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之聲》是一部經典的電影,其中有很多感動人心的地方值得我們思考。
《音樂之聲》令人感動的不光是情節,更是這部電影的內涵。做自己,樂觀積極地面對自己。
2. 《音樂之聲》為什麼讓人感動
《音樂之聲》是與1965年在美國上映的音樂劇,剛開始時在百老匯表演。上映當年榮獲十項奧斯卡提名,五項大獎,創下了奧斯卡頒獎史上的歷史。
3. 電影《音樂之聲》觀後感,200字 有劇情和觀想
《音樂之聲》中眾多情景交融的歌曲令觀眾沉醉,茱莉·安德魯斯像出谷黃鶯般高亢亮麗的開嗓、和阿爾卑斯山廣袤的自然景觀水乳交融地搭配在一起,成為了一開場就令觀眾醍醐灌頂的記憶標簽。
《音樂之聲》中天性自由,不受繁文縟節約束的修女瑪利亞,著名的阿爾卑斯山、清澈的湖泊、明媚的氣候,七個活潑的孩子,以及反納粹,追求自由的勇氣,都打動了世界各地觀眾們的心。
(3)音樂之聲電影給我們的啟示擴展閱讀
《音樂之聲》演員表
1、朱莉·安德魯斯飾演瑪麗亞
1935年10月1日出生於英國薩里郡。英國女演員、歌手、舞蹈家及戲劇導演,同時也是多部暢銷兒童讀物的作者,聯合國婦女開發基金會的「親善大使」。1954年,首次登台百老匯演出《The Boy Friend》,獲得了世界戲劇獎。
2、克里斯托弗·普盧默飾演馮·特拉普
1929年12月13日生於加拿大安大略省多倫多,演員、製作人,1958年,他出現在電視電影小月亮的阿爾班與朱莉·哈里斯,他接受了他的第一個艾美獎提名。他還出現了哈里斯在1958年的電視改編的心聲淚影了托瓦赫爾默哈里斯的諾拉在電視版的易卜生玩偶之家。
4. 音樂之聲觀後感100字英語
範文:In the sound of music, Julie Andrews's loud and beautiful voice, like a valley warbler, blends well with the vast and magnificent natural landscape of the Alps, and has also become a memory label that impressed the audience at the beginning.
As a film adapted from a musical, most of the episodes in the film exude a strong sense of drama. Between the ups and downs of the melody, the audience can experience a dynamic beauty caused by emotional changes.
《音樂之聲》這部音樂片中,茱莉·安德魯斯宛如出谷黃鶯般高亢亮麗的開嗓、和阿爾卑斯山廣袤壯美的自然景觀水乳交融地搭配在一起,也成為了一開場就令觀眾醍醐灌頂的記憶標簽。
作為一部改編自音樂劇的電影,片中大部分插曲都散發著濃郁的戲味兒,在旋律的起伏之間,觀眾們能體會到一種因情緒變化而產生的動態之美。
5. 《音樂之聲》觀後感
前不久,老師在音樂課上為我們播放了一部影片——《音樂之聲》。看完後,我深有感觸。
「許多人都曾問過我最喜歡的電影是什麼,可能他們認為我作為功夫名星,應該喜歡那種帶有暴力色彩的影片,可是說出來或許會很讓人奇怪,我最喜愛的電影既不是史泰龍的槍炮,也不是施瓦辛格的特技,而是充滿溫馨的《音樂之聲》。因為在這部影片中,我所感到的是人世間那種最淳樸、最簡單的友愛和摯愛之情,這部影片讓我的全身心都感到放鬆。」——成龍
上面是國際武打明星成龍對《音樂之聲》的看法,也是所有看過了這部電影的想法,這部歷久常新的電影從頭到尾不會引起觀眾有絲毫不安或尷尬的情形,而且能抓住小朋友的心,所有學音樂的和聽音樂的,都不約而同地被這部電影所感動。它在裡面所訴說的知真、向善、求美的故事,從中我們也受到了愛國主義教育。這一切都是在現在的影視作品,即便是那些上乘之作,都難以看到了。
《音樂之聲》說了一個這樣的故事:女主角瑪利亞生性活潑率真,走出修道院投身世俗生活,大膽追求真愛,以童心,愛心去照料七個過早失去母親的孩子,盡顯生活之真;故事中人際的寬容與親情的和諧,馮·特里普上校一家不畏納粹爪牙高壓的正氣,寧可流亡不做亡國奴的愛國情愫,無不昭示了人類向善的意願。
說到我對這部影片的美的享受有幾個地方:
首先,當然是它裡面的天簌之聲。這是一部音樂劇,所以影片的開始便是由朱莉演唱的主題曲「音樂之聲」,它充分地表達了瑪利亞對大自然的熱愛。影片中,瑪利亞教給孩子們的「哆來咪」無疑是一堂灰諧生動的音樂課,7個調皮苦悶的孩子愛上了音樂和瑪利亞,他們一起唱出了怡人的「孤獨的牧羊人」、激昂的「我最愛的東西」、睿智的「十六以後是十七」等,都給們的生活增添了無盡的享受。再也沒有孩子們說「再見」比托普家的孩子們在其父親的晚宴客人們面前說「晚安,再見」更令人感到樂趣橫生了。
接著就是影片中的故事場景阿爾卑斯山麓的湖光山色,藍藍的天空,嫩綠的草原,清澈的湖水……
這一切無不給我最美好的視覺享受,說到這里我不禁想起了小時侯所喜歡的一部動畫片《飄零燕》,它裡面所製作的動畫畫面和影片的場景幾乎一模一樣,想不到我兒時所嚮往的伊甸園真的存在,我想在有能力的條件下我一定要親身去一趟的。
最後就從影片的所表達的深刻內涵上說說吧。第一感覺是瑪利亞的教育理念非常的好,她會順著孩子的發展規律去教孩子,孩子就是孩子,孩子就要活得像孩子,要孩子學到東西必先是孩子願意去學,然後才是用孩子能接受的方法去教。但這是我們現代教育都忽視了的方面,但恰恰這是最重要的方面。其次,我是被裡面所表現出來的愛所感動著,瑪利亞對大自然的愛,瑪利亞對孩子們的愛,孩子們對上校和瑪利亞的愛,瑪利亞和上校的愛,他們一家對祖國的愛……世界是不能缺少愛的,如果從我們自身來說,我們的一切言行舉止更不能沒有愛,教師所做的工作是影響一個,不,是更多的人的一生的工作,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經說過:愛滿天下。作為教師他要具備的愛要比父母的愛意義更深,范圍更廣,是一種博愛。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會孩子去愛更是應該給孩子上的最重要的一節人生的課。從影片中我得到的最重要的信息是,你必須先學會去愛你身邊的一切,然後你的熱情才能感染到孩子,而孩子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模仿你,愛就是這樣傳承了下來。這應該就是世界上最好的最成功的教學方法了。
一部電影竟然能讓你聽到,看到和想到美,那我們還能說它不是一部成功的電影嗎?難怪經歷了多年它還是深受大眾的喜愛,看完影片後的人幾乎都是笑眯眯地,更有人會輕輕地哼起裡面的悅耳的歌曲,我的觀後感也以其中我最喜歡的一首歌來結束吧。
EDELWISS:Edelweiss,
Edelweiss
Every
morning
you
greet
me
Small
and
white
clean
and
bright
You
look
happy
to
meet
me
Blossom
of
snow
may
you
bloom
and
grow
Bloom
and
grow
forever
Edelweiss,Edelweiss
Bless
my
homeland
forever.
Small
and
white
clean
and
bright
You
look
happy
to
meet
me
Blossom
of
snow
may
you
bloom
and
grow
Bloom
and
grow
forever
Edelweiss,Edelweiss
Bless
my
homeland
forever.
6. 電影《音樂之聲》觀後感 2000字左右
《音樂之聲》這部影片,讓我深受感動。它是作曲家查理德.羅傑斯與作家奧斯長.哈默斯塔第二於1959年完成的,而後1965年改編成為同名影片。
全篇文章中有音樂連貫而成,講述了一個熱愛音樂的修女追求自己幸福的過程,內容活潑生動,不少場景,都會讓我捧腹大笑,但一些場景卻又讓我感動流淚。
一位名叫瑪麗亞的修女在修道院表現國語反常而受到其他修女在的一些雙重評價,後來她唄院長拍到一位名叫特拉斯的海軍艦隊長家做一名家庭教師。特拉普有七位孩子,剛開始她們都不喜歡她,孩子們用盡辦法捉弄這位新來老師,可是瑪麗亞卻沒有生氣,她帶孩子們做游戲,並教會了她們很多很多歌曲,可是後來孩子們的父親帶來了一個女子,也就是她們的新媽媽,瑪麗亞被逼回到了修道院。孩子們很不喜歡這位男爵夫人,可是艦長已經和她訂婚了,但不久後,艦長對她又不滿意了,她們解除了婚約。而瑪麗亞和艦長又漸漸發生了感情,他們就結婚了。當兩人在度蜜月時,受到了德國納的任命,但艦長是一個非常愛國的人。最後為了捍衛自己急停,他們在音樂會上逃走了。在這平凡中又演譯著不平凡的執著,瑪麗亞對自己生活的執著,對感情的執著。不禁讓我想起在現實的生活中,人們遇到許多的困難時總是逃避,而逃避是解決不了問題,我們應該向瑪麗亞一樣,勇往直前,追尋自己所想要的東西,即使是失敗也無怨無悔,因為人生沒有永遠不敗。
這部電影有很多角色都令人難忘。最令我難忘的是馮·特拉普上校上,他的愛國之情令我難忘。當他唱完」Bless my home land forever.」時看到期望祖國美好的希望破滅,不禁哽咽得無法繼續唱下去,這讓我們看到了上校高尚的愛國情懷。馮·特拉普一家為了自己的尊嚴,不惜拋下自己所有的財產和地位以及冒著生命危險逃出奧地利的行動讓我非常的感動。在現實中也有許多愛國的例子,如:錢學森在美國度過了20年,在航空科學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1949年,他得知新中國成立了,非常興奮,毅然決定拋開在美國的優越條件回國參加建設。雖然美方百般阻撓,但這並沒有讓錢學森放棄。當他回到祖國,他興奮地說:「我相信我一定能回來,現在終於回來了!」這件事讓我深深的佩服錢學森爺爺的愛國之情。「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人,活著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民族,為了祖國,為了國家的尊嚴。愛國是中華幾千年以來的傳統美德,我們應該熱愛自己的祖國,我們不能因為被壓迫而放棄自己的祖國,放棄這流傳了幾千年的美德。正所謂「威武不能屈」 ,我們絕不能因為威脅而投靠侵略自己祖國的人。看了這部電影,我明白了要忠於祖國、熱愛祖國的道理,這個道理絕對能使我受益一生。
一個退役的上校,家裡連續換了14個家庭教師,你要是第15個,你敢去嗎?
可是一個修女去了,不但去了,而且成功了——————
第一:修女找到了愛情,成為上校的太太。
可是,上校的前女友,一個有地位的、有金錢、美麗、高貴的女人,在用盡心思,卻沒有得到孩子們和上校的心之後,只好傷心而退。
而修女,之前只是一個,一無所有的修女而已,一生的命運從這樣的選擇開始發生了轉變。
第二:那7個孩子和上校都愛她;
第三:她可以永遠不再做修女。
你敢想嗎?她成功不是用心機,而是用的真誠的愛心:
當她第一次到來的時候,面對孩子們的種種惡作劇,她真誠的與她們溝通:「當一個人來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要和完全不認識的人在一起生活的時候,會怎樣呢?可能很多人都會感到害怕,緊張,可是,我沒有感覺到,相反,對你們熱情的招待,我真是太感動了。。。。」孩子感動的哭了,當她得知孩子們的媽媽去世後,爸爸就再不許家裡有歌聲和笑聲後,知道孩子為什麼要惡作劇後,她開始教孩子們唱歌,做游戲,她甚至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用窗簾給孩子們自己做衣服,因為她說:她們漂亮的緊身衣不方便運動,她也害怕孩子們怕把衣服弄壞爸爸生氣,而玩的不開心。她帶孩子們一起到戶外郊遊,上樹、劃船。。。。同時,她隨時隨地的教孩子們知識,打雷下下雨的晚上,她教會孩子們戰勝恐懼,和孩子一起快樂生活學習,正是由於,她出於一片真心,真正為了家裡帶來歌聲和笑聲,她甚至不同意上校用哨子喊孩子們,她說孩子有自己的名子,這樣不尊重人。。。。。
面對上校那張死板的臉,生硬的做法,她敢於堅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並在上校反對的時候,她也敢於講清自己的想法,並說服上校。
相比之下,他的前女友,看上的是他的錢、地位還有大房子,雖然也喜歡他,可是,她不喜歡孩子,想要把孩子們送到寄宿學校去,和孩子在一起也是應付,強忍著。。。。。
和開朗、自然、大方、有愛心、愛唱、愛孩子的修女比起來,上校最後和前女友說:你走吧,我們不合適,不要互相欺騙了,這樣對你不公平。。。。
當你聽到你將是第15個被折磨的人的時候,你害怕嗎?你還會面對嗎?你有信心走到那樣的一個新環境嗎?她選擇了,她成功了,人生就是這樣,往往只看到失敗,卻看不到失敗後面的成功,每一個人的成功,實際上是建立在他人失敗的基礎之上的。那麼,面對你目前的失敗,你會怎樣呢?
當你擁有的時候,你感到幸福嗎?當你失去的時候,你感到痛苦嗎?在得與失之間你更多的想到了的是什麼呢?一個人是要算計著活著,還是要真誠的象修女這樣的生活呢?你有過助人的經歷和被助的幸福嗎?人字的結構是相互支撐的,助人是快樂之本,受助是幸福之源。
孩子們的天性便是追求自由,影片里的孩子們各自有自己不同的性格,愛好和理想。他們不願意過這種嚴加管束的生活,總設法捉弄歷屆的家庭教師,使他們呆不下去。對瑪麗亞自然也不例外:一會兒出其不意把蛤蟆放在她的口袋裡;一會兒趁她不備將松球放在她的座位上。但瑪麗亞自己就具有孩子般的性格,她能理解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的所作所為。她引導他們,關心他們,幫助他們,贏得了他們的信任,很快就成了他們的知心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用窗簾布給孩子們做了游戲服,帶他們去野餐、郊遊、爬樹和劃船;教他們唱歌,從「多,來,米」學起,直到排練歌曲。於是這個家庭平添了笑語、歡樂和生氣,充滿了音樂之聲。
音樂感動的不僅是孩子,上校,一個對自己和對別人都有著嚴格要求,又有些沉醉於以往的男人,聽到音樂後,激起了內心深處埋藏已久的情感,無法掩飾的忘我,輕輕的哼著。音樂不僅改變了孩子,也改變了上校,從此變得更有人情味。
自由與專制的斗爭、愛與邪惡的較量,永遠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壯烈的場景。一曲音樂之聲,就是一聲自由戰勝專制,愛征服邪惡的頌歌。自由與愛,源自於自然,源自於心靈,是人類最久遠、也是最永恆的追求。但專制與邪惡,總不願意見到人類沐浴在自由與愛的光明中,不願讓人們自由地愛,恐懼人們熱愛自由,總要千方百計將自由窒息,將愛毀滅!但自由與愛的偉大,正在於他們不懼任何壓迫,不懼任何威脅,不懼任何邪惡。因為愛與自由源自心靈,源自自然,源自上帝賜與人類的無窮的力量,因此,愛與自由終將戰勝專制、戰勝邪惡、同時也戰勝自己達到新的輝煌。有史以來,每一次專制對自由的壓迫,每一次邪惡對愛的污辱,換來的都是自由的更高的境界,是愛的更美的表現。但是我們必須敢於面對專制與邪惡,必須敢於與專制與邪惡說不!
自由地愛,熱愛自由,我們將無往而不勝。
7. 《音樂之聲》給你帶來了滿滿的正能量了嗎
在之前落下帷幕的第87界奧斯卡金像獎頒獎晚會上,一向搞怪的Lady Gaga以罕見地清新裝扮,深情演繹了《音樂之聲》中的插曲,不但讓人驚艷於她扎實的演唱功底,更勾起眾人對這部經典影片的無限懷念,正如隨後出場的朱莉·安德魯斯說的那樣,很難相信,一眨眼就過去了這么多年!《音樂之聲》已經上映50周年了,但其感染力依舊強烈如昔,好似金色童年般,雖已從手中滑過,但仍忍不住頻頻回首沉浸。
看完頒獎晚會的當晚,我便乘熱重溫了這部經典影片,坦白說,許多情節如今看來略顯陳舊,比如瑪利亞非傳統淑女的漢子格調,特拉普典型白馬王子的高富帥模式,像極了近年東亞地區流行的偶像劇套路,而瑪利亞作為家庭教師,遭遇特拉普家那群難以馴服、古靈精怪的孩子們,也可見到近年校園劇的影子,但這些都沒有影響它的魅力,重溫過程中,發自內心的快樂油然而生,我始終帶著愉悅的笑容,就同當年第一次觀看它一樣。為什麼?因為影片散發的無窮正能量。
女主角瑪利亞是名年輕的見習修女,宗教的熏陶和簡單的生活背景,造就了她樂觀、單純的性格,前一刻還在擔心無法勝任家庭教師一職,下一刻就YY一切都會好起來,並越想越開心,奔赴特拉普家的路上,甚至手舞足蹈跳起來,其誇張的樂天派性格,在很多人看來有點神經兮兮,為此修道院的修女們擔心她的未來何去何從,初見時的特拉普上校更是覺得她是個惹麻煩的傢伙,而正是她這種有些誇張的樂天派性格,讓生活時時充滿了正能量。
瑪利亞選擇用自己開朗的人生觀去影響孩子,而非用死板的說教去管束孩子,如當孩子們情緒低落時,瑪利亞引導他們多想想開心的事物,並用歌唱的方式將其表達出來,用最簡單的心理疏導方式,教育孩子們學會自我管理情緒,很快孩子們就在她的帶領下,得到了童年應有的快樂、輕松,他們去郊遊、去劃船、去爬樹,並一路高聲吟唱,徹底擺脫了母親過世後,特拉普上校軍事化教育造成的沉悶家庭生活,孩子們的變化和瑪利亞的生活熱情,漸漸也感染了特拉普上校,讓他最終走出了喪妻陰影,重新擁抱愛情、擁抱生活。這完全是一個傳遞正能量的故事,因而愛情、搞笑的部分即便略顯過時也無大礙,這本就不是影片的主旨。
8. 電影《音樂之聲》 中,瑪利亞和崔普的教育方式 有何區別影片帶給你哪些教育啟
瑪利亞的教育方式和崔普的教育方式的不同是:她以音樂帶動學生學習的樂趣。教育啟發:用這些積極話語來增強自己的自信。
一、瑪利亞的教育方式和崔普的教育方式的區別
1、崔普的教育方式
瑪麗亞到達崔普家,發現他是一個有七個孩子的鰥夫。長期的海軍生活和對亡妻的悲傷使崔普對待孩子像管教士兵一樣嚴格。上校要求瑪麗亞也像他一樣嚴格。
2、瑪利亞的教育方式
瑪麗亞用她天生的溫柔和善良贏得了孩子們的友好。趁上校不在的時候,她用窗簾給每個孩子縫制了游戲服裝,帶領他們到市場遊玩,在美麗的阿爾卑斯山上野餐,還教會了他們唱歌。孩子們原有的拘禁和憂郁漸漸地被音樂和笑聲代替。
二、教育啟示
如何增強自信,當過老師的人都還記得第一次登上講台的情形吧!害怕、緊張、手足無措。瑪利亞在被派到特拉普上校家做家庭教師的途中,也流露出了對未來的忐忑:能被上校和七個孩子接受嗎?她唱到:「我的未來會怎樣?我為什麼會如此膽怯?」
為了鼓舞自己,瑪麗亞用這些積極話語來增強自己的自信。如果你是一名新教師,在上講台前缺乏自信,那麼學習一下瑪麗亞吧!這些積極話語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好處。當你對自己不斷肯定時,你會發現你對生活的態度積極了,也更加自信了。
9. 《音樂之聲電影》的觀後感如何寫
《音樂之聲》這部電影主要講了實習修女瑪利亞因為性格問題被送到馮·特拉普上校家作女家庭教師。後來與上校相愛並結婚,可當他們度蜜月回來時奧地利卻被德國入侵,第三帝國要求上校到第三帝國任職。上校為了拒絕而打算連夜帶家人一起逃出奧地利。可行動卻被德軍發現,最後他們在修女們的幫助下終於逃離了奧地利。這部電影有很多角色都令人難忘。
最令我難忘的是馮·特拉普上校上,他的愛國之情令我難忘。當他唱完」Bless my home land forever.」時看到期望祖國美好的希望破滅,不禁哽咽得無法繼續唱下去,這讓我們看到了上校高尚的愛國情懷。馮·特拉普一家為了自己的尊嚴,不惜拋下自己所有的財產和地位以及冒著生命危險逃出奧地利的行動讓我非常的感動。
在現實中也有許多愛國的例子,如:錢學森在美國度過了20年,在航空科學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1949年,他得知新中國成立了,非常興奮,毅然決定拋開在美國的優越條件回國參加建設。雖然美方百般阻撓,但這並沒有讓錢學森放棄。當他回到祖國,他興奮地說:「我相信我一定能回來,現在終於回來了!」這件事讓我深深的佩服錢學森爺爺的愛國之情。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人,活著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民族,為了祖國,為了國家的尊嚴。愛國是中華幾千年以來的傳統美德,我們應該熱愛自己的祖國,我們不能因為被壓迫而放棄自己的祖國,放棄這流傳了幾千年的美德。正所謂「威武不能屈」 ,我們絕不能因為威脅而投靠侵略自己祖國的人。
看了這部電影,我明白了要忠於祖國、熱愛祖國的道理,這個道理絕對能使我受益一生。
這是我的觀後感,你可以借鑒一下,我認為最好圍繞愛國來寫。
10. 《音樂之聲》觀後感!!!!
《音樂之聲》,這一部老而不舊的美國好萊塢音樂劇,融合了音樂與情感,吸引著無數人的眼球,將一個奧地利的真實故事自然地展現在人們眼前,在音樂里真情流露,將一切的情感因素像流水緩流般慢慢融進人們的思想里。劇中,不受繁文縟節約束的修女瑪利亞的真誠語句、動人笑容與她的優美歌聲,那幾個孩子的天真而可愛的笑臉與語句,那位上校的神肅與誠摯,還有他們堅定的愛國情感,以演唱奧地利民歌和愛國歌曲的形式,與納粹分子進行斗爭和周旋……都讓我深受感染,就我個人認為,這一部音樂劇的成功就是在於它的情感流露並非誇張,你可以在劇中隨處找到真誠的印記:瑪利亞對大修女的坦誠、上校對他那位曾經的未婚妻的坦白、七個孩子對瑪利亞的真誠心意……因而,它的成功是理所當然的,它受人們的歡迎也是在情理之中。
劇中故事敘述的是一個發生於1938年奧地利的真實故事。一個退役的上校,家中有七個調皮的孩子,因喪偶而疏於教育。為了調教好自己的孩子,他聘用了一名家庭女教師。女教師能歌善舞,並喜愛這些孩子。這位女教師就是一位熱愛音樂、熱愛生活的修女,她是在不大情願的情況下來到軍官家大家教的,但是,通過和那七個孩子的近距離接觸之後,她深深愛上了這些可愛的孩子,盡管在一開始,七個孩子盡力把這位女教師趕出家門,但是,這位真誠而有活力的家教,通過音樂及生動的教育方法,對這七個孩子進行啟發及熏陶,終於使七個孩子對她產生深厚的感情,並且也使原本低悶的孩子活躍起來了,而她的特有氣質、音樂才華以及美麗的人格魅力,同時也使她贏得男主人公的愛情。這一位男主人公,其實也是一位愛好音樂的音樂人,他禁錮已久的心被家中久違了的美妙、純真、動人的歌聲融化了,他從原來那位不苟言笑的上校變成了一位和藹可親的父親,和7個孩子緊緊擁抱在一起……而這都離不開女教師瑪利亞。一段情感的曲折後,他倆終成良緣,此後,他們一家組成家庭合唱團,在被納粹德國統治下的奧地利,以巡迴演唱奧地利民歌和愛國歌曲的形式,與納粹分子進行斗爭和周旋。
聽過這部影片的音樂就好像讓我接受了一場洗禮,唱得人心胸開闊,唱得人心明眼亮!而劇中那群孩子也在這種洗禮中漸漸長大,由桀敖不馴到善解人意,個個脫胎換骨!整個影片始終洋溢著音樂,以那優美的歌聲帶給人們快樂。我忽然發覺,我們的生活是少不了音樂的,音樂給我們帶來的不止是愉悅、舒暢,還給人以美感,陶冶我們的情操、興致,影響一個人的性格,傳遞著人們的感情,甚至聯結著我們的情愫,就如影片中所訴說的故事一樣,凝聚著愛國愛家之感。
《音》劇,來源於生活,高於生活,以樂抒情,以樂動人,到處充滿著陽光氣息與溫馨浪漫,它把抽象的音符、大自然的和諧美景和人文景觀完美結合,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融洽、相互依託的關系,鼓勵人們樂觀向上,追求純潔美好,爭取自由和享受生活,消除雜念,達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