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黃梅戲電影天仙配里的音樂是有哪幾種樂器完成的
所有的中國戲曲(包括曲藝,民歌等,以下統稱戲曲,免得麻煩)幾乎都是五音調式的,這是中國民族的特有調式,跟西方的大調,小調調式還不一樣,雖然有類似。
主要伴奏樂器,並逐步建立起以民族樂器(包括高胡、二胡、琵琶、竹笛、揚琴、嗩吶、司鼓等)為主;西洋樂器(電子琴、單簧管、口琴等)為輔的混合樂隊,以增強音樂表現力。
從源流上說,中國戲曲音樂有皮黃、高腔、梆子、崑腔四大體系。但我個人感覺,這所謂體系並不完全是從音樂上分類的,主要是從歷史源流來說的。比如皮黃體系的西皮二黃其實音樂上很不一樣,比如川劇的二黃又和京劇的二黃有兩個風味。細分的岔子很多。
《天仙配》又名《七仙女下凡》、《董永賣身》,是黃梅戲早期積累的「三十六大本」之一、黃梅戲的保留劇目之一,是首部以電影方式出現的黃梅戲。作品講述了七仙女不顧天規,私自下凡與董永結為伉儷,憧憬美好生活,最終被玉帝生生拆散了的愛情故事。
《天仙配》的創作基礎是董永行孝,又名《百日緣》、《織錦記》、《槐蔭記》等,曹植《靈寶篇》和干寶《搜神記》對此均有記載,主旨是獎勵中國幾千年來提倡的「孝」。
最早的《天仙配》戲本里,七仙女是玉帝「嘉獎」給董永而非私自下凡,仙女下嫁是「奉命行事」而非情之所至,百日後七仙女上天也並無生離死別之痛,之後董永還高高興興地娶了傅員外之女夫妻雙雙把家還……真相好殘酷,後來才改成現在這樣以愛情為主題的。
❷ 黃梅戲《天仙配》賞析
《天仙配》又名《七仙女下凡》、《董永賣身》,是黃梅戲早期積累的「三十六大本」之一、黃梅戲的保留劇目之一,是首部以電影方式出現的黃梅戲。作品講述了七仙女不顧天規,私自下凡與董永結為伉儷,憧憬美好生活,最終被玉帝生生拆散了的愛情故事。
1952年班友書等改編了《路遇》一折,將董永由秀才改為農民,將七仙女由「奉旨成婚」改為「思凡下嫁」;1953年陸洪非改編了全本,形成了《賣身》、《鵲橋》、《路遇》、《上工》、《織絹》、《滿工》、《分別》七場戲;後來在長期的演出實踐中不斷磨合定型為始於《鵲橋》,終於《分別》的六場次。
藝術鑒賞
戲文賞析
文人雕詞琢句的功夫在戲文似乎沒有派上用場,這也是地方戲區別於大雅崑曲的標志。
如《天仙配》開場,天上的仙女偷窺人間,比之雲遮霧繞仙氣邈邈的天上,人間「漁、樵、耕、讀」的平常日子在女仙們眼中都是飽含詩意的,七位仙女分別對「漁、樵、耕、讀」的生活唱出最美的贊嘆,即備受讀者贊賞的「七女四贊」,「四贊」用語天然,不雕琢,不用典,不古奧,是標準的民歌體,提及民歌,往往會讓一般讀者產生俚俗的聯想,這一段戲文有雅有俗,但創作者在戲文的俗與雅的尺度上頗為講究,根據人物身份來把握「雅」與「俗」的標准,巧妙地融雅於俗,從而把戲文提升到雅俗共賞的審美層面。
黃梅戲《天仙配》戲文可圈可點之處頗多,傳之後世的也多,但傳之婦孺之口的要算「滿工」一場,這一段戲文膾炙人口,是一首清新質朴的田園牧歌,同時也是傳唱海內的愛情二重唱:「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帶笑顏。隨手摘下花一朵,我與娘子戴發間。從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雙雙把家還。你耕田來我織布,我挑水來你澆園。寒窯雖破能避風雨,夫妻恩愛苦也甜。你我好比鴛鴦鳥,比翼雙飛在人間。」這一段「滿工」對唱,戲文的情緒是歡快流暢的。
董永賣身為奴,七女洗衣漿衫,一對底層的勞苦大眾通過辛勤的勞動,三年長工改為百日,百日期滿,得大自由之身,一對相濡以沫風雨同舟的患難夫婦終於回歸家園,即將過上男耕女織的美好生活,回歸路上,他們自由地歌唱,憧憬美好生活,同時也歌唱他們堅貞的愛情。這一段戲文從黃梅戲戲文的鑒賞層面來說,是民歌也是田園詩。
這一段戲文的流傳與普及彰顯了黃梅戲戲文獨有的「花雅兼美」藝術特色,其審美主旨要符合雅俗共賞的審美要求,因此這一段戲文有花,有雅,創作者在「花」與「雅」的把握上頗為考究,戲文格式為生旦對唱,董永是底層勞苦大眾,七女為天仙公主,因為出自董永之聲口皆為「花」,出自七女之聲口相對較「雅」,形成花雅並重,花雅兼美的文學特色。
如開篇兩句起興,七女之聲口為「樹上鳥兒成雙對」,顯然是典型的「雅」,董永的聲口為「綠水青山帶笑顏」則為「花」,直白易懂。中間兩句,七女聲口「你耕田來我織布」,頗為雅化,傳承了中國文化里「耕讀傳家」之家風,而董永聲口「我挑水來你澆園」,則是勞動大眾的本色。
「唱五更」是地方戲中應用得最多的詞曲,最早出自民歌小調,文人雅士喜其潑辣直白直抒胸臆,復嫌其俚俗塵下,故多為地方戲借鑒。黃梅戲《天仙配》戲文的「唱五更」結合劇種特色,俚俗活潑,雅俗雜陳,剔除民間小調「唱五更」的糟粕,而保留了其活潑直白、雅俗雜陳的精華,從而廣為唱誦,在黃梅戲戲文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如《織絹》里「唱五更」的戲文,七女為了幫助董永,和傅員外打賭,把一團亂絲織成錦絹,三年長工則改為百日,然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仙女終於變起了戲法,召喚天上的姐妹一起來幫忙織絹,她們一邊紡織一邊唱起了勞動的歌謠,這便是黃梅戲里廣為傳唱的「唱五更」。
從詞曲內容的層面,「唱五更」顯然是一首情歌,一段單相思,深夜辛勤紡織的女人們聽著寒蟲的叫聲,情意綿綿地誤以為是情郎的呼喚,從一更天到五更天,在這寒夜裡女人們因為勞作不得休息,而情郎的呼喚也一直陪伴到天亮,她們不由得一陣陣心亂如麻,即便是心亂如麻,還得防備著母親的嚴厲盤查,顯然家規森嚴抵不住情歌的誘惑,「老媽媽睡覺許多的啰嗦」,女子心裡暗罵母親的多事和多心。
從這段詞曲的賞析層面,這段詞曲俚俗直白,雅俗雜陳,明寫勞動,暗寫愛情,但顯然不是歌唱七女與董永的愛情,而是一段凡間男女愛情的「補白」。
黃梅戲《天仙配》戲文注重文學性和賞析性,跳出一般戲文重戲劇性輕文學性的窠臼,是戲劇性與文學性並舉,擷取其戲文唱段,或雅或俗,雅俗並重,創作者側重錘煉詞句,從文學的層面挖掘人物內心,從賞析的層面賦予戲文美感,從而形成黃梅戲戲文獨特的審美風格和文學特色。
❸ 誰有黃梅戲《天仙配》的完整歌詞
天仙配(現場版)(融合黃梅戲《天仙配》選段) - 余平&平安&潘檸靜&陳邦靚
曲:時白林
編曲:閆實
樹上的鳥兒成雙對
綠水青山帶笑顏
從今不再受那奴役苦
夫妻雙雙把家還
你耕田來我織布
我挑水來你澆園
寒窯雖破 能避風雨
夫妻恩愛苦也甜
你我好比鴛鴦鳥
比翼雙飛在人間
樹上的鳥兒成雙對
綠水青山帶笑顏
從今不再受那奴役苦
夫妻雙雙把家還
你耕田來我織布
我挑水來你澆園
寒窯雖破 能避風雨
夫妻恩愛苦也甜
你我好比鴛鴦鳥
比翼雙飛在人間
比翼雙飛在人間