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音樂圖片 > 悲慘世界音樂會與電影版的音樂主題對比

悲慘世界音樂會與電影版的音樂主題對比

發布時間:2022-07-11 01:57:48

音樂劇電影悲慘世界和以往電影版本的區別

eponie本身就是音樂劇演員,演jean valjean的休叔在澳洲和百老匯也都嘗過音樂劇,marius在學校是合唱團和劇團出身,演cossette的amanda受過聲樂訓練演過音樂劇電影mamamia,Enjorlas是百老匯演員,安妮海瑟薇受過聲樂訓練,演警長的russel 以前唱搖滾的
本人不是聲樂專業不好評定,只能說大家都盡量在用專業的發聲方法演唱,前三位可能更偏重美聲吧

Ⅱ 通過《悲慘世界》談談對現代音樂劇的看法

有時候我想,人這輩子真是靠緣分啊!這么精彩這么美麗的世界,你耗盡了一生也僅僅體會點滴,多少精彩多少夢幻,錯過也就錯過了。可是,在這浩如煙海的世界裡,那麼偶然的,你就接觸了藝術,見識了美好,從此投入其中,身心俱醉。說真的,在上這個課之前,我對音樂劇真是一點也不了解,印象里就是《雨中曲》,《音樂之聲》這樣的載歌載舞,輕松,歡快,有美國人自由的性情,可要說有多喜歡可真談不上。可當我看了張老師給我們看的經典音樂劇之後,我便身醉其中了,並努力搜集相關的知識。
* * * * *
自一九八五年上演《悲慘世界》以來,世界各地的《悲慘世界》劇迷們如滾雪球般不斷地快速成長,超過《貓》、越過《歌劇魅影》,從來沒有一出音樂劇可以十二種語言,同時在世界一百多個城市上演。沒有超級巨星、沒有眩目的舞台景觀與服裝,有的僅是動人的音樂與感人的情節。《悲慘世界》是每次聽都會令人淚濕前襟的音樂,在看過現場演出後再次聽音樂時,除感動外更多了一層心痛與對人性、信仰的深沉認識。。
在當今音樂劇的四大名劇(《悲慘世界》《貓》《歌劇院幽靈》《西貢小姐》)中,《悲慘世界》是唯一一部改編自世界名著的音樂劇。有了這樣一個嚴謹、成熟的故事,創作者除了把一些次要的情節略去,使得劇情顯得比較緊湊以外,對雨果作品基本沒有多大改動。而改編的時候比較突出學生軍團的起義,增強了全劇的悲劇色彩和民眾色彩,下的工夫不是太大。因此我覺得音樂的創作顯得尤為重要,應該說是音樂決定著這部戲的成敗。而《悲慘世界》的音樂確實不同凡響。『《悲慘世界》音樂的風格與韋伯的音樂劇相比有比較大的區別,有的朋友覺得剛開始聽時覺得好像很多歌都沒有調一樣。但我的感覺是,它的旋律很容易上口,簡單而平實,也有不少抒情的旋律很美的歌曲。』
看了老師給我們放的《悲慘世界》後,我再次讀了雨果原著《悲慘世界》。
我相信,一遍又一遍地讀過《悲慘世界》的人,會理解這部書直擊了人們靈魂最脆弱的地方,淋漓盡致,讓人無法釋懷,更無法逃避所有必須直面的主題。
這些主題中,我認為有三個始終是雨果以最清晰最著力的筆墨著色的,那就是,苦難、愛和革命。而音樂劇在這三個方面的表現,也毫不遜色於原著,甚至,我認為,音樂劇通過最能讓人心產生共鳴的方式——音樂和詩歌,把悲慘世界的深刻內涵表現的比原著還突出。
《悲慘世界》的音樂整體氣勢恢宏,大氣磅礴,富有史詩般的色彩。在序曲中,耳邊總是「mi」「la」(固定唱法)/「do」「fa」(首調唱法)兩個音不斷的四度跳進。旋律雖簡單,卻能立即營造出沉重、壓抑的氛圍。 你會聽到串鈴的聲音,它就象牛馬身上的鈴鐺,也暗示著此時的人民正受壓迫,過著牛馬不如的悲慘生活,這正是當時黑暗社會的寫照。拉馬克將軍的死訊傳開後,學生領袖恩佐拉帶領眾人唱的「你可聽到人民的歌聲」(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充滿著昂揚的鬥志,激盪人心,讓人聽後不禁熱血沸騰、心潮澎湃。且旋律朗朗上口,過耳難忘。而後面的一首「只待明天」(one day more)也是一首很有氣勢的大合唱,與前一首相比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它唱在最激烈的1832街壘戰前夕,曲中交織著多個主題:像芳婷的「我曾有夢」(i dreamed a dream)的主題,此時由珂塞特、馬呂斯、愛波寧唱出,分別表達出珂塞特與馬呂斯分別前的戀戀不舍及愛波寧對馬呂斯的愛慕之心;德納第夫婦「房間主人」(master of the house)的主題暴露了他們想在戰爭中大發一筆橫財的小人嘴臉;而冉阿讓、沙威、起義學生和窮苦百姓各自的主題也都交織在「one day more」的大主題下,表達了各個階層、立場的人對於這場戰斗寄予的期望。這首曲子雖然主題眾多,但卻是多而不亂、層次清晰,且曲調朗朗上口,讓人過耳不忘。看《悲》劇(10周年紀念),主選菜單的背景音樂就是它,你會一下子就被這氣勢磅礴的大合唱鎮住了,還會楞了好久的神兒!「你可聽到人民的歌聲」和「只待明天」是全劇中我最喜愛的兩首大合唱,每次聽它們時我總會情不自禁地如同信徒唱贊美詩一樣,滿懷崇敬之情地跟著高歌,然後渾身起雞皮疙瘩(我這人一聽令我感動的音樂就這樣),最後總是會眼中不知不覺地噙了激動的淚水……
當然全劇感人的場面不僅只表現在革命的激情上,人與人之間的親情、愛情和道義也不得不讓人為之動容。
像芳婷的「我曾有夢」(i dreamed a dream),她的夢是美好的,然而現實卻是殘酷無情的。(我曾有夢,人們都很和善,生活充滿希望……但夢中的我不是生活在這地獄里,現在的生活粉碎了我的夢);而當芳婷即將死去,向冉阿讓託孤時兩人的對唱也讓人不禁心痛。她不願死去,更不願讓珂塞特孤苦伶仃。當她唱到「告訴珂塞特我愛她,我會在醒來後看見她」(……and tell cosette i love her ,and i』ll see her when i wake……)時帶著哭腔,僅這一句,就將一個人、一個女人、一位母親臨終前的不舍和懇求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令人不心碎都難!
我個人將芳婷的旋律主題分為三個:一個是「我曾有夢」;另一個是「cosette ,it』s turned so cold .cosette ,it』s past you bed time」(珂塞特,天涼了,你早該上床了)的旋律;第三個是「come to me, cosette ,the light is fading. don』t you see the evening star appearing」(過來珂塞特,天色變暗了,你沒看到連星星都出來了嗎)的旋律。如果仔細聽這部作品就會發現,芳婷的主題總是不時地與冉阿讓並行。比如冉阿讓從監獄出來後,背景音樂是芳婷的第三主題;他臨終前,又出現了芳婷的第二、三主題。芳婷的主題親切、溫暖,充滿光明,這似乎預示著冉阿讓的命運將由黑暗走向光明,也暗示了他的一生都與芳婷有密切的聯系(他收養珂塞特,並視為己出的照顧她,不正是因為當年他出於愧疚而要幫助芳婷並將其女撫養成人嗎?這一切都是在履行他對芳婷許下的諾言)。另外,隨著劇情的發展,我們還會發現,那個暗戀馬呂斯、最終為他犧牲的女孩兒愛波寧的那首「我獨自一人」(on my own)與芳婷的第三個主題相同。這首歌是當她獨徘徊在夜幕中的巴黎街頭,暗自訴說自己對馬呂斯的愛慕之情時唱的。這兩個女子都是真心地愛著別人卻得不到回報,最終都是為愛而死。愛波寧似乎成了第二個芳婷,因此二人的主題相同也就不足為奇,甚至可以說是恰到好處。『老實說我不是很喜歡芳婷,盡管她美麗善良,連金發都閃耀著母性的受難的光輝。這不是她的錯,是我自己的傾向。戲劇里,善良的女人往往都是沒心沒肝的笨女人,可憐卻不太可愛。這樣的女人還有珂賽特。』
在眾多的唱段中,我最鍾愛的唱段之一便是愛波寧與馬呂斯的二重唱「一場小雨」(a little fall of rain)。德納第夫婦的女兒愛波寧暗戀著學生馬呂斯,而馬呂斯已有心上人珂塞特,他只把愛波寧當作好朋友。愛波寧為愛而追隨他參加了街壘戰,不幸在為保護馬呂斯時而中彈犧牲。臨死前她靠在愛人的懷里,同唱了這首凄美無比、令人鼻酸的「一場小雨」。她知道自己就要死了,但能在心愛的人懷里死去已感到無比的欣慰和滿足了。但最後一句還沒唱完,愛波寧就閉上了眼睛……記得那次和同寢室來旁聽的同學一起看《悲慘世界》他對我說:「唉,我太難受了,這個太感人了,我聽得直揪心……」這首歌的確很感人,以至於我曾有過這樣的念頭:愛波寧太可憐了!雨果怎麼這樣「殘忍」要讓她死掉呢?乾脆就讓她和馬呂斯在一起算了!不過越是悲劇才越能打動人!不過我好像是因為喜歡這兩個演員才喜歡上這首歌的。
在眾多形象中,沙威是個地地道道的大反派。我認為他的音樂形象塑造得非常有特點,很「像」沙威,他的主題急促而有緊張感,我想即便沒聽過的人也能一下子感覺出「這就是沙威」。在當芳婷與侮辱她的一個花花公子扭打起來時,沙威出現並質問緣由,此時是個短促而密集的節奏型,聽上去令人緊張不安,而且還用木琴伴奏。在一些古典音樂中,木琴的音色都用來表現恐怖、緊張的形象、氣氛(比如聖-桑的《骷髏之舞》等),我想此時配器者運用木琴大概就是這個意圖吧。當沙威懷疑馬德蘭市長就是冉阿讓時,這個主題又一次出現,它的每一次出現都會讓人感到又有什麼不詳之事要發生了。以我們通常的欣賞習慣來說,壞人的音樂似乎應該是「那種樣子」,有的還怪里怪氣;然而對沙威這個大反派,當他對著夜空中的星星發誓,一定要逮捕潛逃的冉阿讓時唱的「黑暗之星」(stars)卻是一首大氣,甚至有些英雄色彩、充滿正氣的唱段。也許有人會說「這樣是否將他的反面形象美化了?」我倒不這樣認為,從沙威的身份來看,他是一位警探,並且原著中說他還是一位非常負責、盡忠職守的警探,所以在他看來,逮捕冉阿讓是他義不容辭的職責,是他至高無上的光榮,因此安排一首有英雄正氣感的唱段也應該算情理之中吧。
《悲慘世界》的故事已經很悲慘了,若是讓觀眾在劇院里從頭「悲」到尾似乎有些「不近人情」,因此劇中一定要有一點兒喜劇因素來調節氣氛,緩和人們先前的「悲慘」情緒。例如那段「房子的主人」(master of the house)。原著中那對卑鄙、貪婪、自私、無恥的酒店主人德納第夫婦在這里成了兩個滑稽的小丑形象。與之相應的音樂詼諧、俏皮、滑稽,而且樂隊里還用了一支薩克斯管來做「形象代言」,這種特有的音色正好符合他們圓滑事故、油腔滑調的小人嘴臉。他們唱段中的半音還特別多,比如當冉阿讓要帶小珂塞特走時,德納第夫婦就是不放手,想藉此機會很敲一筆竹杠,卻滿嘴仁義道德地說「親愛的芳婷,我們已為你的孩子做到最好……像我們親生的一樣,已再沒有像我們這些基督徒做得那麼多的了……」這段音樂完全是按半音行進的,很形象地刻畫出他們狡猾、卑鄙的小人像,讓人一聽就知道他們又在盤算著什麼詭計,卻又裝的一本正經,令人恨得牙癢癢。
在音樂劇《悲慘世界》中,全新的音樂並不很多,而且旋律很簡單。而正是因此,才更顯出作曲家超凡的創作才能,用很少的素材就能將雨果筆下的鴻篇巨著詮釋地如此細膩深刻。旋律簡單是為了好唱、好聽,讓觀眾容易理解和記憶。有人不屑一顧地說這遠不如歌劇的音樂語言豐富。的確,我承認這點,但這畢竟是大眾文化,若搞的像歌劇一樣,必定造成曲高和寡的局面,受不到廣大觀眾的喜愛,那麼演出商到哪裡去賺錢?音樂劇最根本的商業屬性又從何談起?
我當初看小說的時候,最喜歡的是那些起義的學生。雖然現在的我,也許對浪漫主義的革命有所保留,但這些為了理想而犧牲的學生們,畢竟還是值得敬仰和懷念的。他們為的是明天的幸福生活(很可能是別人的),流的卻是自己的血。所以個人最喜歡的段落還是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在紀念音樂會的最後,來自不同國家的十七位「冉阿讓」出場,用各自的語言演唱這首「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覺得頗有新意。
我認為,音樂不是不可言說,像《悲》劇這樣,把音樂的語言化,不僅使語言的魅力大增,也使音樂變得更加容易理解。畢竟,音樂並非為了音樂本身,而是為其表達的內容。單單旋律是沒有意義的,但是如果這個旋律打動了某一根心弦,那便是它的意義所在。
在《悲》劇中,每一個人物都有一種性格,這種性格可以用音樂表現出來。冉阿讓經過苦難磨練而對上帝的深沉敬仰,芳婷的純潔與軟弱,沙威的威嚴與冷酷。這些性格分別用不同的主題旋律表現出來以後,顯得格外鮮明。
我認為《悲慘世界》之所以如此感人,並不是說它的思想有多麼高深,有多麼微言大義。相反,他能感動我的,正是因為他對人性的描寫如此真實如此深刻又如此親切。他的沙威,那種絕對的不寬容,相信自己就是正義的偏執,難道不是我們人類千百年來多少悲劇的根源嗎?他的那些小市民,他們自私,貪婪,嫉妒,沒有廉恥,不是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得道德陰暗面?他裡面的愛情,有那麼痛苦那麼絕望的愛情也有那麼快樂那麼自私的愛情。他包括了這么多人,好的壞的,卻並沒有太多的誇獎或者譴責,倒是有深深的理解和悲憫。而當他把人性看得如此透徹時,卻沒有悲觀,反而,用冉阿讓,來熱烈的贊美愛的美麗,寬容的溫暖,人性的高貴。還有比這更精美更宏大更深邃的作品嗎?
《悲慘世界》,真的很喜歡你!祝福你,Les Miserables,願你把感動帶給世界每個角落,生生世世,永不停息。

Ⅲ 音樂劇與音樂電影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音樂劇是20世紀出現的一門新興的綜合舞台藝術,集歌、舞、劇為一體,廣泛地採用了高科技的舞美技術,不斷追求視覺效果和聽覺效果的完美結合。

音樂劇(英語:Musical theater,簡稱 Musicals),又稱為歌舞劇,是音樂、歌曲、舞蹈和對白結合的一種戲劇表演,劇中的幽默、諷刺、感傷、愛情、憤怒作為動人的組成部分,與劇情本身通過演員的語言,音樂和動作以及固定的演繹傳達給觀眾。一些著名的音樂劇包括:奧克拉荷馬、音樂之聲、西區故事、悲慘世界、貓以及歌劇魅影等。

音樂電影是一種由普通電影(特別是歌舞片和以音樂為主要背景的其他電影)和Music Video糅合而成的新的藝術表現形式。一般以一個單線故事為軸,創作指定主題音樂和其他輔助音樂片段,按照電影拍攝的一般邏輯,並將音樂作為主要敘事工具,製作而成的短片。

優秀作品:
《特務J:跨國超級任務》三部曲(主演:蔡依林)
《歌舞青春》一,二,三部
《搖滾青春》(搖滾夏令營)
《放牛班的春天》
《勁歌飛揚》
《平民天後》
《音樂之聲》(美國)
《邁克爾·傑克遜:就是這樣》
《海上鋼琴師》
《once》

Ⅳ 電影悲慘世界的音樂主旋律特點

電影悲慘世界的音樂主旋律特點:

1、歌曲旋律的結構特點。音樂劇《悲慘世界》旋律的結構特點是通過動機反應主體的不斷重復表現。該劇通過音樂主題的交叉演繹表現出主人公內心動機的矛盾沖突,獨唱與合唱等多種唱法的交替渲染了戲劇沖突氛圍,突出了苦難性的歌劇主題。

2、歌曲旋律的創作特點。音樂劇《悲慘世界》在創作上面並沒有加入過多的節奏變化和音域拓展,節奏質朴流暢,真摯感人。

3、歌曲旋律的風格特點。音樂劇《悲慘世界》的風格特點十分鮮明,在整部歌劇的演繹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旋律的轉折性很強,具有豐富多彩的特徵。

在悲情時的蒼涼凄美,在豪邁時的激盪明快,在溫馨時的婉約和美,在誇張時的詼諧諷刺,這些旋律風格上的轉折自然流暢,極大豐富了歌劇的感受性和情感調動作用。

唱詞特點

1、歌曲唱詞的通俗性與簡潔性特點。音樂劇《悲慘世界》以它宏大激盪的風格和感人至深的情節吸引了不同時代的無數觀眾,人們通常因其恢弘的結構框架稱之為史詩般的歌劇,其實這個概括雖然准確描繪了該劇的主題風格,卻沒有突出該劇十分簡潔精煉准確生動的歌詞以及改革的通俗化形式。

音樂劇《悲慘世界》正是以它的通俗性贏得了廣泛的觀眾基礎,因其簡潔性使該劇的豐富內涵得到更大程度的表現。

2、歌曲唱詞的詩性和音樂性特點。音樂劇《悲慘世界》的歌詞表現出了詩歌的韻律美和音樂的節奏感。可以說該劇的創作就是在完成一部韻律優美的詩歌藝術,將詩歌創作手法的精髓完美保留至歌劇之中。

Ⅳ 請問《悲慘世界》的音樂劇現在有那些版本要全。 哪一個版本相對比較好一些

以下內容是從網路上搜索並拷貝於此:
——————————————————————————————————————
《悲慘世界》英文版音樂劇目前市面上容易見到的有六個版本:
1985 Original London Cast,即倫敦首演版,雙CD;
1987 Original Broadway Cast,即百老匯首演版,雙CD;
1988 The Complete Symphonic Recording, 即交響樂完全版,三CD;
1996 10th Anniversary Concert at the Royal Albert Hall, 即十周年夢幻陣容版音樂會,雙CD&DVD;
2010 New 25th Anniversary Proction (Tour Cast), 即25周年巡迴陣容版,雙CD;
2010 25th Anniversary: The Musical Event of a Lifetime. 即25周年紀念音樂會,DVD.

需要注意的是,2010年發行的CD與2011年發行的DVD雖然都是25周年紀念版,但卻是陣容幾乎完全不同的兩個版本!!目前網上容易找到視頻的只有十周年和25周年兩個紀念演唱會,因此大部分人會拿這兩個版本做比較,但真正熱愛這部劇的話,至少要聽遍上面列出的六個版本中的五個——只有百老匯首演版可以差不多忽略。

我個人認為,看視頻當然是看十周年版,聽CD的話,首先推薦交響樂完全版,其次倫敦首演版,第三25周年巡迴陣容版,最後狂熱粉絲也可以收一份百老匯版。25周年紀念音樂會則比較適合用來看布景和Eponine.

Ⅵ 《悲慘世界》的改編算是音樂劇史上的頂尖之作嗎

我覺得算。作為影迷從觀感上評價,休·傑克曼跟安妮·海瑟薇表演出色,場景氣勢宏大、很好地補完了音樂劇的不足,湯姆·霍珀的掌控力也不用多說。之前看《國王的演講》覺得有點悶,《悲慘世界》劇本、節奏不用考慮太多,一幕幕來就是了。音樂嘛,你當然沒法跟音樂劇比,但眾演員仍然有超出期望的發揮。(金剛狼原來這么能唱、安妮那段太精彩了最佳配角實至名歸,求別黑我大羅素)。我們所熟知的音樂劇改編電影有《西區故事》、《音樂之聲》,近些年的有《歌劇魅影》、《媽媽咪呀!》、《理發師陶德》。而《西區故事》跟《音樂之聲》誕生之時正是歌舞片風潮的年代,它們在好萊塢影史上有不可磨滅的地位。近些年優秀的音樂劇改編電影並沒有爆掉《悲慘世界》的存在,基本在一個量級。因此我認為《悲慘世界》在眾多改編自音樂劇的電影里算頂尖水平。

Ⅶ 哪個版本的《悲慘世界》音樂劇最好

《悲慘世界》英文版音樂劇目前市面上容易見到的有六個版本:
1985 Original London Cast,即倫敦首演版,雙CD;
1987 Original Broadway Cast,即百老匯首演版,雙CD;
1988 The Complete Symphonic Recording, 即交響樂完全版,三CD;
1996 10th Anniversary Concert at the Royal Albert Hall, 即十周年夢幻陣容版音樂會,雙CD&DVD;
2010 New 25th Anniversary Proction (Tour Cast), 即25周年巡迴陣容版,雙CD;
2010 25th Anniversary: The Musical Event of a Lifetime. 即25周年紀念音樂會,DVD.

「個人認為,看視頻當然是看十周年版,聽CD的話,首先推薦交響樂完全版,其次倫敦首演版,第三25周年巡迴陣容版,最後狂熱粉絲也可以收一份百老匯版。25周年紀念音樂會則比較適合用來看布景和Eponine.」

——引用自http://www.hu.com/question/20664670

Ⅷ 悲慘世界從音樂劇改編成電影畫面特效的變化

從沒特效到有特效。音樂劇版都沒有特效,哪來的共同點。

Ⅸ 悲慘世界的電影,音樂劇,歌劇在塑造人物方面的區別(具體點)

自己去tudou.com網上看撒

Ⅹ 求救!!關於《悲慘世界》原著、電影、音樂劇....

《悲慘世界》一書中,雨果以卓越的藝術魅力展示了資本主義社會奴役勞動人民、逼良為娼的殘酷現實。雨果的這部傳世之作,創造了一部反映法國現代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的長篇史話。全書時間跨度長達近半個世紀,個人命運與歷史題材的結合,氣勢磅礴,色彩瑰麗,最大限度地體現了雨果在敘事方面的過人才華。

我當時所讀到的《悲慘世界》雖只是片段,但震撼力強勁無比,以文學價值而言,遠遠在大仲馬、梅里美等人之上。文學風格與價值的高下,即使對於當時我這個沒有多大見識的少年人,其間的對比也是十分明顯的。
--金庸

《悲慘世界》的卷首上印著一句話:"只要這土地上有著無知和悲慘,像本書一樣性質的書就不無裨益。"雨果的文學熱情,與那些隱匿於自己個人的生活世界中,玩弄著近乎獨語的、令人費解的語言文字的所謂現代作家的"高雅矜貴"的氣派絕然無緣。20世紀被喚做"戰爭的世紀",持續不斷的悲慘與殺戮,不正是因為失去了照亮全人類的"人性之光"嗎?在這個意義上,我相信雨果是值得一讀再讀、長讀不衰的作家。
--日本作家 池田

我在少年時候就讀了雨果的《悲慘世界》,讀得有些早了,我讀不懂書中那些有關法庭、監獄、墳場和沙龍乃至巴黎城下密如蛛網的下水道的大段章節,硬著頭皮啃下去,心底里讓小說撫摸得最柔軟的仍是冉阿讓的好……20世紀90年代初,我再讀《悲慘世界》,這才意識到,小說中那些被人們批評為"議論、考證太多,成為書中累贅"的章節,其實全都蘊藏著無法估量的寶藏,那意味著文化,那是世界上的一座高峰,而且可能是比許多高山還要高的高峰。
--青年作家 孟慶德

《悲慘世界》中文版譯者序

流亡在大西洋上的蓋納西島,1861年6月30日,維克多·雨果,法蘭西一代文豪,完成了他的長篇小說《悲慘世界》。
這是一軸輝煌的畫卷。畫幅的卷首可上溯到卞福汝主教經歷的1793年大革命高潮的年代,卷末直延伸到馬呂斯所參加的1832年巴黎人民起義。在這里,整整將近半個世紀歷史過程中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都一一展現了出來:外省偏僻的小城,濱海的新興工業城鎮,可怕的法庭,黑暗的監獄,巴黎悲慘的貧民窟,陰暗的修道院……這一漫長浩大的畫軸中每一個場景,無不栩栩如生,其細部也真切入微,而畫幅的形象又是那麼鮮明突出,色彩是那麼濃重瑰麗,氣勢是那麼磅礴浩大,堪稱文學史上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結合的典範。

小說中的畫面描繪,遠遠超出了表現歷史背景與敘述人物故事經歷的需要,雨果有意識要為後世留下史筆,他所描繪的兩大歷史事件滑鐵盧戰役與1832年巴黎起義,就是極為輝煌的兩例。更主要的是,他要在小說里寫出"本世紀"的歷史之流迂迴曲折、起伏跌宕的巨變,並且在全部歷史景象與過程的中心,安置一個觸目驚心的社會現實,即下層人民悲慘的命運。在他看來,大革命後的半個世紀的不同階段,下層人民的處境同樣都悲慘艱難,並無變化,他以冉阿讓、芳汀與珂賽特的故事說明了這一點。他在小說的序里就指出了"本世紀"的三個問題:"貧窮使男子潦倒,飢餓使婦女墮落,黑暗使兒童羸弱"。因此,可以說作者要繪制的就是那個時代中窮人悲慘生活的畫卷。

這是一部雄渾的史詩,是一個人的史詩,但又不限於個人的意義。主人公冉阿讓一生的道路是那麼坎坷,幾乎具有了各種非凡的活力,他是一個浪漫主義色彩濃厚的傳奇性的主人公。這個人物的浪漫主義色彩,更重要的是表現在他的道德精神方面,他的精神歷程也像史詩一樣可歌可泣。他本是一個本性善良的勞動者,社會的殘害、法律的懲罰、現實的冷酷使他"逐漸成了猛獸",盲目向社會進行報復,以致犯下了真正使他終身悔恨的錯事,而這種悔恨卻又導致一種更深刻的覺悟,成為他精神發展的起點,促使他的精神人格上升到了崇高的境界。

冉阿讓並不是一個抽象的人。從出身、經歷、品德、習性各方面來說,他都是一個勞動者。他體現了勞動人民各種優秀的品質,他是被壓迫、被損害、被侮辱的勞苦人民的代表。他的全部經歷與命運,都具有一種崇高的悲愴性,這種有社會代表意義的悲愴性,使得《悲慘世界》成為勞苦大眾在黑暗社會里掙扎與奮斗的悲愴的史詩。
就《悲慘世界》在內容上的豐富、深廣與復雜而言,它無疑在雨果數量眾多的文學作品中居於首位,即使是在19世紀文學中,也只有巴爾扎克的巨著《人間喜劇》可與之比美。對於它厚實的藝術容積,也許只有藉助巨大的森林、遼闊的海洋這一類比喻,才能提供一個總體的概念。

《悲慘世界》問世以來,已有一個多世紀,它在時間之流的大海上傲然挺立,它是不同時代、不同國度的千千萬萬人民,不斷造訪的一塊藝術勝地,而且將永遠是人類文學史中一塊不朽的勝地。

閱讀全文

與悲慘世界音樂會與電影版的音樂主題對比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韓國電影美胸女主角 瀏覽:410
落葉歸根電影解說背景音樂 瀏覽:999
女孩變喪屍電影名字 瀏覽:72
死神來了電影中文版全集 瀏覽:309
中國拍蘇聯電影大全 瀏覽:715
和血液指紋一部電影 瀏覽:799
大鼻子若風電影 瀏覽:586
荒地電影2012免費版完整版 瀏覽:586
電影院散場意思 瀏覽:244
電影蜘蛛俠素描畫卡通圖片 瀏覽:456
電影剪輯手機素材網站 瀏覽:537
阿凡達電影是中文還是英文 瀏覽:152
李堂足球電影叫什麼名字 瀏覽:909
男主是軍人的歐美愛情電影 瀏覽:858
最愛周慧敏電影完整 瀏覽:740
地下室囚禁電影完整版 瀏覽:314
翻譯很美一段英文電影 瀏覽:796
月秀電影院 瀏覽:48
小馬王電影免費英文版 瀏覽:736
台灣張國柱主演電影 瀏覽: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