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麼是攝影中的三點曝光法
首先給你說,不是曝光法,是布光!(如果你不是學專業攝影的就無所謂了!)
三點布光法,分別是 主光 輔助光(副光)還有背光燈光的設置過程簡稱為「布光」。雖然說一個復雜的場景由100名燈光師分別來布光會有100種不同的方案與效果,但是布光的幾個原則是大家都會遵守的。對於室內效果圖與室內攝影,有個著名而經典的布光理論就是「三點照明」。筆者在此簡述一下:
一般主光是在攝像機後30或45度位置直照物體,使物體有個照射效果還有陰影,主光的燈一定要勾上陰影效果,選陰影貼圖或其他。光強度要稍微高。強度越高陰影越明顯。通常用它來照亮場景中的主要對象與其周圍區域,並且擔任給主體對象投影的功能。主要的明暗關系由主體光決定,包括投影的方向。主體光的任務根據需要也可以用幾盞燈光來共同完成。如主光燈在1 5度到30度的位置上,稱順光;在45度到90度的位置上,稱為側光;在90度到120度的位置上成為側逆光。主體光常用聚光燈來完成。筆者喜歡把主體光的亮度設置為2 40左右。
輔助光,又稱為補光。用一個聚光燈照射扇形反射面,以形成一種均勻的、非直射性的柔和光源,用它來填充陰影區以及被主體光遺漏的場景區域、調和明暗區域之間的反差,同時能形成景深與層次,而且這種廣泛均勻布光的特性使它為場景打一層底色,定義了場景的基調。由於要達到柔和照明的效果,通常輔助光的亮度只有主體光的5 0%-80%也是同樣的在相機後面30或45度,不過是在主光另一邊,照到主光照不到那片物體。作用是照主光照不到的暗面,同時輔助主光。使主光的陰影面不要死死的。注意不要打開陰影選項。同時強度要弱。一般不超0.5,
背光,在物體的後面,光線的逆方向打一個泛光燈,作用是柔和主光和輔助光。使光線變柔和。強度也要稍微小點。它的作用是增加背景的亮度,從而襯托主體,並使主體對象與背景相分離。一般使用泛光燈,亮度宜暗不可太亮。
下圖為區域照明燈光設置的簡單示意圖。
布光的順序是:1)先定主體光的位置與強度;2)決定輔助光的強度與角度;3)分配背景光與裝飾光。這樣產生的布光效果應該能達到主次分明,互相補充。
布光還有幾個地方需要特別注意:
1)燈光宜精不宜多。過多的燈光使工作過程變得雜亂無章,難以處理,顯示與渲染速度也會受到嚴重影響。只有必要的燈光才能保留。另外要注意燈光投影與陰影貼圖及材質貼圖的用處,能用貼圖替代燈光的地方最好用貼圖去做。例如要表現晚上從室外觀看到的窗戶內燈火通明的效果,用自發光貼圖去做會方便得多,效果也很好,而不不要用燈光去模擬。切忌隨手布光,否則成功率將非常低。對於可有可無的燈光,要堅決不予保留。
2)燈光要體現場景的明暗分布,要有層次性,切不可把所有燈光一概處理。根據需要選用不同種類的燈光,如選用聚光燈還是泛光燈;根據需要決定燈光是否投影,以及陰影的濃度;根據需要決定燈光的亮度與對比度。如果要達到更真實的效果,一定要在燈光衰減方面下一番功夫。可以利用暫時關閉某些燈光的方法排除干擾對其他的燈光進行更好地設置。
3)要知道MAX中的燈光是可以超現實的。要學會利用燈光的「排除」與「包括」功能絕對燈光對某個物體是否起到照明或投影作用。例如要模擬燭光的照明與投影效果,我們通常在蠟燭燈芯位置放置一盞泛光燈。如果這盞燈不對蠟燭主體進行投影排除,那麼蠟燭主體產生在桌面上的很大一片陰影可能要讓我們頭痛半天。在建築效果圖中,也往往會通過「排除」的方法使燈光不對某些物體產生照明或投影效果。
4)布光時應該遵循由主題到局部、由簡到繁的過程。對於燈光效果的形成,應該先調角度定下主格調,再調節燈光的衰減等特性來增強現實感。最後再調整燈光的顏色做細致修改。如果要操真地模擬自然光的效果,還必須對自然光源有足夠深刻的理解。多看些攝影用光的書,多做試驗會很有幫助的。不同場合下的布光用燈也是不一樣的。在室內效果圖的製作中,為了表現出一種金碧輝煌的效果,往往會把一些主燈光的顏色設置為淡淡的橘黃色,可以達到材質不容易做到的效果。
總之,只要多實踐、敢於實踐,掌握用光的精髓就只是時間問題
❷ 攝影有幾種布光
攝影布光千變萬化,每個攝影師的藝術理念也不同。從俺收藏的資料看,但總體有以下幾種:
1、三點布光:在表演區內,人物布光由主光、逆光、輔助光三部分組成,逆光的位置可以隨意變動的。它可以是一盞正背面的燈,也可以是一盞或兩盞側背面的逆光燈。
2、雙主光表演區布光:給相機大部分位置提供主光、輔助光和某種逆光,使各種位置都能表現出主要光源,它可以把表演區分為兩個區域,採用單逆光或雙逆光。
3、軟正面光:用一種全面的足夠的底光照明整個場面,這樣可以避免任何錶演區可能出現的曝光不足的問題,並可限制色調反差。一般來說,拍攝人物看來比較清晰,但是效果比較平淡,有時是靠色彩區分各個平面,但看起來仍不理想。如果從一側突出軟光,而不是均衡分布全面照明,那麼人物的基本造型就得到了改善。再增加逆光燈的照明,會增加人物造型,特別是從斜角度拍攝,這種效果非常明顯。
4、側主光:沿布景兩側的硬光提供主光和逆光,用軟輔助光從布景正面照明。這種照明方法處理比較復雜,在布景正面的關鍵角度採用軟光作為底光,這樣可以獲得非常出色的效果。再根據局部表演區的需要沿側面布幾盞聚光燈。從許多攝象機來說,這些燈變成了角度適當的主光和逆光。對於斜角度的攝象機來說,它們是正面光,對於拍攝側面的正面攝象機來說,它們又是非常好的側面角度的光線。
5、總體布光:這里所說的布光方法是把整個表演區分成若干個局部各自進行「三點」布光。這種分別處理的方法使每個位置都有專用的主光、輔助光、逆光照明,形成整體的多主光、多輔助光、多逆光。要是每個人的位置分散,而且頭部的活動也有限,那就最容易了。這種簡單明了的方法提供的照明質量是最高的。
❸ 誰能教教我 三盞燈怎麼布光才能拍出這種效果
這個很簡單,單燈就可以了。
右邊一個棚燈,高於拍攝的眼點(相機的右上大概0.5米),左側需要一塊沾著鋁箔的反光板,大概1.2米 x 2米反射陰影部分就可以。
注意,影棚燈的輸出功率不要太大,要不高光部分就會爆掉、沒有了層次。 把相機放架子上拍攝,焦距50mm左右,光圈不低於F8,這樣普通的18-55頭拍的照片都很出彩。
希望你能滿意,請採納。
❹ 哪些影片用了三點布光
王小偲也給了我們班這個作業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電影裡面有蠻多的
❺ 攝影中什麼叫 三角光 什麼叫鬼光。。
三角光是一種布光法 。也叫三點布光法,是人物攝影照明中的基本布光光位。即主光、副光、輪廓光的光位連起來構成一個三角形。是物人照明中三種基本光線。輪廓光也叫逆光,經常用做修飾光和隔離光(即使畫面主體和北背景托開)。三點布光是拍攝人物肖像的基本照明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法。主光和照相機成45度角(即正側光),在左右都可,輔光在照相機附近,輪廓光基本對著鏡頭方向,稍高一些。倫勃朗光是指正側光,是倫勃朗繪畫經常表現的光效,但倫勃朗的繪畫很少用強烈的逆光。
❻ 如何拍攝出像下面這種很有質感的靜物白底圖
題主這個問題是有關產品靜物攝影的方面。這種干凈白底的產品圖其實是一種非常常見的影室靜物攝影效果。實現這樣的效果並不難,只需要具備相應的設備,進行布光,就可以輕松實現。
需要注意的是,相機拍攝產品的時候,鏡頭焦距最好在50mm及以上,這樣可以盡可能降低鏡頭畸變,保持產品真實的形狀。
至於相機的曝光設置,一般光圈在f8至f11都可以,這樣的光圈范圍是一般鏡頭的最佳畫質區間;快門速度可以設置在閃光燈同步的最高速度,比如1/160秒或者1/125秒即可;記著感光度一定要設定在最低ISO100。
希望上述內容對題主有幫助。歡迎關注卷太郎攝影坊。
❼ 三點布光的解讀
說起三點光,業內人士都不會陌生。三點光是照明前輩們最常用的一種布光方法。所以被後人們習慣的稱它為傳統布光。正是前輩們遺留下來的這個三點布光,使我領悟到了布光原理的真諦,也悟出了這個所謂的傳統光,之所以經久不衰的內在的深刻含意;更悟出了三點光是寫意性演播室布光演變過程的先驅;三點光是影視劇照明演變的靈魂;三點光是構成三維物體與空間在二維圖像中的立體形狀的基石……
我在某學院講課時,有位專業年輕教師,竟然說:「三點布光早已淘汰了」。我想持這種觀念者,應該好好研究一下三點布光的演變過程,就不難讓模糊觀念重新復甦。
本人之所以把三點布光單獨列為獨立篇章,就是認為三點布光,是影視劇、演播室等布光中的核心原理。無論你是攝影、攝像、照明還是照明設計,只要弄明白三點布光原理,你在布光中就有了方向,你對光的定位就有了設計依據。就像影視劇中的拍攝「軸線」,被稱之為「三角形原理」一樣。編攝人員圍繞被攝對象進行鏡頭調度時,為了保證被攝對象在影視畫面空間中的正確位置和方向的統一,攝像機要在軸線一側180°之內的區域設置機位、安排角度、調度景別,這即是攝像師處理鏡頭調度必須遵守的「軸線規則」。那麼,遵守軸線規則的原理,便是「三角形原理」。弄明白了三角形原理的演變過程,軸線規則也自然就明白了。三點光原理、三角形原理,雖一個是照明、另一個是攝影攝像,但它們卻有異曲同工之處。好,下面就要我們剖析三點布光法的原理與演變過程。
三點光的起始根源
前面說過,三點光是照明前輩們傳下來的傳統布光法,70年代剛接觸照明的時候就聽師傅說三點光,我就對三點光產生濃厚的興趣。師傅是不教原理的,你要問他為什麼,他會說「你的眼睛」呢?所以逼著你去想、去悟、去琢磨。通過多年的布光實踐我終於明白了師傅總說「你的眼睛」的含意了。
照明這個行當,必須要用眼睛善於觀察,觀察萬物被光線照射後的千姿百態,觀察自然光線透過窗戶,對室內形成的光影變化。因為照明是為視覺藝術服務的,人和物再美,人身材再好,若不藉助光線的照射,是不可能在影視畫面里顯影的,這個最簡單的道理,人人都心知肚明。藝術源於生活,高於生活。這句至理名言,也是藝術家們常掛嘴邊的口頭禪。照明藝術不也正是如此嗎?事實真理告訴我們,人類一切藝術作品,都是遵循大自然的生活自然規律而進行模仿、重復、創作。違背了這個自然的生活規律,就會失去自然生活的真實性,更談不上所謂的藝術價值和魅力。
三點布光就是模仿大自然的產物,就是依據太陽光對大自然中的人和物的照射,所形成的立體形態給人類的啟示而來。有人不禁要問,太陽不就一個點嗎,怎麼會出現三點呢?這個問題提的很好,解釋這個疑問咱們首先認識一下三點光的起始根源。太陽光的照度范圍,能使整個地球享受到它的溫暖,它究竟有多亮至今仍是一個難以考證的懸題。但有一個現象人們可以考證,就是當你斜側面對陽面時,人物臉的光照造型是最美的,也是最有層次,最有立體感的。人物前側臉上被照射的光線,被前輩們定為主要光線,就是咱們所談的主光。荷蘭著名大畫家倫勃朗,對這一45°的前側光情有獨鍾。他所創作油畫的用光,大都是用前側光勾畫意境。此光後來被人們譽為「倫勃朗光」的稱號。那麼副光又是那兒來的呢?副光是大氣層的透射、地面反射、周圍環境反射等等所形成的。因為副光是反射光,光線性質比較軟,故被定為軟光。所以,布光時均在照明燈上加上一層柔光紙。後來人們又發現,當人和物體與太陽光成反方向時,人物的輪廓線是那麼的突出,頭發是那麼的迷人。因此,在人物布光中又出現了一種光線,那就是逆光。人類清楚地認識到,只有三點布光能完成三維物體與空間在二維電視圖像中的立體形狀。只有三點布光才能更好地表現人物的造型藝術美感。比如,一個圓柱體,要達到較好的三維形體的表現,僅有一次光源是不夠的,還需要二次光源三次光源。特別是在演播室布光,因為演播室設計是封閉無窗戶拍攝場地,要求無外界光源干擾,是一個漆黑又無反射光線條件的環境。試想一下,一個圓柱體在無任何有源光線照射的情況下,只僅靠一束光線從某一角度照射,是很難表現其立體形態的。
一個圓柱體固然如此,那麼人物呢?說的不雅一點兒,人的頭部相當於球體,身體相當於圓柱體。要想把人物立體形態,更好地表現在二維的電視圖像中,僅有一點光源,反映出的亮面是不理想的。需要再設置另外一個光源,把暗面打出層次來,同時控制好光影。為把物體和人物從背景與光度間隔開,還需要從人物背後一定的位置上再設置一個光源,用光線刻畫人物輪廓,這樣就形成了近似於在三度空間設置了不同的三點光位,作為再現物體的立體形狀是較完美的一種布光方法。所以說:「三度布光法又是三點布光法的合理延伸」。
三點布光與三度布光的概念
三點布光法是側重指燈位在不同的三個點上。靜態布光中不就是依三點布光法為藍本,對人物進行三點布光造型的嗎?如新聞演播室對播音員的布光造型、專題訪談、智力競賽等等,就連人像攝影也要遵循三點布光才能美化人物。
而三度布光法是根據對人或物體的造型形式,表現出一個具有三度關系的圖像。
動態布光中的大型文藝晚會,在燈光設計中,首先考慮的是,如何完美的體現人物在電視畫面中的三度關系的圖像問題,所以把綜藝晚會布光稱為「立體交叉布光法」。這個所謂的立體交叉指的就是上下左右都必須涵蓋三度布光法。只有這樣,才能創造平面畫面中的立體形態。熟知三點布光原理,設計演播室的三度燈光關系,才會有方向感,才會輕車熟路。
那麼,三點布光和三度布光的概念原理又是什麼呢?上面已經闡述了兩者的區別,更直接的說,三點光源只形成三個點的光源(三盞燈),對人和物進行照射。而三度光就不同了,雖然它和三點光同樣來自三個相同方向的三種光源,卻不是三點而是三度。點的概念是一盞燈照射的光源,度的概念確不是一盞燈照射的光源,而是根據三度關系的空間、面積和范圍,確立三度照射光源所需燈的數量,所以三度布光法又是三點布光法的延伸布光法。這就是我為什麼要把三點布光法進行專章論述。
三點布光法和三度布光法從概念上分析是有較大區別的,但從性質理念上分析又是屬於同類布光方法。說三度布光法是三點布光法的延伸布光法,從產生根源上講,三點布光法是依據自然光線的自然規律而形成;三度布光法是根據人和物體處於當時所在的環境、范圍、面積、朝向、拍攝角度等,依據三點布光原理而形成的三度布光法,目的是對拍攝場地的人和物體的造型更加全面。在演區范圍內,無論人物走到演區任何位置、任何角度、任何方向都有三點光線的照射,使拍攝出來的電視畫面,都會完美的表現出具有三度關系的立體圖像;使電視畫面在燈光藝術的照射氛圍中,更好地營造出電視畫面的三度空間——空間感、透視感、立體感。
三點布光是構成基本布光法的基石
第一點光線,稱為主光
它規定了方向、角度、與范圍,規定了照明光軸與照射角。起著主要造型和確定光影格調的作用。
第二點光線,稱為副光(又稱輔助光)它起著輔助主光未照眀的區域並通過副光來調整光比,柔化主光形成的陰影。
第三點光線,稱為逆光(又稱輪廓光)前兩度光完成後,需要把物體與環境隔開,產生一種深度與層次。
在第一點光線、第二點光線、第三點光線的共同合作下,完成了三維物體與空間在二維圖像中的立體形狀。這就是我旨意要推薦的所謂的三點布光法的美妙之處,說它是基本布光法的基石我認為恰如其分。
前面已經解讀了三點布光法和三度布光法之真諦。當你明白了三點與三度的重要性,你就不難明白,我前面為什麼宣布三點布光為「照明演變靈魂」的道理。所謂照明演變靈魂,就是當你為演播室設計布光時,你腦子里始終有三點和三度布光法之魂魄,你說你還有什麼照明設計完不成呢。光線本身就是萬物之靈,「光」這個「靈」畢竟還要依賴人類的「靈魂」去指揮它,設計它,安排它。如果照明師失去照明設計理念,等於失去了照明光線本身的「靈魂」。一個失去靈魂的光線它還會有思維敏捷的語言嗎?所以說,我們學習照明不能就事論事的死板教條,要活學活用。從視覺心理「悟」照明語言的內在含義,從根本上,從原理上找答案。否則,你永遠是一個「照明匠」。
1、從光源與被攝體之間的相對位置分析三點布光演變:
演播室綜藝晚會的立體交叉布光法,就是三度布光與被攝體之間的相對位置的區域三點布光法。如果人物面向副光,從三點光源學說來分析:人物的背面為逆光,人物的前側光便是主光源;如果人物面向前側光,也就是說人物面向主光位方向:那麼主光位則變成了副光位(順光位),而原來的副光此時又充當了主光源;人物背朝攝像機,面向逆光方向移動,這時光源與被攝體之間的相對位置,又全部發生了變化。用三點布光演變原理分析,原來的逆光此時卻變成了副光(面光),面光變成了人物的逆光;隨著人物向後移動位置、角度的變化,
側光、側逆光又分別擔當起主光的光源。
2、從靜態人物布光法分析三點布光演變:
所謂靜態人物是指人物靜止狀態。如,新聞類節目;專題訪談類節目等。新聞類節目人物面向副光,其前側光為主光,人物背後為逆光。因是寫意布光藝術,一般人物另一側還要加一盞修飾光,但此光並沒有名分,它不屬三點光范疇,只是起到修修補補的作用。新聞主持人的三點布光注意幾個演變要點:
① 攝像機、副光、人物、逆光要成一條垂直線。
② 主光與人物角度一般成45°角,但要視人物臉型胖瘦適當調節角度(胖角度大,瘦角度小)。注意調節主光的高低位置,以形成人物鼻影「等線三角形」為最佳位置。
③ 修飾光雖沒名分,但此燈並非限制一盞,可根據人物臉形的缺陷情況需要,任意加燈進行修補。但要嚴格控制亮度與遮擋。此光以不出現鼻影為最佳修飾光照度。
④ 逆、主、副三點光光比為二比一,逆/主(比);主/副(比);副/背景(比)。摳像背景不在此范疇。
⑤副光不宜過高。逆光不易過前。逆光以人物輪廓和兩肩平行線條與頭發光適中為好。副光以調節光比、和諧臉部層次、凸顯眼神光為主。
3、從動態人物布光法分析三點布光演變:
所謂動態人物是指人物在演區前、後、左、右動態不定。人物無論面朝何種方向,照明光線都必須滿足人物的三點布光和三度布光。
如綜藝晚會,無論是獨舞還是群舞,無論是小品還是戲曲表演,演員都不應因為光的條件而受到拍攝限制。而是照明要為演員創造自由發揮的照明空間,達到電視畫面三度空間的藝術效果。因此,我們必須事先在照明設計時,就要考慮周全,用三點和三度布光法來滿足綜藝晚會多人物、多造型、多機位、多角度的用光需求。綜藝晚會直播或錄播均採用多台攝像機拍攝,每台攝像機的位置、角度和拍攝畫面構圖都有規范的攝制要求。動態演員在演區中的形體方位,有時在同一瞬間中和多台攝像機發生相對、背對、側對、等不同的距離、角度與拍攝方位位移。如果沒有三度布光的區域范圍光源的設置,是很難滿足多機位、多角度的拍攝要求的。正是依據三點布光延伸原理的演變原則,按演區區域范圍進行了科學的三度光源布光法,才能表現出一個,具有三度關系的電視畫面圖像。無論演員走到演區任何方位,無論攝像機與演員成何種角度,均不會因為光線造型的原因而導致電視畫面黯然無色。
4、從三度布光法分析三點布光演變:
所謂三度布光法,是根據人和物體的造型形式,表現出一個具有三度關系的圖像。也就是說,用三度布光法營造一個可連續性的三維光區,對人物進行照明。如逆光區、主光區、面光區。為了滿足演區縱、橫深度空間照度,往往間距3米設一道基調光(回光燈帶換色器)。大型演播室一般逆光區,至少設五道基調逆光;主光演區兩側各設三道光(其中有一道為效果光,兩道為後側光、側光和前側光);舞台口至觀眾席,面對演區設三道面光(副光)。因此,演區越大,照明燈具數量就越多,而且逆光區、主光區、面光區(綜藝晚會、舞台稱面光)的燈具都是按一定光比的比例設計安裝的。照明燈具有效光斑照度范圍與演播室實際平方面積決定了照明燈具的數量。無論演播室懸掛多少照明燈具,你只要用三點布光理念去分析、去分類,去對應。你就會發現,三大光區諸多照明燈具,就是三度布光法延伸的翻版。更確切地說,把三個光區視為三個點,就是三點布光法演變到三度布光法。所以說,綜藝演播室的設計理念,還是三點光的組合。如下圖所示:
5、從全方位動態布光法分析三點布光演變:
所謂全方位動態布光法是指演區人物動態和多機位、多視角、多方位的三點立體布光方法;有時人動機不動,有時機動人不動,有時人和機相反方向運動,這種布光法就是我們常說的「立體交叉布光法」,既要滿足人物的三點布光,又要滿足攝像機捕捉圖像的三度空間,使畫面圖像更富有透視感、層次感、立體感。大型綜藝晚會、演唱會、歌舞晚會、戲曲晚會等都是按三點立體布光這一演變原理進行布光設計的。
全方位動態布光法說白了就是:三點布光法和三度布光法有機結合體。無論演員朝那個方向移動,機位朝那個方向拍攝,也不管你是一個人或是一群人,也不管是一台攝像機還是多台攝像機同時朝各自不同方向拍攝,都能滿足完美的三點布光和三度布光照明。
比如:一個人物出現在演播室中,無論是動還是靜,由於人物個體本身面積與燈光間距緣故,從各個角度拍攝單個人物,呈現在個體身上的的光線,始終是三點光線;如果是一群人物,無論是動還是靜,橫列隊還是豎列隊,由於群體面積增大與燈光間距光線的銜接照射緣故,從各個角度拍攝群體人物,呈現在群體人物身上的光線,始終是三度光線。
從全方位動態布光法分析三點布光演變,從以上個體和群體範例去分析三點布光演變,使我們更加清晰地認識到,三點布光演變與三度布光延伸的真諦。
❽ 電影中的三點照明系統是什麼
三點照明法是3D用光的一種基本方法,它簡便易行,並且可以適用於很多類型的場景中,特別是靜幀場景。事實上該種方法被廣泛使用於各個領域,例如攝影、電影電視等等。下面我們將會比較系統和精確地了解3點照明法的具體內容。
三點照明法顧名思義就是一種使用3個燈光的方法。這三個燈光分別是:關鍵光Key Light、填充光Fill Light和背光Back Light。正是這三種燈光構成了經典的3點照明法。在3D場景中,我們仍舊可以使用這種方法為物體打光。一下我們將會簡單地練習一下這種照明法。
1.從全黑開始
首先載入一個場景,最好是一個單個物體的場景。確定場景內沒有任何默認的光源,也沒有全局環境光。當你添加第一盞燈光時,場景內不能有任何地光源存在。
2.添加關鍵光
關鍵光是物體的主要照明燈光,它定義了大部分的可視高光和陰影。你的關鍵光代表了場景的主光源,例如陽光、窗戶或是天花板上的吊燈。但是關鍵光不必一定處於這些光源的實際位置。
建立一個聚光燈Spot Light作為關鍵光。在頂視圖中將關鍵光向側邊(向左或是向右)偏移15到45度。在側視圖中將關鍵光抬高,高過攝影機,使其以高於攝影角度15到45度的位置照射物體。
關鍵光要亮於任何正面照射物體的光源。關鍵光的亮度必須達到足以使一個不光滑的物體(也就是沒有高光)在渲染場景內正確顯現。
關鍵光是場景中陰影的主要產生光源,並且產生最深的陰影。同時高光也是由關鍵光所觸發的。
3.添加填充光
填充光對有關鍵光產生的照明區域進行柔化和延伸,並且使得更多的物體提高亮度以顯現出來。填充光可以用來模擬來自天空的光源(除了陽光以外)。或是第二光源,例如台燈,或是場景中的反射光。因為填充光有著上述功能,所以您可以在場景中添加數盞填充光。一般使用聚光燈作為填充光,但是點光源亦可應用。
在頂視圖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填充光應該處於同關鍵光相反的角度上,也就是說如果關鍵光在左側,填充光應該在右側。但是永遠不用使您的光源100%對稱。填充光要到達物體的高度,但是應該低於關鍵光。
大部分情況下,填充光可以有關鍵光的一半亮度(也就是關鍵-填充光比2:1)。如果您想要一個更陰暗的場景,您可以將填充光設置為關鍵光的1/8亮度。(也就是關鍵-填充光比8:1)如果多個填充光相互交織重疊,它們亮度的總和仍舊不可超過關鍵光。
填充光不一定要產生陰影,很多情況下填充光陰影也確實是略去的。如果要模擬反射光,將填充光的色調調整為同環境色彩一致。填充光通常設置為僅僅照亮漫反射區域(也就是不產生鏡反射高光)。
4.添加背光
背光給物體加上一條「分界邊緣」,使其從背景中分離出來。
在頂視圖中添加一個聚光燈,將其置於物體之後,攝影機的對面。在右視圖中將背光放置於高於物體的位置。
調整背光直到其在物體的頂部或是側邊產生一個漂亮的亮光鑲邊。(所以有人稱邊緣上的亮光為Rim Light鑲邊光源)背光的亮度可以任意調整,以使其在頭發或是物體的邊緣產生一條亮光。一個明亮的背光通常要投射陰影,除非您可以通過精確的定位來避免產生陰影得我需要。
一個背光決不是背景光,它的全部功能就是在物體頂部或邊緣產生光邊,如下圖所示。
好了,以上就是三點光照法的全部內容。簡單,但是極為實用。可以廣泛用於各種場景和物體的照明。雖然看著很簡單。但這個很實用。下面是3D燈光陣列全教程:
我們在進行創作前一定要有一個明確的燈光方案,燈光陣列就是其中的範例。典型的燈光陣列有以下幾種:鑽石形燈光陣列、金字塔形燈光陣列、圓頂形燈光陣列、環形燈光陣列、正方形燈光陣列、管形燈光陣列和綜合形燈光陣列。下面我就逐一介紹:
一. 鑽石形燈光陣列
它由7個燈光組成,其中有一個主光和六個輔助光(有的書上也將其稱之為「外圍光」)。主光強度是所有燈光中最強的,它給出該3D燈光陣列的主要顏色。六個輔助光形成鑽石形排列,給出的是和主光不同的顏色。外圍燈光既可以是陰影投射燈光,也可以是無投影光。
二. 金字塔形陣列
這種燈光陣列有六個燈光呈金字塔型排列。主光位於金字塔基點之上的軸中心;四個燈光位於塔底,一個燈光位於塔頂。這個塔形也可以轉換成倒塔形,主燈光位於下面的塔尖部位,其他燈光為於塔的基面上。
三. 圓頂形燈光陣列
這個陣列在製作時很費事,但卻是最有用的陣列之一。它通常由8到16盞燈組成,呈半球形排列。這種類型是金字塔形陣列的一個變種。它也可以像金字塔形燈光陣列一樣反轉成型。在模擬天空光時極為有用!
四. 環形陣列
這種陣列通常由12到16盞燈組成,它們圍繞著主光呈圓形排列。環形燈光陣列可以排成水平、垂直甚至是傾斜的。環形的每一半都有自己各自的顏色(呵呵,其實你完全可以將每一盞燈都設置為不同的顏色,這樣往往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它也是最為重要的燈光陣列之一,MAX中的光能傳遞模擬場景就可以採用環形陣列完成。
五. 正方形陣列
這種陣列由9個燈光形成網狀排列,具有最大強度的主燈光位於網格中心;8個輔助光占據各個角。
六. 管狀燈光陣列
這種陣列至少由9個,至多由25個以上的燈光組成,主燈光位於圓柱的中心軸上。輔助光圍繞著主燈光排列在兩側。
七. 綜合形燈光陣列
這種燈光陣列說白了就是將各種燈光陣列混合起來使用。實際上它才是真正有實用價值的燈光方案,廣泛用於復雜場景的照明中(比如模擬照片級現實場景)。綜合形燈光陣列中可以沒有主光,只需由外圍光組成並按形狀排列。
以上所說的是幾種典型的燈光解決方案,它們的使用方法可謂是千變萬化。朋友們只有多多練習才能搞懂燈光布局的精髓。這篇教程中所講的內容也適用於任何3D製作軟體。
❾ 攝影燈光有哪幾種打法
攝影燈光的打發主要可以分為三種光種,主光、補光以及背景光三種,三種光線即可相輔相成,也可單獨使用。
1、主光:對於攝影而言,其他燈光可以沒有,但主燈光是必不可少的;主光是決定孩子照明格局的重要燈光,並且主光也只能起到輔助作用,而真正起到作用的還是柔光燈箱。因為現當代攝影所用的主光通常是有柔光燈箱發出的,由柔光燈箱折射發出的光線較為均勻,更便於控制。
2、補光:補光又名輔助光,顧名思義,它所起的作用就是對陰影進行補充照明,讓陰影變得淺淡。補光所用的可以是與主光同樣的柔光燈箱,通過照明距離或輸出功率來調整它與主光的光比。為了簡便起見,補光的光源可以固定在天花板或牆上,只是通過調整輸出功率的方式來控制陰影的深淺。
3、背景光:在大多數情況下,孩子都會與背景拉一段距離。由於光源的照明隨著距離的增加而明顯地減弱,背景比孩子距離光源更加的遠,所以要想把孩子與背景區別開,就有必要對背景進行單獨照明,但是背景光的運用必須要照顧到背景的色彩、距離和照明的角度等等。
❿ 電影創作中如何處理照明元素
②、何為「三點布光」?
③、照明的工具有主要哪些?
④、舉一部你認為照明上有特色的影片,談它好在哪裡?
⑤、照明在電影中有什麼作用?
⑥、創作中如何處理照明元素?
林格倫認為影像的三要素是:①被攝對象運動;②攝影機運動;③照明。
波布克認為影像的三要素是:①膠片;②構圖;③照明。
他們都有「照明」(即我們通常說的「光」)。可見,照明(光)在電影中的重要作用。攝制組中,人稱燈光師為「燈爺」。
一、照明的種類:
1、按光源劃分:
①、自然光:陽光、天空光的照明;
②、人工光:燈光的照明。
2、按光線的性質劃分:
①、散射光(軟光);
②、直射光(硬光);
3、按造型的性質劃分:
①、主光:
A、照明被攝物的主要光線,它決定著該場景中的總的照明的格局;
B、多用硬光,並且它使被攝物有明顯的陰影;
②、副光:
A、它是輔助主光的光線,它主要用來對主光照明被攝物所產生的明顯的陰影提供適當的照明,(注意不應把陰影全部消除,還應使被攝物的陰影部分有一定的造型效果)。
B、多用軟光(散射光)。
4、按光位劃分:
①、順光(正面光)優點:易於較完整地交待一個平面形象或者細節。缺點:呆板,無變化。
②、側光:電影中最常用的照明方法。這種方法照明,使被攝物富有層次感。
③、逆光:從背面打光。強烈的逆光,會使被攝對象突出,可怕;柔弱的逆光,會使被攝對象神秘動人。
④、頂光:頭頂上垂直照下來的光線。往往會使被攝對象醜化。
⑤、角光:從人的腳下垂直照上來的光線。往往會使被攝對象顯得殘暴。
二、照明的實際操作
具體拍攝一部電影,最通常使用的布光方法即是所謂的「三點布光」。
「三點布光」的主要作法如下:
1、首先把主光光源(主光燈)放在被攝主體的前面,注意它應與被攝主體形成一定的角度。
2、然後,在被攝主體的一側布置副光,以部分地消除主光照射下被攝主體所形成的陰影。
3、最後布置逆光。把光源放到被攝主體後面的高處,使被攝主體的四周的邊緣有一個光環,使主體富有立體感。
(在傳統電影中,「三點布光」是必用的方法。現代電影中,有時已不用。)
照明的燈具主要有兩類:聚光燈和散光燈。
聚光燈:「S」,5000W(大型);
「Z」,2000W(中型)
「750」,750W(小型)。
前面有可調節的旋鈕。
散光燈:不可調節,用紗網或透明紙。
反光板:(蒙著錫紙的膠合板),在拍外景的時候,往往要用反光板來補光。
另外在拍外景的時候,日光與攝影機的水平軸線最好構成45度的角度。日光低了,主體會顯得缺乏層次;日光高了,主體的陰影會過重。
三、照明在電影中的作用
提問:每一個同學講一個你認為在照明上有特色的影片,講它好在哪裡,並談照明在電影中斷作用。
照明在電影中的作用:
1、曝光作用:照明使電影的底片獲得准確的曝光量,使底片在沖洗之後,能得到正常的底片密度;
2、造型作用:照明使二度空間的畫面根據攝影藝術創作的要求,恰當地呈現出被攝對象的質感、立體感、空間感等藝術效果。
3、構圖作用:照明產生的明暗效果可以突出主體,並且平衡畫面的構圖,使構圖具有形式上的美感。
4、戲劇作用:
①、描寫、表現環境:
②、表現人物的心境:
③、塑造、刻劃人物:
④、表現主題:
⑤、 作為重要的情節因素
⑥、 表現獨到的生命體驗
⑦、 渲染、升華、象徵
⑧、 作為敘事主體與核心
《陽光燦爛的日子》中的布光處理,主要分三種情況。
1、室外布光:
為了更好地表現影片的主題,室外布光多選擇在大晴天,選擇在陽光充足,光線很「透」的情況下拍攝。
屋頂行走:
2、室內布光:
室內布光以高瓦數聚光燈照明為主,營造和渲染一種溫暖的、金黃色的布光效果。如馬小軍看到「畫中人」照片的米蘭的卧室,如米蘭洗頭的水房,如小姑娘跳舞的教室,如莫斯科餐廳等等。
作用:
①、 形式感:
高瓦數聚光燈照明為主的布光處理,使拍攝環境空間感、層次感突出。使人物的身體和面部陰陽反差分明、造型效果強烈。
②、 美化人物
高瓦數聚光燈照明為主的布光處理,極大地美化了影片所要歌頌的人物(米蘭),並且,淋漓盡致地表現馬小軍心中濃郁詩意和美麗愛情。
如「為米蘭沖頭發」段落:
鏡頭638:特寫 水壺中的水澆到米蘭的頭發上。陽光灑在米蘭的脖子上。米蘭脖子上細細的絨毛在陽光下閃爍。
陽光灑在米蘭的脖子上。特寫鏡頭使我們看到米蘭脖子上細細的絨毛在陽光下閃爍。歌頌一個女孩,贊美一個女孩,電影中的布光和特寫,會表現得如此地激動人心。
如「再見『畫中人』」段落:
鏡頭329:特寫 馬小軍的手輕輕地捋過一根長長的頭發。金色的陽光在頭發上閃爍著。《鄉村騎士》音樂響起。(疊)
金色的陽光在「畫中人」的頭發上閃爍。用頭發上閃爍著的陽光,表現馬小軍心中愛情的浪漫、美好和詩意。
③、 主觀性
高瓦數聚光燈照明為主的布光處理,使人物和環境的主觀色彩更加濃厚。
④、 少年視角
高瓦數聚光燈照明為主的布光處理,使拍攝環境空間感、層次感突出。使人物的身體和面部陰陽反差分明、造型效果強烈。而這種陰陽反差強烈,造型效果鮮明,恰恰是少年馬小軍看待世界、看待事物的視角。這是影片《陽光燦爛的日子》的布光處理的異常突出的一點。
姜文對環境,對環境與光的關系的感受是異常強烈的。高瓦數聚光燈照明為主的布光處理,把姜文的這種感受表現得淋漓盡致。
如在「初見『畫中人』」的段落中,布光使「畫中人」的房間陰陽分明。段落開始時,馬小軍手舉望遠鏡站在陰影中。後來,馬小軍從望遠鏡中看到了牆上的「畫中人」。馬小軍上前一步,馬小軍從陰影中走到了燦爛的陽光下。用「光」的暗、明變化,寫少年馬小軍內心巨大的激動,和馬小軍神聖而偉大的愛情的覺醒。
3、曝光過度:
《陽光燦爛的日子》中還有一些特殊的光效處理。在影片的一些段落中,製作者有意使膠片的曝光過度。
如「為米蘭沖頭發」段落的後面,在米蘭的房間中拍攝米蘭。
鏡頭668:近景 米蘭身穿潔白的上衣,黑黑的長辮子垂在米蘭的胸前。米蘭目光如錐,凝視著馬小軍。突然,米蘭笑了。
米蘭身穿潔白的上衣,黑黑的長辮子垂在米蘭的胸前。米蘭胸前黑黑的辮子使白衣更加潔白。
一方面,使用顆粒反差強烈的特殊膠片,進行高調攝影。同時,強烈的布光,使被攝主體米蘭曝光過度。高調攝影和曝光過度,使米蘭的黑發、白衣更加突出、強烈,更加增加米蘭的美感和不真實的成分(「畫中人」)。
總之,通過曝光過度表現拍攝對象的美好,和馬小軍的愛情的迷狂及馬小軍特殊的心態。
(有顏色的彩色光的運用,為了講述的方便,我們將在後面的色彩一節中講述。)
四、電影創作中的照明處理
(前面我們已經講過,運動、照明、色彩是影像部分的三個重要內容。)
電影創作中如何處理照明元素:
1、總的照明風格:
根據影片的風格確定照明的風格。
A、紀實風格:
①、多用自然光,陽光,天空光。如果是在室內,那麼它的光就應該是該室內本身存在的光源(日光、燈光)所發出的光。(盡管這一點在實際拍攝中較難做到)。
②、多用散射光(軟光)。
③、如果使用「三點布光」,那麼,主光、副光、逆光之間的對比不要生硬和明顯。
④、場景中的主光的方向應與該場景內光源的方向大致一致。室外是陽光;室內是室內發光的燈具。
B、浪漫、誇張、表現主義風格:
在用光上沒有一定之規。可以生活化,也可以絢麗誇張。
C、商業片:
①、布光應使被攝主體清晰可見。它不能象紀實風格的影片那樣,為了接近生活,被攝主體有時會若隱若現、模糊不清。
②、布光要使被攝主體具有形式上的美感。
③、布光要使被攝主體具有鮮明的作者對它的主觀評價。
④、布光要使被攝主體具有鮮明的戲劇化特徵。
2、具體人物的照明處理:
影片主要人物,必須要有他的照明處理方案。如《法國中尉的女人》:薩拉,查爾斯,安娜,邁克,未婚妻等。
3、具體場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