑪麗亞去馮・特拉普上校家做看護,也藉此讓瑪利亞探索出真正的生活目的。當瑪麗亞向她坦白了她對上校的愛情和對生活的不知所措,她告訴瑪利亞要有骨氣與勇氣,哪怕翻越世界上的每一座山峰也要找到自己的真愛。後來幫助瑪麗亞一家逃離生天。
(7)音樂之聲電影不像1965年的擴展閱讀
《音樂之聲》該片講述了修女瑪麗亞到特拉普上校家當家庭教師,並和上校的7個孩子很快打成一片,上校也漸漸在瑪利亞的引導下改變了對孩子們的態度,並與瑪利亞之間產生了感情的故事。
該片是由羅伯特·懷斯執導,朱莉·安德魯斯、克里斯托弗·普盧默、理查德·海頓主演的音樂片,該片於1965年3月29日在英國上映。
該片獲得了第3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五個獎項。
『捌』 音樂之聲不是票房全球前十名的電影嗎
年度票房、總票房、另外還專門有個北美票房、還有海外票房。
有些演算法不一樣啥!~
在去網路一下,可能你對比的標准有錯誤!
一般新片的票房比老電影要高!算票房也往往是算 北美票房 排行的!
海外票房不準確,畢竟盜版用來打打廣告,佔領市場的份額更多的!
但北美本土對盜版管得比較嚴(畢竟他們自己本土就不需要什麼廣告了,而且本來就是服務也為主,盜版很難生存。)所以電視里播的往往是 北美票房 排行的!其它的自己去網路一下挖!
『玖』 關於電影《音樂之聲》的問題
朱莉·安德魯絲
開放分類: 電影、人物、歌唱家
朱莉·安德魯絲
中文名:朱莉·安德魯絲
英文名:Julie Andrews
生 日: 1935年10月1日
國 家: 英國
相關介紹:
朱莉·安德魯斯是百老匯和好萊遠塢最有天賦和最受愛戴的明星之一,是電影、戲劇、電視和唱片業幾十年來的長青樹,獲得過很多榮譽。"公主日記"是她在拍攝完她的電影處女作"瑪麗·波賓斯"之後第一次在迪士尼公司拍攝電影。她在處女作"瑪麗·波賓斯"中的表演為她贏是了學院獎最佳女演員獎,並獲得了英國學院獎和紐約電影評論家協會獎。她在轟動一時的舞台劇羅德格斯&哈默斯坦舞台劇的電影版《音樂之聲》扮演了瑪麗婭一角,並因此獲得學院獎第二次提名。她在電影音樂劇"維克多/維多利亞"中的表演,使她獲得了第三次學院獎提名,同時還獲得了金球獎。
安德魯斯今年早些時候在諾爾-柯沃德的《相對價值》英文版中擔任主角,在即將推出的影片《無條件的愛》中,她塑造了一個配角形象,該片由魯波特-埃弗里特、凱西-貝茨和丹-愛克魯德主演,P-J-霍根導演,她的其它影片包括《現代派米莉》、《親愛的莉莉》、《S.O.B》、《10》、《那就是生活》和《夏威夷》。
安德魯斯的百老匯處女作《男友》獲得了高度評價,在《我的美麗太太》,一劇中她與雷克斯-哈里森演對手戲並塑造了埃麗莎-多莉特爾這個角色,並得到了更多的榮譽。後來她回到百老匯與理查德-伯頓共同主演了《卡米洛》,近期她在《維克多/維多利亞》的舞台版中擔任主角。 安德魯斯是多部兒童讀物的作者,其中包括《大話的終結》《曼蒂》,二十五年來一直暢銷不衰。另外,去年發行並於今年再版的CD讀物《小波》已經榮登了許珀里翁圖書出版社的最佳圖書排行榜首位。《小波》的續集預計在2001年秋季出版。安德魯斯還和她的女兒愛瑪-華頓共同出版了大獲全勝的兒童系列讀物《鄧皮》連環畫,其畫頁由托尼-華頓繪制。許珀里翁出版社去年出版了《鄧皮》的前兩集,今年秋季會出一集《鄧皮拯救基督》,2002年再出一集《鄧皮和大暴雨》。
安德魯斯為ABC拍攝的電視系列片《朱莉-安德魯斯時刻》獲得了8項艾米獎。她的眾多專題片包括與朋友卡羅爾-伯內特合作的《朱莉和卡羅爾在卡內基大廳》和《朱莉與卡羅爾重逢》。她最後在與克里斯托弗共同主演了生活電視情景劇《在金色池塘上》。
在慈善活動方面她擔任了聯合國婦女開發基金會的「親善大使」。
在一次為祝賀她取得的無與倫比的藝術成就而舉行的慶祝會上,有眾多明星參加,安德魯斯在會上得到了本年度歌星協會獎。
參與影片:
《怪物史萊克3 Shrek the Third 》 (2007) ...Queen Lillian (voice)
《 The 60th Annual Tony Awards 》 (2006) ...Presenter
《 Boffo! Tinseltown's Bombs and Blockbusters 》 (2006) ...Maria (archive footage) (uncredited)
《 ¿De qué te ríes? 》 (2006) ...Mary Poppins (archive footage)
《 11th Annual Screen Actors Guild Awards 》 (2005) ...Herself - Co-presenter: Life Achievement Award
《公主日記2:皇室婚約/走佬俏公主2及時嫁到 The Princess Diaries 2: Royal Engagement 》 (2004) ...Queen Clarisse Renaldi
《 On the Set: The Princess Diaries 2 - Royal Engagement 》 (2004) ...Herself
《怪物史萊克2/史力加 2 Shrek 2 》 (2004) ...Queen (voice)
《 AFI's 100 Years... 100 Songs 》 (2004) ...Herself
《 Andy Williams: My Favorite Duets 》 (2004) ...Herself (archive footage)
《 "Broadway: The American Musical" 》 (2004) ...Narrated by
《小姑娘艾蘿依 Eloise at the Plaza 》 (2003) ...Nanny
《第75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 The 75th Annual Academy Awards 》 (2003) ...Herself - Presenter: Past Oscar Night Music Highlights/Past winner
《 Eloise at Christmastime 》 (2003) ...Nanny
《 Celebrity Naked Ambition 》 (2003) ...(archive footage)
《 The 100 Greatest Musicals 》 (2003) ...Herself (archive footage)
《 "Great Performances" Broadway's Lost Treasures 》 (2003) ...(archive footage)
《無條件的愛 Unconditional Love 》 (2002) ...Herself
《 AFI's 100 Years... 100 Passions 》 (2002) ...thanks
《 I Love Muppets 》 (2002) ...Herself
《 "E! True Hollywood Story" Liza Minnelli 》 (2002) ...Herself
《公主的日記 The Princess Diaries 》 (2001) ...Clarisse Renaldi
《 On Golden Pond 》 (2001) ...Ethel Thayer
《第73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 The 73rd Annual Academy Awards 》 (2001) ...Herself - Presenter: Honorary Award to Ernest Lehman (uncredited)
《 My Favorite Broadway: The Love Songs 》 (2001) ...Herself (Host)
《 A New Princess 》 (2001) ...Herself
《 Walt: The Man Behind the Myth 》 (2001) ...Herself/Mary Poppins (from 'Mary Poppins') (archive footage) (uncredited)
《 The Kennedy Center Honors: A Celebration of the Performing Arts 》 (2001) ...Herself (Honoree)
《 Relative Values 》 (2000) ...Felicity Marshwood
《雙重情感 Passion of Mind 》 (2000) ...singer: "My Favorite Things"
《 Hollywood Musicals of the 60's 》 (2000) ...Mary Poppins
《 Twentieth Century Fox: The Blockbuster Years 》 (2000) ...Maria/Gertrude Lawrence (archive footage)
《一夜情緣 One Special Night 》 (1999) ...Catherine
《我最喜歡的百老匯 My Favorite Broadway: The Leading Ladies 》 (1999) ...Herself as Hostess
《 The 53rd Annual Tony Awards 》 (1999) ...Herself
《劇匠魅影 Hey, Mr Procer! The Musical World of Cameron Mackintosh 》 (1998) ...Herself - Host
《第69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 69th Annual Academy Awards, The 》 (1997) ...Herself
《 Victor/Victoria 》 (1995) ...Victor/Victoria
《親親吾子 Our Sons 》 (1991) ...Audrey Grant
《怨女春曲 Duet for One 》 (1986) ...Stephanie Anderson
《生之樂章 That's Life! 》 (1986) ...Gillian Fairchild
《男生愛女人 Man Who Loved Women, The 》 (1983) ...Marianna
《雌雄莫辯 Victor/Victoria 》 (1982) ...Victoria Grant, aka Count Victor Grenski
《瘋狂人生 S.O.B. 》 (1981) ...Sally Miles
《小麻煩 Little Miss Marker 》 (1980) ...Amanda
《十 10 》 (1979) ...Samantha Taylor
《十 10 》 (1979) ...singer: "It's Easy to Say"
《粉紅豹系列:活寶 Pink Panther Strikes Again, The 》 (1976) ...singer: "Until You Love Me" (uncredited)
《激情 Tamarind Seed, The 》 (1974) ...Judith Farrow
《 "Great Performances" 》 (1972) ...Herself / ... (6 episodes, 1989-2004)
《拂曉出擊 Darling Lili 》 (1970) ...Lili Smith (Schmidt)
《星光燦爛樂昇平 Star! 》 (1968) ...Gertrude Lawrence
《蜜莉姑娘 Thoroughly Modern Millie 》 (1967) ...Millie Dillmount
《沖破鐵幕 Torn Curtain 》 (1966) ...Dr. Sarah Louise Sherman
《夏威夷 Hawaii 》 (1966) ...Jerusha Bromley Hale
《音樂之聲 Sound of Music, The 》 (1965) ...Maria
《丁副官 Americanization of Emily, The 》 (1964) ...Emily Barham
《歡樂滿人間 Mary Poppins 》 (1964) ...Mary Poppins
『拾』 急急:音樂之聲 電影
《音樂之聲》是由美國音樂劇的泰斗 Richard Rodgers 和 Oscar Hammerstein II 根據瑪麗亞·馮·特拉普(Maria Von Trapp)的自傳《馮·特拉普家的歌手們》(The Story of the Trapp Family Singers)改寫而成的。這部音樂劇開演九個月,詞作者 Oscar Hammerstein II 就去世了,所以這一部音樂劇,也成為這兩位音樂劇界的最佳排檔的最後一次合作。原本這部戲想採用馮·特拉普家庭合唱團曾經唱過的歌,然後由 Rodgers 和 Hammerstein 加上一首歌曲,但是,這對老搭檔拒絕這樣工作,於是,他們最後自己寫了所有在《音樂之聲》里出現的歌曲。
《音樂之聲》的故事發生在1938年的奧地利薩爾茲堡,年輕活潑的修女瑪麗亞·任納爾(Maria Rainer)到退役海軍上校馮·特拉普家,照顧他的七個孩子。馮·特拉普上校雖然冷漠嚴厲,但終究還是抵擋不住瑪麗亞的純潔善良,兩人終於結婚,可惜剛剛渡完蜜月,他們的安靜生活因被納粹佔領奧地利而破碎了。
《音樂之聲》於1959年11月16日在百老匯的魯德-方特恩劇院(Lunt-Fontanne Theatre)公演,成為五十年代百老匯公演時間第二長的音樂劇。但是是1965年福克斯公司(Twentieth Century Fox)拍的電影版《音樂之聲》使它登上了世界舞台,受到全世界各個國家數百萬觀眾的喜愛。
這部電影也早在八十年代就被翻譯成中文在中國的電視台播放,因此對劇情和人物如數家珍的觀眾我相信不少。所以在這里,我盡量多放一些與背景有關的資料。人名也遵循常規翻譯,以下是與英文名字的對照:
Captain von Trapp 馮·特拉普
The Baroness 男爵夫人
Max 麥克斯
Mother Abbess 阿比斯修女院長
Liesl 麗莎
Friedrich 弗來德里克
Louisa 露意莎
Brigitta 芭姬塔
Kurt 克爾特
Marta 瑪爾塔
Gretl 葛麗特
馮·特拉普家族的故事由1910年,年輕優秀的皇家海軍上校格瑞格·馮·特拉普(Georg von Trapp)與 Agathe Whitehead 在一場舞會上一見鍾情開始。在當時,馮·特拉普上校作為海軍指揮官的聲望,可以和二戰時期的艾森豪維爾相比。而後來成為他妻子的 Whitehead 家也是十分富有的貴族,事實上,Agathe 的祖父就是水雷(torpedo)的發明者。他們結婚之後繼承了 Whitehead 家的財產,即使以利息過活也綽綽有餘。
可惜的是,他們婚後的愉快生活被一戰後奧匈帝國的毀滅打斷了。奧地利和匈牙利分開之後,奧地利不再擁有海岸線(原奧匈帝國包括了南斯拉夫,南斯拉夫有在地中海的海岸線),保留海軍完全沒有意義,於是馮·特拉普上校不得不被迫退役。而就在同一時間,他的妻子 Agathe 又去世了。馮·特拉普上校的女兒喬漢娜斯(Johannes)回憶說,那是她父親一生里最灰暗最沮喪的時間,他把一生的精力都投入海軍,而離開海軍他什麼也做不慣,就像是他迷失了自己。
他們的母親死後,孩子們換了無數個看護,他們曾經同時僱傭三個看護,一個照顧大孩子,一個照顧年幼的孩子,還有一個照顧全家。但是孩子們更喜歡只要一個看護,於是他們找到了修道院,瑪麗亞被派到馮·特拉普家。與電影里不同的是,在瑪麗亞到來之前,上校就一直鼓勵孩子們演唱和演奏音樂。當孩子們唱歌的時候,他也會用吉他,曼陀林琴,或是小提琴為他們伴奏。瑪麗亞來了之後,她更有條理地教習孩子們的演唱各種不同風格的歌曲。據喬漢娜斯說,他們後來的演唱生涯的其實是藉助了馮·特拉普上校的名氣,他在奧地利的知名度使他們家的合唱團十分受大眾的注意。
好景不長的是,1932年奧地利銀行的倒閉使得馮·特拉普一家的積蓄一洗而空,他們把部份房子租了出去,而孩子們不得不學習洗衣,和其他家務。對於孩子來說,這些都新奇有趣,但是對他們的父親而言,這又是一個不小的打擊。這時候他已經和瑪麗亞結婚並且又添了兩個孩子,要撫養九個孩子,唯一可行的辦法就是到外面去演唱。於是,作為家長,上校在每場演出前都最先上台介紹他的妻子和孩子們,然後大家上場演出幾首歌曲,最後上校再次上台和大家一起謝幕。這個時候,他們也認識了一個住在附近的年輕牧師,Franz Wasner。Wasner 曾經是個律師,對音樂也相當有研究,他不但教授給孩子更廣泛深入的歌唱方法和演奏各種樂器,也幫他們編寫歌曲,後來馮·特拉普一家離開奧地利到美國,他也一直和他們在一起。
他們這樣的生活在1938年因希特勒佔領奧地利而終止。馮·特拉普一家接到三個召書,上校需要到德國海軍指揮潛水艇,他的長子當時剛剛從醫學院畢業,也接到命令要去領導維也納的一家大醫院,而他們的家庭合唱團則被邀請去希特勒的生日會上唱歌。據說,上校把一家人召集起來說,「我們現在就站在已經為奧地利挖好的墳墓旁邊」。他問他們是要留在奧地利還是離開,雖然大家都知道離開奧地利的生活會很困難,而且當時瑪麗亞已經懷了第十個孩子,但是他們還是選擇了離開。當他們離開家時幾乎是兩手空空,而更讓他們無法忍受的,是他們離開以後,希特勒本人占據了他們的房子。
和電影裡面不同的是,上校一家並不是直接翻過阿爾卑斯山離開奧地利的。事實上,薩爾茲堡地處奧地利北端國境線上,正是和德國接壤的一邊。所以真正的馮·特拉普一家是裝做去義大利旅行,坐火車然後徒步越過阿爾卑斯山離開奧地利的。
1938年上校一家人到達了美國。從此之後的十八年間,他們全家馬不停蹄地在各地舉行巡迴演出,為了以家庭為重,漸漸長大的孩子們不得不把自己的生活暫停。瑪麗亞堅持全家人無論何時都要在一起,即使是已經成家的孩子們也不例外。而每當到達一個新地方時,瑪麗亞總要讓全家至少訪問一個修道院。她似乎總是在上帝給予她的執意和她自己認為重要的東西之間無法做出選擇,這也使她常常對孩子們發火。
1947年5月30日,馮·特拉普上校去世了。孩子們再不想四處奔波,他們逐漸地離開了演唱團,在1956年,馮·特拉普家庭演唱團終於解體了。他們在 Vermont 州的 Stowe 鎮買下一個舊農場,合力建造了住房,一起照顧農場。但是他們很快就發現這樣的收入不夠養活全家人,所以當家人外出演出的時候,他們就把農場租給到當地滑雪的人。後來,他們索性把農場改成了旅館。
在一次表演中,因為少了一件樂器,在等待拿來樂器的時候,為了不空場瑪麗亞給觀眾講述了馮·特拉普一家的故事。當那場音樂會結束的時候,一個人到後台告訴瑪麗亞她應該把這么精彩的故事寫成書。瑪麗亞覺得她還是比較適合講故事,於是那個人便提出由瑪麗亞講述,他執筆寫馮·特拉普家的故事。這就是《馮·特拉普家的歌手們》一書的由來。這本書於1949年出版了。
1956年,一個德國電影製片人找到了瑪麗亞,他要以一萬美元的價格買下書的版權。瑪麗亞問了她的律師,律師告訴她她應該抽成而不是一次性賣掉。可是,德國製片人告訴瑪麗亞,德國法律不允許德國公司向外國人付抽成,而當時,瑪麗亞已經是美國公民。瑪麗亞相信了他的話,於是她賣掉了《馮·特拉普家的歌手們》一書的版權。
那個德國製片人不光是以末須有的法律欺騙了她,幾星期之後,他又打電話給瑪麗亞,說如果瑪麗亞肯接受九千美元,他可以馬上把錢給她。因為急需用錢,瑪麗亞答應了。
於是,電影《瑪麗亞的故事--馮·特拉普家的故事》(Maria's story, Die Trapp Family) 於1956年在德國成為空前賣座的電影。因為電影是如此成功,在1958年德國又製作了續集,《馮·特拉普一家在美國》(Die Trapp Family in Amerika)。這兩部電影成為德國二戰以後最成功的電影。
在1956年,好萊塢的派拉蒙電影公司(Paramount Pictures)買下了《瑪麗亞的故事--馮·特拉普家的故事》的美國電影版權。一個百老匯製片人看了電影,覺得這個故事可以做成一部絕好的音樂劇,他於是也和德國製片人簽了合同,而且,他主動要求給瑪麗亞0.006%的抽成,這是瑪麗亞意想不到的,她欣然接受了。
這位百老匯製片人是 Richard Halliday,他的妻子,就是第一個在百老匯上飾演瑪麗亞的 Mary Martin。他們原本打算採用馮·特拉普家唱過的歌曲,但是希望再加一首瑪麗亞的獨唱,於是他們找到了當時美國音樂劇界的最佳拍當 Richard Rodgers 和 Oscar Hammerstein II。但是,Rodgers 和 Hammerstein 認為馮·特拉普一家唱的奧地利民歌與他們的風格不合,他們更願意做副製片人,然後著手編寫所有的歌曲。
在 Rodgers 的自傳里他提到寫《音樂之聲》的過程:「我們認為這出戲不但要寫出真實的人物,更要保留他們的背景。『音樂之聲』是戲里出現的第一首歌,是揮舞手臂歌唱自然和音樂的歌曲;『Do-Re-Mi』是瑪麗亞給孩子們的第一堂音樂課,也是她試圖接近孩子們的結果;『我最喜愛的東西』(My Favorite Things) 是一連串的最簡單又最惹人欣喜的事物,這首歌有一點民歌的風味;『孤獨的牧羊人』(The Lonely Goatherd) 和音樂『漣恩德拉』(Laendler) 都是由奧地利阿爾卑斯山上景色引發的靈感;『翻越每一座山脈』(Climb Every Mountain) 則是為了給離開修道院的瑪麗亞鼓氣,而且這首歌在後來也成為全家人翻過阿爾卑斯山離開祖國奧地利的音樂。」
雖然 Rodgers 並沒有為寫《音樂之聲》的歌詞而飛到維也納去體驗生活,但是他對待劇中的歌曲還是相當認真的。為了劇中修道院中的拉丁文贊美詩,他特地詢問了紐約的女修道院院長,並且到紐約聽了她們的演唱。而大多數都認為是奧地利民歌的「雪融花」(Edelweiss),其實也是 Rodgers 和 Hammerstein 合作的結果。而且,事實上,這是 Hammerstein 所作的最後一首歌。那時 Hammerstein 已經知道自己未來的日子所剩無幾,所以,歌里顯出的對祖國的熱愛,也可以說是他最後的心聲。
1959年11月16《音樂之聲》在紐約百老匯的魯德-方特恩劇院(Lunt-Fontanne Theatre)公演,因為當時 Mary Martin 已經很有名氣,該劇在公演之前就已經賣出了兩百萬美元的戲票。雖然對音樂劇的評論有好有壞,但是觀眾對馮·特拉普一家的熱情有增無減。《音樂之聲》在百老匯一共演出1443場,贏得了包括最佳音樂劇在內的六個托尼獎(Tony Awards),他們灌制的錄音也售出了三百萬之多。
在音樂劇公演沒有多久之後,作家 Ernest Lehman 就開始找手把《音樂之聲》改寫成電影。在這之前,他曾成功地把音樂劇《國王與我》(The King and I) 和《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 搬上舞台,所以當時二十世紀福克斯公司(Twentieth Century Fox) 的總裁 Dick Zanuck 同意由他來寫劇本。事實上,由於當時福克斯公司拍攝的電影《埃及艷後》(Cleopatra) 耗資巨大而沒有票房,如果沒有後來的《音樂之聲》,福克斯公司很有可能會做不下去。
接下來 Lehman 和 Zanuck 找到了 William Wyler 做導演。他曾經拍過經典影片《呼嘯山莊》(Wuthering Heights) 和《羅馬假日》(Roman Holiday)。可是 Wyler 本人並不喜歡《音樂之聲》,他雖然接下了任務,但是並沒有開始工作,據說,當 Lehman 把第一稿交給 Wyler 的時候,他沒有做任何改動,這對一個認真的導演來說是不可能的,所以當時 Lehman 就明白他准備離開這個項目。果然,不久 Wyler 就宣布他要去拍另一部電影而放棄了《音樂之聲》。(雖然 Wyler 本人並不承認,但是普遍的觀點是他私下把《音樂之聲》的劇本交給後來的導演 Robert Wise。)
Robert Wise,是唯一連得兩次雙項奧斯卡的人。他首次導演並製作的《西城故事》讓他得到了最佳導演獎和最佳影片獎,然後,《音樂之聲》又再次讓他拿到最佳導演和最佳影片。
事實上,整個馮·特拉普別墅的內部,包括其巨大的舞廳,都是在福克斯公司的工作室里修建並設置的。因為很得意舞廳的豪華和美麗,電影拍攝完之後,福克司公司沒有把它拆毀,而是捐給了好萊塢博物館。
曾經因《西城故事》而得過奧斯卡獎的 Boris Levin 負責做場景設計和聲音布置。他設計的修道院內院是如此精確,連在薩爾茲堡做「音樂之聲之旅」的導游都以為電影是在修道院拍攝的。
設計服裝的 Dorothy Jeakins 為了這部電影費煞苦心,導演 Wise 要求孩子們的衣服要盡量簡單,因為他不想讓孩子們太過可愛而讓觀眾忽視了更重要的東西。事實上,這也是他在整部電影里極力要做的。因為當時人們在聽說了這部電影的題材之後,都認為電影一定會用孩子的天真可愛來嘩眾取寵,這也包括了後來扮演馮·特拉普上校的 Christopher Plummer。(據說他曾經用四天的時間和作者 Lehman 一起改動了劇本,使得上校的性格更加合理完整。)
Dorothy Jeakins 是好萊塢當時最好的服裝師,她的設計以保留原味出名,《音樂之聲》的服裝也是如此。Jeakins 和她的助手 Pia Arnold 翻閱能找到的所有資料,從海軍制服的扣子,到瑪麗亞初到上校家時手裡提的袋子,無一不是有真實背景的。為了修女的服裝和頭巾式樣,她還跑到洛杉機的修女院詢問院長。等到演員已經訂下來之後,Jeakins 和導演 Wise 見了每位演員,並且向她們徵求意見,演瑪麗亞的 Julie Andrews 一向欣賞 Jeakins 的眼光,對她提供的服裝全部接受了。
負責舞蹈設計的是夫妻組 Marc Breaux 和 Dee Dee Wood。他們曾經為 Julie Andrews 設計過電影《瑪麗·波品斯》(Mary Poppins) (這也是首次參加電影演出的 Julie Andrews 獲得奧斯卡最佳女演員獎的電影)做過舞蹈設計。他們和導演一起商訂了人物的性格,就帶了幾名助理到練習室里,由 Saul Chaplin 做鋼琴伴奏,設計出了符合角色和音樂節拍的舞蹈。
Breaux 和 Wood 設計的「漣恩德拉」(Laendler),是在舞會中瑪麗亞和上校跳給孩子們看的一小段舞,他們參照了奧地利的民間舞蹈,加了自己的步法,設計出了十分輕快而且和音樂配合的天衣無縫的舞蹈。一般人想不到的是,就連木偶劇里木偶們的舞蹈也是他們的傑作。
還有一位值得一提的人是 Marni Nixon,她在《音樂之聲》里扮演索菲亞修女 (Sister Sophia,幾位修女一起唱「瑪麗亞」的時候,她是那位喜歡瑪麗亞的金發年輕修女)。雖然這是她唯一出現在鏡頭前面的電影,但是,事實上,她曾為多個十分出名的音樂劇改編的電影中的女主角配唱:《國王與我》中的 Deborah Kerr,《西城故事》里的 Natalie Wood,還有最出名的《MyFair Lady》里的奧黛利·赫本(Audrey Hepburn)。薜澇骸B昀鮁強峙倫約憾隕閑5母星榛嵩較拊繳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