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評價《信條》這部電影該部電影是否值得一看
《信條》這部電影是非常值得一看的。《信條》這部電影主要講的是,主角被要求從一個被恐怖分子佔領的歌劇院中,救出美國的重要人員。然而,在主角被人用槍指著的時候,有一個人拯救了他。之後,主角加入了拯救世界的信條活動,了解了很多東西,如逆向的子彈和未來的物品等等,為了查清此事,主角找到了軍火商,隨後打聽到可以查到未來物品的俄羅斯軍火巨鱷,之後在和俄羅斯巨鱷的交鋒中,主角經歷了一系列奇特的事情。
電影中引用的概念和執行依舊是非常驚艷的,同時音效和視覺上的觀感也是非常有特色的,引人入勝,美中不足的是,這部電影的前一段的敘事和節奏,第三幕的分線剪輯和結局的處理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問題,任務的塑造也是差了一點火候,劇本也不夠精緻,缺少打磨,所以完成度並不是很充足,但這並不影響觀看。
B. 如何評價電影《信條》(TENET)
如何評價電影《信條》(TENET)?
圓桌收錄 · 逆轉時空,重識諾蘭 · 進行中
信條
信條
知乎評分 8.3
船夫筆記
船夫筆記
垂釣屬於我的視差之見 公主號: 船夫筆記
嗯,這很諾蘭。
熵增熵減我不懂,時間線的截斷或者扭轉什麼我也不懂。
以前諾蘭電影里的主角至少還會充當解說,把知識點揉碎再通過稍微淺顯一點的台詞作為觀看輔助,這次沒了解說,就是純純粹粹的一次新世界體驗。作為一個門外漢,光是震撼於眼花繚亂的場景切換都來不及,完完全全沒細品知識點,也不能像大佬們開始頭頭是道的分析。
雖然見識比較短淺,但依個人認為這部電影應該是真的找不到同類型的電影,歸到任何類別中好像都有些變扭,只能作為諾蘭思維中創立的多個新世界中的其中的一個來存在比較合理。
諾蘭導演在接受采訪時有表示,他想找回多年前第一次接觸這部類型影片時那種孩童般的驚奇感。他的確是做到了。
這也是我一直從諾蘭電影里收獲的;不是來自於電影本身,而是來自於觀影體驗——他帶給了我一種新的思考方式,不僅是面對電影還是面對其它什麼,對於超越理解范疇的事物,都可以像孩子一樣,讓觸碰和感受先於或不落後於思考。
所以自從6年前看完星際穿越的那一天開始,我就決定以後看電影之前不再惡補知識點甚至連預告片都不看。而當我在對這部電影的背景,梗概,甚至分類都全然不知的情況下,買了票,從第一秒就全情投入進劇情里,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不去在意細節,情緒全然順從著熒幕里的世界而沒有半點反抗之力,這種感覺是很爽的。
不要試圖理解它,而是感受它
這是《信條》里的一句台詞。
它現在不僅是我看諾蘭電影的原則,還是我看所有電影的原則,茲以為遇到任何一個宏大的新體驗就要享受在先嘛。
說著說著又說遠了。反正但凡是諾蘭的電影我打一開始就沒抱著把它看懂的心態去,主要還是奔著體驗。反正諾蘭的電影看不就完事兒了,一遍看不明白,就多看幾遍,第一次看觀影體驗還是最重要的。
C. 諾蘭新電影《信條》再封神作,到底有何觀影障礙
網友直呼諾蘭最新的一部電影《信條》妥妥的神作,還是一如既往的充滿懸疑和神秘。關鍵問題來,這部電影跟迷宮一樣,我們會有何觀影上障礙呢?來讓我們一起分析一下。
一、小夥伴看完之後一個就一個感覺:懵圈、不懂在講什麼。看完整部電影,相信很多小夥伴都懵圈了,心裡都有一個念頭,這部電影在講什麼?而小夥伴之所以懵圈那是因為電影在時間設定方面、劇情安排上、人物作用上,都需要小夥伴自己慢慢推敲,細細想一下為何劇情要這樣安排,有何深意?
先說,信條這部電影除了給大家一臉懵圈感覺,相信對它特效方面應該是贊不絕口。要知道電影在製作過程對特效就下足血本,觀看之後感覺都會大呼過癮。不過個人認為也許就是諾蘭考慮到特效方面,也有可能是為給小夥伴一個完美觀感過程,從而忽略劇情方面安排。
畢竟人不可能十全十美,總會有一方面好一方面差勁,但是還是希望事事完美,你說對吧?
D. 諾蘭最難懂科幻片《信條》,想看懂至少需要知道哪些知識
話說克里斯托弗·諾蘭導演的每一部電影都備受關注,他極其善於拍攝關於“時空”的題材,他的作品往往都特別燒腦。這次的電影《信條》也是如此,而且要遠比之前的《星際穿越》、《盜夢空間》燒腦得多。同樣的,《信條》這部電影也加入了許多“科學理論”,同時還做了一些奇怪的設定,令絕大多數的觀眾看得目瞪口呆。這篇我們就來聊一聊《信條》當中,那些基礎的物理學概念到底是什麼?
不過,關於“時間的方向就是熵增的方向”這個說法是存在爭議的。這個說法成立的條件是宇宙是一個孤立的封閉系統。然而如今的研究發現,宇宙並非是封閉系統。因此,“時間的方向就是熵增的方向”這種說法並非是科學界的主流認同,而只是一個假說而已。
E. 《信條》是什麼樣的電影
看的《信條》凌晨場,再次感慨諾蘭導演的腦洞之大。本文將用圖解的形式來解析《信條》中的四個問題:
①歌劇院混戰一共有幾組勢力參與?
②高速飆車奪取鈈241的時間線是怎麼樣的?
③反派安德烈如何利用時間鉗形戰略奪取鈈241?
④加州鷹山之戰的時間線是怎麼樣的?
先簡單科普電影里的幾個設定:
1. 本片依舊是諾蘭導演最為擅長的操控時空的戲碼,從《盜夢空間》的嵌套,到《星際穿越》的穿梭,再到《信條》的逆轉,時空的玩法,斧鑿的花樣越來越新奇,設定也愈發的具有深度。尤其是這次的正向時間線和逆向時間線兩者重疊,多線結合在一條線中敘事,真的可以說讓觀眾大開眼界。
2. 本片的逆轉時間,是來自於熵增熵減的設定,可以理解為熵減的(逆向)物體它的時間線是和我們正常正向世界的時間線相反的,熵減的子彈是從牆壁上往槍里射回,爆炸是從爆炸後的廢墟走向爆炸前的建築,人身處在正向的世界看逆向的物體,車是逆行,語言是倒過來發出的。
3. 除了逆轉時間,這部電影還涉及到了因果定律,逆轉時間的同時必然涉及到由果推因,這里影片也引出了一個經典的祖父悖論:你回到過去殺死自己的祖父,祖父死了就沒有父親,父親沒有了也就沒有自己,那自己又如何能夠去殺死祖父呢。
這一個悖論其實也預示著反派安德烈對於人類存亡的看法其實是有偏執的,導演還是寄希望於另一個看法:一代人自然有一代人求生存發展的宿命,不可強求。
4. 因為逆轉時空的存在,那麼戰爭除了在場面讓奇幻得讓人震撼和驚艷,另一方面,在戰略上也有了新的策略,即是時間鉗形戰略,普通的鉗形戰略是兵分兩路擊敗敵方,而在本片中,則是分為正向逆向兩個部隊,利用時間差來進行情報共享和戰略打擊,也就是一個正向的隊伍從白天走向黑夜,另一個逆向的隊伍從黑夜走向白天,逆向的隊伍將黑夜的結果不斷告訴正向的部隊,正向部隊則將白天正發生的事情告訴逆向,從而達到情報共享和一定的預知未來的上帝視角。
再來和大家解析一下四個我覺得挺有意思的地方。
1.烏克蘭歌劇院混戰的勢力劃分
在歌劇院混戰中,一共有三股勢力。
第一股勢力是中情局特工,麵包車里的烏克蘭人司機和包括男主角在內的四位假特警,以及身處歌劇院包廂中的美國外交官,他們之間是用暗號交頭的,這股勢力參與混戰的目的:營救已經被烏克蘭軍方發現身份的外交官同夥,以及拿回神秘金屬盒子鈈241。
第二股勢力是恐怖分子,他們一開始出現在歌劇院製造出極大的混亂,他們的背後應該就是俄羅斯寡頭安德烈,因為之後男主角在餐桌上僅僅提到歌劇兩個字,就讓安德烈回心轉意,說明安德烈參與其中,這股勢力的目的也很簡單:搶奪神秘金屬盒子鈈241。
第三股勢力是烏克蘭官方勢力,包括軍方和特警,烏克蘭軍方實際上已經在包廂里控制中情局特工外交官,而烏克蘭特警前往歌劇院的目的:一個是對抗恐怖分子,另一個則是趁機除掉外交官,在消息有可能泄露的情況下,設置炸葯炸毀烏克蘭歌劇院毀滅現場。
理清楚這三股勢力劃分,即可知道歌劇院混戰的整個過程:
恐怖分子控制歌劇院,烏克蘭軍方前往對抗,並要趁亂除掉外交官,男主的中情局特工小隊偽裝特警進入包廂,除掉了烏克蘭軍人,營救出外交官並取得金屬盒子鈈241。
在撤退過程中,男主和另一位特工決定回去取走炸葯拯救歌劇院無辜性命,另一波特工帶著金屬盒子離開歌劇院。
帶著金屬盒子的特工最後肯定是被烏克蘭官方給攔住了,金屬盒子在混戰中被烏克蘭官方所獲得。
男主和另一位特工也被烏克蘭軍方特警發現了偽裝,所幸有人用逆向子彈救了他。他和特工逃出歌劇院,回到車里卻發現司機烏克蘭人反水,將他們帶到偏僻地方進行拷問,最後男主角服葯自盡,後被中情局救回,表示其通過考驗,正式邀請他加入組織「信條」。
最後提一句,通過發射逆向子彈的特警隊友背包的掛飾可以推測,這個時候救走男主角的應該是逆向的尼爾。
最後,還是准備二刷《信條》的,這部電影的信息量和細節太豐富了,不光是主創斧鑿得好,也值得影迷朋友們多去挖掘。
F. 《信條》劇情解析
故事開始於烏克蘭基輔歌劇院的一次間諜行動。
解析:故事開始出現的薩塔爾方磚(Sator Square),有義大利龐培古城出土的迴文密符,這個方磚,橫著讀,豎著讀都有意義。
Sator是反派的名字薩塔爾,Arepo是戈雅(Goya)名畫的偽造者,Tenet是電影的名字,Opera是第一場戲出現的地點,Rotas是奧斯陸自由港儲存藝術品公司的名稱。
解析:這個方磚的迴文結構是電影非常重要的結構之一,暗示了電影的故事發展和情節設定。
主角是一名美國中央情報局的特工,他的任務是拯救一個已經暴露身份的特工,同時偷取一個神秘的鈈裝置。
解析:這里的中央情報局的口號We live in a twilight world,致敬了《暮光之城》(Twilight)。
任務過程中,他被一個背包里有紅繩掛墜的蒙面士兵所救了。
解析:這里的紅繩掛墜,暗示這個蒙面士兵是他的搭檔尼爾。
最終任務還是失敗了,主角被捕,受過中央情報局訓練的主角,吞下了同伴手裡的氰化物葯丸,通過自殺來防止自己透露過多的信息。
然而之後主角又蘇醒了過來,他從身邊的上司嘴裡得知,他服用的自殺葯丸實際上是假的,他的同伴已經死了,鈈裝置也被拿走了,這次行動是一次測試。
主角從上司嘴裡得知了叫「信條」的神秘組織,並被告知需要聯系研究熵的科學家勞拉,以進一步了解時間逆轉的事情。
主角找到勞拉,了解到未來有一種科技可以逆轉物質的熵,得到了可以逆行的子彈,同時他也接收到了尋找逆轉物質的任務,以阻止第三次世界大戰。
G. 《信條》在中國上映,這部電影是講述什麼故事的
電影信條由著名導演克里斯托夫·諾蘭執導,電影根本設定則是:時間逆轉。
之後主角接近俄羅斯軍火商夫人並得知兩夫妻感情不和,同時夫人告之她與丈夫最後一次快樂時光發生在越南度假時,後來丈夫則用一張假圖和兒子撫養權對她進行威脅,之後主角與她約定,自己幫她解決問題,而她則幫忙引薦其老公。
之後主角與尼爾以及幫手一起用飛機炸毀了自由港倉庫,並趁亂潛入內部毀掉假畫,並在倉庫中發現時光逆轉傳送門。而在傳送門內發現了一個逆向人和一個正向人,主角則看到了正向人的長相。之後接近成功接近俄羅斯軍火商並去希臘旅遊。期間又發生種種劇情讓主角了解到自己另一重身份則是從未來而來的人,並再次招募了自己,而自己才是此番行動的策劃人。
H. 信條為什麼
信條 (美、英2020年克里斯托弗·諾蘭執導電影)
《信條》是由美國華納兄弟影片公司出品的動作驚悚片,由克里斯托弗·諾蘭執導,約翰·大衛·華盛頓、羅伯特·帕丁森、伊麗莎白·德比齊、邁克爾·凱恩、肯尼思·布拉納聯袂主演。該片於2020年9月4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
該片講述了一名特工,在經過組織嚴密訓練之後,被派去執行一項重要的任務,最終在搭檔的幫助下,順利完成了任務並拯救了世界。
I. 電影《信條》如何深度解析
從大的概念上來講,諾蘭在《信條》中講的就是非常濫俗的改變時空→回到過去→影響未來→拯救世界的故事,和至尊寶拿出月光寶盒或者復聯超英們回到過去是一樣的。
但諾蘭並不是簡單地「我們來拍一個時間穿越」,而是仔仔細細為穿越這件事設計了具體的每一個步驟和深度邏輯,第一次給了回到過去這件事一個「解釋」。
影片中實現「穿越」的關鍵道具正是旋轉閘門,根據片中的解釋,這種黑科技是未來人教給反派的,通過這個裝置,可以將人或者物體「逆向化」。
首先,在普通人的正常世界中,時間線是從「現在」指向「未來」,人也是從「現在」指向「未來」。經過旋轉閘門,人變成從「現在」指向「過去」,在時間流中變成逆流而上的動作(所以整個世界都變成了倒放)。
逆流而上回到「上游」(過去)之後,再次經過閘門的逆向化,人回到指向未來的狀態,完成整個「穿越」的動作。
在諾蘭的設計中,「回到過去」這個概念被拆解成了三個具體的動作:轉向,逆時間前進,再次轉向。
而整部影片在最後高潮戲之前的大部分劇情,都是基於這三個步驟在進行展示和說明。
花絮
影片開拍前,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已經在腦海里用20年的時間思考了電影中的一些畫面和情節。為電影的細節和劇本也籌劃了大約6年。
《信條》中視覺特效鏡頭有280個。對於克里斯托弗·諾蘭執導的影片來說,這個數字最低。《黑暗騎士》有650個視覺特效鏡頭,《黑暗騎士崛起》有450個,《盜夢空間》大約有500個,《敦刻爾克》有429個 。
該片劇組有500人,其中250人需要隨影片飛往全球多國拍攝,在每個國家都有大場面戲份 。
影片中一架波音747飛機橫穿一棟大樓,最終炸毀。那場戲是用一架真的波音747 X1實拍的。原本導演打算用縮微模型加布景,輔以視覺特效來拍攝,不過劇組在美國加州勘景時,發現了一大批波音舊飛機,導演和工作人員在一番權衡之下決定用真飛機實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