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音樂圖片 > 音樂家電影觀後感800字

音樂家電影觀後感800字

發布時間:2022-07-11 02:16:32

⑴ 宮崎駿音樂觀後感

宮崎駿經典原聲視聽交響音樂會
久石讓的名字大家並不陌生。此次音樂會上,交響樂隊將現場演奏宮崎駿的代表作品中最受大家喜愛、最優美動聽、最感人的經典音樂。屆時,《天空之城》、《千與千尋》、《魔女宅急便》、《風之谷》、《貓的報恩》、《龍貓》、《哈爾的移動城堡》、《幽靈公主》中的一幅幅精彩畫面伴隨著溫馨、浪漫而又大氣磅礴的交響音樂的震撼效果迎面撲來,對於喜愛「宮崎駿電影配樂」的觀眾來說,無疑是一次視覺和聽覺的絕佳享受。精彩的電影畫面讓你重溫一個個曲折的故事,震撼心靈的優美音樂把你的思緒帶入一個浪漫而且充滿夢幻色彩的童話世界。
1984年發行《風之谷》原聲唱片,與宮崎駿的第一次火花碰撞,令久石讓在日本樂壇「石破天驚」。 隨後宮崎駿動畫系列的配樂,包括《天空之城》、《龍貓》、《哈爾的移動城堡》和《幽靈公主》等全部由久石讓「承包」。
久石讓這樣理解電影配樂:「我想,如果以前有電影的話,那些有名的古典音樂家們應該也會進行電影音的樂的創作。」他直言,如果自己寫作音樂作品的話,一定只想百分之百把音樂表現到最完美,「雖然我在創作動漫電影的配樂時也想這樣去做,但考慮到在影片中既有台詞,又有動作、影像,因此我要將影像和音樂合為一體表現出來。」久石讓還透露,每次在創作電影音樂前,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熟讀劇本,「然後,通過看電影畫面來寫作音樂,只有這樣,影片才會經過音樂的烘托達到提升的效果。」
從1984年的《風之谷》、1988年的《龍貓》到2001年的《千與千尋》和2004年的《哈爾的移動城堡》,久石讓成為與宮崎駿合作最多的作曲家,他的音樂總是充滿夢幻色彩,給聽眾以充分的想像空間,可他並不是對所有的動畫電影都充滿興趣,「我除了宮崎駿的電影之外不看任何動畫片,但我希望自己能始終保持這顆童心,永遠對生活充滿好奇。」他直言,自己非常清楚宮崎駿的電影在世界范圍內影響力極大.「但其中的音樂會有怎樣的影響,我就不知道了。我只希望觀眾能在看完這些動畫電影後,能夠增添勇氣,獲得一些積極的東西。」

⑵ 誰給我篇電影貝多芬傳的觀後感啊

最近我觀看了影片《貝多芬傳》,在觀看的過程中使我想起了貝多芬的好多事情,同時我也從貝多芬身上學到了許許多多崇高的精神,特別使我佩服的是他那種頑強地與命運抗爭的精神——「通過斗爭,取得勝利」。貝多芬的童年是痛苦的。人生對他來說就好像是一場悲慘的斗爭。從一些資料來看,父親急於想開發他的音樂天分,並且使用暴力強迫他練習各種樂器。

貝多芬的一生也是悲慘的,但是我認為,貝多芬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它有著超與凡人的毅力和奮斗精神。面對困難,他絲毫不怕。這就是他成功的秘訣。

貝多芬,因為脾氣古怪,沒有人願意與他做朋友,所以,他面對困難,只能單槍匹馬,奮力應戰。

沒過多久,最不幸的事情也來臨了,慢慢地,貝多芬耳朵的聽覺越來越差,他的內臟也受著劇烈的痛苦的折磨。但他還是瞞著所有人。漸漸地,貝多芬耳聾的程度是逐漸增加的,但沒有完全聾,可以說,幾乎貝多芬所有的作品都是耳聾後寫成的。

不僅如此,他的身體的其他器官也「背叛」了他,他先後得了肺病、關節炎、黃熱病、結膜炎等等。盡管如此,但他從未放棄過音樂。貝多芬不論面臨多打的困難都毫不動搖,可見他的勇氣和毅力是多麼地驚人!

他的音樂創作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徵,在音樂創作上既繼承了古典主義的精髓又開創了浪漫主義的先河,將交響樂的創作推向了藝術的頂峰。他是一個民主與自由的追求者,並不斷地進行著斗爭。

⑶ 求《交響人生》觀後感

對於我們這個些音樂條件非常不好,卻又懷揣著音樂夢想的人來說。。看到最後想不哭真的很難。眼淚不由自主的就流下來了。。。。。。。。。。。。誰說口琴手,就不能擁有一個在劇院演奏的夢想!

⑷ 《貝多芬傳》觀後感

最近,我讀了《貝多芬傳》,它講述了著名音樂大師貝多芬傳奇而又悲慘的一生。
路德維希·范·貝多芬於一七七零年十二月十六日生於科隆附近蓬恩的一所破舊小屋的閣樓上。四歲的時候,父親就讓他整天坐在洋琴前,或者用暴力迫使貝多芬學習;十一歲時,貝多芬加入了戲院的樂隊;十三歲時,他當上了大風琴手他總算不厭惡音樂了。但是就在一七八七年,也就是貝多芬剛剛十七歲時,貝多芬的母親因為肺病而去世了。這對貝多芬來說,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並且他還以為自己和母親得了同樣的病,因此一種對人生莫名的憂郁開始折磨貝多芬的精神和肉體。
法國大革命爆發後,命運的魔掌也漸漸的伸向了他。一七八六年至一八零零年間他的耳朵日夜鳴響,聽覺漸漸衰退,但是,他沒有向命運低頭反而更加努力的創作。
一八二六年十一月末,死神已經走近了偉大的的藝術家,貝多芬病倒了。貝多芬讓他的侄兒去找醫生,可是這個麻木不仁的傢伙竟然忘記了這件事,過了兩天他才想起來,可是已經晚了,醫生來得太晚了,耽誤了病情,一八二六年十二月二十日、一八二七年一月八日、二月二日、二月二十七日貝多芬連續動了四次手術。
一八二七年三月二十六日,在一場大風雪中,貝多芬咽下了最後一口氣,一個陌生人為他合上了眼。
讀完這本書後我感到:貝多芬在人生憂患的征途上,他為了尋求真理和正義,為創造真、善、美的不朽傑作,而獻出了畢生精力。他堅信:只要自己的靈魂能夠堅忍果斷,不因悲苦於與劫難一味的沉淪,那麼就定能沖破肉身的束縛,奔向人生的崇高境界。

雖說,人不可貌相,但這樣一個人,確實很難讓人與音樂這門高雅的藝術連接起來。但就是他成為音樂史上的偉人,在人類發展史上畫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貝多芬的一生簡直可與虛構的偉大悲劇媲美。艱苦的童年,愛情的失敗,生活的拮據,孤獨無依,但這些卻阻擋不了他向音樂的殿堂的邁進,撲滅不了他對音樂的無限熱愛。或許是天妒英才,又或許是前世造的孽,總之種種原因,更大的惡魔在前面——傷病,重傷風,肺病,關節炎,黃熱病,結膜炎,似乎早有預謀,先後折磨著這位偉大的音樂家,更要命的是耳聾。耳聾,對常人來說只是一部分世界的死滅,對音樂家是整個世界的死滅。
世界死滅了,「我」似乎也不存在了。貝多芬也不例外,早在32歲他就定下遺囑,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把我從無窮的痛苦之中解放了出來。」或許這這是一種解脫方法,面對殘酷的命運,不能改變,起碼能逃避。但貝多芬那對音樂的熱愛的不可馴服的力量戰勝了人類的平庸,戰勝了自己的命運,戰勝了他的痛苦。他不相信死亡。
於是,他一次次把死神和解脫拒之門外,開始了苦難的歷程。當痛苦與日俱增的時候,積聚到他無法承受的時候,就如潮水般傾瀉而出,成為一部部偉大的作品,他的血與淚的結晶。
每個英雄似乎都有一段不同尋常的經歷,都要為自己的理想而犧牲。而擺在貝多芬面前的甚至是從生到死的犧牲,但懷著對藝術,這高於一切的上帝的熱愛,抱著自己的不變理想,貝多芬毅然踏上了這條不歸路。用痛苦換來快樂。
一個不幸的人,當貧窮、殘廢、孤獨,都襲他而來的時候,當世界不給他歡樂、聲音的時候,他卻創造了歡樂來給予了世界!就像羅曼羅蘭說的那樣,「沒有偉大的品格,就沒有偉大的人,甚至沒有偉大的藝術家,偉大的行動者。」而我了解的是一個偉大的貝多芬。

以前我從未讀過貝多芬的傳記,貝多芬在我心裡就是一個傳奇,是羅曼羅蘭的《貝多芬傳》讓我第一次這么近距離的去觀察貝多芬,了解貝多芬,我心中的音樂聖人原來是個「短小臃腫,土紅色寬闊的臉,額頭隆起,頭發蓬亂,不對稱的臉,短方的鼻子」的怪人,他有著艱苦的童年,失敗的愛情,拮據的生活,孤獨無依,接踵而至的傷病又折磨著他,特別是耳聾,對常人來說也許只是一部分世界的毀滅,而對音樂家則是整個世界的毀滅。貝多芬也是人,他也心灰意冷過,否則他不會在32歲時就對他的兄弟立下遺囑,面對殘酷的命運,他無法遁形,無法逃避,也許這就是命運對一個音樂家的安排,正是這些苦難與痛苦的積聚,才使得和著貝多芬血與淚的音符噴薄而出,他對音樂的熱愛,不可馴服地戰勝了人類的平庸,戰勝了自己的命運,戰勝了他的痛苦。
貝多芬在給兄弟的遺囑中寫道:「用最美好的道德情操教育你們的孩子,永遠要記住這一點:使人幸福的是美德不是金錢。」他特別注重做人的操守,這對我們今天的教育尤為重要。他是那麼的桀驁不馴,面對王公貴族,他藐視他們的世俗和渺小,他總是揚起他高傲的頭顱,因為他是貝多芬,我理解他的高傲,他有理由,也有資本高傲。
貝多芬是不幸的,命運給了他太多的磨難,貧窮、殘廢、孤獨……《孟子·告子下》中說:「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貝多芬就是上天降大任之人,正是這些磨難造就了這個音樂傳奇。因此當我們遭遇困難和磨難之時,就是命運將降大任於斯人之日,只要你抱著自己不變的理想,堅持下去,你也會成為英雄,讓我們都把痛苦都換成歡樂吧!你一定行的!

⑸ 肖邦一曲難忘觀後感

一片冰心在玉壺

肖邦,波蘭民族偉大的鋼琴家、作曲家,被譽為「鋼琴詩人」,用他短暫的一生演繹了音樂的極致,更詮釋了一個天才應有的生命價值。他所創作的24首鋼琴練習曲第一次完美地將技術性與藝術性融合在了一起,使它們不再是枯燥的鋼琴技巧練習曲,而是具有高度演奏性的音樂會獨奏曲,尤其是他的作品10號中的第12首《C小調(革命)練習曲》更是家喻戶曉的鋼琴曲名作。他的音樂激情、浪漫,充滿著幻想和思考,他的音樂又陰郁、庄嚴,流露出焦慮和痛苦。這是他的生存狀態決定的,更是他的「一片冰心」使然。

影片《一曲難忘》拍攝於1945年,影片當年即在中國公映,撥動了廣大中國觀眾的心弦。它描述了波蘭音樂家弗雷德里克• 肖邦短暫卻永恆的一生,刻畫了一位赤誠的音樂家如何實現夢想,徜徉於藝術的殿堂;又是怎樣消耗生命,拯救罹難同胞的故事。此片別出心裁動用了濃艷的色彩,富麗堂皇的布景、考究的畫面和各種蒙太奇手法,被人譽之為「五彩繽紛的狂想曲」,極富娛樂性,格調一流。

一、 鋼琴詩人

海涅曾這樣描述肖邦:「他天生嬌弱,纖細的外表下,賦有出眾的才華,他不僅是位演奏能手,還是位詩人作曲家,當他坐在鋼琴前即興演奏時,便有一股前所未有的熱流涌進,此時他既不是波蘭人,也不是法國人或德國人,而是流露出來自莫扎特、拉斐爾和歌德國度里更高尚的血統,他真正的祖國是詩的夢幻王國。」作為一個波蘭人,肖邦是屬於波蘭的:他的血肉、骨髓、靈魂都不折不扣地為波蘭所擁有,他如蜜蜂一樣貪婪地向波蘭的民間文化吸食創作的靈感,《波蘭舞曲》(又名《波羅涅茲舞曲》)作為肖邦的代表作之一,即是融合波蘭民間音樂色調的產物。每當肖邦演奏《波蘭舞曲》時,他那快活、陶醉的神情也如孩子一樣。

他被譽為「鋼琴詩人」,是因為他的琴聲中總是充滿了浪漫與幻想的色彩,聆聽時有時彷彿置身於晚風襲來的月夜,一隻夜鶯掛在樹上婉轉低鳴;有時像是獨坐於寧靜的林間,隱隱處有清泉在汩汩流淌;有時似乎是在仰望繁星漫天的夜空,思緒游離間已遨遊了幾萬里;有時甚至好像來到了海邊,時而晚風輕拂,白浪駐沙灘,時而潮起潮落,水花擊石崖……如泣如訴,如痴如醉,如幻如夢。如果生活一如既往地平靜,那麼肖邦也許永遠會做一位純凈、浪漫又時而調皮的「詩人」。但祖國的坎坷命運無法使優雅的「詩人」再安靜下去,他的音樂中不由自主的加入了更多悲憤、痛惜、激盪、神聖的音符,肖邦也因此獲得了「革命詩人」的稱譽。如果說從前的詩是一聲溫柔的淺唱低吟,那現在則是一聲凜冽的怒吼咆哮;如果說從前的詩是一句溫情的由衷贊美,那現在則是一句鏗鏘的無情痛斥;如果說從前的詩是一段精緻的敘述描繪,那現在則是一段粗獷的激勵號召;如果說從前的詩是一幅裝幀精美的油畫,那現在更像是一把鋒利堅韌的刀劍!

「革命」為名《C小調練習曲》,是肖邦懷著亡國的哀思寫成的,它的音樂形象是通過左手奔騰的音型和右手剛毅的曲調結合體現出來的。作品一開始就由不協和的屬九和弦引出了一連串傾瀉而下的十六分音符,給人的印象十分突然、強烈,好像是肖邦內心情感的總爆發。突然間左右手同步再次奔流而下,猶如千軍萬馬、浩浩盪盪般的不可阻擋。接著呈示部在高音區出現了一個剛毅、明亮的曲調,這象徵著革命的號角聲吹響了,波蘭人民堅定不移地開始了戰斗。它表現了波蘭軍隊英勇抵抗侵略、憤慨激昂的怒吼聲,和橫刀躍馬、感慨萬千的情懷。音樂在展開部越來越緊張,號角式的主題通過變化、發展越來越高昂,將全曲推向了高潮。這是一個勝利凱旋的形象,彷彿是在嚴峻現實面前的片刻幻想。再現部重現了前面的剛毅型曲調,但在接近結尾的時候,音樂由強到弱,奏出一個十分悲傷的音調,它像發自肺腑的哭泣,猶如作者對祖國命運痛徹心底的哀哭。最後,樂曲情緒重新振奮起來,在很強的力度下, 音樂仍然沖擊而下,急速地結束在大調的主和弦上,表達了肖邦心中的滿腔仇恨和對革命終歸勝利的堅定信念。 在《一曲難忘》中,這部作品作為點睛之筆,在肖邦為抵抗組織籌款而進行的巡迴演出中多次出現,以烘托肖邦無比的赤子之心(參考http://tieba..com/f?kz=65320390)。

二、 浪漫知音

初闖巴黎,肖邦遇到了不小的挑戰。盡管已有李斯特的賞識,但由於臨時聽聞來自家鄉的噩耗而影響心境,肖邦的第一次巴黎亮相差強人意,半途而廢,幾乎在巴黎再無立身之地。是喬治•桑慧眼識英才,與李斯特精心設計,為肖邦提供了展示才華的舞台,一鳴驚人,從此盛名遠揚。甚至,她還為肖邦提供了安心創作的氛圍,與世隔絕的場所,舒適無憂的環境,以及浪漫熱烈的愛情。

在19世紀法國文壇上,喬治•桑就像一顆璀璨的明珠,閃爍在巴爾扎克、雨果、梅里美、福樓拜、小仲馬等文學大師的群體中。喬治•桑是一位憤世嫉俗、敢做敢為、遺世獨立的女性:她隱姓埋名,以男子的名義寫作小說,激揚文字,書寫現實與夢想;她一反當時巴黎女性出入必裙裝的穿著風尚,隨心所欲,像男子一樣身著長褲來去自如,甚至雙手插在褲袋裡,十分瀟灑颯爽,風度翩翩;她清高孤傲,厭棄塵世,雖身為上流貴婦卻厭惡當時浮華、虛偽的社會風氣,渴望與世無爭,與人無擾。同時,在這部影片中,喬治•桑還表現出幾點品質對肖邦起到了特別的作用。

首先,她是一位頗有遠見卓識的女性,她以歷史的眼光建議肖邦謝絕一切商業演出,安心創作,將天才的潛能最大程度的發揮出來,留下遺世無雙的樂曲,供當代以及後代的樂者去演奏。她認為像肖邦這樣的天才就應該在一個舒適、安靜的環境中進行高雅的創作,而到處開音樂會則是凡夫俗子的追求。一方面,喬治•桑真正拾獲了肖邦的價值,拾獲了音樂家的價值,也只有起點很高、修養很好的人士才能有這樣的洞察力;但另一方面,她雖然發掘激勵了肖邦作曲家的潛能,卻限制了他作為鋼琴家的發展。

喬治•桑是深愛肖邦的,她給了他很多,包括愛情、舒適生活和靈感,甚至可以想像如果沒有喬治•桑,肖邦會晚成名幾年,甚至像很多藝術家一樣成名於身後。但肖邦能給予她的,除了愛情可能只有聽命服從、自娛自樂。常說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必有一個好女人,但這個獨特的女人卻對肖邦的貢獻是雙重的:她一定程度上成就了肖邦,也差點毀了肖邦。

喬治•桑對愛情與她的一貫作風一樣,充滿了佔有欲、統治欲和支配欲。她使盡嫵媚和威嚴說服肖邦留在身邊,遠離巴黎,甚至不讓他見從小栽培自己的恩師,剝奪他舉辦音樂會的願望。當然,她出於對肖邦身體健康狀況的考慮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對一個男人全方位的限制和束縛終究葬送自己的愛情,尤其是當這種干涉已經違背了個體固有的價值觀和道德感的時候。

三、 王者之師

這里的「王者之師」並非原本的「勝利軍隊」的含義,而是按字面理解借指肖邦這一音樂王子的恩師——埃爾斯納教授,他可能要算是《一曲難忘》這部影片中最為出彩的人物了。

埃爾斯納幽默風趣,調侃詼諧,不管與誰交流時都是那樣不卑不亢,嬉笑怒罵;他單純真摯,愛徒如子,對待肖邦既有師徒間的嚴厲苛求,又不乏愛護有加、縱容溺愛的溫情;他能屈能伸,堅持不懈,為把肖邦培養成才,送到巴黎去讓他揚名世界,甚至自己為他攢錢,十幾年如一日地堅持自己的追求,當埃爾斯納終於與肖邦來到巴黎時卻到處碰釘子,為此他屈尊與人逢迎阿諛,竭力「推銷」肖邦,甘心當他的僕人、隨從與經紀人,絲毫沒有老師的架子;他心地善良,慈悲為懷,一心為別人著想,寧可撒謊也不忍心傷害任何一個人:埃爾斯納怕肖邦的初戀女友康絲坦蒂失望,謊稱肖邦已答應舉辦音樂會籌款;他怕臨終的肖邦傷心,又謊稱喬治•桑是因為重病在床才不得已無法來看望他的……

更為難能可貴的是,雖身為德國人,但埃爾斯納教授擁有同波蘭人一樣的愛國熱忱,他說音樂和愛國是一樣的,都是世界相通的,因此他積極創造條件讓肖邦與愛國青年交往。即使內心不願意,但他仍真心祝願肖邦與喬治•桑度假快樂;但他感覺到愛徒似乎離自己越來越遠,離祖國越來越遠時,埃爾斯納一次又一次地跑到喬治•桑那裡去忍辱負重地要求與肖邦見面——盡管他向康絲坦蒂謊稱肖邦的承諾,但這同時也是他的信念,他不相信自己的愛徒是一個徒有才華而丟失榮根、貪圖安逸的人。功夫不負有心人,是埃爾斯納教授的一番勸說讓肖邦幡然醒悟,讓肖邦重新找回了自己。埃爾斯納把一輩子都給了肖邦,既是肖邦的事業伯樂,又是肖邦的人生向導,他升華了肖邦的人生,沒有埃爾斯納,肖邦只是一個音樂家,而埃爾斯納讓肖邦成為了一個更加有血有肉有靈魂有骨氣的波蘭人。

四、 一片冰心

《波蘭舞曲》是肖邦的最愛,因為這裡面最有波蘭的氣息和風骨,也許有人覺得它粗魯,但是這其中獨具特色的節奏和音符代表了波蘭精神的自由、奔放、熱烈、嚮往、希望與激情,演奏著或者聆聽著就好像奔跑雀躍在波蘭的大街小巷上,就好像聞到了波蘭質朴醇厚的泥土氣息。也許這是肖邦最愛的理由,但更重要的是他將自己對波蘭國家與民族的深愛蘊含在其中,因此無論身在何方,置於何地,總愛演奏一段,讓聽眾也與那種心潮澎湃的激動、貼心貼肺的親切合為共鳴。

肖邦對祖國愛得越深刻,就對敵人恨得越入骨。他在貴族盛宴上拒絕為「俄國屠夫」演奏的場景讓我記憶深刻,試想在「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情境下,肖邦的表現無疑猶如砧板上鯉魚傲然的一躍,若不是及時逃走縱憑他過人的才華也難逃魔掌的荼毒。但他做了,在眾目睽睽、瞠目結舌、血色恐怖之下做了,這驕傲的拒絕之後毅然的轉身離去讓我們看到了一位波蘭的熱血男兒如何以生命為代價來維護祖國的尊嚴,抗爭侵略者的欺凌。這一幕不由讓人拍手稱快,更讓我們對肖邦燃起深深的敬意。

一抔泥土是這部電影的一個線索,它的象徵意義再明顯不過:祖國的泥土,是國人的靈魂國人的根。也許有一段時間,肖邦沉浸在溫柔鄉里迷失了自己,但不時演奏的《波蘭舞曲》代表了他的心聲,喚醒他早日醒來以另一種方式與祖國同胞並肩作戰。那一抔泥土猶如一聲警鍾,加上恩師的苦口婆心,終於讓肖邦猛醒並下定決心,他好像從一個任性依賴的孩子一下子成長為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從一朵溫室里的花變化成一棵暴風雨里的樹,更從一個「鋼琴詩人」轉變為一位「革命詩人」。從他《C小調革命練習曲》等瘋狂的演奏里,我們聽到的是吶喊,是咆哮,是對敵人侵略的深刻痛恨,是對祖國同胞的熱切召喚,是一顆赤子之心的深情訴說,是對自由獨立的美好憧憬。肖邦不顧身體的羸弱,四處舉辦音樂會籌集款項,源源不斷地支援祖國受苦受難的同胞,而這是他透支身軀的能量換來的對祖國赤誠的表達,是他挑戰生命的極限完成一個天才的職責。因為正如恩師所說:「天才不是自私的,……,他的生命不是為了自己……」他所達到的不止是藝術的高度,更是人生的高度;他無愧於自己的才華與生命,更無愧於祖國波蘭;他所奉獻的不只是天才的才華,更是為大愛所做的犧牲,是一片純潔至誠的冰心。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的心境跨過國界,跨過千年,在肖邦身上找到了共鳴。有人說,不知道是熱愛肖邦的音樂多一點,還是熱愛他的精神靈魂多一點;對於這樣一位有著細膩感情的音樂家,只能從作品中慢慢體會,慢慢品味;一曲難忘,不知究竟是哪一曲感染了人們,還是說每一曲都讓人難忘……《一曲難忘》,難忘肖邦,難忘他浪漫如詩、激情澎湃的音樂,難忘他斷然拒絕、痛斥敵人的傲骨,難忘他親密熱情、伴侶人生的知音與恩師,更難忘他至純至誠、聖潔無私的一片冰心!

⑹ 圓夢音樂家讀後感

我讀了緣夢音樂家,以後我心潮澎湃,不能自已,我認為作為一個音樂家,他把對音樂的追求作為一生的夢想,在他的生活狀態中,能夠把握這種情況所以說,他的這種圓夢是非常重要的,我讀了之後感慨萬千,能夠感受到他的這種情還

⑺ 電影不朽真情觀後感1000字

思路:根據電影不朽真情的內容展開,並結合自己的觀點作分析。

洛思執導的影片《不朽真情》,是一部描繪音樂家貝多芬生平的電影,有學者依據影片故事情節把它稱作「貝多芬傳」。該電影描繪貝多芬病逝後,人們在其書櫃中發現很多零散的樂譜以及一封書信一-寫給其永恆的心上人,且把其全部財產留給這個女人。

可是這位幸運的女性到底是何人?該信件中卻沒說。因此洛思運用其豐富的想像力把貝多芬一生創作的音:樂作品與三位和貝多芬密切相關的女人融為一體,且對此位「永恆的心上人」作了大膽的推測,與此同時剪輯似的講述了貝多芬坎坷一生。

給這部影片配樂的是著名音樂家梭爾迪,所以影片的配樂編配精彩異常。電影從頭至尾貫穿了貝多芬作品音樂旋律,使觀眾深入貝多芬那讓人感動的音樂世界,與此同時也可體會到貝多芬音樂作品怎樣很好地扮演推進劇情發展的講述人的功能。

貝多芬一生創作了很多經典音樂作品,且很多音樂作品都創作於其完全失聰時期,其給西方音樂史增添了最燦爛的篇章。貝多芬性格奔放,也是一位有很強民主思想的藝術大家,其音樂作品情感奔放,和聲和音樂節奏自由新穎,藝術創作手法特別精湛。

很多年以來,貝多芬音樂影響到世界各個角落,是激勵人們為幸福生活而奮斗的精神動力。在其全部音樂作品中,交響樂是貝多芬成就最高、藝術貢獻最大的部分。所以,電影中的音樂也重點凸顯交響樂這部分,分別採用了其五部經典交響曲音樂,就是第3、5、6、7、9部交響曲。



該影片揭示了貝多芬那果敢剛毅的外表下人們不知道的細膩情感,盡管電影故事情節人們爭議不斷,可是該電影配樂全部是音樂巨作。貝多芬所創作的交響音樂中心主題由努力進取的「英雄」人物形象到鉗制「命運」咽喉的矛盾碰撞,最終到光明坦途的第九交響曲。

他所創作的音樂不但展現了一個普通人所經歷的復雜人生,也展現了一位偉大藝術家在面對人生命運和人類社會的放逐,在孤獨中實現了人與自然融合的精神境界。所以,貝多芬所創作音樂在此部電影中,居於中心地位。

它不但展現故事與人物角色,推動敘事、展現中心主題、創設氛圍,而且使音樂變成此部電影之靈魂。

⑻ 求一篇電影《莫扎特》的觀後感

伍爾夫.莫扎特,那樣一個才華橫溢的音樂天才,卻遭人妒忌受人迫害,生活窮困潦倒。為了音樂他留在維也納,而拒絕他有著顯赫地位父親的安排而回到家鄉。他去求人給他工作,甚至求人施捨。他不懂人情世故,生活中放盪不羈(不是指風流,是喜笑怒罵完全一俗人),卻對自己的音樂狂度自信,總認為那是由史以來最傑出的。也確是那麼回事。由於那個維也納皇室御用作曲家的排擠,他創作的包括《費加羅的婚禮》在內的一些著名歌劇也在當地也只演出了屈指可數的幾場。他的父親死後,他的生活開始有一些變化,思想上生活上的壓力讓他憔悴不堪。他開始大量飲酒。我不知道她的妻子-史坦絲,一個嬌小漂亮的女人-這個期間是怎麼過來的,一方面要照顧孩子和伍爾夫的生活,另一方面還要為丈夫的精神狀況擔心-他被生活壓的也不成樣子,喝酒,語無倫次,徹夜的寫那些歌劇。最後他的妻子一個人帶著孩子去度假了,由於精力透支,他在一次指揮中昏倒,隨後便卧床不起。直到這個時候他還不知道迫害他的人是誰-那個在他的最後時期用錢逼他寫安魂曲的人。所有情節都是故事的反面主人翁在向神父懺悔中展開的,是他謀殺了莫扎特。整個過程可能有虛構的成份,但既然叫《莫扎特傳》,那就是說大部分情節是基於實際之上的。 片中有兩個地方是感觸最深的,第一當然是莫扎特的音樂才能,用那個御用作曲家的話就是他創作歌劇的時候完全是寫出他腦子中本來存在的東西,就像是在聽寫!他的手稿沒有一處更改,而且他從不寫復稿。再就是他的愛情,他和史坦絲的恩愛幾次讓我感動,無論是在他得意時還是潦倒時,可以說他擁有完美的愛情。他的一生我找不出他的任何實質上的過錯,只是一個妒忌他的人。所以對身邊的人要有適當的提防。 我想上帝應該是不喜歡完美的東西,他給了你他才華給了他愛情,但卻讓他窮困潦倒,為生活所困。當那個妒忌他的人把直信仰的耶穌像放到爐火中時我是著實有些意外的,他是對的,不要對上帝或什麼救世主抱有什麼希望,生活是需要自己去爭取的。上帝給了他才華只是讓他能理解莫扎特的音樂,他痛苦之後想要報復上帝,於是開始了對莫扎特的排擠迫害。但他卻永遠忘不了他是比他出色得多的音樂家,我想他的痛苦也不會因莫扎特的消失而小多少吧?!他最後還是向神父懺悔了。所以要努力爭取屬於自己的東西,不可有害人之心。

⑼ 電影《聶耳》觀後感

聶耳是一位自覺的民族解放主義者,他創作的《鐵蹄下的歌女》、《賣報歌》、《開路先鋒》、《畢業歌》等歌曲膾炙人口,傳遍大江南北,而他創作的《義勇軍進行曲》更是激勵無數愛國志士奮勇殺敵,並被選做國歌。這不是一個人的僥幸成功,是通過無休止的努力,同時和其熱忱的愛國激情分不開的。
聶耳從雲南昆明到當時的政治文化中心的上海,在自身的不懈奮斗下,創出一番不可磨滅的事業。更重要的事,他和廣大民眾心心相系,他參與創作的《揚子江風暴》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就是和這分不開的。
還有,《賣報歌》、《畢業歌》等作品更是其聯系民眾心聲創作出的精品,他善於收集素材,常常跑到碼頭去聽碼頭工人喊號子,創作出《碼頭工人歌》就是比較典型的例子。他還結合當時社會環境,寫出許多有深刻見解的音樂評論,反對靡靡之音麻醉人民。這些都是一位人民音樂家的博大胸襟和見識,正是這樣,他才能創作出那麼多激發人民鬥志的優秀歌曲。
然而,英魂早逝,引出人們無限感慨,但他以其永遠不滅的精神創造出了許多至今仍傳唱不衰的作品,鼓舞著人們前進、奮發!聶耳,這個名字將不朽於中華民族的青史!讓我們一道緬懷這位天才的音樂家,同時汲取他的人格魅力,為祖國的偉大復興而奮起!

閱讀全文

與音樂家電影觀後感800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穆罕默德圖片 瀏覽:319
法國女廚師在新加坡的電影 瀏覽:470
韓國電影美胸女主角 瀏覽:410
落葉歸根電影解說背景音樂 瀏覽:999
女孩變喪屍電影名字 瀏覽:72
死神來了電影中文版全集 瀏覽:309
中國拍蘇聯電影大全 瀏覽:715
和血液指紋一部電影 瀏覽:799
大鼻子若風電影 瀏覽:586
荒地電影2012免費版完整版 瀏覽:586
電影院散場意思 瀏覽:244
電影蜘蛛俠素描畫卡通圖片 瀏覽:456
電影剪輯手機素材網站 瀏覽:537
阿凡達電影是中文還是英文 瀏覽:152
李堂足球電影叫什麼名字 瀏覽:909
男主是軍人的歐美愛情電影 瀏覽:858
最愛周慧敏電影完整 瀏覽:740
地下室囚禁電影完整版 瀏覽:314
翻譯很美一段英文電影 瀏覽:796
月秀電影院 瀏覽: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