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24小時派對狂的介紹
《24小時派對狂》是2002年上映的英國傳記片,由邁克爾·溫特伯頓執導,史蒂夫·庫根、雪莉·亨德森等主演。該片講述了電視新聞主持人托尼·威爾森的生平。
B. 求有關朋克搖滾樂隊,叛逆青年的電影
有很多!還是自己找找好!
晝夜搖滾
神秘列車
Jimi Hendrix——Experience Electric Ladyland
別回頭
苦難日之夜
紫醉金迷
美國風情畫
給我庇護
NME評選20部最佳搖滾電影(組圖)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27日21:01 新浪娛樂
新浪娛樂訊 北京時間4月20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為慶祝英國「新音樂快遞」(NME)網站電影頻道的推出,該網站近日評選出了20部最優秀的與搖滾有關的電影。
《24小時派對狂》(24 Hour Party People,2002)
這部紀錄片全程以DV拍攝,經由湯尼·威爾森(Tony Wilson)的故事探索由其創立的著名唱片廠牌Factory的興衰歷程,重現曼徹斯特當年光輝的音樂風潮。影片涉及Factory旗下Joy Division樂隊的發展,並從威爾森的視角分析柯蒂斯的自殺事件。該片參加了當年的戛納影展。
《金屬精神》(Anvil,2008)
影片真實描繪了加拿大傳奇金屬樂隊Anvil的歷史和現在。片中首度發表了多段重要影像,並配以多位金屬大腕的訪談段落,例如Slash、摩托頭樂隊的Lemmy、炭疽的Scott Ian、金屬的創始人Lars Ulrich等。該片獲得了今年美國獨立精神獎的最佳紀錄片獎。
《控制》(Control,2007)
這是一部描述英國後朋克樂隊Joy Division主唱伊恩·柯蒂斯(Ian Curtis)後期生活的黑白傳記電影,曾獲得多項大獎。柯蒂斯在23歲時就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青年歌手薩姆·賴利因為成功扮演柯蒂斯而順利走進了影視界。
幾近成名(Almost Famous,2000)
影片講述了《滾石》雜志的一名實習記者隨樂隊采訪的故事。這來源於導演兼編劇卡梅倫·克勞(Cameron Crowe)的真實經歷,他年輕時作為《滾石》的實習記者曾追隨奧爾曼兄弟樂隊(The Allman Brothers Band)、齊柏林飛艇、老鷹、林納史金納等。該片獲得一項奧斯卡獎、一項格萊美獎、兩項金球獎,美國著名影評人羅傑·艾伯特贊譽它是當年最好的電影。凱特·哈德森在片中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某種怪物》(Some Kind Of Monster,2004)
一開始這部紀錄片只打算表現金屬樂隊的專輯《St. Anger》(2003)的誕生過程。隨著拍攝過程的深入,影片挖掘了樂隊成員之間的關系,以及他們在創作過程的意見沖突。片中有很多樂隊排練的片段,片名出自專輯中的一首同名歌曲。影片獲得了美國獨立精神獎的最佳紀錄片獎。
《猜火車》(Trainspotting,1996)
這部由丹尼·鮑爾執導,伊萬·麥克格雷格主演,關於癮君子的電影堪稱經典。該片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劇本的提名。
《四重人格》(Quadrophenia,1979)
影片根據誰人樂隊1973年的同名搖滾歌劇改編,講述了英國現代派青年的故事。
《不要回頭》(Don't Look Back,1967)
這部影片在1998年被收入美國國家電影目錄,記錄了1965年鮑勃·迪倫在英國巡演的過程。該片創造了很多經典,無數音樂和影視作品向其致敬。影片開始《Subterranean Homesick Blues》(隱秘的鄉愁布魯斯)的片段,被視為第一件音樂錄影作品。片尾迪倫說的「給無政府主義者一根煙」,更是成為經典對白。
《搖滾萬萬歲》(This Is Spinal Tap,1984)
影片以紀錄片的形式講述了重金屬樂隊刺脊(Spinal Tap)的故事。這是一支虛構的樂隊,他們瘋狂的行為和自負的性格幽默的體現了當時樂壇的現狀。2002年,該片被美國國會圖書館收入國家電影目錄。後來,飾演三位樂手的演員還以「刺脊」的名義舉辦過幾場演唱會。
《高保真》(High Fidelity,2000)
這部由約翰·庫薩克主演的喜劇電影,講述了一個音樂發燒友的故事。故事主要發生在一家唱片店裡,由於人物的特殊身份,影片對配樂的要求特別高,為此編劇和他的團隊不得不從2000首歌中精挑細選了70首放入片中。
《挖!》(Dig!,2004)
這部紀錄片講述了兩支美國搖滾樂隊,丹迪·沃霍斯(The Dandy Warhols)和布萊恩瓊斯城大屠殺(The Brian Jonestown Massacre)七年中的發展歷程,集中描繪了兩位主唱考特尼·泰勒-泰勒(Courtney Taylor-Taylor)和安東·紐庫姆(Anton Newcombe)。但是紐庫姆認為影片對自己和樂隊的描繪並不真實。該片在2004年美國聖丹斯電影節上贏得了紀錄片評委會大獎。
《失去價值》(Stop Making Sense,1984)
影片記錄了美國搖滾樂隊Talking Heads 1983年為專輯《Speaking In Tongues》(說方言)巡演過程中,在好萊塢Pantages劇院連續三晚的演出。這是第一部完全使用數字音頻技術製作的電影,預算達到1200萬美元。片名來自《Girlfriend is Better》(女友更好)的歌詞:「當我們變老,就會失去價值。」該片經常被稱為「最偉大的搖滾電影之一」
《年少輕狂》(Dazed And Confused,1993)
這部青春成長喜劇電影造就了一批未來之星:馬修·麥康納、本·阿弗萊克、米拉·喬沃維奇等。片名出自齊柏林飛艇樂隊的同名歌曲,導演理查德·林克萊特(Richard Linklater)希望樂隊允許他在電影中使用這首歌曲,盡管吉米·佩吉同意了,羅伯特·普蘭特卻沒有同意。
《低俗小說》(Pulp Fiction,1994)
在這部交織著暴力、犯罪、喜劇和流行文化的電影中,導演昆汀·塔倫蒂諾加入了大量沖浪搖滾樂,他覺得這樣就像搖滾版的埃尼奧·莫里康納(Ennio Morricone,義大利電影配樂大師)作品,搖滾版的意式西部片音樂。片中最著名的歌曲是沖浪樂之父迪克·戴爾(Dick Dale)改編的希臘歌曲《Misirlou》(希臘語,意為「埃及姑娘」)。此外由於在電影中翻唱尼爾·戴蒙德的《Girl, You'll Be a Woman Soon》(女孩,你就要變成女人了),芝加哥另類搖滾樂隊Urge Overkill迅速打入了主流市場。
《沒有家的方向》(No Direction Home,2005)
這部電影囊括了兩位大人物的第一次:馬丁·斯科塞斯首部人物傳記長片,反映了鮑伯·迪倫1963至1966年間的音樂生涯;迪倫首次在錄像采訪中廣泛深入地談論自己的早期生涯。
《給我庇護》(Gimme Shelter,1970)
當電影、電視里出現60年代或者與越戰有關的場景時,滾石樂隊的《給我庇護》經常被作為背景歌曲。這首歌是樂隊1969年專輯《Let It Bleed》中的主打單曲。該片是講述樂隊1969年環美巡演的紀錄電影。
《見人很容易》(Meeting People Is Easy,1998)
這是一部關於樂隊巡演旅程的紀錄電影,但是它對巡演持否定的態度。影片展現的內容是巡演的單調乏味而非人們眼中的光鮮迷人。導演格蘭特·基(Grant Gee)用鏡頭記錄下電台司令(Radiohead)為1997年的專輯《OK Computer》巡演的過程,並獲得了2000年格萊美最佳長篇音樂錄影的提名。
《花園之州》(Garden State,一譯為「情歸新澤西」,2004)
這部扎克·布拉夫(Zach Braff)自編自導自演的電影處女作探索了生活的意義。娜塔莉·波特曼飾演的問題少女薩姆性格孤僻、習慣撒謊,卻十分熱愛音樂。片中充斥著酷玩的《Don』t Panic》(不必驚慌),The Shins的《New Slang》(新俚語)、《Caring Is Creepy》(關心讓人恐懼),西蒙和加芬克爾(Simon & Garfunkel)的《The Only Living Boy In New York》(紐約最後的男孩)等優秀歌曲。所有曲目都是由布拉夫親自挑選的,他為此還獲得了2005年格萊美最佳原聲專輯編輯獎。
《格拉斯頓伯里》(Glastonbury,2006)
這是第三部為英國格拉斯頓伯里音樂節拍攝的電影。這部紀錄片真實再現了從1970年到2005年,歷屆格拉斯頓伯里音樂節的熱鬧場景。
《粉紅女郎》(Pretty In Pink,1986)
《小鬼當家》的導演兼編劇約翰·休斯(John Hughes)最擅長描摹青少年的心理,這部關於青澀初戀的電影正是由他創作。影片的靈感來自英國後朋克、新浪潮樂隊迷幻皮草(The Psychedelic Furs)的同名歌曲。這首歌被改編重錄後成為了電影的主題曲。
C. 帶<小時>兩個字的電影名
危情24小時,反恐24小時,25小時,24小時派對狂,一小時僵屍,第11小時,澀谷24小時,時差7小時,8小時以外,汶川168小時,倉庫13小時,盲女72小時
D. Control的影片解析
後朋克的中間力量
影片敘述時間跨越了從1973年處在青少年時期的柯蒂斯,到1980年以自殺告別人世,此前還在籌備舉行一次轟動的美國巡演。形成於英國朋克迅猛覺醒的時期,快樂小分隊以著重體現精神狀態而非憤怒、獨特的風格和黑暗氛圍,成為後朋克運動中的第一支樂隊,至今仍對英式搖滾有著深遠的影響。影片主要記錄了柯蒂斯生命後半部分的時光,與妻子以及與女友的關系,與自己的病情癲癇症作斗爭,以及他的樂隊是如何在音樂道路上取得成功的。
在准備拍攝這部電影之前,荷蘭籍導演安東·寇賓已經是一位世界知名的搖滾攝影師與音樂錄影帶導演,而且長期以來還是快樂小分隊的忠實歌迷。70年代末期開始與英國演唱團體合作,為多位知名樂隊如U2等操刀。為了接近心中的偶像,寇賓曾經在1979年的時候特意從家鄉移居到英國,並於當年11月親手拍下了第一張快樂小分隊現場演唱的照片。值得一提的是,這是一張黑白照片,似乎也就因此定下了影片《控制》的基調。由於寇賓與快樂小分隊相識多年,還是他們的著名單曲《大氣》Atmosphere的MV導演。正因為如此熟悉,近乎真實電影的攝影,寇賓才能精準地捕捉到人物的神韻與那個年代所迷漫的幽暗氛圍。
記錄歷史與真實
這部電影改編自伊恩·柯蒂斯的妻子黛博拉·柯蒂斯所寫的關於她的丈夫的文集《遙遠的撫摸》(Touching From A Distance),書中主要記載了她與伊恩相守的時光。此外,不遺餘力的黛博拉還親自擔任起本片的製片。然而,本片編劇——曼徹斯特作家馬特·格林豪恩並不僅是限於黛博拉的回憶,為了確保電影的真實性,同時希望能夠涵蓋更多的內容,訪問了很多與電影相關的人物,包括從不接受采訪的安妮克·霍內爾。
電影的原聲大碟由New Order與1970年代的華沙(Warsaw)和稍後更名為快樂小分隊的樂隊共同完成。除此之外,配樂中還採用了符合當時那個年代情境的英國華麗搖滾樂隊Roxy Music、朋克先驅樂隊The Buzzcocks以及地下絲絨合唱團(Velvet Underground)這些樂隊的作品。影片與音樂結合得近乎完美,當背景音樂響起樂隊自己創作的那首《愛會將我們分開》(Love Will Tear Us Apart)時,伊恩正與黛博拉站在街頭說分手,此情此景不禁令人潸然淚下。
喚醒沉睡的心靈
在影片中,黛博拉的角色由曾獲奧斯卡提名的女演員薩曼莎·莫頓飾演,而伊恩·柯蒂斯這一角色則是由不怎麼知名的演員薩姆·賴利扮演。雖然曾在邁克爾·溫特伯頓的《24小時派對狂》中出演一個小角色,扮演墜落(The Fall)的主唱馬克·史密斯,但在《控制》中卻是他首度出任主角。在現實生活中,薩姆·賴利也是一支獨立樂隊的主唱,為了精益求精,他反復觀看快樂小分隊當時的現場錄像帶,學習伊恩·柯蒂斯獨特的機器人舞蹈姿勢,還特意花心思去研究癲癇病患者的發病症狀。正是因為如此用功,他所扮演的伊恩才能惟妙惟肖,神形兼備。
不僅僅是演員的表演,可以說整部影片的表現都非常精彩,這不是一部內容陳腐的搖滾樂隊沉浮錄,而是一部可以帶動所有觀眾的情緒的電影,也絕對不僅僅是那些熱愛音樂的人們。《控制》讓我們看見了一名凡人的掙扎,那是夢想的起飛與破滅,面對愛情時抵禦不了誘惑以及不完美的肉體之軀帶來的折磨。
E. 一部外國電影的名字
奧斯卡的<<撞車>> ? 好像是...
F. 求《24小時狂歡派對(2002)》百度網盤高清資源在線觀看,史蒂夫·庫根主演的
鏈接: https://pan..com/s/1HOJi6k7xkz_Yt9_W5-Id3w
G. 求24 hour party people 24小時派對狂 中文字幕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UyNzI4NTY=.html
PPS上有
H. 24小時狂歡派對怎麼樣
分享鏈接:https://pan..com/share/init?surl=zF0JiiU2eHB9l5yFryFQ
提取碼:8str復制這段內容後打開網路網盤App,操作更方便哦。
作品相關介紹:
《24小時派對狂》是由邁克爾·溫特伯頓執導,史蒂夫·庫根、雪莉·亨德森、肖恩·哈里斯主演的傳記片,2002年2月13日在英國上映。
該片以托尼·威爾森的生平為基礎,講述了其創立的唱片廠牌Factory的興衰歷程以及曼徹斯特光輝的音樂風潮。
I. 求《24小時狂歡派對》2002年在線免費播放百度雲資源,史蒂夫·庫根主演的
鏈接: https://pan..com/s/1tTZnNmxiKZVjPMZZgVh3LQ
娜奧米·拉德克利夫、西恩·哈里斯、羅伯·布萊頓、恩佐·科倫蒂、尼爾·貝爾、西蒙·佩吉、Elizabeth Kelly、克里斯·喬奇、彼得·岡恩、瑪吉·克拉克、曼尼、Clint Boon、基蘭·奧布萊恩、凱特·瑪蔻溫、Sean Cernow、Fiona Allen、托尼·威爾森、基思·艾倫。
肯尼·貝克、Jean-Jacques Burnel、Martin Nigel Davey、克里斯托弗·埃克萊斯頓、約翰·萊頓、肖恩·麥肯齊、伊基·波普、女妖蘇西克、Paul Weller
類型: 劇情、喜劇、音樂、傳記
製片國家/地區: 英國
語言: 英語
上映日期: 2002-02-13(英國)
片長: 117 分鍾
又名: 24小時派對狂
1976到1992年,曼徹斯特,一個關於搖滾樂、性和葯物的故事。湯尼威爾森和朋友創立著名唱片品牌:Factory,旗下有多個知名樂團,例如Joy Division、Happy Monday,以及在Joy Dividion主唱Ian Curtis自殺後,其餘成員組成的New Order。
全片以DV拍攝,經由湯尼威爾森的故事探索Factory興衰歷程,重現曼徹斯特當年光輝的音樂風潮。同時也從威爾森的觀點,來看Ian Curtis自殺事件。
J. 請問這張圖片是哪部電影裡面的
皮囊 Skinsskins
【出品】:英國 channel 4頻道
【集數】: 第一季共9集,第二季共10集,第三季09年春季播出,共10集 第四季10年春季播出,共8集
【每集長度】:45分鍾
劇情梗概
一群荷爾蒙分泌過盛的年輕人,一段張狂而跋扈的殘酷青春。 誰愛誰?誰不愛誰?重要麼? 誰是誰?誰不是誰?誰在乎? 年輕的天空總呈現魔幻般的彩色,當日復一日的乏味生活讓我們無法忍受,就註定了叛逆的因子要從此刻爆發,且一發不可收拾。那澎湃卷涌的蘑菇雲會遮天蔽日,沖破萬物,直上雲霄。 一生只得一次的半熟時光,難道不能用來揮霍? 莫非必須要用一份漂亮成績單來換取一盎司的大麻? 那不是我們,我們想到就說,有屁就放,肆意狂妄,橫沖直撞。 沉迷高濃度酒精和電音派對,企圖挖掘深入的成人世界。 我們崇拜上帝,崇拜猶大,崇拜亞當,崇拜夏娃,崇拜舞者,崇拜吉他手,崇拜安全套,崇拜拳擊手套,崇拜Doris Lessing,崇拜Paul Potts,崇拜肉體,崇拜煙草,崇拜青春痘,崇拜非處男,崇拜迷幻音樂,崇拜迷幻葯,崇拜大麻,崇拜雪糕,崇拜Radiohead,崇拜金錢,崇拜酒精,崇拜宿醉,崇拜舊的球鞋,崇拜John Galliano,崇拜有logo的內褲,崇拜性愛,崇拜藍天,崇拜Anne Sudwort,崇拜哥特式,崇拜嬉皮,崇拜神明,崇拜神經病,崇拜愛情,崇拜Alfie,崇拜Casanova,崇拜他的那話兒,崇拜板球手,崇拜對沖基金,崇拜魔術師,崇拜糟老頭的遺產,崇拜女模特的胸部,崇拜海鷗,崇拜The Big Brother的贏家,崇拜地球另一端,崇拜閃光的他們,崇拜迷失的自己。 我們都生活在精緻的皮囊中,用彼此依偎,親膚取暖的方式來慰藉這迷亂而孤獨的青春。
角色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