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賈樟柯那麼有名
1970年賈樟柯生於中國山西汾陽,1993年考上北京電影學院。為了實現孩童時期的導演夢,他組織了「青年電影實驗小組」,由此開始了他的電影實踐。 1995年拍攝第一部57分鍾的短片《小山回家》得了香港映像節的大獎。盡管這不是一個成功的作品,但它為賈樟柯提供了一個機會,開始他的成名作《小武》。在這部影片中,他的獨特視角與感情方式第一次有了完整與深入的表達。《小武》在國際廣受好評,得了8個獎,也成為國內小資青年的追逐對象,賈樟柯一舉成名。彼時,法國《電影手冊》評論:"《小武》擺脫了中國電影的常規,是標志著中國電影復興與活力的影片。"德國電影評論家烏利希·格雷格爾則稱他為「亞洲電影閃電般耀眼的希望之光」。
其後,賈樟柯又拍攝了《站台》、《任逍遙》、《世界》等幾部長片。2006年在拍攝紀錄片《東》時,他決定套拍故事片《三峽好人》,該片在當年威尼斯電影節上一舉拿下金獅大獎。賈樟柯中國第六代導演領軍者的地位得以確立。
在中國電影集體向好萊塢投降,沉淪於虛無縹緲的非現實主義題材的時候,賈樟柯對中國現實的強烈人文關注顯得尤為可貴。從《小武》發端,到如潮好評的《三峽好人》,賈樟柯的影像世界正在逐步成為理解中國的一種特殊方式,亦在重新詮釋中國電影的現實主義。
與曾經流行的批判現實主義相比,賈樟柯的敘事更為沉靜和不張揚,從不做單純的道德判斷,而是通過個性鮮明的紀實性風格一一拓展;與現代虛無主義相比,賈樟柯更是從不故弄玄虛,傾力專注於歷史變遷中的細枝末節,在冷酷的現實中保持著一種溫暖的基調。
如何切入現實對很多導演來說困難重重,賈樟柯卻舉重若輕,這來源於其獨特的視角和敏感的心態,總是能找到自己的方式重構歷史的記憶:《小武》中冷靜的鏡頭、紀實的風格立即從紛繁復雜的變遷中重塑了一代人的感覺;《世界》在更大規模上表達了中國的變遷;《三峽好人》不但展示出廣闊的社會變遷圖景,而且虛構性被置於紀實性的敘述之中。他的電影有自己的世界,並且在以自己的方式在思考這個世界變遷的意義。
因此,如果把賈樟柯置於更宏大的歷史坐標中考量,他掀起的最大波瀾,甚至已經不是幾部電影所能概括。隔了十年回頭去看,賈樟柯影像的文本意義恰恰是對正在經歷激烈全球化變遷的古老中國的一段驚心動魄的記錄,所有的細節已經沉澱到時間的潛流里去,留下的是一個個沉默的動容、一段段不朽的絕唱。也正如他自己所說:「我想用電影去關心普通人,首先要尊重世俗生活。在緩慢的時光流程中,感覺每個平淡的生命的喜悅或沉重。」
賈樟柯曾經說過一句話,"當一個社會急匆匆往前趕路的時候,不能因為要往前走,就忽視那個被你撞倒的人。"在過去的10年當中,他特立獨行,用他的鏡頭語言去描繪一個巨大的社會轉型時代普通人所要承受的代價和命運發生的轉變。
第4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青年論壇首獎:沃爾夫岡 斯道獎
第4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亞洲電影促進聯盟獎
第20屆法國南特三大洲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熱氣球獎,最佳女主角獎
第17屆溫哥華國際電影節:龍虎獎
第3 屆釜山國際電影節:新潮流獎
比利時電影資料館98年度大獎:黃金時代獎
第42屆舊金山國際電影節首獎:SKYY獎
1999年義大利亞的里亞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
2000年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正式參賽作品,最佳亞洲電影獎
2000年獲法國南特三大洲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獎
2001年獲瑞士弗里堡國際電影節唐吉可德獎,費比西國際影評人獎
2001年獲新加坡國際電影節青年電影獎
2001年獲布宜諾斯艾利斯國際電影節最佳電影獎
2001年獲第30屆蒙特利爾國際新電影新媒體節最佳編劇獎
2002年法國《電影手冊》年度十大佳片之一
2002年日本《電影旬報》年度十大佳片之一
一九七九年,中國開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
第55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正式競賽片
第16屆新加坡國際電影節國際影評特別獎
2004年洛杉磯影評人最佳外語片提名
2002年美國《電影評論》年度十大佳片之一
第61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正式競賽片
第 6屆西班牙巴馬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伯爵獎、最佳攝影獎
第11屆法國維蘇爾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大獎
第 7屆法國杜威爾國際電影節最佳編劇金荷花獎
多倫多影評人協會2005年最佳外語片獎
第6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地平線單元競賽片
義大利紀錄片協會最佳記錄片獎
義大利藝術協會2006開放獎
2006台北國際記錄片雙年展最佳亞洲紀錄片獎
第6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
2007年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影展最佳影片獎
第28屆南非德班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2007年香港國際電影節「亞洲電影大獎」最佳導演獎
2007年挪威費比西國際影評人獎
2008年,賈樟柯的新作《24城記》入圍戛納電影節,未有斬獲,又入選9月-10月的紐約電影節。
⑵ 賈樟柯電影《二十四城記》有什麼內涵
天註定蓮蓉列車服務片段主要講述的內容如下:
小小年紀就外出打工的小輝,就工作在第三個故事小玉情人的制衣廠,每天在流水線上面枯燥、機械的工作著。
一天,小輝在工作的時候因為無聊,跑到隔壁工位上一邊拿工友的手機玩,一邊和工友聊天,導致工友分心,裁剪布料的刀具把手弄傷了。
經過小於情人也就是老闆的協調,在工友養傷期間,小輝的工資全部歸受傷的工友。小輝想來想去覺得不劃算,偷偷跑了出來,投奔東莞的一位老鄉去了。
由於小輝不想繼續在流水線上面做工,老鄉就推薦他去了夜總會當保安。這樣一來,一個新世界的大門就向小輝敞開了。
東莞的夜總會服務全國聞名,莞式服務曾經是全國服務行業的最高標准,堪比業內的ISO9001認證。所以小輝的這個工作可比枯燥流水線工作有意思多了,況且時不時的還有百元大鈔的小費,小輝很是享受這樣的生活。
電影裡面有兩段夜總會內部關於老闆挑選「小姐」的鏡頭,有人說就是因為這兩段電影,才導致東莞色情業的全面被封。從這個角度可見賈科長寫實的功力。
另外,賈導也是學習區柯克,每部電影都要客串一個小角色。他演了一個土豪--山西煤礦老闆,在片中挑選了小玉服侍他。鏡頭不多,時間雖短但極具功力。
第一段是所有服務員身穿布料很省的蘇聯紅軍式的服裝,在國際歌的伴奏下,走著整齊的正步,圍繞著老闆們轉圈,每人身上都貼著號碼以供選擇;第二段的音樂變成了京劇,服務員們的衣服是戲服三點式加京劇鳳冠和臉譜,手持團扇,翩翩起舞。
小輝在一次工作間隙偷懶的時候,結識了一位店裡的姑娘,蓮蓉。都是年輕人,共同話題也有,很快兩個人就成了朋友。白天不上班的時候,兩個人就結伴在城裡東跑西顛的玩兒。
一天兩個人一起去拜佛,蓮蓉還拿著一個裝滿水的塑料袋,裡面紅紅的幾條金魚,說是要去放生。
這里還是要表揚賈科長了,兩個年輕人拜佛的地方不是寺廟, 而是一個製作佛像的工廠。要知道,佛像這東西,在工廠裡面不是佛,只能是一個「活兒」或者叫貨,比如老闆問:老張,這批活兒幹完了嗎?人家明天就來提貨了!老張答:老闆放心,今晚就完事兒,耽誤不了!
只有到了廟里或者家裡,佛像才是佛,接受跪拜上香。所以片子裡面的隱喻就是他們拜的根本就不是真佛,求了也是白求。
⑶ 大家覺得導演賈樟柯導演的作品都有哪些這些電影怎麼樣
大夥都知道,想在中國內地上映的電影都得經歷一番某局的變態嚴格審查制度。最怕聽到的就是引進片上的不是完整版,或者國產片被禁的消息了吧。
在中國電影史上有一位導演,拍的片子多次獲獎卻經常被禁止在國內上映,也是非常辛酸了。
他就是賈樟柯。
即使這樣他卻依舊特立獨行。拍自己的電影,走自己的路。
1、站台(8.2)
影片提名第61屆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時代在變遷,有些東西不可以遺忘。
真實的故事,質朴的情懷。還有那些被軍工廠封閉的環境、嚴格的管理、繁重的勞動任務和艱苦單調的工作性質標注了印記的下層人民。
二十四城芙蓉花,錦官自昔稱繁華。成都,僅你消失的一面,已經足以讓我榮耀一生。
⑷ 拋棄結婚10年的前妻朱炯,賈樟柯為何娶了小8歲的趙濤
賈樟柯宣布離開自己一手創辦的平遙國際電影展。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賈樟柯也直接表示:「我覺得我們早離開,讓新的團隊接手,讓平遙國際電影展擺脫賈樟柯的陰影,這是急需的。」
趙濤是愛情事業雙豐收,在國際上,頗有名氣,而賈樟柯也不是當年的壞孩子,籍籍無名的小輩,一切那麼自然且簡單,或許婚姻就是遇見合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