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電影一步之遙求大神解析……完全沒看懂啊
親,我用我看到的一篇影評來回答你吧,姜文寓意特別深。祝好~
刷完首映,滿心感慨。對於首映前、首映中以及首映後的差評,也沒什麼好說的,向來如此。只是這樣一部片子,竟然被評價為爛片,實在忍不住想說點什麼。
我有個問題想問下,一步之遙的英文名叫Gone With The Bullets。那請問是什麼Gone With The Bullets?如果姜文子彈三部曲第一部叫《讓子彈飛》,那第二部叫《隨子彈去》也沒什麼,為什麼要改成《一步之遙》?如果你覺得姜文這種編劇團要組9人的導演,電影名是隨便起的,那就隨你了,開心就好。
影片開頭,武七敘述故事的引子。個人覺得,一,文章還壓不住這個開場,同樣的台詞,發哥來講,感覺會完全不同,不是說文章演戲不好,是欠點火候。他後面的戲駕馭得就很好。
二,這個開頭的對白引子,為了引子而引子,顯得很不自然。就像舒淇的聲音是後配的一樣不自然。
講實話,電影的前半部分,為了鋪墊劇情,為了IMAX效果炫3D,為了內容說台詞,確實很容易讓人覺得沒勁和乏味,尤其是這幾年的好萊塢大片視聽盛宴轟炸後的我們,面對他們浮誇的表演,真覺得被坑了。不過這絲毫不影響那舞台上白晃晃大長腿的震撼力,(完全應接不暇,每條腿都好白……額,師太師太了)以及那蓋茨比一樣的閃亮即視感,還有精心編排的歌舞。
接下來要說的,我也不知道你們是該看電影前看,還是看電影之後看,因為會影響到你們觀影的效果,有刻意引導的嫌疑。
講實話,這部電影我在看的時候,各種看不下去,各種惡心,各種想發泄,但完全不是因為這部電影不好,恰恰相反。這部電影的前場,戲謔的用台詞將近現代耳熟能詳的典故,念出來給你聽,將這個社會的現狀,展現出來給你看。那種感覺,就像是你在生活中丑態百出,但你在當時、甚至之後都不會覺得有什麼。可是忽然有人把這些丑態公諸於眾,你會不忍直視,看不下去:政治、明星、選秀、娛樂、媒體、大眾的興奮……全是鬧劇!
那光華和歡呼下,得意和成功下,全都是集體的意淫。有人表演,就有人捧場。項飛田讀那份荒唐的電報,觀眾感動得就差潸然淚下了。懷疑?怎麼可能!你怎麼可以懷疑這美好的事!
完顏(唉,我從頭到尾都不習慣他們那個發音,不影響)的表白如此的荒唐:我以我定下的標准,認定你就是我要的人,我就要和你結婚,我就要你答應,我條件這么好,從來都是我拒絕人,你憑什麼拒絕我,你拒絕我,我就打死你。
影片在快結束的時候,馬走日說:如果有人要嫁給你,你就答應她,不然你會毀了兩條命。我想問下,毀了這兩條命的,是求婚的人,還是被求婚的人?
因為完顏的死,馬走日成了通緝犯,本想借大帥府的幫忙,結果卻因此救了項飛田。項飛田諷刺到了極致的台詞是:「當著武六小姐的面,將來有我項飛田幫忙的地方,萬死不辭。」這樣的救命之恩,這樣的真切承諾,後來卻成了「項飛田槍斃馬走日」。
你的朋友,你幫過他,他不幫你也罷了,甚至還可能捅你一刀。這樣的事情熟悉么?後來項飛田忽悠馬走日的時候,沒有絲毫的猶豫。被馬走日幫過的武七,也沒有絲毫的感恩。因為這個社會就是這樣:自己的利益大過一切,「人不為己?你個傻逼!」
王天王,這樣一個演藝圈的天王靠什麼名聲大噪?靠反復表演將「完顏」大卸八塊,靠唱一個交際花的悲劇來博取大眾的興奮。演藝圈嘛,娛樂嘛,大家喜歡看嘛,對不對?這必須是一門藝術啊,因為「這種事還是要靠藝術家」。
馬走日最後在各懷心思的幾位主角策劃下,從法租界轉交給了大帥。廣大熱血愛國大學生拉著橫幅、喊著口號(中國人的事,中國人辦),慶祝我們偉大民族的又一次勝利,雀躍歡呼。馬走日又跑出來大喊:我們見證著歷史,我們創造著歷史,我們是歷史的一部分。只是時隔風光歲月,他不再是漂亮頭銜的馬走日,而是階下囚。不變的是,歷史就是這樣被我們創造的,一代又一代,大同小異。
武七看望牢房裡的馬走日,說「你看看你天生一付殺人犯的樣子,你要是長得像項飛田那樣,說他殺人也不會有人信。」這時候,你有回想起項飛田那特意留的希特勒一樣的小鬍子么?
而現在的武六卻開始為解救馬走日奔走,她聽了她爸娶小老婆的策略(為了這個家),也聽了她媽找男人的戰術(為了自己孩子)。不乏笑點和道理,也真真切切的現實就是如此。在她和她爸合唱歌劇那段,我差點聽哭了,算是電影一個高潮吧:掙脫束縛,尋求自由。
武六在婚禮上精心打扮,通過反復擦口紅的鏡頭表現,然而這樣的美麗卻是用來應付這個自己根本不想面對的社會。她明明不想參加,但是她不能拒絕。優美高亢的歌劇,繁華盛世的舞蹈,她在唱,給人的感覺卻不是在歡樂的藝術,而是在發泄似的吶喊。那種被逼無奈的面對,唱完一刻也不能忍的離開了。
武六和馬走日最後逃到了紅風車上。馬走日為了武六,拿著槍沖到外面。先是為武六開脫,再說起武七洗錢的事,這時有人開了一槍,但是沒有命中要害;後來又說,又是兩槍,依舊沒死;最後當他想揭示更多的時候,又有人一槍命中了要害。這時的他還能說話,卻把話轉到片頭就說過毫無相關的老佛爺的事……然後跌了下去。你有想過為什麼不直接亂槍打死,而是分了階段?
馬走日也許是這部片子里最善良的人,因為他不自私。大帥要還他人情,他選擇救項飛田;武六想幫他,他不想麻煩她;社會說他為了錢殺了完顏,而他在逃亡時,卻不惜用大把金子去讓王天王停止對完顏的羞辱,更因此冒險中計;最後更是為了保住武六而死去。忽然想到了蓋茨比。
什麼東西Gone With The Bullets?是馬走日的命!還有馬走日知道的真相!當你不服從大家的游戲規則,利益關系,當你想把真相說出來,就會有人對你放槍。要麼你閉嘴保命,要麼你去死。在馬走日最後喊話的時候,周圍聚攏來了一對又一對,穿著婚紗禮服的新婚夫妻,還有記者。都是哪來的?你不會以為這里是婚紗攝影基地吧?你有注意到項飛田穿著婚紗站在武七的旁邊么。他們就是馬走日面對的社會,就是我們面對的社會:一對又一對的利益共同體聯姻,結為了「夫婦」,形成了光彩亮麗的同盟。
《一步之遙》,這一步的差距,就是性質的差別。社會是光華還是腐朽,武大帥為了戰略還是為了小老婆,覃老師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女兒,項飛田能幫還是不能幫馬走日,等等的一切,電影都沒有給予明確的說法。因為這些就是看我們個人的決定,同樣的事情,結果一樣,但你心裡想的不一樣,意義便因為這一步之遙,而天差地別。「自願鉸的辮子,和被別人逼著鉸的辮子,意義能一樣么?」
這樣一個拐著彎罵人,各種諷刺的電影,想想不受好評也是可以理解的。「站著把錢掙了」,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你個人認為不好,我個人認為好,大家開心就好。
⑵ 電影一步之遙的影評
《一步之遙》評價是一部極其自我的電影。該片有愛情、喜劇、歌舞、冒險、懸疑等元素,但絕不是任何一種類型片。每種類型元素,以及整個故事,都被濃烈的個人意識所包圍,它們的娛樂效應,亦隨之被消解、粉碎許多。(搜狐娛樂評)
劇情簡介
上海法租界,為了幫助上海灘最具權勢的武大帥(劉利年飾)的兒子武七洗錢,馬走日和華人警督項飛田主辦了第三屆環球花國大選公開賽,邀請了73個國家的佳麗參加。總決選上,三強佳麗各顯身手,在大賽黑幕重重的情況下,最終完顏英獲勝。
也讓馬走日和項飛田成為上海灘炙手可熱的人物。正當整個上海為完顏英的當選而瘋狂時,傳來了完顏英被謀殺的消息,馬走日成為頭號懷疑對象,項飛田把捉拿馬走日當做加官晉爵的籌碼,馬走日才發現從最初開始他就捲入到了武大帥的陰謀中。
(2)一步之遙電影表達什麼擴展閱讀:
《一步之遙》是北京不亦樂乎電影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出品,由姜文執導,姜文、葛優、周韻、舒淇、文章、王志文、洪晃、劉利年、那英主演的劇情片。
該片於2014年12月18日在中國大陸上映。該片改編自「閻瑞生案」,講述了冒險家馬走日闖盪上海,與多年好友項飛田竟反目成仇,兩個人從一起與美女共舞到在監獄之中對峙的故事。
⑶ 《一步之遙》有什麼深意
《一步之遙》里所運用的那些看似雜七雜八的影像風格,是在向一些電影或電影人致敬,實際上,他僅僅是在向「電影藝術」致敬。影片里不僅多次出現一個世紀前電影誕生時的說辭,還直接運用了那個時代的電影形式。那段默片雖然是「影中影」,卻也銜接了故事。非要用這樣的方式才能繼續故事嗎?當然不是,但姜文就是想要用這樣的方式,致敬電影本身。像姜文這樣的男人應該會怎樣講述愛情呢?我們的固有印象大概會讓我們抱有類似這樣的期待:姜文的愛情應該就像「麻匪」一樣霸氣果斷,但又會充滿荷爾蒙飛揚的浪漫色彩,並且不失幽默。就像「鋼鐵俠的羅馬假日」一樣,剛猛而浪漫。然而,當姜文試圖以自己的方式講述他所理解的愛情時,大多數人只是看到了《一步之遙》的混亂與冗長,卻鮮有人看到他關於「愛的一步之遙」所包裹著的悲涼與哀傷。
⑷ 《一步之遙》是一部怎麼樣的電影
一轉眼《一步之遙》上映兩年啦,不同於當時的口碑慘淡,在國內已近封神的姜文也跌下神壇,被雲里霧里沒看懂的觀眾們以各種姿勢批判一番。近來影評人對對《一步之遙》的評價逐漸回暖,電影的藝術價值逐漸得到重視。
這一部質量上乘,荒誕戲劇風格的藝術電影;對比進來口碑票房雙豐收的《驢得水》,只怪生不逢時,沒有趕上能理解他的觀眾吧。
觀影過程就是觀眾與導演的鬥智斗勇。電影甫一開始,便是慣例的金鼓齊鳴,各出先鋒交戰,試探虛實的時候。不妙,聽到這句台詞我想不下句會怎麼接;看完這段我不知道下一段劇情會如何進行。然而對方攻勢又急,你還未想出對策,對方已經拿出來在你腦洞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的解決方案。開篇拋出問題,鍋氣,有點意思;馬走日,一個在上海手眼通天的人,他能辦到別人辦不到的事兒;馬走日,滿嘴跑火車,可能是一個騙子;馬走日項飛田,一個逗一個捧,應該是個詐騙團伙;馬走日竟然還真是皇族後裔貝勒爺;倆騙子忽悠一土豪,有點本山大叔賣拐的味道;還有馬走日說清朝亡了是因為他喝酒的梗;自己主動剪辮子和被逼著剪辮子所蘊含的隱喻;一切變的非常有意思起來。處處留有懸念,你又摸不著答案,很有興趣看下去。
花國大選,讓人眼前一亮的歌舞;充滿各種梗的台詞讓懂的人會心一笑,整場大選看過去鮮艷光麗,奇趣百出,很多似曾相識的場景卻用一種戲謔、誇張又不至於讓人反感的形式表現出來,細細嚼來回味無窮。再至完顏身死,馬走日逃亡,全篇的戲劇沖突進入集中爆發期,高潮迭起,各條直線也逐漸匯聚,影片主旨也逐漸清晰。
一、一步之遙表達了什麼?
我要說陰陽二字,估計有人會砍死我;但是武大帥餐桌上陰陽圖案的俯拍鏡頭在之後的劇情中一直浮現腦海,不得不說。陰與陽,面子與里子,謊言與真相,理想與現實,信任與背叛,威權與民意,正義與邪惡。。。各種矛盾對立包羅萬象,道盡古往今來人類歷史權謀機變。嘆哉!
馬走日說,大清國因我喝醉酒而亡;武大帥說,我娶小老婆是為了增強我軍實力為了這個家;覃媽媽對女兒說,我都是為了你好。。。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種種荒謬無比的理由就那麼合情合理冠冕堂皇的說了出來,就像皇帝的新衣,大家心知肚明,但是都不捅破這張紙。
大帥們既有隨便冤枉一個人的權利,也有隨便不冤枉一個人的權利;馬走日被引渡,學生們高舉旗幟,「中國人的事兒中國人管」格外醒目,所謂民意,在威權面前不過是個笑話。全國演出《槍斃馬走日》觀眾願意怎麼想想看到什麼就怎麼演,馬走日的死活,真相到底如何,馬走日該不該死,毫不重要。所謂民意,在威權面前,這不過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電影里有兩段愛情,一段戛然開始戛然而止,另一段也是戛然開始戛然而止。一段是造成馬走日悲劇開始,一段是馬走日悲劇的結尾。如觀眾所料想,大團圓的,重重磨難,真相大白,他被救出來了。如觀眾料想,他最終是為了她犧牲自己。但是是用一個觀眾想不到的方式。在橋上他發表了一段演說。之前的他始終抗爭,想要給自己一個清白,他想要說出真相;最後的最後,為了愛他的姑娘,他撒了一個謊言。維權者們的槍聲時時想起,真的槍法不好打不中么,不,是他們想讓他這樣說,民意想要這樣的答案;當他說快要說出真相的時候,威權者們的子彈如期而至。真相與謊言只不過一步之遙。
電影中人為了自己的目的說著各種各樣冠冕堂皇的話,電影與現實在無數時刻交匯。所謂政治正確,通姦殺人,千金豪宅;所謂不殺之不以平民憤,輪流發生性行為,聯名留市長;煌煌正正之下,黑幕重重,巨手遮天;一切都可以操控挾裹綁架,細思極恐,不寒而慄。
二、馬走日與項飛田
之前看網路,知道《一步之遙》取材與民國轟動全國的真實案例「閻瑞生案」,一直沒有搞清楚為什麼主角要叫馬走日和項飛田這么奇怪的名字。答案在影片尾聲揭曉。原來是出自象棋。馬走日,象飛田。馬走日,劍走偏鋒,機靈多變;象飛田,方方正正,堂堂君子。馬走日心思靈活,能進能退,混的風生水起;項飛田,溫吞平庸,好像只是馬走田的附庸,還要依靠馬走田的搭救。馬走田一朝落難,從小長大的情誼不及爭名奪利的誘惑。項飛田藉此步步高升,樹立善良和正義的形象。嫖客和舞女,他們真的邪惡么?或者只是某些人陞官發財的踏腳板。象,頂四個日啊。馬走日如是說。
三、一些私人注意的梗。
據說專門請到了專門的百老匯舞者,果然風采盡顯。不過我更注意到的是電影中的電影。武六小姐的志向是做中國的盧米埃爾,之後拍電影的線索也貫穿了始終。這條線索始終覺得非常親切。盧米埃爾兄弟發明了電影和電影放映機,最早的電影《火車進站》《園丁澆水》,默片時代屏幕旁配備的樂隊演奏,畫面中的字幕提示劇情;王天王說的男人的臉跟嬰兒放在一起就顯得很慈祥,跟女人的光屁股放在一起,就顯得很猥瑣;這些別人不會留意的梗,現在聽來無比親切。五年前的現在,作為一名編導藝考生,這些都是背過無數遍的文藝常識。哈哈,如今變成孤零零的無人分享的梗,不甚唏噓。
影片部分對男女關系,父母教育的問題也提出了精闢的展現與反思。篇幅所限,不再贅述。
四、尾聲
這是個一切都可以解析,一切都可以被消費的時代。所有已經發生和正在發生的事情都在被解析解構變成將要發生的事情,預備被消費的事情。分析用戶需求,抓住用戶痛點,針對性開發產品。本來最隱秘的感情也被拆開來針對不同人群進行消費;消費青春,消費愛情,消費理想,消費慾望。。於是我們有了老男孩,致青春,中國合夥人,青春期。。。導演們都在揣摩著如何能讓觀眾走進影院,雖說顧客是上帝,但是又不好吃相太難看,畢竟觀眾大爺都是有逼格的,太諂媚觀眾反而會不尿你,老祖宗早就看清楚了,這個叫「遠之則怨,近之則不遜。」
姜文的可貴之處,在於不媚觀眾。所拍的東西是他想要表達的東西,而不是觀眾想看的東西。陰陽之間,一步之遙。這一步之遙包羅萬象。像童話般理想瑰麗,像名作般高潮迭起意味深遠;又像古往今來在我們身邊一直發生過和正在發生的歷史。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一步之遙體現了姜文對一個時代各種社會現狀的反思與總結,更像是一部時代的精神史記。
女士們,先生們,今天就是歷史。Today is history。
⑸ 《一步之遙》講了一個什麼故事有什麼觀後感
中國的小農小資文藝青年通常有個毛病,別人的小說讀多了,以為自己也能當作家。卻不知道,下館子撮一頓和站鍋台前面當廚子,這是兩碼事。把別人成熟的文學作品,生動的轉化成鏡頭語言,這是電影工業中一個導演的價值所在,或者說本分。但是,這跟一個導演能不能搞文學創作、會不會寫小說,沒關系,倆職業。
姜文,是中國電影里,少有的、帶著原始的生命沖動本能的導演。所以,對於姜文的電影,標准應該比別人高。至少應該是世界一流的大導演的水平。但是目前看來,姜文還需要練。
一般人要是能拍出這種片子,可以給三星(還行、有想法、還可以、湊合、過得去、不算差、不賴),外加鼓勵,再多半顆。可對姜文來說,在一星和五星之間,二三四星都是多餘的。要麼牛逼上天,要麼泥坑裡打滾。沒有中間地帶。
TO BE OR NOT TO BE ? 姜文還是沒改掉《太陽升起》里的過度放縱自我表達的慾望,沒有整體架構和基本的語言表達能力,更缺乏敘事節奏的控制。一粗枝大葉地糙老爺們兒搞後現代,不操起大刀長槍玩大開大闔,卻非要拈著綉花針玩綉花兒,卻不得其法。這是個很簡單的 BE 不 BE 的問題,TO BE,一星。
一步之遙,不是 《讓子彈飛》的續集,而是《太陽照常升起》的狗尾。
沒能力把故事講明白,卻非要加入後現代意識、鏡頭。想玩後現代,卻非要講個俗套的故事。除了初衷是好的,結果既無後現代的思想深度,又無現代的文學能力。
比如,舒齊對姜文逼婚,這個「女人要愛情,男人要自由」的套路,小說《過把癮就死》幾十年前一出來,王朔就已經把所有的技術細節和深度都玩透了。更不用說馮小剛後來將《過把癮就死》稀釋了無數遍,拍了N部《非誠勿擾》。
空城計玩一遍是藝術,玩兩遍是技術,三遍就爛俗了。誰能忍受得住4、5、6、7、8遍的轟炸?司馬同學不介意,觀眾也耐不了這絮叨。默片時代的三個鏡頭+倆條字幕就可以交代清楚了。
當然,經典意味著可以翻拍以致敬,但除了最後開到月亮這個部分有點意思,其他都是重復了無數遍的各種大俗套。只不過這次過把癮就死的是花都皇後,不是方言。毫無新意,如此而已。
從他人的作品中衍生出自己的東西,並不算錯,但是別人勾兌了八百遍的東西,你還繼續往裡兌水,不兌酒,這就欺世了。比如,汪風。羅大佑寫《亞細亞的孤兒》,他寫《美麗世界的孤兒》。鄭智化唱「別哭 我最愛的人 今夜我如曇花綻放 在最美的一剎那凋落 你的淚也挽不回的枯萎」,他唱「別哭 我親愛的人 我想 我們會一起死去」。
有勁么?
小資文藝青年們,也許會趨之若鶩,高喊你不打4星以上,就是不懂音樂。你打1星,你懂藝術么?你懂電影么?真對不住,不懂。石頭樂隊寫了首《北京時鍾》,I★M樂隊寫了首《北京姑娘》,汪同學就寫了首《晚安北京》。
當然,可能這是巧合。那麼,候牧人寫了首《我愛你,中國》(中國搖滾90年代代表作之一),汪同學就搞了首《我愛你中國》,是嘛意思?
候牧人寫的《小鳥》是經典,你汪同學也要寫過一首《小鳥》!?!
大哥,你是想說,你無比擅長後現代解構么?你確認你不是在侮辱聽眾的智商么?你肯定你不是連你自己都沒意識到的精神抄襲吧?
空城計,對一般的技術工作者來說,玩一次是藝術,玩第二次是技術。對於一個藝術家來說,空城計如果玩第二次,就是垃圾了。孔明要敢跟司馬同學玩第二次空城計,他智商就一定有問題。空城計也就絕對不是歷史藝術構思文學創作經典了。我國的藝術家們,我國的音樂工作者、電影工作者們,對待自己的工作(我們暫且不說藝術)的時候,有如履薄冰的敬畏么?有死生之境的勇絕么?有古人寫小說一星半點的最起碼最基本的認真么?
目前中國電影導演的文學素養,可以改編別人已有的成熟的文學作品。至於獨立構思和編劇的能力大多數人基本為 0,甚至在地平線以下。搞一個砸一個。每個搞砸過的導演都如此,張義某的《英雄》,趁凱歌的《無極》,張元的〈有種〉,馮小剛的《頁岩》,姜文的《太陽升起》到這部〈一步之遙〉,全都在基本敘事、構架不能完成時,想抖落點個人對人生、對世界的庸俗理解,而徹底失敗。沒文學創作的能力不丟人,好好的發揮鏡頭轉化能力也是一種才華,但是,,,,,電影人甘心么。
改革開放之後的中國電影,是以文學的前進為前提而前進的。馮小剛、姜文、張元這批人,這么多年稀釋王朔的語言,拍出各種經典影視作品。王朔在文學上的開創性和創造力,不是隨便什麼人抖點小機靈、貧貧嘴,就構成批判,也不是兜著圈子的不忿,就能叫深刻的。
王朔的文學特性是自我批判,骨子裡蔑視權威的前提是太拿自己當回事的情況下根本不拿自己當回事。誰也別裝。
中國這些導演,也許所處行業、身份、地位已逐漸被資本包圍、圈養成了精英,早年的銳氣已磨滅干凈,缺乏自我反思,自己抓著自己的頭發飛離地球,如此,如果依然熱衷對社會、對價值觀、對歷史、對文化、對現實批判,就容易變成雙腳離地般的,尤其是站在觀眾對立面的自以為精英的,自以為聰明的,自以為高人一等的,自以為是哲學家的無所不知的指手畫腳,就走向了自己年輕時的反面、對立面,在精神上也與王朔的自我批判完全不同了。
文學能力,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
電影人如果沒有這個自知之明,以為上飯館吃了頓大餐,回家自己也能搞一桌酒席,基本上最後都是砸鍋、砸手藝。一個電影從業者的藝術判斷力、品位必須高於個人品位。
⑹ 《一步之遙》電影表達了什麼
《一步之遙》電影表達是的娛樂至死和消費至上的精神,歷史真相往往掩蓋在謊言之中。
對於姜文來說,悲劇的力量遠遠強過喜劇,而其之所以選擇局勢波譎雲詭的民國上海,除了人心的叵測,他更想通過真實的「閆瑞生」案反諷民眾對於娛樂至上和消費至死精神的盲目追從。
內容簡介
軍二代武七被嘲笑為new money(就是土豪,這個是可以聯想的),為了挽回上海爺們的面子,委託馬走日,象飛田幫他把錢給花了,花的體面來彰顯自己old money的身份。
於是舉辦了花域總統大選(真實發生的事件),本來是萬國選美,實際是暗箱操作,完顏一通操作,要捐掉自己的一切(喊口號),並堅決不參加選舉,可是還是當選了總統職位。後來完顏被殺,馬走日亡命天涯,各種勢力開始角逐。
⑺ 如何評價電影《一步之遙
作為一個進電影院遠沒有進劇場多的人,本不敢妄談電影。然而《一步之遙》有著太多理由,讓我作為一個戲劇觀眾發出點聲音。
荒誕派作品從來都不想讓觀眾在舞台或是鏡頭中產生的「幻覺」中麻痹自己,更重要的意義在於通過「荒誕」的方式,啟發他們對於真實生活的思考。
看到這里,如果看過片子的朋友,可以回想一下是否有相似的感覺?
《一步之遙》絕不是一部任性胡鬧的作品,它體現出導演一貫的藝術追求。姜文沒有向類型片屈服,沒有向電影工業的固有模式屈服,沒有向大眾審美屈服。不管大眾喜歡還是不喜歡,《一步之遙》賺錢還是不賺錢,他都沒有食言,站著把片子拍完了。
不怕劇透的同學,就請往下看。《一步之遙》這部用鏡頭呈現出來的舞台作品,確實讓我喜歡不已。
如果大家更多地被花域總統的宏大歌舞秀吸引,便容易忽視了影片在最開始的三個重要元素:
1. 馬走日的旁白
2. 武七的長段獨白。
3. 對於《教父》的戲仿。
在開場的五分鍾內,導演其實已經特別坦誠地把本片的風格告訴了所有觀眾。
馬走日的獨白是第一個線索。
⑻ 《一步之遙》電影表達什麼
以晚清為背景實際表達了在晚清統治和新中國成立之間只差一步之遙,而在這一步之遙中顯露出來的人性丑惡的批判,最重要的還是表達這些人在面臨選擇的時候,是抱著怎麼樣的心態去選擇的。
首先國內電影裡面,導員和主演是一個人的少之又少,而這部電影也繼承姜文的一貫風格,在流量上面《讓子彈飛》也為《一步之遙》做一個良好的開端,但在影評中卻出現了很多「看不懂,爛片」之類的電影。
劇評
上海法租界,為了幫助上海灘最具權勢的武大帥(劉利年飾)的兒子武七(文章飾)洗錢,馬走日(姜文飾)和華人警督項飛田(葛優飾)主辦了第三屆環球花國大選公開賽,邀請了73個國家的佳麗參加。總決選上,三強佳麗各顯身手,在大賽黑幕重重的情況下,最終完顏英(舒淇飾)獲勝,也讓馬走日和項飛田成為上海灘炙手可熱的人物。
正當整個上海為完顏英的當選而瘋狂時,傳來了完顏英被謀殺的消息,馬走日成為頭號懷疑對象,項飛田把捉拿馬走日當做加官晉爵的籌碼,馬走日才發現從最初開始他就捲入到了武大帥的陰謀中,而武大帥女兒武六(周韻飾)的出現,更是讓馬走日的命運發生了重大改變,同時也開始了一曲愛恨悲歌。
⑼ 《一步之遙》這部片子到底講了個什麼故事
終於看了姜文的電影《一步之遙》,許多人罵不知所雲,但是我個人覺得這才是姜文的本色作品!這部電影十足像《太陽照常升起》的續篇——姜文就是擬人化的「民主」,末代王朝(舒淇)為了挽留最後的美艷不惜要民主娶她,結果被民主親手埋葬。人民(周韻)不惜背叛自己的父母(武大帥就是共產黨,大姨太就是蘇維埃)要跟民主廝守在一起,而與民主唇齒相依的國民黨(葛優)卻從形影不離到最後互相不待見……影片里最醜陋的當屬共產黨的文藝工作者(王志文),利用民主(姜文)來取悅觀眾,實則是下了很大一個套要置他於死地!
姜文真是個徹頭徹尾的政治電影家!大愛大贊!唯一擔心的是萬一哪天姜文成了政治犯,這些演員會不會被牽連呀?我估計他們自己都不清楚姜文電影里究竟講的是神馬!
⑽ 《一步之遙》電影表達什麼
《一步之遙》電影表達是的娛樂至死和消費至上的精神,歷史真相往往掩蓋在謊言之中。在一步之遙中,從封閉的小鎮「鵝城」轉戰東方巴黎的上海,姜文刻意營造出理性批判與感性直觀的割裂氛圍,充斥著無厘頭式的喜劇風格。
對於姜文來說,悲劇的力量遠遠強過喜劇,而其之所以選擇局勢波譎雲詭的民國上海,除了人心的叵測,他更想通過真實的「閆瑞生」案反諷民眾對於娛樂至上和消費至死精神的盲目追從。
《一步之遙》其他情況簡介。
《一步之遙》淡化了真實故事的出處,並未聚焦在花域總統完顏英的艷史和死因上,而是用荒誕喜劇的外衣將民眾娛樂至死和消費至上的精神包裹住,在歷史真相面前,以武大帥為首的統治階層絲毫不關心馬走日是否殺人,掩蓋的是其通過馬走日洗錢的真相。
所有的利益相關方考慮的並不是死亡背後隱藏的感情矛盾,而是利益傾軋之下能夠給各自帶來的切實好處,所以馬走日的死亡成為了一種必然,並不是對簿公堂的法律審判,而成為利益驅使下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